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查看: 1085|回复: 0
 飞翔 发表于: 2021-4-14 11:40:17|显示全部楼层|阅读模式

[少数民族] 巩固拓展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成果 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复制链接]
源自:中国民族报  : □ 张玉刚
  中共中央、国务院不久前印发的《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明确提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民族地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对于实现各族人民共同富裕,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一些民族地区面临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不完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基本公共服务滞后、产业发展难度大等问题,返贫风险高、减贫难度大、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成本高,尤其需要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事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党的十八大以来,各族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走出了一条波澜壮阔的脱贫奔小康之路,“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一目标如期实现,困扰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历史性地得到解决。
  据统计,2012年,民族八省区贫困人口达3121万人,贫困发生率为20.8%,如今,现行标准下民族八省区农村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2016年至2020年,民族八省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从4203元增长到10770元,增幅达156%。全国民族自治地方420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28个人口较少民族全部整族脱贫,一些新中国成立后“一步跨千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又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的第二次历史性跨越。所有深度贫困地区的最后堡垒被全部攻克。
  “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是国家重点扶持对象。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多个部门相继出台支持“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文件。2018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专门对“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作出部署。从住房安全、饮水安全到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各项扶贫举措一项项推进,昔日阻碍当地脱贫致富的“穷根”被逐渐斩断。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产业扶持、资金投入、易地扶贫搬迁、教育提升等扶持政策接踵而至,一个个扶贫项目扎实落地,民族地区整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的庄严承诺已经成为现实。各族儿女携手同行,正向着更加美好的新生活奋力奔跑。
  全面做好民族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骄傲自满、松劲歇脚,必须乘势而上、再接再厉、接续奋斗。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征途上,民族地区更需要下大功夫、花大力气、做大文章。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离不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挂帅、亲自督战,推动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让民族地区焕然新生。民族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举旗定向、统一思想,确保方向不偏、力度不减、成果显著。必须深入贯彻中央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共同富裕方向,以更坚定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要进一步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健全乡村振兴领导体制和工作体系,加快推进脱贫地区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奠定坚实基础。
  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根据形势变化,理清工作思路,做好过渡期内领导体制、工作体系、发展规划、政策举措、考核机制等有效衔接,现有帮扶政策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该调整的调整,确保政策连续性。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开展定期检查、动态管理,重点监测其收入支出状况、“两不愁三保障”及生产生活状况,合理确定监测标准。建立健全易返贫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分层分类及时纳入帮扶政策范围。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定期跟踪回访和核查,实施帮扶对象动态管理。有效防范脱贫人口因病返贫致贫风险,落实分类资助参保政策,做好民族地区脱贫人口参保动员工作。继续推行综合式扶持机制,确保整村推进、产业项目、劳动力培训转移并重,从就业需要、产业发展和后续配套设施提升完善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持续巩固易地搬迁脱贫成果,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提升安置区社区管理服务水平,建立关爱机制,促进社会融入。
  坚持重点突破、综合推进。要做好有效衔接重点工作。在西部地区地处边远或高海拔、自然环境相对恶劣、经济发展基础薄弱、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的脱贫县中,积极申报一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从财政、金融、土地、人才、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给予集中支持,增强其区域发展能力。重点关注居住边远、人口较少民族的脱贫人口。要综合推进,促进民族地区全面进步。优先安排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努力使全体脱贫人口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增强各族人民获得感。要扶志扶智相结合。继续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在脱贫地区普遍增加公费师范生培养供给,加强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和对口支援。要加大投入,建立稳定的脱贫资金保障机制。保留并调整优化原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聚焦支持民族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向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倾斜,并逐步提高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现有财政相关转移支付继续倾斜支持脱贫地区。对支持脱贫地区产业发展效果明显的贷款贴息、政府采购等政策,继续调整优化实施。
  着力提升民族地区脱贫人口收入
  应健全民族地区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加快构建政府、国有企业、社会力量和脱贫人口“四轮驱动”的收入提升模式,通过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国有企业积极担当、社会广泛动员、脱贫人口主动参与,促进民族地区脱贫人口持续增收。
  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要提升脱贫人口人力资本水平,加强对脱贫人口的思想教育和致富技能培训,全面提高整体素质,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具有经济头脑、法治观念、创新精神、效率意识的现代农民;健全脱贫人口健康保障机制,逐步为脱贫人口提供养老、医疗、工伤、生育保险等基础健康保障,对患大病和慢性病的脱贫人口进行分类救治;创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财政和金融机制,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增加脱贫群体创业就业的小微金融服务;完善脱贫人口流动和就业保障政策。
  国有企业和社会力量积极作为。在政府主导下,在民族地区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的城乡劳动力市场,激发市场活力,优化营商环境,鼓励国有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推动乡村振兴。立足民族地区资源优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围绕农副产品加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培育区域特色经济;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在农村人居环境、小型水利、乡村道路、农田整治、水土保持、林业草原基础设施等涉农项目建设和管护时,广泛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延续支持扶贫车间的优惠政策,建强用好车间、基地、驿站等载体;统筹用好乡村公益岗位,健全按需设岗、以岗聘任、在岗领补、有序退岗的管理机制。通过这些举措,拓宽脱贫人口就业渠道和增收空间,助力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
  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一方面要引导脱贫人口主动参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积极参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流转,增加财产性收入;另一方面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脱贫地区农产品和食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支持农产品流通企业、电商、批发市场与区域特色产业精准对接。支持民族地区培育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打造区域公用品牌。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提升现代农业附加值,提高经营性收入和务农收入。持续加强脱贫村党组织建设,选好用好管好乡村振兴带头人。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飞翔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飞翔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19 06:19, Processed in 2.979606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