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楼主: Sichuanese|查看: 35206|回复: 55
[科学家] 

袁隆平逝世一周年:他一辈子躬耕田野的成就,永远镌刻在这辽阔大地

 [复制链接]
 谁说的等待 发表于: 2018-8-13 09:42:00|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是否应该“暂时遗忘袁隆平”?超级稻名声在外

源自:北京青年报
pXLQ-hhqtawx6999648.jpg
袁隆平在筛选秧苗。本文图片 北京青年报
oRAV-hhqtawx7001360.jpg
流传在微信上的文章。
  近日,一篇“请暂时遗忘袁隆平”的文章在网上被大量转发并引起很多人的讨论。这篇名为《请暂时遗忘袁隆平,我们应该认识一下这些给我们米饭吃的人们》(以下简称《遗忘》)的文章,呼吁民众多关注水稻育种领域其他科研工作者。由于文章引用了大量国内大规模种植的水稻品种、杂交水稻的发现过程等资料,也被一些人认为文章意指袁隆平的成就被过分夸大,掩盖了其他科学家的光芒。
  随着这个话题社会关注度的提高,《科技日报》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了《我们应该遗忘袁隆平吗?》一文,详细介绍了杂交技术与杂交水稻的区别以及袁隆平在学术界的贡献,并解答了消费者比较关心的问题:为什么市场的货架上看不到袁隆平的超级稻。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
称号是否名不副实?

  在《遗忘》一文中,作者对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之父”的称号提出了质疑。
  “我们特别去问了几位农业学的粉丝,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原来‘杂交水稻’根本不是袁隆平的发明啊。中国真正的水稻之父,堪称奠定了水稻这一门学科的另有其人。”在《遗忘》中,作者以此为引,介绍了许多在水稻育种领域做出过杰出贡献,却不为大众所了解的科研工作者,如国内最早培育出“杂交水稻”的农学家丁颖、1963年就完成了第一个“杂交水稻”育种的美国科学家Henry M。Beachell。
  针对这种说法,多位农业和育种专家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进行了解释。
  几位专家解释说,《遗忘》中提及的丁毅和Henry M。Beachell培育的“杂交水稻”,通俗来讲并不是“杂交稻”,只是使用了“杂交”的手段选育的常规稻,和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判断一个品种是常规稻还是杂交稻,不是看是否利用了‘杂交’,而要看是否直接利用‘杂种优势’。”袁隆平团队核心育种专家邓启云介绍说,上世纪60年代,袁隆平在一次选育常规稻的过程中,第一个发现了水稻的“杂种优势”现象。自此,中国才开始大规模研究杂交水稻。
  “利用不育系培育杂交水稻并非我国首创,但最早在生产上实现这一技术的是中国。而这一技术能在中国变成‘生产力’和粮食,关键人物就是袁隆平。”安徽农科院研究员朱启升说。

大面积种植的水稻
和袁隆平没有关系?

  为了写好文章,《遗忘》的作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也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国内实际用于大面积种植的水稻品种,鲜有袁隆平团队的产品。
  文章提到,中国稻作史上种植面积最大的水稻良种是“汕优63”,也被称之为“杂交水稻之母”,但这一品种却并不是出自袁隆平,而是由著名农学家谢华安所培育。
  “不是袁隆平培育的品种,却未必没有‘袁氏基因’。”针对这个问题,《科技日报》的文章给出了这样的解答:根据“国家水稻数据中心”数据,目前我国推广面积前三的杂交组合品种“汕优63”、“汕优64”和“威优64”,都是三系杂交稻。而这三个品种的亲本,都来源于袁隆平团队最早发现的“野败”。
  资料显示,1970年,时任袁隆平助手的李必湖在海南岛南红农场发现了一株雄性不育野生稻,后被命名为“野败”。“野败”的出现,为水稻雄性不育系的选育、三系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打开了突破口,至今仍被国内外杂交水稻公司广泛应用于三系育种。1972年,袁隆平向全国攻关组所有成员单位发放了“野败”材料,共同选育“三系”强优势组合,从我国“三系”杂交稻所利用的不育系来源来看,“野败”来源的不育系占绝对主导地位。

袁隆平超级稻产品
市场货架为何没有?

  不少读者心中也会产生疑惑:为什么袁隆平的超级稻名声在外,却很少出现在市场的货架上。
  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吴俊介绍,市民在超市买到的大米,一般都是“复配米”,即不是由某个单一水稻加工成的大米,“因此,会产生没吃过超级稻,特别是袁隆平团队超级稻品种的误会”。
  从销售方面来说,超级稻也并非没有市场竞争力。据《科技日报》报道,袁隆平团队研发的Y58S系列杂交水稻品种,已经连续三年每年推广面积超过1000万亩,Y两优系列品种,截至目前累计推广达2.5亿亩以上。“袁隆平在1999年联合发起设立的隆平高科,现也已成为了具世界竞争力的国际化种业公司。去年,已成功进入全球种业十强”。

记者手记
“遗忘袁隆平”之争,本人或许毫不在意

  两篇文章先后出炉,对于一些具体问题的相互“应和”,引发了人们对“是否需要暂时遗忘袁隆平”的讨论。
  有人认为,农业的进步、产量的提高,与化肥、育种、种植方式等诸多因素都有关系,每个领域都有无数科研工作者辛苦奋斗,将功劳全部归于一人,确实不太公平。但也有人觉得,袁隆平作为领头人,对杂交水稻的研发、推广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他称赞并不意味着抹杀其他人的功绩,甚至有利于杂交水稻的发展。
  《遗忘》一文的作者也坦承:“袁老爷子的贡献不容忽视,但是放在整个中国农业的大海里也只是沧海一粟。所以,今天大家请暂时遗忘袁隆平几分钟,把目光投向更多不知名的水稻科研人员和那么多基层工作人员。我们应该对他们说一声:谢谢。”
  一名自称水稻育种的从业人员留言说:“其实吧,我们搞水稻的自己说这个事挺少的,觉得没必要争,反倒有时候觉得有袁老爷子在前面挡着,我们更好研究。我担心的是,如果大家都不认可袁老爷子了,那大家还支持我们研究水稻吗?”
  北京青年报记者近年来曾多次联系袁隆平团队,试图对袁隆平进行采访,但都被对方婉言谢绝。这次关于“遗忘”的讨论,虽然外界各种声音很多,但是袁隆平和过去一样选择了沉默,或许他本人并不太关心这种争论吧。
 天涯蓝天 发表于: 2018-8-12 21:06:00|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科技日报:公号文章称“请暂时遗忘袁隆平”?事实又应该如何

