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楼主: Sichuanese|查看: 17346|回复: 39
[企业] 

华为2020年营收仍超千亿美元 拿出百亿分红

 [复制链接]
 晴晴妈妈 发表于: 2016-6-17 18:56:00|显示全部楼层

华为软肋渐显:分红神话背后 员工持股模式残缺

源自:综合
  华为模式的软肋在这里,任正非没告诉你的  本文来源于南风窗公众号
  华为公司,现在已经成了中国经济乃至“政治经济”领域的最大热门之一。从公众到高层,一片叫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未有一家公司享受过这样的“待遇”。
  有人认为,华为是实体经济的代表,当其他IT企业都去做金融,唯有它坚守实业。所以,“华为热”代表了中国经济的一种“价值取向”。
  不妨换个角度看问题。华为固然是一家一流企业,但也没有必要过度吹捧。外部需求下滑,内部经济放缓,华为亦无法在内外宏观经济形势走弱的过程中独善其身。它再次走到节点,需要变革。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华为过去的成功,在于它最大限度地组织和利用好世界上最大规模出身寒门、却充满出人头地欲望的聪明工程师的大脑。但是,它却没有足够利用好这个国家数量惊人的低廉资金,这是过去的遗憾,也是未来的机遇。
  华为突然变“热”,越来越“热”,而长期低调得超乎想象的任正非也突然频繁“高调”。这到底意味着什么?

DTgd-fxtfrrf0542511.jpg

2016年5月26日,华为在北京举行HUAWEI MateBook 2016新品发布会。
分红“神话”
  在普通人工资不涨,房价却节节攀升的时代,华为员工的高收入,又成为了一个大热门。
  前不久,先是任正非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提到了深圳房价高,增加了企业成本。现在,公众关注焦点又分散到了华为员工的高收入上。甚至有人戏谑地说,是华为员工的高收入推高了深圳房价。
  一则网络爆料显示,华为一位“22级员工”在2015年的收入,竟然超过500万元,这包括了工资、分红、奖金和补助等。其中,分红最为大宗,超过了300万。“22级员工”为地区部门副总裁,在华为有千人左右。
  因此,有估计认为,华为去年有千人的年收入都达到了这个数字。还有人说,如果统计门槛降低到“年薪百万”,那么华为超过万人达到了这个水准。
  华为并未对以上收入数据公开置评。但这家公司的高收入早已不是秘密,在深圳IT圈,华为高收入的“神话”在2010年前后开始广为人知。
  彼时,腾讯等互联网企业的发展并无足够醒目的亮点,微信也尚未推出,而华为是深圳IT圈独领风骚的巨头。一些外资IT公司的中层员工纷纷从上海、北京前来深圳,投奔这家他们认为前途无量的企业。
  实际上,这一时段,并非华为公司规模发展的顶峰。当时,华为的业务重点依然是运营商和企业这两块“对公业务”,而针对个人消费者的终端版块不愠不火,知名机型较少,并没有和国产手机“中华酷联”(中兴、华为、酷派和联想)中的其他三家拉开差距。
  不过,这一时段却可以说是华为经营效率的顶峰。华为公开的财务报告显示,2010年,华为的营业利润率达到了16.8%,这是2006年至2015年10年间的峰值。(表1)

alk--fxtfrrn0826373.jpg

  10年前的2006年,华为这一指标为7.3%,随后稳步上升,在2010年后,数据有所波动,但总体趋势是下滑。2015年,华为营业利润率为11.6%,和峰值时段2010年相比,降低超过5个百分点。
  企业在经过扩张之后,市场趋于饱和,价格战打响,营业利润率下滑,这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尤其,在通讯设备、移动终端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领域,而且还要考虑到华为巨大的规模,达到这个利润率水平已经实属不易。
  营业利润并非“窥测”华为走向的唯一指标。由于独特的“员工持股”模式,另一个指标或许更有价值。
  从以上“22级员工”的收入可以看出,华为员工的高收入很大部分来自于其作为“股东”的分红,而分红来源是净利润。在财务学上,净利润要么作为留存收益,用来增加股东权益,要么用来对股东分红。换言之,对每一份股权而言,其享有的分红数额必须以净利润为基础,同时还要考虑股权的总额。
  因此,我们必须考虑所有者权益报酬率(净利润与平均股东权益的比值)这个指标。华为的年报中并未公布平均股东权益,但可以用期末股东权益计算出一个近似的所有者权益报酬率。(表2)

PoDt-fxthapu9254192.jpg

  通过计算发现,近10年来,华为的所有者权益报酬率同样是在2010年达到了顶峰,为36.93%。如果做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持股员工手中有100元的华为股份,那么仅仅在这一年,华为就帮股东赚了36.93元。这是极具吸引力的投资,高过了当时的深圳房价涨幅。因此,当时的华为员工必然认股踊跃。
  但华为的所有者权益报酬率变动趋势和营业利润率相似,也是先增后减。2006年,这一数字是19.18%,2015年为 30.99%。尽管30.99%的数字依然笑傲同侪,但这种变动本质上也意味着企业帮股东赚钱能力正在下降,对股东的吸引力也在衰减。那么,有人不禁要问,这种独特的“员工持股”滚动式融资模式还能走多久?

模式缺陷
  华为“员工持股”的融资模式,可以说是人类企业融资历史上的一个“奇迹”。当然,也是“异类”。
  前几年,媒体曾一度“炮轰”这种模式。据报道,该融资模式可以这样理解:华为有数万员工“股东”,但员工并非真正持有华为股票,而是通过职工持股会这类的机构“代持”。对这种“不完整”的股权,员工缺乏真正的表决权,而只有分红权。因此,这就保证了公司的控制权掌握在创始团队手中。
  这种模式有两个优点:一是融资,华为在资金紧缺的创业初期,这种融资模式曾帮了华为大忙。二是可以通过分红权留住员工,因为员工离职后,将不再享有分红权。
  但另一方面,这种融资模式也有两个显著缺点:一是,员工认购资金的有限性。即滚动式的员工认购融资,其前提是员工的认购资金必须充足。尤其对新员工而言,资金可能是个问题。实际上,此前已有报道称,华为不少员工从银行贷款认购公司“股票”,曾一度被监管部门明令叫停。
  第二个缺点是,员工手中这种“残缺”的股票,无法让“持股者”获得真正意义的资本利得。投资者通过股票获利的手段只有两个,一是分红,二是资本利得,即转手差价。中国A股的多数公司都是“铁公鸡”,吝啬于分红,因此股民的梦想寄托便是资本利得,即在二级市场“倒差价”。
  两个缺点随时会变成企业发展的资本瓶颈。当企业增速放缓,利润下滑,员工收入降低,企业从员工手中获得的融资将很有限。更重要的是,普通人都是“逐利动物”,如果有其他资金投向的收益高于公司“股票”分红,这更是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深圳的房价在近几年内,出现了大幅上涨。华为所在的一些板块,涨幅超过了100%,位于南山、前海一片的涨幅超过200%也并不少见。显然,这种收益已远超过华为的所有者权益报酬率。对华为那些没有买房,只是认购了公司“股票”的员工而言,其内心作何感想?
  在新华社对任正非的专访中,任正非对高房价的批评相当克制、相当温和。一般而言,房地产对实体经济的挤压,有两个效应:一是导致成本增加,比如工业用地价格飙升,企业成本升高;二是吸走实业资本,资金都去“买砖头”,即外界常说的“实体经济空心化”。
  任正非主要谈的是第一个效应,即地价高,增加了企业成本。而实际上,第一个效应是有“解法”的。因为,随着互联网、高铁等现代信息互通手段和物流手段的进步,产业迁移到低成本地区并不难。任正非自己也承认这一点。
  房地产对实体经济最大的危害在于第二个效应。这个效应,产业界自己没有办法解决。一个简单的道理是,当企业的股权投资回报比不上买房,那么资金便不会继续投资于股权,哪怕你这个公司行业第一。此外,华为并未上市,而且“股票”也无法对外转让,这意味着员工无法获得资本利得,只有分红一条获益之路。
  在西方国家工业化过程中,企业融资不外乎英美、德日两种模式,前者以资本市场融资为主,而后者以银行贷款为主,甚至银行直接参股企业并委派董事。
  资本市场股权融资的优点明显。简单来说,股权无需“还钱”,这等于是投资者承担企业成长的风险。因此,资本市场最适合风险较高的原创性研发,而银行融资却没有这个优点,但银行可以提供稳定的债务融资,因而更适合风险较小的技术革新式创新。
  不同融资的模式和不同的工业发展模式相辅相成。风险较高、研发投入巨大的IT、制药公司多为美国公司,而英国也是制药强国。在那些以银行融资为主的国家,它们的制药巨头同样会选择上市,而不是完全依靠银行贷款。比如,德国拜耳就是上市公司。
  那么,华为属于哪一类呢?是原创研发,还是技术革新?

