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5983|回复: 21
#
跳转到指定楼层

[山脉·森林青藏科考新发现:亚洲水塔既“重要”又“脆弱”

 [复制链接]
  青藏高原(Qinghai-Tibet Plateau)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第三极”,南起喜马拉雅山脉南缘,北至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北缘,西部为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脉,东及东北部与秦岭山脉西段和黄土高原相接,介于北纬26°00′~39°47′,东经73°19′~104°47′之间。
  青藏高原东西长约2,800千米,南北宽约300~1,500千米,总面积约250万平方千米,地形上可分为藏北高原、藏南谷地、柴达木盆地、祁连山地、青海高原和川藏高山峡谷区等6个部分,包括中国西藏全部和青海、新疆甘肃、四川、云南的部分以及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或全部。
  青藏高原的自然历史发育极其年轻,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形成了全世界最高、最年轻而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紧密结合的自然地理单元。高原腹地年平均温度在0℃以下,大片地区最暖月平均温度也不足10℃。青藏高原一般海拔在3,000~5,000米之间,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为东亚、东南亚和南亚许多大河流发源地;高原上湖泊众多,有纳木措、青海湖等。
  青藏高原光照和地热资源充足,矿产资源主要有铬、铜、铅、锌、水晶等等。高原上冻土广布,植被多为天然草原。青藏高原也是中华民族的源头地之一和中华文明的发详地之一,在华夏文明史上流传的伏羲、炎帝、烈山氏、共工氏、四岳氏、金田氏和夏禹等都是高原古羌人。青藏高原上的居民以藏族为主,形成了以藏族文化为主的高原文化体系。

  草原是青藏高原上占据面积最大的生态系统类型。紫花针茅耐寒耐旱,暖季呈黄绿色,8月以后花穗飘扬,在阳光照射和微风吹拂下,泛映出缕缕银光。这里的草质柔软,是良好的放牧场。
  喜马拉雅,原意即为“雪的家乡”。 从喜马拉雅到祁连山麓,从喀喇昆仑到横断山脉,青藏高原的万水千山养育着这里的人民。在世界普遍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今天,高原儿女也在经受着新的考验。
  在东南部海拔3,000米以下的森林中,云杉、冷杉的胸径及树高平均生长量通常要到80年树龄时才达到最大值,而材积平均生长量则到200年时才达到其顶峰。 青藏高原的北面是坚硬的塔里木地块,它阻挡了青藏地块向北推移,并且下插到昆仑山之下。因此青藏地区的地壳不断缩短、加厚,地面海拨逐渐升高。中国科学家经过二十多年的考察研究,使青藏高原形成演化的理论得到了发展。
  我国的长江和黄河,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支流布拉马普特拉河,东南亚的萨尔温江与湄公河均源于青藏高原。在高原境内,它们分别叫做通天河、嘎玛勒曲、狮泉河、雅鲁藏布江、怒江和澜沧江。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河曲马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河曲马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河曲马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河曲马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河曲马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河曲马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 · 藏族|主题: 266, 订阅: 0
在四姑娘山下远眺瓦尔登湖 成都作家雷立刚小说《少林寺》片段
21#
 蓝色的冰 发表于: 2019-12-18 17:14:27|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青藏科考新发现:亚洲水塔既“重要”又“脆弱”

