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小姑凉可爱|查看: 4402|回复: 25
[军事

天舟一号上天的特殊任务:研究如何对付骨质疏松

 [复制链接]
16#
 红星 发表于: 2017-4-21 17:48:00|只看该作者

揭秘天舟一号精准“快递”:北斗导航全程护航

原文标题:天舟一号如何精准“快递”? 北斗导航确保其不会“找错人”

  [环球时报赴文昌特派记者 刘扬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任重 环球时报记者 郭媛丹 李萌]中国人昨天把“快递”从地球做到了太空。20日晚19时41分,海南文昌发射场,中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顺利发射升空,它将与天宫二号对接并送去6吨重的补给。
  此次发射天舟一号要和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实现交会对接,对发射精度要求很高,因此,发射窗口不是一个时间范围,而是一个确定的时间点,一秒都不能差,这就是航天人所说的“零窗口”,昨晚这个目标已经完美实现。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天舟一号将在升空后6个小时左右与天宫二号进行第一次重要的“拥抱合体”,通过交会对接完成万众瞩目的推进剂在轨补加,随后天舟一号撤离天宫二号,伴随着天宫二号180度转向,通过全自主绕飞,一共要完成3次交会对接,3次推进剂的在轨补加,以及空间应用和航天技术等领域的多项实(试)验。在空中,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组合体在轨飞行约2个月,天舟一号独立飞行约3个月。完成既定任务后,天舟一号将受控离轨,陨落至预定安全海域;天宫二号留轨继续开展拓展试验和应用。
  据专家介绍,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在地面人员支持下进行绕飞不同,此次天舟一号不需要地面人员干预,将实现自主绕飞。“如果把神舟十号的绕飞比作是‘领着’小朋友学走路,那么此次货运飞船的绕飞则是‘看着’小朋友自己走路。”货运飞船设计师张强说。
  香港《经济日报》20日称,天舟一号飞船肩负重大使命,绝不只是一艘普通的载货飞船。天舟一号还将成为中国第一个实现天地一体化互联网络的航天器,简单来说就是航天员在太空中使用互联网,上网感受跟在家中一样。
  如何能保证把太空快递准确送到?据专家介绍,天舟一号有三件秘密武器:第一,太空垃圾力学环境测量系统,可以在第一时间感知到太空垃圾撞击的位置和受损程度,要知道一块10克的太空垃圾也会对货运飞船造成极大干扰。第二,一个标准化、高速、大容量的开放性网络平台,可以无缝接入天宫二号等空间站网络。第三,北斗导航星座的相对测量子系统,将保证第一次执行快递任务的天舟一号不会找错“人”。
  阅读更多内容请参见今日出版的《环球时报》或下载登录新版“环球TIME”客户端。
15#
 红星 发表于: 2017-4-21 17:28:01|只看该作者

天舟一号太空送快递 “零窗口”发射震动全球

原文标题:天舟一号飞上太空送快递“零窗口”发射震动全球

  [环球时报赴文昌特派记者 刘扬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任重 环球时报记者 郭媛丹 李萌]中国人昨天把“快递”从地球做到了太空。20日晚19时41分,海南文昌发射场,中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顺利发射升空,它将与天宫二号对接并送去6吨重的补给。
  昨晚,飞船升空时间与一天前对外公布的一分钟不差,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做“零窗口”;升空过程的直播显示了中国航天人的自信和实力。外媒称,这是中国太空载人航天项目的又一次重大进步,是中国建造永久空间站雄心的一部分,也是里程碑。美国《太空日报》称,近年来中国所有的载人发射任务都围绕着一个长期目标:建立自己的永久性空间站,“不久的将来,这个空间站将飞过美国上空”。
  印度航天专家娜拉塔·哥丝瓦米20日撰文称,西方学者总是从太空竞赛的角度理解中国的太空计划,但中国并非将它当成征服和炫耀的舞台,而是将太空视为通过进驻与开发资源,成为生活、工作和创造财富的地方。
  20日19时41分,搭载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二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约596秒后,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本报发稿时,天宫二号运行在距地面393公里的近圆对接轨道,设备工作正常,运行状态良好。
  发射时,《环球时报》记者位于距离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最近的铜鼓岭测控站所在的山上,那里紧邻大海,距离天舟一号飞行任务所在的发射塔架数公里。由于白天下过雨,海面上有较大的雾气,所以记者极目远眺也只能看到发射塔架的模糊轮廓。当接近预定发射时间时,包括记者在内的很多人突然都感到一阵紧张,原来因为相隔距离的限制,导致飞船已经飞起来了,记者所处的位置才听到震耳欲聋的火箭轰鸣声,紧接着一个巨大的火球向着记者持续扑面飞来!虽然知道它当时的飞行高度已经比较高了,但记者仍然禁不住感到巨大的震撼甚至压迫感。
  《环球时报》记者曾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近距离观看过运载火箭发射,但文昌这样的沿海发射场所带来的独特而强烈的冲击力,是位于内陆的几大航天发射场都无法相比的。不过,“面朝大海,仰望星空”绝不是中国在这里新建一个发射场的原因。据介绍,依托海南的纬度优势,可以用更少的燃料将更大型的航天器送入轨道,所以这里发射的往往都是大块头,比如被网友昵称为“胖五”的长征五号,而此次发射升空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是我国目前体积最大、重量最重的载人航天器,身高10.6米,体宽3.35米,可以运送6吨多的货物,整船最大载重达13.5吨。
  此次除了新飞船用新型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搭载引起巨大关注之外,天舟一号的成功首飞更是意味着未来十年后世界上唯一的一个太空之城──中国空间站的相关研制和应用正在进入快车道。
  天舟一号在海南升空之前,《环球时报》记者也走进坐落于北京的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在那里曾完成过11次载人航天工程任务、4次探月工程任务。“船箭分离!”嘹亮的口令标志着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正式开启了天舟一号飞行任务的飞控征程。100秒做出了入轨判断,3分钟算出了初轨根数!在天舟一号飞行的整个过程中,每半秒便会有下行数据传至地面。虽然工作程序已经基本实现了自动化,但测控人员丝毫不敢放松。
14#
 大惊失色 发表于: 2017-4-21 17:28:01|只看该作者

