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潘家伟|查看: 33944|回复: 19
[僧侣

中国佛协副会长 文殊院方丈宗性法师:佛教教育适应社会发展有拓展空间

 [复制链接]
11#
 佛灵 发表于: 2013-10-30 10:54:03|只看该作者

2013汉传佛教讲经交流会:宗性法师示范讲经

宗性法师为参加2013汉传佛教讲经交流的讲经法师作示范讲经
登坛说法
认真听讲的法师
讲经观摩现场
  2013年10月27日上午,2013汉传佛教讲经交流会讲经观摩活动在杭州灵隐寺隆重举行。恭请我院副院长兼教务长、本届汉传佛教讲经交流会评委宗性法师为本届讲经交流会的讲经法师们作示范讲经。本届讲经交流会指导委员会委员、评委出席讲经观摩活动;国家宗教事务局、中共中央统战部、浙江省及杭州市有关领导列席并旁听了讲经观摩活动;参加本届讲经交流会的讲经法师及杭州市各寺院的法师、居士现场观摩学习。
  8时30分,在迎请队伍庄严嘹亮的梵呗声中,宗性法师登上设在杭州灵隐寺大雄宝殿前的法坛,为现场听经的法师、信众讲演了《金刚经》中的精妙法理。宗性法师精彩讲演,赢得在场法师和信众们的阵阵热烈掌声。讲经观摩现场,欢喜无量,气氛祥和。
  本届讲经交流会以“清净·和谐”为主题,共有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和中国佛学院,共计40位法师参加此次讲经交流活动。在为期4天的6场讲经交流活动中,参与讲经交流的法师将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从16部宣讲经典当中选择一部经典进行讲解。评奖委员会将根据讲经法师在紧扣“清净·和谐”这一主题和妙解、妙辞、妙机、摄众、威仪等方面的表现,评选出本届金莲花奖的获得者。
10#
 rainbow 发表于: 2009-4-6 22:42:26|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见过一次,深深折服。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9#
 大叶子 发表于: 2009-2-4 15:16:03|只看该作者
宗性和尚给人温暖的感觉
8#
 miaomiao1018 发表于: 2008-12-14 13:44:53|只看该作者
不宣说  但 已见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7#
 司馬昭 发表于: 2008-12-8 22:27:56|只看该作者
希望文殊院永远不要太商业化了
6# 青城山
 李明峻 发表于: 2008-12-8 20:01:04|只看该作者

