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5341|回复: 1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宇航员普通人何时能进中国空间站?来听听杨利伟的答案

 [复制链接]
  杨利伟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男,汉族,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 大学文化程度,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他历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中共十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杨利伟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之久。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2014年9月15日,太空探索者协会第27届年会在北京闭幕,杨利伟被授予列昂诺夫奖。

[七律两首] 为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作
吞云吐火刺苍穹,华夏飞天第一雄。展翅日行几万里,流星夜看两三重。
金秋菊月巨毫铭,古国千年百代功。泉酒应斟杯十亿,同迎壮士凯旋风。

贺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发射成功!!

飞天一梦几千年,十亿同心荡酒泉。披甲带盔星外客,穿云破雾宇中船。
嫦娥应喜故乡士,寒月惊欢赤县篇。古国雄风今又展,神舟尽阅九州妍。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春秋寒士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春秋寒士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春秋寒士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春秋寒士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春秋寒士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春秋寒士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刘文传完成80万字的《欧阳修大传》 我喜欢的吉他曲
11#
 心中苦冰 发表于: 2022-3-6 19:10:28|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普通人何时能进中国空间站?来听听杨利伟的答案

源自:封面新闻
  今年,按照计划,我国载人航天空间站工程进入空间站建造阶段,将完成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神舟载人飞船和天舟货运飞船等6次重大任务,全面建成空间站,实现首次6个航天器组合体飞行,首次航天员驻留达到6个月,首次实现2个乘组6名航天员同时在轨。

神十三航天员将于4月中旬返回

  杨利伟表示,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自去年10月进入太空,目前状态良好。“神舟十三号的3名航天员飞行4个多月了,大概4月中旬会返回。我们整个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建造分两个阶段,现在还处于第一个阶段,叫验证阶段。随着神舟十三号任务即将完成,验证阶段的工作也会完成。”
  据介绍,神舟十三号返回后,地面科研人员会对空间站的核心舱进行验证评估。评估完成后,神舟十四号、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和两艘货运飞船以及问天、梦天实验舱将继续完成接下来的工作,最终形成空间站T字构型。
  杨利伟说,目前空间站核心舱运行平稳,达到预期。“今年有6次发射任务。在年底前,按正常的工程推进速度,空间站就会建成。神舟十三号回来之后,开始神舟十四号的时候,就到了空间站的建造阶段,通过这两个阶段的工作,就会把空间站建成。目前来看,空间站核心舱在太空当中的工作整体比较平稳,达到了预期目的。整个工程验证阶段的工作目前推进得比较好。”

神十四和神十五乘组为什么要同时在轨?
  神舟十四号和神舟十五号任务有哪些不同?神舟十四号和神舟十五号6名航天员同时在轨又是如何考虑的?杨利伟解释说,航天员每次任务都有不同。虽然在太空中,包括空间站里的一些工作和生活有相同性,但也会有一些特殊任务。
  “每一次出舱,任务有很大区别。因为空间站的组装各阶段任务需求不同,所以每一次都会有不同的科学实验,这样才会体现空间站作为国家级太空实验平台的作用。”杨利伟说。
⊙记者:神十四、神十五航天员乘组会共同在轨,这是怎么考虑的?

  杨利伟:到那时空间站应该已经构建完成了,要看看它的承载能力,我们同时会有6个人在上面工作,当时对空间站的设计也涉及这方面需求的考虑。这是对空间站的验证,同时也验证更多航天员在上面的工作和生活。

  △2月15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在太空欢度元宵佳节
  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在轨驻留了三个月,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轨驻留六个月,杨利伟表示,未来在中国空间站建成之后,会根据需求考虑接下来航天员在太空的在轨驻留时间,可能会更长。
  “飞行时间常态化之后,基本上就按照每半年一次在上面值守。目前是按照国际惯例,国际空间站基本上也是按照这样的时间值守。根据工作以及实验的需要,时间也可能会更长。”
  在天上待的时间更长,对航天员来说考验也更大,为此,科研人员们做了充足的准备。杨利伟介绍,以神十四为例,航天员们所带的食品也会和神十三航天员乘组不同,会有个性化安排。
  “从吃的角度讲,每一次上的航天员不同,会根据每个人的特点进行调整。另外,根据飞行时间不同,比如神十二的三个月飞行、神十三的半年飞行,我们给航天员携带的物品也会有一些调整。比如我们想给他们带点水果,就会看看航天员本身对哪些口味感兴趣,然后挑选一些存放周期比较长的水果,尽可能保证航天员在上面能够吃到新鲜的水果。”

十年内或将实现普通人进入中国空间站
  航天员的选拔工作一直备受关注,此前我国大部分航天员都来自空军。据了解,未来也会有技术专家等进入空间站。根据《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培育发展太空旅游,那么,普通人有可能在“十四五”期间来到空间站参观吗?
  杨利伟:这有可能,因为商业航天也是整个航天发展的一个大趋势。从工程来讲,我们也希望能有更多不同性质的企业参与进去,这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是一个很好的助力。从这个角度来讲,将来普通老百姓进入空间站是没有问题的。只要有这种需求,我们的资源允许,这应该不是一个很长远的问题。
⊙记者:“十五五”或者可能在十年内就能实现?

