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6040|回复: 7
#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染姐 发表于: 2016-9-5 07:53:03|只看该作者|只看大图|正序浏览回帖奖励|阅读模式

[养生北方已经这么冷了 还需要“秋冻”吗丨小乡聊天

 [复制链接]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一条保健防病的谚语,其意思是劝人们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秋天也不要刚见冷就穿得太多,适当地捂一点或冻一点,对于身体的健康是有好处的。人的体温总是保持相对恒定,一般在37℃左右。如果体温太高或太低,都会使人体生理功能受到损害。

夏秋交替感冒患者增加  WEDW-fxvqqsk4741231.jpg  保存到相册

  “春捂”就是说春季,气温刚转暖,不要过早脱掉棉衣。冬季穿了几个月的棉衣,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由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又大,俗话说“春天孩儿脸,一天变三变”,过早的脱掉棉衣,一旦气温下降,就会难以适应,使身体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虚而入,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
  “秋冻”就是说秋季气温稍凉爽,不要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适宜的凉爽刺激,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在逐渐降低温度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能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增加产热,提高对低温的适应力。同样道理,季节刚开始转换时,气温尚不稳定,暑热尚未退尽,过多过早地增加衣服,一旦气温回升,出汗着风,很容易伤风感冒
  当然凡事皆有个度,“春捂秋冻”并不排除根据气温变化。人们的体温总是要保持摄氏37度左右,一方面靠自身调节,同时也要靠增减衣服来协助,如果春末和深秋,仍捂得很多或穿得过于单薄,这样的“春捂秋冻”就过分了,每年的3月和11月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一方面是气温变化大,同时与衣着调适不当也有很大关系。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染姐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染姐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染姐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染姐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染姐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染姐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借力大数据 四川建全省统一的社会信用信息平台 违规穿越四姑娘山 6驴友浪费救援资源面临处罚
7#
 欺头 发表于: 2019-10-29 18:08:00|只看该作者

北方已经这么冷了 还需要“秋冻”吗丨小乡聊天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北方已经这么冷了 还需要“秋冻”吗丨小乡聊天
⊙记者:杨亦静 编辑:张树婧 校对:李立军

  明天白天晴间多云,北转南风二三级,最高气温20℃
  昨天晚间,北京的大风逐渐减弱,今天风停了,但体感仍然感觉到寒冷,预计明天气温将有所回升。据北京市气象台消息,今夜晴间多云,南转北风一二级,最低气温2℃;明天白天晴间多云,北转南风二三级,最高气温20℃。未来三天以晴为主,适宜开窗通风及户外出行;早晚体感偏冷,应适当增加衣物。
  俗话说“春捂秋冻”,但现在天气这么冷,如果继续“冻”下去,真的不会生病吗?秋季是夏季与冬季的过渡期,天气由热转冷,秋冻是为了增强人体对寒冷的耐受性,以便应付更为残酷的严冬。大家普遍认为,如果此时过早穿上棉衣,便无法让身体得到锻炼,不能很好地增强身体抵抗力。
  但“秋冻”并不代表着秋天就要傻乎乎地“挨冻”。“秋不忙添衣”,初秋时节,暑热未尽,凉风时至,当天气突然变冷时,适当地增加衣服是必要的,否则不但不能预防疾病,反而会招灾惹病。还是要适当增衣,以让自己略感凉而不寒为宜,而不是穿得暖暖和和、裹得严严实实。另外,晚秋天气较凉,也不要一下子穿得太多、捂得太严,避免过多出汗,但也不能冻得打寒战,这样不但不能增强抵抗力,反而会被冻出病来。大家在“秋冻”时一定要适度,根据个人体质进行。
  同时,我国地域面积广大,同样是秋天,从东北到华南,压根儿不是一个季节。南方秋凉来得较晚,昼夜温差变化不大,甚至入冬后也不太冷,因此不必过早、过快地添衣,应适当延长“秋冻”的时间。而北方秋凉来得较早,昼夜温差变化大,早晚气温较低时应及时增添衣物,以防着凉。
  值得一提的是,“秋冻”时有几个部位要注意保暖,包括颈部、腹部、双脚、肩膀等。此外,体质相对较弱的人群,例如老人、儿童、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呼吸道疾病患者等,要注意保暖,不要随意“秋冻”。
  下面再来关注一下全国天气,看看哪里还可以“秋冻”一下,哪里已经进入了寒冬。受冷空气影响,昨天东北地区、内蒙古东部等地出现雨雪天气。同时,西南地区、江南南部一带阴雨持续。今明两天,全国降水范围缩减,主要出现在东北、西南等地。中央气象台预计,明天,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北部、南疆西部山区、西藏东部、青海东北部、甘肃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小雪或雨夹雪,其中,青海东北部局地有中到大雪。
  气温方面,北方冷空气影响今天进入尾声,东北地区还将有降温出现,哈尔滨、长春、沈阳等城市最高气温多在10℃上下。周三到周五,北方气温快速回升,东北南部、华北最高气温将接近或达20℃,较常年同期明显偏暖。南方同样也以升温为主,随着降水减少,不少地方天气转晴,气温摆脱低迷状态,江南一带最高气温快速回升到20℃以上。不过早晚的凉意还将持续,上海、杭州、南京、长沙、南昌等城市最低气温不到15℃,早出晚归注意保暖。
  今天,南海热带低压即将变身台风“麦德姆”,虽然这个准台风不会登陆我国,但是对我国南部海区和海南仍将有不小的影响。新京报乡村频道提醒海南的朋友,随时关注台风走势,注意人身和农业生产安全。
6# 青城山
 空格键 发表于: 2019-9-6 12:36:37|只看该作者