天舟一号为空间站补给燃料 专家:美国都没做到

原文标题:天舟一号可为国际空间站补给燃料 澳专家:美国都没做到

  [环球时报赴文昌特派记者 刘扬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任重 环球时报记者 郭媛丹 李萌]中国人昨天把“快递”从地球做到了太空。20日晚19时41分,海南文昌发射场,中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顺利发射升空,它将与天宫二号对接并送去6吨重的补给。
  自动再补给是打造国际空间站能否成功的关键。最初,苏联和美国都是用载人飞船顺便运送补给,每艘载人飞船一次只能为空间站运去几百公斤物资。1978年苏联开始把“联盟”号载人飞船改装成无人货运飞船,称为“进步”号,每次飞行可为空间站送去2吨多物资。
  美国“太空飞行网”称,天舟一号与目前为国际空间站提供补给的货运飞船相似。在设计和运输能力上,天舟一号与俄罗斯的“进步”号和欧洲的“自动转移”飞行器相似,为国际空间站提供食品、水和推进燃料。不过,美国的“龙”飞船和日本的HTV货运飞船不能给空间站补给燃料等。
  业内专家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天舟一号作为太空快递的大力士,载荷能力实际高于俄罗斯研制的“进步”号M型和美国的天鹅座飞船扩展型,也高于日本的货运飞船。
  澳大利亚太空专家莫里斯·琼斯20日也对香港《南华早报》说,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是中国的一项“伟大成就”。他说,“只有中国、欧洲和俄罗斯研发了能够对空间站进行燃料补给的货运飞船。美国都没做到。”
  美国《太空日报》称,也许有观察人士认为,发射货运飞船似乎没什么稀奇。这种看法大错特错,因为这是中国开启最伟大空间计划的最后一步。中国一直在反复进行交会对接试验,为在人类载人航天史上站稳脚跟稳扎稳打,在一个个任务栏边上的方框里打钩,而天舟一号“是中国空间实验室任务清单的收官之战”。
  英国《金融时报》20日称,尽管中国对航天的投入已经不少,与美国相比还是相形见绌,但如果建成空间站,将是中国太空项目的一个“加冕时刻”。到2028年国际空间站服役期满后,中国的空间站将“独一无二”。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焦维新表示,“中国的空间站建成后,如果美俄需要进行空间研究,届时我们可以说,不好意思,你得和中国联系,和我们合作。”报道称,中国的空间项目“复制了美俄”,但其快速发展的技术让地区邻国艳羡,“特别是被中国甩出几条街的印度”。
  据记者了解,由于天舟一号的送货单上有许多精密仪器和航天员用品,发射段受力又大,生怕磕碰,专家们通过3个月试验才确定一种特殊的“软包装”绑扎方式。据货运飞船机械总体主管设计师郭军辉介绍,新研制的高科技货包采用新型抗菌防潮防霉布料,可确保货物在货包中存放一年。
13#
 大惊失色 发表于: 2017-4-21 16:48:00|只看该作者

天舟一号发射升空 中国空间站计划将进快速轨道

原文标题:中国在太空逐步累积实力 空间站计划将进入快速轨道

  [环球时报赴文昌特派记者 刘扬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任重 环球时报记者 郭媛丹 李萌]中国人昨天把“快递”从地球做到了太空。20日晚19时41分,海南文昌发射场,中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顺利发射升空,它将与天宫二号对接并送去6吨重的补给。
  据美国“太空飞行网”称,中国计划在2018年前后,发射天和一号空间站核心舱,随后发射两个实验舱与天和一号交会对接。天舟一号成功发射后,中国航天员和飞船将频繁造访天和一号空间站核心舱。
  印度新德里电视台称,天舟一号发射标志着中国向2022年建立永久空间站的目标又进一步。尽管如此,中国在太空技术上依旧落后于美俄。而美国国防部认为,中国不断增强太空能力是为了“在危机发生时阻止别国使用太空资产”。
  美联社20日称,中国被排除在国际空间站之外,主要是因为美国法律规定,禁止与中国进行此类合作以及对“中国太空项目与军方关系密切”的担忧。中国现在正将其太空计划国际化,为有意参加天宫二号任务的国家提供资金支持。文章称,自从2003年首次实现载人航天之后,中国已完成一系列太空任务,包括太空行走以及发射月球探测车。此外,中国计划于2018年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实施世界首次到月球背面的巡视探测;2020年左右发射嫦娥六号探测器,实施月球背面采样任务。
  “为什么中国的新货运飞船如此重要?”印度防务与分析研究所研究员哥丝瓦米20日在日本《外交学者》撰文称,中国的太空计划与国家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彼此相关。它不是为了得到国际声望,而是逐步累积实力,以获取空间资源。她认为,中国已经接近获得一种重要能力,即在太空保持长期有人的状态,并打造出空间资源的供应链。哥丝瓦米说,西方错误地想象了一场太空竞赛,同时又错过了太空的“淘金热”。而中国未来或许能从小行星、月球等获得所需的再生能源和资源。
12#
 红星 发表于: 2017-4-21 14:28:01|只看该作者

刚刚发射的“天舟一号” 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源自:瞭望
原文标题:刚刚发射的“天舟一号”,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文丨伍轩
  作为载人航天家族的新进一员,天舟一号的加入,意味着向着中国载人空间站的建成更进一步,这也是中国人实现“太空筑家”梦想的关键一步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今天(4月20日)发射飞往太空,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进行交会对接,开展推进剂在轨补加、空间科学和技术等试验验证。
来源:央视新闻
  “天舟一号飞行任务作为空间实验室任务的收官之战,载人空间站工程的关键一战,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稳中求进的重要一步。”在天舟一号抓总研制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下文简称“航天五院”)看来,这次任务承载了重要的使命和意义。
  如何在地球之外的太空中建起一座“自由家园”,是探索浩瀚宇宙的重要一环。筑家太空
  将为中国人逐梦深空建立起一座补给站、前哨站、试验室,航天器可以停泊在此,并进行维修、补给;
  “中国哈勃”太空望远镜──巡天号光学舱可以扎根在此,探寻生命起源、宇宙奥秘;
  中国航天员可以长期工作、生活在此,依托完善的试验平台、利用独特的宇宙环境资源,开展空间科学、基础科学、应用技术的研究和试验,拥抱“太空经济时代”的到来。
  “从1992年启动载人航天工程以来,我们锁定建造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为终极目标,按照‘三步走’的策略稳扎稳打,形成了以神舟飞船、目标飞行器、空间实验室、货运飞船为支撑的多类航天器,为正式启动空间站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航天五院院长张洪太说。
  载人航天“三步走”
  第二步收官在即
  天舟一号是我国第一艘货运飞船,也是我国目前为止体积最大、重量最重的航天器,由航天五院负责抓总研制。目前,神舟飞船只能携带数百公斤物资,而采用了高性能减重设计、轻量化货架设计的货运飞船,一次能装载6吨多物资,载重能力超过了俄罗斯现役货运飞船。
  作为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运行期间最后一个访客,天舟一号将要执行的任务,与未来中国空间站建设紧密相关。
  在太空中自主建起一个大型空间站,开展科学研究和太空实验,促进中国科学研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贡献,这是中国开展载人航天工程的目标。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国家采取了分步实施的战略。
  第一步,是载人飞船阶段。在此期间完成了载人飞船的研制,实现了航天员天地往返等目标。这一阶段的重点任务包括神舟一号到六号飞船飞行任务。
  神舟飞船是航天员专属的“太空巴士”。为了打造好这艘太空生命方舟,航天五院采取了从无人到有人、从一人到多人“小步快走”的验证方式。
  神舟一号至神舟四号,进行了无人飞行试验,全面验证了飞船发射、舱段分离、从太空返回等各项关键技术。
  神舟五号圆满完成了我国首次载人飞行,也树立起中国“太空巴士”建造标杆。
  神舟六号实现了多人多天飞行。