源自:科技日报
⊙作者:俞慧友

袁隆平。视觉中国 资料袁隆平。视觉中国 资料

  近日,一篇公号文章《请暂时遗忘袁隆平,我们应该认识一下这些给我们米饭吃的人们》,让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朋友圈获得了一波“新流量”。
  文章努力想说明这样几个问题: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名不副实;“给我们米饭吃”的人,除了袁隆平还大有人在;袁隆平的成就被“过度放大”,应该被“暂时遗忘”,把“舞台”留给其他科学家。
  那么,事实是否如其所言,袁隆平凭什么成了“杂交水稻之父”?我们应该遗忘袁隆平吗?

“杂交”的水稻
不都是“杂交稻”

  “利用不育系培育杂交水稻并非我国首创,但最早在生产上实现这一技术的是中国。而这一技术能在中国变成‘生产力’和粮食,关键人物就是袁隆平。”安徽农科院研究员朱启升如此向科技日报记者评价。
  按水稻品种育成是否直接利用了“杂种优势”,水稻可分为“常规稻”和“杂交稻”。
  “‘杂交’只是一种交配方式和手段,既可用于常规稻育种,也能用于杂交稻育种。判断一个品种是常规稻还是杂交稻,不是看是否利用了‘杂交’,而要看是否直接利用‘杂种优势’。”袁隆平团队核心育种专家邓启云说。
  简言之,“杂交”出来的,不都是“杂交稻”。比如,我国杰出稻作学家丁颖、黄耀祥两位老先生,在水稻育种中,通过品种“杂交”选育出了优良常规稻。美国人Henry Beachell通过“杂交”,培育了常规稻“IR8”。这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完全是两码事。
  邓启云介绍,袁隆平是 我国第一个发现水稻“杂种优势”现象的科学家。在选育常规稻的过程中,袁隆平发现了一个“鹤立鸡群”的优良植株,他以为是自然突变,将其收集来做新常规稻品种育种。种出来的结果,让他大失所望:该植株后代群体产生了严重分离。不过,由此,袁隆平根据孟德尔遗传学里的遗传规律,推测该植株的“植株高大、产量超群”表现,是“杂种优势”。

三系杂交水稻育种
最伟大的贡献是“思想”

  “三系杂交育种最伟大的贡献,是解决了‘思想问题’。他用自己的研究结果告诉大家,杂交水稻研究是否值得做。”扬州大学教授潘学彪说。
  “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是当时业界权威的传统认知,几乎无人质疑。袁隆平发现水稻具杂种优势的现象后,执着的研究和寻求证据。最终,他在一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文章里,为世界杂交水稻发展定了“调”:杂交水稻研究值得做。
  “袁隆平院士开启了我国水稻育种杂种优势利用的序幕。”《科学通报》编审彭斌评价。这篇跨越水稻育种“禁区”的成果和论文,奠定了我国杂交水稻育种与产业迅猛发展的基础。
  杂种优势是自然界普遍现象,但要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则绝非易事。袁隆平团队经过8年“折腾”,才将其一一攻克。
  潘学彪介绍,袁隆平得出“自花授粉作物有杂种优势”的方向性判断后,才有人跟进尝试做杂交育种和亲本选育试验。初期结论显示,在高产栽培条件下,杂交种产量不如亲本产量高,但杂种适应性強,在中低产田明显增产,且抗病性也更强。“这就是杂种优势。”他说。
  此后,通过技术改进,我国实现了杂交稻稻谷产量大幅提高并应用于大面积生产。
  让业界对袁隆平佩服的,还有他的敏锐洞察力、超强组织力和坚定执行力。“1971年找到雄性不育系,74年找到三系配套模式,此后成立‘全国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76年我国就实现了三系配套大规模制种。不到六年时间,在国际上都尤为惊人。”潘学彪说。
  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所长李平解释,受历史环境因素影响,我国当时与国际科技界基本为“零交流”。袁隆平院士的原创性发现,在于开创了杂交水稻学科和杂交水稻产业。
  “袁先生是杂交稻研究领域的‘旗手’和战略家。在他思想指引下,科研工作者才知道怎么去寻找和创造不育、保持、恢复系等材料,进而培育杂交稻组合。”朱启升说。

杂交稻迅速推广
有“群众基础”

  “大家现在说杂交稻难吃,可当时杂交稻的品质是非常受农民欢迎。”潘学彪说。他回忆,当时煮出来的常规稻米,必须趁热才能盛饭。米饭凉了,即便锅铲断了,也不太能将米饭盛出。“可见当时常规稻米有多硬。”
  与之相比,袁隆平率团队研发的杂交籼稻品种,不仅种植适应性宽、抗性好,口味也比当时常规稻米品种好,并且高产。据《中国农业科学》等论文数据,上世纪70~80年代在同等肥力水平条件下种植杂交水稻与常规稻,杂交稻比普通常规稻产量增产幅度在20%以上。这成为了三系杂交稻在短时期得到大面积推广的“群众基础”。
  “在超级杂交稻研发起步阶段,我们尤为关注如何提高产量,解决温饱问题。现在,在袁先生带领下,我们着力研发既高产又优质的超级稻,并已得到实现。超级稻不好吃,只是几十年前的‘印记’。”邓启起云说。

两系法杂交育种
袁隆平依然是“操盘手”

