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查看: 868|回复: 0
 飞翔 发表于: 2021-4-2 14:40:08|显示全部楼层|阅读模式

[少数民族] 弘扬传统文化 推动乡村振兴

 [复制链接]
源自:中国民族报  : □ 吕超 伍巧玲
210332936.jpg
黔南枫香染技艺传承人(右)为孩子传授枫香染技艺。杨文斌摄
  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考察时强调,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特色苗绣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不仅能够弘扬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推动乡村振兴,要把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文化既是乡村经济的增长点,也是乡村的灵魂,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贵州文化资源富集、产业潜力巨大、发展空间广阔,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向文化产业转化、实现产业化发展,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途径。
  枫香染是流传在黔南的一种染织工艺,人们用枫香树脂和水牛油混合作为原料,在土布上描绘图案,浸入染缸后取出,经水煮脱脂,形成对比强烈的蓝底白花,古朴雅致,被誉为“画在布上的青花瓷”。2008年,枫香印染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充分结合当地的自然地理与人文环境,积极发展枫香染产业。各级党委政府对枫香染技艺大力保护,文化创意企业采用先进设计理念,技艺传承人充分发挥主动性,共同推动枫香染产业发展。更好地促进以枫香染为代表的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发展文化产业,促进乡村振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发挥多元主体作用
  政府层面,要摸家底、建平台、育品牌。完善非遗保护制度,实施非遗传承发展工程,制定非遗产业发展和品牌建设规划。整合非遗产业资源,搭建非遗融合发展平台,加强对产业发展的指导。建立非遗研究机构,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和研究,开展非遗技术改进、衍生品的设计开发等工作。完善非遗传承培训交流制度,促进各地交流学习非遗保护传承和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推动非遗进学校、进课堂,营造非遗传承氛围。
  企业层面,充分发挥企业在非遗保护传承和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加强与科研院所、服饰品牌的研发合作,提升产品研发设计水平、技术传承创新能力、产业融合发展能力。加强对消费群体和市场发展规律的研究,拓宽传播和销售渠道,构建“传—产—学—研—播—销”发展路径。
  传承人层面,通过多种方式积极传承枫香染技艺。与科研院所合作,对工艺技术、纹饰图案、传承技巧等进行搜集整理和总结提升,并形成相应的研究成果,提升传承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加强对非遗企业产品研发设计的技术支持。积极为枫香染传承和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高校和科研机构层面,积极推动非遗的研究、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具备条件的高校可成立非遗学院或非遗研究院,培养专业的非遗传承人。可以将枫香染、苗绣等非遗项目引入工艺美术、服装设计、艺术设计等专业的本科、研究生课程,提升非遗人才培养质量。以研学促进非遗传承和产业发展,破解非遗产业缺少设计研发人才、产业融合度低、销售渠道单一等难题。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政府应积极支持小微非遗企业发展,加强文创品牌的培育,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枫香染生产企业要在保持枫香染传统特色和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对工艺进行改良和创新,降低成本,提升产出率。加强对小件产品、混合用料产品、枫香染元素产品的开发,丰富产品种类。加强对消费群体和市场需求结构的调查研究,加强与科研院所、服饰品牌的合作研发,设计衍生产品,填补枫香染在男装、童装和饰品等类别产品中应用的空白,使产品结构和价格结构更加适应市场需求。通过新产品的设计开发,延长产业链,促进上游原料生产和下游深加工、运输、销售产业链的发展。
  积极参加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通过各种平台加强对枫香染文化和产品的宣传,加强对国际市场的研究和出口市场的开发,平衡生产标准化和保持艺术特色之间的关系。引进外贸人才,拓宽出口销售渠道。通过对枫香染产业结构的优化,形成枫香染核心产业、外围产业与辐射产业三头并进的产业分布格局。
  加快产业融合发展
  加快产业融合是非遗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枫香染产业发展中,可将枫香染技艺与水族马尾绣、苗绣等非遗相结合研发产品,可将水族水书、牙舟陶器等非遗元素融入枫香染产品设计中,可为都匀毛尖、云雾贡茶等地方特色非遗产品设计包装或共同开发联名产品,通过产业融合打造非遗产业链。要立足黔南丰富的旅游资源,学习借鉴其他地区旅游文创产品开发营销的成功经验。运用枫香染工艺或元素,结合小七孔、天眼、黄果树瀑布等著名旅游景点和民族文化元素等,开发高附加值系列旅游文化产品,在畅通文创产品销售渠道、扩大文创产品影响力的同时,提升旅游内涵、促进旅游消费,实现双促双赢。通过交流互动发展体验消费,推动“非遗+旅游”新业态快速发展。要拓展电商平台销售渠道,利用视频销售、直播销售等新兴业态进行文化传播和产品销售。依托枫香染产业发展,培育一批枫香染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和手工合作社,积极探索和完善“公司+家庭工坊”的订单产销模式,提供更多长期、灵活的就业岗位,拓宽各族群众增收渠道。
  以枫香染技艺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黔南宝贵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不可多得的优势资源。要调动各方力量,发挥文化资源对开发人文旅游景观、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带动群众就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 联系方式
  吕超,贵州民族大学;伍巧玲,中国银行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飞翔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飞翔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19 01:04, Processed in 0.249600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