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查看: 1090|回复: 0
 八神 发表于: 2017-1-12 09:57:00|显示全部楼层|阅读模式

[探讨研究] 大汉帝国的精神号手“王扬马”

 [复制链接]
源自:《文史杂志》2017年第1期
  一' D1 ?! p+ N( e( k http://www.phoer.net
  巴蜀文学的首次辉煌,是以司马相如、扬雄、王褒等为代表的汉代巴蜀赋体文学创作集团的崛起为标志。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诠赋》把这一切概括为:“相如上林,繁类以成艳,子渊洞箫,穷变于声貌,子云甘泉,构深玮之风”,“并辞赋之英杰”。汉赋,是汉帝国恢弘壮大时代精神和时代文学主流的表现。“汉赋四大家”的“王、扬、枚、马”,巴蜀人雄占其三,这绝非偶然。班固的《汉书》对巴蜀作家在大汉帝国文坛的地位,说得极为明白:“西蜀自相如游宦天下,而文章冠天下。盖后之扬雄、王褒、李尤,因皆蜀人也”。稍后的左思则在《蜀都赋》中对巴蜀作家群给予系统的评述:“江汉炳灵,世载其英,蔚若相如,爵若君平,王褒晔晔而秀发,扬雄含章而挺生”。鲁迅认为“武帝时代,赋莫如司马相如,文莫如司马迁”,即所谓“汉代文章两司马”。这都是极具代表性的看法。
http://www.phoer.net + i: c1 x+ X( b  文学,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时代精神的外在呈现。我们还是从汉代文学尤其是其代表性文体的发生发展背景说起。在历经春秋战国漫长的社会风云之后,秦王嬴政兼并六国和消灭众多诸侯割据,豪气满怀地要作兼有三皇、五帝之尊的“始皇帝”,并希望“二世、三世以至于万世”地统治华夏大地。“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尤其是“焚书坑儒”、流放不同政见者的“迁蜀”措施,“严刑峻法”和“以吏为师”等等,都是秦始皇对思想文化、制度、行为规范等全面整齐划一的独裁措施。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别黑白而定于一尊”的“独夫”强权意志,很快地就受到历史的无情嘲弄,“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一个“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靠暴政维系严密统治的帝国王朝轰然崩塌。刘氏王朝的建立,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机遇。但也需要注意的是,秦无“文”,但有“器”,巴蜀地区贡献给秦王朝的,是“丹青”即色彩艳丽的印染、化妆品原料,这为汉代色泽艳丽、制作精美的“漆器”和黄润细密的“蜀布”生产,提供了物质和美学的前提。% R% K+ h& A% G http://www.phoer.net
  用器质文化层面的建筑术语来说,“秦砖”是构建中华文化大厦的必要基础,而“汉瓦”的发明,才真正使中华文化的大厦建造得以完成。站在秦之“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文化废墟上,汉朝统治者实施了一个“文化抢救运动”,如废“除三族罪、妖言令”和“省法令妨吏民者,除挟书律”等。从刘邦征召天下“贤士大夫”入朝和对文人的礼遇(凡士人入太学读书,终身免除徭役),到汉武帝“敕丞相公孙弘广开献书之路”,再到汉成帝指派陈农专职搜求天下散佚文献带来的“天下众书往往颇出,皆诸子传说”,接受皇帝指派的刘向(后再由其子刘歆继续这项工作)总校和系统整理各类典籍等,都显示着盛世统治者的博大胸怀。司马迁能够写出《史记》这样有直接批评“当今皇上”文字的“谤书”,确实可以体现出最高统治者的宽广胸襟。这样,先秦诸子百家的学说再次得到充分发展,华夏文化进入了一个交锋、互相化合以及进行整合的新时代。这都是在一个“国家”整体的前提下进行的。思想的自由必然带来个性人格的充分表现。作为人的精神活动自由式展现,汉代文学创作呈现了一次空前的繁荣。汉帝国大一统过程中,各地域作家带着鲜明的自我人格个性和地域族群记忆,在同一平台上放声歌唱!
