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独自飞扬|查看: 15270|回复: 31
[动物

中华鲟再获13.3万尾全人工繁殖“宝宝” 数量创历史之最

 [复制链接]
22#
 佳美 发表于: 2015-11-17 11:14:01|只看该作者

最大野生中华鲟从湖北来京疗养入住北京海洋馆

源自:京华时报
野生中华鲟“后福”在北京海洋馆“疗养”。京华时报记者范继文摄
  经过22小时的长途跋涉,昨天,国宝野生中华鲟“后福”从湖北荆州抵达北京,并搬进了位于北京海洋馆的“新家”。现场专家介绍,“后福”是近20年来发现的个体最大的野生中华鲟,去年11月在长江流域被渔民误捕。记者从北京市海洋馆了解到,今后一段时间,“后福”将在北京海洋馆进行恢复治疗。 
  京华时报记者王硕
  渔民误捕野生中华鲟
  去年11月15日,渔民在长江流域误捕巨型野生中华鲟,中国水产科学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科研人员携带救助设备赶往现场,这尾中华鲟身体多处受伤、呈现失衡状态。长江水产研究所当即成立救护小组,经过长达6个小时的运输将野生中华鲟运送到长江水产研究所太湖试验场,进行全面救治。经过2个半月的精心治疗,鲟鱼恢复正常运动姿态,体表伤口也逐渐愈合,长江水产研究所的工作人员给它命名“后福”,希望它健健康康、收获幸福。
  虽然伤口愈合,但由于体质虚弱,进食困难,“后福”仍需要长时间调养身体机能才能渐渐恢复。为了帮助它尽快康复,长江水产研究所和北京海洋馆决定将其运到北京海洋馆进行疗养。
  经过22小时的长途跋涉,昨天一早,“后福”成功地从湖北荆州抵达北京,搬进了位于北京海洋馆的“新家”。为了迎接“后福”,北京海洋馆中华鲟保育科研组早早制定了康复方案,安排4人贴身护理,负责其饮食起居,照看野生中华鲟。
  今后一段时间,“后福”都将在北京海洋馆进行恢复治疗,即日起,市民游客即可前往海洋馆4号展区国宝中华鲟保育馆,一睹“后福”的“芳容”。据介绍,“后福”全长3.41米,体重310公斤,是近20年来发现的个体最大的野生中华鲟。
  3.41米中华鲟乘担架“换场”
  昨天凌晨3时许,“后福”的专车就抵达了北京海洋馆,在4号展区中华鲟保育馆门后等候搬入“新家”。
  车一驶进海洋馆,工作人员便开始向保温箱内注水,让“后福”适应海洋馆的水体温度(23℃恒温)。随后,技术人员为“后福”进行了药浴杀菌,并对它进行了细致的身体检查,包括体表采样、B超、尾鳍采血等。
  7时30分,随着现场指挥员一声令下,车厢被打开,这个全长3.41米、体重155公斤的“大家伙”乘上了海洋馆工作人员为它量身定做的担架,并用吊车吊进转运箱。刚被吊起时,“后福”激烈摆尾,随后便安稳下来。“我们平时去捞鱼,鱼都会有应激反应,中华鲟起吊时也会有应激反应。”北京海洋馆养殖研究博士张晓雁解释说,因此这一步能稳住很关键。在工作人员熟练的操作下,“后福”仅用1分钟便成功进入转运箱。
  工作人员将转运箱推到保育馆后侧,在两名潜水员帮扶下,“后福”被吊装入池。刚入水的“后福”可能还不适应新环境,一入池就趴在水底一动不动。潜水员在水池中一边游一边轻拍它的身体,好像在告诉它不要紧张。经过潜水员长达十几分钟的伴游后,“后福”终于慢慢适应了环境,开始在水池内游来游去,看上去很是惬意。