源自:中国青年报
原文标题:青藏科考最新发现:亚洲水塔“最重要”却“最脆弱”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12月18日电(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邱晨辉)“我们评估了全球78个水塔单元的重要性,亚洲水塔占据16个,是全球最重要的水塔,也是全球最脆弱的水塔,其脆弱性和风险性需要引起重视!”在今天举行的第二次青藏科考队成果发布会上,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檀栋正式发布最新一批科考成果。
  所谓“亚洲水塔”,是指以青藏高原为核心的高山地区,这里是亚洲十多条大江大河的发源地,也是除南极和北极以外冰雪储量最大的地区,该区域不仅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还影响着我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20多亿人口的生存和发展。
多年冻土区的碎石路基,图源: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多年冻土区的通风管路基,图源: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姚檀栋当天介绍了第二次青藏科考队有关亚洲水塔的最新研究成果,具体如下──
  亚洲水塔是全球最重要的水塔。第二次青藏科考队与全球其他科学家一起,评估了全球78个水塔单元的重要性,发现全球78个水塔单元中,亚洲水塔单元有16个。亚洲水塔是全球最重要的水塔。印度河、塔里木河、阿姆河、锡尔河、恒河-雅鲁藏布江是亚洲水塔中重要性排名前5的水塔单元,其中印度河水塔单元则以其丰富的水资源量和下游生活与灌溉的超级需水量而位居全球水塔单元重要性之冠。
  评估发现,亚洲水塔也是全球最脆弱的水塔。阿姆河、印度河、恒河-雅鲁藏布江、锡尔河、塔里木河是亚洲水塔中脆弱性排名前5的水塔单元。印度河水塔单元也位居全球水塔脆弱性之冠。预计到2050年,该流域人口将增长50%,GDP将增长近8倍,温度将升高1.9℃,降水将增加0.2%。这些都将导致印度河水塔单元的脆弱性越来越大。
  亚洲水塔还是全球风险最大的水塔。姚檀栋说,该区域正在以全球2倍的升温速率变暖,并引起亚洲水塔失衡,主要表现为冰川加速退缩、湖泊显著扩张、冰川径流增加、冰崩等新型灾害出现。
  “这些变化导致亚洲水塔的灾变风险日益增大,冰崩、冰湖溃决等灾害加剧。截至目前,第二次青藏科考队已经开展亚洲水塔三维立体观测,建立了冰崩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为区域防灾减灾提供了新的有效技术保障。”姚檀栋说。
  自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开展了第一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前后历经20余年,积累了大量科学资料,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姚檀栋说,自首次青藏科考开展以来,青藏高原自然与社会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气候变化尤为剧烈,在气候变暖影响下,亚洲水塔发生失衡变化,冰川退缩、冻土退化、冰湖溃决、冰崩、泥石流等对人类生存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
  2017年8月,我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在拉萨正式启动,旨在查清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影响,并制定科学应对方案。这次青藏科考设有10大科考任务,包括西风-季风协同作用及其影响、亚洲水塔动态变化与影响等,涵盖了不同科学领域的60多个科考专题。
  这其中,亚洲水塔动态变化与影响作为科考十大任务之一,将聚焦亚洲水塔变化与影响及应对,阐明亚洲水塔的总水量和水资源量,摸清水塔各组分现状。姚檀栋说,未来科考队将做进一步研究,努力揭示亚洲水塔变化规律,预估未来变化情景,评估亚洲水塔水安全风险与广域效应,提出科学应对方案。
  (教育科学部编辑)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0#
 忧忧我 发表于: 2019-8-6 23:53:00|只看该作者

青藏高原昆虫种类目前达万余种

源自:新华网
原文标题:青藏高原昆虫种类目前达万余种

  新华社拉萨8月6日电(记者:李键)据统计,截至目前青藏高原昆虫种类达10828种,新增1500种,占全国总量的八分之一左右。
  这是记者6日从首届中国青藏高原昆虫论坛上获悉的。首届中国青藏高原昆虫论坛于8月6日至9日举行,主题为“青藏高原昆虫学研究的新成果、新方法、新观点、新视野”。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46所高校、科研单位的15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拉萨,从青藏高原昆虫的起源、分类、多样性、资源状况、古昆虫等视角展示研究成果。此外,论坛内容还包括“多彩的昆虫世界”科普展、昆虫科普活动周户外体验等活动。
  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任国栋基于长期的考察总结,获得了昆虫拟步甲的物种多样性及产生动力、系统演化、生态地理分布、形态等方面的初步认识,并推测向冷适应方向演化成为高原昆虫自然选择的最大亮点。
  青藏高原以生态环境奇特、生物多样性丰富著称,是孕育全球珍稀、特色和特有物种最多的摇篮之一。作为重要研究领域的青藏高原昆虫学,已有130余年的研究历史,在高原昆虫分类区系、地理学、生态学等领域成果超过600项。
19#
 雏菊花 发表于: 2019-5-3 21:52:59|只看该作者