文殊院方丈宗性大和尚:光头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

原创作者:党鹏
  走进文殊院深处的一处小禅院,便是方丈宗性大和尚的办公地了。这里,也是这所寺院的藏经阁。
  院落幽静,空气清新宜人。天井中间放着一个石刻的水缸,里面种着莲花,现在不是开花的季节,水面只漂浮着一两朵装饰的假花,正厅门上挂着宗性大师手写的“水月静室”几个字。
  待我们在一旁的客厅坐下来片刻,市井的喧嚣立即被阻断在红墙外面,清脆的鸟鸣在院子里热闹开来。
  宗性大和尚还在会客。他总是繁忙,初次约他的时候人正在新加坡讲经,刚刚回来就有各样的人士前往拜访,同时还要参加寺院的义工活动以及外界社交活动等。与我们一同等待的还有一个戴着眼镜,腰间别着手机的年轻人。问了,才知道他竟然来自青海,此次来是为了拜宗性大和尚为师的,他说他相信缘分。
  终于,宗性大和尚出来拜别了他的客人──也是一个僧人。工作人员招呼我们先进去。方丈室一半是会客厅一半是他办公的地方,办公桌上整齐的放着文具、佛经以及地球仪,办公桌后的书架上满放着佛教书籍。
  仔细打量这位西南地区最年轻、也是学历最高的佛学硕士宗性大和尚:身着灰色的僧袍,清俊的脸上显露着宁静和安详。座位的旁边放着茶杯、佛珠和手机,这让我们立即有了不同的感受。
  显然,宗性颠覆了想像,他年轻、俊朗、知识广博。他时而抚摩着自己的光头,说话不紧不慢,但逻辑清晰,丝丝入理,谈话到有趣处也会笑声朗朗。
  硕士方丈身后的高学历团队
  可以说,宗性大和尚是这座寺院的空降兵。
  在过去,和尚成长为方丈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要从小和尚做起,经过长时间严格的磨练和考察,才会有做方丈的机会。到这时也应该穷尽半生,年岁不小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印象中的方丈都是长须鹤发的原因。
  宗性的经历却打破了这一传统。宗性是重庆潼南人,17岁在成都昭觉寺剃度出家,1992年到1994年在四川佛学院上学,随后又到中国佛学院深造,2001年研究生毕业,可以用日文熟练讲经。2002年,宗性增补为成都文殊院管委会副主任,之后任职佛教协会,2003年升任文殊院方丈。用时髦的话说,宗性是科班出身,在基层成长的经历还是比较少。
  宗性觉得这是历史浪潮把他推向了前台。文化大革命时期宗教遭遇的苦难致使佛教接班人中断,他们这个年纪的一帮人就成了中流砥柱。不过按照他的理解,在学识和道德上他远远没有达到作为方丈高僧的要求,他目前的年纪还应该多学习,砥砺道德,增加学识。
  然而,他在硬件上的条件仍然使他显得特别,目前他是西南地区最年轻、学历最高的方丈。他的高学历给文殊院这座古老的寺庙带来了新鲜的血液。现在在文殊院出家,都有学历上的要求,必须是高中以上,而且30岁以下。
  文殊院现有的管理层基本都拥有大学本科学历,还有留学回来的“海归”和尚。文殊院的管理以民主方式为主,设有民主管理委员会,由9个人组成,每个人分管不同的具体事务。这种管理模式直接而且层次少,效率高成本低。
  在近期文殊院举办的一次义工活动讲座中,来自上海慧泉管理顾问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的总经理杨俊强,被宗性大和尚演讲的寺庙管理理论所折服,还想引入到他们对企业的管理模式中去。
  我最重要的身份是光头
  宗性的头衔很多,四川省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理事、四川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成都市佛教协会会长、成都市人大常委等等,有人曾开玩笑说宗性是个正厅级的和尚。不过他不愿过多的谈起关于这些社会职务的问题。被问到的时候,他喜欢摸着头说,我最重要身份的是光头,这光头没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宗性坚信任何事情都需要保持一个度,越多人关注就越危险。曾经有人找他谈在网上开博客的事情,被他婉拒了。
  但拒绝开博客,并不意味着宗性就是拒绝网络。他本身也是会上网跟帖发贴的,虽然这与很多人心目中的和尚形象不一致。大部分人认为和尚应该是在寺庙里安心修佛,一心向静,不沾人间尘埃的。宗性也遭遇过尴尬,从前在中国佛学院念研究生时,就因为戴眼镜常遭到世人议论。
  对于人们的误解,他也觉得无奈,他说曾经有人看到和尚骑自行车都发出感叹。
  “今天的寺院形象和过去有很大差别,不是隐藏在与世隔绝的山林中,而是与社会的发展步调一致的前进。这就决定了出家人也必须不断的改变,从思想到生活方式各个方面。社会大众也不能总是将思维定格在过去来看待出家人的生活,就像我们要求西方人不能总是用旧社会的眼光来看待新世纪的中国人一样。”宗性说,现在和尚骑自行车,用电脑手机应该说是正常的,这些都是工具而已,各种人们喜欢习惯的方式都可以是弘扬佛法的工具。生活方式的变化并不能说明内心世界发生了变化。