“秋冻”非人人适合 你是那个需要温暖的人吗?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秋冻”非人人适合 你是那个需要温暖的人吗?
⊙记者:张兆慧 编辑:岳清秀 校对:李项玲

  夏末秋初是“秋冻”的最好时机,能起到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防御机制的作用。
  处暑已过,秋意渐浓,早晚温差逐渐增大,可是很多人依照“春捂秋冻”的说法,并没有增加衣物。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治未病科副主任医师刘涓提醒,夏末秋初是“秋冻”的最好时机,此时“秋冻”能起到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防御机制的作用,若等到晚秋再“秋冻”,不仅对健康无益,还会引发呼吸道和心血管等疾病。
  “秋冻”并不适合抵抗力弱的人群。刘涓表示,老人和孩子以及手脚冰凉、容易气短、脾胃不好、气虚阳虚体质者都不太适合“秋冻”。这些人的遇冷抵抗力并不够强大,受冻后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容易诱发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有慢性疾病的人也不宜“秋冻”,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冠心病、高血压等患者。“这些人一旦受到冷空气的刺激,支气管和血管容易痉挛收缩,进而可能引起患者旧病复发,出现哮喘、心绞痛、心肌梗塞和中风等状况。”刘涓解释道。
  “北方秋凉来得较早,昼夜温差大,早晚气温较低时应及时增添衣物,防止着凉。”刘涓指出,科学“秋冻”应注意“三暖二凉”原则。
  一要背暖。“有些女生外出会随身带一个披肩,这个习惯就非常好,坐地铁或者空调房温度太低,可以帮助挡风防寒,保证背部是温暖的。”刘涓说。
  二要肚暖。腹腔里有许多重要脏器但又相对脆弱,腹部受寒容易引起腹痛、腹泻。
  三要足暖。寒从足底生,脚暖全身都暖,脾经、肾经的气血都是从足底升起的。
  刘涓指出,除了做到暖背、暖肚、暖足外,也要做到二凉。
  一要头凉。就是头面要清爽,不要总戴帽子,头热人容易昏沉。
  二要胸凉。胸凉就是胸前不要捂太多,这样气息不顺,容易烦闷,但要注意腹部保暖。
  入秋后,老年人晨练时还要注意控制活动量及活动强度。刘涓提醒,一定要避免空腹激烈活动,活动过后,及时补充水分,避免大量出汗导致血液浓缩,血液黏稠度增高,诱发脑梗塞。此外,昼夜温差增大容易导致血管痉挛、血压波动,应及时测量血压、在医生指导下及时调整用药,将血压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尽量不吹空调和电扇,防止感冒和诱发脑血管病。
5# 华蓥山
 天雨ai2 发表于: 2018-11-4 17:08:00|只看该作者