青藏高原史前人类最早活动时间向前被推进12万年

源自:新华网
原文标题:甘肃夏河县人类下颌骨化石:将青藏高原史前人类最早活动时间向前推进12万年

  新华社兰州5月3日电(记者:张文静)我国科学家联合多名境内外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称,在海拔3280米的青藏高原东北部甘肃省夏河县白石崖溶洞,发现的一件人类下颌骨化石经鉴定为丹尼索瓦人。
  这一研究成果将青藏高原史前人类最早活动时间,由距今4万年推早至距今16万年,整整向前推进了12万年。
  由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陈发虎院士、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张东菊副教授和德国马普学会进化人类学研究所Jean-Jacques Hublin教授等带领的研究团队,对化石发现地及其周边地区进行了近十年的系统考古调查,发现了大批可能与该化石共存的文化遗存,为深入研究丹尼索瓦人的文化内涵、行为特征和高海拔环境适应策略等提供了关键信息。
  据介绍,丹尼索瓦人是一种神秘的、已灭绝的古人类种群。因发现于西伯利亚的丹尼索瓦洞穴而得名。科学家对该洞穴发现的指骨进行古DNA分析显示,丹尼索瓦人曾在大约3万年前与现代人的祖先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此次研究人员在甘肃省夏河县发现的这件化石,是目前阿尔泰山地区丹尼索瓦洞以外发现的首例丹尼索瓦人化石,并从考古学上验证了丹尼索瓦人曾在东亚分布的推测。
  甘肃省夏河县发现的这件化石仅保存了下颌骨右侧,颌骨形态粗壮原始,臼齿较大。研究团队通过对化石测年、体质形态分析和古蛋白质分析等,显示其年龄最小为距今16万年,是中更新世古老型智人的一种。
  张东菊说:“甘肃省夏河县的这件化石保留的蛋白质信息中,包含了丹尼索瓦人特有的变异蛋白质。在古蛋白质分析基础上,通过构建演化关系,我们将这件夏河化石归入丹尼索瓦人或者是其近亲种。”
  此前,相关研究显示,史前人类于距今约4万年前到达青藏高原。陈发虎院士研究团队的最新发现,使青藏高原史前人类最早活动时间,由距今4万年推早至距今16万年。同时,该研究首次为丹尼索瓦人曾在东亚分布提供了化石证据,并首次揭露了丹尼索瓦人的下颌骨形态信息,使丹尼索瓦人与其他古老人群进行体质形态对比成为可能。这为神秘的丹尼索瓦人的深入研究开启了更广阔的研究空间。
  该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5月2日由世界顶级学术刊物《自然》发表。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8#
 吖吖 发表于: 2019-3-7 10:53:00|只看该作者

青藏高原科考最新进展:距今2000多万年前开始抬升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青藏高原科考最新进展:距今2000多万年前开始抬升

  据央视新闻移动网消息,青藏高原一直备受全世界科学家关注。国际期刊《科学进展》今天(7日)刊发我国科研团队发表的一项科研成果,这一成果证实:青藏高原在距今2000多万年前开始抬升。
  此次发表的科研成果源于2016年科研人员在藏北伦坡拉盆地的地层中,采集到的一片珍贵的叶片化石标本,距今约2500万年。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古生态研究组研究员苏涛:我们在打开岩层(后),发现了一个非常巨大、非常大型的棕榈化石。然后它的叶脉也是保存非常清楚。另外它的叶柄非常长,可以达到接近70厘米,在青藏高原的核心地带,这么高的海拔发现棕榈化石的话这还是第一次。
  据科研人员介绍,全球现生棕榈科植物共有2500多种,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之后,科研人员分析了 制约棕榈科生长的气候要素,并模拟了13种不同地形地貌情景比对分析。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古生态研究组研究员周浙昆:棕榈化石的发现可以说是改变了我们原来对青藏高原的认识,在2500万年前的时候,青藏高原其实那个地方有森林、有高山,有湖泊,是(有着)一个非常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原来大家对青藏高原的认识是完全不一样的。
  此次报道的大型棕榈科叶片化石,表明当时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远比现在要高很多,由于高原抬升所引起的环境变化,导致许多物种在这一地区逐渐消失。
  编辑:孔繁丽
17#
 零距离 发表于: 2019-1-24 12:08:00|只看该作者

第二次青藏科考·西藏 施放科研浮空艇 挑战海拔6000米

源自:央视
原文标题:第二次青藏科考·西藏 施放科研浮空艇 挑战海拔6000米

  作为2019年的重要科考项目之一,从今年1月开始,由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联合空天信息研究院的40多名科考队员组成“藏东南水汽传输科考队”,展开大气水汽传输观测实验。也就是说,通过这项实验,可以获取青藏高原东南部水汽传输的路线、变化规律等信息。
而说起这个科学实验的方式,那可不简单。科学家们将在海拔3385米的西藏林芝鲁朗地区,利用浮空艇上升到超过海拔6000米的高空,以三维视角研究以青藏高原为核心的亚洲水塔的水汽来源。在经历了数次失败之后,21号深夜开始,持续到22号的挑战终于获得了成功。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6#
 我很牛 发表于: 2017-4-24 11:28:00|只看该作者

