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5548|回复: 8
 1熊猫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作家四川作家高缨逝世 代表作曾改编成电影

 [复制链接]
  高缨(1929~2019.2.22),原名高洪仪,男,天津人。中共党员。当代作家,诗人。1949年后历任重庆市文化接管委员会、团市委干事,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干事,重庆市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中共西昌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星星》诗刊副主编,四川省电台编辑部副主任,四川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四川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第五届名誉委员。1945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云崖初暖》、《奴隶峡谷》等。
  2019年2月22日7时30分,高缨在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因病逝世,享年89岁。

高缨,2013-10-16 11:50:42,成都红星酒楼 ◎摄影:雷康  5D004741.jpg  保存到相册
高缨,2013-10-16 11:50:42,成都红星酒楼 ◎摄影:雷康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张三才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张三才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张三才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张三才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张三才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张三才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无聊青年虐杀竟为取乐 中学生落泪 杜甫草堂三苏祠兰园“结义”
9#
 leikang 发表于: 2019-12-2 21:03:56|只看该作者
谢谢张主席从另一个角度,让我“近距离”地了解高缨老师。

高缨诗歌赏析会合影,2013-10-16 12:43:52,成都红星酒楼 ◎摄影:雷康  5D004837.jpg  保存到相册
高缨诗歌赏析会合影,2013-10-16 12:43:52,成都红星酒楼 ◎摄影:雷康
8#
 锦泉 发表于: 2019-2-24 09:24:00|只看该作者