“春捂秋冻”确有依据,但这4类人何时穿秋裤得听自己的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春捂秋冻”确有依据,但这4类人何时穿秋裤得听自己的

创意制图/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随着温度降低,街头不少小伙伴都提前入冬,羽绒服、大棉袄、雪地靴轮番出场,但总有那么几股清流,倔强的露着膝盖和脚踝,从不知秋裤为何物,美其名曰,“秋冻”。但是,“秋冻”是这么个冻法吗?
  夏天炎热人出汗多,体内的盐分丢失较多。夏天时人的毛孔都是张开的,而秋天渐渐转凉,毛孔开始收缩。如果天气稍冷就急着加衣服,皮肤未经严寒的锻炼,可能会导致抗寒能力下降。这时候,要冻一冻,让身体逐渐适应低温环境。
  另外,季节刚开始转换时,气温尚不稳定,过多过早地增加衣服,一旦气温回升,出汗受风,容易感冒。
  “秋冻”并不是挨冻
  但是,“秋冻”绝不意味着挨冻,脚、颈部、腹部和肩膀等一些部位应该多注意保暖。增加衣服时,以不出汗、外出稍微有点儿寒意即可。
  “秋冻”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秋不忙添衣”。初秋,暑热未尽,凉风时至,当天气突然变冷时,适当地增加衣服是必要的,否则不但不能预防疾病,反而会招灾惹病。“适当增衣”以让自己略感凉而不寒为宜,而不是穿得暖暖和和、裹得严严实实。另外,晚秋天气较凉,也不要一下子穿得太多、捂得太严,避免过多出汗,使阳气外泄,但也不能冻得打寒战,这样不但不能增强抵抗力,反而会被冻出病来。
  “秋冻”的第二层意思是拖延添衣时间。晚秋可以适当拖延增加衣服的时间,适当地接受寒冷的刺激,但要以自己能够接受为限度。
  “秋冻”非人人适合
  当然,“秋冻”也要因人而异。气温变化作为一种物理变化,会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容易导致人出现脑出血、脑梗死,个别人甚至会出现猝死,关节炎、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肺病等患者千万别“秋冻”。老人和孩子的抵抗力较弱,也要注意保暖。
  “秋冻”不仅局限于“未寒不忙添衣”上,还可以引申为秋季的一种养生保健法则。例如,睡觉时不要盖得太多,以免导致出汗伤津。冷水浴是符合“秋冻”的养生法则,能够接受的人可长期坚持。
  “秋冻”是人们耐寒锻炼的一种体现,这是针对健康的人而言。但秋季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气压、风速等气象要素变化大,不利于某些疾病的控制。所以,以下四类人不能“秋冻”。
  1 心脑血管病人
  深秋季节气温变化大,温差、风速、大气压都处于较大的波动状态。这种变化多端的天气会使人的皮肤、皮下组织血管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大,导致血压升高,也会引起血液黏稠度增高,严重时还会导致冠心病患者发生心绞痛、心肌梗塞等症状,甚至还会使血管脆裂发生中风,引起偏瘫,危及生命。凡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在深秋季节不但不应该秋冻,相反还应该注意保暖,随着天气的变化及时增添衣服,以免旧病复发影响身体健康。
  有心脑血管旧疾的老人,每天起床前要注意放慢动作,睡醒后不要马上起床,可先在床上躺几分钟,顺便动动手脚,抚摸一下脸部,让全身的血液循环加快,然后再慢慢地起床,动作不能太快,防止血管骤然收缩。
  2 哮喘、支气管炎病人
  对于一些有慢性支气管炎的老年人,本身气道的防御功能较差,着凉时身体的抵抗力大大下降,被病菌病毒入侵后引起感冒、咳嗽,还会引起扁桃腺炎和肺炎。哮喘病人对季节气温、湿度的变化极为敏感,抵抗力弱容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而诱发哮喘。
  另外,食物和空气中的过敏物质大量增加也是该病易发的重要原因。“有哮喘和支气管炎的病人,主要是不能感冒,因此保暖对他们很重要,要及时地增减衣物。另外,这类病人要注意多补充维生素,多吃补肺和补肾的食物。”
  3 胃肠道不适者
  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由于深秋时节气温变化无常,特别是冷空气骤袭了胃肠,如果防护不当,就会使旧病复发。而且有些人在深秋还吃冷饮,有些人则喜食辣椒等辛辣食物,这些饮食习惯都极容易引发胃病,尤其要注意。
  人体受寒冷的刺激后,血液中的组胺增多,胃酸分泌旺盛,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使原有的胃溃疡再次发作,甚至引起胃出血、胃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因此有溃疡病的患者也不宜秋冻。
  4 骨关节病患者
  骨关节病患者在受寒时会使症状加重。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骨关节病。受累的关节以膝关节为主,常出现关节疼痛,有时伴有肿胀,上下楼或下蹲时疼痛加剧。患有此类疾病的老人,从秋季开始就应该注意腿部保暖。
⊙记者:刘虹麟 编辑:岳清秀 校对:李铭
4# 金佛山
 红星 发表于: 2017-9-12 16:28:00|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总说要春捂秋冻?原来是这么回事