http://www.phoer.net 7 h6 R8 v. n( A& O* Q* F& K, i  换言之,在人类纪元肇始前后,与西方罗马帝国比肩并立的,是崛起于地球东方的大汉帝国,通过“与民休息”“无为而治”以及拓展疆土尤其是“凿空”西域等政治经济措施,展现出一种赫赫声威的大汉盛世。而这种奋发努力积极进取的恢宏气势,则是通过“汉赋四大家”尤其是“蜀中三大家”传达的。来自蜀中的司马相如、扬雄、王褒,用自己的赋体创作,把中国文学推进到“说美”的全新阶段。4 v5 N5 P. Z: W. N http://www.phoer.net
  二
http://www.phoer.net 1 ^/ D* \: l: h  较少有人注意到大汉帝国崛起与巴蜀的关系。《史记·陆贾列传》曾说“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认为刘邦集团的崛起而最终获有天下,全赖“巴蜀之资”。鸿门宴后处于劣势的刘邦被项羽边缘化:“王巴、蜀、汉中”,而结果却成为司马迁所说“汉之兴自蜀汉”。巴蜀大地丰富的人力资源、“不知饥馑,水旱从人”的丰裕物产,成为汉帝国得以建立的重要前提。乃至于大汉盛世社会物质富裕已经达到“太仓之粟,陈陈相因”,但其衡量程度标准,用班固《西都赋》的话来说还是:“(长安)竹林果园,芳草甘木,郊野之富,号为近蜀”!即使是繁华的京城,其富裕的程度也仅仅是接近了巴蜀大盆地而已。《华阳国志·公孙述刘二牧志》告诉我们,一直到东汉时,帝国的许多重要城市都是“府盈西南之货,朝多华岷之士”。" F$ N; \. s4 C, n9 O http://www.phoer.net
  大汉王室对巴蜀文化艺术是极为喜爱的。《汉书·礼乐志》颜师古注文说:“当汉高初为汉王,得巴俞人,并峤捷善斗,与之定三秦灭楚,因有其武乐也”。刘邦与“巴俞舞曲”相伴随终生,即使在裁减宫廷冗员之际,也保持着“巴俞鼓员三十六人”的编制。上之所好,下必效焉。王公大臣盛宴聚娱,巴渝歌舞都是必演节目,“巴俞舞曲”成为两汉帝国最流行的音乐舞蹈。在巴蜀大地的成都、广汉等城市,汉王朝还专门设置官方工场,批量制造色彩艳丽造型精美的漆器,与“黄润细密”的蜀布,同样行销天下。大汉帝国的赫赫声威,造就了汉赋这样体博言赅、华丽壮大的时代文体。空前盛世和大汉声威,需要自己的歌手来传达这种时代精神,历史就这样选择了巴蜀作家群。也就是说,巴蜀大盆地优美的自然景物铸造着巴蜀文人的审美心理机制,较少受到北方理性规范的人文精神充满着自由和浪漫想像的激情,“巴蛇吞象”“蜀犬吠日”的狂傲妄作,“未能笃信道德,反以好文讥刺”的地域人文精神传统,“俗好文刻”的地域话语习惯等,都是一种天然的文学精神资源。巴蜀作家只需要真实地写出自己的自由个性,就可以成为时代文坛的霸主,对此,清代蜀籍诗人张问陶在其《论诗十二绝句》中说得很清楚:“好诗不过近人情,写出此身真图画”!