第二步,是空间实验室阶段。
来源:央视新闻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掌握了航天员出舱和交会对接技术,成功对航天员中期驻留太空进行了验证。这一阶段的重点任务是神舟七号航天员出舱,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九号、十号飞船对接、组合飞行任务,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与神舟十一号飞船载人飞行任务。
  现在,第二步还剩下最后一项任务,即: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对接天宫二号,验证推进剂在轨补加技术,完成运送货物补给任务。

第三步,是空间站建设阶段。
来源:央视新闻
  在第三步中,我国将建造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这其中“人”和“空间站”是两项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素。空间站要运行,人(航天员)要工作、生活,空间站运转所需的燃料(推进剂)以及人员相应的工作、生活物资必不可少。这就需要有一个专门的运输工具,负责运输货物补给并为空间站“加油”──这个重要使命就由货运飞船担当。
  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起步到现在,经过一次次试验任务,积累了多项能力和经验,我们有了人员往返天地的工具──载人飞船;能够实现航天器间的交会对接;能够保证航天员在太空工作一段时间(一个月左右);甚至可以完成人员出舱活动……所有这些都是第三步建设空间站的基础。
  也就是说,第一步、第二步是准备,目前准备工作即将完成。待天舟一号完成任务,便意味着我国具备了向在轨运行航天器补给物资、补加推进剂的能力,这一能力是确保未来我国空间站在轨长期载人飞行的前提。未来,神舟飞船、货运飞船将联合作战,有效支撑起空间站建设、运营的天地生命线。
天舟一号进行热试验吊装(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

天舟一号多项任务奠定未来空间站基础
  “天舟一号此次任务包含了建造空间站需要突破和掌握的关键技术,更是未来空间站运行的基础。”航天五院天舟一号总设计师白明生列举了三项极具亮点的任务。
  第一,检验“太空加油”技术。天舟一号发射进入轨道后,将与天宫二号进行首次对接,两个航天器组成的组合体将进行两个月的在轨飞行。在此期间完成推进剂在轨补加试验,按计划将开展多次试验。
  货运飞船的在轨推进剂补加技术,即“太空加油”,将是“太空之家”能够连续工作十年的重要保障。突破和掌握推进剂补加技术,解决空间站能源供给问题,将为我国顺利进入载人空间站建设运营阶段奠定基础。
  有了货运飞船超强运输、补给能力的支撑,未来,三名航天员能在“太空之家”连续工作180天,各类试验物资也可以源源不断地运抵空间站,把空间站建设成为我国在太空的新技术试验田。
  第二,三次交会对接任务。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将进行三次交会对接。第一次交会对接后将测试货运飞船对组合体的控制能力,第二次交会对接是从不同接口方向进行对接。
  未来空间站包括核心舱和两个实验舱,与货运飞船形成组合体后由货运飞船提供主动力,其目的主要在于尽量减少空间站动力、能源等消耗,延长空间站寿命;核心舱前后方向与垂直下方分别设有对接口,未来去往空间站执行任务的载人飞船或货运飞船很可能从不同方向进行交会对接。所以,第一次、第二次交会对接检验的都是未来空间站运营所必须的能力。
  更具看点的是,在最后一次交会对接中,天舟一号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技术。在天舟一号之前,我国掌握的交会对接技术需要耗时两天左右时间,快速交会对接将时间控制在6个小时左右。掌握该项技术,有利于提高飞行器在轨飞行的可靠性,提高航天员舒适性,进一步减轻地面跟踪、测控工作的强度和难度。另外,对于未来空间站来说,一旦遇到突发事件可以快速处理,提高了应急能力,为未来空间站提供了安全保障。
  第三,以天基测控体制为主进行飞行控制。以往,我们对航天器的跟踪、测控以及在轨异常的及时监测处置,主要依赖陆基测控站和海基测量船。这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建造、维护地面测控站和海上测量船,研制人员奔波在各个站点之间开展相关试验,并且受到跨国、跨境等地域限制。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首次采用了以天基测控体制为主的设计原则。简单来说,就是将原本在地面或海上的测量系统“搬”到了天上,打破了在地面或海上的地域限制,实现了对航天器在轨飞行的关键事件的全程跟踪,以确保对在轨异常的及时监测处置。这项测控应用有效降低了人力、物力、财力等成本,为未来与空间站通讯联络铺平了道路。

