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621|回复: 6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作家政协委员冯骥才:警惕古村落千篇一律只为赚钱

 [复制链接]
  冯骥才,男,1942年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宁波慈溪县(今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民间艺术工作者,民间文艺家,画家。早年在天津从事绘画工作,后专职文学创作和民间文化研究。其大力推动了很多民间文化保护宣传工作。其创作了大量优秀散文、小说和绘画作品。其并有多篇文章入选中小学、大学课本,如散文《珍珠鸟》。曾经担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执行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等职。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是“文革”后崛起的“伤痕文学运动”代表作家,一九八五年后以“文化反思小说”对文坛产生深远影响。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独自飞扬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独自飞扬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独自飞扬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独自飞扬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独自飞扬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独自飞扬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转帖]☆★ 活力四射的妹妹★☆ [转帖]~~◎看图悟人生◎~~
7#
 你不在 发表于: 2017-3-7 08:28:00|只看该作者

政协委员冯骥才:警惕古村落千篇一律只为赚钱

源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原文标题:[九局看两会]委员冯骥才:警惕古村落千篇一律只为赚钱

  九局发[2017]024号
  从1983年成为全国政协委员至今,冯骥才已经是7届老委员了,今年是他第35“算下来,我的生命中已经拿出一年多时间在政协开会了。”
  冯骥才的不少提案已被采纳。比如,2000年冯骥才提出的关于对中国民间文化遗产全面抢救与普查的提案被采纳,从2002年开始,冯骥才作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发起并主持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15年来,首次对全国的民间文化遗产进行地毯式的普查。
  今年参加两会,冯骥才带着三份提案,分别是《关于传统村落开展旅游要以文化遗产保护为前提的提案》《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对传统生活文化的参与和体验的提案》《关于教育应重视美育的提案》。
  冯骥才的这三份提案是基于怎样的思考?他在传统村落和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工作中有哪些体会?九局采访了冯骥才,请他谈一谈他的政协提案。
  九局:近年来,您一直致力于传统村落保护工作,这次专门提出传统村落发展旅游要以文化遗产保护为前提,您认为这是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吗?
  冯骥才:从2012年开始评审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现在已经评了四批,一共是4153个传统村落。这是从200万个自然村里挑出来的各地传统村落的代表,可以讲,这是传统村落现有的精华。当然,还得需要1到2次的审批,基本上就完整了。我估计总共会在5000个左右。
  这些传统村落是7000年农耕文明史留下的一笔遗产,它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存都非常丰厚,同时又很脆弱,只要遭到破坏,就无法恢复。评下来一个传统村落,这个原来人们不知道的村落就有了名分,它就成了被认定的中国农耕文明的文化遗产,是我们传统家园的代表。有了这样一个名分,它也就有了旅游价值,有了号召力,成了旅游资源。
  我们并不反对旅游,旅游可以给当地带来收益,也使住在城市的人或者其他地方的人能够分享这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增长我们对历史对文化的见识。可是旅游得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保证传统村落不能受到破坏。
  这些古老的村落,设施一般比较差,生活条件也比较差。当地的村民很希望能够改善自己的生活,希望脱贫,甚至希望致富。那么往往就会急于开发旅游,可是这个村落并没有准备好,村民对自己村落的文化遗产还没有全面的认识,他们不知道自己代代居住的村子的价值在哪里,村民们也还没有保护的自觉,也不知道保护的方法。
  九局:您认为不合理的旅游开发会给传统村落带来哪些伤害?
  冯骥才:外来开发旅游的人多是在城市找不到土地资源的一些开发商,他们急于想在这里赚到钱,这样呢,他们就会对这里的资源随便使用。有一个突出的现象,许多村子里特别好的建筑被拿来改成了民宿。开发商经常会捕风捉影地编一些故事,比如说这个房子原来是家药铺,然后就弄很多道具,把它装饰起来,完全改变了村落原来的历史形态。
  还有的村落为了吸引人,就开始随便给这地方打扮,比如挂满红灯笼。那灯笼并不可怕,不行摘下来就完了,但有的地方会涂脂抹粉,甚至改变里面的建筑、设施。另外,就是把民俗变成表演。这种情况很可怕,很多村落都这样做,就变得千篇一律了,缺乏特点。我写过一篇《中国传统村落正趋向“十大雷同”》,讲的就是这个问题。所以,这是一件特别紧迫的事情,国家必须有一个批准的机制,就是不经过国家审批不能开发旅游。
  九局:您的提案之二强调中小学生对传统生活文化的参与和体验。今年1月份,中办、国办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里面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您认为课堂和教材上的传统文化教育与您强调的引领孩子们在生活中亲近传统是什么关系?
  冯骥才:教材是必要的,我们从小学的古代诗词,还有一些对历史的了解、对文化的了解,跟教材是分不开的。苏东坡、欧阳修的散文,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这些都是从教材里学来的。有一部分传统文化要通过教材来反映,但是教材不能包打天下。
  有一部分传统是融在生活里的,比如说传统节日,把它编成教材给孩子们讲,不如让孩子们直接过一下节。比如清明节,我们现在还在使用的传统比如扫墓,有的学校会组织学生给烈士扫墓,这很好。但还有一些传统,我们可能有些忘却了,比如古代有踏青、插柳的习俗。春游也是古代节日里的一个内容,春天到来,人们在房子里憋了一冬,要到大自然呼吸新鲜空气,跟大自然亲密一下。春游的时候,有一个活动叫插柳,就是把柳条折下一枝插在土里,柳条是可以长成树的。我们现在讲热爱自然、保护生态,春游可以跟现代观念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老师带着孩子们春游、插柳的时候就可以跟孩子们讲古人在春天的时候也是这样做的。你看《清明上河图》,上面画的从郊区回来的人,柳条盘成一圈一圈戴在头上。带着孩子们春游一次,他们对节日就有了亲身的感受,一下就理解了清明的内涵。
  所以对传统文化的学习,首要是感性的。你首先要去感受它,感受它之后你就会喜欢它,你就会认识到为什么古人是这样的,你才会热爱它。只有日积月累,慢慢地在各个方面都热爱这个文化,热爱自己的传统,就会产生对自己文化的自信。不要觉得传统离我们很远,传统就在我们身上。传统不是历史的遗物,它是活着的。
  九局:您这是35次参加全国政协会议了,也有许多提案被采纳,您是如何理解政协这一基本政治制度的?
  冯骥才:在政协有两种工作方式,一种是用嘴说,这叫参政议政,一种是写在纸上,这叫建言献策。政协提案不能光提问题,你得为国家提出一些可操作的办法来。
  政协是一个特别独特的地方,因为平常你在别的地方提,比如在一个学术会议上,国家的决策层面很难听到。但是在政协上提,就可以直接听到,因为这是参政议政、共商国是的地方。(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文艺九局工作室 张珊珊)
6# 青城山
 天文星 发表于: 2017-1-23 23:17:00|只看该作者