  他致力想做的就是把佛教从封闭的墙内推向墙外,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佛教,至少不会出现见到和尚骑车还感叹的事件。
  为此,文殊院也办了自己的杂志网站,还会不定期的开设佛学夏令营弘扬佛法。
  寺院的出世和入世
  文殊院目前也经营着一些素餐和出售佛经、佛珠等佛事器物的商店,这些加上门票收入一起支撑着寺院,养活二三百和尚以及工人。
  宗性大和尚说,现代寺庙和过去的寺庙已经两样,和所有单位一样,也会有些世俗的顾虑,比如消防、卫生等方面。同时,要获取寺院自养的资金与从前是不同的。以前的寺庙都会有自身的产业,比如田产等,但现在的寺院已经没有田产一类的固定资产,必须自养。
  目前国内的一些寺庙媒体曝光率很高,因为他们将人们眼里神秘的寺庙搬到了众目睽睽之下。这些活动被归类为所谓的“炒作”,它们给寺庙间接的带来了一些利益。
  宗性不喜欢商业活动,也从不参加商业活动。但他对外面邀请参加的一些慈善活动并不拒绝。
  宗教出世和入世的度是很难把握的问题。太封闭宗教会停滞不前,入世过度宗教就会有偏离宗教神圣性的危险。对于一些寺庙的炒作,宗性不愿多做评价,他说不了解他们的运作过程,猜想也许是地域和每个人面对的具体情况不同而采取的不同手段。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听到过文殊院被卷进炒作的传闻。
  文殊院的香火一直很兴旺,光是在春节那些天,每天有着近10万的信众前往烧香拜佛,捐助的款项也非常多。宗性解释说,这些捐款主要用于寺庙维修和弘扬佛法方面的事情,比如开展一些佛教义工讲座等等。
  闲暇之余读书写诗
  在过去,方丈更多的是精神上的领袖,不需要处理太多的寺院事务。但是今天,宗性的生活十分繁忙,要处理工作,接待客人和信众,每天都在忙碌中度过。
  虽然还想继续深造读博士,但这些繁忙让宗性没有时间和精力继续进修。不过读书是他的习惯,即使做了方丈之后,这个习惯一直保留着,在文殊院里他就有三个比较大的书房。每天五点过起床,吃过早饭之后就写点东西,这是他一天中头脑最清醒的时候,也是很少可以不被打扰的时间。晚上所有应酬结束之后,他也会安静的读些书。这两段短暂的读书学习时间在他的生活中有很重要的地位。
  去过了许多城市和国家的寺庙,宗性还是喜欢文殊院。他眼里的文殊院有一种特别的气质。处在市井的喧嚣里,文殊院是难得的净土,到处都是葱茏的树木。收藏了许多文物,像印度贝叶经、唐代玄奘法师头骨、唐代日本鎏金经简等,而文殊院建筑本身就是被保护的文物。
  他也很喜欢成都这座城市,不过他的表达方式和我们不一样,他用诗来记录。他的诗古朴大气。在给我们念诗的时候,他一时不记得一些诗的具体词句时,就带我们去电脑上查看,再选好的抄录下来。
  作别宗性大和尚,正是寺院中午用斋的时间。寺院的僧人们都穿了黄色的僧袍,在寺院里形成了一道风景线。点燃的香烛,袅袅地飘散在香客们的眼前。
  PS:宗性大和尚为成都写的诗 (在照片旁边登其中一首)
  炳旭迎新
  静坐独爱锦江晚,
  平生钟情芙蓉花
  常饮宝瓶甘露水
  浣花溪畔数金沙
  梦想成都
  一叶扁舟荡锦江
  草堂梅园十里香
  清清河水可濯饮
  入诗入画号香邦
  祝福成都
  西部擎天一楚柱
  三新三最涌三湖
  草堂春晖成清韵
  大众挥臂展宏图
  文殊院简介:
  “上有文殊宝光,下有金山高晏”。这是两句以成都文殊院与新都宝光寺、镇江金山寺、扬州高晏寺并称的成语。过去传布甚广。
  成都文殊院即古益州信相寺,又名信相院。座落在四川省成都市北文殊院街,全院基址现存八十余亩,相传创建于唐代,据《成都县志》记载:“唐中和四年(公元八八四年)”。一六四四年(明末)毁于兵燹:一六九七年(清初)重建后始改今名一文殊院。
  文殊院坐北朝南,建筑面积11600平方米。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殿、说法堂、藏经楼庄严肃穆,古朴宏敞,为典型的清代建筑。两相对峙的三檐式钟鼓楼,钟楼里悬有4500多公斤的铜铸大钟一口。院内还有大小300余尊佛像,无论是石刻、铜铁铸造,还是木雕泥塑,均具有文物艺术价值。
  文殊院还珍藏有许多珍贵文物和佛经、文献上万册,如院僧先宗等3人于每日清晨刺舌取血书写的“舌血经书”;明神宗的田妃绣的千佛袈裟;清杨遇春长女以自己头发绣制的水月观音。院内所藏唐僧玄奘顶骨尤为珍贵:1942年在南京发现3块唐僧顶骨,现1块留存南京,1块送西安,因成都是唐僧的受戒地,1块就送成都。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 华蓥山
 大千堂 发表于: 2008-11-16 13:33:25|只看该作者