四川作家高缨逝世 代表作曾改编成电影

源自:华西都市报
  (记者:张杰实习生刘可欣)四川老作家高缨“远行”了。2月22日上午,四川作家蒋蓝向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透露,当天早上7:30,作家高缨在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因病逝世,享年89岁。随后,四川省作协副主席、《四川文学》杂志执行主编、作家罗伟章向记者证实了该消息,“高缨先生是我们《四川文学》的老编辑。去年我还与杂志社同事去医院看望他,当时他得了肺炎,但精神总体还很不错。”
  高缨,原名高洪仪。1929年生于河南省焦作市一个铁路职员家庭。1945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46年在《火之源》杂志上发表第一首诗《张娘》。1947年在重庆当小学教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到作家协会重庆分会从事专业创作。1960年开始,先后在四川省文联、四川广播电台工作。1960年曾任四川《星星》诗刊副主编。
  高缨前期以写诗为主,1958年后从事短篇小说创作。长诗《丁佑君之歌》发表于1951年,是其诗歌代表作,曾获重庆创作评奖一等奖。他著有长篇小说《云崖初暖》《奴隶峡谷》、诗集《大凉山之歌》《凝聚的雪花》、叙事长诗《丁佑君》《三峡灯火》、小说和电影剧本《达吉和她的父亲》、散文集《西昌月》《竹楼的恩情》《心灵的母亲》《向往那片神奇》《爱在无声中》等。其中小说《达吉和她的父亲》以浓墨重彩书写了彝汉民族的友谊,影响较大,是高缨的成名作、代表作,于1960年被改编拍成电影。
  高缨是四川文学界非常重要的一位作家。对他的去世,蒋蓝心情沉重:“高缨先生的溘然长逝是四川文学界的重大损失。祝他一路走好,佑护四川文学!”蒋蓝说,“我从事人物采访十几年,但著名作家高缨先生我没能采访到,是非常大的遗憾。”
  蒋蓝在少年时代就看过根据高缨小说《达吉和她的父亲》拍摄的电影,“不但让我对神秘的大凉山产生了神往,也对这位作家顿生敬意。他写乡土,生活气息浓厚,人物之间对话真切、俏皮,反映出他对乡村生活的熟稔。”
  22日下午,四川省作协发布讣告:“遵照高缨先生遗愿,丧事从简,不开追悼会。高缨同志遗体定于2019年2月24日在成都东郊殡仪馆火化。”
  作品欣赏
  口弦(节选)
  高缨
  远方是璀璨的雪山,近处是幽暗的溪涧,阿呷乌芝坐在我身边,为我弹奏小口弦,她嘴唇像红叶,手指如嫩枝,一只杜鹃的啼声,缭绕在枝叶间……轻轻地拨,慢慢地弹,清清悠悠的琴音,像苍山上的凉风,像暮色中的荒烟;轻轻地拨,慢慢地弹,凄凄切切的曲调,像是娃子的呻吟,像是丫头的呜咽。
  亲朋追忆
  妻子女儿:
  他从未停笔,前不久还写了新诗
  22日中午,记者采访到高缨家人。他的爱人段老师透露了高缨的晚年生活:“十年前,他在川大华西医院做了一次心脏手术。他一直非常顽强地跟病魔作斗争,虽然视力下降厉害,但他还是一直用放大镜看书看报,关心国家大事。尤其是一直没有停止写作。去年底,还出版了一本散文集《寻觅》。”
  高缨在文学上取得瞩目的成就,对后辈影响深远。高缨的小女儿高山说:“如果说父亲对我们兄弟姊妹最大的影响,那就是三个字:真善美。他会给我们讲文学艺术,更重要是他正直的人格魅力,深深滋润着我们。我的哥哥姐姐都是画画的,在艺术领域有自己的成就。我也在媒体工作。这些都跟父亲的言传身教分不开。”
  高山透露,“父亲去世前不久,还写了一首新诗,悼念一位诗人。当时我看了觉得,爸爸写得真好!”
  作家王国平:他是我敬重的良师
  高缨去世的消息传出后,包括诗人梁平,诗歌评论家蒋登科,作家杨献平、王国平等在内的川渝文学界人士纷纷表示悼念。
  回忆起与高缨先生的各种交集,王国平写道:“目送高缨先生。他是我敬重的良师,生前曾多次写信给我,鼓励我好好创作。”蒋登科说,“我和高缨先生没有现实中的交集,但我知道他和我的老师方敬先生、邹绛先生很熟,两位老师在世的时候时常谈起他。”
  忘年交好友:他对后辈的热情令人感动
  跟高缨先生有30年交情的忘年交好友徐先生,说起与高缨的情谊感慨不已:“他非常关心中青年文学爱好者,对后辈的热情令人感动。”30年前,从川大毕业的徐先生,为省作协的作家拍照片。拍过周克芹、流沙河之后,流沙河先生带他去高缨老师家拍。“从此我们就认识了,并成了忘年之交。”之后,徐先生移居新加坡,还曾经请高缨夫妇去新加坡住过一个月。近期,高缨先生身体不好,徐先生还专程赶来看望。
  徐先生说,“我在联合早报工作,业余进行写作。高缨先生对我的写作有很多关键的指导,更重要的是,在做人方面,他是我的精神导师,像父亲一样。他的嫉恶如仇和正直人品,对我影响很大。”徐先生说,高缨先生一直关心他的写作,“鼓励我一定要多写。他去世之前,我还在跟病床上的他说,我会好好写,让他放心。”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张杰
7#
 天雨ai2 发表于: 2019-2-22 14:38:00|只看该作者