  杨利伟:这是没有问题的。它不是个技术问题,主要看需求。

航天驾驶员训练时间三年半
  杨利伟表示,根据空间站建设长远发展的需求,希望我国航天员队伍能够形成一个很好的年龄梯次。这样有利于执行任务以及队伍自身的建设,所以会不定期地招收新的航天员。
  “我们也在考虑下一批航天员的选拔工作,按照任务需求,间隔一定时间就会选拔一批航天员。除增加队伍的新鲜血液以外,主要还想形成一个很好的知识结构和年龄批次,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来满足任务需求。”
  那么,航天员的训练又会有多长时间呢?杨利伟的回答是,根据任务规划需要来进行。“我们需要不同性质的航天员,比如驾驶员、工程师、载荷专家等。需求不同,培养时间也不同。比如驾驶员可能需要三年半左右的时间,按照大纲去培训,而载荷专家可能需要的时间就会短一点,两年半。根据不同性质的工作需求,制定不同的培训大纲。”

中国空间站未来有望进一步与别国合作
  国际空间站目前已经是超期服役,而中国空间站即将建成。未来,中国空间站必将在太空中承担更重要的使命。杨利伟说,开放合作是中国航天一直以来的态度,也欢迎更多国家和我们一起对太空开展研究。
  “咱们的空间站在最初设计时就考虑到了国际间的合作,而且现在好多国家也在跟我们申请,希望给他们培养航天员以及和他们联合飞行。从工程角度来讲,我们也预留了国际合作的一些资源,小到试验,大到舱段级的合作,都可以。我们也留了交会对接口,以服务将来的国际合作。我们国家搞载人航天,对不同国家以及不同机构的大门是敞开的。比如,我们现在也联合其他国家的公司进行合作,空间站第一批就选了9项实验,将来还会有和其他国家合作的实验,甚至一些舱段也会有国外的航天员和我们一起飞行。”
  今年是我国载人航天30周年,30年来,中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不断加速迈进。中国空间站的建成,将对未来我国探索更深远的太空打下良好基础。
  “它是一种进入太空的能力。从更长远的角度来讲,未来走入更深远的深空,需要我们突破的技术会越来越多。”杨利伟说。
源自: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0#
 索乐西 发表于: 2021-5-29 22:56:00|只看该作者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计划6月升空 3名航天员将“入住”天和核心舱

源自:央视
原文标题: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计划6月升空 3名航天员将“入住”天和核心舱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计划下月升空。3名航天员将在轨驻留3个月,开展舱外维修维护、设备更换、科学应用载荷等操作。杨利伟说16名航天员正全程训练做备份:“其中也包括我。一旦有需要,具备飞行能力的航天员就能顶上去!”

  中国开始组建空间站
9#
 chuanyezf 发表于: 2018-12-16 23:23:00|只看该作者

杨利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批航天员已开始初选

源自:文汇客户端
原文标题:杨利伟介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展:第三批航天员已开始初选

  文汇客户端12月16日报道,在16日举行的复旦科技创新论坛,中国航天英雄、特级航天员杨利伟对获奖的英格丽·多贝西教授表示祝贺,向丁肇中先生等优秀的科学家表示敬意,并向大家介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有关情况。
  以下是全文。

  我主要讲三部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展历程、中国空间站研制最新进展、中国载人航天国际合作情况。

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展历程
  载人航天具有高度的战略性和辐射性、复杂性和创新性,并且也具备挑战性和探索性,半个多世纪以来航天发展状况表明了,载人航天是建设航天强国,实现强国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个标志性工程,是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推动社会变革和科技进步的重要领域。
  自从1961年4月12日加加林进入太空以来,人类在太空探索之路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建设了能够长期在轨飞行的空间站,同时也踏上了域外星体月球,空间应用领域范围也不断拓宽,可以说,载人航天已经成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于1992年立项实施,这一年有两个重要的日期。一个是1992年1月8日,中国决定了立即发展载人航天是必要的。另一个是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关于开展我国载人飞船工程研制的请示》,做出了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决策,明确了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自此,以“921”为代号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起步!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在综合论证过程中,各方面专家对于工程的长期目标,即构建空间站并开展空间应用的意见是一致的,但工程的第一步怎么走,即如何解决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问题,却有不同的见解。
  这一问题不仅是技术问题,还涉及到国家财力、工业基础、研制周期、人才结构和国际影响等诸多方面。
  最初,航空航天领域的专家提出了几种发展途径,最后集中在了研制载人飞船还是小型航天飞机两种途径上。论证专家组从技术先进性、可行性、难度、风险,以及费用概算、研制周期、社会期望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考虑,最后认为:载人飞船在技术上相对简单,容易突破,费用可控,可行性更好;基于已具备的长征二号火箭捆绑技术,可以较快、较好地解决动力这一问题,相关技术基础较好;从这方面来看,当时就建议我们采用飞船的技术来进行我们自己的载人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至2002年12月,我们完成了四次无人飞行试验,对工程总体和各系统从发射到运行、返回、留轨的全过程进行了全面考核验证,为成功实施载人航天飞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3年10月15日,我们圆满完成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行,同时向世界庄严宣布,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05年10月,我们完成了神舟六号任务,实现了多人多天飞行目标。
  通过实施四次无人和两次载人飞行任务,突破了载人天地往返技术,开展了空间对地观测、空间科学实验及技术试验,建成了初步配套的载人航天工程研制试验体系,标志着我国成功实现载人航天第一步任务目标。
  从1995年起,在推进工程第一步任务的同时,第二步任务论证工作同时起步,至2003年提出了空间实验室工程总体方案,并提出了第二步分两个阶段实施的意见。第一阶段任务主要是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和航天器交会对接技术。第二步第二阶段的任务则是发射空间实验室。
  2005年2月,中央批准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第一阶段研制建设。为满足任务要求,对神舟载人飞船以及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进行了改进研制,新研制了飞船气闸舱、“飞天”舱外航天服、交会对接测量设备和对接机构,以及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选拔训练了我国第二批7名航天员(包括2名女性航天员)。
  2008年9月神舟七号任务实施了出舱活动;2011年9月至11月的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任务完成了自动交会对接试验;
  2012年6月的神舟九号任务进行了载人手控交会对接试验;
  2013年6月的神舟十号任务首次面向全国中小学生开展太空授课。
  这四次任务标志着我国突破和掌握空间出舱和交会对接技术,实现了工程第二步第一阶段任务目标。
  2010年9月25日,中央批准载人空间站工程立项时,同时明确了第二步第二阶段的空间实验室任务是:突破和掌握货物运输、航天员中长期驻留、推进剂补加、地面长时间任务支持和保障等技术,开展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为空间站建造和运营奠定基础、积累经验。
  为满足任务要求,我们需要利用天宫一号备份目标飞行器改装研制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现在天宫实验室还在太空中飞行,进行大量的科学实验。同时新研制长征七号新一代的运载火箭,进行货运飞船的运输,同时也进行了新建海南文昌发射场,长征七号火箭总装测试发射设施,研制应用载荷等。
  2016年6月至2017年4月,成功实施了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次飞行试验,以及天宫二号、神舟十一号和天舟一号共4次飞行任务。

