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查看: 19281|回复: 42
 铁木小平 发表于: 2006-5-16 00:59:18|显示全部楼层|阅读模式

[宇宙·航天] 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太空探索“推力”强劲

 [复制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航天事业起始于1956年。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宗旨是:探索外太空,扩展对地球和宇宙的认识;和平利用外太空,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造福全人类;满足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维护国家权益,增强综合国力。中国发展航天事业贯彻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即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中国航天中国航天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铁木小平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铁木小平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铁木小平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铁木小平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铁木小平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铁木小平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帮5买 发表于: 2022-5-7 09:34:58|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太空探索“推力”强劲

源自:海外网
源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记者:严瑜

  5月4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中国空间站示意图。根据计划,中国空间站将于今年完成在轨建造。此前,中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成功,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圆满完成,并将进入建造阶段。
  谈及中国航天事业近年来取得的飞速发展,外媒纷纷赞叹,中国太空探索“推力”强劲。

中国展示航天大国地位
  随着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于4月中旬成功着陆,中国空间站建设再次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焦点。
  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报道称,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是目前中国在轨驻留时间最长的飞船,也是首次采用快速返回模式“回家”的飞船。在太空“出差”长达半年的3名中国航天员平安返回,不仅意味着此次任务圆满结束,还为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画上圆满句点。
  日本共同社报道称,3名航天员在空间站“天和”核心舱进行了技术等方面的验证,中国反复进行航天员的轮换和物资补给,为空间站的运行作准备。
  《联合早报》引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日前发布的消息称,根据任务安排,2022年将完成中国空间站的在轨建造,共计划实施6次飞行任务。其中,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将在6月发射,之后还将实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
  近年来,中国航天取得一系列里程碑式成就,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
  土耳其广播电视公司国际频道报道称,中国积极发展航天事业,此前已成功发射火星探测器,并成为首个实现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的国家。
  美国太空网站报道称,执行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的3名航天员,在为期半年的任务期间,开展了两次“天宫课堂”,在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该网站引述英国学者莫莉·西尔克的观点称,在“天宫课堂”上,观众与航天员的实时互动全面展现了中国航天技术成就,凸显了中国航天的实力,将会鼓励和推动青年一代从事科研工作。“中国展示了航天大国地位,也传递了希望造福全人类的愿望。”

稳步推进月球和深空探测
  2022年初,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介绍2016年以来中国航天活动主要进展、未来五年主要任务,进一步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航天事业的了解。
  法国《回声报》网站报道称,根据统计,2021年中国进行了55次航天发射,发射次数世界第一,同时也创造了中国航天发射次数的新纪录。
  法国《舆论报》报道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表示,2022年计划安排40余次宇航发射任务,其中载人航天任务6次。该报认为,这表明中国将建设航天强国作为重要目标,正如中国领导人曾指出的,航天梦是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2年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施30周年。美国科技网站Ars Technica日前发文称,自2010年以来,中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崛起是全球航天领域最大的变化之一。在轨道发射方面,2022年全球的数量可能会再创新高,中国的航天事业也将继续高速发展。
  近年来,从“天和”入九天,到“天舟”完成妥投;从“祝融号”巡游火星,到中国航天员“入住”太空……一次次激动人心的发射让世界看到,中国太空探索范围更深更广,深空探测能力持续增强。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太空飞行新闻网站评价称,中国一系列航天发射和外星着陆任务取得成功,使中国稳步推进其他深空探测任务。
  《今日印度》周刊注意到,中国已批复探月工程四期任务,包括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和嫦娥八号任务,这3个任务将在未来10年内陆续实施。
  日本《朝日新闻》指出,中国发射的无人探测器“嫦娥四号”在2019年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2020年发射的“嫦娥五号”带回了月球样品。致力于成为太空强国的中国,正在不断积累自身的太空探测技术。

深化高水平国际合作
  探索未知宇宙、发展航天技术,是人类的共同事业,离不开世界各国的通力合作。
  《印度斯坦时报》网站报道称,根据《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过去5年,中国除了向委内瑞拉、苏丹和阿尔及利亚交付卫星外,还完成了巴基斯坦遥感卫星一号的在轨交付。此外,中国还与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阿根廷、南非、阿尔及利亚、泰国等国家开展卫星导航合作。
  《朝日新闻》注意到,白皮书公布了中国将与俄罗斯联合发起国际月球科研站计划。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此前曾表示,进入空间站阶段,中国将继续加大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使中国空间站成为造福全人类的太空实验室。
  俄《报纸报》援引航天专家的话称,中国建设空间站有一个深思熟虑的科学计划,空间站舱段有大量科学研究装置,还使用通用设备,便于未来邀请外国研究人员参与科研。
  据悉,中国空间站是历史上此类项目首次向联合国会员国开放。目前,已经有17个国家、23个实体的9个项目,成为中国空间站科学实验首批入选项目。
  法新社报道称,中国空间站将成为国际太空合作的重要平台。
  巴西瓦加斯基金会巴中研究中心负责人埃万德罗·卡瓦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十分赞赏中国发展航天事业所坚持的合作共享原则。“科技创新必须坚持开放合作。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坚持独立自主与开放合作相结合,深化高水平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外空领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谁说的等待 发表于: 2022-4-25 09:31:54|显示全部楼层