“资本优势”
  就在任正非对高房价“开炮”后不久,5月30日,他又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作了发言。这个大会的级别极高,习近平主席发表讲话,李克强总理主持会议。任正非发言,这说明了华为在中国经济领域的超然地位。
  在发言中,任正非那段普通人听不大明白的话广为流传:“华为现在的水平尚停留在工程数学、物理算法等工程科学的创新层面,尚未真正进入基础理论研究。随着逐步逼近香农定理、摩尔定律的极限,而对大流量、低时延的理论还未创造出来,华为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
  但他也清楚地说到了“要点”──“未来几年,华为每年研发经费要提高到100亿美元~200亿美元。”他还透露,过去,华为的研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重长期都超过了10%。这个数字,一点都不低于思科这样的美国顶尖巨头。
  研发费用加码,背后是华为的研发将可能更多地朝更基础、更核心的领域深入,任正非这段普通人“不大明白”的话就是这个意思。
  但这条路走起来不会顺利,更基础和核心的研发,显然也是更加“烧钱”、有更大风险的事。华为目前的融资模式是否足以应对这种转向?
  华为的对手们,思科、西门子等都早已是上市公司,它们很多都是多地上市,充分利用这个世界闲散角落的巨额资本,不断加码研发。而华为如果融资模式不变,很可能面临资金短板。在现在的模式下,华为不但面对着企业股权投资回报的降低,也面临着分红的压力。
  实际上,在创新领域,企业保有足够现金,不分红,一直是个惯例──A股的那些“铁公鸡”除外。在美国,大型科技公司长期都是“铁公鸡”,他们更乐意将现金进行研发投资或者收购潜在对手,对分红(主要是现金分红)并不感兴趣。微软和苹果公司曾长期不分红,而华为最大的竞争对手思科更一直因不现金分红而被质疑。
  尽管这些对手不分红,但投资者依然可以通过转手获得资本利得,但华为却只能分红。尽管这种分红可能只是“股票分红”,或者现金分红之后,员工手中现金又立即购买了公司“股票”,从而实现资金的“回炉”。
  但是,一旦员工有新的投资选择,或者因别的原因“有意见”,那么这将给企业的长期战略增添新的不利因素。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华为越来越到了要解决融资模式老问题的时候了。“独特的模式”,有它的强项,也有它的软肋。
  中国作为一个资本过剩的国家,但它最优秀的IT企业之一的华为却没有充分享受这个“资本优势”。华为这样的公司如果要上市融资──假如它通过股改,符合了上市要求,它必然很容易融到需要的资金。反观A股这些号称科技公司的企业,财务造假频发,企业现金创造能力堪忧,却不断“超募”,融到钱不知道怎么花,甚至拿去放高利贷。
  一直以来,华为之所以不上市,外界有两种说法。一是“不屑于上市”,即创始人认为企业要继续“艰苦奋斗”,而且企业发展的“好处”最好让员工分享,大家才能齐心合力。另一种说法是,华为独特的持股模式决定了华为在世界上大多数资本市场都不符合上市条件,因为“股东”数万。更重要的是,“股改”上市,这是否会导致企业控制权旁落?
  实际上,华为并非没有过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的打算。此前,华为曾有过出售终端业务部分股权的想法,但最终由于金融危机爆发,外资竞购者出现资金问题而终止。这一出售举动,当时被看作是为终端业务最终上市做铺垫。
  2014年,任正非在接受外媒采访时说:“我们在一段时间里不上市,但我们不能保证,我们永远不上市。‘永远不上市’这句话,在逻辑上是不通的,因为生命不能永远,所以承诺不能永远。”
  目前,在华为的官网上已有为“债券投资者”专门提供信息的板块。近年来,华为已多次在海外发债筹资,用以扩张终端业务。换个角度看,华为这样的公司从国内银行贷款并不难,之所以海外发债,第一个好处当然是降低融资的成本。
  但另一个好处也显而易见,即通过发债,和投行等中介以及基金等机构进行接触,最终目的是试探资本市场的“冷暖”。
 九爷 发表于: 2016-6-14 13:56:00|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华为高管回应高工资:从工作强度看500万不算多

源自:综合
  华为高管回应高工资:并不好拿 从工作强度看500万不算多
源自:周掌柜(微信号:zhouzhanggui200)

  是否有同样的感知:国内对于华为的大部分看法都是充满民族主义的,将华为看成国家和民族成就的一部分。
  不过,坦率地说:对于近200年来一直渴望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中国,我们完全抛开这种自我认知的情绪也不现实。
  客观分析,我们看华为的视角可能不自觉地产生两个盲点:第一个是更关注他应该为国家创造的贡献,却忽略了华为作为一家世界级企业应该承载的全人类使命;第二个是过高地评价其成功,却忽视了推动其成就的时代性和国际化竞争带来的必然性市场选择。
  以上两点,个人觉得,已经成了华为的战略负担。
  创作本文之前,我的团队做了大量调研和思考,大家生怕错过任何有益于我们去深入理解华为的信息,不过我却总是走神儿,脑子里不时浮现出这样的一幅画面:
  艳阳下,一列身穿黄金铠甲的将军,骑着乌黑色的汗血宝马,背对着人群,伫立在一片开阔草原边缘的山岗峭壁上。他们的身后是折射阳光闪耀光芒的铁甲军团,脚下是刚刚被摧毁的马其顿无敌方阵,远处是掠过的城市,头顶是火辣焦灼的太阳和夜晚将静寂到恐怖的天空……
  我看到了一个凝固的瞬间,一个关于英雄、武器、城市、文明和征服的故事,这个画面历史上曾经无数次在帝国繁衍或鼎盛时期出现过,有些繁荣融入了文明,有些强大只存留于历史。
  这幅凝固的画面里,没人有机会为胜利喝彩,因为这支军队已经远征到千里之外;也没有人可以描述此刻的伟大亦或普通,我们无法感知将军的思绪。他的心中可能在欢庆胜利,也可能在缅怀敌人,而或在思考未来。他进入了无人区,胜利是否是他最终想要的荣耀?我们不得而知。
  拉回现实。
  这个充满画面感的场景可以带给我们太多的回味,就像我们此刻探究华为一样。
  可以肯定的是:这幅画面从某种程度上可以代表华为精神领袖任正非此刻的处境。在2016年5月底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任正非在《以创新为核心竞争力,为祖国百年科技振兴而奋斗》的讲话中提出:“随着逐步逼近香农定理、摩尔定律的极限,面对大流量、低时延的理论还未创造出来,华为已感到迷茫,找不到方 向,华为已前进在迷航中。重大创新是无人区的生存法则,没有理论突破,没有技术突破,没有大量的技术积累,是不可能产生爆发性创新的。”
  讲话中,任正非的两个判断振聋发聩,第一个就是华为创新进入了无人区;第二个是对智能时代认知不足。就像这幅画面一样,军队打败了敌人,但是眼前是战争的无人区,心里是战略的无人区,头脑中是梦想的无人区。作为中国最优秀的企业家之一,此刻,任正非内心最大的恐惧或许是远离人群和无法准确定义敌人,而孤独可 能导致误判一个崭新的时代。
  本文,我们将伴随着这样一个感性的开始,一起来从更宏观的视角感知华为,感知这个世界性巨头面临的战略挑战,感知新时代脚步对商业环境的塑造和推动,希望我们能建设性地和华为一起思考新理论、新战略、新梦想。
  总之,我试图和大家一起呈现和理解华为复杂布局、复杂战略背后的大逻辑和大趋势,我们以追问而非挑战的姿态融入其中。