☆ 相关资讯中华鲟获称“水中大熊猫”
  中华鲟被称为“水中大熊猫”,属鲟形目、鲟科、鲟属的一种。中华鲟为白垩纪残留至今最为古老的现生鱼类之一,在全世界20余种鲟科鱼类中分布纬度最低,体形最大,生长最快,为我国特有鱼种,因具有许多原始性状成了介于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之间的中间类型,在学术研究上具有重要价值。
21#
 远方的雁 发表于: 2015-9-23 11:48:01|只看该作者

长江口现大量中华鲟幼鱼 为10多年来之最

源自:新华网
  新华网宜昌9月23日电(记者:谭元斌)记者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和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获悉,今年春夏上海长江口出现大批中华鲟幼鱼,数量为往年的数倍,也是10多年来之最。
  据介绍,多家科研单位长期监测葛洲坝下产卵场的产卵活动,近两年科研人员没有发现中华鲟产卵,去年上海长江口也没有发现中华鲟幼鱼。
  今年4月16日,科研人员在长江口长兴岛东北侧部、长江大桥以东3.5公里处监测到一尾野生中华鲟幼鱼。往年上游秋季繁殖的中华鲟幼鱼洄游到达长江口的最早时间通常在次年5月中上旬,这次监测到的时间在4月中旬。
  在通过形态学研究确认的基础上,科研人员又通过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检测遗传背景,进一步确认长江口出现的这一鱼群为中华鲟幼鱼。但这批幼鱼的产卵地至今还是未知。
  目前,葛洲坝至上海长江口长江沿线的湖北、江苏、上海等地,多家渔业、生态、环境等领域的科研机构、高校,正在农业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的组织下,拉网式寻找这批幼鱼的产卵地。
  据了解,中华鲟已在地球上繁衍生息1.4亿年,是中国特有的古老珍稀鱼类,也是世界现存鱼类中最原始的种类之一,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
20#
 天朝明志 发表于: 2015-9-17 10:28:00|只看该作者

上海长江口现大量中华鲟幼鱼 数量为10多年之最

源自:新闻晨报
中华鲟
  昨天,记者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获悉,今年春夏上海长江口出现大批中华鲟幼鱼,数量为往年的数倍,也是10多年来之最。
  “葛洲坝修建之前,中华鲟的产卵地在金沙江。葛洲坝修建之后,中华鲟在葛洲坝下面产卵。”东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庄平介绍,长江水产研究所、水生生物研究所、水工程生态研究所、中华鲟研究所等多家科研单位长期监测葛洲坝下产卵场的产卵活动,近2年科研人员没有发现中华鲟产卵,去年上海长江口没有发现中华鲟幼鱼。今年4月16日,东海水产研究所科研人员在长江口长兴岛东北侧部、长江大桥以东3.5公里处监测到一尾野生中华鲟幼鱼。往年上游秋季繁殖的中华鲟幼鱼洄游到达长江口的最早时间通常在次年5月中上旬,这次监测到的时间在4月中旬。
  在通过形态学研究确认监测到的幼鱼是中华鲟的基础上,东海水产研究所科研人员通过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检测遗传背景,进一步确认长江口出现的该鱼群为中华鲟幼鱼。但这批幼鱼的产卵地至今还是个未知数。
  目前,葛洲坝至上海长江口长江沿线的湖北、江苏、上海等地,包括东海水产研究所在内的多家渔业、生态、环境等领域的科研机构、高校,正在农业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的组织下全力寻找原因,拉网式寻找这批幼鱼的产卵地。

☆ 相关资讯
  中华鲟为白垩纪残留至今最为古老的现生鱼类之一,在全世界20余种鲟科鱼类中分布纬度最低,体型最大,生长最快,为我国特有。中华鲟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活化石,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现今仅在我国长江流域尚有分布,其他江河中均已绝迹。中华鲟一般在每年的秋季在长江上游产卵,第二年春季游到长江口,3个月之后游入大海。
19#
 泡泡老忍者 发表于: 2015-7-9 11:27:00|只看该作者