二:中国空间站研制最新进展
  当前,中国载人航天已全面迈进空间站时代。中国空间站的任务目标是,在2022年前后,建成和运营近地空间站,使我国成为独立掌握近地空间长期载人飞行技术,具备长期开展近地空间有人参与科学技术试验和综合开发利用太空资源能力的国家。
  中国空间站基本构型包括核心舱、实验舱Ⅰ和实验舱Ⅱ,采用对称T形结构作为空间站三舱组合体结构。以核心舱为主,统一控制和管理空间站组合体,提供航天员生活和工作场所。实验舱主要用于空间科学实验、空间应用和空间技术试验。设计使用寿命不小于10年。额定乘员人数日常3人,乘组轮换时最大可达6人。
  根据飞行任务规划,空间站任务又分为关键技术验证、建造和运营3个阶段实施。空间站由神舟载人飞船往返运送航天员乘组和少量物资。航天员访问空间站期间,神舟载人飞船可停靠180天。货运飞船有全密封、半密封和全开放3种构型,适应密封运输物资、舱外大型载荷、实验平台等运输需求。
  目前,空间站核心舱初样阶段研制接近尾声;实现向正样转换。
  航天员系统乘员产品、舱外航天服正在开展初样研制工作,航天员出舱活动水下验证等地面试验正按计划进行;中国第三批预备航天员选拔正按计划实施,此次选拔的航天员不仅包括航天驾驶员,还包括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这次选拔更多的是面向科研机构、工程院所以及高校进行全方面的选拔。初选已经在进行了。

三:中国载人航天国际合作情况
  中国载人航天一贯坚持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透明开放的原则下,积极开展载人航天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世界航天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先后与俄罗斯、德国、法国等国家,以及欧空局、联合国外空司等航天机构和组织签署了多项政府间、机构间的合作协议,开展了务实的技术合作和交流。
  比如,近年来,我们与俄罗斯建立中俄载人航天合作联委会机制,开展大量合作项目;与欧空局、意大利签订围绕中国空间站开展合作框架协议;与欧空局成员国家共同研制世界首台高灵敏度伽玛暴偏振探测仪,由天宫二号搭载进入太空;与法国在神舟十一号上联合开展失重心血管功能研究;中国航天中心向欧洲航天中心提供训练支持,中欧航天员进行了联合海上搜救训练等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与联合国外空司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合作项目。
  2018年5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与联合国外空司联合对外发布合作机会公告,邀请联合国各成员国积极参与未来中国空间站的空间科学实验与应用国际合作,为世界各国创造更多利用中国空间站开展应用实验的机会并从中受益。
  经过为期4个多月的征集,目前已收到42个合作项目申请,涉及领域包括:天体物理、流体物理、材料科学、航天医学、空间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研究等诸多学科。目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与联合国外空司正在联合实施项目遴选工作,计划2019年5月前完成项目终审,在第62届联合国外空委大会期间对外发布入选结果。
  空间站的建造从方案制定之初我们在空间站上为国际合作预留了载荷空间,比如说我们预留了很多实验机箱,包括舱内也包括舱外的很多资源,建造初期也为科学普及留了很多资源。
  后续,围绕中国空间站的建造运营,我们将继续坚持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在空间科学实验与应用、平台技术与舱段研制、航天员选拔训练与飞行、载人航天技术成果推广等领域与有关国家航天机构和国际组织开展交流与合作。
  我们也在国内包括港澳台也进行了这方面的发布,也希望更多的国内机构和高校能够积极参与进空间站的建造、运行过程当中来。
  下一步我们在空间站建成之后,会有大量的科学实验会在空间站上进行研制。所以在这里我也希望通过我们这个平台,有更多的高校和机构能够为空间站下一步的科学实验积极的参与,为人类社会进行服务。
  探索未知世界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永恒动力,也是人类拓展生存空间的必然选择。载人航天是人类共同的事业,随着载人航天活动向更高水平发展,任务实施将更加艰巨,资金、技术等方面面临的挑战更大,越来越需要各国携起手来开展广泛深入合作,推动载人航天更好更快发展,将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地球向太空延伸。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8#
 红星 发表于: 2018-3-3 14:48:00|只看该作者