战略:华为如何领航人机智能?
  这是一个非常直接的问题,也是一个系统性的追问。
  大背景是:从Alphabet(Google母公司)、Amazon、Apple、Facebook、IBM、Microsoft等世界顶尖巨头,甚至BAT的最新战略来看,人机智能时代势不可挡,已经不需要讨论。
  但这个问题本来应该最先问互联网公司,此刻,任总提出这个问题,这本身就意味着华为的战略性转变。
  回答这个抽象的问题之前,我们先总结一下华为在过去接近30年的成功要素。大体上我们可以概括为五点:第一点是香农和摩尔定律支撑的清晰战略路径和可持续战略预期;第二点是过去十几年全球通信行业作为IT和互联网底层基础设施爆发式增长,拥有需求驱动的时代红利;第三是军事化思想支撑的本土化执行力;第四是制度设计优势支撑的人才创造力;第五是研发驱动的战略红利以及技术溢价。
  以上粗浅的分析,如果概括起来,我们可以客观的总结为──华为的成功具备时代性,且依附于时代,虽然超越了大部分中国企业的高度,但是依然是商业轨道上可以预知的成功,华为的属性是一家商业领域通过产品和服务成功的公司,但并不具备领先者的开创性基因。
  这个认知很重要,这可以让我们像任总自己一样,打破对成功的盲目崇拜,进而理性的思考和推理。
  从上面的成功要素上,我们可以总结的是:华为的成就和中国的全球化红利高度捆绑,和时代趋势高度捆绑。华为目前的两大推动力,第一依然应该是中国在全球化中 的核心驱动甚至主导地位,由此推动深化的全球大规模的通信基础设施投资;第二应该是把握新时代新红利,抓住了消费电子时代的全新需求。
  但硬币的另一面也很清晰,基于战略成就可能出现的战略挑战是:其一,国际市场环境有可能伴随着中国的复杂国际关系大环境发生逆转,这一点已经从美国对华为的 商业限制展露端倪;其二,信息时代周期性带来的发展动力下降,这里面包括香农和摩尔定律瓶颈的问题;其三,智能时代对组织再造的重大挑战,工业化和信息化时期快速成长起来的华为可能面临着人员过剩的问题,目前这个挑战还不明显,但应该是不远处的真问题。可见,华为在人机智能时代到来的时刻,本身已经走到了 发展的十字路口。
  如图1所示,目前,我们看到华为目前的战略是双支点排布的。


图1:华为战略矩阵  第一个支点是通讯能力的基础设施(也包括企业级服务),在这里面围绕通信包括通信设施、通信设备、云端服务、通信服务、芯片能力和OS/AR布局。其中运营商服务依然是华为的主要收入来源,2015年年报显示华为在运营商业务收入为2323.07亿元,同比增长21%;
  第二个支点是计算能力为核心的消费电子业务,包括商平台、物联网、广义消费电子、手机、芯片能力和OS/AR布局。这块业务2015年实现了营收1281.28亿,同比增长72.9%,站华为整体营收的33%。
  两者能力重叠的部分是OS/AR的操作系统布局,对此华为认为AR可能是下一代的操作系统,因此投入重金进行研发。另外一个芯片则是被任总看成一个战略制高点,全局性战略的核心,也是重金投入的基础设施。
  不过,由于运营商业务的传统惯性,华为总体战略依然遵循着在运营商服务中“上不碰应用,下不碰数据”的禁忌(应用和数据都是运营商的生命线)。
  所以,从华为目前的战略上看,内容属性的“应用”和“IP”目前是华为第一个盲点,而数据属性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是华为的第二个盲点。
  而我们如果把华为两大战略矩阵交叉的“内容”、“OS”、“芯片”和“数据”归纳为目前这个战略矩阵的“黄金通道”的话,很明显,华为在最顶端和最底端的两 个维度是明显欠缺的。其可能导致的后果是──内容欠缺会让华为在未来3-5年设备增长达到顶峰之后受到内容垄断者(比如乐视)的猛烈攻击;数据欠缺会让华 为在快速发展中出现价值管道化现象,失去用户粘性,以及失去在智能时代的巨人资格,就像中国移动[-0.90%]历史性地被微信边缘化。
  不过,对于华为而言,这两点的补足已经不仅仅是战略判断的问题,也是对组织的全新课题和挑战。内容战略的本质是回归消费者本身,深入消费者生活场景,配合以 创造力的内容生产,这需要构建华为的文化基因填充执行力文化;而对大数据的智能化认知,需要华为让系统提供更多的“智能应用”,甚至主动抢占智能应用的的 制高点。
  如果华为战略性地弥补图1展现出的天花板和基础的瓶颈,其战略不应该仅仅是补足的问题,而应该是全面过渡到智能时代的“智能金字塔生态”战略,这是一个不小的颠覆。如图2:


图2:“智能金字塔生态”战略矩阵  “智能金字塔生态”战略模型是来描述智能时代的完整战略矩阵,包括AI战略、内容战略、计算战略和通信战略四个维度,分别是金字塔的四个面。其中“通信战略”是最底层的基础,而“AI战略”是最核心的切面,“内容战略”其次。在这几个战略层次里,我们对标华为目前的战略矩阵,可以清晰地看到其中的 空白点、挑战点和风险点,如下:
  AI战略:AI战略包括AI级应用、AI数据、AI芯片、AI资产四个维度,对于华为来说,AI战略是人机智能时代的核心。能否通过类似滴滴打车一样的AI级应用创造AI数据?能否通过AI芯片提高AI资产的转换效率?这两个都是AI战略的核心问题。简单说,AI战略是四维金字塔战略最重要的剖面,而这里面的制高点AI级应用正是华为的传统战略所回避的战略盲点;
  内容战略:“内容战略”包括内容技术、内容平台、内容机制和内容IP四个维度,像乐视这样的企业,在内容IP上本身已经具备了绝对的优势,并且正在通过生态战略的会员制放大这种优势,而且在乐视网[-0.04% 资金 研报]的 平台属性、乐视影业的内容生产属性以及乐视投资关注的内容技术属性上都在大踏步向前。这个优势有可能是不可逆的,而且是根植于战略基因的,如果华为在未来 3年之内不能很好地解决生态中的内容问题,在可预见的超越苹果的销量之后反而可能面临更大的内容空洞化挑战,届时终极PK也许会真正上演,可能就是贾跃亭 所言的“内容会员+免费手机”PK华为的“极品手机”。因此,内容战略对于华为来看,是消费者BG拥抱消费者战略决断力的重要考验;
  计算战略:计算战略包括手机终端、消费电子&物联网、OS/AR&云服务和机器人[-0.40% 资金 研报],是一个泛消费电子到机器人智能的立体计算体系。华为的计算战略的版图是典型的产品载体思维,以手机为核心。而广义的计算战略大生态可能包括手机、笔记本电脑、电视、智能家居和智能汽车几 个维度的大计算生态。百度的李彦宏在2016年6月8日的百度联盟峰会上,将无人驾驶汽车称作“一台带轮子的电脑”,并预言五年内无人驾驶将成为现实。从 这个理解上看,华为的计算战略是明显缺少现象力,并且落后于BAT的,仅仅专注于手机是否会面临三星同样的盛极而衰的命运,这都是很现实的战略挑战;
  通讯战略:通讯战略包括通信设施、通信芯片、通信设备和通信服务,这几点是传统通讯行业的基础,也是整个思维金字塔的基础架构。结合华为而言,2015年华 为的运营商业务增速已经下滑到20%,这几乎是一个临界点的数值,可以预见的还包括──全球运营商对于4G和5G的大规模商用基本都设计在2020年之 后,也就是说在2016年~2020年这5年期间,华为最好的结果是维持20%左右的增长,但肯定会面临很大的挑战。这个挑战中,还包括中国强势崛起过程 中可能与希望带来的市场摩擦以及可能面临着西方国家制裁和限制等因素。所以智能时代的这个维度华为的潜力是很难进一步爆发的。
  由此,目前 整个“智能金字塔生态”的战略制高点是手机终端、AI级应用和内容IP,这也是进攻战略中的兵家必争之地,华为只抢占了手机一个。而四个战略突破口的“通信服务”、“机器人”、“AI芯片”和“内容技术”是防守型的战略底线,智能时代的巨头必须在战略底线上拥有核心竞争力,这些在华为的基础研究部门都有涉及,但除了通信服务和AI芯片(目前的芯片业务,但并未完全具备AI能力)外,对内容的技术和机器人的研究并没有重大的突破。也就是说,华为在智能时代生 态战略中的布局并没有完全展开和夯实。
  华为的战略目前依然在迭代中,并且具有明显的战略盲点,或者说是“战略弱点”。如果华为不能有效地 建立更加立体的战略模型,可预见的瓶颈应该会出现在两个时间窗口,第一个是全球销量超越苹果之后,在维护整体生态竞争力上将面临巨大挑战;第二个是总体信 息时代计算能力进一步进入瓶颈(也就是任总所言的摩尔定律、香农定理临界点)之后,华为目前的战略将进一步走上巅峰,但眼前的景象将从“战略无人区”变为“战略悬崖”。
  目前,已然是华为的鼎盛时期,但这个鼎盛显然是针对“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的,相对于“智能文明”,正如任总所言,华为迷茫且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领航人机智能时代面临着战略布局、理论基础、组织架构等系统化的挑战,华为人即使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但战略基因的转变挑战的难度必然超出目前已知的判断。
  但这次落地更需要梦想和想象力。