中国载人空间站组建即将启动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在稳扎稳打中循序渐进,每一次任务都部署周密,任务之间衔接紧凑、环环相扣。如今,空间站阶段的任务也已处于研制阶段。
来源:新华社
  航天五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赵小津介绍,我国载人空间站组建即将正式启动。作为空间站构成的本体舱段,核心舱、实验舱I、实验舱II正在紧锣密鼓研制当中,将与货运飞船、神舟飞船一同在太空建起我国第一个“太空之家”。
  其中,核心舱、实验舱I、实验舱II三个舱段,每个规模为20多吨,基本构型为T字形,核心舱居中,实验舱分别连接两侧。预计2022年前后建成,可运营10年以上。空间站长期驻留3人,运营期间最多将连接一艘货运飞船和两艘载人飞船,整个系统重量可达90余吨。在此规模基础上,还将根据科学研究需要,增加新的舱段,扩展规模和应用能力。
  航天五院的研究人员介绍,受制于火箭运载能力等因素,不能一次性地把近百吨的空间站发射上空。空间站在太空的构建采取的是“搭积木”方式,需要先单独发射各舱段、再拼接组合,实现“1+1+1=1”整体性能最优的效果。
  此外,空间站的构型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神舟飞船、货运飞船及特殊功能载荷舱的加入,空间站整体构型会如同垒积木一样,越来越大。支撑空间站“百变如一”的关键是交会对接技术、组合体控制与管理技术。
  交会对接,要实现两个航天器在高速运行中毫厘不差地对接成功,难度堪比“万里穿针”。目前,中国是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独立掌握近地轨道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此次,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开展快速交会对接试验,将推动我国的交会对接技术从“练好”到“练精”的跃升。
  交会对接完成后,如何实现原本独立航天器间的资源统筹,使其成为一个统一整体,将直接决定空间站长期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对此,航天五院在神舟八号、九号、十号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交会对接等多次任务中,反复试验了组合体控制与管理技术。在神舟、天宫组成“天神”组合后,由“块头较大”的天宫接管过整体控制权,对电力、动力、飞行状态等进行统一调度。
  天舟一号货运与天宫二号交会对接任务中,还将进一步验证“以小控大”、“以大控小”模式,运用块头较小的天宫二号控制整个组合体,并检验货运飞船短时控制组合体的能力。这一技术成果将在今后的空间站建设中应用广泛。
  如在天舟一号停靠、接驳空间站期间,将担当与空间站组合运行期间的“充电宝”功能,为空间站提供稳定的能源输出,减少空间站本体的能源消耗;在空间站姿态出现异常时,货运飞船可以接过组合体控制权,为航天员撤离和营救争取宝贵时间。
  此外,出舱技术、在轨维修技术也将保证“太空之家”稳定运行。
  长期驻守太空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需要经历太空环境极端温度的考验,高能粒子、太空碎片撞击等重重挑战。要保证“太空之家”在10年任务期保持良好状态,在轨维修的硬本领必不可少。
  当故障发生在“太空之家”外部时,必须由航天员出舱进行维修。对此,五院在神舟七号飞船任务中,已成功试验验证了此类技术。当故障发生在“太空之家”内部时,维修就简单多了。航天五院技术人员对“太空之家”的供配电、热控、数据管理等系统实现了高度集成化模块设计,打造出了可快速更换的模块单元,只需进行“插拔式”,就能快速完成在轨维修。这在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任务交会对接中也已得到验证,航天员和自动化机械臂都可胜任。
  进入空间站建设阶段,发射任务密集,对各类航天器需求加大,研制单位重任在肩。其中,航天五院负责抓总空间站系统建设,并承担了载人飞船、货运飞船、核心舱、实验舱I等不同类型航天器的研制。
  “为适应空间站阶段高密度发射的需求,我们将展开货运飞船平台建设,天舟系列货运飞船、载人飞船都将进入组批投产。同时,积极开展空间站工程航天技术应用领域项目的研究与论证,促进载人航天应用领域的发展。”从航天五院研制人员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未来空间站建设正在周密稳步地进行,建成后的载人空间站将成为中国空间科学和新技术研究与应用的重要基地。
  相关专家介绍,大型空间站建成后,我国载人航天事业会更加开放,有望产出一大批重大科学成果,突破一大批核心关键技术,获得无法估量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空间科学研究的应用前景亦十分广阔。利用空间站开展空间生物学研究,可以为培育优良物种、探索疾病机理、研发生物药物、改进人类健康服务;开展微重力流体与燃烧研究,可以促进新型清洁能源开发、改善地球环境,等等。科技进步归根到底要服务社会、造福人类,这正是中国建设空间站的目标和动力。

第二篇丨天舟一号的三次交会对接
  文丨伍轩
  天舟一号将与天宫二号进行三次交会对接试验。这是中国载人空间站正式建设前的最后一次实战机会。
  为了在深空建起一座性能强大、稳定可靠、经久耐用的“太空之家”──中国载人空间站,需要把多个单独发射的航天器在太空组合起来,实现1+1>2的效果,交会对接技术是其中的关键。
  “中国是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独立掌握近地轨道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神舟飞船、空间实验室、天舟一号的缔造者──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的专家介绍,从2011年到2013年,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分别与天宫一号完成了交会对接任务,系统验证了自动交会对接、人控/手动交会对接等关键支撑技术。2016年,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完成交会对接任务,完成了航天员中长期在轨驻留,更标志着我国交会对接技术走向成熟应用阶段。
  天舟一号将与天宫二号进行三次交会对接试验。这是中国载人空间站正式建设前的最后一次实战机会,将向着练就交会对接独门绝活的更高标准发起冲击,筑牢未来空间站建设的底气。

第一次交会对接:耀眼阳光下的太空之吻
  天舟一号的交会对接能力,与神舟系列飞船相比,已经有了质的飞跃,具备了360度相位差的交会对接能力。不同于以往神舟飞船和天宫目标飞行器在对接前要先找平,本次天舟一号、天宫二号在飞行轨道的任意相位差条件下均可实现完美对接。另外,天舟一号新增加了星敏感器,将确保货船交会对接过程中姿态更加精准。
  航天五院天舟一号GNC主任设计师刘宗玉博士介绍,由于货运飞船发动机的配置数量、推力大小和神舟飞船都不一样,所以本次交会对接,实际上是对现有技术实现的又一次验证。
  同时,在这次交会对接中,新研制的光学成像敏感器将首次在阳照区开展工作。这要求敏感器等设备,在非常明亮刺眼的环境下,找到标识目标。这就好比人们对着阳光看天上的景物,带来的考验比之前更难。这次试验将有力检验我国交会对接“全天时”作战能力。