军队政协委员杨利伟:第三批航天员选拔即将启动

源自:CNR国防时空
原文标题:军队政协委员杨利伟:第三批航天员选拔即将启动

  中国之声《国防时空》北京3月3日电(记者:陈欣、邓曦光、刘鹏)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开幕前夕,央广记者专访了首次当选军队政协委员的特级航天员杨利伟。说起首次当选,杨利伟坦言,自己更多感到的是责任:
  “不单是光荣,还是责任。经过这几天的培训,我还是有一些深刻的认识,就像习主席讲的怎么样才能真正懂政协,怎么才能参好政、议好政。”

  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杨利伟透露,我国第三批航天员选拔工作即将启动,高素质硕士、博士将成为重点对象。
  “从航天员的种类,包括选拔面向的对象,都会有一些变化,要求会越来越高,比如根据不同种类,学历有的要硕士以上、博士以上,还要有一些工作经历。”

  :学历提高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杨利伟:将来我们空间站建成之后,需要对空间站航天器进行维护维修、组装,包括科学实验,它将来就是国家级的试验平台,需要到上面做试验,所以对航天员的学历、工作经历比较看重。
  杨利伟还表示,这次航天员选拔的考核,较以往也将有所改变。
  “会根据任务需求的不同进行调整,包括培训都会有一些变化。”

bf1P-fwnpcnt4915706.jpg
7#
 上官123 发表于: 2017-6-8 03:35:00|只看该作者

杨利伟:中国空间站研制建设工作已全面展开

源自: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6月6日电(种卿)“目前,中国空间站研制建设工作已全面展开,计划在2019年~2022年间完成在轨组装并投入运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杨利伟在今日召开的2017年全球航天探索大会上说。

6月5日~6月9日,2017年全球航天探索大会(简称GLEX2017)将在北京召开。中新网 种卿 摄  WFgy-fyfuzpn4056559.jpg  保存到相册

  中国政府于2010年9月批准载人空间站工程立项,分空间实验室任务和空间站任务两个阶段实施。
  杨利伟详细介绍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最新进展及未来规划。他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谈及未来规划,杨利伟说,中国空间站计划在2019年~2022年间完成在轨组装并投入运营,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实验。“目前,中国空间站研制建设工作已全面展开,正在进行空间站各舱段及新型运载火箭和其他相关产品的研制”。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杨利伟接受媒体群访。中新网 种卿 摄  28Jm-fyfuzny3662400.jpg  保存到相册

  身为中国进入太空第一人,杨利伟还被媒体记者追问,“您的下一次太空飞行什么时候到来?”他说,“不确定,但我还在参加训练”。他还透露,中国载人登月尚未在国家层面取得立项,不过目前正在做一些前期准备工作,“时间应该不会太长”。
  对于日趋火热的航天题材影视作品,航天员会怎么看?杨利伟说,这些都是对宇宙的一个探索过程,对航天人来讲,有非常大的吸引力,无论是科学的探索还是科技的畅想,我们很关心。 ●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6# 青城山
 红英 发表于: 2017-6-7 18:35:00|只看该作者

杨利伟:中国空间站建设期间将进行四次以上载人飞行

源自: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6月6日电(记者:白国龙、李松)在载人空间站的建设阶段,我国将进行四次以上的载人飞行任务。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杨利伟6日在北京举行的全球航天探索大会上表示,2020年我国将进行两次载人飞行任务。
  据介绍,我国发射首个核心舱到空间站完全建成,需十几次发射,其中最主要的发射有三次,即发射核心舱和先后发射两个实验舱,其中计划于2019年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射载人空间站核心舱。若进展顺利,中国将于2022年前后建成载人空间站。
  杨利伟说,中国的载人空间站建成后,航天员驻留时间将延长至三个月到半年,还要完成大量的科学实验以及空间站的维护维修任务,这对航天员的知识储备和训练都提出新的挑战,比如航天员地面训练将用到虚拟现实的技术手段,帮助航天员在更真实的模拟太空环境中操作。
  杨利伟说,目前,航天员正在为载人空间站任务做准备。同时,我国将于2017年启动第三批航天员选拔,选拔的范围会扩大,不仅要从空军的飞行员中选拔出航天驾驶员,还要从航空航天相关技术的专业领域中选出工程技术人员担当航天飞行工程师。
5# 华蓥山
 西蜀教师 发表于: 2016-12-2 01:24:00|只看该作者