理论:华为如何先知于时代?
  上文从战略布局的角度,我们看到了华为的荣耀与挑战,而下面将从更深层次的中国“智”造角度进入理论的思考。
  任总提到的“香农、摩尔定律走到瓶颈”、“无人区理论创新”应该对大部分人来说是非常陌生的,但对此的深刻理解应该比战略矩阵更加接近问题的实质。
  简单先介绍一下这两个理论。摩尔定律是英特尔的创始人戈登·摩尔于1965年最早提出的,主要用来描述集成电路行业的发展规律: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 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约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香农定理是克劳德·艾尔伍德·香农于1948年提出的一个演进的纯数学计算公 式,香农是一位伟大的数学家,也是近代信息论的奠基人。香农定理给出了信道信息传送速率的上限(比特每秒)和信道信噪比及带宽的关系。
  从最通俗的角度解释两个定律,香浓定律描述的是通信行业的信息传播效率和带宽的关系,摩尔定律从制造业的角度描述硅片计算能力发展的普遍性规律。
  经过接近半个世纪的飞速发展,世界范围内无论是通信网络还是计算机设备都获得了快速的普及,这些都有赖于两个定律所描述的市场空间和客观进化规律。像英特尔、华为、戴尔、联想这样的IT和通讯巨头实际上都是在这两个定律的红利期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而 这个红利期的瓶颈就出现在最近几年,一方面从集成电路的角度,单核芯片所带来的计算能力提高已经不能对用户需求给予最高性价比的满足,这时候双核芯片出 现,这也是摩尔定律接近极限的一个重要信号。而通信领域,3G之后,应该说大部分的通讯需求得到满足,4G、5G的技术和设备的迭代失去了短缺和瓶颈主导 的动力支持,变得没有那么急迫和必要,香浓定律走到临界点让通讯设备迭代的动力严重下降。
  任总所描述的“理论无人区”实际上就是描述以上的客观状态。


图3:人机智能时代趋势定律(1.0版本)  实际上,人机智能时代的趋势定律已经从计算和通信能力瓶颈的描述升级为更大系统的逻辑推演。所以从这个角度上看,任总在科技大会上提到的“大流量、低延时”的下一代理论的方向性预判有可能是一个战略误判,从商业的角度,任总提出的两个技术趋势可能根本不具备应用的价值,因为这依然是延续香农和摩尔定 律的惯性。逻辑上,新时代的指导理论应该完全颠覆。
  总体上看,我们需要引入热力学的“熵”的概念、信息论“认知盈余”的概念,以及智能论(周掌柜2016年提出)“中央智能、分布式智能、智能资产”的系统概念来理解下一个时代的理论趋势。
  智能时代影响商业理论创新的方向包括图3的4个基本方向:
  关于中央智能的“需求引力定律”:背景是──以信息不对称为核心的个体决策将因为中央智能的出现产生价值趋同化判断。缺少人工智能公司将出现组织官僚化和产品线复杂化。定律:需求通过中央智能的汇聚,拥有了引力属性,带有智能的大数据将帮助高智能公司重新定义商业需求。
  关于分布式智能的“社群能量定律”:背景是──社群在智能时代将成为带有分布式主题计算能力的社会化结构,与社群能量的赋能关系将决定公司价值潜力。定律:相对论E=MC2的模型可以类比描述社群的能量,社群M即质量取决于所有人的节点计算能力叠加;C即传播方式也是赋能效率,赋能效率平方决定社群能量。
  关于智能资产的“智能资产定律”:背景是──单核到多核再到分布式计算说明了计算效率的价值在下降,从熵增熵减的周期性预测,将推论计算能力和智能资产的周 期性转换。定律:在计算能力增长带来的平均商业收益低于市场平均回报(8%左右)的时候,“资产系统”将通过降低“生产力”为“需求系统”提供高性价比产 品和服务。计算能力将由此智能资产化。
  关于熵的“信息盈余定律“:背景是──数字化基础计算能力实际上推动了信息熵增的过程,自身有序让 信息海量且无序,而人工智能则是熵减过程让无序变有序。定律:计算能力推动海量信息的无序化产生之后,将迎来智能化推动的有序化进程,计算能力由此边际商业价值递减,计算能力投资呈现周期性特征。
  以上四个定律的研究方向可能完全颠覆在“信息时代”我们对于商业大逻辑的认知,特别是对于商业价值的认知。如果在智能时代“智能资产”成为公司价值的核心承载工具,显然华为目前的通信能力和计算能力和现在的中国移动一样,将堕落到最底层的价值虚无状态,这是华为最大的战略性风险,而且正在发生。逆转这个挑战的钥匙正是上文我们分析过的华为的“内容应用”和“数据智能”两个战略盲点。
  而“信息盈余”的概念,则在描述智能时代的核心驱动力,这和信息时代《认知盈余》这本书中提到的社会化能力的盈余逻辑是一样的,智能时代信息静态泛滥且盈余,换一个角度这正是智能时代伟大公司的核心驱动力!对“信息盈余”的理解客观上决定了华为在下一个时代是否会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


图4:商业环境大生态要素总览  智能时代的商业大生态逻辑更加验证了图4中的“大生态要素”,由此对华为的推动力应该是:
  战略生态化:以生态的思想解决静态的绩效文化和组织力矩阵,推动社会化协作;
  需求价值观化:超越有形的刚性需求,从人群的价值观需求场景出发,以满足人类精神和思想世界的抽象需求为新引擎;
  生产力共享化:打破单一创造生产力提高的路径依赖,为推动生产关系的有效性推动生产力的共享化优化;
  资产智能化:把专利等知识沉淀系统升级为围绕最终用户生活场景的智能场景,将智能资产作为公司的全新价值内核;
  此后,华为的领导力、商业模型和技术路线才能跟进发生迭代以迎接全新的时代。如图5所示,华为的生态将围绕组织需求进行重构,这也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


