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情肠寡肚|查看: 17188|回复: 71
[作家

岁月悠长 山河无恙

 [复制链接]
32#
 一对山 发表于: 2018-10-31 09:08:00|只看该作者

左手写社评右手写小说 图解金庸的创作人生

源自:澎湃新闻
原文标题:图解|左手写社评,右手写小说:金庸的创作人生

  再见江湖!武侠小说泰斗金庸逝世
31#
 不取 发表于: 2018-10-31 09:08:0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倚天而去,笑傲此生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侠”

源自:大洋网
原文标题:倚天而去,笑傲此生“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侠”

@视觉中国
  金庸逝世
  大洋网讯,一个人,一支笔,造就一个江湖。从《书剑恩仇录》到《鹿鼎记》,金庸用15部武侠小说,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一个奇迹:“凡有华人居住处,就有金庸在流行”,而“金庸迷”更是上至文人墨客,下至贩夫走卒。
  金庸的小说,自有其个性,在他的江湖里,多的是不循规蹈矩之人,字里行间却又透着忠孝节义的高尚情操和有关生死的文化隐喻。人们读金庸,或是看故事中个体生命的变迁,或是看纷纭复杂的众生相。金庸用笔寄托自己的心灵体验,映射自己的现实人生,也大笔一挥,画出每个人心中的快意江湖。
  金庸曾说,“希望死后一百年、二百年后,仍然有人看我的小说。”对于生死,94岁的他想必早已豁达坦然。只愿此行作别,江湖不老。
  (广报全媒体记者 程依伦)
  蔡澜忆金庸:
  他是真正的才子和一代宗师
  “跟金庸比,我只是个小混混”
  蔡澜是金庸先生生前的挚友之一。金庸先生为蔡澜《江湖老友》一书所作序中回忆说:“除了我妻子林乐怡之外,蔡澜兄是我一生中结伴同游、走过最长旅途的人。他和我一起去过日本许多次,每一次都去不同的地方,去不同的旅舍食肆。我们结伴共游欧洲、东南亚、东亚、北美洲,从整个意大利北部直到巴黎,从温哥华到拉斯维加斯,从东京到杭州。我们共同经历了漫长的旅途,互相享受途中的喜乐或不快。过去,和他一起相对喝威士忌、抽香烟谈天,是生活中一大乐趣。自从我去年心脏病发作之后,香烟不能抽了,烈酒也不能饮了。然而每逢宴席,仍喜欢坐在他旁边。一来习惯了;二来可以互相悄声说些话,共引以为乐;三则可以闻到一些他所吸的香烟余气,稍过烟瘾。”
  蔡澜不大喜欢“香港四大才子”这个名号,他说:“怎么可以把我和查先生(金庸)并列?跟他相比,我只是个小混混。”
  “金庸不应该跟我们三个‘调皮捣蛋’的人在一起。他是一代宗师,我很尊重他。他才是真正的才子。除了金庸有一点才华之外,我们都不是。我们只是尽量发挥所能,将文字变成歌曲,来维持自己豪华的生活而已。”蔡澜说,才子需要具备“看古书”“懂得琴棋书画”“能打拳”“懂医学”等十多条标准才能称作“才子”,而真正配得上才子称号的,只有金庸一人。
  “没有给金庸先生丢面子”
  蔡澜和金庸,结缘于《明报》。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明报》专栏作家中大咖云集。在《明报》写专栏也是江湖地位的体现。40岁时,蔡澜受邀在香港《东方早报》副刊《龙门阵》写文。有了一定的读者基础后,老友倪匡将他推荐给金庸先生。蔡澜40岁那年,在电影行业已经颇有建树,监制了很多部电影,有一天他突发奇想,也想在《明报》写专栏。不过这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他认识倪匡。当时,倪匡在《明报》上已经打出了名声,他让倪匡在金庸面前推荐一下自己。
  此后倪匡每次和金庸吃饭,就大谈蔡澜。起初金庸并没在意,后来终于忍不住问:“蔡澜是谁?”倪匡故作惊讶状:“蔡澜啊。文章写得这么好的人,你居然不认得?”倪匡拿出几篇蔡澜的散文给他看。
  蔡澜回忆说,第一次与金庸先生见面,他很谨慎,因为他早就听说金庸先生的大名,知道他是大才子,所以自己说得少,主要是听他们在说,偶尔才发一下话。第一次见面,他就觉得金庸先生风度翩翩,学识过人。“从一开始,我就对金庸先生非常敬重,他是有大学问、大才情的人。”
  在金庸先生的邀请下,蔡澜在《明报》副刊上写专栏,名叫“草草不工”。“草草不工”四个字是他的自谦,形容潦草与马虎。但实际上,蔡澜对于写作锱铢必较。渐渐地,外界对蔡澜的质疑声渐少,蔡澜逐渐声名鹊起。“当年,就算是几百字的文章,我都要花上一两个小时斟字酌句。好在那几年,我写的东西还算过得去,没有给金庸先生丢面子。”
@视觉中国
  “聚会总是金庸先生买单”
  在香港四大才子中,蔡澜和金庸的关系最铁。有一次,撒贝宁在节目里问蔡澜,金庸倪匡黄霑掉水里且只能救一个人,你救哪一个?蔡澜没一点犹豫,肯定救金庸!今年7月,蔡澜先生在深圳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自己还和金庸先生保持着密切联系,平时只要有空,他还会约金庸和倪匡一起出来喝茶品酒。当时,金庸先生的身体还算好。
  蔡澜回忆说,金庸先生虽然酒量不大,但喝起威士忌来很豪放,从来不加水或冰块,都是直接喝纯的酒,觉得这样才过瘾。不过,后来因为有心脏病,医生对金庸下了禁酒令,每次外出,金庸如果要喝酒,都要“偷偷摸摸”,只喝一些特殊年份的红酒。每次喝红酒的时候,他都要认真地看看酒牌。他还经常向周围的朋友们打听,哪一年哪里产的红酒好喝,遇到好喝的红酒,他会把产地和年份用笔记下。
  和金庸一起品红酒,成了蔡澜和金庸平时在一起聚会时最普遍的活动。不过他透露,老友们聚会,每次都是金庸买单。“因为他有钱呗。他的书,光版税就够他吃喝不愁了。每次总是他买单,我有些不好意思。有一次我要抢着买单,倪匡说,‘金庸先生有钱还是你有钱,还是他来吧’,最后还是金庸先生买的单。”蔡澜说。
