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邓章应|查看: 24702|回复: 31
[治疗

骨髓移植再治愈艾滋病患者, 但疗法限制多尚不可推广

 [复制链接]
22#
 孽角 发表于: 2019-8-1 00:07:20|只看该作者

艾滋病防控中心:青年学生每年新发病例三千例左右

源自:澎湃新闻
原文标题:艾滋病防控中心副主任:青年学生近年每年新发病例三千例左右

  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7月31日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健康中国行动”之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癌症防治、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糖尿病防治、传染病及地方病防控各专项行动有关情况。
  发布会上,有记者向中国疾控中心艾滋病防控中心刘中夫副主任提问:针对青年学生的艾滋病防控,我国有哪些针对性的措施?
  对此,刘中夫表示,现在大家很关注关于青年学生艾滋病防控的问题,近期媒体上也有很多披露,大家对于青年学生感染艾滋病问题比较关心。总的来讲,在青年人群里面,15到24岁之间的青年学生近年每年报告发现病例一般在3000例上下。青少年是我们国家的未来,在国务院领导下,在部门的协作下,卫生健康委和教育部共同对学校艾滋病防控工作进行了部署,包括建立了疫情通报制度,实施高校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试点,在高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等。但是青年学生艾滋病防控还是我们的重要任务,还要通过个人,还有社会和政府多层面的工作,促进行为的改变,增强自我的防护意识,让青年学生远离艾滋病。
  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司司长毛群安对这个问题也作出回应。他表示,最近也看到媒体有些报道。应该说,我们要持续关注这个问题,而且也希望借助我们媒体,向青年学生,特别是青年群体宣传预防艾滋病的知识,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因为这不仅是预防艾滋病也是预防其他疾病的非常重要的方面。
源自:微信公众号“健康中国”
21#
 午夜思 发表于: 2018-12-2 00:08:0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中国疾控艾防中心:每年3000多名高校学生感染艾滋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中国艾滋病全人群感染率万分之九

  (记者:许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日前举行发布会,介绍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进展。截至2018年底,我国估计存活艾滋病感染者约125万。目前我国艾滋病全人群感染率约为万分之九,处于低流行水平。性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2017年报告感染者中异性性传播为69.6%,男性同性性传播为25.5%。

近7成艾滋病经异性性传播
  据中国疾控中心、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联合评估,截至2018年底,我国估计存活艾滋病感染者约125万。截至2018年9月底,全国报告存活感染者85.0万,死亡26.2万例。估计新发感染者每年8万例左右。全人群感染率约为万分之九,参照国际标准,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艾滋病疫情处于低流行水平,但疫情分布不平衡。
  传播途径方面,性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2017年报告感染者中异性性传播为69.6%,男性同性性传播为25.5%。
  我国已基本阻断输血传播。通过全面实施临床用血艾滋病病毒核酸检测全覆盖,经输血及使用血液制品传播病例接近零报告。
  同时,经注射吸毒得到有效控制。通过戒毒药物维持治疗和清洁针具交换等防控措施,2017年报告经注射吸毒感染者较2012年下降44.5%,戒毒药物维持治疗在治人员艾滋病新发感染率从2012年的0.2%下降到2017年的0.03%。
  母婴传播也得到有效控制,艾滋病母婴传播率从2012年的7.1%下降至2017年的4.9%,处于历史最低水平。
  此外,感染者检测发现力度不断加大,抗病毒治疗成效明显。其中,检测人次数从2012年的1亿上升到2017年的2亿;接受抗病毒治疗人数从2012年的17.1万人增加到2017年的61.0万人,2017年治疗覆盖率为80.4%、治疗成功率维持在90%以上。

每年3000多名高校学生感染艾滋
  中国疾控中心艾防中心主任、研究员韩孟杰介绍说,现在每年有3000多例学生感染艾滋病。2017年全国高校新增艾滋病感染者3077例,其中81.8%经同性性传播感染。学生对艾滋病知晓率高,但防护意识很差。据其调查,高校有过性经历的学生安全套使用率不到40%,而且大学生处于性活跃期,容易受外界影响,易发生不安全性行为,所以青年学生感染风险依然存在。
  韩孟杰介绍,目前,全国有11个省的52所高校设立了艾滋病检测试剂自动售卖机,供学生购买艾滋病诊断试剂自行检测。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老年人特别是60岁以上男性人群感染艾滋病的病例报告数增加明显。从2012年的8391例升至2017年的19815例,上升比较明显。
  他分析说,部分老年人艾滋病防治知识缺乏,还有老年人了解艾滋病但认为艾滋病潜伏期很长,觉得无所谓,甚至有老年人认为艾滋病有药物维持,对疾控部门的干预措施接受度不高。