图5:生态型企业构建要素  而从目前的华为战略来看,在“战略无人区”里主要的思维依然是执行力的突破,也就是更快速的挑战香农、摩尔定律的极限,智能资产化的短板尤其明显,生态化的思维并没有得到完全的确立。
  按照现在的趋势发展下去,乐观估计在3-5年华为历史性鼎盛时期之后,华为在消费电子领域超过苹果,在通信领域世界第一,在企业级服务领域达到500亿左右的规模,但彼时,华为战略回旋余地会非常小,衰落将是必然结果。
  而悲观地估计是,在未来3年以内,华为将陷入香农、摩尔定律魔咒般的毁灭链条:第一波战略性盛极而衰的是过剩计算能力的创造者戴尔、联想、惠普;第二波盛极 而衰的将是计算能力的广义提供者英特尔、高通和AMD;第三波就会是华为这样的通信系统巨头。而最后的胜出者是基本不被香农摩尔魔咒影响的、更早进入智能时代的Alphabet、Amazon这样的公司。换句话说,如果华为致力于完成1000亿美金销售额的目标并可持续发展,真正对标的巨人应该是 Alphabet和Amazon。
  以上抛砖引玉的内容不一定能指导华为的实践,但是从一个侧面我们可以看到华为正在承载的历史性使命──帮助中国“智”造找到全新的时代动力,并且创造性的通过理论创新走出无人区。
  回到科技大会上任总的表态,由此看来确实是肺腑之言,也真诚坦白。中国商业乃至世界商业历史交给华为的全新使命已经不仅仅是创造商业价值,更包括参与缔造“智能文明”。
  是的,从信息论的角度“文明就是一种在混沌中自发生产知识的能力”,从智能论的角度“文明是人类信息和自然信息内化及外化的双向沉淀过程”,生产产品的华为向生产智能的华为的跨越,何其雄伟,但又何其挑战!?

组织:华为军团如何形成生态型协作?
  上面两个章节从实践到理论剖析了华为进入战略无人区的挑战,其实背后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就是华为的“铠甲军团”面临新时代、新使命的应变和适应,这也是整个华为战略系统的核心不确定性因素。
  前一段时间有一篇关于华为人薪资的文章被广泛传播,其中最吸引眼球的是两个没有经过考证的数字,即华为集团年收入超过100万的员工超过1万人,超过500万的员工有千人以上。这个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年平均工资10万以内的很多上班族非常羡慕。

从华为内部人的角度看,一位高管看的很坦然:“年收入500万的老板,很多管理的业务销售额超过百亿的,相当于一个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创始人的工作内容和强度。500万自然不算多!”
“很多人觉得华为工资高,不过一些合作伙伴和华为接触一段时间之后,也会感慨于这个高工资并不好拿,我们的绩效要求确实很大。”这个看法代表了大部分华为人的心声。

  很多华为人全家都在华为工作,夫妻彼此就是在华为认识的,他们一起享受松山湖的美景,一起交替出差,一起讨论任老板的最新讲话,一起反驳外界对于华为的多元 解读。华为人在“奋斗者为本”的公司文化感召下,在凝聚着IBM和Hay顾问心血的人力资源体系下,有序有组织有执行力地飞速奔跑。
  这就是本文开头想象的正午太阳下的铠甲军团。
  虽然华为大价钱聘请全球顶级咨询公司专家做了高效完整的组织架构,这个架构也在有效的运行着,但不得不说的是──这个架构是基于“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以用户为核心的组织设计。如图6所示,在目前的市场平均水准来看,这个架构应该说依然领先90%的公司。
  概括起来,这个组织架构是以能力基础设施为基础的,内外部BU的协同,以完成商业战略目标和定位。


图6:信息时代以人为核心的组织架构  不过在智能时代,这个架构受AI的影响,则必须出现几个根本性的变化,如图7。
  第一个就是最高领导层的重度下沉,这个领导层相当于华为的EMT执行管理团队的角色,在2004年11月华为做的最重大的组织架构再造中是把EMT作为最高决策部门进行的垂直管理的组织重构。这个组织变革是以快速决策和提高执行力为根本出发点的。
  但在人机智能时代,“中央智能决策系统”将成为整个公司的真正决策中心,在信息时代我们可以理解为类似“大数据决策”,在智能时代这个中央智能中心将更加强 大和高效。中央智能通过内部BU的团队服务于公司的组织单元支持外部BU的运作,最后整个公司的用户触点形成社会化的排布。


图7:智能时代智能驱动的组织架构  在这种智能时代的组织架构设想里,我们还不能对所有公司的组织架构变革做出预判,但很明显我们会看到其中的深刻变化:
  智能化推动公司的思想中心从最高层下移到普通管理层或者智能工程师层级;
  中高层领导者的决策能力最大限度被中央AI替代;
  整个组织决策将更加的直接和高效;
  内部BU和外部BU将无缝对接;
  外部BU和社会化的消费者将纳入管理者的视野。
  这些变化之外,智能时代可能对公司的领导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拥有更多人文思想,拥有清晰的用户需求模型化思维,拥有社群的动员力,拥有智能应用的全局性思考力。
  全面智能化还需要最高管理层能够深刻理解智能应用场景,像Alphabet和Amazon一样既善于布局云端等基础设施,又有能力思考消费场景中的用户体验 设定,还能在AI、机器人等领域对创新公司进行果断和大手笔的投资。由此,从现在清晰的通信、消费电子的组织战略,华为可能无需从产品层面描述自己的定 位,而像这两家巨头一样从能力的角度描述提供的能力支持。
  一旦华为进入了智能化的竞争通道,可能会一时间和全世界最优秀的公司成为竞争对手,而且每一个对手在特定领域的积累都是10年以上的长期创新和孵化,而且最有可能的是进入了创新狼群的包围,对于习惯于大兵团作战的华为,一段时间可能 无法准确的定义目标和进攻方向,因为大型组织的想象力一定是匮乏和单一的。
  说到底,如果锁定智能战略,华为的组织需要经过智能化的阵痛,并接受全新的生态战略洗礼(智能时代的高度智能中心特点,驱动大型公司必须进行生态化布局)。建议华为推动的生态型组织再造包括以下几个维度:
  重构创业矩阵:通过创投机制鼓励应用化创新,并形成围绕华为中央智能的创业矩阵;
  植入生态协作基因:在通信化、IT化和互联网化基因基础上,强化文化基因,并推动多元的生态型协作,在生态中形成新创造的“化学反应”;
  打造去中心化管控:为了化解系统性风险,华为的组织架构可能进行社会化的分拆,不排除个别业务单元通过融资独立上市等,不融资不上市等禁忌可能被打破;
  引入资本多元性驱动:在坚持制造业的前提下,这对组织社会化和小型化的需求,通过整合社会资本引入独特的价值评价基因,形成高效的市场化创新孵化机制;
  建设国际化支点:对于智能时代的全球性布局将推动华为对美国、德国、日本为核心的创新基地进行更加深度和全面的投资,以保证公司在未来50年获得全球性战略支点保持智能化领先,以抗衡美国最顶尖的智能领导者。
  这个过程对于普通公司而言可能是个性解放的、华丽的和多彩的,但是对于一个全球拥有17万员工的华为,可能意味着阵痛,甚至壮士断腕!
  以上,我们热切的憧憬和期盼华为成为充满人文思想的技术大师,一个在智能时代的奠基者,一个新文明的开创者。我们这里试图寻找和验证华为的战略挑战和盲点,这些都是我们帮助华为在“战略无人区”头脑风暴的一部分。
  与金戈铁马的时代比,未来的华为应该更加虚怀若谷,更加追求多元文明,应该对人类的生活贡献更多的创造力和惊喜。
  如果我们再次回归感性的思维来总结以上所有的战略逻辑,概括起来可以汇集为一句话:能够承载巨轮的只有大海,能够承载英雄的只有人民,能够超越四季的只有太阳。
  化剑为犁,胸怀天下,流芳百世。
  华为,应该让人类拥有更多骄傲。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天朝明志 发表于: 2016-6-5 02:08:01|显示全部楼层