  在蔡澜的记忆中,金庸就像一个“老顽童”。他在《江湖老友》中回忆金庸说,“吃饱了饭,大家闲聊时,金庸先生有些小动作很独特。他常用食指和中指各插上一支牙签,当是踩高跷一样一步步行走。数年前,经过一场与病魔的大决斗之后,医生不许查大侠吃甜的,但是愈被禁止愈想吃。金庸先生会把一条长巧克力不知不觉地藏在女护士的围裙袋里面。自己又放了另一条在睡衣口袋中,露出一截。查太太发现了,把他睡衣口袋中的巧克力没收了。但到楼上休息,金庸先生再把护士围裙袋里的扒了出来偷吃。”
  蔡澜说:“年轻的时候要多出去走一走,趁自己还能扛得住,还有力气奔跑。”金庸在这一点上深受他的感染,所以两人一起去了很多地方。金庸喝葡萄酒的爱好就是在他的带动下形成的。他们去澳大利亚时研究酒,他带着金庸先去研究酒厂,参观葡萄园、酒窖,慢慢研究下来,就精通了。金庸慢慢也开始对葡萄酒很感兴趣,对他说:“这世界上有这么好玩的地方,这么好喝的酒,你怎么不早告诉我?”
  (广报全媒体记者肖欢欢)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邱瑞贤专访金庸。摄影/杨勤
  本报记者与金庸采访故事
  先生给了我记者生涯最幸福时刻
  因为两次的相见太美好,我还期待着能再见,也一直相信老天会安排我再和先生见上一面。傍晚,听到噩耗根本不信,然而就如先生所说,人生就是大闹一场,然后悄然离去。
  2001年10月,刚成为一名记者“菜鸟”的我,迷迷糊糊地就跟心中的偶像见了面。跟着带我入行的老师刘平清、李倩,满怀紧张一进门,就被满脸笑意的先生瞬间化解。
  那个窗外洒满秋阳的午后,我们谈古典文学,谈《红楼梦》的女儿观,谈香港的“射雕英雄宴”,完全就是三个文学青年酣畅淋漓的漫谈。先生听着我们的喋喋碎问,两眼总是笑得眯成一条细线。
  2007年6月,得知我约访到金庸谈香港回归10周年,一连几位“骨灰级金迷”都跑来跟我说:拜托了,给金庸留一个大点的版面。报道见报后,手机收到一堆数量不亚于今日刷屏的读后感。
  去见他的那个下午,香港有很好的阳光,可远比不上先生笑容的感染力。这让我决定不能只谈香港回归,我要写金庸先生在幸福地变老,他为我们构筑武侠梦的那一身天真力气,从未从他身体里抽离。
  第二次见面时,先生刚在83岁高龄完成对所有作品的一轮大修改。他一定急于跟我们这些读者分享他最新冒出的奇思妙想,因为一聊完他就端详着那个放满所有系列新书的大书柜,眯着眼睛,让我们各自凭喜好挑一套。看见最先被挑走的是《神雕侠侣》和《射雕英雄传》,他又是眯眯一笑。然后,仔细问我们每个人的名字,工整地写在了扉页上,盖上了印章。
  感觉写不下去了。我确认,那真是我记者生涯中最幸福的时刻。这世界上没有比这更美好的职业了。
  (文/广报全媒体记者邱瑞贤)
  “我已经看厌了自己的所有小说”
  2003年11月16日,金庸先生来广州参加“羊城书市”系列活动,下榻白云山脚下的鸣泉居。当晚,他接受了广州日报的独家专访,并在一份当天的《广州日报》上亲笔签名。言谈中,金庸尽显其“大侠”风范,直述他对人生、治学和生活三个方面的看法。
  金庸的作品一度在各地遭遇严重的盗版,采访中,他痛斥这种行为之余,对广州在打击盗版方面的工作表示十分满意,说“我这次是专程来感谢广州市政府及有关方面的工作的”,并称这是他与广州出版社签订委托出版新版全集合同的原因之一。他表示,中国自从加入世贸之后,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越来越重视。广州曾有一家分销处,出售三部金庸小说的盗版,被查处后还在《广州日报》上登报道歉。
  我印象很深刻的是金庸先生说:“我自己本身就非常喜欢看武侠小说,但是我已经看厌了自己的所有小说,也看完了古龙的。现在其他作家的武侠作品,我还没有买过。”金庸先生说,现在有一种趋势,很多十一二岁、十二三岁的小孩子就写小说。“写小说没有天才,而需要人生经验、人情世故。十二三岁的小姑娘,连爱情都不懂,怎么写得好。”
  (文/广报全媒体记者卜松竹)
  到了旺角才知道要采访金庸
  当年报社领导派我与另一位同事去香港釆访金庸,花了一天时间把香港的银行和交易所拍了个遍,最后在旺角火车站上车时才知道要采访的是金庸……
  当时和我一起去香港釆访的那位同事现在已经定居欧洲并成为当地的钓鱼冠军,不知他有无把釆访结束后大师送的那套沉重无比的金庸全集一起带去欧洲?
  (文/广报全媒体记者黎旭阳)
  17年前,金庸初次到访广州
  2001年5月21日,金庸先生应邀首次作客广州。时任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获悉后,邀他顺访中大。当天,中大最大的礼堂梁球琚堂,楼上楼下一千多个座位座无虚席,两旁还站满了热心的听众。
  提前两小时苦候金大侠
  从早上8时,中大校园就因金庸的到来显得分外热闹。许多获悉金庸要来演讲的师生,虽然知道演讲会10时才开始,仍然早早来到梁球琚堂外等候金庸。一家图书公司也不失时机地在礼堂外摆起了书摊,卖的书只有一种:金庸的武侠小说。
  因想听金庸讲座的学生太多,入场票显得非常紧俏。有的同学有票但是要上课,就把票让出来给别的同学;有人笑言,要不是想着大家都是同学,不能坐地起价,自己差点就变成“黄牛党”了。演讲开始前的一个小时,登录中大BBS上,发现还有许多求票的帖子。
  9时45分左右,载着金庸一行的一辆奔驰车悄然停在中大小礼堂附近俗称“黑石屋”的门外,金庸身着浅灰色西服,由助手搀扶着走出车来,恭候在这里的中大校长黄达人走下台阶,迎上前去。黄达人将两册有关中大校史和孙中山先生研究的学术著作赠送给金庸。
  一小时纵论诗书人生
  一个小时的时间,金庸侃侃而谈,纵论国家国际大事,小说人生,让中大师生领略到大侠的风范。
  金庸作了题为《中国目前国际关系问题》的报告。金庸说:“我们的民族有一股韧力,一股很顽强的抵抗力,往往在忍让之后,我们的力量就会强大起来,然后我们对他们就不客气了。”
  为证明自己的观点,金庸引经据典,以汉唐时期以忍对强敌,最终胜利为例,说明暂时忍让不是胆怯的道理。“中国的经济在增长,时间在我们这边,侠义精神不只是个人方面,也有国家方面,到我们中国强大后,我们就可以维护和平,这就是国家方面的侠义精神。”
  谈人物:
  喊我大侠,要跟我比武吗?