■ 延展
留学生带来艾滋病?中国疾控中心:去年发现100例

  近日,一篇“中国艾滋病病例增加,是因为取消对患病非洲学生的入境限制”的文章引发公众担忧。中国疾控中心艾防中心主任、研究员韩孟杰在发布会上回应说,近年来外籍入境者中艾滋病感染者数量逐年增加,去年达到2154例,其中外籍学生艾滋病感染者数量100例,占4.6%。
  网传文章提到,“中国新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人,在近几年呈暴增态势,原因包括中国从2010年取消了对患有艾滋病、性病、麻风病的外国人的入境限制,以及大量非洲留学生的涌入。”
  韩孟杰回应说,允许艾滋病感染者入境是全球通行做法,目前全球约143个国家不限制艾滋病感染者入境。随着中国对外交往的深入,入境人数不断增加,外籍来华人士中报告艾滋病感染者(报告感染者数:是指检测发现并通过传染病报告系统报告的感染者和病人数)数量也随之增加。据中国疾控中心病例报告数据,2010年至2016年分别为660例、1146例、1262例、1489例、1522例、1823例、1986例,2017年达到2154例。
  其中,2010年至2017年,外籍学生报告感染者数量分别为13例、26例、31例、46例、74例、96例、86例、100例。
  “2017年报告的2154例感染者中,大多数是云南和广西边境地区跨境婚姻中的外籍配偶或吸毒人员,2017年报告的100例学生占当年发现的外籍人士的4.6%。”韩孟杰说,随着中国全球化进程加大,入境人数会更多,发现外籍入境人士艾滋病感染者也会更多,将进一步做好来华外籍人士的艾滋病防控。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0#
 谁说的等待 发表于: 2018-12-1 11:42:00|只看该作者

了解“艾”的状态:艾滋病主动检测在中国

源自:科普中央厨房 | 北京科技报
  网上自测产品销售火爆、高校自助检测售卖机铺开、假阳性令人恐慌……”主动检测”成为今年我国“艾滋病日”的主题之一,但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记者:何从 图文编辑/陈永杰

  审阅专家:卢联合(北京地坛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中心主任医师);魏云芳(北京市朝阳区疾控中心副主任)


  12月1日第31个“世界艾滋病日”到来前夕,国家卫健委通报了我国艾滋病感染情况,截止2018年9月底,全国报告存活感染者85.0万,估计新发感染每年8万左右。中国疾控中心艾防中心主任、研究员韩孟杰介绍,近两年每年有3000多例学生感染,其中81.8%都是同性性传播感染。
  今年中国艾滋病日的宣传活动主题为“主动检测,知艾防艾,共享健康”。世界主题为“Know your status”(知道你的感染状况)。显然,主动的艾滋检测已经成为被大力倡导的抗击艾滋方式。韩孟杰说,针对有些学生不愿到对校内志愿者检测门诊来当面检测,校园自助检测正在推进。目前全国80多家学校设立了诊断试剂自动售卖机,还有一些学校在陆续开展。
  9月10日,英国知名医学期刊《柳叶刀》以《中国艾滋病自我检测的机遇与挑战》为题对中国艾滋病自我检测进行报道。文章中提到了中国在推广艾滋病自我检测方面遇到的试剂质量保证不足、国家指导方案及可持续性欠缺等挑战。

第31个“世界艾滋病日”中国2018年宣传活动主题为“主动检测,知艾防艾,共享健康”。图为国家卫生委员会官方宣传海报(图片来自网络)

高校的检测包自动售卖机
  11月14日傍晚时分,在中国传媒大学校医院,一台自动售卖机最底部,摆放着几盒艾滋病尿液检测包。从远处看,这就是一个普通的饮料自动售货机,只是比一般的自动售货机多了一个不大的“样品回收箱”,点击触屏上的商品目录,前几页都是各种饮料和零食的名字,最后一页的目录中才出现了一项“HIV快易检”,用手机支付后便能购买获得。

在中国传媒大学校医院,一台自动售卖机最底部,摆放着几盒艾滋病尿液检测包(摄影/何从)
  在自动售卖机的屏幕上,还不时播放着艾滋病相关宣传视频,进行艾滋病预防的倡导、宣传。
  其实,这种可以买到HIV匿名检测包的自动售货机在北大、清华、人大、北航、中农大、北交大、北理工、北师大等高校都已安装。记者了解到,这种检测包的市场售价为298元,但在高校内只卖30元,里面包含使用说明书和尿液采样器。
  购买者通过自动售卖机购买之后,再把自己密封的尿样放回售卖机的投样箱里,厂家就会看到反馈,派人收回并送到官方指定专业机构检测;购买者会得到一个编码,尿样送回10天后,凭编码就能上网查询检验结果,整个过程完全匿名。
  北京市海淀区疾控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从2017年9月27日至11月5日的一个多月时间内,除清华大学外的10所高校的售卖机共卖出37个检测包,其中14个送检,检测结果全部为阴性(未感染)。
  “艾滋检测采样服务包放在普通的自助机里面,学生在买巧克力、火腿肠时就可以顺便买服务包。采样不用邮寄,自助机上有一个投样孔,里面有恒温箱,放到里面就可以,很好地保护了学生的隐私。”北京市朝阳区疾控中心副主任魏云芳说。
  魏云芳介绍,朝阳区2016年开始探索高校互联网+尿液匿名传递检测工作,2016-2017年主要在高校采取了免费发放的方式,试点高校为北京服装学院和中国传媒大学。因为这种检测的成本较高,在北京市疾控中心的支持下,两年发放数量限制在400余份,领用并快递回实验室检测的尿检包数量不足30%。