第二次交会对接:全自动绕飞后的前向对接
  完成第一次交会对接不久,天舟一号和天宫二号将进行“眼花缭乱”的太空芭蕾。天宫二号转体一百八十度,天舟一号从天宫二号下方绕飞,同时转体一百八十度,加速赶到天宫二号前方,最终从“前”向与天宫二号进行第二次交会对接。
  绕飞,是一种高难度的太空动作,需要飞行器进行多次变轨和姿态机动来完成。绕飞主要应用于空间站多个舱段组装、或是载人飞船(货运飞船)已经在某个对接口,需要腾空对接口时。本次绕飞后的前向对接,就是为了确保未来航天器能从多个方向与空间站对接而进行的演练。今后我国的空间站建设,不仅规划了前后向对接,还有垂直对接。
来源:央视新闻
  与之前神舟十号的绕飞不同,此次货运飞船绕飞是一次全自动绕飞。即当绕飞指令发出,飞船上制导导航与控制系统的计算机便开始自主规划出最优绕飞轨迹,自主进行变轨控制,自动进行姿态机动,不需要地面人员干预。
  “如果把神舟十号的绕飞比作是技术人员‘领着’航天器走路,那么此次货运飞船的绕飞则是技术人员‘看着’航天器独立走路”。航天五院天舟一号副总设计师张强说。

第三次交会对接:我国首次快速交会对接
  在任务末期,天舟一号还将进行一次“以快制胜”的交会对接试验。同以往神舟飞船交会对接需要大约2天时间相比,天舟一号将进行快速交会对接试验,将验证从入轨到交会对接成功,仅需要6个小时左右的系列支撑技术。
来源:央视新闻
  这一技术一旦验证成功,将大大缩短航天员在飞船上狭小空间中滞留的时间,减少航天员不必要的体力与精力付出;可以保障科研用品,特别是生物制剂等无法经历长期运输的货品尽快送达空间站。尤其在未来载人空间站等航天器突遇紧急情况时,快速交会对接可以快速地对故障实施抢修与紧急救援等工作,极大地保证航天员生命安全。
  为了练就“快、准、好”的交会对接秘籍,航天五院科研人员突破了航天器自主导航测轨、定轨、自主快速制导等技术,将复杂的测定轨算法和远距离导引技术工程化,把原来远距离导引段需要地面干预的工作交由航天器的星上计算机自主进行。在飞船入轨后,所有的测定轨、制导律计算、控制实施策略等均由飞船自主计算,无需地面干预,几个小时就可以完成交会对接任务。
  交会对接技术,不局限于载人空间站建设,在中国进行遥远深空探测任务中也将发挥巨大作用。
  航天五院航天器设计专家邵立民说,“交会对接技术是一种通用技术。今年除了服务载人航天工程外,还将支撑即将开展的嫦娥五号月球采样返回任务。未来,交会对接技术成果还将广泛应用于诸如探月工程等的多飞行器组合等方面,前景非常广阔。”

第三篇丨天舟一号“新技术”看点
  文丨伍轩
  这一系列重大的任务完成,离不开方方面面的技术创新
  作为我国第一艘货运飞船,也是我国目前为止体积最大、重量最重的航天器,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成功入轨后,将与在轨运行的天宫二号先后进行3次交会对接、3次推进剂在轨补加以及空间应用和航天技术等多领域的实验项目。
  天舟一号发射成功,意味着中国已经具备向空间一次性运输大量物资以及太空加油的能力,预示着中国在发展载人空间站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这一系列重大的任务完成,离不开方方面面的技术创新。

特别的“货架”与“货包”
  天舟一号是货运飞船,能装相当于自身重量的6吨多货物,上行载货比优于国际现役货运飞船。既要装得多,还要装得好,天舟一号的抓总研制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着实费了一翻功夫。
  在天舟一号上,装载着航天五院的科研人员设计的高效承载货架。从表面上看,货架与普通的书架类似,但其细节和构型却大为不同。该货架采用一种基于蜂窝板、碳纤维立梁的梁板预埋结构,形成大量的标准装货单元,结构与货物重量比达到8%,此比例在业内已属领先。
  蜂窝板有大量的留空面积用于装货,碳纤维立梁材质超轻且抗变形能力好,这都使货架既能适应传统刚性结构安装,又能适应柔性束缚带的连接承载。经过测试,三个这种结构就可承载一台豪华轿车。
  另外,大承载货架结构与密封舱主结构的连接环节也是结构设计的一大亮点。因为密封舱充电后会变形,连接环节采用碳纤维结合铝合金的设计,避免了货架直接与密封壳体相连,相当于有一个桥梁释放了变形产生的力,保障了在轨环境下结构不被破坏。
  由于天舟一号要运送的物资中有许多精密仪器设备和宇航员用品,发射段受力大,很怕磕碰。因此,科研人员为货物设计了特殊的包装模式,采用了绑扎方式和内部泡沫的设计。这种“软包装”与传统的硬连接不同,它将货物包裹在泡沫或气囊袋里面,再一起固定在货架上,而不是直接让货物与运载工具的内部货架相连接。“软包装”能够很好的为货物减振,保证货物安全到达太空。

天基测控搭建“太空天路”
  此次天舟一号执行任务,我国将首次以天基测控体制为主实施飞行控制。也就是说,将原本在地面或海上设置的对航天器的测量系统“搬”到了天上。这主要依靠航天五院研制的中继终端和宽波束中继测控系统。前者为窄波束,传输效率高,信息量大;后者覆盖范围广。二者互为补充,搭建了从天舟一号到中继卫星再到地面的“太空天路”。
  当天舟一号发射成功,中继终端在第一时间开机,与中继卫星实现“太空握手”,建立星间链路。由于终继终端通信通道相对狭窄,飞船在调整姿态进行对接、分离等“技术动作”时,与中继卫星极有可能出现信号中断。这时,宽波束中继测控系统开始发挥作用。
  据了解,该系统在接收天线的设计上,采用两组天线“背靠背”的架设在飞船舱外表面上,在飞船调整姿态时,一组天线会因旋转而与中继卫星失联时,另一组天线会主动跟进,与中继卫星取得联系,确保无论天舟一号怎样动,都不会与中继卫星失去联系。