依旧“繁忙”!中国航天今年计划安排发射任务60余次

源自:央视网
  4月24日是第七个中国航天日。此时此刻,离地近400公里的轨道上,天和核心舱“感觉良好”,已接待两拨“来客”,等待着今年空间站建成那一刻;36000公里,这个轨道高度上,北斗卫星已成为大家生活中的“导航员”;距离地球数亿公里,祝融号火星车还在继续书写“火星历险记”。
9b4f-be7e34b89d1f8b62659dd0a1bbdf04b3.png
  今年依旧是中国航天“繁忙”的一年,根据国家航天局公布的最新信息显示,今年全年计划安排发射任务60余次,如顺利实现,这将再次刷新中国全年航天发射次数的纪录。
 帮5买 发表于: 2022-4-24 11:33:56|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个“中国航天日”,回顾中国航天这十年

源自:北京晚报
原文标题:中国航天突飞猛进

  “祝融”探火,在遥远的火星留下了属于中国的印迹;“羲和”逐日,实现了中国太阳探测零的突破;“天和”遨游星辰,把家园拓展至浩瀚星空……一次次飞跃,不断刷新着中国航天的新高度。日月安属?列星安陈?中国航天将对更多跨越千年的问天求索给出答案,用航天梦托举起新时代的中国梦。
  今天是第七个“中国航天日”,主题是“航天点亮梦想”。日前,本报记者对话多位航天领域专家,解读近十年来中国航天的辉煌成就。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回家”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回家”

新时代
从“跟跑”走向“并跑”“领跑”

  “最近十年,应该说是中国航天承上启下的十年。”国际宇航联空间运输委员会副主席杨宇光表示,十年前,相比于世界上其他的航天强国,中国航天在大多数领域是在“跟跑”。而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的中国航天,在部分领域已经处于“并跑”甚至“领跑”的阶段。
  “到今天为止,全世界只有中国和美国,能够将探测器安全地送到火星表面。”杨宇光认为,中国航天在工程规划上决策合理、目标明确,保证了各项重大项目和计划进展顺利。每一个重大航天工程,时间跨度都需要以五年甚至十年为单位进行计算,新时代中国航天发展的成就,来自于每代航天人的脚踏实地、攻坚克难、稳步向前。
  杨宇光以载人航天工程为例,因为长期发展路线制定得非常合理,自项目实施至今,避免了走弯路。空间站的规模设计适中,并充分利用了每一次飞行试验资源进行技术验证,在世界上率先使用电推进系统进行轨道保持,在供电能力、数据处理能力等方面已达到第四代空间站的水平。
  厚积而薄发。近年来,我国的航天发射愈发密集,仅2021年就执行了55次发射任务,数量位居世界第一。杨宇光表示,最近十年,我国的航天发射规模越来越大、密度越来越高、机会越来越多,同时,航天相关的上下游产业发展也十分迅速,这得益于国家综合实力的长足进步,“一个国家的基础工艺水平、材料水平、理论水平,决定着未来航天发展的潜力。”

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

  当然,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征程不会一蹴而就,仍要找差距、补短板。杨宇光认为,未来的中国航天不论是任务数量,还是技术内涵,都仍会根据既定规划稳步推进,在运载火箭技术、探月工程、载人登月等领域有望产生新的突破,并通过北斗工程、高分工程等项目持续服务国民经济。

人造卫星
开天奏壮歌,星辰同辉耀

  “东方红,太阳升……”九天之上,曲调传回,举国欢腾。“东方红一号”是中国人开启深邃太空奥秘的第一把钥匙。
  目前,我国在轨运行的应用卫星数量约400颗,已经形成了通信广播卫星体系、遥感卫星体系以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共同构成的空间基础设施。

北斗三号组网北斗三号组网

  新时代,在空间科学的探索征程上,多颗空间科学卫星已经接过了“东方红一号”的接力棒,迈出坚实的脚步。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先后启动了两期空间科学先导专项,专项一期已发射了“悟空”“墨子号”“实践十号”“慧眼”四颗空间科学卫星,绘制出世界上最精确的高能电子宇宙线能谱、探索星地量子通信可能性、首次清晰观测黑洞双星爆发过程全景……
  空间科学先导专项二期目前正在稳步推进,“太极一号”“怀柔一号”已成功发射,今年下半年,我国首颗综合性太阳探测卫星“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也将完成发射。“爱因斯坦探针卫星”“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均在按计划开展正样研制。

“空间科学要抓住历史机遇率先突破”
  “当前,中国空间科学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潜力无限。”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王赤表示,空间科学承载着人的终极思考,探索星际“无人区”、开拓人类新疆域,是航天事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之一。而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的全面发展,更是新时代中国航天发展的明确要求。
  王赤认为,中国空间科学必须抓住当前历史机遇,不仅补齐短板,更要率先突破,向空间科学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为航天强国、科技强国做出先行标志性贡献。
  未来,我国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将持续完善,推动遥感、通信、导航卫星融合技术发展,加快提升泛在通联、精准时空、全维感知的空间信息服务能力。宇宙空间中,将有更多中国卫星的身影。

工作人员庆祝嫦娥五号任务成功工作人员庆祝嫦娥五号任务成功

  科研人员对空间科学的不懈探索,必将逐渐揭开宇宙神秘的面纱。我国将围绕极端宇宙、时空涟漪、日地全景、宜居行星等科学主题研制科学卫星,科学家将持续开展前瞻探索和基础研究,催生更多原创性科学成果。天宫空间站、嫦娥系列探测器、天问一号探测器等空间实验平台都将被深入利用,开展空间环境实验、研究,持续深化人类对基础科学的认知。

运载火箭
神箭架天梯,扶摇上九重

  “……五,四,三,二,一,点火!”尾焰升腾,声震天地,伴随着倒计时归零,2021年12月10日,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划破晨曦,将实践六号05组卫星送入太空。第400枚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从“1到100”,长征火箭实现第一个100次发射,共历时37年。而从“300到400”的最新百次发射周期,仅用了33个月就顺利实现。在新百次发射周期中,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神舟载人飞船、天舟货运飞船、北斗三号导航卫星等“国之重器”,均由长征火箭送入太空。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400次发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400次发射