成都文珠院方丈宗性大和尚二幅书法精品

4# 金佛山
 大千堂 发表于: 2008-8-21 09:42:25|只看该作者

文殊院方丈宗性大和尚的书法

成都文殊院现任方丈宗性大和尚的书法,写得相当不错。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潘家伟 发表于: 2006-4-21 18:16:51|只看该作者

宗性法师《佛法中“四摄法”的基本内容及其社会价值》

  内容提要:佛法中的“四摄法”,是佛教徒实践菩萨道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通过相关经论对“四摄法”的解说的疏理,对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法”的基本内容作了概括;并指出佛教“四摄法”设立的目的,是通过对“四摄法”的运用,建立起社会大众与佛教徒相互融洽的关系,从而达成弘法的宗旨;另外,文章还指出“四摄法”的社会价值在于现实生活中的人们通过对四摄法的实践,可以建立起对社会的奉献精神,养成语言的艺术,培养起敬业精神,树立起互利互惠的共享精神,从而化解物质文明及科学技术进步带给人类负面的人与他人、人与自我间的矛盾,促使社会大众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四摄法、基本内容、设立目的、社会价值


一:绪言
  自佛陀创立佛教以来,佛陀一生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从现行流通的佛陀言教来看,佛陀不但鼓励佛教徒应遵循五戒、十善、四谛、八正道等修持方法,努力净化身心,升华自我,完善个人修养,而且更倡导佛教徒应把完善个人修养的行动融入到为社会大众无私奉献的情怀中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佛教徒在“自利”的同时又要“利他”的修养理念。为此,佛陀还特别提倡佛教徒将“利他”作为菩萨道的发出点和基本目标。千百年来,佛陀提出的这种自利利他的菩萨道精神,鞭策着世界各地的佛教徒一方面自觉自律、精进学修,完善自我人格的升华和修养;一方面以利他慈悲的情怀,积极投身于关注弱势群体的社会慈悲事业和福利事业中。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佛陀对“利他”的菩萨行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其中,“四摄法”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对佛陀提出“利他”原则的细化和行动准则。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通信技术的完善,交通工具的发达,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成熟,经济一体化、世界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快。这一进程为社会大众的物质及生活提供了许多便捷,与此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物质生活的相对丰富与精神生活的贫乏形成反差,蕴藏着潜在的生存危机及价值(精神)危机。这些危机带来的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及人对社会的奉献精神也随之衰落。面对以上社会现象,当前社会大众必须冷静思考并作出回应。
  笔者以为,佛教文化在这一领域中是能发挥积极作用的,这是时代提供佛教徒弘法利生的历史机遇。有鉴于此,笔者以佛法中的“四摄法”为契入点,对以利益社会大众为起点的“四摄法”的基本内容,通过各种经论作一些疏理和概括,并对其解决现实问题的社会价值进行辨析,目的在于增强社会大众在现代社会中如何面对生活的勇气。这只是一种粗浅尝试,并以此就教诸贤达。

