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8215|回复: 17
#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蓉蓉 发表于: 2016-8-16 08:22:00|只看该作者|只看大图|正序浏览回帖奖励|阅读模式

[通信“墨子号”实验首次实现1200公里地面站间量子态远程传输

 [复制链接]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于2016年8月16日1时40分,在酒泉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此次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又迈出重要一步。
  中国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潘建伟院士介绍,如果说地面量子通信构建了一张连接每个城市、每个信息传输点的“网”,那么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就像一杆将这张网射向太空的“标枪”。当这张纵横寰宇的量子通信“天地网”织就,海量信息将在其中来去如影,并且“无条件”安全。2017年1月18日,中国发射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圆满完成了4个月的在轨测试任务,正式交付用户单位使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等单位相关领导在交付使用证书上签字。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蓉蓉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蓉蓉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蓉蓉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蓉蓉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蓉蓉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蓉蓉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闪电击中成都民宅 顺着天线沿墙走2米极度危险 已经删除
17#
 谁说的等待 发表于: 2022-5-6 10:34:34|只看该作者

“墨子号”实验首次实现1200公里地面站间量子态远程传输

源自:中国新闻网
⊙作者:吴兰

  中新社合肥5月5日电(记者:吴兰)记者5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潘建伟及其同事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远距离的量子态传输方面取得重要实验进展:首次实现了地球上相距1200公里两个地面站之间的量子态远程传输。
  据介绍,千公里的距离为目前地表量子态传输的新纪录,向构建全球化量子信息处理和量子通信网络迈出重要一步。
  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日在线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
  远距离量子态传输是构建量子通信网络的重要实现途径之一,也是实现多种量子信息处理任务的必要元素。通过远距离量子纠缠分发的辅助,量子态可通过测量然后再重构的方式完成远距离的传输,传输距离在理论上可以是无穷远。但在实现中,量子纠缠分发的距离和品质会受到信道损耗、消相干等因素的影响。如何不断突破传输距离的限制,一直是该领域的重要研究目标之一。
  利用星载纠缠源向遥远的两地先进行纠缠分发,再进行量子态的制备与重构,是实现远距离量子态传输的最可能路径之一。然而,由于大气湍流的影响,光子在大气信道中传播后,实现基于量子干涉的量子态测量是非常困难的。
  2016年,随着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的成功发射,“墨子号”平台为量子通信实验提供了宝贵的纠缠分发资源。为了克服远距离湍流大气传输后的量子光干涉难题,实验团队利用光学一体化粘接技术和量子隐形传态方案等,在相距1200公里的云南丽江站和德令哈地面站之间完成了远程量子态的传输验证。
  该工作为未来构建全球化的量子信息处理网络奠定了重要基础。
16#
 神对你很失望 发表于: 2020-5-14 10:45:06|只看该作者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取得新进展 我国科学家首次验证量子安全时间传递

源自:央视
原文标题:“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取得新进展 我国科学家首次验证量子安全时间传递

  中科院院士潘建伟研究团队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世界上首次实现量子安全时间传递的原理性实验验证,为未来构建安全的卫星导航系统奠定了基础。该成果日前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物理》上发表。
  高精度时间传递是日常生活中导航、定位等应用的核心技术。计算机网络、金融交易市场等网络系统,都需要统一的时间基准。如果这些系统遭受到攻击,其引起的时间错误将会引起网络崩溃、导航定位错误等安全性事故。科研团队介绍,量子通信技术为安全时间传递带来了新的解决方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徐飞虎
  我们主要和前面技术不一样的就是我们主要采用的是量子信号来传递这个时间信息,这样主要的优势是它的安全性比较好。我们主要用的是单光子来实现一个安全的时间传递。


  基于“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科研团队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实现了星地量子安全时间同步的技术验证,获得了30皮秒精度的星地时间传递,此精度达到了星地激光时间传递的国际先进水平。这一研究成果为未来构建安全的卫星导航系统奠定了基础,并将推动量子精密测量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
15#
 一对山 发表于: 2019-2-1 18:53:00|只看该作者

九十多年来首次 中国团队夺走美国科技大奖

源自:参考消息
原文标题:视界|九十多年来首次!中国团队夺走美国科技大奖

  “一支由34名中国物理学家组成的团队,将获得由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颁发的2018年度克利夫兰奖,因为他们的研究将为下一代的互联网打下基石。”
  上面这段话来自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官网发布的新闻稿。
AAAS官网首页的大幅新闻图片,则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领衔的“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科研团队合影。