  33个月里,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年均37次发射,打破中国航天纪录;长征八号遥二火箭以“一箭22星”创造我国一次发射卫星数量最多的纪录;长征五号遥四火箭将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直接送入地火转移轨道,探测器与火箭分离速度超过第二宇宙速度,入轨精度偏差达到万分之一级,助力中国正式迈入“行星探测”时代。

“中国人始终牢牢掌握长征火箭核心技术”
  “运载火箭作为进入太空的运载工具,是一切太空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也决定了中国太空探索舞台的高度和大小。”中国工程院院士、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高级顾问龙乐豪表示,通过半个世纪的发展,长征系列火箭发射成功率达96%。特别是近年来技术突飞猛进,在可靠性、成功率、入轨精度等方面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元器件,自始至终牢牢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目前正在服役的十余型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拥有发射低、中、高不同地球轨道和不同类型航天器的能力,并能够支撑无人深空探测。筑“天和”、运“天舟”、送“神舟”,在天地之间,长征火箭稳稳地架起了一道天梯。
  龙乐豪介绍,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方案论证工作已完成了多轮方案对比分析,将用于未来载人月球探测工程中环月、绕月、登月等演示验证及飞行任务,服务于载人月球探测、深空探测的重型运载火箭也正在研制中。“未来,中国进出太空将更方便、更快捷、更舒适、更安全。中国航天的长征永远在路上!”

载人航天
千年飞天梦,神舟叩天门

  神舟五号载人飞行任务使我国成为第三个具备独立掌握载人天地往返技术的国家。而随着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任务圆满完成。

航天员出舱挥手示意航天员出舱挥手示意

  今年,中国人的“太空之家”──天宫空间站将全面建成,载人航天“三步走”将迎来收官,中国空间站将开启有人长期驻留时代。
  “六室三厅两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系统副总设计师侯永青这样介绍建成后的中国空间站。作为中国空间站载人环境设计的“大管家”,在保障航天员在轨工作生活方面,侯永青团队将“以人为本”理念贯彻到底,空间站不仅科技感满满,更是进行了大量的适居性设计。空间站内WiFi全覆盖,很多装置通过手机就能轻松控制,闲暇时还可以和家人打一通视频电话,这样的生活,仿佛并不是身处太空“出差”。

中国空间站太空授课中国空间站太空授课

“中国载人航天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从神舟飞船单次任务仅在太空飞行几天,到空间站将在轨服役十年甚至更久,侯永青感慨道,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中国空间站所承担的使命远不止于“将人送上天”。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空间站光学舱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表示,中国空间站将为我国和全球的科学家提供先进的空间科学技术研究和实验平台,全面完成空间站建造任务,是建设科技强国、航天强国的重要引领性工程,必将成为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典范之一。
  接下来,还有一个“大家伙”将与空间站共轨飞行──巡天空间望远镜计划在中国空间站建造完成后发射,开展巡天观测。它将是中国迄今为止最大的空间天文基础设施,作为中国的空间光学天文台,为中国科学家提供观天利器。
  载人登月计划也被提上了日程。未来五年内,中国将深化载人登月方案论证,组织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研制新一代载人飞船,夯实载人探索开发地月空间基础。

深空探测
九天赴明月,万里寻荧惑

  2014年1月11日,玉兔号月球车被光照“唤醒”,平安度过了首个月夜。但两周后,故障发生,它的“大脑”清醒,但“四肢”动弹不得,随着月球昼夜交替醒来又睡去,最终在2016年7月31日陷入长久的沉睡。
  不过,玉兔号并不孤单,很快,第二只“玉兔”──玉兔二号月球车也到达月球,在月背留下了第一串“人类足迹”,“鹊桥”中继卫星让处于月背的探测器仍能与地球实现持续、稳定的通讯。目前玉兔二号仍在努力工作,行驶里程已超过1000米,不断刷新着人类探月航天器月面生存新纪录。

玉兔二号月背行走玉兔二号月背行走

  嫦娥五号探测器则不再是简单的奔月,还将重约1731克的月壤带回地球。科学家对这批“土特产”的研究,揭示了月球演化奥秘,建立起新的更精确的月球年代函数模型。

月壤样品月壤样品

  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每隔26个月才出现一次的“探火”发射窗口期来临,在大推力火箭长征五号的助推下,天问一号踏上了地火转移轨道,中国航天第一次走入地外行星空间。
  历时202天飞行,经历1次深空机动和4次中途修正,天问一号终于被火星“捕获”,成为我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又经过约3个月的环火探测,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成功着陆火星,一次性实现“绕、着、巡”。人类发射的火星探测器任务失败率超过了50%,“祝融号”火星车与着陆平台在火星的“自拍照”,定格了中国地外行星探索的历史一刻。

祝融号火星车祝融号火星车

  2021年10月14日,我国第一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奔向太空“看”太阳,“探日”时代也已来临。