作家高缨逝世享年90岁 代表作《达吉和她的父亲》

源自:封面新闻
原文标题:四川作家高缨逝世享年90岁 曾任《星星》诗刊副主编 代表作《达吉和她的父亲》

高缨(左)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刘可欣
  四川老作家高缨远行了!2月22日上午,四川作家蒋蓝向封面新闻记者透露,早上七点半,作家高缨在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因病逝世,享年90岁。随后,封面新闻记者向四川省作协副主席、(高缨曾经工作过的)《四川文学》杂志的现任执行主编、作家罗伟章,询问详细情况,他证实了该消息,“省作协老干处相关负责人通知了我们。高缨先生是我们《四川文学》的老编辑。”罗伟章说,去年他还与杂志社同事去医院去看望高缨先生,“当时他得了肺炎。但精神总体还很不错。对于组织上的关心,他很欣慰也很高兴。”
  高缨,原名高洪仪。1929年生于河南省焦作市一个铁路职员的家庭。原籍天津。1947年在重庆当小学教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到作家协会重庆分会从事专业创作。1960年开始,先后在四川省文联、四川广播电台工作。1960年曾任四川《星星》诗刊副主编。1945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46年在《火之源》杂志上发表第一首诗《张娘》。前期以写诗为主,1958年后从事短篇小说的创作。长诗《丁佑君之歌》发表于1951年,是他的诗歌代表作,获重庆创作评奖一等奖。著有长篇小说《云崖初暖》、《奴隶峡谷》。诗集《大凉山之歌》、《凝聚的雪花》,叙事长诗《丁佑君》、《三峡灯火》,小说和电影剧本《达吉和她的父亲》,散文集《西昌月》、《竹楼的恩情》、《心灵的母亲》、《向往那片神奇》、《爱在无声中》等。其中以小说《达吉和他的父亲》浓墨重彩书写了彝汉民族的友谊,影响较大,是高缨的成名、代表作。小说于1960年被拍成电影。
根据《达吉和她的父亲》改变的电影海报
  高缨是四川文学界非常重要的一位作家。他去世的消息传来,蒋蓝心情沉重,“高缨先生的溘然长逝是四川文学界的重大损失。祝他一路走好,佑护四川文学!”蒋蓝对封面新闻记者说,“我从事人物采访十几年,但著名作家高缨先生我没有能采访到,是非常大的遗憾。”
  蒋蓝在少年时代就看过根据高缨小说《达吉和她的父亲》拍摄的电影,“不但让我对神秘的大凉山产生了神往,也对这位作家顿生敬意!他写乡土,生活气息浓厚,人物之间对话真切、俏皮,反映出了他对乡村生活的熟稔。”
6# 青城山
 黄刚 发表于: 2005-12-23 22:57:56|只看该作者
佩服我的老乡
5# 华蓥山
 楼主|张三才 发表于: 2005-12-23 14:55:45|只看该作者
谢谢鼓励!
4# 金佛山
 刘兴华 发表于: 2005-12-23 14:27:21|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的好文章.已拜读.
3# 峨眉山
 楼主|张三才 发表于: 2005-12-23 13:54:49|只看该作者

心中的高缨

⊙作者:张三才

  近年来因工作原因,我曾有幸三次同高缨老师近距离接触。每次谋面之后,都让我倍受感动和鼓舞,尤其是“作家要有社会良知、作品要有积极意义”的谈话,更是让我和我的同事们倍受启发和教育。