  :“您觉得最像自己作品中的哪位大侠?”
  :“经常有人称呼我为‘查大侠’,我只能微笑、点头、抱拳。这次还有人老远就喊我‘金大侠’,我说,您要跟我比武吗?其实文艺创作有种移情补偿功能,作品中很多角色都是想象出来的,比如说男的跟郭靖、杨过差不多,女的跟黄蓉差不多。不会打抱不平,就在小说中写,生活中没有漂亮的女朋友,就把女侠写得美丽、可爱。小说表达一种希望、理想,所以不能用写实主义要求我的作品,我算是一种浪漫主义的写法吧。”
  (广州日报2001年5月22日报道 文/刘平清)
  “他让武侠小说获得了尊重”
  自“五四”新文化以来,武侠小说长期以来受到道德意识的歧视,是金庸与武侠同仁的努力,使这一文学品类获得了应该的尊重,而金庸的武侠小说更成为经典作品。
  金庸武侠小说具有商业性质,情节奇幻,布局精巧,武功神化,人物夸张;另一方面,金庸又刻意地强化小说中的历史意识和文化品位,并在人物和情节中融汇了自身对人生的体验和反思、让作品表达出对现实苦难的揭露,对现实悖谬的反讽,有着很大的内张力。
  金庸武侠小说在商业性和雅文化之间占据了交叉点。立足于此,金庸武侠小说赢得了各个层次的读者群,大家根据自己的口味品尝,各得其乐。
  可以说,金庸武侠小说的内涵是多层次、多角度的,它雅俗共赏,雅中有俗,俗中有雅,大雅大俗,堪称经典。
  第一次见金庸是在1996年2月6日,我和学林出版社的周清霖,经已故香港老作家罗孚先生安排去香港拜会武侠文学的泰斗金庸先生。第一眼见到,是一个个头不高、微胖的人迎上来和我们握手,这就是我敬慕已久的武侠文学大师金庸。
  我们开始交谈,谈话的内容主要是武侠小说,谈到他创作的一些细节,他对武侠人物的把握。
  他说:“我写武侠小说人物主要是刻画人性,武功虽然是夸张的,但人性必须是真实的,只有描绘出人的性格和感情,作品才有存在的意义。社会是复杂的,人性也是复杂的,所以正面人物有缺点,反面人物也有优点,这样写才能表达较深的人生境界。”
  我们谈了大约一个小时。他话语不多,比较木讷,如果对方不主动开口就会冷场,但他待人彬彬有礼,热情亲切,主动提出一起合影留念。
  最后一次见到金庸是2008年9月,在金庸家乡浙江海宁。当时金庸的身体已经不太好了,走路要人搀扶,我们握了握手,只谈了几句。从这以后,我再也没有见过金庸。
  特约撰稿:暨南大学教授、著名武侠小说评论家罗立群。已出版了《中国武侠小说史》等6种学术专著,曾任珠海出版社总编辑、古龙的经纪人。
  “我揭开了他的创作秘密,他却赠书予我”
  不打不相识
  “我们香港人都爱他,我相信华人都很爱他,我们都叫他金大侠。”听闻金庸去世的消息,香港大学文学教授陈岸峰说:“包括我在内的整个香港文学界都非常难过,与查先生相交的愉快过往仿佛就在昨天。”
  陈岸峰谈到,与金庸的交往颇有“不打不相识”的意味。作为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陈岸峰说,几乎从小是读着金庸的小说长大,在小学、中学、大学、读研究生时,每个阶段都把金庸的作品读一遍,不过直到给研究生开“香港文学研究”的课程时,我才真正从学术的角度阅读金庸的作品。
  陈岸峰先就金庸作品里一些关键的概念,比如侠义、爱情、江湖、历史进行厘清,然后他又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将金庸几部长篇小说中的人物原型进行了挖掘:“比如说,我分析《天龙八部》里的段誉、虚竹、萧峰的原型分别是《红楼梦》里的贾宝玉、《水浒传》里的鲁智深和武松。”
  “还有《神雕侠侣》里的杨过和小龙女原型是《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和唐僧,周伯通的原型是猪八戒。《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实际上是《说岳全传》中的岳飞……”陈岸峰通过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参悟,把金庸武侠小说与中国古典小说相似的人物性格、人物经历还有故事情节的对比,“然后将这些解读出了几本书,包括《醍醐灌顶: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思想世界》与《文学考古:金庸武侠小说中的隐形结构》。”
  中国版的“哈利·波特”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揭开金庸文学创作的秘密,但他是个非常宽厚有胸襟,也很慷慨的人。”陈岸峰说,“金庸知道我的作品后,我们还吃了一顿饭。见到他时,笑着说:‘小陈,你也是有独到天分’。”最后金庸还把陈岸峰的一篇“揭秘”之作收纳到自己的一个文集,并将文集赠予给他。
⊙作者:广报全媒体记者杜安娜

从“金句”看金庸生死观
  1.慧极必伤,情深不寿,强极则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书剑恩仇录》
  2.人生在世,充分圆满的自由根本是不能的。──《笑傲江湖》
  3.幽冥之事,究属渺茫。死虽未必可怕,但凡人莫不有死,到头这一身,难逃那一日。能够多活一天,便多一天罢!──《倚天屠龙记》
  4.生死修短,岂能强求?予恶乎知悦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倚天屠龙记》
  5.兄弟,每个人都要死,我说那谁也躲不了的瘟疫,便是大限到来,人人难逃。──《射雕英雄传》
  6.人生在世,去若朝霞。魂归来兮,哀我何悲。──《天龙八部》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0#
 丢不下 发表于: 2018-10-31 08:54:01|只看该作者

各界追忆金庸先生2004年访问四川

源自:华西都市报
14年前,金庸在四川留下的“侠影”。
  2004年9月,金庸受华西都市报邀约来到四川,展开了一次意义非凡的四川之行。金庸如他笔下的游侠一般,拜访了杜甫草堂、三苏祠,参观了三星堆、乐山大佛,游览了峨眉山、青城山、九寨沟,还在成都芙蓉古镇参与了文化论坛,去四川大学作了文学讲座。