源自:中国新闻网
原文标题:为什么总说要春捂秋冻?原来是这么回事!

  每日天气
  12日,云南西部等地局地有中到大雨。新疆西北部、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北部、青藏高原大部、甘肃中东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小到中雨,云南西部、浙江东南部局地有大雨。台湾海峡、巴士海峡将有6~8级、阵风9~11级大风。
  白露之后,昼夜温差越来越大,气温逐渐下降,保暖工作需要开始启动了。虽历来有“春捂秋冻”之说,但身体有三个部位千万不能“冻”!

肩部
  肩部受冻易引发炎症,现在不少上班族一早醒来会感觉肩部疼痛,到医院一检查竟是得了肩周炎。一般来说,肩周炎的患者基本上都是50岁左右的人群,所以民间有“五十肩”的说法。
  但是初秋时节的雨季,夜晚寒凉,人体肩部受凉时间久了抵抗力下降,容易被“风寒湿邪”侵袭肩部,可能出现肩周炎。所以,初秋时节肩部要注意保暖。
  入秋后建议减少或不穿露背、一字领的衣裙,最好能围个披肩睡觉。
  腹部
  腹部受寒易引起腹部经脉气血瘀滞不通,不通则痛。例如,有胃病史的人受寒后容易胃痛,经期女性受寒后容易痛经等。
  搓腹法
  每晚睡前将双手搓热,左手手心放于肚脐上,右手放于左手手背上。然后绕着肚脐按顺时针方向搓摩腹部约10分钟。长期坚持不仅可以有效地缓解腹部受寒引起的不适,还可以调理脾胃、预防便秘。
  足部
  “寒从脚生”,脚是全身最怕冷的部位。加之足部皮肤薄、脂肪少,保暖性差,所以足部皮肤温度偏低,也最容易受到寒冷的侵袭。
  保暖方法
  生姜、花椒水泡脚
  坚持用热水泡脚有助于促进气血运行、疏通经络、解表散寒,能有效地缓解手脚冰冷、温暖全身。在热水中加入生姜、花椒,可加强祛风散寒的功效。
  此外,应注意泡脚水温不可过高,时间不可过长,水温在40℃左右、泡20分钟即可。
  按摩脚掌
  脚掌是人体脏腑的集中反射区,经常按摩脚掌可刺激气血运行、改善足部冰冷的情况。如果记不住脚掌上的穴位,可整体进行密集的按压。每按一个地方,停留3~5秒,直至足部恢复温暖。
  “秋冻”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在温度逐渐降低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能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提高机体的产热效率,提高对低温的适应能力。
  另外,秋季天气转凉后,时而出现气温回升的现象,俗称“秋老虎”。因此,过多过早地增加衣物,一旦遇到气温回升,出汗着风,很容易因热伤风而感冒。
  天气从热到冷是个渐变的过程,有的人一到秋天就赶紧穿上许多衣服,甚至冷一点儿就穿上棉衣,这种做法欠妥。因为过早地穿上棉衣,会使身体缺失对冷空气的逐渐适应过程,导致抗寒能力降低,从而使身体在低温环境下的主动调节功能降低。
  等到了数九寒冬的时候,鼻子和气管一旦受到冷空气侵袭,就会过度收缩,使血流量减少,引起抗菌能力减弱,躲在鼻子或气管里的病菌趁机活动,引起咳嗽、打喷嚏、流鼻涕、发烧,使人伤风感冒。所以,衣物要慢慢地添加。
  人的体温一般在37摄氏度左右,体温太高或太低,都会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如今已经入秋,天气转凉,适当少穿些衣服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增强对低温的适应力。
  但是“秋冻”并非适宜所有人,老年人、儿童、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慢性肺病患者等特殊群体,并不适合低温。
  不能盲目坚持“春捂秋冻”,温度进一步降低,就应该适当增添衣物了。另外,早晨和晚上温度一般比较低,也应该适当增添衣物。
  01
  慢性肺病患者
  一般情况下,日照温度在15℃~20℃时,人们可适当减少穿衣,但真正到了接近初冬时,就要及时添衣。