羲和探日羲和探日

“中国航天行星际探测未来可期”
  “2022年,中国航天依旧‘繁忙’。”国家航天局系统工程司副司长吕波表示,今年,探月工程四期、小行星探测重大任务正式启动工程研制,中国航天行星际探测也将不断拓展新征程。
  未来五年,面向深空,中国将继续实施月球探测工程,发射“嫦娥六号”探测器并完成月球极区采样返回,发射“嫦娥七号”探测器并完成月球极区高精度着陆和阴影坑飞跃探测,与相关国家、国际组织和国际合作伙伴共同开展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同时继续实施行星探测工程,发射小行星探测器完成近地小行星采样和主带彗星探测,完成火星采样返回、木星系探测等关键技术攻关,论证太阳系边际探测等实施方案。
  太空活动也应有章可循。中国将统筹推进空间环境治理体系建设,加强太空交通管理,全面加强防护力量建设,论证建设近地小天体防御系统,建设天地结合的空间天气监测系统以有效应对灾害性空间天气事件。加快推进航天法立法,加强卫星频率轨道资源申报、协调和登记,加强国际空间法研究,推动构建公正、合理的外空全球治理体系。

中国航天
  [2012]
  2012年6月16日 神舟九号搭载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进入太空,随后与天宫一号实现载人手动交会对接
  2012年12月 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启动区域性正式服务

  [2013]
  2013年6月20日 航天员王亚平在聂海胜、张晓光协助下,在神舟十号任务期间成功进行首次太空授课活动
  2013年12月2日 嫦娥三号发射成功,着陆在月球虹湾区地区,中国航天器首次在地外天体软着陆

  [2014]
  2014年1月11日至12日 玉兔号月球车、嫦娥三号着陆器分别接受光照自主唤醒,在月球上安全度过首个月夜,经受了长达14个地球日的极低温环境考验,标志我国成功突破探测器月夜生存技术

  [2015]
  2015年12月17日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专项的首发星──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升空,标志着我国空间科学探测研究迈出重要一步

  [2016]
  2016年6月25日 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首次投入使用并承担发射任务
  2016年8月16日 中国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开启星际之旅,探索星地量子通信可能性

  [2017]
  2017年6月15日 我国第一颗天文观测卫星──“慧眼”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发射成功,我国高能天文研究进入空间观测新阶段
  2017年11月30日 我国科学家利用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采集的数据,获得了世界上迄今最精确的高能电子宇宙线能谱

  [2018]
  2018年2月2日 我国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计划首发星“张衡一号”发射成功,是我国地震立体观测体系第一个天基平台
  2018年5月21日 世界首颗地月中继通信卫星──嫦娥四号中继星“鹊桥”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率先掌握了地月中继通信技术

  [2019]
  2019年1月3日 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在月背着陆,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
  2019年7月19日“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受控离轨再入大气层,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阶段全部任务圆满完成
  2019年7月25日 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双曲线一号运载火箭,中国民营运载火箭实现零的突破

  [2020]
  2020年7月23日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升空,开启火星探测之旅
  2020年7月31日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在北京举行,北斗三号全球星座部署全面完成
  2020年12月17日 嫦娥五号返回器成功着陆内蒙古四子王旗,中国首次实现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圆满收官

  [2021]
  2021年4月29日 天和核心舱由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顺利送入太空,中国正式进入空间站时代
  2021年5月22日 祝融号火星车成功驶离着陆平台,到达火星表面,开启巡火之旅
  2021年6月17日 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乘坐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飞往中国空间站,中国人首次开启空间站生活

  [2022]
  2022年2月27日 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实现“一箭22星”,创造了我国一箭多星发射的最高纪录
  2022年4月16日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顺利返回地面,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标志着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任务圆满完成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帮5买 发表于: 2022-4-24 11:33:41|显示全部楼层

神舟、嫦娥、天问……这是宇宙级别的中国式浪漫

源自:新华社
  4月24日是中国航天日
  从“神舟”“北斗”到“嫦娥”“玉兔”
  再到“天宫”“天问”
  中国人民
  把对浩瀚星空和未知宇宙的无尽憧憬
  寄托在这些美好的名字中
  这些名字背后的故事
  你知道吗?

033502z6zzecuj80z5z7s5.png
  1985年
  中国科学家开始研制
  中国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
  并以一个中国传统文化中
  寓意光明和方向的星座──
  “北斗”命名
  北斗七星自古以来就被用以
  指引方向、分辨四季、标定时刻

033503hv6ac3r0wcw99cof.jpg
033503jdxldk3d3rzrvz33.png
  2004年
  我国月球探测工程全面启动
  中国首颗绕月人造卫星被命名为“嫦娥”
  来自“嫦娥奔月”这则浪漫的古典神话故事
  神话传说和古典诗词中
  “嫦娥”和她所居住的“月宫”
  常常是代表着思念等情感的意象

033503idokkokbhhlkqqwl.jpg
2020年12月4日,国家航天局公布了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在月球表面国旗展示的照片。嫦娥五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全景相机环拍成像,五星红旗在月面成功展开,此外图像上方可见已完成表取采样的机械臂及采样器。新华社发(国家航天局供图)

033503smjsuz0c2tmsddxo.png
  月球车的命名
  延续了“嫦娥”的故事
  数百万网友的票选结果
  将月球车定名为“玉兔”
  与“嫦娥”一道奔月

033503bkkbmbm04u07229f.jpg
033503v4ffkky3p3wod8pt.png
  2018年4月
  作为地月信息联通的“天桥”
  嫦娥四号中继通信卫星
  被命名为“鹊桥”
  名字来源于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

033503ehfehlegtkaglhme.jpg
2019年1月11日,嫦娥四号着陆器与玉兔二号巡视器正常工作,在“鹊桥”中继星支持下顺利完成互拍。新华社发 徐骏 作

033503fxwx99b6btxmw9lw.png
  “神舟”意为“神奇的天河之舟”
  又是“神州”的谐音
  同时
  又有神气、神采飞扬之意
  1994年初
  这个名字最终从众多的方案中脱颖而出
  成为中国自主制造的载人飞船的名字

