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楼主: 染姐|查看: 13648|回复: 61
[文化·节日] 

回应观众热情 成博初一临时开馆半天近4000人参观

 [复制链接]
 dejiao 发表于: 2017-6-12 15:22:00|显示全部楼层
俄罗斯也有“文房四宝”
  《绑架欧罗巴》《怒海之帆》《画架旁的大王子康斯坦丁·尼古拉耶维奇、大公主亚历山德拉·尼古拉耶芙娜和二公主奥莉加·尼古拉耶芙娜》……此次特展,最吸引人的莫过于珍藏于俄罗斯宫廷的一幅幅珍贵的油画作品,此次展出的油画多达62幅,多为17至19世纪的宫廷画作,题材包括人物、风景、建筑等等,也有一些讲述俄罗斯历史的画作,例如《彼得一世审讯皇储阿列克谢》,阿列克谢是彼得大帝唯一的儿子,但他胆小脆弱、不学无术,彼得大帝剥夺了自己唯一儿子的继承权,把他送进修道院,阿列克谢逃到国外,不过还是被彼得大帝抓了回来。失望的彼得大帝亲自参与了对儿子的审讯。
  昨日,共有1万多名观众参观了《帝国夏宫──俄罗斯彼得霍夫博物馆馆藏文物特展》。造型独特的宫廷自行车、十九世纪的俄罗斯牌桌、纸牌游戏装置,以及沙皇们的墨水台、拆信刀、钢笔、放大镜等“文房四宝”,让成都观众看得津津有味。70岁的何德琼老人一边观看一边拍照,她尤其喜欢皇室服装和餐具。11岁的小朋友蒋文俊昨日特意从龙泉驿赶到成都博物馆观展,他特别喜欢俄罗斯宫廷钟表上金灿灿的图案。
⊙记者:汪兰 实习生:胡亭 ◎摄影:王欢
 dejiao 发表于: 2017-6-12 15:22:00|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向中国学习山水漆画
  此次特展最值得一看的展品是什么?俄罗斯彼得霍夫博物馆副馆长Tamara Nosovich 推荐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宝座。该宝座制作于1760年,反映了俄罗斯当时高超的制作工艺,之所以推荐这件文物,是因为叶卡捷琳娜二世是俄罗斯历史上最重要的皇帝。
  叶卡捷琳娜二世是彼得大帝的孙媳妇儿,她是整个俄罗斯历史上唯一一位被称为大帝的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原本是普鲁士一个小公国的公主,她的丈夫是沙皇彼得三世。1762年通过政变正式即位,在位34年间,继续推进彼得大帝的改革,向欧洲学习。此次展出的与叶卡捷琳娜二世有关的文物还有名画《镜子前的叶卡捷琳娜二世》、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海军制服等等,海军制服的袖子吸取了法国的流行时尚。
  据介绍,此次来成都博物馆展出的大部分文物,即使观众到了夏宫也不见得能看到,例如俄罗斯历代帝王和皇室的肖像,“我们之所以把这些文物带到中国,是希望让中国观众了解俄罗斯的历史。”Tamara Nosovich表示,为了避免文物受到损害,在展览前,彼得霍夫博物馆还派人前来考察过成博的陈列环境,才终于放心地把这些珍贵文物送到成博展览。
  在此次特展上,还展出了三幅漆画作品,漆画上的山水颇有些中国的韵致,Tamara Nosovich表示,俄罗斯的漆画,正是在彼得大帝时期从中国传到俄罗斯的。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dejiao 发表于: 2017-6-12 15:22:00|显示全部楼层
“一带一路”沿线合作新成果
  《帝国夏宫──俄罗斯彼得霍夫博物馆馆藏文物特展》由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四川省文化厅(四川省文物局)、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成都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成都市文物局)指导,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俄罗斯彼得霍夫国家博物馆、成都博物馆、意大利Mondo Mostre有限责任公司主办。该特展是成都博物馆继“丝绸之魂”特展成功举办后,持续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展览合作、增进文化交流的又一次艺术盛宴。
  本次特展共分为彼得大帝与夏宫、罗曼诺夫王朝、皇宫建筑与皇室生活三个单元,展出来自俄罗斯彼得霍夫国家博物馆的文物共计243件(套)。文物包括生活用品、油画、瓷器、雕塑、衣物等等,其中俄罗斯国玺、油画《彼得一世审讯皇储阿列克谢》、油画《镜子前的叶卡捷琳娜二世》、俄罗斯皇家宴饮瓷器、叶卡捷琳娜二世宝座等均属馆藏珍品。
 dejiao 发表于: 2017-6-12 15:22:00|显示全部楼层