HIV匿名检测包能起到什么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性话题及性行为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大学生的性观念、性心理、性行为虽然趋于开放化,可是对于性病知识的缺乏及预防能力却令人堪忧。
  在一个艾滋病和同性恋依旧是禁忌话题的社会,学生们可以匿名在售货机购买艾滋检测包,收集并密封好样本后,回到自助售货机前,借买零食饮料的时机,将样本放到机器旁边的样本收集箱,不必担心在购买和投样过程中暴露隐私。
  魏云芳认为,艾滋病检测包自动售卖机进校园是有积极意义的。“在高校除了要开展专门和有效的艾滋病预防教育、全面的性教育和生殖健康教育,也应当提供相应的健康服务,以满足大学生在健康维护和促进方面的需求。”

在中国传媒大学校医院的一台HIV匿名检测包的自动售卖机播放着防控艾滋病宣传的宣传片(摄影 何从)
  艾滋病试纸的普及让很多高危人群和恐艾人群,大批量地购买、频繁地测试。听起来很夸张,但是确实有“恐艾”人群对艾滋病过度敏感。其实不论是使用血液还是用唾液(口腔黏膜渗出液)初筛,都是有着明确的时间点的,那就是必须过了窗口期,即在发生高危性行为的6-8周以后,否则在窗口期的检测结果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北京地坛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中心主任医师卢联合认为,自测的防艾意识值得肯定,自检的意义在于明确自己有没有感染,无论“唾液检测”还是指血检测,都只算是艾滋病自主初筛,属于补充排查手段,并非确诊。

艾滋病检测试剂质量难以保证
  9月10日,英国医学期刊《柳叶刀》以《中国艾滋病自我检测的机遇与挑战》为题对中国艾滋病自我检测进行报道。文章中提到,2017年,中国发布了《中国遏制和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提到将探索在药房和网上推广艾滋病自我检测试剂的策略。如今,中国一家网上药店每小时能售出大约220包艾滋病自我检测试剂。但文章中也提到中国在推广艾滋病自我检测方面也遇到了一些挑战。
  记者查询到,《柳叶刀》文章的作者之一是北卡罗来纳州大学教堂山分校医学院北卡罗来纳大中国项目办主任唐卫明。
  “中国对艾滋病自我检测试剂的质量保证仍然存在不足。目前,中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只批准了一种用于自我检测的口服检测试剂。国家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曾对通过网络购买艾滋病自我检测试剂的5万多名消费者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150人的艾滋病病毒抗体自我检测呈阳性。将他们的血样送到专业实验室进行复检后发现,这150人中有97人的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呈阳性,也就是说,自我检测试剂的准确率仅为64.7%。”唐卫明在文章中写道。

9月10日,英国医学期刊《柳叶刀》以《中国艾滋病自我检测的机遇与挑战》为题对中国艾滋病自我检测进行报道。(图为报道截屏)
  另外,文章中还提到,中国没有促进艾滋病自我检测的国家指导方案和艾滋病自我检测项目的可持续性等问题。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方案发展到今天,已经可以实现感染者长期生存,生活质量和寿命基本不受影响。然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全世界仅有54%的HIV感染者知晓自身的感染状态,得到治疗的比例就更是少得多。很多感染者没有得到应有的治疗和护理,最大的障碍就是,他们并不知道自己被感染了。
  令人担忧的是,我国还有相当一部分的感染者因没有接受检测并不知晓自己感染状况。艾滋病检测至关重要。在这样的背景下,近几年来在家就能自测的艾滋病检验试纸在网上持续热卖。

网上销售自测产品销售火爆
  怀疑自己感染艾滋病病毒,去医院检测怕被人耻笑,不检测又忐忑不安,所以有些人会自购艾滋病试纸进行自检。利用艾滋病病毒自检工具,人们可以在私密和方便环境中使用唾液或指血等进行检测,在20分钟或更短时间内就可获得结果。
  正如《柳叶刀》文章中提到的,艾滋病检测试纸产品在网上销售“火爆”。在各大电商平台,对“艾滋病检测试纸”进行搜索,会出现多个品牌艾滋病检测试纸产品。价格方面,从20多元到几百元不等,部分产品还“好评如潮”。
19#
 杨坝河 发表于: 2018-12-1 11:38:00|只看该作者

对艾滋病的惩罚隐喻和道德批判,究竟何时可以结束?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对艾滋病的惩罚隐喻和道德批判,究竟何时可以结束?