  “杂交水稻发展过程中每一次的转型升级,都与袁隆平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李平说。
  我国两系杂交稻育种,离不开光温敏和温敏不育材料的发现。我国发现的首个光温敏不育材料,是湖北石明松教授的农垦58S。袁隆平团队成员罗孝和,通过杂交转育农垦58S,育成了我国第一个大面积应用的两系籼型不育系培矮64S。因此业界认为,石明松为两系杂交稻育种做出了原创性贡献,袁隆平团队则将这一原创性材料转变为了生产上实用品种。
  袁隆平还有一项杰出贡献,就是他“保住了”两系杂交育种,这种现下的主流育种技术。在袁隆平领衔全国两系法育种不到两年,就遇到了一个特大“坎儿”:1989年夏季前,业界普遍认为两系不育系育种只受光敏影响。不过,1989年夏季的一场异常低温,导致了两系不育系材料不稳定,造成了全国两系育种大面积失败。
  一时间,科研届普遍“唱衰”两系育种。这一研究,甚至一度被国家和科研人员放弃。袁隆平顶住高压,积极带领大家寻找大面积制种失败的原因。通过重新研究两系不育系的光温敏特性,建立了确保制种安全的“光温敏核不育系繁殖程序”,使两系法“起死回生”,最终从研究走向了生产应用。

不是袁隆平培育的品种
不一定没有“袁氏基因”

  根据“国家水稻数据中心”数据,我国推广面积前三的杂交组合品种“汕优63”、“汕优64”和“威优64”,都为三系杂交稻。这三大品种的亲本,都来源于“野败”。
  “野败”(野生稻雄性败育株)为何物?它是袁隆平团队首次在海南发现并原创性利用其与栽培稻杂交、回交获得的第一个三系不育系。至今,“野败”仍被国内外杂交水稻公司广泛应用于三系育种。
  日本科学家更早研究雄性不育系问题,并通过籼稻和粳稻杂交创造了“包台型”不育系。不过,这些不育系因存在花粉败育不彻底、“保持系”保持能力不完全等问题,而没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为解决这一重大问题,袁隆平思考并提出了“利用野生稻和栽培稻杂交创制出不育系”的思路。1970年,袁隆平的学生和助手李必湖,在海南三亚发现了野败原始不育株。利用它,袁隆平实现了他的思路,进一步育成了败育彻底的实用型“野败型细胞质”不育系。
  1972年,袁隆平向全国攻关组所有成员单位发放了“野败”材料,共同选育“三系”强优势组合。利用“野败”,袁隆平育成了我国首个野败型不育系“二九南1号A”和第一个强优势杂交组合“南优2号”。从我国“三系”杂交稻所利用的不育系来源来看,“野败”来源的不育系占绝对主导地位。
  袁隆平团队研发的品种,在市面上也不“罕见”。团队研发的Y58S系列杂交水稻品种,连续三年每年推广面积超过1000万亩,成为当时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杂交水稻品系。Y两优系列品种,截至目前累计推广达2.5亿亩以上。
  “不过,市民在超市买到的,一般为复配米,即不是由某个单一水稻品种加工成的大米。因此,会产生没吃过超级稻,特别是袁隆平团队超级稻品种的误会。”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吴俊说。
  值得一提的还有,袁隆平在1999年联合发起设立的隆平高科,现也已成为了具世界竞争力的国际化种业公司。去年,已成功进入全球种业十强。
  (原标题为《我们应该遗忘袁隆平吗?》)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谁说的等待 发表于: 2018-5-25 23:42:00|显示全部楼层

袁隆平再创奇迹:这种水稻至少解决8000万人粮食问题

源自:央视财经
  88岁本应该颐养天年,但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却始终没有退休,这位在人类反饥饿史上写下光辉一页的科学家,如今又在忙着研制新型水稻,一种在盐碱地里也能生长的海水稻,他想通过海水稻种植化滩涂为良田,让寸草不生的盐碱地稻花飘香,袁隆平真的能做到吗?
原文标题:【厉害】88岁袁隆平再创奇迹:这种水稻至少解决8000万人粮食问题!

袁隆平梦想再造一个湖南省的粮食产量 目标改造一亿亩盐碱地
  66岁的张永法一直生活在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王林庄,离他们村不远的地方有一大片盐碱地,一片荒凉。他清晰记得,在他小的时候,这一大片盐碱地曾经是水稻田。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王林庄社区村民 张永法
  1963年、1964年那个时间,我们村在桃源河两岸,种过水稻,长势很好。这个水稻基本都在50公分以上,穗子也很好,我们都分着吃了。后来1964年一场自然灾害,把这个稻穗,水泡了三四天,捂烂了。到后来连年干旱,排不出涝去,这个盐碱就变成荒地了。
mcXo-hcaqueu0815443.jpg
  很难想象,上个世纪60年代初,这块盐碱地还能耕种水稻,那为什么会变成盐碱地呢。原来,离这块地200多米远的地方有一条河,叫桃源河,河流下游20多公里,就是黄海胶州湾,一旦遭遇灾害天气,海水就会顺着河道倒灌到地里,经过几十年海水的浸泡,这些原来种庄稼的耕地,就逐渐变成了现在的盐碱地。不仅种不了庄稼,有的地方连野草都长不出来。村民们十分心疼这块地,开始试着把土地改作它用。
wYqt-hcaqueu0815480.jpg

张永法
  后来弄地养鱼,还有养虾的,也不生产,产量很低,一个是水质的问题,它因为这个碱性;二是土壤含盐咸度很大。
Nzc--hcaqueu0815502.jpg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原来的良田变成盐碱地后,可用来种庄稼的耕地就少了,有时村民们还会遇到粮食不够吃、饿肚子的情况。
  目前,王林庄社区总人口4000多人,占地面积是8000多亩,盐碱地就有4000多亩。
  山东东营市垦利区二十八村,同其他沿海村一样,村里也有大片大片的盐碱地,现在已经撂荒30多年,村民们既痛惜又无奈,但是除了叹息、心疼外,他们也想不出其它更好的办法,更不知道怎么利用这些土地。
c9Q--hcaqueu0815534.jpg

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永安镇二十八村村支部委员 毛建民
  你看这个地方,下了雨长点草,不下雨什么也不长,发白。现在我们村总面积6000多亩,可耕种面积现在就是3000多亩。
  不仅是山东,中国的盐碱地面积已达9900多万公顷,全球盐碱地面积更是高达9.5亿公顷。而另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是,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等多家机构发布的《2017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指出,全球各地2015-2016年间,面临严重粮食不安全的人口,从8000万猛增至1.08亿。
  如何把面积惊人的盐碱地利用起来,改造成良田,让更多人不再为粮食发愁,这成了很多科学家孜孜以求的梦想。而研发耐盐碱水稻,俗称海水稻,也是88岁的世界杂交稻“之父”袁隆平的又一个梦想。
FvD9-hcaqueu0815622.jpg