万人拥进成博 成都市民围观俄罗斯沙皇晒富

源自:成都晚报
zVFY-fyfzfyz3344603.jpg
lgMp-fyfzhac1467367.jpg
  昨日,成都博物馆开馆一周年之际,迎来了《帝国夏宫──俄罗斯彼得霍夫博物馆馆藏文物特展》。展厅以金碧辉煌的夏宫内设作为背景,包括俄罗斯国玺在内的243件(套)珍贵文物,让成都观众流连忘返。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大卫 发表于: 2017-3-29 09:38:00|显示全部楼层

成都博物馆展出张献忠沉江银锭

  考古:重大发现
  “石牛对石鼓,银子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
  这首古老歌谣,因被认定为破解大西王张献忠藏宝之地的“密咒”,在成都流传了300多年,但实际上,这个既没有正史记录、也没有实物佐证的传说,在漫长的历史中早已只是个传说,史学界也对此长期存在争议。
  谁想,在2017年开年,这个形同虚构的故事却得到了证实。
  今年1月5日,彭山江口沉银遗址水下考古发掘正式启动,3月20日,四川省政府新闻办举行了“江口沉银遗址水下考古”阶段性工作新闻通气会,会上发布消息,考古队在两个多月的发掘中取得了重大进展,出水文物超过10000件,证明了张献忠江口沉银的真实性。
  这是中国传说中记载的几处藏宝中唯一被找到、且是由考古机构科学发掘出的批量宝藏,其价值不可小觑。而且,发布会上公布的文物数量之多,等级之高,种类之丰富,在全国都堪称一项重大的考古成果,不仅具有极高的科学、历史、艺术价值,更对研究明代的政治史、经济史和军事史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数百年的疑云如今水落石出,曾经被无数人遥想过的财宝就这样静静展示在所有人的眼前,有西王赏功金币、银币、金银首饰以及铜铁兵器等等,它们或已黯淡发黑,或仍金黄灿烂,不由得人们去想起那段数百年前的历史。

历史:末路之战
  史料记载,张献忠(1606~1647),陕西延安人,崇祯三年(1630年)在米脂起义,号称八大王,是与李自成齐名的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
  1644年张献忠率部攻破成都,建立大西国政权,以成都为西京,称帝建都,但其时形势复杂,多方战乱,他不久就与南进的清军又展开战斗。
  1646年,张献忠感到局势恶化,不敢再在成都死守,不得已顺岷江而下转移财物,而就在彭山江口,他遭到明朝参将杨展的伏击。这场声势浩大的水战在清人笔记《蜀碧》里是这样记载的:“展急登岸促攻,枪铳弩矢,百道俱发,贼舟尽焚,士卒糜烂几尽,所掠金玉珠宝及银鞘数千百,悉沉水底。”结果,就是杨展以少胜多,张献忠战败船沉,大量财物沉于江底。

