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90|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2021年央视报道!华农三代师承坚守,百年稻穗绽放新花

 [复制链接]
源自:华南农业大学
原文标题:央视报道!华农三代师承坚守,百年稻穗绽放新花

  水稻育种研究
  一直是历代华农人深耕的领域
  这其中,丁颖、卢永根、刘耀光的
  “一门三院士”佳话广为流传
  继丁颖、卢永根之后
  刘耀光在水稻研究领域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将如何推动我国种业发展?
  10月18日,央视农业农村频道
  《中国三农报道》栏目
  专题报道我校三代师承坚守水稻科研、
  百年稻穗再开新花的传奇故事
  展现华农人助力种业振兴、
  端牢“中国饭碗”的不懈努力
  点击视频,看央视报道华农故事
  1955年被誉为“中国现代稻作科学之父”的丁颖当选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丁颖的学生兼助手卢永根1993年当选中科院院士,他保存了华南地区最大的野生水稻基因库。2017年,卢永根的学生刘耀光当选中科院院士,他发出了杂交水稻育性发育分子基础研究的“中国声音”。
从左至右依次为:丁颖院士、卢永根院士、刘耀光院士
  自1996年回国以来,刘耀光专注在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与恢复性、杂种不育与亲和性、光温敏不育性等遗传系统的基因克隆和分子作用机理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奠定了我国在植物育性研究的国际领先地位,交出了杂交水稻育性调控分子基础理论的“中国答案”。
刘耀光在实验室进行研究
  2017年当选院士后,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说道:“回国21年来,我的研究追随丁颖、卢永根两位院士,不搞花架子,踏踏实实,实事求是。”
  “一门三院士”的传奇佳话
  “老华农人”刘耀光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1978年入读华南农学院(现华农)农学系遗传育种专业,1984年考入卢永根研究团队,后被选派为海外留学研究生。1984年至1996年赴日本攻读学位,参与研究。身在异乡,刘耀光渴望回国开展研究,他常说要“做自己国家的事业”。期间,刘耀光一直与卢永根保持书信来往,卢永根一直在书信中向他介绍中国的科研现状,常常鼓励他回国。
刘耀光(左三)和导师卢永根院士(右三)在一起
  “华农是我的母校,导师也在华农,回国回华农对于我而言就是最好的选择。”1996年6月,刚一回国,刘耀光还没有顾得上安顿好家人,就来到华农报到,全身心投入研究工作。尽管当时的条件刻苦,但为了做科研,卢永根带领学生们建立了一个遗传工程研究室。“虽然条件不如国外的,但有基本的研究条件和经费支持,那时候梅曼彤教授是实验室的主任,给了我很多帮助。”刘耀光回忆道,“如今,学校发展越来越好,学校建立了大量的科研平台。这些科研平台就是我们的舞台。没有这些科研平台,靠个人的单打独斗,也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科研平台就是从物质、经费、人才队伍上都提供了大量的、有力的条件。”
  在刘耀光看来,“一门三院士”不仅意味着研究内容、材料的传承,更意味着丁颖精神的传承:“正如卢老师经常教导我们的,丁颖精神强调对待科学的严谨坚持,不能摆花架子,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地开展科学研究。”卢永根院士在科研作风上的严谨、在生活作风上的简朴与捐赠毕生积蓄的事迹深深地影响和激励了刘耀光,“卢老师的奉献精神、回报社会的精神对我激励非常大。卢老师不仅是我学业上的导师,更是我生活和学风方面的楷模。”
  为中国粮食安全不懈奋斗
  刘耀光的老师卢永根生前曾这样评价他:“刘耀光是一个追求科学、淡泊名利的人,在这样一个浮躁不安的世界里,刘耀光沉得住气,不骄不躁,他发表的文章,篇篇是精品。”
  2013年,刘耀光公布,他带领团队在国际上率先成功定位提取到了三系杂交水稻中被广泛应用的一个雄性不育基因,并阐明了它的作用机理。在这之后,刘耀光和团队破解了一个又一个导致水稻不育的基因密码,让广大水稻育种学家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称手的实践工具。因为对杂交水稻育种提供了重要的一个理论基础,2019年,刘耀光主持完成的《杂交稻育性控制的分子遗传基础》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师徒几代人对水稻的探索在刘耀光这里又一次实现新的突破。
  此外,他还带领团队开发了高效的多基因转化载体和CRISPR/Cas9多靶点植物基因编辑系统及其测序解码软件,不仅有助于水稻研究,还可以广泛应用在其他作物育种上,为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科研提供了“中国办法”。目前,国外有超过800家实验室在使用刘耀光团队研发的系统,相关软件被访问量超130万次。
刘耀光在实验室进行研究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2021年7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对种业发展作出重要部署,是我国种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刘耀光认为,国家粮食安全要以粮食自给自足为根基,水稻是南方第一大作物,如何保障粮食生产,遗传改良永远是牵引力。“如今我国的水稻产能虽然很高了,但随着耕地逐渐减少,只有进一步促进水稻高产和稳产,才能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刘耀光说,分子育种就像百米赛跑,能够短时间内通过遗传育种快速培育更多新品种,对水稻和其它作物研究起助推作用。
刘耀光在实验室指导学生
  从丁颖院士到卢永根院士再到刘耀光院士,一株稻穗,花开百年,硕果累累。如今,这株稻穗上的后辈们,又开始了新的探索。近年来,新一代生物技术即“基因编辑”技术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依靠基因编辑技术,人类能够对目标基因进行“编辑”。刘耀光院士团队在作物遗传学、植物代谢基因工程和基因编辑等领域佳绩频传;团队凝聚了一大批立志从事农业科学基础研究的中青年学术骨干。“珠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华农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陈乐天就是从团队的博士生开始逐渐成长起来的杰出代表,2019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直在水稻育性发育调控中不断取得新突破。
  对于水稻研究,刘耀光这样说道:“一株水稻够我们多代的科学家来研究,将来也还会有新的问题出现、新的课题出现,所以说这个研究可以说是没有什么止境的。”
一株稻穗,花开百年
  丁颖精神,薪火相传
  硕果累累,代代相继,不曾停息
  不忘立德树人初心
  牢记强农兴农使命
  助力种业振兴,保卫粮食安全
  华农人将持续不懈探索
  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大窑沟河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大窑沟河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大窑沟河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大窑沟河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大窑沟河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大窑沟河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湖南高层次人才省直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可放宽至240万元! 国常会:依法打击煤炭市场炒作,合理控制城市夜景亮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20 06:13, Processed in 0.093600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