  这是美国科学促进会设立克利夫兰奖九十余年来,中国科学家在本土完成的科研成果首次获得这一重要荣誉。
  作为美国历史最为悠久的科研奖项之一,克利夫兰奖每年都从刊登于《科学》杂志上的研究论文中,选出一项最具学术价值和影响力的成果授予该奖。
  此次获奖的“墨子号”量子卫星团队研究成就,曾在2017年6月登上了《科学》杂志的封面。
  有人诗意地描述道:就像是一个美好隐喻,中国“墨子号”量子卫星从太空发出两道红色的光,看上去好似汉字大写的“人”字。

  2017年初,以潘建伟教授带头的研究团队成立,他们利用“墨子号”量子卫星在国际上率先成功实现了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空间尺度下严格满足“爱因斯坦定域性条件”的量子力学非定域性检验,在空间量子物理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让网友感叹“不明觉厉”的这段话,如果通俗来讲,就像一场量子的“星际穿越”,意味着一种全新的通信方式。
  国际权威期刊《自然》杂志曾如此感叹“墨子号”量子卫星研究成果的意义:“这标志着中国在量子通信领域的崛起,从10年前不起眼的国家发展为现在的世界劲旅,将领先于欧洲和北美。”
动画演示 图片来源:Inside Science网站

  参考视频注意到,《“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团队获美国克利夫兰奖》的新闻一出,@新华视点、@人民日报、@中科院之声都第一时间在微博转发这个好消息。
  广大网友纷纷表示,这着实是一件令人高兴的新年大礼包,其中一些“抖机灵”的留言,看笑了不少人。
  “愣着干嘛鼓掌啊!”

  “大国工匠 中国骄傲”

  海量留言中,参考视频也发现一个小插曲。
  有个别“习惯性抬杠”的网友评论说:“AAAS是个给25美元就能入会的组织,这个奖项的含金量也没多高。”
  对此,@中科院之声官方微博在给出具体解释的同时,也直接@这位网友:“AAAS也能喷,领教了……”

  事实上,这名网友口中的“给钱就能进”的美国科学促进会成立于1848年,是世界上最大的科学和工程学协会的联合体,也是最大的非营利性国际科技组织。
  当然,这样不负责任的发言自然也是激怒了不少网友,懂行的人排队留言给其“上课”:“这是官方盖章国际承认的,非常了不起的好吗!”
  “继续加油啊,中国科技!”
14#
 雏菊花 发表于: 2019-2-1 10:08:00|只看该作者

“墨子号”研究成果获克利夫兰奖

源自:央视
原文标题:“墨子号”研究成果获克利夫兰奖

  昨天,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宣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领衔的“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科研团队被授予“2018年度克利夫兰奖”,以表彰该团队实现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为建立下一代安全通信网络奠定基础。
这是美国科学促进会设立克利夫兰奖90余年来,中国科学家在本土完成的科学成果首次获得这一荣誉。设立于1923年的克利夫兰奖是美国科学促进会历史最悠久的奖项。该奖项每年评选一次,从上一年6月至次年5月的一年时间内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数百篇重要论文中,选出一项最具学术价值和影响力的成果授予该奖。
13#
 qwer222 发表于: 2019-1-31 23:38:00|只看该作者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成果获克利夫兰奖

源自:央广网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成果获克利夫兰奖]
  北京时间2019年1月31日晚,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宣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领衔的“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科研团队被授予2018年度克利夫兰奖,以表彰该团队通过实现千公里级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推动大尺度量子通信实验研究做出的卓越贡献。这是美国科学促进会设立克利夫兰奖九十余年来,中国科学家在本土完成的科研成果首次获得这一重要荣誉。该奖项将于当地时间2月14日在华盛顿举行的美国科学促进会年会上正式颁发。(央广记者朱敏)
12#
 谁说的等待 发表于: 2017-6-16 08:42:00|只看该作者