杨利伟回应太空敲击声:物品结构或气压变化所致

源自:中国青年报
原文标题:杨利伟首次回应太空敲击声:可能是物品结构或气压变化所致

  中青在线宁波12月1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章 正 陈凤莉)今天上午,在参加浙江省宁波市少先队员主题教育活动时,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杨利伟首次回应太空遇到的敲击声,他称可能是物品结构或者气压发生变化时发出的声音。
  参加活动的孩子现场向杨利伟提问敲击声是什么,他回答称:“我们在飞行中,遇到飞船在太空中的声音,作为航天员来讲,完成任务回来之后要和科研人员进行交流,为后续的任务提供帮助,历次都是这样。”杨利伟说。
  杨利伟表示:“我了解的情况,在每次飞行的时候都会或多或少都有声音,可能是因为我们的飞船在地面时会有压力。太空是真空无压力的环境,有可能结构会有一些变化产生变化,会产生一些声音。”
  “我们的很多物品在上天前都是有大气压封到里面,随着在太空中飞行,可能会泄压也会有一些声音发出,这样的话需要我们去辨认,我想这些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比如无论是它的结构发生变化,还是气压发生变化都会产生声音,非常正常。”杨利伟说。
  “也不是什么敲门声,就是在飞行过程中会有不同声音。”杨利伟笑着给孩子们回答。
  据了解,浙江省宁波市少先队员主题教育活动,是第三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暨2016年志愿服务交流会系列活动之一。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4# 金佛山
 泡泡老忍者 发表于: 2016-11-27 03:48:00|只看该作者

杨利伟称曾在太空遭遇诡异敲击声 至今无法解释

源自:未来网
原文标题:杨利伟:曾在太空遭遇诡异敲击声 至今无法解释

  “飞天”其实一点也不好玩,可以说是身、心、灵的巨大煎熬,身:除了身体遭受的极限挑战,还要忍受孤独,寂寞,恐惧,还有各种不可知的诡异事件──没错,真的有诡异事件,比如有敲击飞船的声音……
  航天员是用等量的钻石堆起来的。


  1998年1月,经过预选、初选、复选和复审四个阶段的严格选拔,我们这12名预备航天员正式入住坐落于北京西北部的航天城。
  其实,这是中国第二次航天员选拔。1970年夏,中国准备从约1000多名飞行员中选拔航天员,其中许多都是当时的战斗英雄。那时就差最后阶段的工作了,但是因为技术、经济等原因,载人飞船的工作暂时中止,航天员的选拔也戛然而止。
  航天城里那座红色的两层小楼就是神秘的航天员公寓。平时有士兵把守,即便是航天城内部的科研人员也不得进入。我们周一至周五必须住在这里,与外界隔绝,不能离开。从此,我们便一同“隐居”起来,成了最神秘、最难以接近、最不“自由”的人。

中国酒泉航天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员公寓

  除了要求我们严格遵守部队条令条例和纪律之外,航天员的生活是由服从最细致的管理、遵守最严格的纪律开始的。《航天员管理暂行规定》就有这样一些对常人来说几乎不尽情理的“五不准”:不准在外就餐;节假日不准私自外出;不准与不明身份的人接触;不准暴露自己的身份;不准抽烟喝酒等等。
  航天员的饮食规定也非常多,一日三餐都由营养工程师制定食谱,食物还要留样保存。采购食品要到专供商店,购买蔬菜要到京郊的绿色蔬菜基地,绝对不能像常人那样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当然没有人每天盯着你吃饭,但是否遵照了营养师的配餐要求,在体检时就能发现。基本上,我们三个月一次小体检,一年一次大体检。体检发现情况不对了就会找你谈。
  我们平时一日三餐吃的大多是家常菜,没有鲍翅之类的东西,食谱很平常,只是搭配更讲究。我一直喜欢吃肉,但按要求必须要改,我就尽量忍着,让自己少吃肉,多吃菜。
  生活管理是全封闭的。平时我们进出航天员公寓都要拿交钥匙,登记出入时间。虽然家就在同一个大院里,但不能回家,必须回宿舍,大家都很自觉。如果你跑到外边,无意中感染个什么病回来,不仅你的职业生涯断送了,而且还成了危害大家的千古罪人。
  国家为了选拔一名航天员可以说是费尽心机,投入的人力物力不可胜数。如果说战斗机飞行员是用等量黄金堆起来的,那么航天员就是用等量的钻石堆起来的。
  2003年“非典”时期,我们进行着全封闭的训练,并迎来了首飞航天员的选拔。就在公布首飞航天员前夕的9月30日,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栏目的王志采访了我。那时,防“非典”还没有结束,要求我接受采访最好穿着防护服,可穿着它上镜效果又很不好,我和王志就都没有穿。
  结果,为了保证我的安全,工作人员就用几个大电扇,一直对着王志吹,让他处于下风口。这样,他那边的气息就流通不到我这边来。王志就这样一直顶着风采访我。那个采访场面对我来说很新鲜,估计王志也是第一次在人造大风中采访,我很感动。

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神舟五号飞船的火箭尾部发出巨大的轰鸣声,几百吨高能燃料开始燃烧,八台发动机同时喷出炽热的火焰,高温高速的气体,几秒钟就把发射台下的上千吨水化为蒸汽。火箭和飞船总重达到487吨,当推力让这个庞然大物升起时,大漠颤抖,天空轰鸣。