http://www.phoer.net * t8 G. w+ ]. V" g# k  作为大汉帝国时代精神代言人的司马相如,在《难蜀父老》中公然宣称:“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非常者,固常之所异也”,可见其壮志凌云的豪气和充满自信的人格力量。这种洋溢着强烈地域文化精神的个性人格,是司马相如成为汉大赋领唱歌手的根本原因。
http://www.phoer.net ( e* ~2 ^; I  n5 L) Z  其代表作《子虚赋》,主要写楚国的子虚夸说楚国云梦地方的广大和楚王狩猎时的盛况,齐国的乌有不满于子虚的“奢言淫乐而显侈靡”,又自夸齐国之强盛。这两个虚构人物的设置及其否定性的性格描写,是有着作者明确或潜隐的巴蜀地域文化意识的。“汉高爱楚风”,“楚”曾经是南方各方国与强秦相抗衡的“合纵”联盟集团的盟主,也是大汉帝国发祥地和国家文化“时代主旋律”源始地;而“齐”是北方强国,并且“齐学”是汉帝国的统治思想学说,“两汉经学多半是齐学”,“两汉最盛的学术是黄、老,黄、老也是齐学”。通过这两个虚拟人物之间的互相贬低、诋毁,以达到讽刺、消解当时两大强势地域文化的目的,是谓“楚则失矣,而齐亦为未得也”。《上林赋》则站在国家的高度,假借一个虚构人物“亡是公”之口,大肆铺排皇家园林“上林苑”的繁复博大壮丽以及皇帝射猎的盛况:“置酒乎昊天之台,张乐乎寥廓之宇,撞千石之钟,立万石之巨;建翠华之旗,灵鼍之鼓。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雄浑的气势、华丽的文辞、天马行空般狂放不羁的想像,神话、历史、现实相融无间的文学意象,看到的是感性生命的极度张扬。
http://www.phoer.net ( ^5 `- i9 s) B" K6 p5 u# E  司马相如的贡献首先是使文学创作的文学化和文字表现的技巧化。他将文学最大特征“虚构”放在首要位置,从而将文学与史学、哲学等学术区别开来;其次是他开始尝试建构文学技巧的模式,有意识地使用夸张、排比、对偶、递进和渲染铺陈,注重描写的精细和体物的准确。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赞誉其“不师故辙,自摅妙才,广博闳丽,卓绝汉代”。当代美学家李泽厚、刘纲纪认为:“司马相如的赋区别于‘诗’和楚辞的地方,在于它处处讲求文辞的华美富丽,以穷极文辞之美为重要特征。虽然它也有歌功颂德和所谓‘讽喻’的政治作用,但构成汉赋最根本的特征的东西却在于它能给人充分的艺术美享受,并以给人这种享受为自觉追求的重要目的”。可以说,司马相如在文学作为一种语言艺术的试验上,开启了中国文学关于形式美感创造的先河。
http://www.phoer.net ; P1 |6 V( E5 A  W" W$ I  三$ ?; p# Q1 j' E0 _; a http://www.phoer.net
  班固《汉书·地理志》说:“及司马相如游宦京师诸侯,以文辞显于世。乡党慕循其迹。后有王褒、严遵,扬雄之徒,文章冠天下。”  P1 g$ Q) [' n; H% Z- `; s: B http://www.phoer.net
  《汉书·扬雄传》称:“处岷山之阳曰郫,有田一壥,有宅一区,世世以农桑为世”。“口吃不能剧谈,默而好深湛之思”。林闾翁儒、严君平、司马相如三个榜样具体影响到扬雄。临邛人林闾翁儒是其远亲。在他的影响下,扬雄打下了后来从事语言文字研究的深厚功底,其学“博览无所不见”。另一位影响扬雄哲学思想和处世态度的人是成都人严君平。严君平精于《周易》《老子》,在成都街市上卖卜,是“隐于市”的高人雅士。扬雄常向他请教学术疑难问题,人称扬雄“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受到严君平的影响。在全国文坛上赫赫有名的司马相如,自然要引起扬雄的崇慕并进而模仿,“每作赋,常拟之以为式”。在文学创作上,扬雄是直接继承“乡党”司马相如的艺术传统,以巴蜀地域文化体验去感味相如作品的魅力,并“慕循其迹”,从而跃居汉代文坛的。《汉书·扬雄传》透露:扬雄“以为经莫大于《易》,故作《太玄》;传莫大于《论语》,作《法言》;史莫善于仓颉,作《训纂》;箴莫善于《虞箴》,作《州箴》;赋莫深于《离骚》,反而广之;辞莫丽于相如,作赋,皆斟酌其本,相与仿依而驰骋云”。还有模仿相如文风而作的《县邸铭》《王佴颂》《阶闼铭》《成都四隅铭》等,另有《蜀都赋》《蜀王本纪》,皆是扬雄出蜀前作品,可见其创作数量之丰。其中《蜀都赋》是巴蜀作家首次的“蜀人记蜀事、名蜀物、体蜀风”之作。扬雄满怀着对家乡丰裕的物产和器质文化的自豪,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一幅琳琅满目的西蜀繁华图,对蜀中风物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有的句子被历代学人引用,如“筒中黄润,一端数金;雕镂筘器,百伎千工”等,就是真实地记载了巴蜀器物制作工艺的高超精妙。