  今天是第31个世界艾滋病日。一周以来,“基因编辑婴儿”免疫艾滋病的讨论持续发酵。科学家为摘得科研桂冠而无视伦理的疯狂举动,让本已困境重重的艾滋病防治又多了一重复杂含义。
  长久以来,当人们谈论起艾滋病,最根深蒂固的反应,是恐惧。艾滋病人手持针管扎伤行人、春宵一夜之后遭恶意传染,此类新闻难辨真假,每隔一段时间便会刷屏我们的社交网络。人们的“恐艾”心理,使得此类信息自带巨大的传播力。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社会文化的影响下,艾滋病已经不单纯是一种疾病。它充满了无数隐喻与联想:滥交、吸毒、卖血,抑或是同性恋。它是死亡的信使,是人类的敌人,也被钉在了“耻辱柱”上。
  诚然,艾滋病令人类恐惧,它深植于我们对死亡和痛苦本能的抗拒之中。但是,面对即使是无法根除的恐惧,我们也并非无能为力。你认为,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克服对艾滋病的恐惧?如果这恐惧无法根除,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
  与艾滋病人同桌吃饭
  恐惧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被克服?
  “我约到了采访对象,他是一名艾滋病人。”
  大三那年,纪录片课的期末作业要求我们分组制作一部完整的片子。选题方向比较冷门,采访对象非常不好找。这时,我们联系到了一名愿意出镜的艾滋病人。
  在那之前我们都没见过真正的艾滋病人。它是生物课本上的一个名词,是高考必背的考点:HIV,艾滋病病毒,RNA病毒,攻击人体淋巴系统里的T细胞;AIDS,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血液、体液传播;后期会因免疫系统全线崩溃并发严重疾病,一场小感冒都可能夺走患者的生命……
  定下采访时间和地点后,我们商量了采访提纲和报道伦理问题。想起某位老师学生时代也做过艾滋病人报道,完成以后采访对象同意发表,可老师还是选择按下不发。多年后采访对象在离世前联系他说:“谢谢你,为我保留了最后的尊严。”如果我们将要面对的,也是这样一个脆弱敏感、不忍拒绝的人,我们要怎么做,才不会伤害到他?除了这些担心,我们也有另外一种不安。采访前,我检查了自己,身上没有伤口,口腔里也没有溃疡。
电影《最爱》剧照,剧中主人公因卖血感染艾滋病。
  采访过程比想象中顺利,采访对象们意外地很开朗。一位采访对象家境还可以,有钱吃药,病情控制得很好,父母也比较支持他,除了日常工作,他还在做艾滋病相关的公益活动。另一位采访对象医保在老家,可那里的医院排斥艾滋病患者,很多检查只能在北京做。他是孤儿,感染以后即使有医保报销,药物费用对他来说仍然是一笔不小的负担,言语间他流露出对前一位采访对象的羡慕:“他吃的是好药。”
  药物可以控制病情发展,让患者正常生活。可再好的药也有副作用。初吃药的艾滋病患者身体会有比较强的反应:整夜头疼失眠,睡梦里也是噩梦交缠。“艾滋病人不会害怕看恐怖片,因为更恐怖的梦里都经历过了。”身体上的病痛还能扛,最难的是在心理上接受自己患艾的事实。“家人和伴侣的支持很重要。”撑过了最难的阶段,生活会慢慢好转。
  当天的几位采访对象都是乐观可爱的人,他们的笑容很能感染人。采访中,我们在一起吃了顿饭。做饭的是其中一位采访对象,饭菜很可口。
  片子完成以后,我们尊重采访对象们的意愿,只在班级范围内放映没有公开。这次短暂的接触也让我刷新了对艾滋病人的看法:他们可以正常工作,可以正常生活,现有的医疗技术已经可以控制病毒载量,让他们与常人无异。我不得不承认,在采访前,我的内心并非毫无芥蒂,因为我从未在生活中接触过艾滋病人,而未知往往伴随着恐惧。
  这次经历也令我思考:我们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克服对艾滋病的恐惧?
  患艾,是一种“惩罚”?
  艾滋病的疾病隐喻
  大多数人在生活中很难有接触艾滋病人的机会。我们对于艾滋病的了解多来自于影视作品或新闻报道。而这些文本中,经常出现艾滋病的“惩罚隐喻”。
  隐喻,实际是人们理解事物的方式,通过将不了解的事物与熟悉的事物相联系,从而获得未知事物在内心的定位。人们对于疾病的认识,经常以隐喻的方式进行。比如,肺结核在历史上曾被视为一种“天才病”,肺结核病患者往往面目苍白、情欲高涨,患者有一种当时的流行审美中别样的优雅风范,“情欲高涨”的临床表现让人们误以为肺结核的病因是内心的热情涌动的结果。诗人拜伦曾说过,如果要死亡,他宁愿患肺结核过世。