  对于有慢性肺病的患者,切不可“秋冻”。这类病人,身体虚弱,寒邪易乘虚而入,造成气管、支气管等痉挛,从而诱发气管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的发作或加重。
  02
  心血管疾病患者
  患心血管病的患者尤其要注意,这里主要涉及到的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及心力衰竭等。
  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因其体质虚弱,不应“秋冻”。
  03
  胃肠病患者
  对于胃肠病患者,包括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性溃疡等,应小心对待秋冻。
  胃是多气多血之腑,寒则收引,受凉后气血运行不畅,则会诸症蜂起,或吐或泄,或胀或痛。
  所以若遇秋风瑟瑟,还是应该及时添加衣物的,不能过分“秋冻”。
  04
  关节病患者
  “秋冻”要适度,不能随便冻,尤其是对人体重要部位加强保护,如头、腹、足、肩、腰、膝关节等。
  05
  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不宜“秋冻”
  一、因为“秋冻”容易感冒
  长期或者不定期的高血糖使人体白细胞的吞噬能力降低,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所以季节交替、忽冷忽热时容易感冒。
  二、以防患者血管痉挛
  当糖尿病患者的血管突然受到冷空气刺激时,易发生血管痉挛,使血流量减少,导致微循环障碍,容易引起组织坏死和糖尿病足。
  “秋冻”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要顾及人体的承受能力。
  所以,盲目“秋冻”不可取!
  睡前做好这7个动作,助你一夜好眠!
  退休后,老人通常要肩负起带孙、做家务的重任,在繁重的压力之下,部分老人会出现失眠的问题。到底有没有一些方法能够帮助老年人夜夜安睡呢?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推拿科主治医师林敏亲自示范做一套完整的助眠操,帮助你晚上可安稳入眠。大家学起来!
  1
  第一式:十指扣头
  动作要领:双手十指张开,两手分别放在头顶处。然后,用十指指腹的螺纹面叩击头部,不拘穴位、不固定位置,有痛感的地方可多叩击几次。由前向后叩击头部,重复进行3分钟。
  2
  第二式:五指梳头
  动作要领:张开五指,将中指对准头部前半部分头发正中,即督脉循行处;其余四指自然放下,四指分别对准两边的膀胱经及胆经循行处。先用左手当梳,再用右手,两手轮流梳3分钟。
  3
  第三式:同揉耳轮
  动作要领:拇指和食指同时按揉耳朵,分别从下往上按揉耳轮(图中最外面的实线①)、对耳轮(图中中间部位的实线②)、按揉对耳轮脚与耳轮脚附近的软骨(图中的S型实线③),各1分钟。
  4
  第四式:揉后发际
  动作要领:十指张开,置于后脑勺处。用两手拇指同时从外向内轻揉后发际线附近的穴位,分别是耳后的翳风穴、乳突穴、安眠穴、风池穴和风府穴,先按再揉,反复按揉3分钟。
  5
  第五式:按揉劳宫
  动作要领:张开左手掌,用右手拇指按揉左手劳宫穴(位于手掌心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点于掌心的位置),约1分钟。再以同样方法按揉另一侧劳宫穴。
  6
  第六式:按揉涌泉
  动作要领:每天睡前可以用温水泡脚,泡脚的同时可以按两脚的涌泉穴(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约3分钟。
  7
  第七式:腹式呼吸
  动作要领:睡前可平躺,双手交叠放于丹田处,进行腹式呼吸,即吸气时鼓起肚子,呼气时收腹。腹式呼吸时意念集中于呼吸,且呼吸深沉,有助红细胞含氧量的增高,人也容易恢复平静。
3# 峨眉山
 染姐 发表于: 2016-9-5 07:53:03|只看该作者