二:相关经论对“四摄法”的解说
  “四摄法”,梵语catvāri samgraha-vastūni,巴利语cattni samgaha-vatt hūni。若按梵、巴语的直译,意即“四种把握法”。也就是佛教徒在修学菩萨道的过程中感化(摄)众生的四种方法。又作四摄事、四集物,简称四摄、四事、四法,即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对于“四摄法”的运用及其内容,各种经论中有不同侧面的解说。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杂阿含经》、《梵网经》、《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等。
  如《杂阿含经》卷二十六中说:何等为摄力?谓四摄事。惠施、爱语、行利、同利。在此,佛陀明确地提出四摄事即惠施(布施)、爱语、行利(利行)、同利(同事),并进一步解释说:若最胜施者,谓法施;最胜爱语者,谓善男子乐闻,应时说法;行利最胜者,诸不信者能令入信,建立于信,立戒者以净戒,悭者以施,恶智者以正智令入建立;同利最胜者,谓阿罗汉以阿罗汉,阿那含以阿那含,斯陀含以斯陀含,须陀洹以须陀洹,净戒者以净而授于彼。
  佛陀于此明确指出并加以赞叹,最殊胜的布施就是用佛法去利益众生。最殊胜的爱语,就是根据众生的兴趣(乐闻)而调整说法的语言(应时说法)。最殊胜的利行(行利),就是根据众生心态,而分别教以能对治(调整)其心态的方法:对于没有信仰的人,想办法让其建立信仰;对于持戒的人,教导如何持戒清净;对于悭吝不舍的人,教导其修布施(奉献)法,对于认识不正确的人(恶智者),通过各种途径让其达成正确的认识(正智)。最殊胜的同事(同利),就是根据众生的不同身份(以罗汉四果为例),而以其相应的身份去引导他。在这里,我们明显地感到“四摄法”的内涵并不宽泛。
  对于“四摄法”,佛陀在《梵网经》中也有解说,如该经卷上说:若佛子,施心者,能以施心被一切众生,身施、口施、意施施、财施、法施。教导一切众生内身外身同城男女田宅,皆如如相,乃至无念财物,受者施者亦内亦外无合无散,无心行化达理达施,一切相现在前行。若佛子,好语心者,入体性爱语三昧第一义谛法语义语,一切实语者皆顺一语,调和一切众生心无嗔无诤。一切法空智,无缘常生爱心,行顺佛意,亦顺一切他人,以圣法语教诸众生,常行如心发起善根。
  若佛子,利益心者,利益心(生)时,以实智体性广行智道,集一切明焰法门,集观行七财,前人得利益故,受身命而入利益三昧。现一切身、一切口、一切意,而震动大世界,一切所为所作,他人入法种、空种、道种中,得益得乐。现形六道,无量苦恼之事不以为患,但益人为利。
  若佛,同心者,以道性智同空无生法中,以无我智同生无二,空同原境,诸法如相,常生、常住、常灭,世法常相续流转无量,而能现无量形身色心等业,入诸六道一切事同,空同无生,我同无物,而分身散形故,入同法三昧。
  从《梵网经》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佛陀对“四摄法”的内涵的解说比《杂阿含经》中的解说有更加明朗化的倾向。在布施摄中,佛陀对受布施的对象(一切众生),布施的实体(身施、口施、意施、财施、法施)以及布施的心态(三轮体空)都作了详细的说明,比《杂阿含经》中单只提到以法施为内容的布施更加宽泛。在爱语摄中,基本上仍是以说法为内容,但在说法的心态及对象上,也有了明显的扩充。在利行摄上,对利行的办法(以实智体性广行智道,集一切明焰法门,集观行七财)及目的(前人得利益故受身命,他人入法种、空种、道种、得益得乐)乃至心态(现形六道,无量苦恼不以为患),都比《杂阿含经》的内容要深入得多。在同事摄上,对同事的基本原则作了规定,即除了与大众打成一片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大众进入佛法(分身散形故,入同法三昧),这比《杂阿含经》中只注重随其身份而适应其身份的原则更明细化。
  而佛陀在《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中,在介绍菩萨修学菩萨道的法门时,只是简单地提到:以四摄法饶益有情……行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佛陀并没有作详细的解说,唐·良贲(717~777)大师在《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中,广引经论,对“四摄法”的内涵及作用,作了进一步的解说:四摄法者,摄有情故。《成实论》云:一者布施,衣食等物摄取众生(生活用品等财施);二者爱语,随意语言取彼意故(随众生兴趣而使用不同的语言);三者利行,为他求利助成他事(随众生的需求而帮助他达到目的);四者同事,如共一船,忧喜同故。
  良贲大师引《成实论》的观点,可以看出与《阿含经》中“四摄法”的内容,除了布施外,是基本相同的,但比起《梵网经》中“四摄法”的内容,又显得过份笼统。
  除了以上经典外,有的论著中对“四摄法”的内涵也作了解说。如《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卷第九说:四摄者:一布施摄事,二爱语摄事,三利行摄事,四同事摄事。云何布施摄事?答此中布施者,谓诸施主布施沙门及婆罗门、贫穷、苦行、道行乞者,饮食、汤药、衣服、花蔓、涂散等香,房舍、卧具、灯烛等物,是名布施。复次如世尊为手长者说:长者!当知诸法布施中法施最胜,是名布施。云何爱语摄事?答此中爱语者,谓可喜语、可味语、舒颜平视语、远离颦蹙语、含笑前行语、先言庆慰语、可爱语、善来语,谓作是言善来具寿,汝于世事可忍,可度安乐住不,汝于饮食、衣服、卧具及余资缘勿有乏少,诸如是等种种安慰,问讯语言名善来语,此及前说总名爱语;复次如世尊为手长者说:长者!当知诸爱语中最为胜者,谓善劝导诸善男子善女人等,属耳听法,时时说法,时时教诲,时时决择,是名爱语。云何利行摄事?答:此中利行者,谓诸有情或遭重病,或遭厄难困苦无救,便到其所起慈愍心,以身语业方便供侍,方便救济,是名利行;复次如世尊为手长者说:长者!当知诸利行中最为胜者,谓不信者方便劝导,调伏安立令信圆满,若破戒者方便劝导,调伏安立令戒圆满,若悭贪者方便劝导,调伏安立令施圆满,若恶慧者方便劝导,调伏安立令慧圆满,诸如是等说名利行。云何同事摄事?答:此中同事者,谓于断生命深厌离者,为善助伴令离断生命,若于不与取深厌离者,为善助伴令离不与取,若于欲邪行深厌离者,为善助伴令离欲邪行,若于虚诳深厌离者,为善助伴令离诳语,若于诸酒深厌离者,为善助伴令饮离诸酒,诸如是等说名同事;复次如世尊为手长者说:长者!当知诸同事中最为胜者,谓阿罗汉、不还、一来、预流果等,与阿罗汉、不还、一来、预流果等。
  从以上的解说中可以看出,《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对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法”的解说是比较详细的。首先,对布施的解说是分作两个层面进行的。第一层面是财施,对财施的对象,也有具体的罗列。如:沙门(出家人)、婆罗门(掌管国家宗教祭祀的群体)、贫穷、苦行道行乞者。并对财施的实体,都一一指出。如:饮食、衣服、花蔓、涂香、散香、房舍、卧具、灯、烛等。另一层面是法施,就是为社会大众解说佛法。其次,对爱语的解说,也是从两个层面加以说明的。第一层是善于运用世间语言,根据不同的情况,运用慰问语使其“舒颜平视”,运用可喜的语言,使其“远离颦蹙”(不好的脾气)等。另一层面是善于运用佛法语言,教导他人努力修学佛道。另外,对于利行的解脱,还是从两个层面进行解说的。第一层面是属于世间的,就是当他人在遭受危难时,想尽办法帮助他人度过难关;另一层面是出世间的,对于没有信仰的、毁破戒法的、悭贪不舍的、认识不正确的,都视其情节予以开导和规劝,令其改过自新。再者,对于同事的解说,仍然是从两个层面来加以解说的。第一层面是对世间行为的化导;另一层面是出世间层面的随顺。总之,从以上文字的解说中可以看出,对“四摄法”的解说比以上经典的解说更明确、更透彻、更易于佛教徒对“四摄法”的内容及操作方法有具体的把握。