港媒:中国计划在青藏高原建世界上最大国家公园

原文标题:港媒:中国计划在青藏高原建设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公园

  香港《南华早报》4月22日文章
  中国正考虑将整个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山区变为一个庞大的国家公园,以保护“最后一片净土”。这是与该项目相关的科学家们透露的信息。这片被称为“第三极国家公园”的区域主要涵盖西藏和青海,面积超过250万平方公里,它将取代东北格陵兰岛国家公园成为全球最大的国家公园。
  今夏,中国政府将对青藏高原开展最大规模科考,除了中国科学家,还有来自尼泊尔和巴基斯坦等国的科学家。按照正为此做准备的研究人员的说法,帮助划定这个新国家公园的边界将是这次考察的重要使命之一。
  但该项目的可行性也受到质疑。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刘景时教授说,美国花数十年才摸索出如何管理世界上首个国家公园,而中国的这个国家公园将是前者的250倍,且自然地貌复杂得多,建成后可能难以管理。
  与无人居住的格陵兰岛不同,青藏高原上有许多城市、乡镇和游牧部落。建国家公园的目的是保护环境,但这将限制很多经济活动并搬迁一些居民。研究人员认为,是否设立公园或许已超出科学范畴。此外,青藏高原富含自然资源,设立国家公园或将意味着大多数甚至所有采矿活动都将结束。
  但中国政府对此非常重视,领导人敦促保护青藏高原并视之为势在必行的环境和生态保护要务。为保护国内用水供给,中国已在青海设立三江源国家自然保护区。参与“第三极环境计划”的研究人员表示,将青藏高原设为国家公园有助于缓解周边国家对水供给的担忧,还有助于实施“一带一路”倡议。
  经济活动正危及该地区脆弱的环境,某些地区的采矿和过度放牧导致草地退化……“政府已决定将西藏的自然资源留存为战略储备”,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王世平(音)说,……子孙后代将感谢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作者陈冰琳,王会聪译)
15#
 红星 发表于: 2017-4-2 15:48:02|只看该作者

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冰川融化近代最强

源自:新华网
  新华社拉萨4月2日电(记者:黄兴)中国科学家研究发现,近代以来青藏高原冰川融化强度在过去2500年间达到最强,超过中世纪暖期和罗马暖期。这一成果近期发表在《地质学》杂志上。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徐柏青及其博士后张继峰等合作者,对青藏高原南部的枪勇冰川冰前湖沉积物进行了多方法研究,提出了重建古冰川融化强度的新指标──“老孢粉效应”,即沉积物孢粉年龄与沉积物真实年龄的差值。
  基于这个新指标,研究人员重建了上述地区2500年间的冰川融化历史。经过比照研究,得出了这一最新结论。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提供的数据显示,过去30年间,青藏高原及其相邻地区的冰川面积由5.3万平方公里缩减至4.5万平方公里,退缩幅度达15%。
  张继峰表示,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自然升温是导致青藏高原冰川消融的主要原因。
  据介绍,传统的古冰川重建方法存在一定缺陷,学术界目前缺少可靠的连续记录,难以在长时段评估近代冰川的融化强度。有专家评论认为,中国科研人员这项创造,为理解青藏高原冰川变化机制,为预测冰川未来变化提供了新的尺度。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4#
 小姑凉可爱 发表于: 2016-8-27 11:28:03|只看该作者

将“四个扎扎实实”写在青藏高原辽阔大地上

源自:人民日报
原文标题:将“四个扎扎实实”写在青藏高原辽阔大地上

  大美青海,有辽阔巍峨的自然之美,也有各族群众逐梦圆梦的精神之美。
  8月22日~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青海调研,深入海西、海东、西宁等地,就贯彻落实“十三五”规划、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调研考察。
  考察期间的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围绕青海工作提出“四个扎扎实实”:扎扎实实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扎扎实实加强规范党内政治生活。
  雨润高原、大地泼绿,总书记风雨兼程,570多万高原儿女倍感振奋。各族干部群众回忆起调研的一幕幕镜头,他们表示,将以实际行动把总书记的嘱托书写在青藏高原辽阔大地上。

扎扎实实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镜头:盐湖凭栏远眺,传统产业现新貌
讲述者:青海盐湖工业负责人谢康民,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州委书记文国栋