中国“墨子号”量子卫星首次实现千公里量级量子纠缠

源自:新华社
  新华社6月16日消息,中国科学家15日(当地时间)在美国《科学》杂志上报告说,中国“墨子号”量子卫星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千公里量级的量子纠缠,这意味着量子通信向实用迈出一大步。
  这一消息目前登上了“自然科学”网站(www.nature.com)的头条,并使外国专家感到震惊。此前的量子传输距离纪录是144公里。
自然科学网头版截图(6月16日上午)
  报道称,中国量子卫星克服了超安全通信的主要障碍。量子卫星探针实现了创纪录的远距离量子纠缠,这能够实现基于量子技术下的数据加密传输。发射后仅仅数月,世界上首颗量子通信卫星就已经达到了它最具雄心的目标之一。
  中国研究人员《科学》杂志发表报告称,通过两个地面站点和卫星之间发射量子,他们在千公里级别上距离实现了量子纠缠。这一技术是未来绝对安全的量子通信技术的基础技术。参与这次实验的两个地面站分别是青海德令哈站和云南丽江高美古站,两站距离1203公里。
  这次重要实验是在去年年底完成的,而此前的传输距离纪录为144公里。而“墨子”号卫星是2016年8月发射的。
  研究团队每晚只有5分钟的时间窗口,此时卫星轨道高度大约500公里,其信号能够同时被两个地面站接收。在卫星发射伊始,他们就已经能够实现每秒进行一次量子纠缠,这一速率比他们预期快了10倍。
  中国“墨子”团队负责人潘建伟表示,他们已经开始实验运用量子纠缠技术创建密钥,以实现天地间的信息瞬时传输。不过潘建伟说,暂时并不准备对外公布实验结果。
  外国专家震惊
  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物理学家沃夫冈·迪塔尔(Wolfgang Tittel,领导另一量子研究团队)表示,“我已经被中国团队的结果震惊了,我个人之前看到量子卫星发射后,并不确定能获得什么结果”,也不确定他们是否能用它实现技术突破。
  与潘建伟团队相比,加拿大的量子加密和科学卫星团队采取了较为简单的实验方法,他们在地面制造量子纠缠,并将其发射到卫星上。他们上周发表文章称,成功将量子发射到了10公里高空的飞行器上。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the University of Waterloo)量子项目成员托马斯·詹内怀恩(Thomas Jennewein)表示,他们的团队以及世界上的其他团队现在正在追赶中国团队,“很明显他们是量子卫星的世界领跑者。”
  潘建伟说,目前主要的挑战是,如何在白天,光量子非常多的情况下,分辨并接收到量子卫星的信号,以实现量子通信。
  潘建伟表示,除了量子密钥和通信实验之外,他们还将运用“墨子号”测试重力对于量子纠缠形态的影响。他们还将在两年内发射另一颗量子卫星。其他同事认为这个想法太雄心勃勃了,因为这意味着两套在太空中的量子发射系统,可能实现宇宙中的量子纠缠。
11#
 小姑凉可爱 发表于: 2017-1-19 10:28:00|只看该作者

“墨子号”在轨交付使用 看看这颗卫星有多牛

源自:中国经济网
原文标题:“墨子号”在轨交付使用了,看看这颗卫星有多牛!

图: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潘建伟。中国经济网记者佘惠敏 摄
图:量子卫星在轨交付仪式现场。中国经济网记者佘惠敏 摄

  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18日消息(记者:佘惠敏)今日,我国发射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圆满完成了4个月的在轨测试任务,正式交付用户单位使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等单位相关领导在交付使用证书上签字。

“墨子号”是啥卫星?
世界上第一颗空间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墨子号”是由我国完全自主研制的世界上第一颗空间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于2016年8月16日发射升空。该卫星从科学概念的提出到关键技术突破,从有效载荷研制到科学成果的产出,由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创新中心主导完成。
  面对在国际上首次开展空间尺度量子科学实验这一全新的领域,从2003年开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国家天文台、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等单位的研究人员经过长达10余年的协同攻关,创新性地突破了包括星地量子信道、空间单光子探测、高亮度空间量子纠缠光源等多项国际领先的关键技术,确保了卫星的成功研制,为各项科学实验任务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墨子号”要干啥活?
星地量子保密通信,千公里级量子纠缠分发