危机:文物追索
  江水逝去如斯,历史很快翻页,但人们对于财宝和传说的遥想却在持续。尽管没有明确的沉银位置,但人们始终在尝试对这片水域进行探索,试图找到哪怕一丝一毫的线索,可始终无果。
  直到近年来,在河道施工的时候,人们偶尔会发现一点疑似与张献忠有关的文物。消息传出,就有人按捺不住贪念,在过去几年中,这段遗址一度遭到不同程度的盗掘,尽管考古队在此安排了看守,但碍于江域范围过大,也没办法完全掌握。
  2013年下半年,巡查人员发现个别区域有盗挖现象,2014年初,警方获取线索,有人用专业潜水设备夜间潜入遗址区域,盗挖文物倒卖。
  警方立刻成立了专案小组,经过一年的侦查,梳理出以沉银遗址文物为目标的6个盗掘团伙、3个倒卖团伙,涉案人员40余名,涉及全国10多个省市。
  这些盗挖团伙一开始只是在江滩上用锄头等挖一些小铜钱、小银饼,后来越发贪心,为了能够挖掘到更多更好的文物,专门学习了水下考古的知识,购买大量潜水用具和专业工具,甚至到潜水基地进行培训。
  2015年,警方在云南、四川等多地对6个盗掘团伙骨干展开同步抓捕。此次行动12小时内到案31人,扣押“西王赏功”钱币27个、银锭39个、各类钱币逾千枚、其余金银杂件逾百个。

展品:先睹为快
  2017年初,趁着枯水期,四川省文物考古所开始对这片水域进行为期三个月的系统发掘,截止目前,还有大约一个月的时间。尽管已经出水了大量文物,但专家认为,现在的发现仅为冰山一角,发掘还要继续,而未来也拟将在当地建设博物馆专门展出这些文物。
  不过,对于已经迫不及待想要一观沉银真容的人们来说,现在就有一个机会:15年那批追缴回的被盗文物中,就有一部分正在成都博物馆展出。手掌大的元宝型银锭,保存完好的大顺通宝铜币,以及刻有“大顺”铭文的古老城砖……看着这些,足以让人们在脑海中勾勒出那段烽烟四起的历史中,大西王曾经不可一世的短暂政权、以及随之而来的仓皇末路,相信一定能带给各位观众朋友不一样的感悟和体会。
源自:弘博网
 大卫 发表于: 2016-12-27 11:38:00|显示全部楼层

敦煌艺术大展27日成都博物馆揭幕

源自:华西都市报
8Gmk-fxyyfqs4368615.jpg
TsQ6-fxyyfqs4368626.jpg
XaPy-fxyyfqs4368636.jpg

  曾经多少人跋山涉水,只为到敦煌莫高窟一睹千年佛像谜之微笑,如今,来自敦煌的复原石窟、壁画、彩塑等艺术珍品将在成都博物馆一展真容。
  12月27日,“丝路之魂敦煌艺术大展暨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将在成都博物馆开幕,本次大展将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敦煌石窟艺术、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展、新疆甘肃石窟艺术及壁画艺术展。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17年4月10日,并且全程免费向公众开放。
  25日,华西都市报记者提前探营,曾经写入人教版语文教材的藏经洞将以1:1复原洞窟的形式揭开神秘面纱,还有10卷出土于藏经洞的写经以及收藏于国外博物馆的绢画的复制件也将同步亮相。最具代表的影窟,唐代高僧真容像正坐其中
  影窟,又称影堂、影室,指绘塑高僧真容的纪念性洞窟。影窟均附属于主窟,一般位于主窟前室或甬道两侧。洞窟面积大的也不过七八平方米,小的则不及一平方米,平面均近似方形,顶部为覆斗顶、平顶,或盝形顶,正壁绘塑高僧像,其余壁面绘经行图或侍者、菩萨等壁画。敦煌最具代表的影窟是第17窟,即“藏经洞”。
  据考证,藏经洞最初是为纪念唐代沙州(敦煌)佛教高僧洪辩法师而开凿的影窟,其后在宋代被充当为莫高窟寺院的“法物收集处”。
  保留在洞窟中的这尊洪辩法师塑像是一尊艺术水准高超、富有写实意味的真容像。
  这次从敦煌送来成都参展的8个复原石窟,其中之一就有按照1:1复制的藏经洞。洞窟中的洪辩法师端身正坐、巍然不动,仿佛正从一次甚深禅定中返回,他平和、坚毅、自信的眼神,恰与游客的好奇目光相遇。