华为工资单:年入500万者上千 年薪百万者过万

源自:中国经济网
  导语:华为逃离深圳的讨论持续发酵,主流观点认为,正是高房价逼走了华为。”
  也就是说,如果按照首付4成计算,2015年,1377亿能买下价值3442亿的房产,深圳2015年全年新房成交才2225.8亿,华为员工收入,足够买下1.5个深圳。
  别瞎操心!瞧瞧华为工资单 深圳高房价根本不是事儿
  华为逃离深圳的讨论持续发酵,主流观点认为,正是高房价逼走了华为。这两天又有消息称,深圳近期1.5万家企业外迁,搞得市长都不得不出面辟谣:系个别媒体误读。
  所有关于此问题的讨论都似曾相识,每隔几年就会兴起一波,高房价逼走了年轻人,高房价影响城市竞争力,高房价逼走了企业……
  真的是高房价逼走了华为吗?还是说,大众只是通过华为事件,发泄对高房价的不满?发泄情绪之余,有人提供过靠谱的数据分析吗?
  借着这个机会,淘哥好好向大家普及下,华为人到底多有钱,深圳房价到底能否逼走华为。

年入500万的有千人
  先来看看华为某位22级员工的收入,注意,先准备好擦口水的纸巾。
  1、工资情况
  2014年9月~2015年6月的每月标准工资为人民币6.5万(税前)。
  2015年7月~2015年8月的每月标准工资为人民币8.25万(税前)。
  2、分红情况
  2014年度分红金额为人民币307万1160元(税后),发放时间为2015年4月1日。
  2013年度分红为人民币237万6108元(税后),发放时间为2014年4月1日。
  3、奖金情况
  2014年度奖金为46.4755万(税后),发放时间为2015年4月20日。
  2013年度奖金为46.4755万(税后),发放时间为2014年4月16日。
  4、补助发放情况
  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海外离家补助实发金额,84万3862元(税后)。
  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海外艰苦补助实发金额,8万1957元(税后)。
  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海外伙食补助实发金额,6261元(税后)。
  也就是说,这位哥们,2015年工资一年税前99万(税前),分红307万(税后),奖金46.5万(税后),补助46.6万(税后),上述4项目加起来,收入500万。
  据悉,这位华为员工,某地区部门销售副总裁,职级22级,在华为有千人左右,职务一般是地区部副总裁及以上,产品线副总裁级别及以上。

华为给法院的回函透露了收入状况

年薪百万的超过1万人
  华为实行职级制度,一般本科和硕士毕业生进入华为职级是13级,博士可以到15级,2年升一级,海外的升级速度略快,但都是越往上越难升,到17、18级一般是基层和中层管理人员,21-22级则到了总裁、副总裁级别。
  华为收入的大头在于股票分红,每年华为利润的大部分都会以分红和升值形势,返还给员工。“一般来华为2年后才有股票,不过现在针对15级以下员工已经不发股票了,改为发TUP,类似于股票,不要用钱买,但只有5年有效期,每股分钱是一样的。”
  2015年,华为的虚拟股票分红,每股分1.95元,升值0.91元,合计2.86元。员工股票数量和来华为的年限强相关,如果是17-18级 的员工,03-04年左右进华为的,配股普遍小几十万股,税前分红大约60-70万。如果是2000年前来的,分红能过1百万。20级以上的大约2-3千 人,今年光分红有200-250万。职级21-22级的,税前分红+升值超过500万。
  奖金也是很可观的一块,但这一部分不同体系差别很大,和绩效也强相关。毕业后来华为3年的,年终奖一般在15万左右。  总体而言,入职10年,绩效中等以上,职级16-17级,年薪税前50-100万。职级18级以上,考评中等以上,年薪税前都超100万,数目有数千人,加上海外常驻人员外 派补助,年薪税前超百万人数估计超万人。

2015华为员工收入足以买下1.5个深圳新房总成交量

不算分红,华为去年花在员工身上1008亿
  根据华为的2015年报,华为2015年的工资,薪金,福利、时间单位计划、离职后计划的总开支接近1008亿人民币!加上净利润369亿(绝大部分分红+股票升值给员工),华为花在员工上的钱达1377亿,17万员工,人均年收入超过80万。
  1377亿是个什么概念呢?看看深圳市2015年的全年新房市场成交状况。“2015年全年新建住宅成交均价32898元/平方米,成交66450套,成交金额2225.8亿元。”
  也就是说,如果按照首付4成计算,2015年,1377亿能买下价值3442亿的房产,深圳2015年全年新房成交才2225.8亿,华为员工收入,足够买下1.5个深圳。
  2015年,深圳楼盘成交金额第一名是华润城113亿,第二名招商双玺79.44亿,顶豪深圳湾壹号成交了54.15亿。华为员工收入,去年足 够买下30个华润城,43个招商双玺,63个深圳湾壹号。  如果按照5万价格,买一套89平总价450万,那华为去年花在员工上的钱,足以买7.6万 套。

华为人走到哪里,房子买到哪里
  地产圈内都知道,华为人是深圳各个楼盘最常见的购房团体,往往少则十几个,多则几十个抱团购房。开发商们对华为是又爱又怕,爱的是其强劲的购买 力,怕的是其抱团谈判和维权意识,买房时抱团要额外折扣,出了点问题就抱团维权,为此,有些不愁卖的热盘,甚至明确表示不欢迎华为团购。
  据悉,2015年华为的股票分红在2016年4月发放,奖金也是在5月份已经到账,最近正是华为人手头最宽裕的时候。
  你们坐在电脑后当键盘侠,在网络上义愤填膺,担心高房价赶走华为。在淘哥看来,完全是在替华为人瞎操心,典型的皇帝不急太监急。人家正拿着几百万在全深圳乃至东莞松山湖,大举扫楼。
  淘哥了解到的消息是,在东莞松山湖某楼盘,上周华为一位员工一口气买了7套房。在龙岗中心城,金地龙城中央M公寓上周末认筹,华为人认了20多个筹。在龙华,很多华为人还盯住了鸿荣源壹城中心。
  其实,华为人是到哪里买哪里,原来02年时,华为很多部门还在南山科技园北区办公,大量老华为人买在后海蔚蓝海岸。后来华为搬迁到坂田,万科城 迎来了很多华为业主。2012年开始,一批批的华为人开始在松山湖买房,因为华为终端总部选址松山湖。前年,坂田佳兆业城市广场开盘,一大批华为人出没。因为常驻海外,有些华为人甚至在全世界各大城市置业。
  蔚蓝海岸房价从4000变成了9万,万科城从5000变成了5万5,松山湖从7000变成了2.2万,佳兆业城市广场更是因锁盘事件,月供都没 开始就从2万变成了5万多。有时世界就是这么不公平,越有钱的人群,越来越有钱。人家华为人拼命工作,赚取高薪,闷头买房,沉淀增值财富,你买不起房,却 在替人家操心房价高。
  华为人有钱,又聪明,从房子上尝到甜头后,很多人分红和年终奖一拿到手,就买入房产。还会相互交流经验,合伙买房。
  华为人沿着梅观大道,从龙华坂田一路买到观澜、松山湖,在观澜,鹭湖国际住区是华为人买的最多的一个区域。据悉,根据2015年7约1日深圳市 交委发布的《梅观高速公路市政化改造交通详细规划初步方案》梅观路将进行双向14车道的拓宽和市政化改造,在鹭湖周边规划了求知路和环观南路两个互通式立 交。
  金地1号院别墅,近期成交了一套联排别墅,194平米总价约1500万,买家来自华为的。在此之前,还有5位华为人买了金地1号院的联排别 墅,1300-1900多万的总价。这个小区2014年年底推高层时,华为人就一口气买了40套,2万入手现在4.5万,还没入伙就爆赚翻倍。顶端产品天 字号别墅──金地天悦湾,也有3位华为豪客购买。现场销售总监透露华为人买鹭湖的原因时说:“华为目前去1号院走五和大道转环观南路约10分钟,未来梅观 大道在求知路开口,走梅观大道约5分钟。”
  据悉,金地1号院目前还剩下9套别墅,包括194平米的联排6套,220平米的双拼3套,单价6万~8.5万,总价1200万至1900万间。194平米的联排别墅,实际室内使用面积有约420平,再加上花园和停车位,总使用面积约500平。
  鹭湖国际住区是华为人在观澜买得最多的区域
  你们谈谈感受吧,小编先去哭一会……
 九爷 发表于: 2016-6-3 10:56:01|显示全部楼层