对话冯骥才:在人性之美表现微弱时,反而能感觉到它

源自:新京报
在书画社做业务员期间的冯骥才。
  “文革”结束四十年,那一段历史的面貌变得越发陌生和模糊。未经历过那个时代的年轻人甚至在当代赋予了它一些浪漫的想象。这就是当下,一个进步与局限性共存的年代。
  冯骥才以人文的角度审视当下。回望五十年来,当我们从不安年代走出,又似乎走入了新的局限和困境。
  但不管是哪个年代,都存在着这样一些人。在他们身上,苦难的经历与对美的追求得以共存。这种“侥幸”,需要在艰难时代中委婉的胆识与对真善美不减的渴望,需要在人性之美表现得甚为微弱的时候,仍能感觉到它并认可它的珍贵。
十年间冯骥才的私密阅读书目。
  不安的年代
  以委婉的胆识在黑暗中行走
  新京报:经历了文革的恐惧和不安,但你的书却不只是一个苦难史。同样触动人的,是那些闪现着普通人“真善美”的生活细节,这一点,在像韩美林这样的艺术家口述史中有闪耀着。苦难的经历与对美的追求,两者何以可共处?
  冯骥才:我跟韩美林是几十年的朋友,他的苦难史比我更强烈。他在文革的时候,被人把脚骨打碎了,为了不让他画画,把手经脉也挑了;他的脚流出很多血来,在那坐着,突然发现流出的血,像一幅画里鸡的头。他下意识地用脚尖把这只鸡给画了下来。他跟我讲这个细节,把我震撼住了。韩美林受了这么多的苦难,但在他的画里是看不见的,他的画全是阳光。实际上,他跟我们这些人一样,在生活中受了这么多的挫折,但对生活的热爱不减。挫折越多,可能理想的东西更强烈;遇到的假恶丑越多,可能对真善美的渴望就越强。我们是搞艺术的,是真善美的信徒。
  新京报:尽管黑暗到来,人们无处可逃,但每个人与时代相处的方式还是可以不一样。
  冯骥才:时代太强势了,我们是被选择的,角色是被安排的。但是,靠善良来参与那个时代,跟靠私利和假恶来参与还是不一样的。越是灭绝人性的时候,人性的表达就更直白。人性的美表现得微弱的时候,却反而能感觉到它,越是觉得它很珍贵。
  我写这本书,跟我现在是不一样的。那时候,纯粹生活在底层,没有任何社会的资源,而且站在被社会攻击和排斥的处境。写那时期的我,我只想用当时真实的细节对自己判断,但不给我自己任何的结论。
  新京报:文革结束的四十年间,人们做出了各种制度反思,但你追问的是更基础的人性本身,因为直面人性或许更能看见每个普通人的命运在时代中的波折,也能看见人自身的局限性。
  冯骥才:鲁迅先生说“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实际上是知识分子对于人民和大地一种非常真挚的感情,他把民族性看得很深刻。我们的人民不热爱我们的文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员跟我说,如果一个民族不热爱自己的文化,谁也没有办法。我们有时说热爱自己的文化,是假热爱,不像法国人谈他们的卢梭、伏尔泰和雨果那样。
  新京报:许多文化历史上都遭遇过风波。普通人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要产生真实的热爱不容易。
  冯骥才:是啊。我觉得我们这代人,跟现在的年轻人有一点不同:我们对一个时代大的变迁体会更深刻。当然了,你们将来可能也会遇见。我曾经在东京,同日本非常著名的画家平山郁夫聊了两个小时,他是敦煌文化的信徒,去敦煌就像是朝圣一样。他说,“你们的文明历史很悠久,但朝代更迭得太多,而在更迭的时候,每一位皇帝上来都把前朝推翻和否定。江山重现开始,结果你们的历史全是被切断的”。我们的文化缺乏一以贯之的东西。