033503u78l7el8iikc67yz.jpg
2021年10月16日,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033503oqbclp878x89exxg.png
  中国载人空间站
  整体被命名为“天宫”
  这是炎黄子孙关于天阙最美好的想象
  静谧、安宁、和谐、美如天境

033503kj7ow7mmc2u12pj9.jpg
033504nqq8fauvm6qozvu2.png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
  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两千多年前
  诗人屈原仰望苍穹
  发出“天问”
  两千多年后
  以屈原长诗命名的天问一号探测器
  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
  完成了一次教科书式的精准着陆
  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

033504xw410szhh01u7ccg.jpg
2021年5月15日7时18分,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成功。这是航天科研人员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指挥大厅庆祝。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033504valrda1mlaoyoxqp.png
  祝融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火神
  三皇五帝时掌火之官
  以火神的名字命名中国第一辆火星车
  寓意点燃我国行星际探测的火种
  是现代科学与传统文化的跨时空融合

033504rsc7r92i23z67662.jpg
033504cmm3gamz2sddmlws.png
  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名为“悟空”
  取义“领悟、探索太空”
  另一方面
  孙悟空的火眼金睛
  犹如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的探测器
  可以在茫茫太空中识别暗物质的踪影

033504wkty5k44frr7kfr5.jpg
2016年12月17日,在江苏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一名科学家向记者展示通过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的观测数据完成的一张全天伽马射线图。新华社记者李响摄

033504upxpp9dovjvajw6p.png
  2016年8月16日
  被命名为“墨子号”的
  中国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开启星际之旅
  墨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发现了光线沿直线传播
  并设计了小孔成像实验
  奠定了光通信、量子通信的基础

033504c4zzv7upgvzhhs4e.jpg
2016年12月9日,“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与阿里量子隐形传态实验平台建立天地链路(合成照片)。新华社记者金立旺摄

033504ha4a6bw4ihjogbzi.png
  “羲和号”是中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
  从太阳女神羲和的神话传说
  到“两小儿辩日”的经典故事
  中国人对于太阳的好奇与探索自古有之
  2021年10月14日
  随着“羲和号”成功发射
  中国正式步入“探日”时代

033505a6w9j3693pjjgmb1.jpg
2021年10月14日18时51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太阳Hα光谱探测与双超平台科学技术试验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新华社发(郑斌 摄)

  这些充满浪漫和诗意的名字
  寄托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想
  和对探索宇宙的浪漫想象
  你最喜欢哪个名字?
 谁说的等待 发表于: 2022-4-24 08:34:46|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航天日丨行星探测工程下一步开启小行星探测

源自:央视网
  今天是中国航天日,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近日在接受总台央视记者专访时表示,天问一号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圆满完成后,行星探测工程下一步就将开始小行星的探测。中国人探索宇宙的脚步将走得更远。

国家航天局副局长 吴艳华:
  国家已经批复了行星探测工程,行星探测工程包括天问一号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还包括接下来的我们要开展一次小行星的探测,包括取样返回的这么一次探测任务。第三我们还要开展对火星的取样返回。第四是木星系的探测,以及穿越宇宙的一些探测。
d395-45d1fe2b372e30d66322d7f9e0ed8063.png
  吴艳华表示,行星探测工程计划在未来10到15年内完成。此外,目前我国还在进行中长远发展战略规划的论证,比如太阳系边际的探测等等。面向更深更远的太空,包括重型火箭在内的多型运载火箭也正在研制阶段,有望在未来几年内完成首飞。
8ffe-5b0eb986805f329418dedde94715d6ab.png

国家航天局副局长 吴艳华:
  运载的能力有多大,航天的舞台就能够拓展多宽。重型运载我们是一个俗称,实际上就是指近地轨道能力在百吨级,它囊括了50吨到150吨之间的能力,它也会是一个型谱规划。
6b7e-24c35c00cb4716ea641977eedc81996e.png
  吴艳华表示,重型运载火箭未来将满足我国较长时间内的深空探测和载人登月等重大航天任务。

国家航天局副局长 吴艳华:
  比如说我们也在论证要不要搞载人登月,我们要不要发射大型的空间太阳能电站,比如说我们要不要在火星上发射更大的探测设备,包括探测车辆,这一些载荷,都需要一些大型火箭的支撑。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用来等待 发表于: 2022-4-22 19:34:33|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值拉满!2022年中国航天日全国系列活动预告来啦

源自:新浪科技综合
f262-c64012eeac764e3b4fe5e0223522260e.jpg
  2022年中国航天日即将到来
  在此期间
  全国各地将组织开展
  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
  那么
  今年会有哪些精彩活动上演?
  小编这就为大家带来独家剧透
ad4b-ec5fccbb4404f8f1b42da5cdbd3e8bda.gif
9539-ef47e6279983e8630c58055d16a65879.jpg
f574-befd2e57f549c351d84f747f87054ff4.jpg
61df-ec26d0a1e1cae52402385116482a604f.jpg
9a40-e00de05704f0e8d1e9a5a7198831a83e.jpg
  航天日期间
  全国各地开展了
  形式多样、数量众多的
  各类线上线下活动200余项
  如果想要参与中国航天日期间的活动
  不妨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完整清单哟
  看看您所在的地区有什么精彩活动吧
b555-7025ce02ebfad28cd16915e2dc13405b.gif
 用来等待 发表于: 2022-4-22 19:33:07|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航天日为何是4月24日?52年前这颗卫星,让中国踏入太空

源自:新浪科技综合
⊙作者:蒸汽火箭

  一直以来,中国航天都是全民关注的焦点,而“航天日”作为纪念中国航天事业领域成就和精神的节日,也让让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可以了解航天、热爱航天。据介绍,中国航天日在2016年正式设立,并定在了每年的4月24日。这个看似平凡的一天,对中国航天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呢?