“巴蜀鬼才”魏明伦 悼念金庸
  “在武侠小说领域,金庸做到了前无古人,后不一定有来者!”10月30日晚,得知金庸去世的消息,“巴蜀鬼才”魏明伦深表遗憾,这位著名的剧作家、杂文家、辞赋家还打算为金庸亲书一副挽联。
  在魏明伦眼中,金庸是武侠小说第一人,“他在武侠小说领域不是首屈一指的问题,应该是前无古人后可能也不会有超过他的来者。在武侠小说领域,他可以说是‘山登绝顶金为峰’!”
  魏明伦回忆,自己首次与金庸见面是在1998年,缘起于他编剧的电影《变脸》。“当时这个电影已经在国际上得了很多奖了,影响很大。金庸也带着家人去看了。”看完《变脸》之后,得知魏明伦正好带着剧团在香港演出《潘金莲》,金庸专门请魏明伦吃饭,“当时他就为我的二儿子魏完题词留字。”
  五年后,两人再次相见,一起在华山北峰上“论剑”,当时还有张纪中、孔庆东等人。金庸和魏明伦首先对话,魏明伦大赞金老先生的长者风度和慈善厚道、平易近人。金庸问“鬼才”会不会武,魏明伦风趣地连称“胸有屠龙之志,手无缚鸡之力,害怕打打杀杀。”一下子把大家都逗笑了。第二天,魏明伦又参加了金庸先生陕西之行的最后一个重大活动──碑林谈艺暨金庸武侠小说高级论坛,“这两个重大活动,我都参加了。”
  2004年9月21日,金庸从香港飞抵成都,再次与魏明伦相见。“他在成都最熟悉的应该就是我了。”魏明伦回忆,金庸在蓉期间,他一直陪伴左右,“各个地方我都在,青城山、都江堰,峨眉山……全天陪同。”值得一提的是,农历八月十五正好是魏明伦的生日,“金庸得知后,马上给我祝生。他还给我孙子魏如来合了影、题了词。”魏明伦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一切还都那么清晰……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 记者荀超 本版资料照片朱建国摄
29#
 锦泉 发表于: 2018-10-31 08:54:01|只看该作者

金庸曾造访三苏祠:四川多才士 东坡第一人

源自:封面新闻
刘忠俊 摄
  封面新闻讯(刘忠俊 记者:李庆)据香港媒体消息,一代武侠小说泰斗金庸先生病逝,享年94岁。
  14年前,金庸造访四川,专程来到眉山三苏祠,拜会东坡故里。
  金大侠刚到成都时便坦言,自己最崇拜的四川文人是古代的苏东坡和现代的巴金。“我夫人在看了苏东坡的作品后,会泪流满面。你们想,一个现代人看一位千年前诗人的作品会如此激动,可见他的作品有多么厉害。”
  2004年9月28日下午3点,金庸一行车队缓缓停在了三苏祠南大门,在两人的搀扶下,金大侠面带微笑刚走下车,众多“金庸迷”和媒体记者立即将他围得水泄不通。
刘忠俊 摄
  在简短的欢迎仪式后,手捧眉山小朋友们献上的鲜花,金大侠迫不急待地跨进了三苏祠的大门,在古朴而又文气逼人的三苏祠里,金大侠慢慢地品味着一代大文豪迷人的气息,不时向讲解员询问。在三苏生平陈列馆里,金大侠脸上更是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一点点地了解三苏父子特别是苏东坡辉煌而又曲折的一生,并不时发出感慨。
  据亲历者回忆,在苏东坡的雕像面前,一群活泼的孩童为金庸朗诵了脍炙人口的东坡词,还送上了自己的画。其中一位小朋友画的是苏东坡与金庸在一起讨论诗词,金庸看了哈哈大笑,并挥笔题词“四川多才士,东坡第一人。瞻仰眉山三苏祠,金庸敬书”。
刘忠俊 摄
  在留影时,本来是安排站着照相,金庸偷偷瞟了瞟苏东坡的盘陀塑像,发现苏东坡是坐着的,于是向主办方要求也坐着照。“定格的瞬间,金庸脸上的笑容像孩子一样可爱。”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8#
 碾铁路 发表于: 2018-10-31 08:54:01|只看该作者

两年前张纪中曾专程飞赴香港为金庸祝寿

源自: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 杜恩湖 张杰
  2016年3月10日,是著名武侠小说泰斗、香港著名报人、历史学家金庸先生92岁生日。著名导演张纪中专程从北京飞赴香港祝寿,并于10日晚受邀参加了金庸先生的小型家庭生日宴,并独家为华西都市报提供了生日宴照片。
  “金庸先生92岁,身体特别硬朗!当我一见到金庸的面,把华西都市报读者和众多金庸迷的生日祝福,一一转告给金庸先生时,老人家很高兴,连声说,谢谢!谢谢!”
  2016年3月10日晚9时,华西都市报记者独家电话釆访了正在香港参加金庸先生92岁生日宴的著名导演张纪中,他透露:“金庸先生虽然92岁了,但身体相当好。思维敏捷,我和他交谈,向他敬酒时,他很高兴,端着酒杯就一下子喝了!”
  张纪中此次是专程去香港祝寿的,他特别将一个专门定制、写有“金庸”的精美花瓶,作为生日礼物送给金庸,金庸高兴得不得了,仔细观察抚摸。张纪中是金庸先生的好朋友,先后执导过《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等多部金庸作品。2016年2月23日,张纪中在网上发起了“不老的金庸”话题,为金庸先生祝寿,并征集广大网友对金庸先生的祝福。十多天来,张纪中收到了大批金庸迷的祝福辞,还印制了一本“不老的金庸──喜庆金庸92岁寿辰”纪念画册,送给金老。同时,这些画册所得筹款,将捐赠给青海玉树曲麻莱县第二民族学校的孩子们。
  此外,张纪中还特别定制了风清扬、杨过、小龙女等金庸武侠经典人物公仔及兵器雕塑,以致敬金庸,回馈金迷。据张纪中透露,金庸收到金庸迷的礼物和祝福后,很高兴。金庸表示,谢谢读者朋友们的祝福。
  十多年前,金庸先生曾从香港来成都做客华西都市报,当时,就是张纪中陪同,而金大侠头发还没有白完。而从张纪中给华西都市报发来的金庸生日宴独家照片上看,92岁的金庸先生头发已经全白了,但仍显得精神抖擞。
  虽然只是一场非常小型的生日宴,但现场的布置仍充满了书卷气和欢乐喜庆的气氛。据张纪中介绍,出席的客人除了几位平常走得很近的朋友外,都是金庸的儿女孙儿家人们。张纪中还透露,金庸生日宴上,所点的菜品都是清淡的广东菜。
  生日宴开始前,金庸和家人以及朋友们亲切交谈,并一一合影纪念。生日宴开席了,金庸站起来,走到每一位客人跟前一一敬酒,这说明金庸老先生身体很好。当张纪中将一杯红酒敬给金庸时,金庸接过酒杯,高兴得像一个孩子,一下就喝干了。很显然,金大侠心情特别高兴。当张纪中把内地众多金庸迷以及华西都市报读者的生日祝福,一一当面转告给金庸时,金庸十分高兴。连声说:“谢谢!谢谢!”
  当时,金庸先生儿子查传倜在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时透露,当天是父亲92岁生日,父亲收到了许多金庸迷的祝福。“目前他的身体很好。只是腿脚不大好,出门不方便,父亲大多数时间待在家里。因此,他今天不能出家门出席金庸迷为他举办的92岁生日活动,但感谢广大金庸迷对父亲92岁生日的祝福。”
27#
 闪亮山 发表于: 2018-10-31 08:08:00|只看该作者