  医学的发展会抑制这种浪漫化的联想,但现代医学逻辑却导致了新的疾病隐喻──惩罚隐喻。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很多重大疾病,都可以从生活中找到诱发的原因。比如,癌症多是因为不健康的生活习惯:肺癌是因为吸烟,胃癌是因为饮食不健康不规律……换言之,疾病是一种“惩罚”,是自己日常不管束自身行为的结果。
《疾病的隐喻》,苏珊·桑塔格 著,程巍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这种对于疾病的惩罚式隐喻,会深深折磨患病之人。曾经有一个朋友身体有问题去看医生,医生说他这个问题是天生的,与生活习惯无关。朋友说这让他轻松了很多──这身毛病不是他熬夜熬出来的。苏珊·桑塔格在《疾病的隐喻》中也提到,对于癌症的惩罚隐喻让患者无法从容地进行治疗,他们会陷入巨大的自责和愧疚之中,然而我们为什么不能只把它当作一场病?正如尼采在《曙光》中写道:“想一想疾病(本身)吧!去平息患者对疾病的想象,这样,他就至少不必因为胡思乱想而遭受比疾病更大的痛苦。”
  而艾滋病群体所承担的痛苦,要更甚于一般疾病。他们不仅要因隐喻中的行为不当而自责,同时也要承受背后的道德批判。
香港电影《应召女郎》剧照,图为冯宝宝饰演的主妇美凤。
  在1988年香港电影《应召女郎》中,冯宝宝饰演的主妇美凤为了应付丈夫高额的医疗费用,瞒着丈夫儿子做应召女郎,不幸染上了艾滋病。后来,她又把艾滋病传染给了丈夫和儿子,最后开枪自杀。2011年顾长卫的电影《最爱》将镜头对准了艾滋病村,蒙蔽落后的村人卖血挣钱染上了艾滋病,“血头”的父亲内心有愧,把染病的村民集中到废弃小学中统一照顾。在这个疾病孤岛中,生命倒计时中的村民还在贪欲的驱使下勾心斗角。
  这些作品将艾滋病人的身份限定于特定的边缘人群之中,意图通过他们的故事表现社会的复杂。然而它们对艾滋病的呈现带有奇观化的色彩,并隐含如下逻辑:你患病,因为你是性工作者;你患病,因为你是愚昧落后又受贫困所苦的社会底层。而在这些作品的影响之下,艾滋病带上了性与底层愚昧的标签,大众的刻板印象,最终会将痛苦加诸于整个艾滋病群体。
  恐惧与厌恶交杂
  大众视野下,艾滋病的多重污名化
  艾滋病的惩罚隐喻与道德批判,是人们以对抗的视角来理解艾滋病的结果。艾滋病病毒不是我们所接纳的自然的一部分,艾滋病人则是与大多数人有所区别的“他者”。在这种隐喻理解的作用下,大多数人对于艾滋病,往往恐惧与厌恶情绪夹杂。
  在网上搜索艾滋病相关的新闻,我们可以看到如下标题:某地艾滋患者10834例:增长减缓,73.5%因男男性接触;戒毒所里的艾滋病感染者调查:如何勇敢面对被感染。这些新闻突出某类“高危群体”,加强了艾滋病患者“他者”形象的构建。此外,艾滋病报道通常缺乏患者视角,这也是“他者化”建构的体现之一。新闻传播学学者杨慧琼在对2003年至2009年中国媒体艾滋病报道的研究中发现,媒体对于艾滋病防治的报道往往大而空,仅有12%的报道涉及患者和患者家庭;同时,媒体行文倾向渲染患艾的恐怖氛围,让患者讲述治病的痛苦感受。
  新闻报道往往与人们普遍的观念存在相互建构的关系。另一位学者孙晶则在艾滋病报道失范研究中发现,媒体对艾滋病患者的呈现并不基于疾病本人和社会事实,在报道时不自觉受到了社会文化偏见的影响。社会文化对于艾滋病的偏见,则集中体现于艾滋病的污名化。
  艾滋病特殊的性传播途径带来的联想,赋予了这种疾病多重的污名。它总是与小姐、同性恋者、吸毒人群等边缘群体产生联想关系。污名的过程同时伴随着惩罚隐喻的影响──对于艾滋病患者,人们总是倾向于猜测他们是否有什么隐秘的身份和不当的行为。
共享单车传播艾滋病的假新闻。
  如今,艾滋病群体又承担了一项新的污名:疯狂报复的反社会分子。最近网上流传着这样一些微信聊天截图,厌世的艾滋病人说,他以感染他人为发泄手段。他们到处与女性发生一夜情,故意使用破损的安全套。有的人甚至在发生关系后,给女性寄生日礼物并留言道:欢迎加入艾滋病家庭。与“艾滋病”有关的都市传言还有“艾滋针”。有人说他在共享单车等公共交通工具上发现了针头,针头内有艾滋病人的血液。这些流言其实都没有得到新闻普遍的证实,但人们倾向于“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身上带有致命病毒的群体,多有“不正当”的行为,是疯狂的反社会分子,这种刻板印象当然不能代表整个艾滋病群体。此外,性与同性性行为并不是不正当的行为,如果我们能够在观念中去除滥交等性相关的耻化叙事,将性传播视作与空气传播等途径等同的方式,那艾滋病是否就不会存在那么多的污名?