对组合体实现精准控姿
  与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的组合体相比,此次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的组合体转动惯量将增加接近50%,将是国内在轨最大、最重的航天器。
  按照计划,天宫二号和天舟一号组合体将在轨完成推进剂补加任务。推进剂补加,是开展空间站工程的一项关键任务,是空间站长期运行的前提。而推进剂补加需要稳定的平台,组合体的稳定控制是推进剂补加的前提。
  但是,由于质心、惯量变化范围大,推进剂补加的过程,必然将会组合体的飞行产生较大的姿态干扰,这都对航天五院GNC(制导、导航与控制)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控制系统足够智能、稳定,才能适应补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故障工况。
  为了保证组合体在太空的姿态稳定,航天五院研制了200Nms(牛米每秒)控制力矩陀螺(CMG),构建了具备完善的自主故障诊断和重构能力的CMG系统,该系统在实现对组合体稳定控制的同时,可以保证当某一CMG出现异常或故障时,系统可以无缝切换并保证对姿态干扰的程度最小。
  即使飞船分离时对接结构解锁分离产生巨大姿态干扰,研制人员仍可以保证对天宫二号的有效控制,并在一分钟之内回归到正常稳定对地飞行状态。同时还可实现飞船在分离和撤离过程中可以一直“盯着”天宫,以防发生碰撞,最大限度地保证了飞船分离和撤离过程中的平稳和安全。
  对组合体的控制,将再次验证我国大型变结构航天器控制技术的可靠性,对后续飞行器设计有重要参考意义。
  同时,组合体上各设备的运行都需要电力供应,这些能源都依靠太阳的光辉。所以,在绕地运行过程中,为确保组合体上太阳能帆板尽可能多地接受阳光照射,组合体需要持续调整姿态。
  五院的设计师优化了帆板实时调速控制算法,减小了帆板跟踪误差,进一步提高了太阳帆板跟踪精度。为了应对组合体长期在轨运行可能面临的太阳方位不好的情况,组合体将在轨实施连续偏航机动,以确保太阳帆板高效跟踪太阳,持续接收来自太阳的能量,保证更长时间的稳定飞行。这为后续空间站建设、组合体更长期的飞行,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天舟一号转运中(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

三维之路提高研制效率
  天舟一号是一艘“三维”货运飞船。从设计、到生产检测、再到总装虚拟仿真,首次实现了总体和各分系统、制造厂、总装厂间的全三维协同设计。
  全三维协同设计研制模式的核心是设计真实的“数字样机”。“数字样机”好比以往二维设计模式中的一套套图纸,是设计、制造、装配的全部依据,集成了一个产品的所有要素。
  三维设计的重点是对数字样机的建设和维护。这个建设和维护过程所对应的是设计师协同设计的环境和流程,从而彻底改变了以往设计师个体设计的工作模式。
  以构型布局设计为例,传统模式中,设计人员在二维图纸中进行设备布局、调整、送审。采用全三维数字化设计后,工作效率提高了约50%。货船的管路系统、电缆网、直属件和总装设计采取三维设计后,工作效率提高了约50%;整船的总装详细设计研制周期缩短约45%。

科学管理搭建空中试验平台
  空间试验是天舟一号的重要任务之一。被称为“载荷大管家”的空间技术试验分系统,管理着来自五个载荷方、十三个试验项目的四十余台载荷设备。
  此次,天舟一号的空间技术试验分系统,分为载荷公用平台和实验项目两部分。其中,载荷公用平台负责向实验项目提供供电、控制、状态采集、信息传输等各类电气接口资源,保障载荷试验在轨顺利开展。
  实验项目由在轨试验所需的各类试验设备组成。设计师们规范设计,对试验载荷实施有别于平台产品的差异化管理,兼顾了试验载荷周期短、接口可靠和运行安全的需求,保障各类空间技术试验顺利进行。在无人的情况下,科研人员通过载荷运控方案设计,编制了相应的飞行程序。在实际飞行任务中,用“最强大脑”载荷公用平台控制包括空间应用实验、特殊技术试验、航天技术试验等各类试验项目的开展。
11#
 一眼 发表于: 2017-4-21 08:28:00|只看该作者

“太空快递员”天舟一号三件“秘密武器”

源自:新华网
  新华社海南文昌4月20日消息,题:“太空快递员”天舟一号的三件“秘密武器”
  新华社记者王楠楠、陈曦、梅常伟
  “只运货,不送人”的“太空快递员”天舟一号成了目前最受关注的“焦点人物”,面对曲折的送货路线和复杂的使命任务,它丝毫不畏惧,因为航天恒星科技有限公司的科技人员为它精心准备了三件“秘密武器”。
  第一件“秘密武器”:力学环境测量系统确保飞船风雨无阻、安全无损
  浩瀚太空中,太空垃圾是载人航天器的“宿敌”。太空垃圾的飞行速度约为7.8千米/秒,如果撞击到航天器表面,轻者会留下凹坑,重者会穿透航天器造成部分系统功能失效,甚至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低轨道的航天器都有可能被太空垃圾撞出轨道。此外,太空垃圾也能威胁在舱外活动的航天员。
  为了避免与太空垃圾迎面相撞,设计师们为天舟一号量身定制了第一件“秘密武器”:力学环境测量系统。
  天舟一号的飞行器结构撞击智能感知与定位功能,能够进行全飞行时段的综合力学环境监测,不只包括传统的振动、冲击、噪声环境,还可以在第一时间感知到太空垃圾撞击的位置和受损程度,甚至还能检验飞船结构设计、货物装载合理性,为在轨损伤修复和结构优化设计提供帮助。
  为了运输过程更安全、更智能,设计师们自主攻克了系统功能拓展支撑、传感器安装及电缆穿舱等10余项技术难题,极大地降低了成本。所以,“客户”最关心的“快递费”并没有增长。
  第二件“秘密武器”:网络交换技术使网络平台高速沟通、线路无阻
  漫漫太空,无心睡眠。这个时候如果能跟小伙伴们来个视频通话真是最好不过了。
  在此之前,来往于天地之间的“前辈”航天器们,都是依靠传统的总线方式,保持与地面和目标飞行器之间的通讯,虽然基本的通讯功能都可以保证,但漫长的飞行过程中,不但不能和小伙伴们通过高清视频聊天,就连传回一封图文并茂的飞行日志都会引起网路堵塞,着实让“前辈”们苦恼不已。
  作为第一次执行太空快递任务的“年轻人”,天舟一号才不甘心让自己的旅途如此平淡无趣呢!在设计师们的帮助下,它首次利用了在地面通信中已经十分成熟的网络交换技术,在突破了分路汇聚技术、网络芯片的单粒子防护技术、网络协议的航天工程化应用等多项技术难点后,成功构建了一个标准化的、高速的、大容量的开放性网络平台。
  这就是天舟一号的第二件“秘密武器”,它不仅支持船内高清视频、大批量载荷数据的传输,还可以无缝接入天宫二号等空间站网络,天舟一号因此也成为了推动航天器数据传输跨入千兆比特高速时代的“第一人”。
  第三件“秘密武器”:相对测量子系统让“快递”与“客户”千里相会、签收无误
  天舟一号的“入职培训”第一课,就是学习如何快速找准“客户”位置、在“客户”要求的时间内将货物送达。
  在收到第一个太空订单的同时,天舟一号也收到了它的第三件“秘密武器”:相对测量子系统。相比以往,首次利用北斗导航星座的相对测量子系统的扩展性和通用性更高、定位更连续稳定,不仅确保了与“客户”天宫二号首次交会对接的自主可控,安全性大大提高,还因为新增的整秒脉冲输出功能,为全船的相关设备都提供了高精度的时间基准,确保了大家统一步调、齐头并进,把货物准时送达!
  这样一来,就算第一次执行任务也不会找错“客户”、送错货。天舟一号对它的任务“首秀”信心满满。
  普通人能通过天舟送快递吗──有关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的几个“非常规”问题
  天舟一号:二妞,你的快递即将送达!
  速来围观:“太空快递员”天舟一号的“座驾”有哪些亮点
10#
 我很牛 发表于: 2017-4-20 15:48:00|只看该作者