四川夏秋交替感冒患者增加 医生:春捂秋冻不适合所有人

源自:四川在线
⊙记者:段祯

  人们常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意思是暑去秋来,不要过早的添加衣服,冻一冻可以让身体适应寒冷的天气。然而,“秋冻”并不是人人都适合,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周勇表示,包括抵抗力较低的人群、有呼吸系统疾病、怕冷的人群都不适合“秋冻”。

秋冻
  其实就是防寒锻炼,提高人体的抗寒能力,使人体抗御寒冷的机能更加稳固,激发身体机能逐渐适应寒冷的环境,对疾病,尤其是呼吸道疾病的发生起到积极的预防作用。不过,“秋冻”要因人而异,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尤其是老人、慢性疾病患者及体弱多病者,不仅不能“秋冻”,还要注意保暖。
  能抗‘冻’的人也应该有度,遇天气骤变、气温明显下降,需及时添衣防寒保暖,避免受凉感冒。”

夏秋交替 一降温就为穿衣困扰
  从上周末开始,成都气温逐日下降,冷空气来得大快人心,给久经高温“烤验”的成都注入了一股清泉,顿时让人心情舒畅,气温的下降让不少人产生了一夜入秋的感觉。不过,“秋老虎”这一走,气温就陡降了10多度,走在街头凉风飕飕,不少人又赶紧翻出长袖,有的还穿上了外套。
  每到这时候,市民小白就会因为“早上穿什么衣服出门”而纠结──穿裙子有点冷,穿长裤又感觉热。想起老辈常说的“春捂秋冻”,小白又想自己还年轻,倒也不用急着加衣,“穿多了热得出汗,一穿一脱,反而容易着凉生病。”
  天府早报记者昨天也随机询问了几位市民,一位70岁左右的老人表示,自己患有心血管疾病,“只要感觉冷了就会加衣。”三位中年人则表示,秋天会倾向于稍稍“冻一冻”,52岁的罗女士表示,“按照往年的经验,一般9月中旬甚至是10月初才会穿长袖,这两天降温,早晚出门加个背心或带一个很薄的外套就比较合适了。”

春捂秋冻 可以让肌体适应季节变化
  顾名思义,“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意思是劝人们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秋天也不要刚见冷就穿得太多,适当地捂一点或冻一点。从防病保健的角度出发,循序渐进地练习“秋冻”,加强御寒锻炼,可增强心肺功能,提高机体适应自然气候变化的抗寒能力。
  成都市二医院中医科主任周勇表示,夏秋交替时节,来就诊的感冒患者有所增加,“有些是胃肠型的感冒,由于伤了脾胃,出现了拉肚子、恶心、呕吐等症状。”周勇表示,秋天是个从热转到寒的过程,为何要“秋冻”?因为骤然就穿得很厚,反而不容易顺应季节变化,易导致身体的不适,比如出现感冒伤风等。“秋冻”,就是慢慢来适应这样的变化;“春捂”,也是同样的道理,春天是个过渡的季节,天气逐渐暖和起来,如果骤然脱衣也容易引起感冒。人体适应季节的变化有个过程和适应期。