  新京报:上世纪末,你展开了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至今已近二十年。
  冯骥才:那时候我五十多岁,是生命里最好的时候,如果从事文学创作,可以写大量的小说。但我把这些放下来,为什么呢?是文化的使命和责任。到今天,七十岁过了,已没有精力到各个村落跑了,但我的心仍然想的是这件事。我们这代人是跟民族和国家的命运走过来的,这是生命里的东西,自然就要把这些东西担起来。搞艺术的可能比普通人感受更强烈。普通人也承受了,或者忍耐下来了,或者承受不下被击垮。我们还要思考问题。国家五十年的所有变迁都在心里,更知道国家应该怎么样,国家不应该怎样。我们了解我们的国家,也更了解我们的人民,更知道人民可爱在什么地方,可悲在什么地方。
冯骥才的“秘密手记”。
  功利的年代
  有思想才得广阔的内在
  新京报:文革结束后,人们从恐惧中走出来,而今天焦虑与功利,又成为一种时代氛围。当代年轻人就被印刻上了这样的局限。
  冯骥才:不安的时代,思考往往还可以是广阔的,往往跟社会和历史相关。但当被焦虑与功利裹挟的时候,思考往往跟社会没有关系,只跟自己有关系。按年龄讲,我们这代人经历和遭遇多,对生活的思考不一样。人是这样,比如我结婚前跟结婚后的想法是不一样的,结婚前没有更多的责任,但结婚后就有责任了。年轻的责任感,可能需要一定的岁数。人类也是这样,人类经历一次大的战争,就重新温习一下真理。
  新京报:我们目前的状况跟西方的历史发展还是有差别。经历数百年的历史,西方的市场经济承认和接纳人文精神,两者是兼容的。
  冯骥才:我们的市场化还是有问题的。我刚刚到意大利佛罗伦萨去的时候,刚好赶上在乌菲齐美术馆的纪念活动,刚好也是五十年。佛罗伦萨有一条河叫阿尔诺河,在1966年发洪水水侵入城市,把博物馆和图书馆里很多重要的善本给泡了,全世界就来了很多年轻人,为一个城市清理淤泥,把博物馆的艺术品搬出来,把图书馆的书拿出来晾。他们做完以后就走了。
  我就想起奥地利的国家图书馆,它很讲究,但上世纪八十年代着了一场大火,那时候还没有电子邮件,却收到了一万多封全世界来的邮件,询问哪些书被烧掉了。这是人们对文明的那种关切,他们也是在市场经济的社会里呀。
  我们少了对文明的关注,在经济发展的时候,从小学教育起就缺乏了这方面的关注。你看西方难民的政策,我们现在很多人批判默克尔接收难民的政策,但你要往深处想,只有西方的文明才有这样的想法。我很尊敬西方人的这些想法,包括默克尔的想法。
  新京报:当代年轻人面临的是经济生存压力。在社会对人本身缺乏关注的情况下,他们该怎样和时代相处?
  冯骥才:你们遇见的压力,尽管细节上可能不一样,但我们都面临。关键是,自己追求什么特别重要。我觉得,年轻人应该摆脱庸俗的社会观。如果没有这样的自觉,这些观念很容易降伏我们,让我们年轻的很多精力陷进去,把我们很多没有进入社会前的一些理想灭掉了。我跟西方一些年轻学者们聊天的时候,他们不是谈本专业的东西──“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他们谈的往往是更广阔的东西,谈生活、人性、思想、政治和宗教,这些东西在更高的领域是互通的。思想不可能是别人给你的,最多是别人启发你。建立自己的思想才是最关键的,这跟你的灵魂有关系。
  采写/新京报记者 罗东
5# 华蓥山
 天文星 发表于: 2017-1-23 23:17:00|只看该作者