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袁隆平
  海水稻发展到1亿亩,最低要求生产300亿公斤粮食,生产一个湖南省的粮食总产量,多养活8000万人口,这是我的梦想。
  袁隆平,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创造了水稻亩产上千公斤的世界纪录。如何能够生产出更多的水稻,是他毕生追求的目标。而这一次,他把科学目光投向了盐碱地。
  盐碱地除了特殊环境生成外,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海水的侵蚀。我国盐碱地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和东北平原的低地、湖边或山前冲积扇的下部边缘,以及沿海地带。如果能将我国近一亿亩盐碱地改造利用,生产农作物,可解决8000万人的粮食问题。

多地试验海水稻 农民每亩地可增收500多元钱
  88岁的袁隆平坦言,海水稻研究属于水稻杂交的一种,对他来讲,这一新课题既是挑战也是一个巨大的鼓舞,虽然压力、难度很大,但他希望有生之年,能够研发成功,并大面积推广到全世界,为世界粮食安全和促进世界和平发挥积极作用。
  面对这样一个星辰大海的宏伟目标,耄耋之年的袁隆平和他的团队,如何攻坚克难、勇攀科学的高峰?在世界杂交水稻研究享有盛名的袁隆平,是怎么和海水稻结缘的?又为何选择在青岛研究发展海水稻呢?
JzdL-hcaqueu0815646.jpg

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袁隆平
  它的研发条件比较好。盐碱地也比较多,海水稻研发中心就设在那里。我们今年在山东的青岛、东营、还有在江苏、浙江都布了点。
  袁隆平介绍,光山东半岛就有数百万亩盐碱地,是个良好的实验田。近几年,山东已经投入大量资金,着手尝试解决盐碱地再利用问题,他们的想法与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院士一拍即合。
Fh3e-hcaqueu0815712.jpg
  2016年8月袁隆平团队正式入驻青岛国际院士港。眼下杂交“海水稻”已经成为袁隆平最急迫的一个科研项目。2018年,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将继续在国内不同气候区发起,建立5到10处海水稻示范种植推广基地,用2到3年时间在技术层面和经济层面,为海水稻产业化推广提供成熟解决模式。
bSZp-hcaqueu0815786.jpg

中共青岛市李沧区委书记 王希静
  像我们对袁隆平先生的综合资助经费,就是他生活经费,我们一年资助600万元,对他团队产业扶持资金,可以达到1个亿。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又给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建了4500平方米的实验基地,连装修带设备,又得大概8500万元,这就是5个亿,这边加起来就是6个多亿了。
  研发海水稻的大平台建起来了。接下来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研发出海水稻?袁隆平告诉记者,所谓海水稻,并不是浸泡在海水里生长的水稻,原因很简单,海水太咸,根本种不了水稻,我们通常说的海水稻,是指在盐碱地上也能生长、能够耐盐碱地的水稻。
BgjM-hcaqueu0815819.jpg
  在盐碱地上,选用什么样的水稻来进行实验呢?袁隆平团队充分发挥自己所擅长的优势资源,将研发主攻方向,集中在杂交稻的配种育秧上。

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袁隆平
  我们就是用半野生的水稻,跟我们栽培稻杂交,搞杂交种,优势利用。半野生的这个海水稻产量很低,每亩100多斤,稻穗又高又容易倒伏,我们用栽培稻杂交,它产量提高了,而且稻穗不倒伏。
jHUi-hcaqueu0815829.jpg

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副主任 张国栋
  这个表现非常不错,我看能达到百分之百的出芽率,而且芽苗也比较粗壮,可以细微看到,小的拔节已经看到了。这一批秧苗含盐度大约是千分之六。
  为了更详细、精确测试出海水稻杂交材料的不同特点,研发人员将水稻苗,放在冷光源的植物生长箱,每天观察、测试。这种冷光源植物生长箱,所采用的光源,跟平时看见的太阳光、日光灯发出的热光源不同,它不发热,能精确控制温度。
  海水稻杂交,就是研发出在一定盐浓度的水里,能够正常生长的水稻。一般水稻的耐盐度是千分之一、二,而海水稻的耐盐度需要达到千分之六至千分之八左右。除了在杂交水稻原材料上不断选优、育苗外,研发人员还采用一些新科技手段对盐碱地土壤进行改良。
FH1w-hcaqueu0815846.jpg

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育种工程师 张国栋
  这个配套技术的核心,我们称之为叫四维改良法,就是从四个维度对盐碱地进行综合的改良,我们把耐盐碱水稻,包括俗称的海水稻当作成为抗逆性水稻,是最顶端;第二层土壤定向的调节剂,主要是改善它的盐碱度;第三个层面叫植物生长调节素,增加一些有机质,让土壤尽快的由生土变成活土。我们在集中控制的大数据中心,可以随时掌握水土的循环情况,它的盐度、碱度、氮磷钾。

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袁隆平
  我们2017年开始搞。我们2017年取得比较好的进展。我们用了180几个品种,在含盐量百分之0.6的,海水浓度里面筛选。其中有三个品种,能够正常生产,其中有一个品种,小型的实验田面积,算成亩产,达到了620公斤,很不简单。因为一般的海水稻,包括国外的,就是每亩一二百市斤,我是每亩620公斤。
rDIV-hcaqueu0815856.jpg
  产量有了,但这种盐碱地种出的海水稻口感、味道、品质究竟怎样呢?研发人员现场给记者做了一个小实验。他们将海水稻、东北大米、粳米、籼米四种不同的大米,分别放在四个电饭煲里蒸煮。现场品尝海水稻色、香、味都不错。张国栋还告诉我们,这种海水稻同普通水稻相比还有一个特别大的优势,就是没有重金属污染。
HqL3-hcaqueu0815875.jpg

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育种工程师 张国栋
  这个镉包括其它重金属,它的存在是由于咱们历史上大量的使用化肥,化肥当中有一些重金属的这种富集。由于我们这个盐碱地,从来没有使用过化肥,这个处女地是最干净最自然,老天爷给我们最好的一个礼物了。因此不光是没有重金属,而且它是健康的。
  不仅如此,为了避免日后可能的重金属污染,在研发的初期阶段,袁隆平团队就采取了多种生物科技技术,从种子到土壤进行全方位阻断。

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袁隆平
  我们现在是,除镉的技术,分子技术,把镉,吸镉的基因,把它埋了休眠,叫它睡觉,不起渗透污染作用。把那个盐碱地生物技术清理一下,就行了。生物技术很简单,海水稻也是生物技术。如果土壤改良工程大,要的经费反而多。
  现代高科技排除了镉渗透、污染等问题,那实验田里种出的海水稻,成本会不会太贵?又是否具备大面积推广价值呢?