2001年3月10日,高缨(右二)在马边彝族自治县高卓营乡与彝族干部群众在一起  89y53q3O.jpg  保存到相册


  第一次见到高缨是在2001年3月上旬,大地春暖花开之季,高缨夫妇由乐山市文化局郑自谦陪同来到了地处小凉山区的马边。时任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的我,负责安排和接待高缨夫妇在马边的行程。
  谋面之前,高缨这个名字,是在孩童时代通过小说《达吉和她的父亲》以及由此而改编的同名电影知道的。当时我想,一个全国知名的大作家,大概是神圣高不可攀而难以随和的吧!
  当我真的见到他时,他完全改变了我的想象,他没有架子,不象盛气凌人的大名人。他面色红润,精神矍烁,十分健谈,态度随和,一开始就让我们冰释了面见文学大师的拘谨和不安,一种让我们觉得如同一位慈祥老人话家常般的亲切和热络。简短交谈中,高缨老师告知我们,他正在构思一部长篇小说,这次主要是到马边彝族地区来搜集一些创作素材,同时也看望一下小凉山区的彝族同胞。并不时询问马边彝族同胞的生存状况如何?马边现在文学事业的发展状况如何?马边现在坚持搞文学创作的人有多少?都有一些什么样的作品?县上是如何考虑的等等。当得知马边彝族同胞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根本性的改善、马边至今还有近十位痴迷文学的中青年仍在苦苦地笔耕不止时,老人露出了欣喜的笑容。
  第二天,我和同事们陪同高缨老师驱车前往彝族聚居地区实地采风。在通往区乡坎坷的泥夹石路上,同行的年轻人都有些吃不消,考虑到高缨老师夫妇毕竟是七十高龄的老人,我忙叫司机慢点慢点,而高缨老师却直说没事没事,稍微快点可以让我们今天多走些地方。这件小事在我的心中立刻荡起了涟漪,一个文学家情牵百姓、心系人民以及钟情文学的执着精神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初步的印象。
  在苏坝,在高卓营这两个纯彝族乡,高缨老师一下车便被众多闻讯赶来的彝族男女老少所包围。人们争相目睹这位长期致力于彝族文学创作的大师,眼神中流溢出的是兴奋、是激动、是感谢的喜悦之情。见到彝族“老莫苏”(老大爷),高缨老师关切地询问“去年的收成如何”?见到彝族“素呢”(小伙子),高缨老师亲切地询问“会什么手艺,有对象没有啊”?见到彝族“阿咪子”(姑娘),高缨老师则热情地询问“读过高中没有,上街赶集的时候多不多”?对彝族同胞的一片深情溢于言表。应彝族同胞之邀,高缨夫妇不断地同他们合影留念,亲热得活像久别的家人。
  中午,热情好客的彝族同胞用彝家待客的传统方式,在高卓营乡政府伙食团盛情款待彝族人民自己的作家。砣砣肉、酸豆花、泡水酒、苞谷粑,伴随着彝族男女青年热情洋溢的敬酒歌声,其乐融融,让高缨夫妇一行置身于欢乐的海洋之中,笑声不断,让人留恋忘返。
  返城的路上,我向高缨老师提出请求:马边文学爱好者听说高老师来了,非常高兴,因许多人都不认识您,在文学创作上苦于找不到名家指点,他们纷纷请求,希望您能同大家见个面,能够上一堂文学创作辅导课更好!高缨老师二话没说:“行!我不仅是看望彝族同胞,也看望一下马边的文学爱好者。”
  2001年3月11日上午,高缨同马边文学爱好者见面,并即兴以《大山的呼唤》为题,上了一堂生动活泼、妙趣横生的文学创作辅导课。在谈到马边文学艺术的创作方向时,他老师语重心长地说:“‘山野文学’是马边文艺创作的基本方向!马边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地方,解放五十多年来发生了数不尽的故事,出现了数不尽的人物。马边的每个山头都是历史的白发老人,都有灵魂,都在呼唤我们去写他们、去表现他们。大山呼唤你们去写、去画、去响应这个呼唤,去报答这个呼唤。马边作家有一个责任,就是运用手中的这枝笔,把马边的山山水水告诉人们,把大山的灵魂告诉外界!这既是马边作家的责任,更是马边作家的义务。”在谈到马边文学艺术的创作方法时,他特别强调:“我们每个作家都要找到只有自己才有的路子!‘山野文学’就是我们的个性,就是我们的特点,就是马边作家群的特点。要立足于写自己熟悉的东西,立足于写马边,而不要去盲目地写大都市、大城镇的花花绿绿和一些非常浮躁的东西。题材要选自己熟悉的领域,从自己的个性中去发掘、去寻找,切忌亦步亦趋地赶浪头。赶浪头的东西永远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要注意写人、写命运,每个人都有命运。要注重积累、注重思考、注重多练笔。文学是一项枯燥、艰辛的事业,搞文学的人切忌浮躁!”
  高缨老师的辅导,不断赢得阵阵掌声。他指明了马边文学艺术创作的前进方向,阐述了马边文艺创作的方式方法,让十多名文学爱好者受益匪浅,更让作为宣传部长的我对“如何充分调动马边文学爱好者的创作积极性,怎样把文学艺术创作作为一项重要的事业抓紧抓好”这一重大课题的认识茅塞顿开,大受启发。我当即代表县委宣传部在会上表态,以高缨老师这次的精心指点为契机,切实加强对马边文学艺术事业的领导,真正当好马边文艺事业的“后勤部长”,尽力提供阵地和舞台,努力创造良好的氛围,认真搞好牵线搭桥。并表示争取尽快把马边文艺爱好者自己的组织搞起来,让马边众多的文艺爱好者真正有个自己的家园,以此推动马边文学艺术创作事业的加快发展。