  阳光正烈,粼粼波光,水天一色。习近平总书记一行沿着浮在卤水上的盐桥,走进盐的世界。
  北京飞格尔木,从格尔木市区再行驶近一小时,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钾肥分公司盐湖码头,是习近平总书记青海调研的第一站。
  察尔汗盐湖坐卧于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这是国家唯一布局在青藏高原地区、以区域性循环经济建设为特征的试验区。这里矿藏丰富,钾盐、镁盐、锂盐储量均居全国首位。
  习近平走上木栈道,走向盐湖深处。一簇簇、一丛丛盐花铺撒湖面,好似柴达木盆地里一颗颗宝石。
  这是一个老企业,从新中国成立之初走到今天,传统产业面临转型,老旧生产线面临更迭。盐湖工业以创新驱动发展,从单一的氯化钾发展到20多种产品,探索着循环经济模式。“资源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再造了一个盐湖”,谢康民自豪地告诉总书记,企业发展目标是用5~10年时间建成全球镁锂钾行业最大的领军企业。“总书记听到这,表示了肯定。”
  近60年的发展,脚下这道盐桥越夯越实。
  青海在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建设中,不断有新的亮点,源于它厚实的家底,更源于理念先行。发展循环经济,是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青海省是最早迈出这一步的省份之一,循环经济在青海省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年提高。
  资源精深加工、高原特色收入、新材料运用……这些词汇,成为总书记关注的重点。在栈桥盐桥上,习近平问:“去杠杆用什么方法?”“采盐船是国产的吗?每天采卤多少量?”“循环经济动能采用清洁能源吗?”
  总书记在盐桥上一席话,文国栋对两个词印象最为深刻,一个词是“顶层设计”,盐湖是青海最重要的资源,要制定正确的资源战略,加强顶层设计,搞好开发利用;另一个词是“一盘棋”,青海资源也是全国资源,要有全国一盘棋思想,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搞好开发利用。
  “这其中,蕴含着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的方法论,蕴含着青海置于全国格局下长足发展的辩证法。”

镜头:清洁能源园区,员工高举“点赞”牌
讲述者:国家电投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西宁分公司年轻员工史薇,公司负责人谢小平

  听说总书记可能来这儿,公司的年轻人欢呼雀跃。员工们聚在一起,希望想出一个表达心情的“创新方式”。大家七嘴八舌,最后选了几条:“爱国爱家爱大大”“我们为您点赞”……
  果然盼来了总书记!这个消息像长了翅膀,在习近平走进太阳能电池生产车间参观时,员工们涌到了办公楼下。
  当习近平微笑着走出办公楼时,眼前跃动着蓝色工服,一片热情的海洋!
  史薇注意到一个细节。员工们都想和总书记合影,似乎看透了这群年轻人的心思,总书记主动冲大伙挥挥手,员工们瞬间围拢在他身边。“这张珍贵合影,在朋友圈里传开了,总书记来到这对于创新产业有示范效应。”
  创新无处不在。这是一家以创新为荣的企业,依托青海丰富的光照资源,选准和聚焦创新的切入点,实现因地制宜实现创新发展,多项技术突破不仅在全国乃至全球都占有一席之地。
  生产车间,谢小平为总书记详细讲述产业链条、产业集群,讲起“水光互补”项目。习近平多次讲到“创新”二字,希望国有企业带头提高创新能力,努力形成更多更好的创新成果和产品,在创新发展方面发挥更大引领作用。谢小平一直琢磨如何落实好总书记的要求:“突破技术壁垒需要更多高端人才,我们要以人才集聚实现持续创新。”

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
镜头:千里视频连线,听听管护员的心里话
讲述者:果洛藏族自治州农牧局副局长魏吉全,杂多县委书记、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园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才旦周,三江源生态管护员索索

  两个视频连线,让远在千里之外的三江源干部群众,深切感受到了总书记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关心。
  在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习近平通过大屏幕,连线接通了黄河源头鄂陵湖—扎陵湖观测点。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口不到万人的玛多县,提出“突破百万牲畜”的发展目标。繁荣的背后,生态灾难悄然逼近。到90年代末,全县七成草场退化,牛羊无草、牧民减收,变成了“贫困县”。尝过苦头,他们更深刻理解了国家的生态环保政策,也更加坚定自觉地加入三江源生态环境的管护队伍。而今,昔日千湖美景再现玛多。魏吉全通过连线对总书记说,保护生态就是保护自己的家园。
  青海是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三江源是“中华水塔”,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滋养着大半个中国。青海大地流传着一句话,总书记深为赞同,“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最大的责任也在生态”。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正在推进。众多管护员精心呵护着草原的生态环境。扎陵湖乡擦泽村生态管护员索索最大的心愿是早日说一口流利汉语,视频连线时他以藏语回答总书记的问话,虽然答得流利,却觉得有些遗憾。“总书记问了管护员的职责任务,还询问了我们的收入和交通工具。他再次讲到‘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我牢记在心。”
  现场随后接通了昂赛澜沧江大峡谷观测点的视频连线。
  才旦周讲述了一只雪豹的故事。今年元月大雪纷飞时,两位牧民在路边发现一只受伤的雪豹。他们将雪豹带回家养伤、细心照料,最终放回了栖息地。
  “杂多县有多少只雪豹?”“生态恢复情况怎样?”“生态管护员力量配置情况如何?”习近平详细询问。他希望生态管护员认真履行职责、完成保护任务,希望各级党委和政府进一步摸索和完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切实保护好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
  习近平向当地干部群众表示问候,希望大家在国家政策支持下,齐心协力管护好湖泊、草原、河流、野生动物等生态资源。