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袁隆平
  成本不要好多,海水稻就挑个种子,他多花60块钱一亩地,每亩产量最低300公斤,现在是1.3元一斤,600斤,700多块钱,花个60块的种子钱,赚了700块钱,可以每亩赚500多块钱,农民愿意种的。
18Jk-hcaqueu0815882.jpg
  就这样,撂荒了几十年的盐碱地,竟然神奇地种上了海水稻!村民从一开始的不相信、怀疑,到一步步亲眼看见盐碱地变良田,尤其上了年纪的村民,他们压根儿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看到盐碱地焕发生机,贫瘠荒芜的盐碱地也能变成希望的田野。而更让他们高兴的是,有了海水稻,每家都能增加两笔收入:一是将原来荒废的盐碱地重新流转出去,多了一份土地租金;二是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工资。一位村民说,他们家流转五、六十亩盐碱地,一家人多收入4万来块钱。在这打工一个月,还有3千块钱收入。
KTOo-hcaqueu0815898.jpg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王林庄社区村民 张永法
  今年第一年,第一年试种,你得拿出数据来,那得来年看看。根据现实情况,这个海水稻苗很好,我内心感觉挺不错的,我都用手机拍照片了,我准备在朋友圈,网上给发出去,让他们欣赏欣赏。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上马街道党工委委员 陈超
  大概是5公里多的桃源河,两岸有1万多亩的盐碱地,那么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这种改造,打造整个十里桃源,万亩稻香。
  更多的盐碱地正在等待海水稻带来的奇迹。5月28号,袁隆平的研发团队将在东北大庆、新疆、陕西南泥湾、山东东营、青岛,浙江温州、慈溪等地同时开播插秧海水稻。
Z25s-hcaqueu0815919.jpg

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育种工程师 张国东
  这是我们浸泡过的一些种子,它大概5到7天就会出苗,到10天这样,它就展开叶,就能看到绿油油的一片。
  海水稻的研发也引起了国际关注。2018年初,袁隆平的研发团队还带着海水稻来到迪拜,已经成功在迪拜开辟了150余亩试验田。
  但盐碱地里种海水稻,毕竟是新鲜事物,处在科学实验阶段,种植效果,还需要时间检验。对于研发人员和有关单位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中共青岛市李沧区委书记 王希静
  海水稻只是在进行测产,还没有作为一个品种。我们争取三年时间,把它正式确定为海水稻这种品种,“海水稻1号”和“海水稻2号”可以获得国家的特等奖,可能是袁隆平院士,获得的第四个国家特等奖。
seu0-hcaqueu0815982.jpg

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袁隆平
  习近平总书记很关心,总书记2018年4月12号,在三亚、在视察的时候,看我们的超级稻。海水稻怎么样?我说2017年取得比较好的进展,2018年我们扩大种植面积,主要在青岛;如果表现好,请习近平总书记去视察,你猜什么回答?他说好!所以对我们是巨大的鼓舞,压力也很大。

半小时观察:88岁袁隆平的小梦想
  1930年出生的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带领团队培育出的超级杂交水稻,让水稻产量由亩产300公斤上升到1000公斤以上,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目前,袁隆平正带领研发团队继续攻关海水稻,今年通过第二年的海水稻实验,明年争取拿到国家的审定,就可以大面积向全国进行推广,88岁的袁隆平有个小梦想,2020年将海水稻推广种植一亿亩,按最低亩产300公斤算,每年将增产300亿公斤,这相当于湖南省全年粮食总产量。能多养活8000万人口。我们也拭目以待,为袁老和他的团队加油!
 你不在 发表于: 2018-4-15 22:48:00|显示全部楼层

袁隆平:希望在2020年做完这两件事后正式告退

源自:中国新闻网
原文标题:“米寿”老人袁隆平:做完这两件事正式告退

  中新社三亚4月14日电(记者:王晓斌)“我现在压力很大,有两件事一定要做好。”14日,88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三亚接受记者专访,透露自己虽早已到了颐养天年的年纪,但依然感到肩上责任重大。
xxNI-fzcyxmu6350437.jpg
袁隆平在大会中发言。中新社记者 胡耀杰 摄
  1930年出生的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带领团队培育出的杂交水稻,让水稻产量由亩产300公斤上升到1000公斤以上,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
  “第一件事是要做到杂交水稻大面积示范亩产1200公斤。”在提高水稻单产的“长跑赛”上,领跑的袁隆平和他的团队一直没有松懈。“米寿”老人袁隆平身体健朗、思维敏捷,“希望在成为‘90后’之前实现这个目标。”
  水稻要实现高产、优质、多抗,种子是关键。袁隆平透露,他的团队每年至少有五个月时间在海南南繁基地,培育杂交水稻新品种。“海南是南繁的黄金宝地。一般搞一个品种要八个世代,一年一个世代就需要八年。但在三亚,优越的温光资源,冬季还可以种一季,所以三年就可以完成八个世代。”
  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解决了以后,袁隆平团队在“长跑”中加入了新目标。“杂交水稻的研发方向做了战略调整,由过去的单纯追求高产,转变为高产和优质并重。”但袁隆平强调,不以牺牲产量为代价来追求优质。
  提起超级杂交稻,袁隆平禁不住“自夸”起来,“我的超级稻好看得不得了,大家应该去看一看。”袁隆平邀请大家去稻田里参观,“我的超级稻就是水稻中的仪仗队。”
  “第二件事就是耐盐碱的海水稻培育。”袁隆平介绍,海水稻培育2017年取得了重要进展,“在0.6%的海水浓度条件下,有一个品种小面积测产达到折合亩产620公斤”。
  中国有面积达15亿亩盐碱地分布在西北、东北、华北及滨海等地区,其中有2至3亿亩具有改良成农田的潜力。袁隆平设想将海水稻推广种植一亿亩,“按最低产量亩产300公斤算,每年将增产300亿公斤,相当于湖南省全年粮食总产量。能多养活8000万人口。”
  据了解,1986年,中国“海水稻之父”陈日胜发现可以抵抗海水盐碱性的野生水稻,从此海水稻的培育工作展开,取得“海稻86”宝贵资源。自2016年以来,袁隆平团队开始研究海水杂交稻,在简单淡化处理的海水灌溉水稻田里进行试验,2017年取得阶段性成果,小面积测产最高折合亩产达到620公斤。目前,在海南南繁基地已筛选了一批海水稻材料,并生产了一定量的种子,将扩大范围进行试种。
  “超级杂交稻大面积亩产1200公斤和海水杂交稻研发成功这两大目标,就是我的团队当前努力的方向。”袁隆平希望在2020年能够实现,届时“心满意足,可以退休了。” ●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远方的雁 发表于: 2017-1-9 05:48:00|显示全部楼层