东方红一号卫星开启了中国的航天之路东方红一号卫星开启了中国的航天之路

  实际上,在52年前的4月24日,是中国人向太空迈出第一步的日子,1970年4月24日,承载着第一代中国航天人希望的我国首颗自主研发的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功被送上太空,当“东方红,太阳升”的曲调传回地球时,举国欢腾。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让中国有资格探索太空这个既神秘又充满无限可能的宝库。
  作为一颗科学试验卫星,东方红1号卫星的研发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早在1957年,苏联发射了人类首颗人造卫星,随后美国紧跟而上,在3个月之后的1958年1月也发射了美国的首枚卫星。然而在1958年,中国才开始人造卫星的研究,而在研究人造卫星前,中国人对人造卫星和运载火箭领域的认识几乎空白,想要发射火箭,需要同时具备运载火箭和人造卫星的研发能力,在当年的中国,同时开展着两项工作是非常困难的。

运载火箭是卫星发射的重中之重运载火箭是卫星发射的重中之重

  因此,中国航天人没有立即跟风苏联和美国,而是结合自身情况,主要将科研力量放在探空火箭的研发上,中国火箭技术的逐渐突破,为将来发射人造卫星打下了坚实基础。在1965年,中国重新开启人造卫星的研发,并在1966年成立中科院卫星设计所,开始研发东方红一号卫星。从1968年开始,东方红一号卫星正式开始研发,最终在1970年,卫星研发工作顺利完成,并在4月24日成功发射。
  把一颗人造卫星发射升空对现在的中国来说,已经是小菜一碟,甚至已经有商业运载火箭可以发射卫星。然而在52年前,中国要确保成功将东方红1号卫星发射升空,需要的准备非常庞杂,从固体燃料运载火箭的研发到卫星的研发,从卫星发射到卫星跟踪,还要让地面能够”看得到“这颗卫星,而为了这些目标,当年航天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也为中国航天事业今日的腾飞打下了坚实基础。

113510c303ss53u5536lus.png

  如今,中国的运载火箭从长征1号到了现在的长征五号”胖五“火箭,发射的人造卫星也从一箭一星到一箭双星再到2022年创纪录的一箭22星,中国航天从东风红一号开始,有了大推重比发动机、重型火箭、空间站、月球探测器、火星探测器等,中国正在向一个航天强国的目标发展,而1970年的4月24日,正是中国航天的起点。

中国已经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空间站中国已经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空间站

  因此,将4月24日定为中国航天日,是纪念前人的努力,也是鞭策后人前进的动力,而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航天日是一个和航天近距离接触的日子,随着中国航天获得越来越多的成就,中国航天人们也在不断刷新航天领域的新纪录,这也给航天日带来了新的内涵。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虫子蝴蝶 发表于: 2021-7-25 21:53:53|显示全部楼层

65年“飞天梦” 一图看懂中国商业航天新征程

源自:钛媒体
原文标题:65年“飞天梦” 一图看懂中国商业航天新征程

  中国航天事业的起步,始于65年前中共中央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2021年,建党百年华诞之际,5月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成功着陆火星,6月神舟十二号载人航天飞船被送入预定轨道,再次见证着中国航天进入新世纪飞速发展。
  航天是一个承载着人类崇高理想的行业,不仅是文明发展史的标记,也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国防实力。借此时机,「钛度图闻」第8期,带你一图读懂中国航天业现状,回顾中国的探索宇宙征程。(本文首发钛媒体App,编辑/梁缘、林志佳,制图/初彦墨)

1525-5a79991da6ab5cc7058060218bd445e9.jpg
1742-b3482d7a78c221ed1b6f30898ca28b13.jpg
0c01-8f189edff30f874dc88c6caa83a2626e.jpg
2a16-e33a1aa1eea488dd019b6c6a60d55822.jpg
772f-27fd07316fb33c29321d23d1ba563af6.jpg
d900-93ff979d212900ee499f0ef6fa173c62.jpg
406b-6e18938f02280bb4de6790a1b2436429.jpg
 兮兮爱人 发表于: 2021-6-16 09:56:00|显示全部楼层

一图读懂:神舟巡天 使命非凡!

源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原文标题:一图读懂|神舟巡天,使命非凡!

fa1e-krpikqf3270122.jpg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在即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沱江 发表于: 2021-6-15 20:52:13|显示全部楼层

“神舟12号”将赴中国空间站!中国“神舟”一步跨进第三代

源自:北京日报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今年6月,我国将发射“神舟12号”载人飞船,把3名航天员送到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内生活工作3个月;今年10月,还将发射“神舟13号”载人飞船,把3名航天员送到“天和”核心舱内生活工作6个月。
  大戏开场之前,我们约请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和读者聊聊世界载人飞船发展的那些事儿。