震惊世界的意外 6万余件各类文物重见天日
  在敦煌研究院专职讲解员翟鹏看来,藏经洞虽然没有气势恢宏的洞窟,也没有色泽艳丽的壁画,在敦煌的石窟群原址,它也只是一个长宽高加起来不足3米的小石窟,为何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瞻仰此窟呢?因为藏经洞的历史意义。
  一提起甘肃敦煌石窟,估计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来自人教版语文教材,文化学者余秋雨的散文《敦煌遗恨》,讲述了藏经洞的前世今生。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五月二十六日,云游寄居在敦煌莫高窟的道士王圆箓,在清理第16号洞窟的积沙时,沙出壁裂,无意间发现一个隐藏的附室,室内堆满了成捆的经卷、文书、文物,从地面垒到屋顶。王圆箓的墓志铭对此也有记载:“沙出壁裂一孔,仿佛有光,破壁,则有小洞,豁然开朗,内藏唐经万卷,古物多名,见者多为奇观,闻者传为神物。”
  藏经洞的意外发现,让6万余件晋朝到宋朝的写本、刻本及各类文物,在封藏近千年后重见天日。只不过这一发现的结局有些悲凉,莫高窟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关切”的目光,俄国人奥勃鲁切夫,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日本人橘瑞超、吉川小一郎,美国人华尔纳等人接踵而至,在此疯狂掠夺,大批文物流散世界各地。

宋代酒账单亮相 百笔用酒账记录古人生活
  从藏经洞中出土的文献约在五万件以上,其中百分之九十左右是佛教典籍,还有道教、摩尼教、景教等其他宗教的典籍,以及官府文书、四部书、社会经济文书、文学作品等大量世俗文书。文献中除大量汉文写本经卷外,也有藏文、西夏文、于阗文、梵文、回鹘文、粟特文、突厥文、龟兹文、婆罗谜文、希伯来文等多种古文字写本。这些文物的发现意义重大,与殷墟甲骨、明清内阁档案大库、居延汉简一起被称为“20世纪中国古文献的四大发现”。
  翟鹏说,除此之外,藏经洞还出土了1000多幅绢画、纸画,大多是唐代及五代时候的真迹,非常难得。由于藏经洞的内部环境较好,没有阳光的暴晒和雨水的侵蚀,这些绢画出土时与之前放进去的时候几乎无差别。
  不过这些文物绝大部分经由王圆箓之手流失,分散保存于世界十多个国家的数十家博物馆中。而首批送来成都的敦煌文物中,最为珍贵的就是10份藏经洞出土的文献原件,都是国家级珍贵文物。其中的《三国志·步骘传》残卷,据考为公元4世纪东晋时期的抄本,是留存至今为数不多的早期写本之一。另一件有趣的文物是宋代由粗白麻纸写就的酒账单,从四月九日到六月廿四日中的100笔用酒账,记载了因何事用酒若干,每一笔都记录了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
  “藏经洞是敦煌石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观众来参观藏经洞复原石窟,既可以欣赏石窟的建筑风格,从20幅绢纸画临摹复制品中一窥当年宗教、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还能从出土文献真迹中了解书法演变的过程。”翟鹏告诉记者。(记者:曾洁 ◎摄影:吕甲)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蓉蓉 发表于: 2016-11-11 10:22:00|显示全部楼层