年少时的金庸:15岁出第一本书 高中积累创作灵感

源自:澎湃新闻
原文标题:青少年时期的金庸:15岁出第一本书,高中积累了创作灵感

金庸 视觉中国 资料图

  一代武侠小说泰斗查良镛(笔名金庸)病逝,享年94岁。10月30日晚间,金庸年少时期曾就读的衢州一中(原衢州中学)在其官方微信上发文悼念,题为“大师兄,一路走好”。是夜,衢州一中“金庸楼”前,“师弟师妹”们自发点燃蜡烛纪念金庸。
  此外,金庸母校苏州大学、曾经聘任金庸担任人文学院院长的浙江大学等高校,也均在官方微博上发文悼念。
  金庸早年曾在原东吴大学法学院就读,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东吴大学法学院并入华东政法学院(今华东政法大学)。金庸的学籍档案则归属在原东吴大学校址办学的江苏师范学院(今苏州大学)。
  苏州大学宣传部一名老师告诉澎湃新闻,金庸曾在2007年9月回母校“作客”。该校在官网发文提及,金庸彼时寄语苏州大学学生:“快乐源泉在于活到老学到老”。该文写道,尽管当时金庸已是84岁高龄,但还正在攻读英国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正所谓学无止境。金庸希望,同学今后在从大学毕业后,同样也要继续学习,充实自己的人生。

初中时代:15岁时出版第一本书
  尽管多所学校与金庸结缘,但最让他牵挂的还是故乡浙江海宁的袁花镇中心小学,以及曾在金庸最是漂泊无依时接纳他的衢州中学(今衢州一中)。
  1992年12月,金庸首度返乡,便回到曾经就读的袁花镇中心小学,并把海宁市政府落实他家祖传房产政策的1.64万元补偿款,赠送给母校建立图书室。“如果一个人离开家很久,在外边住的时间一长,对故乡怀念的感觉就越深……总想老了,再回到这个地方来住。”据浙江在线报道,曾对人说过这些话的金庸,从1992年到2008年,六度返乡。
  1936年,金庸小学毕业,入读嘉兴中学,次年抗日战争爆发,随后的经历将其彻底改变,他“成了自己笔下出现最多的、江湖人物似的野外流浪儿”。当年8月、9月、10月,日军不时空袭嘉兴。11月打到城池下,彼时在校长张印通带领下,他们徒步大迁徙,日行几十里,走了近两个月,来到浙江西南部的丽水碧湖镇。
  1938年,7所流亡在丽水碧湖的公立学校合并为浙江“省立联合中学”,金庸入读。初中三年级时,年仅15岁的金庸干出一生中的第一件大事──出版第一本书,书名叫作《给投考初中者》,200多页。它是金庸和另外两名同学,根据自身报考初中的经验,“搜集了当时许多学校的招考试题”,为指导打算升初中的学生如何考试得高分而写的。
  金庸在“省立联合中学”就读期间数理化成绩优异,英语国文更出色,入高中后利用图书馆,他读了更多的课外书,主要来源于杭州中学图书馆转来的全部藏书、报刊,中英文都有,因此写得一手好文章。
  1940年上半年,金庸因在学校壁报上撰文讽刺训育主任而险被开除,这是他一生中遭受的第一个重大挫折。金庸回忆说:“学校开除,不但失却了继续求学的机会,连吃饭、住宿的生活也发生问题……那是生死系于一线的大难”。

高中时代:许多创作灵感来自衢州
  1940年7月,经张印通等人努力,金庸转学进入衢州中学(今衢州一中)。
  据《衢州日报》2016年报道,金庸在衢州一中的同班同学王浩然回忆金庸时说:“我们搬迁到乡下(石梁)学习,哪还有心思伺候琴棋书画。但这个少年,不怕旅途劳顿,就那么捧了两盒围棋款款而来,真是很不寻常。”
  在衢期间,金庸、王浩然,加上日后成为“衢州六烈士”之一的江文焕,三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只要天气允许,他们常常一起散步。金庸不但要教会王浩然下围棋,还把求教围棋的信寄到千里之外的桂林。因为当时围棋名家汪振雄主持的围棋研究社就设在桂林。他还是一名体育运动爱好者,平时最喜欢打排球。
  除了语文好,金庸的英文、地理、历史等成绩也很突出,英语成绩全班前茅。他的第一理想是“外交官”,以便周游世界。《衢州日报》报道称,在衢州市档案部门查到:金庸其时的科目,有公民、体育、国文等15门功课,全班同学平均分以六七十分居多,金庸的成绩平均82.9分,全班第一。
  “我是你们的大师兄。”2004年10月28日,自1942年从衢州中学高中部毕业后,金庸首次回到母校,对着台下的学生说,自己曾在很多大学演讲,别人爱叫他为“大师兄”,但“你们才是我真正的师弟师妹”。
  金庸告诉“师弟师妹”,自己在一中读书时条件很艰苦,但却学到了很多东西,和老师、同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一直很挂念母校,现在看到学校环境这么好,男孩子人人长得高高的,女孩子个个脸蛋红扑扑,心里很高兴。他希望师弟师妹们努力读书,将来都能考上一所好大学,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衢州日报》报道称,金庸曾说:“在衢州中学的两年,是我最快乐、最难忘的时光。尽管当时读书条件很艰苦,但衢州中学的老师对我很好,学习氛围也很浓,我受益很多。我当时在校图书馆借阅了许多书籍,特别是《万有文库》中的古今中外名著。”
  金庸曾说,自己许多创作灵感来自衢州,在《碧血剑》中也数次提到了衢州石梁,也即衢州一中当年的搬迁之地。在2004年那次回访母校过程中,金庸曾戏言:“当年写《碧血剑》时,比较匆忙,把‘龙游帮’写成反面形象。如果再写,会重新考虑。”
  那次回访中,金庸在曾经的好友、“衢州六烈士”之一的江文焕像前停留了好久,并给母校题字如下:“温雅豪迈衢州人,同学少年若兄弟。六十年中常入梦,石梁静岩夜夜心。”落款是:“少年时负笈衢中,师长教诲,同学勉励,常自怀念。今访母校,见规模大张,日思昔日,不禁悲喜交集也。金庸甲申秋。”
  时间拨回至1942年5月24日,衢州在逼近的烽火中飘摇,金庸彼时从衢州中学毕业后,拿着盖有“衢州中学”公章的学生证明,同一帮朋友挤上西去的火车,自此奔向“江湖”。
  再见江湖!武侠小说泰斗金庸逝世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6#
 btkj 发表于: 2018-10-31 06:08:00|只看该作者