《蜀王本纪》则是扬雄对巴蜀大盆地历史传说的有意识“寻根”之作,是系统整理巴蜀大盆地生命发生历程的地方志,并对后来的《华阳国志》产生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扬雄的《甘泉赋》《解嘲》《解难》和《逐贫赋》,是汉大赋的代表,而《酒箴》《嘲贫赋》等文体创新的意义则在于,文学不再是正襟危坐地讲道理,而可以成为讽刺幽默的游戏之作。晚年扬雄又认为,文学创作的实用价值难以通过美学表现去实现:“讽乎?讽则已;不已,吾恐不免于劝矣”,甚至痛悔为“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也”。从此扬雄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文字、语言学、哲学中去。对故乡的骄傲使他在《蜀都赋》中这样描写蜀锦蜀绣:“若挥锦布绣,望芒兮无福。尔乃其人,自造奇锦……发文扬彩,转代无穷。其布则细都弱折,锦茧成衽,阿丽纤靡,避晏与阴,蜘蛛作丝,不可见风”。东汉人桓谭则以为超越诸子:“扬子云才智开通,能入圣道,卓绝于众,汉兴以来未有此人也”,甚至认为:“子云亦东道孔子也”王褒的赋,《汉书》记载有十六篇,今存《洞箫赋》《九怀》《甘泉宫颂》及《碧鸡颂》残文以及充满诙谐麻辣的游戏之作《僮约》《责须髯奴辞》等。立足于京城这个大舞台,才华横溢的王褒,一连写了《圣主得贤臣赋》《甘泉赋》和《四子讲道德论》等颇具影响之作,其中尤以《圣主得贤臣赋》为著。赋中用良御御骏马来作比,颇为形象:“纵驰骋鹜,忽如景靡。过都越国,蹶如历块。追奔电,逐遗风,风流八极,万里壹息。何其辽哉!人马相得也”。音节急促而寓意深邃,真使人有耳闻目睹马蹄迅疾之感。其所写之赋,大多为歌颂国家强盛和皇帝英明之作,这是汉赋的基本特点,也是时代精神使然;但王褒对汉代文学的创新贡献,是将汉赋发展到咏物抒情的新途上,其中《洞箫赋》对后世文风文体颇有影响。此赋在修辞上极下工夫,描写精巧细微,音调和美,形象鲜明。篇中多用骈偶的句子,开魏晋六朝骈文之端。王褒的作品颇有文采,组织绵密,构思独特,音韵较美而意味隽永。
http://www.phoer.net 2 a0 e8 Z) f3 V' B  V( X+ j  王褒的代表作既开了后世的咏物赋和音乐赋的先河,也启迪了后来蔡邕的《青衣赋》与孔稚珪的《北山移文》等游戏文字,并且是最早的诙谐杂赋的模式建构之代表。这就是一个巴蜀作家对中国文学的杰出贡献。
http://www.phoer.net & v/ s$ @' S& [+ \7 v2 \2 W; g) F  A  如果说,先秦时期的文人(士)专注于以学说思想去影响君王,表现为诸子的“百家争鸣”和“纵横之士”的奔行于途,本质上属于政治家;那么,汉代文人则主要以文学活动为君王提供精神消费服务。他们仅仅或主要是凭借文学才能获得官职,并以文学写作作为自己的主要事业,由此而形成中国文学史发展的常态。中国文学从此开始以专业创作的形态运行,描写汉帝国威震四邦的国势,刻画新兴都邑的繁荣,绘写水陆产品的丰饶,夸耀赞美宫室苑囿的富丽以及皇室贵族田猎、歌舞时的壮丽场面等等。汉赋的出现和繁荣,将中国文学推进到“说美”的全新阶段。内容描写的流光溢彩,以展示鲜明的视觉审美效果;形式的壮大华丽,极尽铺陈之能事,展示文字作为一种语言艺术的高妙……这就是司马相如等巴蜀作家的艺术创造所体现的。
http://www.phoer.net 3 H8 h( X/ \# X+ B  y4 ^  作者:四川省“中华文化与城市传承普及基地”教授
http://www.phoer.net . P  j  |, S$ g# x6 M2 s$ @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八神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八神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八神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八神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八神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八神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19 09:40, Processed in 0.202801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