扎扎实实地保障和改善民生
镜头:哈达酥油茶,看看藏族村落的好日子
讲述者: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老支书更尕南杰,村民申格,民政干部辛向东

  长江源村是一个藏族村,也是一个移民村。为保护三江源生态,也为保障和改善民生,2004年村民们从海拔4700米的可可西里整体搬迁到了这儿。藏族乡亲们的日子过得怎样?习近平专程前来调研。
  村子不大,他先到了村委会,接着走进村口一户藏族牧民家中。激动的村民们闻讯而来,纷纷汇聚在村口小广场上,张望着、期盼着。
  总书记走出牧民申格家时,广场上不知是谁高喊了一声“扎西德勒!”那一刻,像是点燃了欢腾的炮竹。“扎西德勒”声此起彼伏,一条条洁白哈达,在绚丽的民族盛装的映衬下格外夺目。乡亲们捧上装满青稞酒的银碗,拿出家中最好的切玛,为总书记敬献了一条又一条哈达。
  老村支书更尕南杰,久久沉浸在这一场景之中。
  “总书记和村民们挨个握手。才操拉毛70多岁了,握手的时候热泪纵横。不仅他,很多老人都哭了。总书记从那么远的地方来到我们这个小村子,祖祖辈辈也想不到啊。”
  太多感人的镜头,太多难忘的话语。
  5岁的次央拉姆,一位可爱的藏族姑娘。她落落大方地说,习爷爷好,习爷爷我爱你。总书记抱起她来,轻轻亲吻她的脸颊:“好好学习,健康成长!”
  申格的外孙才仁巴桑,也随着人潮向前涌动。他刚刚在家里向总书记报告了自己的学习情况,“过去读书要上马背学校、帐篷学校,而今上的是家门口的长江源村民族学校。”话音一落,戴着红领巾的才仁巴桑站起身,向总书记端正地敬了一个少先队礼。此时,他绕道到队伍前头,盼着和总书记再一次握手。
  民族学校校长商惜梅也挤在人群里。听到老村支书介绍,总书记说,你这个学校办得好!黝黑的商惜梅,一时不知如何作答,只是咧着嘴巴乐开了花。
  “扎西德勒”,饱含着青海少数民族的心声。
  青海,民族自治区域占总面积的98%,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近一半,民族团结是青海的生命线。从村里走出去的民政干部辛向东,一路陪同总书记在村里调研,时不时地将乡亲们的藏语翻译成普通话。辛向东说:“而今,会说普通话的人越来越多,交流融合是大势所趋,乡亲们渴望走进新生活。”
  “扎西德勒”,同样传递着青海广大牧民的祝福。
  申格走出家门,眼前的热烈场景,感染着他。同总书记握了手的乡亲,又围拢在他的身边,想分享他和总书记促膝而谈的珍贵时光。“我把大伙对幸福生活的感激和珍惜,一一道来。”
  了解过去山上的苦日子,更能深刻理解村民们对党的情。“山上高寒缺氧,住毡房、铺羊皮、点羊油灯,骑马一两天才能到镇上看一次病;而今,国家给我们盖了新房子,牧民们睡在床上,用上了藏式家具,看病有医保、卫生所就在家门口……过去的游牧民早就脱贫奔小康了。”
  总书记在村民们的簇拥下走上车。站在车门处,他向村民们奋力挥手……远处,村子里家家户户国旗飘扬,在雨后放晴的晚霞中分外鲜艳。

镜头:细雨访新村,说说贫困户的致富路
讲述者: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村民吕有金、县长安永辉