美商务部传唤华为:要求其配合通讯技术出口限制调查

源自:21世纪经济报道
  美商务部传唤华为,要求其配合通讯技术出口限制调查

UtSU-fxsvenv6418864.jpg

  据《纽约时报》6月2日报道,美国商务部已向中国通讯设备巨头华为公司发出行政传唤,要求华为提供过去5年向朝鲜、伊朗、叙利亚、古巴和苏丹出口的全部信息,配合有关美国对通讯技术出口限制的调查。
  美国对叙利亚和伊朗等国有技术禁运。商务部的调查旨在查明华为是否违反了美国的禁运,把美国技术转卖给了这些特定国家。这份传票已经送达华为在得克萨斯州达拉斯的美国总部。
  美方并未指控华为有任何错误行为,行政传唤也不意味着刑事调查,但如果调查发现华为对上述几国的出口违反了美国的政策,触及美国国家安全,美国有可能限制华为获得关键的美制零部件和其他技术产品的途径。
  路透社报道说,华为尚未就此次行政传唤置评。一位华为发言人通过电子邮件说,在关于出口控制合规方面,华为有着一整套严格的行为规范、培训机制和详细政策,同时在华为出口控制法律合规上,公司一直与包括美国商务部在内的相关政府部门积极合作。
  美国商务部尚未就此公开证实或发表评论;其官方网站上也尚未有发布这起调查事件的新闻通稿。本报通过电子邮件和电话发出的置评要求也暂时没有得到及时回复。
  这起美国媒体报道中的调查事件发生在较为敏感的时刻。中美两国将在下周一6月6日开始进行为期两天的第八轮战略与经济对话。中国外交部副部长郑泽光6月2日在北京的吹风会上说,今年中美战略对话中,双方将围绕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深化双边务实合作、管控分歧和敏感问题、中美在亚太的互动关系以及国际地区和全球性问题深入交换意见。
  美商务部也曾在今年3月初称,将对中国另一家主要的电信设备制造商中兴通讯实施贸易制裁,理由也是怀疑中兴通讯违反了美国政府有关限制对伊朗及其他国家出口美国科技产品的规定。
  在中兴通讯向美国政府做出了具有约束力的承诺的情况下,针对中兴的部分许可限制得以在当月末解除。随后,中兴通讯在4月初经历了从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到执行副总裁的高管大调整。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忘伤 发表于: 2016-5-24 16:56:05|显示全部楼层

华为回应迁离深圳传言:未计划将总部搬离深圳

源自:综合
OyX5-fxsktkz9771647.jpg

图片来源微博。  #辟谣#【华为回应迁离深圳传言:未计划将总部搬离深圳】近期有关“华为迁离深圳”的消息不断升温。5月23日,华为公司正式回应有关“迁离深圳”的传言,称华为从未有计划将公司总部搬离深圳,传言不属实。华为公司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的声明指出:“华为在全球化业务开展过程中,对部分业务所在地进行调整,属于正常的企业经营行为。(来源:深圳微博发布厅)

  
 九爷 发表于: 2016-4-5 10:56:00|显示全部楼层

华为超越联想的秘密武器:在研发上的投入不计成本

源自:第一财经日报
  华为超越联想的 秘密武器  华为的“制度与管理实验”中存在着某种意义上的“摩尔定律”,每年的销售目标都是挑战“心理极限的天花板”,这样的逻辑让华为的业绩年年达到目标,华为每年在研发上的投入也被形容为“不计血本”
  易衣 刘岩
  在成立8年后的1992年,联想集团完成了销售业绩的三级跳,达到17.67亿元人民币,成为当时的明星企业,而彼时,华为公司的销售额才刚刚超过1亿元,仅能用“活下来了”来形容。
  经历了二十几年的发展,华为正在向千亿美元级别的巨型企业迈进。4月1日,华为对外发布2015年年报,报告显示,华为在运营商、企业、终端三大业务带动下实现全球销售收入3950亿元人民币,其中,终端业务收入达129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3%。
  “2016年我们终端业务的营收目标为300亿美元。”华为副董事长兼轮值CEO郭平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除了终端业务,华为对未来的收入增长依然抱有信心。
  同为行业领头羊,联想如今也成长为全球标志性企业,但以PC发家、向移动领域拓展的联想业绩现状令人担忧。截至2015年12月31日的第三季度中,联想的移动业务仍处于下跌状态。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则将彼时联想面临的形势定义为“危机”。
  从营收十几倍于华为,到利润远被超越,人们不禁要问,联想为什么会被超越,联想向何处去?

移动业务“赛跑”
  “我自己觉得今天我们所面对的市场挑战可能严峻度不亚于2008年。”在去年的一次沟通会上,杨元庆向在场记者坦言,一方面是核心业务受到打击,另一方面是新进入的业务还没有站稳脚跟就遇到更大的挑战。
  紧接着,杨元庆宣布了一系列对于联想的“大手术”。除了宣布重组移动业务集团,简化产品组合,减少产品数量,提高差异化水平外,当时联想还做了一个让人意外的决定:在全球范围内减少约3200名非生产制造员工,这个数字约占联想非生产制造类员工的10%、是全球60000名员工的约5%。
  上述“大手术”在接下来的截至2015年9月30日带来的业绩影响是,联想在这一季度营业额同比上升16%至122亿美元,如果不计入汇率波动的影响,营业额同比上升23%。该季度毛利同比上升8%至16亿美元,毛利率维持于13%;税前利润为1.66亿美元,环比上升16%,但净利润由于重组并购影响产生7.14亿美元的亏损。
  同期,华为内部正在为终端业务制定一个“五年计划”,5年内超越1000亿美元的销售收入,这相当于再造一个华为。相比于联想移动业务,华为一年多前就开始摒弃了运营商所看中的“机海战术”,而选择在公开市场与苹果、三星等一流手机厂商一决高下。
  2015年,华为终端的智能手机发货量超过1亿部,从第三季度开始,2000元以上的手机发货量占比提升至33%。“显然,高端机比例的上升为华为终端带来了可靠的利润,并且让华为在国产手机中脱颖而出,这是一个赌博,但是华为依靠技术累积赌赢了。”手机中国联盟秘书长王艳辉对记者说。
  面对与华为在移动端的竞争,杨元庆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不太公平,两者所处的行业不太相同,做业务的出发点也不太一样。但他也坦言,目前联想的业务表现是他个人职业生涯中经历的一个困难时刻。“我对这次(面临)的困难有一部分是有预期的。在并购(摩托罗拉移动业务和IBMSystemX服务器业务)之前,我就想到事情不会这么一帆风顺。而巴西近期的经济局势和海外汇率问题的确成为(影响业绩表现的)突发因素。”
  “移动业务在1~2个季度内实现盈亏平衡。”杨元庆说,联想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

