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理石榴,欢迎助农支农,收获阳光自然果的您!

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6277|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纪实·新闻《诗经地理》出版:用行走找到通往《诗经》时代的入口

 [复制链接]
源自:新浪读书
  世事变化如浮云,山和水却是相对恒定的自然物,是可以寻找与感知的。它们塑造了一方水土的物质文明,又建构起一地人文的精神世界。纵使表面的物象已面目全非,我们依然能够从山水格局中,找到通往《诗经》时代的入口。
《诗经地理》丘濂 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日前,《三联生活周刊》记者撰写的封面故事结集而成的《诗经地理》一书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全书主要讲述与《诗经》相关的山、水、植物三个方面的话题,以《诗经》这部经典传世文献记载为线索,以其中提及的地理要素作为切入点,将先秦时代的历史与文献记载相结合,同时又不断切换镜头,从历史走进现实,从现实反观历史。各篇文章均来自周刊记者的采写,既有记者的视角,也有受访者的观点,较为客观生动地展现了“诗经地理”这一主题。
  12月11日举行的“找寻通往先秦时代的入口──《诗经地理》新书分享会”上,《三联生活周刊》的副主编、《地理中国》文丛的副主编曾焱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学者、中央美术人文学院董梅,畅谈了对本书的感受。

以空间写时间的方法论
  在《诗经地理》的正文前,收录《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李鸿谷写的一篇题为《地理作为方法论》的序言。在序言中,他提到了《三联生活周刊》逸出新闻常规操作之外,自我意识开启,始自封面故事“毛泽东地理”。他提出了“以空间写时间”,把媒体人物报道的“通史”体例—用时间顺序建构叙事逻辑的旧例打破,改由基于地理/空间人物活动的“断代史”组合。他进而提到:“在更长的时段里观察、思考空间尤其更大尺度地理的因素,是一种方法论。举凡山川、河流、土壤、气候、温度、湿度、阳光向背、雨水多寡……种种生存条件与资源系统,既促进人之想象,也约束人的行为,它是核心要素。”读者可以看到,李鸿谷此文并非专为《诗经地理》而写,乃是针对一个文丛──地理中国,撰写的总序,故其所谓方法论将贯穿于《诗经地理》之后、文丛所收的全部图书。
  回到《诗经地理》上来。这本书缘起于《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曾焱在北京的一次观展经历。据曾焱在本书的《后记》里回忆,在一个摄影展的入选作品中,她注意到一组黑白摄影,作品名叫《诗山河考》,介绍里说,摄影师塔可用了4年时间去寻访《诗经》里提到过的故地,以镜头来想象和再现一部分在《诗经》里被吟咏过的画面意境。“出于当记者的职业毛病,我们时刻都在为采访找选题。当时我就想,摄影师希望呼应《诗经》的诗意,如果以采访与记录的报道方式,做一组文字寻访的《诗经》地理,会不会是另外一种故事?记者可以通过行走,观察,访谈,尽可能深入肌理去理解古中国的精神世界,同时,也能看见作为对照的当下中国更贴近现实的部分。”曾焱的想法到了2019年终于实现。当年春天,《三联生活周刊》5 位文字记者,加上5 位摄影记者,以涉足5 个省份的细密踏寻、深入采访,完成了一组扎实的封面故事:2019年第24 期,《诗意中国:寻访〈诗经〉的山、水、植物》。这是以空间写时间方法论的又一次尝试,也是《诗经地理》一书的文本基础。
曾焱与董梅畅谈《诗经地理》

寻找通往《诗经》时代的入口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的诗篇从西周初年,绵延到春秋中叶,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其所描述的时代已太久远,什么才能让我重回那个中国文化的纯真年代呢?如果说《诗经》中描述过的物事至今仍有踪迹、名目可作比照,很可能只剩下了大山、大河与植物。它们既是相对恒定的自然物,塑造了一地的生活形态,也参与塑造了一地的精神世界和文化内核。于是山、河、植物成为我们为《诗经》地理梳理出来的三条脉络,像一副骨架,搭起了全书的主体结构。就像本书作者丘濂所说:“古今不变的,有人情,也有江河。”
  全书依据的文本是《诗经》,选择的对象是《诗经》中的山、水、植物,方法论支持的方式是踏访。对踏访地的选择,创作团队有一个重要标准,即并非单纯的风景地理,必须在过去和现在都有人之生生息息。人的生存方式、经济、地理,决定发现的范围。最终,在《诗经》描述的山地里面,选择了首阳山、泰山、宛丘、终南山和随枣走廊;而河流,选的是淇水、汉水、渭水、汶水和汾河。除了踏访,记者们还做了大量历史阅读和学者采访,但是,在文字中所呈现的山水格局和人情故事,其描述的起点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它来自记者以客观视角进入的当下与现实环境,而不单纯是文本及其演绎。曾焱写道:“我们希望能够在先民和自然的关系之中,在打开时间的无数层覆盖之后,去接近发现一点点中国文化的基因密码;通过遗址辨析、史料发掘,更重要的是通过记者在现实中的实地踏访,将围绕山地、河流所发生的文化史、生活史,一层一层打开。”

《诗经》的地理本质,其实源于人本身
  中国古典文学学者、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董梅副教授也走在《诗经》的踏访之路上。她认为:“文字内容和个人想象会导致另一种局限,实地环境具有空间和时间的维度,可以极大丰富对诗歌的理解。”北京大学城环学院唐晓峰教授对此表示认可:“从诗歌走向环境,在环境中对诗歌进行再发现,这是读诗的逻辑延伸。而寻找古代诗歌的现代场地,是古代诗歌文化的时空拓展。”所以,《诗经地理》关注的三个主题都是自然存在的事物,但作者们真正关心的,也是读者们关心的,是与这些山、水、植物曾经和现今生活在一起的人,他们的思想与感情、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对自然的认识与改造……同时,我们也可以古今对比,发现曾经的“我们”是如何一步步变成现在的“我们”。《诗经地理》希望呈现给读者的,或者说希望引起读者思考的是,也许就是这一点。
  丘濂讲:“如今流淌在我们血液之中的东西,可以在《诗经》中找到它们的基因密码。通过对山、水、植物的考察,我们得以透过那层仿佛古物表面因岁月形成的‘包浆’,无限接近那段古老文明的纯真年代。”
  说来也巧,书上的两段推荐语都提到了《诗经》与人的关系,摘录下来,请读者自己品味:
  诗与地理的关系,是我国传统地理文化的一大特色。今天的人们,面对美景,也常常萌生诗意,也会来上几句。文化学者说,文化不是凭空存在,它的载体是人,在人的行为中,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的确,好好想一想,所谓《诗经》的地理本质,其实源于人本身。──唐晓峰(北京大学 教授)
  在《诗经》中,我们能读到什么?能读到古老的文化渊源,能读到辽阔地域的不同自然地貌和人文风俗,还能读到那影响深远的人对大自然爱恋与敬重的情感。《诗经》所诞生的独特地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诗经》的人文,决定了《诗经》所表现的民性。──李山(北京师范大学 教授)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又亮又热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又亮又热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又亮又热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又亮又热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又亮又热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又亮又热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崛起之后,新国货未来该往哪儿走? | 新国货年终盛典 隐显之间三千年:《库页岛往事》钩沉几千年“东北往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9-27 08:54, Processed in 0.109200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