冯骥才斥“乡村趋同化”:糟蹋自己的文化更可悲

  “还有比糟蹋自己的文化更可悲的吗?!”国务院参事冯骥才22日在河北省保定再度谈到“传统村落”的话题,如此痛心疾首。他直斥如今的中国乡村也同城市一样,出现同质化、趋同化。
  “何去何从·中国传统村落国际高峰论坛”22日至23日在河北大学召开,海内外学者云集。身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委员会主任的冯骥才致辞时称,虽然中国传统村落保护有了名录,仍然阻挡不住传统村落的濒危和破坏。
  “这两年调查的已经评定为传统村落、进入了国家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实际上已经开始面目全非了。”冯骥才说,国办国有的审定让传统村落进入了国家的保护视野,也有了一系列的保护和监督的措施,但是我们的村落仍然出现两个大问题,一是空巢化,一个是旅游化。
  传统村落审定了,可是村落的人越来越少,最后剩下老人儿童,如果老人儿童都走了,村子就是空的,这个村子实际也是死亡。冯骥才认为,城镇化的速度太快、传统村落保护价值的认识缺乏皆是原因,最残酷也最现实的原因却是“我们的村民不热爱我们自己的乡村文化。”
  近年奔走在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路上,冯骥才遍走海内外,寻找可行经验。他发现,在希腊和意大利,到处都可感觉到当地人对自己文化的感情。在佛罗伦萨周围的一些地区,城市建筑是中世纪的,没有一座现代的建筑。市民在酒馆茶馆,吃烤肉,享受、欣赏着自己的历史文明,告诉游客墙皮脱落下的砖是12世纪的。
  “我们对自己的文化有这样的文化情感吗?有这样的文化情怀吗?如果我们没有这样的文化情怀我们怎么保护古村落?”冯骥才用连串的问句指出,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他提到,只用了20年,中国600多个城市基本变成一样了,这是我们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悲剧,也是我们自己对文化的无知。
  现如今,冯骥才发现乡村也出现同质化、趋同化。他一连总结了旅游为纲、迁走原住民、开店招商、化妆景点、公园化、民俗表演、农家乐、民宿、伪民间故事、红灯笼等十大雷同。直言“如果这么发展下去,再过十年、十五年,五千个村落就会跟六百多个城市基本一样了。”
  “我们的村落何去何从?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问题。”冯骥才说,村落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家园,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根性和多样性都在村落里,保护村落我们最重要的是保护村落的家园情感、文化情怀。这需要文化自觉。“‘我们要留住乡愁’这句话是对的,但考虑的应该是‘怎么留得住乡愁’,而不是‘怎么留得住游客’。”
  冯骥才指出,绝对不能让传统村落的规划都交给旅游部门做,地方领导要谢绝投资和旅游部门的规划,先按照国家七部委经过专家制定的规则制定保护规划,建立保护机制。
  “把村落留给后人,这里经常要用到一个词:责任感。”冯骥才表示,我们这代人的历史责任就是在时代转型的时候,保证文明不中断,保证文化得到传承,保证前一代留下的财富能够完整地交给后人。 ●
中新社记者 张道正 吕子豪
4# 金佛山
 远方的雁 发表于: 2015-11-25 07:28:01|只看该作者