  关于艾滋病,我们可以做什么?
  面对艾滋病,人类一直没有停止过抗争。
  人类医学在艾滋病攻克领域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进展。1996年,美籍华裔科学家何大一提出了“鸡尾酒疗法”,用三种或三种以上抗病毒药物治疗艾滋病,使被破坏的免疫功能部分恢复甚至全部恢复。这种治疗对早期艾滋病患者很有效。去年曾有一名在泰国遭遇性侵的网友,在网络上科普了艾滋病阻断药,很多人诧异竟然有这样的药物。艾滋病阻断药是一种预防药物,在高危行为发生后72小时内服用药物可以有效阻止艾滋病毒感染,预防失败率约为千分之五。
  被视为艾滋病传播主体的同志群体,也没有停止抗争。国内有相关的同志健康公益组织,提供免费的艾滋病毒检测。去年戛纳电影节上获得好评的同志电影《每分钟120击》,讲述了上世纪90年代法国同志的抗艾之路。一个名叫西恩的男孩,即使病情不断恶化,依然坚持投入到抗争之中。虽然西恩没能看到最终的胜利,但他曾经那样精彩而热烈地抗争过、生活过。
《每分钟120击》剧照。
  HBO有一部电影叫做《平常的心》。“绿巨人”马克·鲁弗洛和“孔雀”马修·波莫在电影中饰演一对同性恋人,激进的同志作家内德、“深柜”的纽约时报记者菲尼克斯。电影还原了美国同志早期抗艾的挣扎。《平常的心》除了塑造同志群体的挣扎之外,还塑造了与之对立的“局外人”──冷漠的政府和医疗机构。这些身处异性恋世界的人,把艾滋病当作一种在同志内部因滥交而流行的病,不值得政府关注,不值得研究。申请经费的医生当场暴怒:非洲已经发现女性感染者,异性性交同样是传播途径之一,很快我们就要都死了,而你们觉得我的研究不够集中不值得拨款?同志作家内德在市长办公室大喊:我们快要死了,你们却不把它当作一场公共健康危机?
《平常的心》电影剧照。
  你也许不是科学家,无法为抗艾做出实质性的贡献,你也许不是患病群体的一员,无法为自己的利益而斗争,那你可以做什么?答案或许是,不要成为《平常的心》里面的“局外人”。
  置身世外,源于恐惧、源于厌恶的想象。然而我们可以平息无谓的想象,克服对艾滋病的厌恶,这是人类社会文化加诸于这条RNA病毒之上的多余意义,它的传播途径不可耻,它不单单是少数群体的问题,因为少数群体也是整个人类的一部分。
  而对于恐惧,即使它无法完全消除,但它也并非一无是处,它能提醒人们日常谨慎小心。恐惧,并不意味着排斥,我们可以学会与恐惧共存。
  瑞士漫画家弗雷德里克·佩特斯的女友卡蒂和她的孩子是HIV携带者。坦白这个消息时,女友十分不安,她非常诚实地替弗雷德里克考虑,不想让隐瞒的秘密给两人的关系造成阴影,于是和盘托出。这个消息对于弗雷德里克来说也如同晴天霹雳,但他没有选择离开。
《蓝色小药丸》,弗雷德里克·佩特斯 著,陈帅 易立 译,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年11月版
  在描述这段经历的《蓝色小药丸》漫画集中,弗雷德里克思考着女友和孩子的未来。日常的恐惧依然存在,生活中很多小细节都可能成为伤害他们的契机,但他发现自己越来越欣赏卡蒂,像她那样每天面对镜子审视自己的疾病在他看来难以忍受,“在以往的爱中,我从未有过这种真挚的仰慕之情,我说的不是吸引或者崇拜,而是唤起尊重的欣赏。”而他认为自己对于卡蒂的怜悯,像鞋子里硌脚的石子。俄国作家契科夫在短篇小说《公差》中借小人物之口,写出了一种类似的困境:“我们承受生活中最深重的苦难和哀痛,而把轻快和欢乐留给你们,让你们在坐下来吃晚饭的时候,可以冷静而头头是道地议论为什么我们受苦和死亡,为什么我们不像你们那么健康和满足。”
  弗雷德里克的例子,给予了我们一种新的启发。面对艾滋病这个怪物,我们依然可以用爱和尊重,实现与恐惧共存。因恐惧而远离是天性,而在恐惧中拥抱彼此,才是我们追求的闪光人性。
  作者
  新京报记者 吕婉婷
  编辑
  走走,李永博;校对:吴兴发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8#
 btkj 发表于: 2018-12-1 11:23:00|只看该作者