乾隆特展来成都博物馆 市民最爱问是不是真的哦

源自:华西都市报
  华西都市报记者曾洁 ◎摄影:陈羽啸
  中秋月圆夜,乾隆皇帝的119件套珍贵文物从故宫“移驾”成都博物馆,其中不仅有从未离开故宫的“金瓯永固”杯,还有首次与观众见面的乾隆御笔《寿星图》、即兴诗稿。乾隆特展搅动了蓉城市民的观展热情,观众宁愿排队两小时也要进馆一睹为快。截至11月10日已经有60万观众到馆看展。
  乾隆特展在成都共展出两个月,还剩最后5天,成博馆内仍然熙熙攘攘,一所中学组织了550名初中生集体观展。你能猜到观众对哪件文物最感兴趣、最爱问哪些问题吗?成博讲解员于政之透露,或许是受清宫剧的影响,观众对展柜中的玉玺最为关注,他们提问最多的问题竟是:“这是真的吗?”

119件套文物 是真品更是“珍品”
  近两个月来,不少成都市民用乾隆大展刷屏。在故宫外展规模全国最大、西南地区的首个乾隆大展上,带来了乾隆皇帝的119件套、总保值3亿元的文物,包括帝后画像、龙袍、玺册、宝座等众多门类。这些精美罕见的文物,为观众展示了一个承平既久、民物雍熙的时代,和一个“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清朝皇帝。
  值得一提的是,象征着社稷永保、江山永固的“金瓯永固”杯,首次走出深宫来到成都。本次展览还有不少御笔文物,包括乾隆帝《寿星图》轴、乾隆帝《临赵孟頫书李白诗》轴及乾隆亲笔所写的诗稿,为观众展示了一个血肉丰满的皇帝,在诗书画方面的闲情雅致。特别是他为庆贺母亲“甄嬛”65岁生日所作《寿星图》,在故宫都未曾展出,这次来蓉首次与观众见面。
  统计显示,截至10日已有60万观众进馆看展,不乏来成都旅行的外地游客,在成博官微留言“不虚此行”。特别是10月2日一天,就有34815名观众排队进馆,创下乾隆大展客流量峰值。当天组织学生集体参观的朱智彬老师告诉记者:“这个大展为学生立体呈现了康乾盛世,让历史书上的人物变得触手可及,学生都很喜欢。”

故宫红包畅销 文创拓展文物市场
  与此同时,故宫带来了生活创意、铜器、丝绸、图书、书画等约816种共计6000余件,在成博内开放了生活馆、铜器馆、丝绸馆、紫禁书院等文创产品区,令观众眼花缭乱,忍不住买买买。
  成博文化产业部设计总监王璞透露,故宫文创在蓉城观众中大受欢迎,不少展柜一扫而空,不得不从北京数次补货。据统计,故宫文创在成博销量近万,蓉城观众为此消费65万元,平均每一个进馆的观众都要花1块钱购买故宫文创。而在这些琳琅满目的产品之中,文物图案的红包最受观众喜爱,创下了600个的销量纪录。而在青铜馆,“乾隆八骏”之中的腾雾摆件,虽然标价过万,也被观众抱回家。
  展览期间,成博讲解员为观众提供了150场免费讲解服务。于政之笑言,观众似乎对文物背后的故事不太感兴趣,而对文物的真假、价值尤为关注,询问最多的问题分别是:这是真的吗?这是什么材料做的?这值多少钱?特别是展柜中象征着皇权的青玉龙纽宝印,最让观众流连忘返,拍照不止。
  据悉,乾隆特展将于11月16日撤展,为方便市民尽兴参观,成博下周一(11月14日)也不闭馆。
  