《明报》悼念创办人金庸:华文文学界一大损失

源自:澎湃新闻
原文标题:《明报》悼念创办人金庸:香港新闻业、华文文学界一大损失

  武侠小说作家金庸(原名查良镛)10月30日下午病逝于香港养和医院,享年94岁。
  金庸一手创办的《明报》30日晚间在官网发文悼念:“《明报》创办人、著名武侠小说家查良镛先生(笔名金庸),今日于养和医院病逝,享年94岁,《明报》全体成员对此深感惋惜及难过,对查先生家人致以深切慰问。”
  明报方面表示:“查良镛先生是明报报业集团主席张晓卿丹斯里拿督的好友,《明报》在新闻业打拼多年,迈向一甲子,如非当年查良镛先生不怕艰辛,殚精竭虑,以一支健笔打出名堂,无以臻此。今先生遽逝,对《明报》、对香港新闻事业,乃至对华文文学界,无疑都是一大损失。”
  1959年,查良镛等人于香港创办《明报》,后来推出包括《明报晚报》、《明报月刊》和《明报周刊》及马来西亚《新明日报》系列报刊,金庸还成立了明报出版社与明窗出版社。1991年1月23日注册成立明报企业有限公司,当年3月22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
  对于金庸创办《明报》的过程,人民网2003年曾刊文《金庸和他的<明报>》,予以详细介绍。
  文章透露,1960年代的香港,充斥了难民、小市民、移民和殖民者,鸡零狗碎的市民文化大行其道。而武侠小说就正好满足了民众的此种需求,金庸的武侠小说一时石破天惊,人手一册,大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气势。也因此金庸发现这是一个赚钱的行业,于是伙同中学同学沈宝新筹备出版日报。这就是出资10万于1959年出笼的《明报》。
  那时香港的报纸,大体有二类,一类是比较高层次的如《星岛日报》、《华侨报》等;另一类是低层次的如《响尾蛇》、《超然》等,以色情为招徕,迎合男性读者的低级趣味。早期的《明报》以小说及趣味资料为主,每日出版一张。35岁的金庸希望《明报》成为一份“走偏锋”的小报,利用小市民感兴趣的话题,再配上他的武侠小说吸引读者,发家制富。
  《明报》创刊初期,沈宝新管营业,金庸负责编务,潘粤生作他们的助手。尽管他们不断更改副刊内容,改变新闻路线,金庸更是抱病撰写《神雕侠侣》,但是《明报》还是一步步滑向“声色犬马”之路,销量在千份之间起伏,第一年亏空严重。据《明报》老职员回忆:“查先生那时候真的很惨,下午工作倦了,叫一杯咖啡,也是跟查太太两人喝。”那时,金庸住在尖沙咀,深夜下班时天星小轮已停航,要改乘俗称“哗啦哗啦”的电船仔渡海。
  倪匡曾说:“《明报》不倒闭,全靠金庸的武侠小说。”当时金庸的武侠在《商报》上连载已拥有大量读者。许多人为了看金庸武侠,开始关注《明报》。慢慢金庸的武侠小说打稳了《明报》基础,加上沈宝新的经营手法,《明报》的广告业务稳步上升。
  1960年代中国大陆的政治变局为金庸的出人头地提供了机会,金庸拯救《明报》也靠的就是这个时候的社论,特别是1962年“难民潮”事件的报道社论。此时,《明报》才开始找到自己的方向和定位。“难民潮”结束之后,《明报》一改报格,从一份侧重武侠小说、煽情新闻和马经的“小市民报章”,提升到一份为读书人、知识分子接受的报章。1962年7月销量跨过3万份。到1963年,《明报》已完全摆脱财政窘境,平均日销量是5万份。
  1988年《明报》日销量已是11万份,1989年跃升到18万份。明报集团1990年度的盈利高达七千万元,到1991年度接近一亿元。金庸个人财富在1991年《资本》杂志编辑《九十年代香港华人亿万富豪榜》中名列第64位。
  新闻传媒人王世瑜在谈及《明报》的成功时说:“《明报》的成功,可归功于查良镛个人的远见。由早期以武侠小说的金庸作号召,迈向1960年代以政论闻名的查良镛年代,以至目前上市以企业手法经营《明报》,查良镛成功地将《明报》塑造成一份备受知识分子尊敬的报纸。”在“黄色新闻”和贩卖“三S”盛行的香港,仅有的数份报纸中,只有《明报》走持平、踏实的路线,以客观和忠实的态度作为办报原则。
  再见江湖!武侠小说泰斗金庸逝世
25#
 qwer222 发表于: 2018-10-31 04:08:00|只看该作者

金庸仙逝 华人世界里的“侠客”这次真的退出江湖


原文标题:金庸仙逝,华人世界里的“侠客”这次真的退出江湖了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香港《明报》创办人、一代武侠小说泰斗查良镛(金庸)于10月30日驾鹤西去,享年94岁。他是20世纪最受欢迎的武侠小说家,尽管他早在1972年已封笔,但从50后、60后一直到00后,五六代中国人都看过他的小说。他才华横溢、精力旺盛,他在《明报》白天采访、晚上写社评和武侠连载的那段经历,被媒体人津津乐道。他关心时政、热爱祖国,曾经担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和政治体制小组的港方负责人。他是文人,也擅经营,被誉为“中国五千年来第一个致富的知识分子”。香港时事评论员朱家健30日晚对《环球时报》记者说,金庸的离开,是全世界华人的损失。