能不能“冻”看体质
  不过,“秋冻”并非人人适合,周勇说,抵抗力较低的人群,如年老体弱者者,或是怕冷、阳虚者遇上天气变冷,就应该适时加衣,另外,有慢性疾病的人也不宜“秋冻”,比如呼吸系统的疾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受到寒冷的刺激,支气管和血管会痉挛收缩,进而可能引起患者旧病复发。
  当然,能抗“冻”的人也应该有度,遇天气骤变、气温明显下降,需及时添衣防寒保暖,避免受凉感冒。俗话说“寒从脚下起”,周勇也提醒市民,要注意脚部不要受冻,同时腰部、背部也需注意别受凉。燥为秋季主气,称“秋燥”,养生重点在于养阴防燥,以生津润燥、益肺养阴为主要养生原则,少吃辛辣上火的食物。

五类人不宜“秋冻”
  1. 心血管疾病患者
  这里主要涉及到的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及心力衰竭等。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心系疾病多与机体内的津、血运行不畅相关。由于津、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因此津、血的运行状态受外界温度影响很大。寒性收引,寒客血脉,则气血凝滞,血脉挛缩,心脉失养,从而引发血压的波动及缺血性心血管事件发生。

  2. 慢性肺病患者
  对于有慢性肺病的患者,切不可“秋冻”。这类病人,素体虚弱,寒邪易乘虚而入,造成气管、支气管等痉挛,从而诱发气管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的发作或加重。

  3. 胃肠病患者
  对于胃肠病患者,包括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性溃疡等,还应小心对待秋冻。一般自秋季至次年早春,都是溃疡易发季节。这类患者正气不足,卫外防御功能下降,很多人平时都手足不温,容易感冒。胃是多气多血之腑,寒则收引,受凉后气血运行不畅,则会诸症蜂起,或吐或泄,或胀或痛。

  4. 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不宜“秋冻”,一是因为“秋冻”容易感冒。二是以防患者血管痉挛。当糖友的血管突然受到冷空气刺激时,会发生血管痉挛,使血流量进一步减少,而其常合并周围血管神经病变,会导致微循环障碍,容易引起组织坏死和糖尿病足。

  5. 关节病患者
  “秋冻”要适度,不能随便冻,尤其是对人体重要部位加强保护,如头、胸、腹、足、颈、肩、腰、膝关节等。如患者增添衣服后仍不能缓解,就应该及时就医,查明引起疼痛不适的原因,尽快治疗。(据网络)

¤ 温馨提示
夏秋交替,学子上学备“小药箱”

  夏秋交替之际,也正值各大高校陆续开学报到,很多大一新生都是首次离开父母庇护,进入全新的集体生活阶段。这其中,或可以考虑备上一个“宿舍小药箱”。成都市三医院儿科主任李桦提醒,即便给学生们准备了“小药箱”,但是也不能完全只依赖于此。
  首先,常备药的服用和使用都必须看清楚药品说明书,了解其适应症、副作用和禁忌症,按照剂量和要求服用,同时还要看清楚有效日期;其次,切忌滥用药物预防疾病、滥用抗生素、镇静助眠药等。服药后病情未见好转或病情加重,应尽快就医,防止延误病情。

  药品
  感冒类、解暑类、退烧类、食积类、腹泻类、便秘类、消毒类、过敏类等。

  常备
  体温计、医用纱布、医用棉签、医用胶带、创可贴等。

  分门别类:内服药和外用药分开、急救药与常规用药分开放,避免因着急误服。
  保证药品信息清晰:存放药的瓶、袋、盒上的原有标签要保持完整,药名要清楚、正确。有详细的用途、用法、用量、注意事项和有效期等。
  阴凉干燥处存放:药品应放在干燥、避光和温度较低的地方;需要密闭存放的要装入瓶中密闭,以免久贮后氧化或潮解。
  药品不宜混装:不宜用以前装药品的空瓶子存放另一种药物,以免引起混淆而错服。
  适时淘汰与补充:经常清查药箱,在存放中如发现药片(丸)发霉、粘连、变质、变色、松散、有怪味等现象时,应及时淘汰,不可吝惜。
2# 四姑娘山
 楼主|染姐 发表于: 2016-9-5 07:53:03|只看该作者