染“艾”后续,谁给了他们“后悔药”

源自:央视
原文标题:染“艾”后续,谁给了他们“后悔药”

人生没有绝对的安全。
  村医的两个梦想
  2001年,王焕云40岁,不惑之年遇到的这件事改变了他的后半生。
  那年的7月中旬,疾病来得很突然。湖北十堰竹山县溢水镇陈家铺村一村民因感冒、发热,来找村医王焕云就诊。在询问和诊断过程中,王焕云发现他有咳嗽、气喘、胸痛、盗汗、乏力、消瘦等症状,根据病情为他治疗了两天,却不见好转,于是建议到县级医院检查。村民却不听劝,又私自跑到其他医院治疗一周,病情逐渐加重,无奈之下又请王焕云继续治。
  根据村民的症状及自述曾有过卖血史,凭着职业敏感,王焕云怀疑其感染了艾滋病。为明确诊断,王焕云将这一情况及时报告给了卫生院,卫生院通过进一步调查,将情况上报到县疾控中心。后经确认,该村民感染了艾滋病病毒,随后又相继发现十几名感染者。
  十几年前,在经济和文化相对封闭的山村,发现艾滋病,无异于投掷了一枚重磅炸弹。最初,王焕云和家人也有对艾滋的恐慌和不安,也有怕被感染的担心和顾虑。“如果我不去帮,就不会有医院愿意接收他们。我是医生,不能眼睁睁看着我的病人去世而不管。”
  作为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防艾第一人,王焕云一肩挑起附近5个村子和十几名艾滋病人的防治工作。面对村民们的误解与非议,王焕云不但没有退却,反而更加关心艾滋病人。17年来王焕云一直工作在抗艾一线,视患者为亲人,用行动化解歧视,用爱心温暖患者,为艾滋病人撑起了一片天空。“目前,我们这里还有10位艾滋病患者,我要陪着他们一直走到人生的尽头。”王焕云说。
  陪伴还有另外的方式。在日前召开的关于艾滋病防治工作进展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控局副局长王斌发布了一条好消息,我国艾滋病输血传播基本阻断,经输血及使用血液制品传播病例接近零报告。
  这两年,王焕云又有了新目标:利用专长,带领乡亲们致富。经多方征求专家意见,确定陈家铺村非常适合种植中药材。王焕云说:“在我们这个曾经谈艾色变的小山村里,村民都有一个‘健康梦’。随着防艾工作的深入和国家各项医疗惠民措施的落实,这一问题已得到解决,现在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让乡亲们富起来。”
生命在阳光下延续
  “当知道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死。”2006年的一天,严勇来到了广西南宁第四人民医院艾滋病科求医。跟护士长杜丽群讲述了他的故事。
  严勇是家中独子,未结婚,当得知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后,万份懊悔,“我想死,可是我死了,父母该怎么办?求求你们救救我。”杜丽群知道,每一位初来诊室的人都会经历这样的过程。她耐心地告诉严勇,目前艾滋病虽不能治愈,但通过每天按时按量终身服用抗病毒药物,体内的病毒就得到控制,就会大大的降低传染给别人和下一代的风险。“说到这时,我看到了他眼里的亮光。”杜丽群说,这时希望比什么都重要。
  后来,严勇和同样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梓言结了婚,两个人积极配合治疗,坚持按时服药。就在三年前,他们有了自己的宝宝,孕期积极做好母婴阻断,宝宝出生后也及时得到免费的抗病毒药物,而且得到一年免费的奶粉。经过一年半的跟踪检测,他们的宝宝没有被感染,很健康。而像严勇一家这样的情况还有不少。
  2010年底,梁悦在怀孕4个月做孕期检查时,被检测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当地医生告诉她最好不要这个孩子,因为即使吃药阻断后也不能为她接生这个孩子,她陷入了绝望。“孩子是无辜的呀,我一定要拥有这个孩子,这是一家人最大的愿望。”在一家人冷静商量之后,他们决定去北京寻找希望。
  2011年元旦过后,梁悦和母亲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佑安医院,找到了专门从事艾滋病母婴阻断工作的专家。专家耐心倾听了她的诉说并为她进行了全面检查,还给她讲解了艾滋病母婴阻断的知识,并告知她可以在医院生孩子。听到这一席话,梁悦一家人如释重负。
  在接下来的五个月,梁悦往返于老家和北京之间,每天按时服药,每个月如期到医院做检查。时间一天天过去,终于迎来了小生命的降临。宝宝出生后梁悦不敢抱一下,甚之不敢多看一眼……经过难熬的等待,检查结果终显示,艾滋病病毒抗体为阴性,一家人激动的都哭了,梁悦忍不住抱起仍在熟睡中的宝宝亲了又亲,幸福的泪水止不住的流满脸颊。
  据了解,截至2017年底,我国孕产妇艾滋病的检测率已经达到了95%以上,艾滋病母婴传播率从2012年的7.1%下降至2017年的4.9%,感染艾滋病的孕产妇和婴儿抗病毒治疗率都达到了90%以上,母婴传播率处于历史最低水平。
  那段青春的断层
  “邵妈,以后我就这么叫你了。”
  “乖孩子,好好吃药,有什么难事儿尽管来找我。”
  2017年的深秋,地上的树叶卷曲着被风吹的到处跑,划过水泥地面,声音很是刺耳。子鸿──一名大学生,本该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却被HIV(艾滋病病毒)击垮了。
  “我想哭,却哭不出来;想倾诉,却不敢对别人说。”子鸿说,他第一次去医院,内心十分忐忑,甚至觉得路上的人都在用有色眼镜看他。“可是,到了医院,并没有我想得那样糟糕。”他说他最感谢的人就是邵妈,第一次去就给予了他母亲般的关怀。
  子鸿说的“邵妈”,是北京佑安医院感染中心门诊护士长邵英。她日常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做HIV阳性告知和心理疏导。“风险的确就在身边。我做阳性告知这么多年,发现大多数人最初都有两个反应:一个是恐惧,另一个就是懊悔,觉得自己就像盖了戳一样,怎么也洗不掉。”邵英说,感染者的隐私保护要大于治疗本身。
  随着对于HIV的深入了解,子鸿内心的恐惧也渐渐褪去。一年多时间过去了,子鸿觉得身边人的爱成就了他,所以他一直没有忘记医生的嘱咐,好好吃药。“我开始爱去医院,每一次去我都喜欢和邵妈聊天,她真的很像我的母亲,善良慈爱,这也是支撑我好好治疗的动力。”子鸿说,他像是也从一场病痛之后活了过来,现在不会再去任性,并且懂得了感恩,去勇敢面对未来。
  “检测是艾滋病预防干预的非常重要的措施。”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研究员吴尊友表示,艾滋病感染者一段时间内是没有症状的,不检查、不诊断就发现不了。“之前曾对云南做过一些研究,从感染到发现平均要六年的时间,在这六年当中有一部分人又在继续传播着。”
  中国疾控中心艾防中心主任、研究员韩孟杰表示,目前,高校学生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的知晓率挺高,但是对艾滋病的防护意识不高。数据显示,2017年,学生感染人数有3077例,其中有81.8%都是同性性传播感染。
  艾滋病离你并不遥远:主动检测、知艾防艾、共享健康。(文中严勇、梓言、梁悦、子鸿均为化名)
  (记者:张恪忞)
17#
 问薇千柔 发表于: 2018-12-1 00:53:00|只看该作者