天舟一号飞船进入临射状态:万事俱备 静待窗口

源自:国际在线
原文标题:天舟一号货运飞船进入临射状态万事俱备 静待窗口

天舟一号飞船和长征七号遥二运载火箭组合体矗立在海南文昌发射场,静待发射窗口到来。摄影 李晋
19日傍晚,海南文昌发射场上空突显祥云,引得行人驻足拍摄。文昌,海南。摄影 李晋
  (记者:李晋):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经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将在海南文昌发射场瞄准4月20日19时41分发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作为中国目前待飞的最大飞行器,天舟一号飞行任务将验证一系列技术功能,为我国空间站工程打下坚实基础。
  天舟一号飞行任务是中国天舟货运飞船和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组成的空间站货物运输系统的首次实用性亮相,是空间实验室任务的收官之战,同时也是空间站工程的关键之战,将为中国空间站组装建造和长期运营奠定重要技术基础。与以往载人飞行任务相比,天舟一号飞行任务有着任务状态新、技术难度大等主要特点,尤其是对精度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海南文昌发射场指挥部指挥长张学宇表示:“天舟一号极高的入轨精度对发射场系统可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二是首次采取零窗口发射模式,所谓零窗口发射,是指在预先计算好的发射时间,分秒不差的将火箭点火升空,不允许出现任何延误与变更。”
  执行本次天舟一号飞行任务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是为中国空间站工程发射货运飞船研制的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采用绿色环保的液氧煤油推进剂,2016年6月25日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首飞,实现了准时点火,分秒不差。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助理胡晓军介绍说,从火箭系统来讲,负责发射天舟一号的遥2火箭是空间应用系统货运飞船立项之本,首飞之后长征七号火箭经过大量的技术改进,他对本次天舟一号飞行任务实现“零窗口”发射充满了信心:“遥2火箭相对于遥1火箭,这次使用的遥2火箭有75项技术变化,一个是为了提高火箭本身可靠性,另外是提高火箭进场之后操作的便利性,第三是提高操作的安全性,现在看经过总装测试和操作,这些改进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我们对自己的产品有信心,可以圆满完成本次任务。”
  天舟一号我国第一艘货运飞船,由货物舱和推进舱两部分组成,起飞质量不大于13吨,具备独立独立飞行不小于3个月的能力。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系统副总设计师徐小平表示,作为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重要组成部分,天舟一号的首飞意义重大:“货运飞船目前我们国家最大的飞行器,它的搭载能力非常强,搭载了各种应用载荷和航天员系统的实验,为将来空间站大规模的空间应用提供基础,我们飞行器本身做了一些新技术方面的验证,基础的元器件,飞行方案等实验的规划在这次飞行中得到验证。”
  目前,天舟货运飞船和长征七号遥二运载火箭已经做好了发射前的各项测试准备工作,万事俱备,静待发射窗口的到来。海南文昌发射场区指挥部指挥长张学宇说:“4月15日,火箭通过了转场和加注前的质量评审,4月17日,船箭组合体垂直转运,4月18-19日,进入加注准备程序,目前,发射场设施设备,产品和各测试系统质量受控,状态良好,功能性满足要求,具备加注发射条件。”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介绍,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发射升空后,将进入高度约380公里的运行轨道,之后将与在轨运行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进行自动交会对接,并实施推进剂在轨补加。
9#
 嗨哟嗨哟 发表于: 2017-4-20 15:28:00|只看该作者

天舟一号今日发射 将给天宫二号“太空加油”

源自:中国新闻网
原文标题:天舟一号今日19时41分发射 将给天宫二号“太空加油”

  中新网北京4月20日消息,19日来自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的消息称,经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瞄准4月20日19时41分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
  天舟一号是中国自主研制的首艘货运飞船。这个身强力壮功能多的“快递小哥”,将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交会对接,通过高大上的“太空加油”技术,为其带去来自地球的“能量包裹”。

“箭”在弦上
瞄准20日19时41分发射天舟一号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称,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长征七号遥二运载火箭等飞行产品自2月中旬陆续进入发射场后,按照飞行任务测试发射流程,于4月17日完成了总装测试等技术区各项工作。
  18日,天舟一号飞行任务进行最后一次全区合练。结果表明,各系统组织指挥畅通,技术状态正确,参试设备状态良好。合练的完成,标志着全区各系统具备执行发射任务条件。
  19日晚间的消息称:经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瞄准4月20日19时41分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
  作为中国首艘太空货运飞船,天舟一号的首飞,将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胜利完成“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二步”任务,为空间站建设任务奠定坚实技术基础。

4月17日7时30分,承载着长征七号遥二运载火箭与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组合体的活动发射平台,垂直转运至发射区,标志着“天舟一号”飞行任务正式进入发射阶段。闫宁 摄

中国首艘货运飞船长啥样?
身强力壮功能多

  作为中国自主研制的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到底长啥样,引发外界关注。
  公开报道显示,天舟一号采用两舱构型,由货物舱和推进舱组成,全长10.6米,舱体最大直径3.35米,整船最大装载状态下重量达13.5吨,个头比天宫二号和神舟飞船都要大,是目前中国体积最大、重量最重的航天器。
  “能装才是硬道理”──天舟一号物资上行能力约6吨,其中,推进剂补加能力约为2吨,上行载货比优于国际现役货运飞船。
  国际宇航联空间运输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二院二部研究员杨宇光日前透露,天舟一号具备独立飞行3个月的能力,具有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交会对接、实施推进剂在轨补加、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等功能。