三:综合分析“四摄法”的基本内容
  通过以上经论对“四摄法”的解说,我们可以知道,对于“四摄法”的内容,有从原则化到明朗化的过程。因此,在内容上便有狭窄及宽泛的不同。但如果将以上经纶对“四摄法”内容的解说加以综合概括,应该基本上能掌握“四摄法”的精神。
  1.“四摄法”中布施的基本内容:
  对于“布施”的实体,《杂阿含经》中提到了法施,《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只提到了财施,而《梵网经》中不但提到了财施,也还提到了法施,并且把身、口、意施与财、法两施并列,于此,我们似乎可以将身、口、意的布施理解为能力(财能)、知识、技术的布施。可在《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中,对于布施的实体作了更细化的解说,对受布施的对象“一切众生”细化到“沙门及婆罗门、贫穷、苦行道行乞者”。还将财施细化到“饮食、汤药、衣服、花缦、涂香、散香、房舍、卧具、灯、烛”等日常生活用品。同时还称赞法施是所有布施中最殊胜的布施。因此,综合以上内容,我们觉得“四摄法”中的布施摄应有以下几项基本内容:
  (1)。法施(用佛法教化众生);
  (2)。财施(一切资养生命的基本日常生活用品);
  (3)。身施、口施、意施(个人能力、知识、技术的布施)。
  2、“四摄法”中“爱语”的基本内容
  对于“爱语”的基本内容,《杂阿含经》及《梵网经》中都中提到了使用佛法的语言。《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在这一点上并不明显,而《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中对“爱语”的内容,不但从用世间语言令众生欢喜的层面作了详细的解说,更从用佛法的语言令众生欢喜的角度作了解说,并称赞使用佛法语言的殊胜。因此,综合以上内容,“四摄法”中的爱语应有以下基本内容:
  (1)。用世间生活化的语言让众生欢喜;
  (2)。用佛法的语言鼓励众生生欢喜心并修学佛道;
  3、“四摄法”中“利行”的基本内容
  综合以上经论的解说,“四摄法”中“利行”应有以下基本内容:
  (1)。从慈悲利物的角度,给遭受苦难众生以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2)。从修学佛法的角度,使一切众生建立对佛法的正信、正行;
  4、“四摄法”中“同事”的基本内容
  综合以上经论的解说,“四摄法”中“同事”应有以下基本内容:
  (1)。从辅助的角度,帮助别人离苦得乐;
  (2)。化现与众生相同的身份(与大众打成一片,同甘共苦),对众生实施教化;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修学佛道的佛教徒,若能真正把握“四摄法”的基本内容,并以此为起点来修学佛道,应该是对佛陀倡导的“利他”的菩萨精神的具体实践。