  同高缨老师的第二次接触,是在2001年深秋季节的峨眉。
  自高缨老师当年初春在马边点燃马边文艺创作的火炬之后,我和我的同事们按照高缨老师的热情指点,迅速启动了培养“马边作家群”之梦的一系列工作。
  首先是以凝聚整体合力为目标,积极筹建文艺创作协会;其次是以组织开展采风活动为手段,努力帮助协会会员寻找创作灵感;三是以鼎力推荐马边文学作品为契机,不断激励更多的中青年走上文学之路;四是以创办文艺刊物为载体,千方百计为协会会员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
  这四点措施很见效,短短几个月就取得了可喜成绩。2001年深秋时节,我同马边文艺创作协会秘书长夏书龙专程去峨眉高缨老师的住处看望和汇报之时,正是《马边文艺》第一期呈送高缨老师之后的大约三个月。
  高缨当时是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当他得知马边的情况,连说“马边干得好”。他还说:“在当前文艺创作处于不大景气、不大受青睐的情况下,作为意识形态的领导者,尤其是基层的领导者,你们能如此重视文学艺术创作,并且千方百计扎扎实实地为文学艺术爱好者牵线搭桥服好务,不简单!马边文人当有你们这样的开明领导而欣慰和自豪。你们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希望你们发扬成绩,再接再厉,继续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加扎实,争取让马边走进全省文艺创作的先进行列!”
  当谈到审读了《马边文艺》第一期之后的感想和体会时,高缨老师语重心长地讲:“进入市场经济之后,文学艺术事业正在经受着严竣的考验。一些作家急功近利,为迎合读者的口味,竟然不顾良知去写些低级庸俗的东西,这差不多成为一种倾向,这是很不正常的,也是不可取的。希望马边的文艺家们不要学他们。看了你们《马边文艺》的大部分作品,我认为主流是好的,但希望你们今后要注意克服和纠正一种偏差,即在文学作品中过多地述说个人的失落和不幸这种消沉的现象。作家心中一定要有人民!作家要把个人的失落和不幸放到社会的大环境中去思考、去提炼、去写作。要着力反映人民大众的喜怒哀乐,着力体现人民大众的所想、所思、所乐、所忧、所愁,这才是人民作家应有的良知。这样的作品才能称之为人民的作品。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在中国的文学舞台上有一席之地,这样的作品才会经受得起时间的考验,也才能永远经久不衰。”
  峨眉之行聆听高缨老师的一席教诲,让我和书龙顿感茅塞顿开。尤其是高缨老师那句“作家心中一定要有人民”的金玉良言,更是从此成为我们以及马边文艺爱好者们共同的座右铭,不断地激励和指引着马边文艺创作事业的健康发展。

2005年11月26日,高缨(左一)与作者在洪雅住宅客厅留影  vOI9WHvn.jpg  保存到相册


  我第三次见到他是在2005年11月26日,我从成都出差归来时,专程赶到洪雅,看望和拜会了现定居于滨河路滨江雅苑二楼住所的高缨老师。
  77岁的高缨,这次给我的印象是他瘦了。由于前不久刚刚做过心脏手术,一向健谈的老人尽管谈兴很浓兴致很高,但面容和气色给人的感觉确实不如当年那么红润了。毕竟,岁月不饶人啊!
  我献上了自己在去年底出版的一本散文、见闻集《边城寻梦》求教,高缨老师一看高兴极了,连说:“我要认真看看。三才你不仅在组织开展文学创作方面很努力,而且居然出了自己的书,不简单!”之后,高缨老师欣喜地翻阅了《边城寻梦》,还要我和他合影留念。
  拍照之后,高缨老师饶有兴致地带领我们参观了他的新住所。他说,目前这个住所是他们一家人最满意的栖身之地。客厅、书房、居室都面临青衣江,清晨起床推开门窗便可见山见水,空气非常清新。下楼沿江散步也很方便,行走自如。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宣传洪雅似乎已成为老人的一项义务。他极力劝说我们去城内转一转,不断称颂洪雅这些年变化可大了。驱车漫行洪雅县城的途中,高缨老师不时地为我们当起了义务讲说员,滨江路、商业街、行政区等等等等,从心底发出满是幸福愉悦的赞叹。车至洪雅人民广场,看到诺大的广场稀稀落落仅十来个人时,高缨老师也发出难有的一声叹息:“这个广场,大而无用!”表达了老人对洪雅城市改造美中不足的稀许遗憾。
  晚饭前,话题自然又回到了文学。高缨老师是马边“山野文学”事业发展的启蒙人。当他得知马边文艺创作协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至今拥有80余名会员;近年来有5人被吸收为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15人被吸收为乐山市作家协会会员;编印出版了《马边文艺》六期共刊发120万字左右的作品;省作协在马边建立青少年文学创作培训基地,马边作者的近百篇文学作品在国家和省市报刊相继面世,5位会员正式出版发行小说、散文、诗歌等书集7册等等关于马边近年文学创作情况的介绍后,尤其是得知马边文艺创作协会已经连续三年被评为四川省文学工作先进单位的消息后,高缨老师非常高兴,并语重心长地说:“文学是一个非常美好的东西。搞文学的人一定要有言之有物、言之有理的基本理念。每件作品都要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东西,或受启发、或受教育、或受鼓舞、或曰愉悦享受。马边文学事业这几年的发展势头强劲,一定要好好保持和发扬。时代需要文学,人民需要文学,走文学之路的人一定要始终充满信心。”一个老作家倾情文学、关怀基层文学事业发展的一片深情,溢于言表。
  当我向高缨老师转达,马边的文朋好友真诚地期望他在合适的时候再来马边时,这位对人民充满深情、尤其是对彝族同胞充满浓郁友情的老作家兴奋地表示:“明年春暖花开时,我一定再来马边好好看一看。”
  马边的文学艺术爱好者们,心中想着高缨老师,想着高缨老师的 谆谆教诲,正在沿着高缨老师指引的“山野文学”的创作路子,响应着马边大山的呼唤,沿着“马边作家群”早日凸现之路,不断地攀登着、奋斗着……
2# 四姑娘山
 leikang 发表于: 2005-12-23 12:19:44|只看该作者