苏俄载人飞船:加加林成太空第一人
  :苏联是世界上最早研制载人飞船的国家,能否介绍一下苏俄载人飞船的发展情况?
  :1961年4月12日,苏联航天员加加林乘坐世界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1号”上天,成为世界太空第一人。
  苏联第一代载人飞船叫“东方”。它采用2舱式构型,由返回舱和推进舱组成,最长飞行时间为5天。从1961年4月到1963年6月,一共发射了6艘。不过,那时航天员采用跳伞方式落地。该飞船球形返回舱能乘坐1名航天员。舱内有可供飞行10昼夜的生命保障系统、弹射座椅和无线电、光学、导航等仪器设备。其推进舱位于座舱后面,舱内装有化学电池、返回反推火箭和其他辅助设备。
  苏联第二代载人飞船叫“上升”。它是在“东方”基础上改进而成的,即把笨重的弹射座椅改为3把普通的座椅,以便乘坐3人。1964年10月,“上升1号”飞船首次乘载包括科学家在内的3名不穿航天服的航天员绕地飞行。1965年3月发射的“上升2号”飞船使列昂诺夫成为世界太空行走第一人,为此,在“上升2号”的返回舱外增设了气闸舱,供航天员空间出舱使用。由于这两艘“上升”飞船还增加了着陆缓冲用的制动火箭,使返回舱可以软着陆,所以从此航天员不用再以跳伞方式落地了。
  苏俄第三代载人飞船叫“联盟”。它于1967年开始使用,采用3舱式构型,即在返回舱前增加了1个轨道舱和交会对接机构,因此它不仅使航天员的生活和工作空间扩大了,还能与空间站对接,为空间站接送航天员和物资。与前两代飞船相比,“联盟”内部可居住容积增大了1倍,返回地面时的最大过载也由8~9g(重力加速度单位)减少到3~4g,这使航天员舒服多了。该飞船多次改型,包括联盟T、TM、TMA、TMA-M、MG等,共发射了上百艘。这种第三代载人飞船至今仍活跃在世界载人航天的第一线,目前使用的“联盟MS”能搭载最多3名航天员,停靠在空间站215天。

苏联“东方”载人飞船苏联“东方”载人飞船
苏俄“联盟TMA”载人飞船苏俄“联盟TMA”载人飞船

美国载人飞船:“阿波罗”载人登月
  :美国载人飞船曾载人登上月球,他们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
  :美国研制的第一代载人飞船叫“水星”。它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1舱式飞船,于1961年4月至1963年6月使用,能乘坐1人。美国第一次载人轨道飞行是在1962年2月20日,航天员格林乘坐“水星6号”载人飞船绕地球飞行了3圈。
  美国第二代载人飞船叫“双子星座”,于1965年投入使用,由返回舱和推进舱组成,可载2人,主要用途是为载人登月做准备。它先后完成了轨道机动、交会对接和航天员空间出舱等试验任务。从1965年3月到1966年11月,“双子星座”飞船共进行了10次载人飞行。虽然它与“水星”飞船外形相似,但其密封舱容积加大了;飞船各系统不再采用“堆积”方式装在一起,而是按舱室形式安装;增加了交会雷达……这些使飞船性能大为提高。
  美国第三代载人飞船叫“阿波罗”。它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登月式飞船,总高29米,重约46吨,由指令舱、服务舱和登月舱组成,可乘坐3人。其中指令舱是航天员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为圆锥形,舱内充以34.3千帕的纯氧,温度保持在21~24℃;服务舱装有变轨推进剂和主发动机、燃料电池,能把飞船从月球轨道送回地面;登月舱是这种飞船独有的,由下降级和上升级组成,用于降落到月球表面和离开月面。共有6艘“阿波罗”飞船送12名航天员实现了登月。
  苏俄载人飞船的返回地点均为本国陆地,目的是为了保密。而美国载人飞船的返回地点都在海面,在海面回收没有障碍物,易被发现,且缓冲性能好一些,但要求座舱密封性能好,海面搜索能力强。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在发展载人飞船之外,还曾花费很大力气发展航天飞机。航天飞机是一种用途广、载重大、乘员多、较舒适的水平着陆有翼航天器,但成本高、较危险,所以美国在发射了135架次航天飞机后就让它提前退役了,转而重新研制载人飞船。目前,世界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只有载人飞船。

美国“水星”载人飞船模型美国“水星”载人飞船模型
美国“阿波罗”载人登月飞船模型美国“阿波罗”载人登月飞船模型

中国载人飞船:“神舟”一步跃至第三代载人飞船水平
  :中国是继苏美之后,世界第三个独立发展载人航天器的国家,能否介绍一下我国载人飞船发展的情况?
  :中国在2003年10月15日成功发射了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5号”,使航天员杨利伟成为中国太空第一人,并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个独立发展载人航天器的国家。“神舟5号”采用3舱式构型,达到世界第三代载人飞船的水平。
  至今,我国已陆续成功发射了6艘“神舟”载人飞船,把11名航天员、14人次送上了太空,所以该载人飞船在技术上比较成熟。
  “神舟”飞船采用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组成的3舱式构型,总长近9米,总重约8吨,乘员人数3人,飞船内航天员自由活动空间6立方米。飞船有效载荷质量在入轨时不小于300千克,返回时100千克。其可靠性为0.97,航天员的安全性为0.997。该飞船可自主飞行7天,停靠飞行180天。
  轨道舱位于飞船前部,呈圆柱形。其侧壁有一内开式舱门。前端有交会对接装置。该舱用于航天员入轨后的工作、吃饭、方便和睡觉。
  返回舱呈钟形。外表为低密度烧融材料所包敷,设有两个伞舱。大底里装有4台固体缓冲发动机。该舱是航天员往返时的座舱,也是飞船的控制中心,具有着陆后支持航天员陆上生存48小时、海上生存24小时的能力。轨道舱和返回舱均为密封压力舱,舱内环境与地面基本一样,航天员活动的地方,被称为“一室一厅”。
  推进舱采用非密封结构,为飞船提供动力、电源、燃料等。尾部装有4台2.5千牛的变轨发动机,侧壁装有姿控发动机和24平方米主太阳电池翼。
  “神舟”由系统总体和13个分系统组成。这些分系统涉及物理、医学等数十种学科领域,所以具有技术多样性和研制复杂性。
  为适应不同阶段的任务变化,“神舟”飞船先后有三种技术状态。一是初期试验技术状态,“神舟5号”“神舟6号”载人飞船采用这种技术状态,特点是轨道舱上也装有一对太阳电池翼,返回舱返回地面后,轨道舱可留轨利用半年。二是出舱活动试验技术状态,“神舟7号”载人飞船采用这种技术状态,特点是取消了轨道舱的太阳电池翼,不留轨利用,并且具有气闸舱的功能,增加了扶手,用于航天员空间出舱活动。三是天地往返运输器技术状态,轨道舱不留轨利用,前端增装了交会对接装置,“神舟8号”以后的载人飞船都采用这种技术状态,用于为“天宫”提供载人天地往返运输服务。
  “神舟”载人飞船有不少特点。例如,起点较高,没走美苏的老路,直接采用3舱式构型;可一船多用,有的飞船轨道舱可留轨利用半年,相当于免费发射了1颗卫星;智能化程度高,采用了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太阳电池翼能自动对准太阳;防热技术和降落伞都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等等。