  “墨子号”的主要应用目标是通过卫星和地面站之间的量子密钥分发,实现星地量子保密通信,并通过卫星中转实现可覆盖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墨子号”可以在千公里外的外太空以10kbps的速率给地面站分发量子密钥,比地面同距离光纤量子通信水平提高了15个数量级以上。该项技术突破不仅使得我国具备了对光纤无法覆盖的地区──如我国的南海诸岛、驻外使领馆、远洋舰艇等──直接提供高安全等级量子通信保障的能力,并为我国未来构建覆盖全球的天地一体化量子保密通信网络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墨子号”的另一前沿研究目标是在量子物理基本问题检验领域:即通过千公里量级的量子纠缠分发,首次在空间尺度检验量子力学的非定域性,并利用量子纠缠在地面和卫星之间实现量子隐形传态。通过“墨子号”的星地纠缠分发,我们能够在相距1200公里以上的两个地面站之间以1对/秒的速度建立起量子纠缠,将使得人类首次具有在空间尺度开展量子科学实验的能力,并为未来在外太空开展广义相对论、量子引力等物理学基本原理的检验做好了坚实的技术准备,成为我国在基础物理学领域对世界的又一重要贡献。

“墨子号”能干活了?
测试阶段性能卓越,超过系统指标要求

  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轨测试阶段全面完成了卫星平台测试、有效载荷自测试和天地一体化链路测试,卫星平台和有效载荷工作一切正常,成功构建了星地单向、星地双向、地星单向量子信道,系统信道效率、时间同步精度、跟踪瞄准精度均超过系统指标要求,可以满足空间量子科学实验的要求。
  在交付仪式前,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工程常务副总师王建宇研究员向与会领导和专家做了卫星在轨测试总结报告,并表示量子卫星已经在世界上首次建立了天地一体化量子通信实验测试平台,具备了开展空间量子科学实验的条件。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首席科学家潘建伟院士代表科学研究团队做了量子卫星寿命期工作安排报告。据潘建伟介绍,目前研究团队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展相关科学实验工作,已获取了初步的实验数据。研究团队对顺利完成星地量子密钥分发实验、广域量子密钥应用演示实验、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及地星量子隐形传态实验全部预先设定的科学实验任务充满信心。

“墨子号”有多牛?
年度国际重大科学事件,改变世界的十大创新技术

  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使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进一步扩大了世界领先的优势,并且作为我国基础物理研究和航天工程两个领域的完美结合,凸现了我国的综合科技实力。“墨子号”从研制过程到成功发射均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和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墨子号”成功发射后,极大激起了公众对量子科技的浓厚兴趣。包括英国《自然》杂志、美国《科学》杂志、《科学美国人》、英国《新科学家》、《纽约时报》、英国广播公司(BBC)等众多国际知名学术和公共媒体都对“墨子号”进行了专题报道,美国国家航天局(NASA)也在其官网上对“墨子号”发射任务给出了详细的介绍。2016年底,“墨子号”和人类首次探测到引力波等重大成果共同入选英国《自然》杂志点评的年度国际重大科学事件;“墨子号”作为唯一诞生于美国本土之外的创新技术入选《科学美国人》评选的2016年度“改变世界的十大创新技术”;近日,《华尔街日报》针对中国科技的高速发展给出了标题为“沉寂了一千年,中国誓回发明创新之巅”的专题文章,将“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作为中国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标志。
10#
 西蜀教师 发表于: 2016-10-13 13:08:00|只看该作者

全球首颗量子卫星“墨子号”在轨测试顺利

源自:京华时报
原文标题:量子卫星“墨子号”在轨测试顺利

  (记者:潘珊菊)昨天,中科院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的最新进展。据介绍,“墨子号”正在开展为期三个月的在轨测试,目前状态良好,预计11月中旬完成全部在轨测试工作,随后卫星将交付使用,正式开始科学实验。
  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潘建伟院士介绍,今年8月16日,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以来,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任务计划包括三个部分:发射入轨、在轨测试、开展实验。之前完成的是发射入轨的任务,目前正在开展在轨测试,为期大概三个月。包括三个方面的测试,卫星平台测试、有效载荷测试、星地链路测试。目前卫星平台测试和有效载荷测试已经完成,星地链路测试部分完成。
  测试显示,卫星平台方面,电池组状态正常,太阳帆板供电正常;遥控成功率100%;卫星姿控系统运行正常,性能稳定。有效载荷方面,各单机开机检查,状态均正常;载荷内部光轴匹配精度满足任务要求;完成载荷单光子探测专项测试,指标符合预期;完成对所有地面站的跟瞄,稳定性良好,跟踪精度满足要求;纠缠源工作正常,光源亮度等指标满足任务要求。
  在星地链路测试方面,卫星完成了与兴隆站、德令哈站、南山站的单站跟瞄测试,建立了星地链路;同时还完成了南山站与德令哈双站跟瞄测试,建立了双边纠缠光链路;此外完成与阿里站的跟瞄测试,建立了隐形传态光链路。“三种不同链路的打通,为量子卫星的三大科学任务打下了基础。目前我们正在进行参数调整和优化,接下来的测试中将寻找最佳工作点以及积累有效数据。”潘建伟说。
  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的成功发射,将使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构建天地一体化的量子科学实验体系。卫星和地面站将共同执行三大科学任务,分别是高速星地量子密钥分发;星地量子纠缠分发,实现大尺度量子非定域性检验;星地量子隐形传态。
9#
 远方的雁 发表于: 2016-9-22 13:08:00|只看该作者