冯骥才评拆历史遗存盖假洋楼:不仅无知且愚蠢

源自:新华网

  冯骥才
原文标题:冯骥才:不能任由不懂文化的人胡来

  假威尼斯、假泰晤士、假巴黎、假哈尔施塔特……近年来我国城乡出现各种“造假风”。对此,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表示忧虑,这样的“假造”将乡愁无处安放,不能不懂文化的人去经营城市建设。
  日前,冯骥才在媒体上署名发表《仿古街,请三思而后行》一文,写道,“最大的问题,不是该不该‘造’,而是造什么,怎么造,造成什么样”,发人深省。
  对当前城乡种种“改造乱象”,冯骥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现出忧虑:“你的老家被改造成了一个假威尼斯,你的乡愁将安放何处?现在假威尼斯、假哈尔施塔特都建起来了。反过来想一想,为什么人家不建一个假西塘、假平遥?”
  “人们愿意看真东西,没人爱看假东西。如果为了盈利拆掉仅存无多的宝贵历史遗存,改建假洋建筑或仿古建筑,那就是非常无知甚至愚蠢。”
  在文化体制改革的推动下,公共文化设施运营主体更加多元化,冯骥才对此提醒,“对于企业来说,想要盈利很正常,但要通过活化历史文化自身魅力的方式运营。政府对运营企业和社会主体的文化素质要有严格的考核,不要只看投资额大小,不能交给不懂文化的人去经营。”
  而对于真正的文化遗产,冯骥才说,要运用创造性的方式,把历史文物变活,让它能够与当代人交流,使人们从中认识历史、传承智慧、丰富心灵。这就是一种很好的保护。“有一种保护方式叫‘活化’,就是让历史变得鲜活起来。历史虽是过去时,但历史是有生命的。”
  冯骥才举例说,奥地利梅尔克修道院,从大门往里有几十米左右长廊,穿过它才能到达大殿,一览里面的辉煌;长廊两边一无所有的白墙,装配了电影设备,播放的是怀旧式棕色调的影片──19世纪的维也纳大街。“街上的行人马车迎面走来,有打着伞的女士,牵着小狗的老人;游人从外往里,好像逆走入时空隧 道,一点一点进入了历史时光,去欣赏修道院里边的历史精华。”
  “这就是活化历史,用创造性的方式让历史说话,却一点儿也没破坏文物,”冯骥才说,“我们要保护文化遗产,决不是让它搁在那儿,成为和我们没有 关系的东西。活化需要高明的创意,需要懂得文化,不懂就会乱来,只想赚钱就会胡来。文化遗产不是一块泥,想怎么捏就怎么捏。文化遗产是有尊严的。”(记者:刘娟)
3# 峨眉山
 泡泡老忍者 发表于: 2015-11-8 09:48:01|只看该作者

冯骥才:不能总盯着“明星身上那点儿事”

源自:新华社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接受新华社专访(9月10日摄)。新华社发
  新华社北京11月7日新媒体专电(记者:周宁 张漫子 熊琳)秋冬时节,风尘仆仆从古村落保护现场赶回接受新华社专访的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拿出手机自豪地说:“隔三差五便会收到老 百姓短信,哪个传统村落有珍贵的民俗文化、是否遭到破坏,我一清二楚。看着民众对传统文化保护愈发上心,我很欣慰。”
  自去年亲历文艺工作座谈会以来,冯骥才感受到文艺界的可喜变化。他说:“文化工作者要有‘文化自觉’意识。当文化躺在市场里,没能吸引市场,则只能向市场妥协。”