  崎岖陡峭的山路走了一辈又一辈,不承想,班彦村的村民因易地扶贫搬迁,将要走出大山,“过上城里人的日子了”。
  吕有金一家是村里的贫困户,山上住的是土坯房,修修补补几十年。22日夜里,海东市一夜大雨,吕有金惦记山下还没竣工的新房。大清早就冒着蒙蒙细雨,一家人下了山。看到新家没漏雨、也没灌进水,他们美滋滋地在工地上忙活起来。房子还在刷墙,新家里已经搬进了电视、桌椅,砌上了灶台、火炕。
  新村今年4月开建,村民们跑得格外勤。有的加入了监委会,有的参与施工队,还有的不拿一分工钱当起了勤杂工。
  踏着泥泞街道,习近平冒雨来到新村,走进村民吕有金的新家。
  一家老小都跑出来和总书记握手。习近平说,很想去山上的老村看看啊。吕有金听了十分感动。
  吕有金的新家有台电视,镇上的干部为总书记播放了老村画面。老村十年九旱,种得多收得少。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交通难、种地难、娶妻难……习近平一边看视频,一边仔细了解老村的生活情况。
  班彦村是青海贫困山区的一个缩影。青海省脱贫任务艰巨,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返贫压力大、贫困发生率比全国高出7.5个百分点。
  “全国还有5000万贫困人口,到2020年一定要实现全部脱贫目标。这是我当前最关心的事情。”习近平对扶贫工作关怀深、思虑细,到省里调研,常去看看贫困村、贫困户。
  安永辉为总书记算了一本账:“班彦村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安置群众129户48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2户277人。”“这次搬迁,非贫困户拿三万九千块钱,贫困户只要拿四千块钱。”听到这些数字,习近平对吕有金一家人说,党和政府就是要特别关心你们这样的困难群众,通过移民搬迁让你们过上好日子。
  习近平拿起扶贫手册和贫困户精准管理手册端详,“手册用得多了,比较旧了”。一项项看,他格外关心村民们搬迁之后的出路。“搬下来了,今后有什么打算?”
  “我年纪大了,不能出去打工。村里准备盖畜棚,是养殖小区。我现在养了两只猪崽子,明年打算养20头猪,留两头年猪,剩下的卖了。一头养到150多斤再卖,能净赚三五百元。尕娃和儿媳妇现在都在西宁打工,县里有个扶贫的技术培训,明年让尕娃去学开挖掘机,听说那个赚钱多,每个月能赚个三五千……”
  老吕讲起今后的打算,眼神里都是光彩。习近平微笑着倾听他的讲述,勉励说,新村建设要同发展生产和促进就业结合起来,大家生活安顿下来,各项脱贫措施要跟上,把生产搞上去。
  窗外小雨淅淅沥沥,冲刷着鳞次栉比的新房。这里,有乡亲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美好梦想。

扎扎实实加强规范党内政治生活
镜头:西宁会议室,一堂振聋发聩的党课
讲述者:参加会议的青海党员领导干部

  在考察结束时的座谈会上,总书记对正风肃纪的谆谆教诲,让参会者印象深刻。参加会议的青海省领导干部奋笔疾书,“这个主题讲了长达50分钟”,“一堂振聋发聩的党课”,“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铁面执纪,习近平再次表明对违法违纪的“零容忍”态度。
  他语气严肃:“有的人对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置若罔闻,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变成了‘稻草人’是不行的!”“违法违纪的都要严肃处理。”
  一些参会的党员领导干部听了这段话感慨万千,会后他们第一时间分享了体会:“面对面感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猛药去疴的决心和魄力,激奋人、警示人、感召人。”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习近平狠抓“一把手作风”这个穴位。会上,他重点讲到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一把手作风影响一个地方和单位风气。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领导干部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两学一做’,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要常抓不懈,就像每天洗脸刷牙、经常打扫卫生一样,要时刻提醒自己是共产党员、是党的领导干部。”
  “我们一定要保持共产党人的本色。共产党人没有自己的私人利益,追求的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追求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能走着走着就变了味,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铮铮誓言。
13#
 西蜀教师 发表于: 2016-8-26 17:28:00|只看该作者