墨子号卫星为何推迟升空 首席科学家披露原因

源自:新华网
原文标题:对话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量子通信三大焦点话题怎么看

资料图片:2016年8月16日1时4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简称“量子卫星”)发射升空(拼版照片)。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新华社上海9月21日电题:量子通信三大焦点话题怎么看──对话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潘建伟
  新华社记者周琳
  离8月16日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成功发射升空已有月余。理论意义上不惧怕任何监听的量子通信,在刷屏同时,是否真正能做到绝对安全、是不是被欧美科研抛弃的质疑,一直不绝于耳。资本市场的热捧,更是让不少量子概念“一拥而上”。
  从对撞机建否的观点碰撞,到对量子通信的质疑,科学欢迎争鸣、却也分真假。20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创新中心主任潘建伟院士在上海参加“对话张江”活动时,对量子通信的一些问题作了解读。

关于安全:抗干扰能力如何?是否够稳定?
  量子卫星上天后,网络上有文章质疑表示,这是不是欧美不玩的领域?如果是欧美都做不好的,我们能做好吗?针对在量子通信领域的国际竞争格局,潘建伟表示,中国正在领跑,欧美也在加紧布局。
  例如近期,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NSTC)发布题为《发展量子信息科学:国家的挑战与机遇》的报告。今年5月,欧盟委员会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办的欧洲量子会议上宣布,计划启动10亿欧元量子技术旗舰计划。
  “过去我们的科研跟跑的年数太久了,很多人甚至认为好的东西都得跟在欧美后面才合理,这种感受很不好。这就是我们取名‘墨子号’的原因。”潘建伟说,墨子最早用实验证明光沿着直线传播,提出粒子概念和牛顿惯性定律的雏形,因此被称为“科圣”。“我们想用名字提醒大家,中国人也可以做很好的科学。从前有、现在有,将来会有更多。”
  对于量子通信的安全性,网络上有质疑声音认为,如果说当一段密码信息被窃听,就会改变量子的状态而暴露窃听行为,这一段密码会被废弃;那么,如果这种窃听行为一直存在,密码一直废弃,是不是意味着密钥永远无法传输,绝对安全其实牺牲了传输的稳定性?
  面对这一质疑,潘建伟回应表示,上述描述的状态,是对通信的过程造成干扰。如果干扰一直在进行,其他的通信模式同样无法继续。无论是量子通信,还是传统通信,如果想要其无法进行,进行干扰的成本是一样的。
  “传统通信的抗干扰能力并不比量子通信强,只不过平时别人不想干扰你,恨不得你一直在说,以窃取更多的信息。”潘建伟说,举例来说,如果有窃听者控制了整个网络,无论是经典通信、量子通信,都无法继续进行。但如果没有控制整个网络,量子的测不准等原理,可以让传输做到无条件安全。
  事实上,不少人也担心,现在的量子通信只是密钥是通过量子加密的,其他信息还是经典通信,能实现绝对安全吗?
  潘建伟表示,已有无数实验证明了量子纠缠态的原理。两颗处于纠缠态的粒子,如果对其中一个进行测量,实验数据中100KM外的另一个粒子也会发生相应塌缩。“或许我们现在还不明白为什么会产生塌缩,但这并不妨碍以此为基础进行有用的尝试。”
  量子加密传输就是尝试之一。潘建伟介绍,平时的电话、邮件等沟通,经典通信已经能做到很好,只需要将密码通过量子加密完成,解决安全问题即可,无需将多种大容量的信息都进行量子传输。
资料图片:这是在812所进行磁测试的量子卫星(2014年12月2日摄)。新华社发(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供图)