为了90万个消失的村落
  “从2000年至2010年十年间,中国消失了90万个村落,而现在,平均每天就有80~90个村落消失。这让我如坐针毡。”冯骥才不无担忧地说。
  “早在80年代,我曾在一档电视节目里说,最担心在中国的城市里行走会迷路,到哪儿都感觉差不多。”冯骥才无奈地说,30多年后,不仅城市个性在消退,乡村的特色也日渐消失。
  “乡村最要命的是什么?是失去记忆。”冯骥才说,“我们既不能失去一只只从历史飞来的美丽大鸟,也不能丢掉从大鸟身上遗落的每一片珍贵羽毛。”为此,冯骥才和他的团队默默开始一项庞大的文化工程──“拯救乡村”,寻找民俗文化的根。
  “第一件事是为全国各地村落搜集素材、制作档案,而后为民俗文化寻找传承人。”冯骥才介绍,未来,古村落保护区将建立露天民俗博物馆,以收藏、展示具有民俗文化价值的历史民居建筑及百姓生活方式。
  “我们的民间文艺工作者,基本没有报酬。”冯骥才举例说,为获得一手资料,调研小组特地在春节期间赶赴山西做村落调查,白天采集,夜晚带着睡袋住在破庙里,不敢打扰老乡。“他们是走在时代前列的人,正如文艺工作座谈会所讲,做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

画作没进步但画价为啥猛涨?
  经常与当代画家闲叙的冯骥才感觉一些画家好像出了不小的问题。“画家聚在一起聊什么?聊谁的画价高,而非谁的画质好。”他说,“我仔细看他们的作品,没有进步,可画价怎么就猛涨呢?”
  在商品文化导向下,少数艺术家放弃“画质越好价钱越贵”的艺术规律,而是屈从于市场规律,挖空心思通过炒作提升知名度以推高画价。冯骥才说,于 是,一些文艺工作者向市场看齐,感觉提高绘画水平难,但提高画价并不难。“当文化躺在市场里,没能吸引市场,则只能向市场妥协。”
  “我的挚友──画家吴冠中先生在世时经常和我通话,但他从没谈过他的画价。”冯骥才回忆,一次创作油画后,吴冠中乘公共汽车回到驻地,因怕油画 蹭脏别人或被蹭坏,索性用手拎着画伸到车窗外,一走就是俩小时,到站时胳膊已经麻木……“我知道,艺术在他内心的分量有多重。”
  冯骥才认为,俄罗斯若没有托尔斯泰、契诃夫、柴可夫斯基,它的文化至多可称‘高原’,没有‘高峰’。中国倘若没有李白、杜甫,没有唐诗宋词、四大名著,文化也就矮了一大截……
  “任何一个民族在伟大时代里,必须有文化高峰。而高峰的显现需要文艺精英。”冯骥才说,“文艺精英的内心绝不会与市场对接,而与国家、民族、社会相连。他们,不偏爱艺术中的自己,更爱自己内心里的艺术。”

不能总盯着“明星身上那点儿事”
  “电影表演艺术家李雪健,每演一个人,这世界就多一个人。”冯骥才说,他刻画的人物形象永远留在心里不会消失,代表了一种精神价值。
  “反观当前过度消费、娱乐盛行的商品文化,让文艺折损了时代使命。”冯骥才说,“明星,是商品文化的主角,明星本人的曝光率、知名度远高于其饰演的作品本身。娱乐八卦、明星绯闻充斥着网络,逐步使文艺作品商品化,抵消着文艺作品的社会属性,文艺也就失去了精神价值。”
  艺术需要名家,市场需要明星。这两端不能混为一谈。冯骥才认为,社会传播机构不能总盯着“明星身上那点儿事”,不能“制造话题和风波”,不能“争点击率、要发行量”,而应对文化环境负责。“如果这个时代满眼都是流行的商业明星,而没有令人崇敬的文化精英,这个国家将失去它的文明高度。”
  冯骥才说:“我们在进行文化建构时,必须把主要力量聚焦于两端:一是在最基层解决文艺接地气的问题,二是在最高端培养时代文艺的高峰。”
2# 四姑娘山
 王至秦 发表于: 2005-12-13 17:42:16|只看该作者
个人经历
  1942年2月9日出生于天津,他从小就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及各种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了浓厚兴趣。由于丰富的生活经历和个人阅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担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从事文学创作等活动,并且担任《文学自由谈》杂志和《艺术家》杂志主编。1995年亲自出任电视剧《宰相刘罗锅》的艺术顾问。[2]  2000年出任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2000年5月担任中国小说学会会长,天津市作协主席,北京唐风美术馆名誉顾问。2001年,冯骥才戴上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这顶“乌纱帽”。2003年开始,大冯发起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普查工作,他和他的志愿者们的努力已有了成果,一大批抢救出来的图文资料已经出版,还有更多的音像资料也正在整理,无论对国家对民族,这都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2004年冯骥才成立了“冯骥才民间文化基金会”。“冯骥才民间文化基金会”是由“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倡导者和领导者冯骥才发起并创立的非公募基金会,也是国务院颁布实施新的《基金会管理条例》之后成立的第一家以当代文化名人命名的公益性民间机构。基金会旨在通过“民间自救”的方式,唤起公众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责任,汇聚民间的仁人志士,调动社会各界各种力量,抢救和保护岌岌可危的民间文化遗存和民间文化传人,弘扬与发展中华文化。
  2006年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荣誉院长,央视《感动中国》推选委员。
  2007年担任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主席,2009年1月16日被国务院聘为参事。
  2009年冯骥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据中心,存录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田野普查中所获得的数百万字的文字资料、几十万张图片资料、几千小时的录音资料和上千小时的影像资料。
  冯骥才致力于城市保护和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上,完成从文艺家向这样的“社会活动家”的角色转换。
  冯骥才负责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要对包括汉族在内56个民族所遗存的所有的民间文化,大到古村落小到荷包,包括民俗和民间文学,做一个地毯式的考察,而且一次性地做10年。
  2011年担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执行副主席,中国生态书画院顾问。
  2013年3月当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2013年7月12日任2014年春晚艺术顾问。