 奥燕 发表于: 2016-11-10 07:31:02|显示全部楼层

东京国立博物馆考察团来访成都博物馆

源自:中国文物网
  继“博博会”期间九州国立博物馆馆长岛谷弘幸赴成都博物馆开展学术交流后,成都博物馆与日本国立博物馆之间的文化交流再次升温,根据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安排,成都博物馆11月6日迎来了东京国立博物馆馆长钱谷真美一行的考察交流。
aktQ-fxxsmih9370628.jpg
  钱谷真美一行五人先后参观了成都博物馆“花重锦官城:成都历史文化陈列”、中国皮影木偶展以及“盛世天子:清高宗乾隆皇帝”特展。据悉,2019年ICOM(国际博物馆协会)大会将在京都举行,东京国立博物馆拟举办“大三国”特展;钱谷真美此次成都博物馆之行,即为举办该特展提前进行的专项考察。钱谷真美一行仔细观看了成都博物馆展出的三国有关的文物,对皮影艺术中的三国元素产生兴趣。他们说,皮影艺术在日本很难见到,成都博物馆荟萃了中国各大流派的特色各具的皮影文物,真是大开眼界。
  随后,钱谷真美一行与四川省文物局陪同考察的相关负责人、成都博物馆相关领导、专家进行了座谈,表示东京国立博物馆拟于明年初在省内全面开展“大三国”特展文物展品调研考察工作,四川有众多的三国文化遗存,希望能得到相关主管部门和文博机构的大力协助和支持。(成都博物馆)
源自:国家文物局网站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蜀猴 发表于: 2016-10-17 08:22:00|显示全部楼层

10月18日起 成都博物馆每日限流2万人

源自:四川日报
  (记者:张良娟)记者10月15日从成都博物馆获悉,从10月18日起,成都博物馆将改变此前免票进馆的流程,采取免费不免票的方式向公众开放,每天为2万名观众提供参观机会,观众凭有效证件进行网上预约或者现场领票。
  参观成都博物馆的观众,可登录成都博物馆官方网站或关注微信服务号进行预约。每张身份证每天可预约1张6天之内的免费参观票,一位成人每次可以带一名身高1.4米以下的儿童进馆参观。
  未预约的观众,可以凭身份证在自助取票机取票,也可以凭借护照、军官证、士兵证、居住证、驾驶证等有效证件在人工取票点取票。
  目前,成都博物馆暂定每天为2万名观众提供参观机会,网上预约和现场领取每天限定各一万张,每日凭票可进馆两次。
  
 蓉蓉 发表于: 2016-10-5 08:22:00|显示全部楼层

不到4个月迎100万客 成都博物馆登上新闻联播

源自:成都日报
6vXQ-fxwmnwx9490160.jpg
成都博物馆超高人气引来央视关注。《新闻联播》截图
  (记者:王嘉 实习记者:李雪艳)10月3日,成都博物馆迎来了从6月11日试运营至今的第100万位游客,馆方特地为这位幸运游客送上了大礼。成都博物馆的超高人气,不仅让许多观众大感惊讶,更登上了昨晚的《新闻联播》。
  3日上午,来自西安的张睿女士,成为成都博物馆第100万位游客,“我这次是带孩子来的,想感受一下成都的历史文化气息。”馆方赠送给张女士的礼物,是以经穴漆人为元素研发的文创产品。
  经穴漆人于2013年出土于天回镇老官山汉墓,被学界认为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完整的经穴漆人。漆人人像高约14厘米,裸身直立,五官清晰,手臂垂直放于两侧,手五指并齐,掌心向前,双脚呈一字站立;通体髹黑漆,表面用白色和红色细线描绘的经络线条清晰可见,并刻以圆点标示穴位,能够辨认的穴位有117个,在不同部位还阴刻“心”、“肺”、“肾”、“盆”等线刻小字,反映出当时人们对经络的深刻认识。
  国庆黄金周开始后,成都博物馆门口排起长队等待入馆的场景每天都会上演,据了解,10月1日该馆接待游客3万人次,10月2日游客量已超过34000人。其火爆程度,吸引了包括央视在内的多家媒体的关注,也是许多市民没有想到的。“之前就听说新的成都博物馆有很多了不得的文物,趁着国庆节假期,专门带孩子来看一看。”成都市民邵先生说。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19 09:47, Processed in 0.109200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