美媒:青藏高原冰川因“烧牛粪”面临融化威胁

源自:东方网

  这是2015年11月23日在珠峰大本营拍摄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的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位于中国和尼泊尔两国边界上,是世界第一高峰,其北坡在中国西藏境内。
  参考消息网8月26日报道美媒称,当讨论冰川融化时,大部分人会立刻想到格陵兰岛和南极洲的巨大冰原。但是地球上还有一个人们谈论没那么多的冰川覆盖地区面临大规模融化,数百万人的生存和水供应因而存在风险。
  据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8月24日报道,喜马拉雅-兴都库什山脉以及青藏高原被冰雪覆盖,占据了中亚和东亚广大区域,成为极地地区之外地球上最大的冰雪地区。实际上,它为自己赢得了“第三极”的昵称。但是与格陵兰岛和南极洲一样,它也面临着问题:“第三极”的冰川也在缩减。
  报道称,根据中科院搜集和分析的遥感数据,在过去50年,仅中国就有约18%的冰川消失。这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因为这些冰川的融水流向一大批河流,这些河水向下游10亿人口直接或间接提供水源。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教授康世昌说,全球变暖引发的温度上升的确是冰川面临的一个威胁。但是该地区空气污染也加速了融化。现在康世昌及他的一批同事就污染来自何处、如何制止污染有了新的发现。
  新研究发表在8月23日的《自然·通讯》上,研究人员搜集了第三极炭黑样本,炭黑是化石燃料和生物燃料燃烧产生的特殊物质,他们用特殊的化学“指纹”处理方法对其进行了研究,以判定它们是何种燃烧产生的,来自何处。
  报道称,炭黑最著名的是它可能对健康造成一系列不利影响,包括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疾病,甚至过早死亡。至于它对冰川的影响,已知它会以多种方式引起冰雪融化。康世昌指出,首先,漂浮在空气中的炭黑能吸收太阳光,至少会在短时间内引起区域性变暖。另外,如果炭黑落在冰雪上,会让冰雪表面颜色变深,使其吸收更多太阳光,融化得更快。
  迄今为止,科学家们未能明确指出何处的污染给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哪个地区带来了影响,也未能确定哪种污染源带来的危害最大。这些情况是非常重要的,不仅有助于建立精确的冰川模型,预测冰川未来变化,也有助于制定新的政策,有针对性地在最有需要的地方削减污染。
  在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证据证明,化石燃料和生物燃料──例如植物和动物粪便──燃烧是“第三极”炭黑的来源。在喜马拉雅地区,这两种来源基本持平,大部分炭黑来自于印度北部印度河—恒河平原,而在青藏高原北部,大部分炭黑来自于中国燃烧的化石燃料。
  但是在青藏高原中部内陆地区,三分之二的炭黑样本来自于生物燃料而不是化石燃料,康世昌说,这一发现“非常令人惊讶”。这意味着西藏中部的燃料燃烧行为,例如每天做饭取暖燃烧的牦牛粪便,给“第三极”某些部分带来的污染比专家之前想象得更多。
  报道称,这是非常有价值的数据,能为模拟“第三极”冰川融化、预测该地区未来的模型提供更好的数据。不过康世昌认为:“最重要的是我们能向决策者提供缓解冰川融化的建议了。”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2#
 奥燕 发表于: 2015-12-24 17:31:00|只看该作者

青藏高原发现大型碎骨型鬣狗化石 距今400多万年

源自:人民政协网
  经过近3年时间的工作,中国科学院青藏专项组工作人员日前在西藏阿里札达盆地海拔4195米的地点发现了400多万年前的佩里耶上新鬣狗化石。据介绍,这是青藏高原首次发现大型碎骨型鬣狗,它的发掘出土为第四纪冰期动物“走出西藏”的假说提供了有力证据。
  鬣 狗科是一种外观似犬、个体中等偏大的食肉类动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其中一部分拥有了比犬类更加强壮的上下颌和更锋利的牙齿,能够轻易咬碎猎物骨头来食 用里面的骨髓,被称为“碎骨者”。此次发现的佩里耶上新鬣狗便是著名的“碎骨者”之一,与现今生活在非洲的斑鬣狗有着亲属关系。
  “这 是继雪山豹鬣狗之后在这里发现的第二种鬣狗类化石,它为第四纪冰期动物‘走出西藏’假说提供了依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博士李强表示,此前札达盆地发现过最早的披毛犀、最早的雪豹和最早的北极狐等珍贵化石,加上这次佩里耶上新鬣狗化石的发现,有理由相信:在第四纪冰期来临前的上新世和更 早的时期,很多大型哺乳动物已经在青藏高原上开始生活,并逐渐适应了高原上的严寒极端气候;上新世至早更新世时期,佩里耶上新鬣狗这类“碎骨者”跟随着猎 物从青藏高原往低海拔地区迁移,成功扩散至欧亚大陆的北部地区,中国很有可能是佩里耶上新鬣狗这一类“碎骨者”的起源地。
  据 了解,西藏札达盆地上新世同期的食肉类动物多样性相当高,除了佩里耶上新鬣狗与雪山豹鬣狗外,至少还有3种犬科动物和1种猫科动物。要养活这么多捕食者,无疑需要当时有足够丰富的猎物才行。事实上,札达盆地同时期还发现了大量食草类动物的化石,也佐证了食肉类动物在青藏高原上新世时期的繁荣是有科学依据 的。(尕玛多吉 岑岭 李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20 01:37, Processed in 0.218400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