演艺界、文人圈、政界都在痛悼
  据港媒报道,30日下午,金庸在其亲友陪伴下在位于跑马地的香港养和医院去世。当晚7时28分,《明报》在其网站张贴短讯,称“明报创办人、著名作家查良镛(又名金庸)逝世”。据《环球时报》记者在一些香港热门网站讨论区所见,无数网民均留言表达惋惜,不少网民在听到这一消息后表示不愿相信。
  各界人士纷纷对大师的离世表示痛惜。香港艺人刘德华称,金庸是武侠小说世界的奇人,自己能够出演他笔下的角色“杨过”是一个缘分,他的离世绝对是武侠世界的一大损失,舍不得他走,愿他一路好走,其家人亦能节哀。曾经演活金庸名作《倚天屠龙记》中赵敏一角的艺人汪明荃30日说:“当年我能够演到他笔下角色,觉得好荣幸。他的作品中有好多地方他未去过,但写得好似亲临其境,而他的作品更影响了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
  金庸前助理符俊杰30日接受香港《橙新闻》采访时表示,金庸是他的良师益友,尤其是做新闻凭良心及良知,值得现今的报业人士学习。
  据香港电台30日报道,与金庸同列“香港四大才子”的作家倪匡用“金庸小说,天下第一,古今中外,无出其右”这16个字,总结大师成就。他认为,即使金庸去世,留下来的作品会“万岁万岁地流传下去”。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30日说,金庸学识渊博,作品糅合历史与文化,脍炙人口,深受世界各地华人喜爱,对传承中华文化有莫大贡献,金庸亦为报业泰斗,创办《明报》,亦撰写社评,为社会建言,深得业界敬重,亦曾担任多项公职,包括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等,在2000年获颁大紫荆勋章。
  台湾岛内也有不少金庸迷,“行政院长”赖清德就是其中之一。今年4月,他在回应台大校长当选人管中闵时,曾引用《倚天屠龙记》九阳真经第3段“他自狠来他自恶,我自一口真气足”。台湾前“行政院长”刘兆玄称,很遗憾金庸离开人间,他是最高水平、大师级的作家,写小说者不受金庸影响者很少,最不可及的就是他对人物的刻画,“又广又深又鲜活,无人可及”。

传奇人生丝毫不逊小说人物
  正如台湾联合新闻网30日称,金庸的人生传奇丝毫不逊于他笔下的小说人物。香港星岛日报网30日介绍称,金庸原名查良镛,1924年3月10日在浙江海宁出生,1945年抗战胜利后返乡,曾在杭州《东南日报》暂任外勤记者。1946年秋,他进入上海《大公报》任国际电讯翻译,1948年移居香港,1955年以笔名“金庸”创作《书剑恩仇录》,开始有了名气,之后又在《香港商报》连载《碧血剑》和《射雕英雄传》,直至1972年创作《鹿鼎记》后封笔,共创作15部武侠小说,与古龙、梁羽生合称为“中国武侠小说三剑客”。
  金庸同时还是出版人,1959年创办《明报》;1989年金庸辞去社长,1993年辞去董事局主席一职,从此去周游列国、教书、静修、游山玩水、研经。
  联合新闻网30日称,诗人徐志摩是金庸亲舅舅之子,金庸原本可以像这个表哥一样十几岁就到海外喝洋墨水,但抗战爆发,他失去家庭经济援助,开始流亡学生的漂泊生涯。1941年,金庸进入重庆“中央政治学校”读外交系。当时生活困苦,他常躺在一张长凳上睡觉,“一睡一个小时,怎么睡都掉不下来”。《神雕侠侣》中小龙女睡在绳子上的桥段,灵感就来自这一段生活经历。文章说,有人分析金庸小说的主角特色,如郭靖、杨过、张无忌和段誉等,必须经过重重难关才能练成绝世武功,不像古龙笔下人物如楚留香,一出场就是大侠,“这其实反映金庸的人生经历与处世哲学──所有的苦难都是成功果实的养分”。报道称,灾难磨利了他的笔,漂泊打开了他的视野,造就金庸盖世的才情与豪气,成就中国武侠史上最波澜壮阔的书剑江山。
  2001年,国际天文学会将一颗由北京天文台发现的小行星命名为“金庸”;2009年他获颁“2008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1991年在“香港华人亿万富翁榜”中,他位列第64名。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侠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侠”,新加坡《海峡时报》30日晚迅速发出报道,评价金庸的武侠小说是融合了艺术幻想、历史与浪漫的“必读小说”。报道称,在新加坡,一个并未读过金庸原著的人也可能是他的忠实粉丝,因为他们从电视里认识了在蒙古大草原上长大的迟钝而稳重的英雄郭靖,爱上师父的叛逆青年杨过,还有优柔寡断的天才张无忌。英国《太阳报》也在第一时间发出报道,称赞金庸的职业生涯“辉煌灿烂”,“他是中国最受欢迎的作家,他的书卖出了3亿本”。
  香港生活品味信息网站“Esquire HK”30日撰文称,金庸岂止是一位小说家,他影响着几代人的娱乐及文化!当年的市民娱乐不多,读报纸上的连载小说成为很重要的娱乐来源。从《书剑恩仇录》到《鹿鼎记》,相信都成为不少人的集体回忆!可能从50后、60后以至80后、90后、00后都有在图书馆借过金庸小说看吧!朱家健30日晚对《环球时报》记者说,金庸是大文豪、艺术家,是中国文化的领袖和传承者。金庸的成就跨越世代和地域,亦幻亦真,成为老中青的集体回忆。金庸的作品融合了中国历史元素,也带出中国传统的忠孝仁义等美德和价值观,是一种中国文化的传递和传承。除了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外,还被拍摄成电视剧、电影,可以说,海内外数代华人都在金庸文学作品时期成长、并从中学习中国文化。
  [环球时报驻香港特约记者 凌德 环球时报驻台北特约记者 崔明轩]
  再见江湖!武侠小说泰斗金庸逝世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4#
 午夜思 发表于: 2018-10-31 04:08:00|只看该作者

香港中联办主任致唁电悼念金庸

源自:新华网
原文标题:香港中联办主任致唁电悼念金庸

  新华社香港10月30日电(记者:郜婕)著名作家、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查良镛30日在香港辞世,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区联络办公室主任王志民当日晚间向查良镛先生家属致唁电,对他的逝世表示沉痛悼念。
  王志民在唁电中表示,查良镛先生是著名作家、杰出报人,被誉为当代武侠小说泰斗。先生博学多才,继承古典武侠小说精华,开创新派武侠小说先河。作品深蕴民族大义和家国情怀,对海内外华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表示,查良镛先生毕生心系国家、爱国爱港,为促进“一国两制”事业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弘扬中华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查良镛,笔名金庸,30日下午在香港逝世,享年94岁。香港社会各界纷纷对他逝世表示哀悼。
  再见江湖!武侠小说泰斗金庸逝世
23#
 btkj 发表于: 2018-10-31 03:08:00|只看该作者

金庸身后的财富江湖:凭一笔之力撬动难以估量价值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金庸身后的财富江湖

  10月30日,金庸陨落。
  作为武侠小说一代宗师,金庸为后辈所留下的文化价值和集体回忆远无法用金钱衡量,但他确实仅凭自己的一笔之力,撬动了难以估量的商业价值。
  金庸离去,由其作品而衍生出的产业和行业仍在四面开花,而借由“金庸剧”出道或成名的艺人中,也不乏登上明星富豪榜或身家不菲者。