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升空

  火箭起飞了。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得像一块铁。因为很快就有动作要做,所以全神贯注,眼睛一动不动地看着仪表板,手里拿着操作盒。开始时飞船非常平稳,缓慢地徐徐升起,甚至比电梯还平稳,远不像训练中想像的压力那么大,全身紧绷的肌肉渐渐放松下来。
  火箭逐步地加速,我感到了有压力在渐渐增加。因为这种负荷我们训练时承受过,曲线变化甚至比训练时还小些,我的身体感受还挺好。可就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意外出现了,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共振!
  人体对10赫兹以下的低频振动非常敏感,它会让人的内脏产生共振。而且这个新的振动叠加在大约6G的一个负荷上,变得十分可怕。
  共振是以曲线形式变化的,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当时,我的脑子很清醒。共振持续了26秒后,慢慢减轻。当从那种难受的状态解脱出来之后,一切不适都不见了,我感觉到从没有过的轻松和舒服,如释千钧重负,如同一次重生,我甚至觉得这个过程很耐人寻味。但在痛苦的极点,就在刚才短短一刹那,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飞行回来后我详细描述了这个难受的过程。经过研究,我们的工作人员了解到,飞船的共振主要来自火箭的振动。之后改进了技术工艺,解决了这个问题。在神舟六号飞行时得到了改善,在神七飞行中航天员几乎感觉不到振动。
  回到地面后,我看到了升空时传到地面大厅的录像──画面是定格的,其中的我一动不动,甚至眼睛也不眨,地面的工作人员谁也不敢吱声,都担心我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故。
  3分20秒,在整流罩打开后,外面的光线透过舷窗一下子照进来,阳光很刺眼,我的眼睛忍不住眨了一下。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飞船此后的飞行非常顺利。近10分钟时,最后一级火箭跟飞船分离,飞船没有推力了,身体感觉猛地往上一提,我意识到已经处在微重力环境了。
  这时,被束缚带固定在座椅上的我,突然感觉离开了座椅,不贴着它了。我注意到飞船里的灰尘“噗”的一下,全起来了。只见所有的束缚带,在飞船里用来固定物体的绳子,全都竖了起来,微微摇动,颇有韵律感。就像湖水中的水草一样,在水中蓬勃生长,舞动着生命的活力。
  我已真正进入茫茫太空──

在太空中吃饭、睡觉、刷牙、洗脸……
  太空飞行,无论工作,还是生活,都有着不同寻常的体验。
  我在太空吃了三顿饭。航天食品可以根据航天员个人口味搭配,像我喜欢吃辣,喜欢吃水煮鱼,就给我准备一些辣味食品。据调查,航天员最喜爱的食品就是榨菜。
  因临近中秋,带上去的月饼较多。在船舱里,我把特制的小月饼扔起来,让它漂浮着,然后过去一口吞掉。我还把饼干一个个排列起来,之后按顺序逐个吃掉。

杨利伟太空食用椰蓉月饼

  刷牙、洗脸还比较好办,漱口就用一口一块的消毒口香糖,塞嘴里嚼5分钟就行了;洗脸就用脸巾包,就是用一块浸有消毒护理液的湿毛巾擦脸。但上厕所比较麻烦,由于上天前采取灌肠、吃低残渣食品等措施,我两三天都不会有“大事”。小便的解决方案有两个,一个是类似于“尿不湿”的东西,还有一个是类似医院的导尿系统。
  人在太空的失重条件下睡觉不受姿势限制,可以躺着、坐着,也可以站着,甚至还可以倒立着睡觉!因为那里没有上下之分,也没有依托可依,只能在飘动中睡觉。但睡前一定要固定住自己,否则睡着后,会在舱内飘来飘去。睡眠时,一定要将双手束在胸前,以免无意中碰着仪器设备的开关。在失重状态下,人睡着了偶尔会产生头和四肢、躯体分离的感觉。有资料说,国外曾有航天员在睡意朦胧间,把自己的手臂当成了向自己飘来的怪物,吓出一身冷汗来。
  虽然程序设定我有6小时的休息时间,可我只睡了半个多小时,实在舍不得睡。因为在太空的时间实在太宝贵了。
  事实证明,我在太空所有的经历都有它的价值。在返回地面后,在一年多时间里,我回答了科研人员的几百个问题,涉及载人航天工程的方方面面。后来,神舟六号比神舟五号有了180多项改进。比如说我落地时麦克风把我的嘴磕了一个口子,流血不止,就因为麦克风的造型有个棱,改进后它变小变平了,外加一层海绵,确保下次航天员不会再受伤。

至今无法解释的怪现象:神秘的敲击声
  飞船出了测控区,进入了短暂的夜晚。我突然发现窗外特别亮,而且那亮光神秘地一闪而过。
  我大吃一惊,忙顺着舷窗向外寻找,可闪光却消失了。我迅速回到仪表板前,翻开各种数据,检查飞船的各个系统,没有发现任何异常。
  当飞船飞到阴影区的时候(相当于黑夜),我早早地在舷窗边等着,想看看是否还有类似情况发生,但闪光并未出现。
  在太空中一旦遇到突发情况,感觉到不正常,紧张得出了汗,但我必须找到原因。我又一次拼命地去翻数据,查看仪表板,连铆钉都检查了一遍。使劲地想,是什么会带来光亮呢?
  在第三次进入黑天之前,我依然在舷窗前等待,亮光一闪,贴着地面有一个光柱一闪,将太空瞬间照亮,随即消失在黑暗中。原来,那耀眼的亮光是地球上的闪电!我不由得松了一口气。在太空俯瞰,一阵阵的闪电像是盛开的丝状花朵,而闪电接连出现时则犹如一片火海。