人物生平

  1929年,高缨出生于河南省焦作市一个铁路职员的家庭,原名高洪仪,原籍天津。少年时期入民主教育家陶行知办的重庆育才学校学习文学。1945年开始发表短诗。1946年在《火之源》杂志上发表第一首诗《张娘》。1947年在重庆当小学教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党的地下工作。重庆解放后,先后在市文化接管委员会、市团委、市委宣传部工作。1956年调中国作家协会重庆分会,从事专业文学创作,任分会青年作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1960年曾任四川《星星》诗刊副主编,后到四川西昌深入生活,兼任中办西昌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曾任四川省电台部副主任,四川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四川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第五届名誉委员。

主要作品
  著有长篇小说《云崖初暖》、《奴隶峡谷》,诗集《狮子滩人》、《大凉山之歌》、《凝聚的雪花》,叙事长诗《丁佑君》、《三峡灯火》,小说和电影剧本《达吉和她的父亲》,小说集《山高水远》、《高缨小说十八篇》、《兰》、《薛玛姑娘》、《版纳之恋》,散文集《西昌月》、《竹楼的恩情》、《心灵的母亲》、《向往那片神奇》、《爱在无声中》等。其中小说《达吉和她的父亲》以浓墨重彩书写了彝汉民族的友谊,影响较大,是高缨的成名作、代表作,于1960年被改编拍成电影。2018年底,出版散文集《寻觅》。

家庭生活
  他的爱人段老师,儿女双全,小女儿高山。

高缨讲话,2011-09-30 10:55:27,成都市黄龙溪 ◎摄影:雷康  7D061654.jpg  保存到相册
高缨讲话,2011-09-30 10:55:27,成都市黄龙溪 ◎摄影:雷康

人物评价
  “高缨先生的溘然长逝是四川文学界的重大损失,根据高缨小说《达吉和她的父亲》拍摄的电影,不但让我对神秘的大凉山产生了神往,也对这位作家顿生敬意。他写乡土,生活气息浓厚,人物之间对话真切、俏皮,反映出他对乡村生活的熟稔。”(蒋蓝评)

人物逝世
  2019年2月22日早上7:30,作家高缨在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因病逝世,享年89岁。

人物纪念
  高缨去世的消息传出后,包括作家王国平、杨献平,诗人梁平,诗歌评论家蒋登科等在内的川渝文学界人士纷纷表示悼念。
  2019年2月22日下午,四川省作协发布讣告:“遵照高缨先生遗愿,丧事从简,不开追悼会。高缨同志遗体定于2019年2月24日在成都东郊殡仪馆火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25 15:48, Processed in 2.355604 second(s), 14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