葛洲坝船闸闸室内发现死亡中华鲟

源自:中国新闻网

  渔政部门委派附近渔船把中华鲟死体拖离闸室 郑爽 摄

  葛洲坝一号船闸闸室内发现一条死亡的中华鲟 郑爽 摄
  中新网宜昌7月9日电(郭晓莹 郑爽)据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9日通报,葛洲坝船闸工作人员在8日闸室内意外发现一条已经死亡的中华鲟,死亡原因暂且不明,目前渔政部门已将死体带回作进一步研究。
  据葛洲坝船闸处相关负责人介绍,8日上午8时45分,当班人员在日常巡视时发现一号船闸闸室内漂浮着一条“大鱼”。据目测,“大鱼”有一米多长,体侧背脊呈青灰色,脊背上有明显凸起的硬甲。由于葛洲坝下游是中华鲟的唯一自然产卵场,当班人员立即向上级单位及长航公安部门和宜昌渔政部门做了情况通报。
  宜昌渔政部门工作人员介绍,依据“大鱼”脊背处的红色智能芯片初步判断,该鱼是从三峡大坝上游长江秭归段放生长江的中华鲟,死亡原因暂且不明。目前渔政部门已将中华鲟死体带回作进一步研究,以便查清死亡原因。
  中华鲟主要分布于我国的长江干流和长江口的浅海区域,是中国特有的古老珍稀鱼类,也是世界现存鱼类中最原始的种类之一,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 ●
原文标题:葛洲坝船闸闸室内发现一条死亡的中华鲟)
18#
 西蜀教师 发表于: 2015-6-15 02:27:00|只看该作者

中华鲟幼鱼消失2年后再次出现在长江口

源自:新闻晨报
⊙记者:郁文艳

  昨天,在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举办的熊猫自然学堂上,专家介绍,在杳无音信2年后,今年4月,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的幼鱼再次出现在长江口,这或许表明,中华鲟已经在除了葛洲坝附近的产卵场外,建立了新的产卵场。
  东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庄平介绍,自1981年葛洲坝截流之后,中华鲟的洄游通道被阻断,它们无法再回到葛洲坝上游的金沙江附近产卵。随后,少部分中华鲟在葛洲坝下逐步建立了新的产卵场。然而,2013年、2014年连续2年没有发现中华鲟在葛洲坝下产卵场有产卵繁殖现象。那么,本就濒危的中华鲟是否又发生了什么意外?今年4月,东海水产研究所捕获了今年第一尾中华鲟幼鱼,随后上海中华鲟保护区又陆续捕获了多条幼鱼。已经从事中华鲟研究33年的庄平表示,这真是惊喜。
  为何连续2年在葛洲坝下的产卵场都没有发现中华鲟繁殖后代?
  庄平说,目前专家推测主要有2个原因,一是葛洲坝下的产卵场可能又发生了什么状况,让中华鲟不得不重新在别处建立了产卵场,二是中华鲟推迟了产卵时间,但究竟是什么原因,目前还是谜。
  据悉,目前上海有2个中华鲟救护基地,一个位于崇明东滩,一个位于嘉定,但都是临时基地。今年年底,一个占地80多亩的中华鲟救护基地将建成,更好地开展中华鲟保护、研究。
原文标题:中华鲟幼鱼消失2年后再现长江口)
17#
 远方的雁 发表于: 2015-5-13 18:07:01|只看该作者

