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方法能够在基因组水平上监测蛋白质和不同 DNA 损伤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有助于我们理解科克因综合症等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癌细胞对顺铂等化疗药物的抗药性机制,并为我们解决这些健康问题提供帮助。”复旦大学青年研究员胡晋川表示。
DNA 加合物损伤是 DNA 碱基被加上了比较大的修饰基团,或者发生了链内交联从而造成 DNA双螺旋的扭曲,主要由紫外线、香烟、化疗药物(例如顺铂)、汽车尾气等这些外源因子诱导产生。如果修复不当,就会造成突变或细胞死亡,进而导致癌症等疾病的发生。
高等哺乳动物中唯一能修复这类损伤的途径是核苷酸切除修复,其根据损伤识别模式又可被分为全基因组修复和转录偶联修复,其中前者的机制研究得较为清楚,而后者还存在很多未解之谜。研究修复和损伤应答机制的主要策略包括体外重构反应和局部 UV照射-荧光显微镜技术,然而这两种策略都存在相应的局限性,因此迫切需要一种能够灵敏地测量蛋白质与 DNA 损伤之间相互作用的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近期,胡晋川和钱茂祥课题组开发了一种蛋白质-相关 DNA 损伤测序(Protein-Associated DNA Damage Sequencing,PADD-seq)的方法,通过对损伤的测序,实现了在碱基分辨率下对全基因组蛋白-DNA 损伤之间相互作用的监测。
图丨具有转录偶联修复的细胞中 Pol II-CPD 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源自:Nucleic Acids Research)
为了理解染色质上各种因子和事件对损伤与修复的影响,他们建立了检测 DNA 加合物损伤与核苷酸切除修复的测序方法 Damage-seq和 XR-seq,并结合染色质免疫沉淀等方法,检测 DNA 转录或蛋白质修饰对损伤和修复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又产生了一个新问题,就是不管是检测修复,还是检测损伤,能得到的都是一个最终状态,而我们想知道的是蛋白和 DNA 损伤在基因组上相互作用的过程。”胡晋川表示。
图丨胡晋川(源自:胡晋川)
因此,在他 2018年回国后,就开始着手开发相关技术。过程中,他遇到了诸多难题,其中一个关键问题是新的测序方法无法利用现成的生物信息学工具来分析,需要开发配套的新工具。
在生物信息分析和大数据挖掘等方面,钱茂祥已有多年研究经历,同时,在生物学方面,他聚焦儿童白血病并关注相关化疗药物对 DNA 造成的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