注意事项

秋冻并非人人适宜
  秋冻并非人人适宜,老年人、儿童、心脑血管病患者、慢性肾脏病人、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不宜“冻”,健康人群也一定要注意“冻”得适度。
  在春捂秋冻的“非常”时期,人们需要在衣、食、住、行方面备加注意,应掌握正确的养生之道。
  第一,应注意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第二,建议利用节假日并选择利于出行的天气,合家去郊外旅游踏青,置身于大自然的环抱之中,有利于身心健康;
  第三,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避免元气外泄、耗气伤阴;
  第四,天气冷时及时增衣,天气暖和时也应适当“春捂”,以避免外感风寒;
  第五,饮食上要减肥腻、少吃荤、多食新鲜蔬菜。

因人而异
  中国早有俗话说“二八月乱穿衣”,就是指在农历的二月和八月,这两个时间段里人们的衣装打扮容易出现“混乱搭配”的现象,而在阳历上,这两段时间也是冬春换季时和夏秋换季时。
  “乱穿衣”的族群中,有的是跟着身体感觉走,还有则主张“春捂秋冻”,后者强调经受“秋冻”,人的体质才会越来越强,不过专家的观点是,“春捂秋冻”应因人而异。秋冻,是为了提高人们对逐渐变冷环境的耐受性,但如果个人的体质本来就弱,那最好还是不要乱冻。所谓“春捂秋冻”的含义是,通过适当的“秋冻”,让人体慢慢适应逐步下跌的气温,从而为即将到来的寒冬腊月做准备。就像是潜移默化的煅炼,“秋冻”能在无形中提高人的体质。另一方面,在中医理论上,秋天是养阴的季节,如果穿得太多,就会助长阳气,对身体不利。
  秋季又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时候。对于有这方面疾病史的中老年人来说,防寒尤其重要。专家表示,这部分人群如果也尝试“春捂秋冻”,将是十分危险的举动。比如穿着拖鞋虽然比较时髦也比较舒服,但末梢循环节奏被打乱,易引发血压升高等症状。气温波动大,体质较弱的人尤其要注意保护头、手、足这三个关键部位。
  值得一提的是,就算对体格健康的人群,“春捂秋冻”也是有条件的。一般情况下,日照温度在15℃~20℃时,人们可适当减少穿衣,但真正到了接近初冬时,这一原则就不再适用。盲目“秋冻”,切不可取。
1# 贡嘎山
 楼主|染姐 发表于: 2016-9-5 07:53:03|只看该作者

科学道理

春捂
  春季中自然界气温处于上升阶段,但室内气温由于房屋热惰性跟不上室外而产生内外温差。这种温差在一天中以晴日午后达到最大,常常有3~5°C之多,甚至更大得多。特别是,从温暖阳光下走进阴凉的室内,老人和病人必需添衣春捂,才能避免受凉致病。由于中国在同纬度上春(秋)季升(降)温最急,因此才诞生了中国特殊的“春捂秋冻”的养生谚语。
  冬去春来,是从冷转热的过渡阶段,天气虽然已经暖起来,但是气候经常变化,一会暖一会冷,往往是太阳出来后,风和日暖,遇到刮风下雨就会冷起来。由于人们在冬天已经习惯了多穿衣服,到了春天如果把衣服脱得太多,就会不适应气候变化而容易着凉得病。所以,人们在初春季节要有意捂着一点,慢慢的减衣服。

秋冻
  秋季气温处于下降阶段,室内气温因房屋热惰性而落后于室外大自然,从而产生相反的温差。从室外走进室内,气温升高,自然需要脱衣秋“冻”,以防出汗伤阳,影响身体健康。
  夏去秋来,是从热到冷的过渡阶段,天气虽然冷起来,但有个转变的过程。有的人一到秋天就赶紧穿上许多衣服,甚至过早地穿上棉衣,这种做法不好,因为过早地穿上棉衣,就会使身体得不到对冷空气的锻炼,使防寒能力降低,不利于人体功能的调节,结果,到了三九严寒,真正大冷季节,鼻子和气管一旦受到冷空气侵袭,里面的血管抵抗不住而收缩,使血流量减少,引起抗菌能力减弱,躲在鼻子或气管里的病菌乘机活动,引起咳嗽、打喷嚏、流鼻涕、发烧、使人伤风感冒。所以,秋季又应该冻着点,衣服要慢慢地增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26 00:29, Processed in 0.842402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