袁隆平培育超级杂交双季稻每亩1500公斤

源自:新华社
原文标题:袁隆平等领衔的南方粮油作物协同创新取得系列成果

  新华社长沙1月8日电(记者:谢樱)袁隆平院士领衔超级杂交稻攻关取得突破,官春云院士团队研发出一批高含油量、高油酸油菜新品种,南方稻田污染防控取得新进展……南方粮油作物协同创新中心7日在长沙向记者介绍,2016年创新中心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
  南方粮油作物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官春云院士介绍,2016年,南方粮油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新组建了3个创新团队,新主持科研项目55项,总经费达1.1亿元;新审定农作物新品种32个,获得授权国际国内专利97项,新发表论文240篇;新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2项、省级科技奖励10项。
  超级杂交稻攻关取得新突破。在中心首席科学家袁隆平院士领导下,培育出的超级杂交稻苗头组合“超优1000”,2016年在南方(广东)全程机械化条件下突破双季稻每亩1500公斤,不断创造水稻高产新纪录。
  油菜绿色高产高效种植技术研究取得新进展。在官春云院士领导下,针对南方稻油多熟种植,协同创新了一批高含油量、高油酸的油菜新品种;针对南方雨水较多、水渍涝害影响、生产管理成本大等问题,首创了油菜机械起垄栽培技术和一次机械化收割技术,获得巨大成功,油菜亩产达200公斤,亩均节本增效200元以上。
  南方双季稻全程机械生产关键技术进展顺利。中心团队针对南方双季稻生产杂交稻用种量大、农机与农艺融合难等关键技术难题,协同首创的“杂交稻单本密植机插秧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以及集成研发的“四双”高产栽培与“双大机插”栽培等配套的双季稻全程机械化种植模式,可使种子成本下降75%、双季稻亩产1200公斤以上、亩均增效300多元。
  南方稻田污染防控取得新进展。中心团队针对南方稻田污染问题,首次提出并研发了稻米镉污染控制技术(VIP技术),可使稻米镉含量降低30%以上;协同研发的镉铅污染农田原位钝化修复与安全生产技术,获得12项发明专利,在湖南示范应用,共使1.94万公顷镉铅污染稻田实现了安全生产与高效利用。
  2016年度,中心的技术成果在南方稻区累计应用面积3000万亩以上、增产稻谷10亿斤以上、增产油菜籽5亿斤以上,亩均增效200元以上、创造直接的经济效益达60亿余元。 ●
 小姑凉可爱 发表于: 2016-11-25 10:48:00|显示全部楼层

袁隆平:杂交稻与转基因完全无关

源自: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长沙11月24日电(记者:傅煜)“杂交稻与转基因完全无关,我们是采用常规技术、利用杂种优势来提高水稻产量。”24日,针对有媒体关于“杂交稻是否为转基因水稻”的疑问,“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长沙回应称。
  自上世纪60年代研究杂交水稻至今,袁隆平率研究团队不断科研攻关,实现了杂交水稻研究从三系、两系再到第一、二、三、四期超级稻的台阶式飞跃,并一次次刷新世界纪录。目前,超级稻第五期攻关目标为每公顷16吨。
  在攻克了中国超级稻育种第四期目标后,今年以来,袁隆平继续组织国内科研院所、相关部门在中国各地建立了42个超级杂交稻百亩连片高产攻关示范点,相关研究取得多项突破,创造了世界水稻百亩片最高单产、世界双季稻最高产量等多项世界纪录。
  对于媒体关注的“下一步工作目标”,今年已86岁高龄的袁隆平说,“根据日本著名植物生理学家吉田昌一估算,水稻在热带地区的极限产量为每公顷15.9吨,在温带是18吨。我们在位于热带的云南个旧超级稻示范基地已突破15.9吨的极限值。”袁隆平说,科研工作无止境,明年要力争在河北邯郸打破水稻在温带地区的极限产量。
  今年9月,袁隆平超级杂交稻第五期攻关第二次测产验收结果在湖南武冈揭晓,攻关品种并未达到每公顷16吨的预期目标,但他并未因此而气馁。“这16吨可是世界纪录。”袁隆平说,相较最先提出从事超级稻超高产研究的日本,中国可谓是后来居上,并通过不断努力使超级稻产量在世界遥遥领先。
  备受关注的杂交水稻新品种“超优千号”现已创造了一季稻、双季稻以及一季加再生稻产量的世界纪录。对此,袁隆平表示,“超优千号”只是目前暂时领先,但还可以被更好的品种所超越。“要一代比一代先进,下一步我们要力争培育出更高产优质、抗性更好的杂交稻新品种,这完全可以做到。” ●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小姑凉可爱 发表于: 2016-10-14 20:08:00|显示全部楼层