垂直转运的顺利完成,标志着“天舟一号”飞行任务正式进入发射阶段。张文军 摄

难度极高!
首次挑战“零窗口”发射

  有媒体援引专家的话表示,此次发射天舟一号飞船,是“零窗口”发射,所以难度非常高,面临着极大挑战。
  那么,什么是“零窗口”发射?
  据了解,发射窗口是指运载火箭携带着航天器发射升空比较合适的一个时间范围,有的以小时计算,有的以天计算,在此期间火箭都可以发射。由于此次发射天舟一号飞船要和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实现交会对接,对发射精度要求很高,因此,发射窗口不是一个时间范围,而是一个确定的时间点,一秒都不能差,这就是航天人所说的“零窗口”,这对于火箭和发射场系统的可靠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总指挥王小军指出,“因为零窗口发射,加之火箭组成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由大量的系统组成。另外,在射前的操作、流程也是非常复杂。在这个工作过程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我们就在保证零窗口发射中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资料图:2016年10月19日凌晨,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成功。图为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组合体飞行模拟画面(摄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屏幕)。新华社记者 琚振华 摄 图片源自:新华网

“快递小哥”要干点啥?
给天宫二号“太空加油”

  发射入轨后,天舟一号此行将干点啥,备受全球关注。
  “给航天员送吃的、用的,给航天器送推进剂──天舟一号3次交会对接,3次在轨补加就是为了完成这两件事。”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在其微信公众号一篇文章中形象写道。
  天舟一号“只运货、不送人”,因此被一些媒体形象地称为“快递小哥”。此行,天舟一号将与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完成交会对接,实施推进剂在轨补加,突破和掌握推进剂在轨补加等关键技术。
  其中,推进剂在轨补加俗称“太空加油”,是天舟一号核心目标任务之一,是空间站建设的标配。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GNC分系统主任设计师、天舟一号GNC分系统主任设计师刘宗玉介绍,这将为中国空间站组装建造和长期运营解决能源供给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货运飞船,不仅是送货那么简单。天舟一号还搭载了非牛顿引力实验等10余项应用载荷,将在轨开展空间科学及技术试(实)验。
承载着长征七号遥二运载火箭与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组合体的活动发射平台。陈涛 摄

中国为何要研发货运飞船?
将开启空间站时代的黎明

  中国为何要研发货运飞船?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总设计师白明生解释称,未来中国的空间站在太空轨道运行,会受到残存大气阻力的影响而逐渐降低轨道高度,为了要保持原有的高度,就必须消耗燃料推动空间站上升,这就需要货运飞船为空间站进行燃料补充。
  杨宇光进一步表示,未来中国的载人空间站,将有几名航天员在轨长期驻留,在乘组轮换期间甚至将有两艘神舟飞船和更多的航天员短期同时在轨。显然,没有货运飞船的支持,是无法完成长期在轨驻留任务的。这也是中国航天研发天舟货运飞船的根本原因。
  因此,对于中国来说,天舟一号将开启空间站时代的黎明。
  此外,航天专家还将视线投向更远的未来,例如建设月球基地或火星基地,必然需要降低货物运输的成本。
  “将月球基地的货物运输成本降低到近地轨道货运的水平”,杨宇光说,那将使人类进入“开发太阳系的新纪元”。 ●
8#
 嗨哟嗨哟 发表于: 2017-4-20 09:48:00|只看该作者

天舟一号将运送超6吨货物首飞太空

源自:新华网
  新华社海南文昌4月19日电(记者:王楠楠、陈曦)记者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我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将装载超过6吨的物资与设备飞向太空。
  天舟一号的主要任务是为天宫二号“送货”。在这些货物中,除了维持天宫二号运行的各种补给外,还有大量太空实验设备和载荷。由于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是固定的,如果要运送更多的货物,就必须在保证飞船良好性能的同时,尽量减少“自重”。
  天舟一号的“腰部”是一个个连接框。“为了使各部分牢固连接,连接框一般都很厚实。”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主任设计师王为介绍,科研人员经过多次试验验证,通过数控加工仿真技术,将连接框设计成镂空形式,将非受力部分的“赘肉”精准去除,只保留结构受力部分,相当于为天舟一号进行了“抽脂”,保证连接框在足够结实的前提下重量减少50%左右。
  天舟一号的外部是一种壁板结构,虽然设计厚度仅为3毫米左右,但在科研人员看来仍有“减脂”的余地。由于壁板面积很大,即使只去除A4纸那样薄薄的一层,整舱的重量也会下降不少。“在不影响飞船性能的前提下,我们通过严格控制加工温度、切削速度等参数,将壁板变薄,使天舟一号的自重减轻了30公斤。”王为告诉记者,省下的这些重量,又可以多运送好几台设备。
  为了使舱内空间利用更加合理,进而装载更多的货物,天舟一号的货舱被自己的“骨骼”──货架分割成了许多区域。在货架的设计上,科研人员选用了轻质高强度材料。“货架面板”仪器板使用的是铝合金蜂窝板,“货架框架”立梁使用的是碳纤维材料。“经过多次工艺攻关后,天舟一号的整体结构变得又轻又强壮,确保能将货物完好无缺地送达天宫二号。”王为说。
7#
 大惊失色 发表于: 2017-4-19 11:28:00|只看该作者

天舟一号发射任务举行最后一次全区合练

源自:央视新闻
  天舟一号发射任务18日举行最后一次全区合练,结果表明,各系统组织指挥畅通,技术状态正确,参试设备状态良好。
  这次合练由文昌航天发射场组织实施,是除“点火发射”之外,参试测控通信系统最多、最全、最贴近实战的一次综合模拟演练,也是发射前最后一次合练。
  合练前,技术人员对加注管路、箭体贮箱等火箭全系统进行了气密检查,确保密封无跑漏;对燃料贮箱进行了吹除处理,将原有的空气用液氮进行了置换,起到了洁净和预冷作用,动力系统和电气系统检查全部完成。
  这次演练,既是正式发射程序的演练,也是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火箭、飞船、发射场、测控通信等系统全部参加,全系统、全岗位完全按照发射实战要求,练指挥、练操作、练协同。
  合练中,参试各系统严密组织,各级指挥员口令准确,技术人员操作熟练,系统之间相互配合密切,确保了各项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
  合练结束后,标志着全区各系统具备执行发射任务条件。
  (央视记者 张伟 毛财旺 李晓东 董大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25 05:36, Processed in 0.046800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