江苏农贸市场摊贩公然叫卖中华鲟 135元一条

源自:央视
  最近,江苏南通市民发现农贸市场有摊贩公然叫卖中华鲟,135元一条。专家鉴定,确实是中华鲟。中华鲟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已在地球上生活1.4亿多年,堪称“水中活化石”。制止滥捕,别让它们因人类而消失,转发!关注!保护!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险成盘中餐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险成盘中餐  U10471P1T1D31828133F21DT20150513175447.jpg  保存到相册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险成盘中餐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险成盘中餐  U10471P1T1D31828133F23DT20150513175447.jpg  保存到相册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险成盘中餐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险成盘中餐  U10471P1T1D31828133F1394DT20150513175447.jpg  保存到相册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险成盘中餐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险成盘中餐  U10471P1T1D31828133F1395DT20150513175447.jpg  保存到相册
16#
 天朝明志 发表于: 2015-4-11 19:27:01|只看该作者

研究表明水质污染致中华鲟幼鱼畸形性别失调

源自: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宜昌4月11日电(记者:郭晓莹)记者11日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获悉,“国宝”中华鲟野生种群目前正面临着种群数量减少、生态环境变化等问题而难以繁殖。有研究表明,长江水体污染导致中华鲟幼鱼畸形和性别失调,使其自然繁殖难度进一步加大。
  2014年11月至12月,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水利部中科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对中华鲟自然繁殖情况展开了监测,结果令人失望,他们没有监测到野生中华鲟的自然繁殖活动。这是继2013年首次确认中华鲟未进行自然繁殖后,连续第二年没有发现中华鲟进行自然繁殖活动。
  “应该说我们面临的情况非常复杂,各种因素来自各个方面。”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副所长高勇表示,野生中华鲟目前面临繁殖困难,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种群数量减少,二是雌雄性比失调,三是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变化。
  有权威研究表明,长江水质的污染对中华鲟亲鱼的性腺发育、自然繁殖受精卵的孵化和幼鲟的发育都带来了巨大影响。
  研究显示,长江沿岸城市生活污水和工厂排污,导致鱼类代谢障碍;印染等企业排放的高分子有机物,引起了水生生物癌变、畸形和基因突变。有科学家发现,长江野生中华鲟的鱼卵中含有TPT(三苯基锡),浓度足以使幼鱼致畸。2001年后,科研人员不断在长江发现躯体畸形和无眼的中华鲟幼鱼。
  与此同时,受环境变化影响,野生中华鲟雌雄性别比例一路走高。数据显示,2005年中华鲟的雌雄比例达到7.40:1,目前已接近10:1。这意味着,即便雌鱼产下大量卵子,也无法受精繁殖。 ●
原文标题:研究表明水质污染致野生中华鲟畸形和性别失调)
15#
 泡泡老忍者 发表于: 2014-11-16 06:47:00|只看该作者

武汉渔民捕获超3米长约700斤重中华鲟

源自:楚天都市报
长江中捞出大个儿中华鲟

中华鲟将被送去疗伤

  (记者:揭明玥 通讯员:王东升)昨日上午,新洲区双柳街一渔民在长江打鱼时,意外捕获一条约700斤重的中华鲟。因其身体有多处伤痕,已被送至长江水产研究所治疗。
  34岁的渔民张锦说,昨日上午9时许,他在长江新洲牧鹅洲附近张网捕鱼时,突然发现在离岸400米处的渔网中有很大动静。他赶紧过去查看,发现网中有一条罕见的大鱼。大鱼长约3.3米,重约700斤,体型修长,鱼头很尖,头顶骨片裸露,看起来很像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
  张锦惊诧不已,赶紧向新洲区渔政管理站报告此事,该站负责人到现场核实后,又当即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省、市渔政管理部门,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相关专家闻讯后纷纷赶至现场。经检查,该条中华鲟在渔网中挣扎时,鼻子受了轻伤,且尾部有旧患,它身上有多处黑色斑点,应患有内伤。专家遂决定将其送往位于荆州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治疗。
  新洲区渔政管理站站长曾吉清介绍,这是近20年来该区长江水域发现的最大一条中华鲟,暂时还无法完全确认该条中华鲟是野生的还是人工养殖的,但从其尺寸和重量看,野生中华鲟的可能性较大。
14#
 远方的雁 发表于: 2014-10-28 15:47:01|只看该作者