以文致富
据估算衍生游戏版权费过亿

  1959年,金庸等人在香港创办《明报》。公开资料显示,1959年创办《明报》时,金庸出资8万,沈宝新出资2万,销量在千份之间起伏,第一年亏空严重。但由于金庸在《明报》连载自己的武侠小说,这份报纸逐渐拥有了稳定受众。到了1962年7月,《明报》销量跨过3万份。到1963年,《明报》平均日销量是5万。
  此前据媒体报道,金庸还曾与沈宝新创立世界华文传媒有限公司。创建时,金庸占60%股权,沈宝新占15%股权,公众人士占25%股权,这家公司于1991年在港交所上市。在上市2年后,金庸把控制权移交给他人。资料显示,1993年4月,金庸采宣布辞去明报企业董事局主席职务,改任名誉主席。
  记者在港交所查阅发现,世界华文传媒有限公司主营业务包括出版、印刷等,旗下刊物包括《星洲日报》、《中国报》等,上市时间为1991年3月22日。目前,该公司1998年之前的资料已无法查询。根据公司最早一份财报显示,在1997年4月1日至1998年3月31日之间,世界华文传媒有限公司营业额达到12亿港元。
  据《壹周刊》报道,该公司1991年上市时市值8.7亿元,金庸从1992年开始卖出自己的股份,估计可套现10亿以上。该报道称,金庸所拥有两个豪宅物业与明河社在北角的万二迟写字楼,价值合共八千万。
  资料显示,1992年,香港一家名为《资本》的杂志评出“90年代香港华人亿万富翁”,金庸以12亿资产列第64位。
  2010年,金庸小说在内地重新集结出版,当年在作家财富榜上,金庸就以350万元版税高居第12位;2011年的作家财富榜上,金庸仍以220万位居第19名。到2014年,金庸在第九届作家榜以330万版税位居第27名,2015年的第十届作家榜中以850万版税位居第17名。仅这四年的版税收入合计已超千万。
  金庸逝后,其版税仍可“造富”后人。
  据盈科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王军介绍,版权保护期的范围是从个人在世期间直至其过世50年后,即如果从2018年金庸过世开始计算,直到2068年的12月31日之前,由金庸作品衍生的影视剧作、动漫、游戏等,都需要征得金庸继承人、版权代理人或者经纪公司的同意,随后再向法律规定的上述一方付版权费用。
  “按照金庸先生著作的市场价值和国民影响力来算,一部由天龙八部改编的游戏,需要付给金庸先生方面的版权相关费用可能过亿”,王军表示,此外,虽然著作财产权是金庸过世50年内有效,但署名权没有期限。
  猫眼电影等网站刊载文章称,2016年,金庸曾公开表示,周星驰在电影《功夫》拍摄完成后,曾因电影中使用了小龙女等金庸武侠小说中原创的名字,向金庸付了6万元版权费。
  而近两年,金庸也曾因版权引起纠纷。今年8月,国内首例同人作品案宣判,《此间的少年》构成不正当竞争,金庸获赔168万元。据了解,在这本书中,郭靖、黄蓉、乔峰等武侠人物成为作家杨治(笔名:江南)作品中的大学生,为此,金庸以侵犯著作权和不正当竞争为由提起诉讼并要求赔偿500万。
  广州天河区法院对该案一审宣判,认为杨治不构成侵犯著作权,但构成不正当竞争,赔偿金庸经济损失168万元。

金庸剧走出影视圈富豪
相关主题园区各地开花

  新京报记者统计,作为著有“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的一代宗师,金庸著作衍生作品包括电影36部、电视剧66部、动画1部、漫画11套、电脑游戏33部。而这百余部影视作品中,不少都曾将当年的“小生”提携至今日大咖。
  2003年,刘涛因在金庸武侠剧《天龙八部》中饰演阿朱而收获万千粉丝。如今的刘涛在2017年福布斯中国名人榜中排名第九,总收入为1.8亿元人民币。
  如今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多部影视剧担任主演的杨幂,是因出演金庸剧《神雕侠侣》中的郭襄而崭露头角,进而一步步成为如今的流量担当,2017年福布斯中国名人榜中,杨幂排名第三,总收入为2亿元人民币。
  继李若彤之后,刘亦菲版的小龙女深入人心,此后更连续七年登上福布斯榜单。
  而在电影票房方面,据新京报记者粗略统计,电影《东邪西毒》票房2700.4万元,《笑傲江湖》票房1605万港元,《笑傲江湖(东方不败)》票房1125万港元,《笑傲江湖(风云再起)》票房3446万港元,《射雕英雄传之东成西就》票房2346万港元,《新碧血剑》票房151.7万港元,《飞狐外传》票房686万港元,《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票房1044万港元,《天龙八部之天山童姥》票房653万港元,《飞狐外传(1993)》票房686万港元。
  影视剧之外,由金庸武侠剧衍生出的一系列“武侠歌曲”也成为唱片工业的传奇。
  实际上,由金庸衍生出的产业链在现实中也落地开花。鄣山峡谷位于上饶市婺源县,也叫大鄣山卧龙谷,这个景点打出的名号就是“金庸笔下的世外桃源”。根据景点介绍,景点门口巨石上刻的“大鄣山卧龙谷”字样是金庸亲手所题。金庸祖籍是婺源人,在武侠小说中描绘的世外桃源,就是以婺源卧龙谷为原型。该景点门票为60元。
  山西婺源以金庸祖籍为卖点,浙江海宁就以金庸出生地为吸引游客的宣传点。
  浙商网2014年5月报道,浙江省宁海经济开发区诞生于1994年8月,是省级经济开发区,金庸武侠文化主题公园项目已列入开发区重点对接项目名单上。项目负责人介绍,金庸武侠文化主题公园,其项目负责公司已多次来宁海进行实地考察,2014年2月份已初步确定选址在长街伍山石窟景区,近期确定最终选址。
  2018年9月,一篇宣传文章称,海宁侠客小镇与中国歌剧舞剧院在海宁举行座谈会并成功签约。大型歌舞巨作《侠·影》签约落户侠客小镇。该文章称,“侠客小镇”坐落于金庸先生的出生地海宁市袁花镇,中国武侠故事的原点,而且这个“侠客小镇”,正是以金庸侠文化为主题的休闲旅游特色小镇。
  早在2002年,云南大理就建设了天龙八部影视城,以影视拍摄服务为主,兼具观光旅游、文化娱乐、休闲度假等功能。在大理天龙八部影视城取景的有电视剧《天龙八部》《西游记》等作品。资料显示,天龙八部影视城投资1亿多元人民币,占地达700余亩。
  新京报记者林子 任娇 校对:郑厚今
  再见江湖!武侠小说泰斗金庸逝世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20 05:33, Processed in 0.218401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