中国“神舟5号”载人飞船中国“神舟5号”载人飞船
中国“神舟11号”载人飞船中国“神舟11号”载人飞船

发展中的世界第四代载人飞船:中美俄各有高招儿
  :目前,美国、中国和俄罗斯正在大力发展世界第四代载人飞船,三个国家这方面的进展情况怎样?
  目前,美国、中国和俄罗斯正在或已经研制出世界第四代载人飞船。第四代载人飞船的特点是:用途广,可一船多用,能飞往空间站,也可飞往月球甚至小行星和火星;能重复使用多次,以降低成本;运载能力增加,每次可以运送4~7人;采用2舱式构型,但直径比较大,这样能降低成本,提高可靠性。
  美国政府投资、洛马公司研制的第四代载人飞船“猎户座”主要用于载人深空探测。它由服务舱、乘员舱、发射中止系统以及飞船适配器组成,重约23吨,直径约5米。乘员舱内部仅有10个仪表盘左右,能带4~7名航天员;可重复使用10次。其服务舱来自欧洲货运飞船自动转移飞行器,用于向乘员舱提供能源、热控制、燃料及动力。今年11月,美国计划发射无人“猎户座”到地月转移轨道,用于为工程师评估该飞船的深空表现提供重要线索,为未来的载人月球任务提供基础数据,为2024年航天员重返月球做好准备工作。

美国“猎户座”载人飞船美国“猎户座”载人飞船

  美国商用飞船“载人龙”是世界第一种投入实用的第四代载人飞船,2021年至少升空3次。它由前椎体、加压舱和服务舱三部分组成,最多可将7人送至近地轨道。加压舱内部操控台由4块可移动大型液晶触摸控制屏组成,航天员可从天花板上拉下触摸控制屏;没有逃逸塔,采用首创的新型发射逃逸系统,自身装配的超级天龙座发动机系统,可在乘员从进入飞船到入轨的全过程中提供逃逸能力,这不仅能使飞船着陆更方便,还使飞船能重复使用;没有太阳电池翼,采用非加压舱半包围体装式太阳能电池板,这样可避免出现展不开的故障,而且比展开式太阳能电池翅膀使用率高,效能更好,因为无论哪个角度,只要有太阳光照,飞船就会吸收光辐射;可独立飞行1周,能停靠飞行210天。
  美国波音公司正在研制另一种商用载人飞船“星际客船”,主要用于执行近地轨道任务。它由乘员舱和服务舱两部分组成,直径4.56米,长度5.03米,体积11立方米,发射质量13吨,乘员最多7名,可重复使用10次。其控制面板不到一米宽,上面没有很多按钮开关,采用了波音发光二极管“天空照明”技术,与波音787“梦幻客机”所用技术相似。该飞船即将投入使用。
  俄罗斯正在研制第四代载人飞船“雄鹰”。它抛弃了“联盟”的3舱式结构设计,采用全新的2舱式设计,将用于取代“联盟”飞船执行近地轨道任务,可在轨自主飞行近30天,也能停靠在空间站上近一年,未来还可用于载人登月。其内部空间是“联盟”的两倍,可搭乘4名航天员和500千克货物。它返回着陆前,将伸出4个装有减震器的支架,使飞船不会有强烈的撞击感。该飞船着陆精度要优于5千米,远比“联盟”25千米的着陆精度高,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多次重复使用,在地球轨道上或执行短期地月往返飞行时可重复使用10次,在执行长期与绕月轨道站对接任务时可重复使用不少于3次。
  2020年5月5日,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升空,5月8日返回。它采用2舱式构型,由返回舱和服务舱组成;返回舱采用流畅的倒锥型钝头体气动外形,每次可以运送4~7人,可重复使用多次;全长约9米,最大直径4.5米,最大发射重量23吨;既可以在近地轨道飞行,也能完成载人月球探测等载人深空探测任务;除了继承了“神舟”的可靠、安全等优点外,在舒适性、经济性以及智能化程度等方面有了大幅提升;返回时采用了由2具减速伞和3具主伞组成“群伞减速”回收方案,返回舱落地前使用6个充气气囊帮助舱体平稳“软着陆”,最大程度地保证了返回舱的安全、完整回收。试验船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已具备雏形。
  载人飞船用途十分广泛。例如,可用于突破和掌握载人航天基本技术;为空间站接送航天员和物资;作为空间站救生艇;进行太空旅游等。为此,包括印度、日本和欧洲航天局也都准备发展载人飞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3-19 14:59, Processed in 0.764401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