袁隆平青岛研发海水稻:稻米不咸 可多养活2亿人

源自:大众网
UFjV-fxwvpaq1303241.jpg

  袁隆平在青岛研发“海水稻”
P2Ba-fxwvxzf6660246.jpg

  袁隆平赴田间考察
  海水里也能产稻米?没错!昨日上午,随着袁隆平院士领衔的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在李沧区的签约落户,标志着青岛的“盐碱地”也可变身“良田”。袁隆平院士表示,将在3年之内,研发出亩产300公斤的海水稻,明年4月播种,明年秋天收获,让青岛市民代表明年秋天就可以品尝上海水稻。而袁隆平院士本人每年至少有3个月时间在青岛做海水稻研究。

为啥选青岛?30亩慌滩变良田
  “青岛有50万亩盐碱地,又环拥胶州湾,很适合研究和推广海水稻。”袁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国栋介绍,此次在胶州湾北部设立的30亩海水稻科研育种基地,研制成功后,可将这些盐碱地全部变为良田。
  “近期,我们还需要半海水(一半淡水、一半海水)浇灌,全部实现海水灌溉还需要几年过渡期。”张国栋这样描述海水稻的生长目标。

海水稻咸吗?袁隆平:不咸!
  海水稻是咸的吗?对于市民的疑问。袁隆平院士很肯定地回答:海水稻不咸!
  所谓耐盐碱高产水稻(简称“海水稻”),就是在现有自然存活的高耐盐碱性野生稻的基础上,利用遗传工程技术,选育出可供产业化推广的、盐度不低于1%盐度海水灌溉条件下、能正常生长且产量能达到200-300公斤/亩的水稻品种。
  袁隆平介绍,研发中心将从事耐盐碱高产水稻、超级杂交稻和高光效应用三个方向的科技成果的转化,力求3年内,让耐盐碱盐碱高产水稻亩产量达到300公斤。

海水稻营养如何?矿物质含量较高!
  那么,海水稻和普通稻的营养价值相比如何呢?
  张国栋介绍,由于海水稻是在滩涂生长,海水的微量元素较高,所以海水稻的矿物质含量是比普通稻的含量要高的,加上海水稻在恶劣的野生条件下生长,没有普通淡水稻的病虫害,其抗病性较强,加上其盐碱度和耐盐基因,所以,海水稻的“体质”是相对不错的。

啥时候能吃?明年秋天就能吃上海水稻
  那么,市民啥时候能吃上海水稻呢?
  “我们计划是明年4月播种,秋季收割!”袁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国栋说,在明年秋天,将会收获第一批海水稻研发成果,届时会邀请市民代表前去品尝,并恳请市民提出口感意见。

为啥要种海水稻?多养活2亿人!
  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设立于青岛市李沧区院士港16号楼,在胶州湾北部设立30亩海水稻科研育种基地,项目启动资金1亿元。目前来看,我国内陆尚有15亿亩盐碱地,其中有2亿亩具备种植水稻潜力。试种、推广成功后,按照每亩产值200-300公斤计算,可增产粮食500亿公斤,多养活约2亿人。(记者:朱颖)
 小姑凉可爱 发表于: 2016-10-1 18:48:00|显示全部楼层

袁隆平第五期超级稻攻关第2次测产失败

源自:新华网
amQ0-fxwkzyk0789539.jpg
袁隆平 资料图
原文标题:一次“不成功”的成功测产──袁隆平超级稻第五期攻关武冈验收侧记

  新华社长沙9月29日电(记者:周勉)举世瞩目的袁隆平院士超级杂交稻第五期攻关第二次测产,近期在湖南武冈验收。攻关品种“广湘24S/R900”此次表现并未达到预期,甚至可以说并不成功。
  记者见证了这次测产验收的全过程,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又是一次成功的测产,测出了科学家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更测出了“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精神。
  9月22日早上8点45分左右,袁隆平和负责测产验收的专家们同行抵达位于武冈市邓元泰镇渡头桥村的示范片基地。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在田埂边对测产专家进行了分组。记者注意到,专家组十几名成员中,来自湖南的只有湖南农业大学一名教授。在对“广湘24S/R900”进行简单观摩后,所有人来到示范片旁边的一处凉亭,对田块进行抽签。
  一共4块稻田接受测产。其中抽签决定3块,好、中、差各一块,另外由示范片基地再自行推荐1块。当填好田块编号的纸阄被放进盒子里时,有人建议袁隆平亲手抽一个。
  “我是运动员不是裁判员,我不抽。”从来到基地就没怎么说话的袁隆平连连摆手,直截了当地拒绝了这个提议。
  几台收割机和数十名前来帮忙的当地农民跟随专家们也被分成四个组,立刻开始忙活起来。袁隆平则留在凉亭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告诉记者,自己很看重每公顷16吨(折合每亩约1066公斤)的超级杂交稻第五期攻关。一个多星期之前,在云南个旧的第一次测产结果达到了1088公斤,已经超出了预期。
  “但那多少沾了高原和特殊生态环境的光。”袁隆平谨慎地表示,我国水稻的主要种植区域在长江中下游流域,因此武冈这个点才更具有代表性。
  “但即便今天验收成功,也不能算第五期目标完全实现。我还打算去华北平原测一次,如果都成功了,才算数。”袁隆平说。
  田里的测产进展得似乎并不太顺利,收割机作业好几次被暂停。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几台机器运行不太顺畅,导致割得不够深,会有一定程度的浪费。记者看到,部分田块里散落了不少稻谷。
  最终,专家组对收割上来的稻谷进行打包称重和测定计算后,在上午11时许结束了测产。
  在随后数据分析、专家意见汇总环节期间,专家组所在房间的大门始终紧闭。袁隆平像一个初出茅庐的考生,一直在隔壁房间的椅子上安静地等待。
  12点35分左右,专家组房间的大门第一次打开,传来了一个初步结果:4块田里有3块的产量都和预期有一定差距。
  听到这个信息,袁隆平显得有些失望,他站起来和身边的陪同人员简短交流了几句,分析了一下原因,又坐了下来,陷入了沉思。
  在专家组再次合议后,中国种子协会副会长李立秋宣布了最终结果──超级杂交稻第五期攻关武冈示范片的测产未能通过验收。
  李立秋说,专家组认为“广湘24S/R900”具备每公顷16吨的产量潜力,但武冈示范片在栽插、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收割时间等环节都出了问题,导致产量不如预期。
  此时,现场有记者询问,机械化收割和机器运转状况不佳导致的高损耗是不是应当补算到最终产量中。
  李立秋回答说:“这次测产使用的农机的确出了点问题,导致产量比正常的机械化收割偏低3%左右,比人工收割偏低8%左右。”他指出,再好的机械化收割所造成的损失都会比人工收割大,但现在机械化已经普及,鉴于其节约的人力成本对于抵消损耗绰绰有余,农业部要求现在的任何测产都必须采用机械化收割。
  测产现场的袁隆平,面对令人失望的测产结果,没有提出任何异议。
  虽然最终的结果不尽如人意,但这种实事求是、紧贴农民生产实际的测产方式以及专家组和袁隆平展现的严谨的科学态度,让测产现场每一个人印象深刻。
  “搞科研就是要百折不挠,科学家最不应该害怕的就是失败。”这是袁隆平此前经常说的一句话。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天朝明志 发表于: 2015-10-27 00:08:00|显示全部楼层