人物成就
  《感谢生活》《挑山工》曾获法国“青年读物奖”,并获瑞士“蓝眼镜蛇奖”。
  中篇小说《啊!》《神鞭》分别获得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
  《炮打双灯》改编的同名电影获“夏威夷电影节”和“西班牙电影节”奖,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意、日、俄、荷、西等十余种文字,在海外出版各种译本四十种。
  2010年入围“免网杯”中国文艺网络奖(中国网络代表最高荣誉)最佳作家候选人。

主要作品
  文章
  《雕花烟斗》、《逆光的风景》、《摸书》、《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炮打双灯》、《神鞭》、《三寸金莲》、《关于艺术家》、《珍珠鸟》(被选入义务教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16课) 、《海外趣谈》、《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是一篇历史小说)、《神灯前传》、《快手刘》、《灵魂的巢》、《俗世奇人》、《捅马蜂窝》、《好嘴杨巴》(被选入初中二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教材)、《刷子李》(被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第七组)、《维也纳生活圆舞曲》(被选入义务教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花的勇气》、《挑山工》(被选入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献你一束花》(被选入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本)、《日历》(被选入八年级第二单元课文)、《泥人张》(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花脸》(被选九年义务教育试用本六年级第一学期第一单元第六课语文教材)、《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被选入义教版六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教材)、《神灯》、《一百个人的十年》、《白发》

  书籍
  《画外话丛书 冯骥才卷》、《冯骥才散文自选集》、《冯骥才卷》、《感谢生活》、《一百个人的十年》、《冯骥才小说选》、《乡土小说》、《花脸》(被选六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教材)、《我是冯骥才》、《秋日的絮语》《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人类的敦煌》)、《铺花的歧路》《啊!》《神鞭》、《我心中的文学》、《俗世奇人》、《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凌汛:朝内大街166号(1977--1979)》、《维也纳情感》、《乐神的摇篮》
  花脸 (阅读短文)
  义和拳 (长篇小说)1977
  铺花的歧路 (中篇小说)1979
  啊 (中篇小说)1980
  神灯前传 (长篇小说)1981
  冯骥才中篇小说集 1981
  雕花烟斗 (中、短篇小说集)1981
  爱之上 (中篇小说)1982
  雾里看伦敦 (散文集)1982
  意大利小提琴(短篇小说集)1982
  走进暴风雨 (中篇小说)1983
  雾中人 (中篇小说)1983
  高女人和他的矮丈夫(中、短篇小说集)1984
  冯骥才选集 (1—3卷)1984
  冯骥才小说选 1985
  三寸金莲 (中篇小说集)1986
  冯骥才集 (中篇小说集)1986
  我心中的文学 (理论)1986
  怪世奇谈 (中篇小说)1986
  话说 天津卫主编 1986
  珍珠鸟 (散文集)1987
  三寸金莲 (中篇小说)1987
  冯骥才代表作 1987
  一百个人的十年 (第1集)1987
  俗世奇人 (短篇小说)200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24 19:01, Processed in 0.202800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