四:设立“四摄法”的目的
  综观佛陀遗留下来的言教,都是针对世间众生的习气(烦恼)而设立的对治(改正)方法。也就是说,佛陀的言教施设,具有很强的目的。那么,佛陀设立“四摄法”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对于这一问题,《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解释说:(布施)摄事者,谓由此布施等,摄近持令相亲附,如是布施于他有情,能等摄、能近摄、能近持、能令亲附,是故名为布施摄事……
  (爱语)摄事者,谓由此爱语于他等,摄近持令相亲附,如是爱语于他有情,能等摄、能近摄、能近持、能令亲附,是故名为爱语摄事。
  (利行)摄事者,谓由利行于他等,摄近持令相亲附,如是利行于他有情,能等摄、能近摄、能近持、能令亲附,是故名为利行摄事。
  (同事)摄事者,谓由此同事于他等,摄近持令相亲附,如是同事于他有情,能等摄、能近摄、能近持、能令亲附,是故名同事语摄事。
  从以上解说中,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佛陀设立“四摄法”的目的,只是引导众生信受佛法的一种手段(方法)。因为佛教徒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不仅是为了自己感受佛法的真实利益,更要让一切众生对佛法产生坚定的信念而感受佛法利益。为此,佛教徒必须通过“四摄法”的实践,建立起自己与社会大众相互信任的融洽关系,让社会大众对佛教徒生起依靠感(亲爱心),佛教徒以此为契机,为社会大众解说佛法,使其产生兴趣、信心、信仰进而信受奉行,进入佛法大海,修学佛道,最终成就佛果。所以设立“四摄法”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佛教徒通过这四种方法来感化(摄)社会大众。对于这一目的,慧远大师(334~416)在《大乘义章》中也有解说:因其布施,缘物从道,名布施摄……因其爱言,缘物从道,名爱语摄……以道润彼,云利物,因利缘物名利行摄……因同缘物,名同利摄。慧远大师的这段解说,可谓简明扼要地阐述了设立“四摄法”的目的,与《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的解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五:“四摄法”的社会价值
  从以上对“四摄法”的内容和目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如果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大众,在生活和工作中,都能以“四摄法”的内容作为指导,社会大众的工作及生活将会十分融洽和谐。
  首先,社会大众若能将“四摄法”中的“布施”在生活中实践,从而建立起个人对社会的奉献精神,那么现实生活中贪婪的占有和自私的欲望,就会得到控制。其次,通过“爱语”的训练,社会大众会形成生活中的语言艺术,说话如春风拂面,会给人生活的勇气和希望,做到真正的“语言美”,现实生活中互相争吵、漫骂、恶语等现象就逐渐减少。再者,如果社会大众在生活中能有“利行”的精神,不分事情的大小,不计劳动报酬,只要是对别人有利益的事就毫无选择地做,从而建立起社会大众尽职尽责的敬业精神,那么,现实生活中对待工作马马虎虎,虚应了事的现象就不会存在。另外,如果社会大众在生活和工作中,能以“同事”的精神来要求自己,彼此间建立起同甘共苦的互助互惠的共享精神,那么,现实生活中家庭、同事、邻居、领导与被领导间的纠纷和矛盾就会得到缓解,使家庭能和睦,同事间互利互惠。现实生活中的互不信任,谋取暴利,欺骗别人钱财等现象也就没有了产生的根源。
  总之,社会大众如果能将“四摄法”运用到生活工作中,通过“布施”建立起对社会的奉献精神,通过“爱语”养成语言的艺术(语方美),通过“利行”培养起对社会尽职尽责的敬业精神,通过“同事”树立起同甘共苦、互助互惠的共享精神。那么,我们在绪言中提到的,随着物质生活的发达及科学技术的进步,造成的现实社会中的人与他人、人与自我之间的矛盾就能得到化解,从而让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这或许是“四摄法”对当今社会和时代能发挥的作用及其价值所在。
2# 四姑娘山
 黄正东 发表于: 2006-3-5 23:49:06|只看该作者