华为的“摩尔定律”
  华为去年提出2018年将成长为一家700亿美元规模的公司,当时很多分析师并不看好。
  有分析师认为,这一数据可能过于乐观,目前华为仍需要面对的是来自三大主营业务上不同的挑战。运营商业务方面,要看其服务和软件的市场接受程度;企业市场方面,要看“被集成”战略的实际效果,手机终端方面,则要应对消费市场激烈的竞争。华为如何长期实现1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
  华为资深顾问田涛认为,答案在华为的“制度与管理实验”中存在着某种意义上的“摩尔定律”,20多年间,华为每年年底确定下一年的销售目标,不少人都认为“完成不了”,但一旦定下来了,便众志成城地挑战“心理极限的天花板”,这样的逻辑让华为的业绩年年达到目标。
  而为了达成目标,华为每年在研发上的投入也被形容为“不计血本”。
  “华为从1991年开始研发芯片,到去年大量的解决方案使用了自己的芯片,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郭平告诉记者,华为在研发上的投入在2015年是596亿元人民币,占销售收入的15%,而在过去十年,华为在研发上投入累计超过了2400亿元人民币。
  也正是这样高投入的研发积累让华为在转型中找到了机会。“历史上的电信行业和其他行业是没有任何关系的,电信行业只是其中一个垂直行业,但数字化转型后,一下子展现出了15万亿的数字化转型的市场,这就是华为进入运营商市场,还要进入企业市场的原因。”郭平对记者说。而在华为内部,做终端业务的出发点也是为了让“数据管道”变得更宽。
  相比于华为,联想在很多人看来更为“中规中矩”。作为联想的创始人,柳传志说自己不像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他缺乏硬汉风格,联想也不像华为在技术投入上可以不计成本、一往无前。他和联想所奉行的是一种柔性的文化,稳步走、留后路。
  “但联想和华为从本质上还是在不同的行业,比如华为的研发费用投入占比跟软件公司和服务公司就没法比。华为的确是一家好企业,但中国只有一个华为就够了吗?我们需要更多的华为。联想也希望在国际上成为一个拥有很好声誉的公司。”杨元庆说。
  不管如何,相信在未来的市场上,华为和联想这两家优秀企业的交锋也会更为激烈,而关于两家老牌企业的对比和谈论也不会停止。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兰若 发表于: 2006-6-5 17:01:50|显示全部楼层
建议发到时事版。
 楼主|Sichuanese 发表于: 2006-6-5 12:53:10|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读华为员工过劳死有感

  我个人认为,员工经常加班不外乎两方面的原因:自身能力有问题,不能胜任工作;或者公司管理出现问题,工作任务分配不切实际,无限制地加大工作量。如果公司里每个人都通宵达旦,为了完成工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不能不让我们质疑:亲爱的公司,你是否对我们太狠了?但是,试想每每静静的深夜,只有我独自一人挑灯夜战,为了明天一早完成任务,拼了……这只能解释为:自己能力太差,不能在规定时间完成应该完成的任务。当然,这些也与个人好大喜功有关系。现实中,有的公司的某些管理人员为了突出自己的业绩,对外许诺很多事情,对内则倍施压力。而其下属职员为了完成安排的工作,竭尽全力,其目的只是为了向领导证明“我能行”。累……说到这里,我想起了财经郎咸平提到的“信托责任”的问题。在这里我并不想花大的篇幅重复郎教授对这个问题的阐述。我只举个例子,在IT行业中,许多项目经理为了能拉到单子,在与客户交流时,真的是吹得天花烂醉,对客户拍胸脯承诺很多实际办不到或者说办起来很吃力的事情。单子接到后,就对项目组成员讲“这个项目需要在一个月之内赶出来!”,末了还加上一句“这对我们的考核很重要”,而实际上根据人手和资源情况,怎么也得花三四个月时间才能做出来。这样赶出来的东西,质量能过关么?于是IT行业中就出现了大量失败的项目。维护成本与客户满意度几乎成反比。
  很多人读到这里,可能就要说了“对啊,加班也不是我自愿的啊”,没错,加班就是在半推半就中完成的。
  针对个人而言,对于领导安排的工作,尽量自己也估算估算工作量,争取在工作8小时之内完成。偶尔估算失误,加加班来完成领导交给自己的工作。但是如果经常出现估算失误了,就是经常加班到很晚,就要好好分析自己了。是不是自己对自己的能力估算过高了,还是自己并没有尽全力去做。那就需要调节调节自己了。我一直认为,长期没日没夜的加班,并不能说明你工作努力,如果不能取得成效或者成效甚微,那就是枉然。所以我们要敢于在对领导安排的工作估算后,对领导给的时间提出质疑。学会拒绝。虽然拒绝领导,是一件多么难为情的事情。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生活压力大,要挣钱买房子,买车子,还要挣钱娶老婆,将来有了孩子,还要供他上学,还要过日子啊。不拼命工作不行啊。是的,我也是这么考虑的。不过我要说的是,我们是人不是骡子,只有骡子才不停地工作,不会停下来思考。 20岁以后,退休以前,我们已经把我们生命的三分之一贡献给了工作,三份之一用来睡眠,只剩下三分之一的时间供我们自己支配。我们却还要把这三分之一的部分时间用在工作上,难道这就是我们要的生活么。许多人都憧憬着美好幸福的生活,在我们勾画的那个美好的画面中,我想绝对没有包含繁忙的工作吧。 我们不能一味地工作,我们需要思考。如果我们真的用好了工作之内的8小时,我们就真的没有必要在8小时之外还在工作。我们要考虑的是,如果我们经常加班,我们要思考一下为什么,问题出在哪里,需要怎么解决。是要提高工作效率呢,还是需要改善管理体制,或者重新评估我们的目标任务?
  最后,我只希望不要让工作成为我们的全部,让它只是我们生活的点缀。祝愿所有的人身体健康、生活幸福。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楼主|Sichuanese 发表于: 2006-6-5 12:50:13|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作为一名华为员工的女友......

  很少发贴,只是习惯了看别人的帖子而已,可是不知道为什么, 今天却突然想说点什么。
  虽然我还是一名待在学校的学生,不知世间疾苦,可是对于华为员工, 一位年轻的研发人员的离开还是很痛心,虽然发生这种事情只是一种必然, 作为华为的研发人员,他们过得实在太辛苦,太累了!
  其实并不是我看了报道才发出这样的感慨的,而是有切身的体会,我男朋友 也在华为做研发,大学本科毕业,进华为也快两年了,只从他进了华为就从来没来学校 看过我,倒不是感情变淡了,而是根本没有时间,尽管我就在离他不到两个小时车程 的广州,但他没时间,五一的时候也是公司派他出差,忙得每天连接我电话的时间都没有,我跑过去看他,可是每天晚上在凌晨两点以前是没见到人影!
  曾经我也很不理解他,干吗这么拼命,可是他说其实他们都是这样的,去深圳看过他几次以后也就理解了,正常情况下能在晚上11点以前回家就很难得了(他住的 地方离公司走路也不过10分钟),12点回来那也很平常,去年暑假在他那边待了三周, 他一共休息了两天,所以当同学问我深圳有什么地方好玩,我除了对华为周围的几个超市熟悉外,其他一无所知!
  或许别人会以为这么拼命还不就是挣加班工资吗?很遗憾的是,除了周末申请加班得到领导批准以外,工作日的时候哪怕你彻夜在公司加班,也是没有加班工资的。
  说实话,我很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想进华为,是啊,华为在IT人士的眼里是那么 的具有魅力,可是华为的迅速发展却是建立在无数人的汗水,泪水,甚至血水的基础上!
  中国的教育制度造就了无数听话的“顺民”,也迫使80年代出生的我们不得不拼命的 为生存奔忙,而这么几年的扩招,尤其是从事计算机这个行业人才的暴增,给IT人空前的就业压力,为了生存,他们没时间考虑健康,为了生存,他们丧失了生命!不知道这是IT人士的悲哀,还是80年代大学生的悲哀,或者是整个中国教育制度的悲哀!
  生活在继续,太阳每天都要升起,并不会因为一个人的离开地球就停止了转动, 或许过不了几天,忙碌的生活就会让我们将此事忘却,可是在华为拼命的人啊,请为了你们的爱人,家人,朋友珍爱自己的健康,珍惜自己的生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3-29 15:53, Processed in 0.124801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