杨利伟拍摄的作品,他说这是他看到的地球最美的画面

  我在太空碰到另一个至今仍然原因不明的情况,就是时不时出现的敲击声。
  这个声音也是突然出现的,并不一直响,而是一阵一阵的,不管白天还是黑夜,毫无规律,不知什么时候就响几声。不是外面传进来的声音,也不是飞船里面的声音,而仿佛是谁在外面敲飞船的船体。无法描述它,不是叮叮的,也不是当当的,而是更像拿一个木头锤子敲铁桶,咚……
  我心里很紧张,生怕哪里出了问题。每当响声来的时候,我就趴在舷窗那里,边听边看,试图找出响声所在,却什么也没发现。而飞船内部也没发现任何问题……
  飞行时,对声音变化是很敏感的。飞船哪个地方稍稍有点什么动静,都会让人心惊肉跳──怎么会有这个动静?
  飞船运行一直很正常,可诡异的敲击声却不时出现!
  回到地面后,技术人员想弄清楚这个神秘的声音到底来自哪里,就用各种办法模拟它,拿着录音让我一次又一次地听,我却总听着不像。直到现在也没有确认,那个声音再也没有在我耳边完全准确地再现过。
  在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飞行时,这个声音也出现了,我告诉他们:“出了这个声儿也别害怕,是正常现象。”

返航时舷窗忽然出现大片裂纹
  10月16日4时31分,我接到了返航命令。
  飞船返回,是一个特别的阶段──人类历次太空飞行证明,返回阶段是最容易出现事故的阶段。人类自从开展载人航天活动以来,已有22名航天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11人就是在返回着陆过程中牺牲的。
  会出现意外吗?我的脑海里也曾闪现过这个问题,但我马上就否定了它。从起飞到在太空中的所有过程都是顺利的,返回也理应不会有问题。
  5时35分,飞船开始在343公里高的轨道上制动,就像刹车一样。飞船先是在轨道上进行180度调姿──返回时要让推进舱在前,这就需要180度“调头”。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飞船持续减速,在向地球靠近。
  “制动发动机关机!”5时58分,飞船开始减速,脱离原来的轨道,进入无动力飞行状态。此后的飞船飞行并不是自由落体,而是使用升力控制技术,按照地面输入的数据,瞄准理论著陆点,依靠飞船上的小型发动机不断调整姿态,沿返回轨道向着陆场飞行。
  如果出了故障,升力控制失效,飞船返回就会是弹道式的,不可控地下来。像2008年4月19日,韩国的李素妍搭乘俄罗斯“联盟TMA-11”飞船,与美国航天员和俄罗斯航天员一同返航时,飞船就是以弹道式着陆的。当时偏离预定地点420公里,航天员除了遭遇颠簸,还承受了最高10个G的过载,李素妍因此受伤。
  6时04分,飞船飞行至距地100公里,逐步进入稠密大气层。这时飞船的飞行速度很大,遇到空气阻力,它急剧减速,产生了近4G的过载,我的前胸和后背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这种情况已经训练过,我应付自如。
  快速飞行的飞船与大气摩擦,产生的高温把舷窗外面烧得一片通红;紧接着,在通红的窗外,有红的白的碎片不停划过。飞船的外表面有耐高温的防烧蚀层,随着温度升高,开始剥落,它剥落的过程中会带走一部分热量。
  但接着看到的情况让我非常紧张。我看到右边的舷窗开始出现裂纹。外边烧得跟炼钢炉一样,玻璃窗却开始出现裂纹,那种纹路就跟强化玻璃被打碎之后那种小碎块一样,这种细细的碎纹,我眼看着它越来越多……说不恐惧那是假话,你想啊,外边可是1600℃至1800℃的超高温度。
  我现在还能回想起当时的情形:飞船急速下降,跟空气摩擦产生的激波,不仅有极高的温度,还有尖锐的呼啸声,飞船带着不小的过载,还不停振动,里面咯咯吱吱乱响……外面高温,不怕!有碎片划过,不怕!过载也能承受!但是一看到窗玻璃开始裂缝,我紧张了,心说:完蛋了,这个舷窗不行了。
  当时突然想到,美国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就是这样出事的,一个防热板先出现一个裂缝,然后高热就让航天器解体了。现在,这么大一个舷窗坏了,那还得了!
  先是右边舷窗出现裂纹,等到它裂到一半的时候,我转着头一看左边的舷窗,它也开始出现裂纹。这个时候我反而放心一点了:哦──可能没什么问题!因为这种故障重复出现的概率不高。
  当时还没有明白到底怎么回事,就想是不是因为玻璃是两层的,是不是里边的这层不裂就没问题?回来之后才知道,飞船的舷窗外做了一层防烧涂层,是这个涂层烧裂了,而不是玻璃窗本身;为什么两边不一块儿出裂纹呢?因为两边用的不是同样的材料。
  此时,飞船正处在“黑障”区,离地大概80公里到40公里。之所以造成“黑障”现象,是因为飞船与大气剧烈摩擦,在飞船四周产生了一个等离子鞘,使飞船的无线通信与外界隔绝。这时飞船无法和地面或其他方位的任何人联系。我那时真是有点紧张。
  当飞行到距地面40公里时,飞船飞出“黑障”区,速度已经降下来了,上面说到的异常动静也已减弱。我检测飞船后,与指挥员联系,地面向我报情况,说着陆场温度多少、风速多少。与此同时,等待多时的直升机迅速捕捉到了飞船发出的讯号,并开始搜索或救援行动。