袁隆平卸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

源自:华声在线
  时刻新闻获悉,袁隆平院士挂帅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一职已由中心党委书记罗闰良接任。
  根据湖南省政府网站消息,省政府近日下发任免文件,罗闰良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免去袁隆平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职务。
  罗闰良,1957年5月生,理学硕士,研究员。曾任小学和大学教师,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科研处长,主任助理,副主任、党委副书记。2012年6月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党委书记。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建于1984年,1995年以其为依托成立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两个中心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统一运行体制,之前由袁隆平院士担任主任。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是国内外第一家专门从事杂交水稻研发的科研机构,以杂交水稻育种为重点,进行杂交水稻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的选育;进行杂交水稻亲 本繁殖、杂交制种、高产栽培等配套应用技术研究及杂交水稻示范推广;进行杂交水稻资源收集与鉴定、种子纯度检测和米质分析等研究与服务。中心拥有杂交水稻 国家重点实验室、水稻国家工程实验室(长沙)、杂交水稻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杂交水稻研究培训参考中心和长沙、三亚两大研究试验基 地等科技创新平台。中心先后主持承担了国家攻关计划、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总理基金以及农业部超级稻专项、转基因专项等多项国家和部省级科研项目,取得科研成果100多项。
  近十多年来,由袁隆平领衔的杂交水稻创新团队在超级杂交稻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于2000年、2004年、2012年、2014分别实现了亩产700公 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目标。目前已启动超级杂交稻第五期研究,目标是每公顷产量达到 16吨。同时围绕超级杂交稻“百千万”高产攻关示范工程、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和“三分田养活一个人”粮食高产工程等三大粮食增产科技工程开展攻关。
  袁隆平院士出生于1931年,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先后获国家特等发明奖、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的发明家”金质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英 国让克奖、美国菲因斯特“拯救饥饿奖”等。1992年被授予湖南省“功勋科学家”称号,1997年在作物杂种优势遗传与利用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获得“先驱科 学家”称号。历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农科院名誉院长、湖南省科协副主席、湖南农学会理事长、全国政协常委、湖南省政协副主席等职。
  时刻新闻记者 王宇晨
 泡泡老忍者 发表于: 2015-10-26 20:48:00|显示全部楼层

袁隆平向外媒首发最新研究成果 回应质疑

源自: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长沙10月26日电(记者:白祖偕 傅煜)“我在一个小时前得知,位于湖南衡东县的超级水稻示范基地实现了每公顷16吨的产量。这是我们继云南个旧、河南信阳后,第三个每公顷产量达到16吨的百亩超级稻示范地。”
  26日上午,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向到访的海上丝绸之路主流媒体湖湘行记者分享了这一杂交稻攻关的最新成果。这些记者来自马来西亚国家通讯社、星报、星洲日报,印度尼西亚爪哇邮报、国际日报,老挝人民报、巴特寮通讯社,泰国国家电视台、泰叻报,菲律宾商报,新加坡联合早报等11家境外媒体。
  身着红蓝格子衬衫,今年已届85岁高龄的袁隆平依旧精神矍铄。落坐后,他用流利英文对杂交水稻如数家珍般的介绍,很快拉近了自己与外媒的距离。
  “根据日本著名植物生理学家吉田昌一(音)估算,水稻在热带地区的极限产量为每公顷15.9吨,我们在云南的超级稻示范基地已经突破了这一极限。”此言一出,立即引起菲律宾商报执行副总编庄铭灯的极大兴趣:“请问杂交稻对提升菲律宾水稻产量有多大帮助?”
  世界水稻种植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资料显示,除去中国,东南亚地区水稻产量占亚洲总产量的九成以上,但现阶段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占比不高,如在世界水稻种植大国印度的种植比率为5.6%,印尼、孟加拉、菲律宾等国则不足2%。
  袁隆平介绍说,菲律宾有位前总统很重视发展杂交稻,按其当时种植100万公顷杂交稻的计划,很快就可以解决该国的粮食短缺问题。“杂交水稻在菲律宾每公顷至少可增产2吨以上,但目前该国的杂交稻种植面积不足20万公顷。”
  对于外媒“如何看待对超级稻的质疑以及高产不高质”的提问,袁隆平面带笑容回答说,有些人因不了解杂交稻,提出一些疑问,比如有的说它米质不好、抗病性不强等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世界上十全十美的事情很少。
  袁隆平说,以前,中国还难以解决所有人的温饱问题,杂交稻研究的首要任务当然是提高单产、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所以米质好不好不是首先关注的问题。但现在我们条件好了,要从吃饱转向“吃好”。顺应这一变化,我们的研究也做了相应的战略调整。“就是要让杂交稻既高产又优质,但绝不能以牺牲产量来保证优质,现在这点我们已基本做到,杂交水稻的米质已经达到国家二级优质米标准。”
  “良种、良法、良田”被袁隆平视为杂交稻高产的基础。“中国耕地总体质量不高,会否影响杂交稻产量?”面对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的提问,袁隆平表示,中国正加大力度改造中低良田,相信随着土壤条件的改善,水稻产量会大幅提升。
  据悉,袁隆平目前正在攻关被其称为水稻“核武器”的第五期超级稻品种“超优一千”。他表示要在自己“90岁前实现每公顷17吨的目标,90岁后还要向18吨攻关。” ●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3-29 23:21, Processed in 0.156000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