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查看: 2128|回复: 0
 飞翔 发表于: 2022-8-18 12:40:54|显示全部楼层|阅读模式

[少数民族] 做好有效衔接,全面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复制链接]
源自:中国民族报  : 黄锐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支持民族地区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农牧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牧民富裕富足”。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包括民族地区在内的乡村振兴是我国的重大发展战略。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对于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22081128.png
近年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发展全域旅游,打造乡村振兴“绿色引擎”。图为夏河县草原上的舞蹈表演。 ●
  民族地区大多位于偏远地区,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存在短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返贫风险高,需要花大力气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一要关注重点人群,主要是农村低收入人口,以老弱病残及低收入农民工家庭为主。要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开展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实行分层分类帮扶。对没有劳动能力的特殊贫困人口要强化社会保障兜底,实现应保尽保。
  二要关注重点区域,主要是曾经的深度贫困地区和重点帮扶县。这些地区脱贫基础差、脱贫人口基数大,返贫风险较高,要加快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定期了解返贫风险并制定针对性对策。
  三要关注重点工作,特别是“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易地搬迁后续扶持、脱贫人口内生发展能力提升。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要补齐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领域短板,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易地扶贫搬迁是民族地区精准脱贫的重要举措,要以大中型集中安置区为重点,扎实做好易地搬迁后续帮扶工作,持续加大就业和产业扶持力度,继续完善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产业园区配套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切实提升社区治理能力。
  四要构建防返贫长效评估机制。从动态监测预警及响应、社会保障兜底、内生发展能力提升等多方面,构建民族地区防返贫长效评估机制。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后,要做好有效衔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要做好组织、产业、人才等方面工作衔接。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要坚持党建引领,做好“五级书记”抓扶贫与抓乡村振兴的衔接工作,继续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要注重已有扶贫产业的长期培育与发展,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靠人,要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为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要做好政策衔接。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结合民族地区实际,落实好相关政策。做好财政投入、金融服务、土地支持、智力支持等重点领域的政策衔接,抓紧出台各项政策完善优化的具体实施办法,处理好政策特惠性与普惠性、持续性与均衡性的关系,确保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
  要做好机制衔接。将脱贫攻坚工作中形成的组织推动、要素保障、政策支持、协作帮扶、考核督导等工作机制,根据实际运用到推进乡村振兴中,建立健全上下贯通、精准施策、一抓到底的乡村振兴工作体系。重点做好专项工作小组设立等组织领导机制衔接、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衔接、规划实施和项目建设衔接、领导干部考评等考核机制衔接、常态化帮扶和东西部协作等帮扶机制衔接。
  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还要继续奔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各民族共同富裕。
  发展特色产业。要用好民族地区的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提升价值链,推动农村创业创新高质量发展。民族地区资源丰富,在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和手工业方面占有优势。要突破资金、人才和品牌瓶颈,采取差别化的政策扶持发展特色产业的中小微企业,采取产品、营销、价格、渠道的组合策略来打造特色品牌,建立产业集群,拉长产业链条,发挥规模效应,更多带动本地就业。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坚持服务民族地区的人才导向,坚持民族地区的紧密适配性原则,引育并举,以育为主,重视培养本土人才。一方面,要加快和民族地区产业关联度高的职业院校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做好大学毕业生回乡就业引导和职业发展规划。建立乡村人才发展长效机制,增强农村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发挥好扶贫车间的延伸功能和融合衔接作用,着力发展乡村数字经济,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促进流通畅通和农民收入、农村消费双提升,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本文系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镇振兴之路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项目编号21LLGLB093)阶段性成果】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飞翔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飞翔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3-29 20:38, Processed in 0.062400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