杨利伟与神舟五号返回舱

最折磨人的就是开伞
  一个关键的操作──抛伞,即将开始。
  这时舷窗已经烧得黑糊糊的,我坐在里面,怀抱着操作盒,屏息凝神地等着配合程序,到哪里该做什么,该发什么指令,判断和操作都必须准确无误。
  6时14分,飞船距地面10公里,飞船抛开降落伞盖,并迅速带出引导伞。
  这是一个激烈的动作。伞外边有个盖,以爆炸开启的电爆阀连接,离地10公里时一下子炸开,它飞出去,同时把引导伞带出来。
  能听到“砰”的一声,非常响,164分贝。我在里边感觉被狠狠地一拽,瞬间过载很大,对身体的冲击也非常厉害。
  接下来是一连串快速动作。引导伞出来后,它紧跟着把减速伞带出来,减速伞让飞船减速下落,16秒之后再把主伞带出来。
  主伞有1200平方米,这时它不完全打开,一下子打开突然减速太厉害,人受不了,材料也受不了。它有一个巧妙的收口设计,这时它收着口,只打开一个相对较小的面积,在收口处有绳连着,进一步减速之后统一动作,一个刀一样的东西把绳同时切断了,主伞才会完全打开。
  这是一个二十几秒的连续过程,人在里边是什么感受呢?
  其实最折磨人的就是这段了。随着一声巨响你会感到突然一减速,引导伞一开,使劲一提,这个劲很大,会把人吓一跳,减速伞一开,又往那边一拽,主伞开时又把你拉到另一边了……每次都相当重,飞船晃荡很厉害,让人不知道怎么回事。
  我后来问过俄罗斯的航天员,他们不给新航天员讲这个过程,就怕他们害怕。我回来讲了,给“神六”和“神七”的战友每一步都讲了,让他们有思想准备,告诉他们不用紧张,很正常。后来,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都有红外,能看着开伞,这比较让人放心。我那会儿还没红外,地面人员也看不到,完全靠我凭感觉报告。
  在主伞完全开好之后,飞船以10米/秒匀速下落。这时没有过载了,唯一的感觉就是晃荡,斜着晃荡──主伞开了之后,只有一根绳吊着飞船的一边,晃晃悠悠的。但这时候真是无法形容心里那个舒坦,特别放心:伞很大,1200平方米,落地再怎么重,最多也就受点伤。
  安全了!成功了!生命肯定没问题了!肯定可以完成任务了!
  离地面5公里的时候,飞船抛掉防热大底,露出缓冲发动机。同时主伞也有一个动作,它这时变成双吊,飞船正了。被摆正的飞船在风中晃悠着落向地面。
  随即,座椅自动提升起来,打开减震装置。
  我打开电台,再一次检查舱内物品,扎好束缚带,固定好自己,之后盯着仪器,同时像起飞时那样用力收紧肌肉,等着飞船接地的瞬间。
  接地时,我第一个要做的是判断是否落在实地,第二个要做的是切伞。在确认落地之后,要及时把伞切掉,伞不切的话,它会乘风带着飞船跑。以前做实验的时候,这个1200平方米的大伞带着像球一样的返回舱,顺风跑起来汽车都追不上,而且它还边跑边颠簸,人在里边会被颠坏。
  飞船离地面1.2米,缓冲发动机点火。接着飞船“嗵”的一下落地了。
  我感觉落地很重,飞船弹了起来,在它第二次落地时,我迅速按了切伞开关。
  飞船停住了。此时是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阿木古郎草原腹地,距理论著陆点4.8公里。而这一时刻,正好是天安门当天升国旗的时刻,这是一个无法设计的巧合。
  后来证实,当时的风比较大,另外伞有很多地方破了,所以落地力量很大,但我切伞非常及时,只蹦了一下,跑离第一次落地地点大概十几米。
  飞船落地时我感到嘴上一麻,心想坏了,肯定磕破了。我把面窗打开,伸手一摸,血流了下来。手边没有别的东西,我就开始用里面的布手套在那里擦,擦了半天也没能止住。

麦克风不规则的棱角因着陆时巨大的冲击力使杨利伟嘴角受伤,他是满脸鲜血地打开舱门的

  但我顾不得它了,我得把舱内的一些操作完成,打开信号发射器,尽快和指挥部联系。
  我向指挥部报告:“我是神舟五号,我已安全着陆!”这时嘴里有血的咸味。
  落地后飞船倾倒了,我是头冲下,脚朝上,身体被座椅压着,刚落地时连动也动不了。总不能就这样等着来人吧!等报告完后,我稳定了一下,之后把束缚带解开,一用力翻了下来。
  那一刻四周寂静无声,舷窗黑糊糊的,看不到外面任何景象。
  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见外面有人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从舷窗上模糊地照过来。
  手电在烧黑的窗玻璃上晃啊晃,外面的人在一声声地叫着,正丁丁当当地拿工具。我马上打开飞船舱门的平衡阀,从里面解锁,我听到外面插上钥匙,舱门动弹了……
  我心里那个高兴啊。
源自:瞭望智库
3# 峨眉山
 易可情 发表于: 2003-10-15 17:41:39|只看该作者
的确不错,但前一首格律上稍有点问题。颔联出句为三仄脚,第三字必平方妥。颈联出句应仄收。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20 05:17, Processed in 0.140400 second(s), 14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