人物履历

  宗性,男,汉族,1973年生,重庆潼南人。
  1990年9月于成都昭觉寺礼原监院上智下益上人披剃;
  1991年于成都昭觉寺依原方丈上清下定老和尚座下受具足戒。在此期间系统学习并熟练掌握佛教念诵、梵呗、仪规等佛事活动,为做一名合格的出家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1年至1992年7月,在重庆佛学院学习,接受佛教知识启蒙教育;
  1992年9月至1994年7月,在四川省佛学院学习,期间随唐仲容先生研习唯识学,从此开始对唯识学产生浓厚兴趣;
  1994年9月至1998年7月,在中国佛学院本科班学习,期间系统地接受中国佛教宗派教育,并熟悉各宗派的基本教史和教义,同时,随中央民族大学韩镜清老先生继续深入研习唯识学,颇有心得;
  1998年9月至2001年7月,在中国佛学院研究生班学习,随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杨曾文教授研习禅宗史,期间接受规范化的国际学术训练,并对佛教目录学、版本学进行系统学习。在研究生班学习以来,通过系列的训练和学习,初步掌握了学术研究的技巧和规范,养成了学术研究的能力,先后撰写了约15万字左右的论文发表在各种佛教刊物上,颇受学术界专家学者及佛教界同仁的欢迎。
  2002年1至8月先后增补为成都文殊院管委会成员、副主任,兼任空林佛学院教务长;
  2002年3至7月先后增补为成都市佛教协会理事、副秘书长;
  2002年9月当选为中国佛教协会理事;
  2010年1月当选为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
  2002年9月当选为四川省佛教协会副会长;
  2007年12月连任四川省佛教协会副会长;
  2002年11月增补为成都市佛教协会副会长;
  2003年1月当选为四川省政协委员;
  2003年8月当选为成都市人大常委、成都市人大民宗侨外委员会委员;
  2008年1月连任成都市人大常委、成都市人大民宗侨外委员会委员;
  2003年9月15日(农历八月十九日)升任成都文殊院第十八代方丈;
  2003年12月推举为成都市佛教协会代会长;
  2004年10月当选为成都市佛教协会会长;
  2010年1月连任成都市佛教协会会长;
  2004年1月增补为四川省政协常委;
  2008年1月连任四川省政协常委、四川省政协民宗委副主任;
  2005年7月当选为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
  2010年8月连任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
  2006年11月当选为成都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
  2009年4月当选为四川省青年联合会副主席;
  2010年3月调任中国佛学院副院长兼教务长;
  2010年11月当选为中央国家机关青年联合会委员。
  2015年4月20日下午,在中国佛教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会议上当选为驻会副会长。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19 19:04, Processed in 0.046800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