关于未来:“墨子号”卫星是一锤子买卖吗?
  对于量子卫星的未来规划,潘建伟希望,五年内卫星全天时“通信”,尽快形成“星群”完成广域传输。
  原定于7月就择机发射的“墨子号”最终选择了8月中旬正式升空,推迟了近1个月的原因一直被猜测。潘建伟介绍,发射前忽然发现激光器能量快速下降,如果盲目发射,“墨子号”就可能成为一个“瞎子”,无法完成高空到地面的光束对准。“不过发射月余至今,墨子号所有在轨测试都是很良好的,我们对于完成后续实验很有信心。”
  看似2011年立项、2016年发射的量子卫星只走过了五年时光,事实上来自多领域的技术团队为其储备了20年的时间,用上了看家本领。潘建伟认为,这并非一家、一人的成果。
  例如,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中科院成都光电所提供的光学跟秒技术;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为卫星解决稳定性问题等。潘建伟介绍,自己的技术团队主要负责的是从光束释放的万万亿光子中,过滤掉太阳光,找出一个个光子并加载信息,“就要比大海捞针还要精确”。
  但是,未来想要实现广域的量子通信,一颗卫星还远远不够。“墨子号”如同一个探路者,承担着探索和研究等多重任务。“譬如说,一颗卫星从轨道上每天经过上海大概只有一轨,也就只有几百秒,每秒钟可以送1万个密钥,几百秒可以送几百万密钥的信息。而有这么多用户,还远远不够。”潘建伟说。
  潘建伟表示,希望能再通过五年时间,有至少两颗卫星都可以在白天做实验,解决卫星与卫星之间通讯全天时的问题。再通过十年左右的努力,形成“星群”,与地面的台站结合,逐步构建起天地一体的量子通信广域传输网络。

关于产业化:受资本市场追捧好不好?
  对于量子卫星的产业化,潘建伟表示,要稳步推进,不能让一些李鬼把概念乱用。
  “墨子号”升空后,量子通信成为科学界绝对的“网红”,也成为资本市场追捧的方向。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资本市场的量子概念股就不下十家。在电商平台上搜索,还有不少“量子弱磁场检测仪”等产品,甚至还滋生出“量子医学”的概念。
  “量子通信的概念炒得过热,我有些担心,这并不是科学的态度”。潘建伟说,一方面民众对科学概念的崇尚产生出崇拜感,而另一方面科普宣传做得还不够,不少商家就用“概念”包装,欺骗民众。
  潘建伟举例说,前一阵子还有亲戚说,挂了一个量子挂坠在胸前,它每天能辐射出一些东西,可以防癌;前阵子还有人说用“量子波”打到油桃上面,这个油桃长出来就会对身体特别好。“联想到当年有人炒作所谓的‘纳米水’,让人哭笑不得。”
  专家指出,量子技术的前景应用非常好,但真正应用到百姓生活起码还要10到15年。由于成本高等因素,目前量子通信的用户主要还是政府、军方、金融机构、大型企业等。潘建伟表示,如果光纤铺到千家万户且都改造了设备,在手机上增加量子传输密钥的芯片,15年后进入千家万户也并非不可能。
  “李鬼乱搞可能把量子的概念乱用了。好多公司傍上概念,也是为了在资本市场套取好处。”潘建伟说,广大投资者在投资量子概念股、使用量子产品也要搞清楚,究竟是不是“真量子”。如果自己无法判断,欢迎来请教相关科学家。
8#
 小姑凉可爱 发表于: 2016-8-19 09:28:06|只看该作者

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成功接收“墨子号”数据

源自: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8月18日电(记者:吴晶晶)记者18日从中科院获悉,17日11时56分24秒,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所属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密云站在第23圈次成功跟踪、接收到我国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首轨数据。
  “墨子号”于16日1时40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它是中科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专项首批科学实验卫星之一,将使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构建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与科学实验体系。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的密云站、喀什站和三亚站负责承担“墨子号”数据的接收任务。
  据介绍,“墨子号”首轨任务时长约7分钟,接收数据量约202MB。经验证,卫星数据质量良好。这些卫星数据已实时传送至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负责中科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地面接收系统的建设和运行工作,已经形成我国南-北-西地理布局的近地空间科学卫星接收站网。“墨子号”是继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实践十号卫星之后,我国空间科学卫星系列的第三颗卫星。今后,地面站还将陆续承担我国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等后续空间科学卫星的数据接收任务。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24 10:40, Processed in 0.202801 second(s), 12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