我国濒危物种中华鲟全人工繁殖获技术突破

源自:新华网
  新华网宜昌10月28日电(记者:刘紫凌 梁建强)“子一代中华鲟再次成熟并产卵出苗了!”10月下旬,位于长江之滨的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传来好消息,中华鲟全人工繁殖获重大技术突破,子一代中华鲟首次实现连续繁殖。
  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是中国首个因大型水利工程兴建而设立的珍稀鱼类科研机构,设立于1982年。而后,中华鲟研究所持续开展中华鲟的研究与保护工作,并先后借助野生中华鲟成功实现人工繁殖子一代中华鲟,以及由子一代中华鲟全人工繁殖子二代中华鲟。
  中华鲟研究所副所长高勇介绍,为探索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模式,近年中,研究所先后攻克了性腺诱导、雌雄同步、营养调控、催产时机判断与掌控、鱼苗培育、亲本再次成熟等六大技术难关。
  多次实现技术突破之后,2009年至今,中华鲟研究所已6次成功实施了中华鲟子二代全人工繁殖。从成功实现培育子一代中华鲟,到通过子一代中华鲟连续多年成功繁育子二代中华鲟,标志着中国中华鲟全人工繁殖体系趋于全面完备。
  连续多年实现子一代中华鲟成功繁育子二代之后,同一尾子一代中华鲟能否实现多次成熟并产卵出苗,成为中华鲟研究所科技攻关的又一着力点。
  今年10月14日,中华鲟研究启动了此次全人工繁殖工作,历时9天。选取的雌鱼为1992年野生中华鲟人工繁殖的子一代,体重95千克,相对怀卵量与野生中华鲟相当,曾于2009年首次成熟并繁殖成功;雄鱼为1995年人工繁殖的子一代,体重55千克。此次繁殖共获得受精卵15万粒,最终孵出鱼苗6万尾。
  “子一代中华鲟顺利实现多次成熟并繁殖成功,标志着该所中华鲟亲本再成熟这一关键技术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填补了该研究领域的空白。”中华鲟研究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全人工繁殖过程中,研究所还开展了雌核发育(单性繁殖)和冻精授精实验,这些研究在中华鲟的物种保护的研究领域居于领先地位,对中华鲟人工种群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鲟是中国特有的古老珍稀鱼类,也是世界现存鱼类中最原始的种类之一,在地球上已繁衍生息1.4亿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近年来,野生中华鲟数量锐减,引发公众关注。
  长江水产研究所濒危鱼类保护组组长危起伟介绍,目前,野生中华鲟数量已从上世纪80年代的几千尾减少到仅存百尾左右。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濒危鱼类保护学科组近期的一项研究则显示,中华鲟在2013年没有自然繁殖活动发生,野生中华鲟种群面临灭绝危险。
  在此背景下,开展中华鲟人工繁殖研究,成为强化中华鲟物种保护的重要途径。专家指出,此次中华鲟全人工繁殖获重大技术突破,子一代中华鲟首次实现连续繁殖具有重要意义,为中华鲟种群的延续创造了有利条件。
13#
 西蜀教师 发表于: 2014-10-12 15:07:01|只看该作者

香港海洋公园中华鲟因感染不治接受安乐死

源自:中国新闻网

  中华鲟/香港文汇报
  中新网10月12日消息,据香港《大公报》报道,香港海洋公园内一条中华鲟感染细菌,治疗约半年但无效,11日接受安乐死。
  报道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于今年2月,赠送香港海洋公园15条中华鲟,在检疫初期,有5条呈现细菌感染征状,园方立即将它们与其余10条健康良好的中华鲟分开饲养。
  5条染菌中华鲟中,有3条先后于4月、5月及9月离世,1条已康复并与其它健康中华鲟一起生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25 13:11, Processed in 0.093600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