世界艾滋病日:中国85万感染者的权益如何保障?

源自:中国新闻网


  标题:世界艾滋病日:中国85万感染者的权益如何保障?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2月1日电(记者:张尼)今天是第31个“世界艾滋病日”。官方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中国报告存活艾滋病感染者85万。这一数字背后,中国面临怎样的防治形势?感染者就业、就医等合法权益又有哪些保障?一系列问题值得关注。
资料图:防控艾滋宣传活动资料图。毛成山 摄

全国报告存活感染者人数达85万
  来自国家卫健委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9月底,全国报告存活艾滋病感染者85万,死亡26.2万例。估计新发感染者每年8万例左右。
  性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2017年报告感染者中,异性传播为69.6%,男性同性传播为25.5%。
  此外,据专家估计,目前还有约30%的感染者没有被发现,也就是还没有接受检测,不清楚感染状况。
  据中国疾控中心、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联合评估,截至2018年底,中国估计存活艾滋病感染者约125万。
  从感染率看,中国全人群感染率约为万分之九。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艾滋病疫情处于低流行水平,但疫情分布不平衡。
  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巨大,所以感染者的绝对数仍然很大,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资料图:重庆新桥医院艾滋病筛查、确认实验室。中新社记者 陈超 摄

输血传播基本阻断 母婴传播率处历史最低水平
  虽然中国的艾滋病防治形势严峻,但近年来在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防控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国家卫健委此前介绍称,在国内,艾滋病的输血传播基本阻断。中国全面实施临床用血艾滋病病毒核酸检测全覆盖,经输血及使用血液制品传播病例接近零报告。
  2017年报告经注射吸毒感染者较2012年下降44.5%,戒毒药物维持治疗在治人员艾滋病新发感染率,从2012年的0.2%下降到2017年的0.03%。
  在母婴传播方面,艾滋病母婴传播率从2012年的7.1%下降至2017年的4.9%,处于历史最低水平。
  除此之外,感染者检测发现力度也不断加大。检测人次数从2012年的1.0亿上升到2017年的2.0亿。
  接受抗病毒治疗人数则从2012年的17.1万人,增加到2017年的61万人。2017年治疗覆盖率为80.4%、治疗成功率维持在90%以上。
资料图:重庆新桥医院艾滋病筛查、确认实验室
⊙记者:陈超 摄

国家密集推出政策 为防治药物研发开绿灯
  近年来,在艾滋病防治领域,国家密集出台政策,旨在加快药物研发、保障药品供应。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巩固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进特殊人群基本药物保障;完善现有免费治疗药品政策,增加艾滋病防治等特殊药物免费供给。
  2017年,国务院印发《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其中也提到,各级政府要根据卫生投入政策,合理安排艾滋病防治经费,逐步加大投入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此外,卫生计生、工业和信息化、科技、商务、食品药品监管、知识产权、发展改革、中医药等部门要建立会商机制,加强艾滋病防治药物研发,促进专利实施与运用,加快注册审批,保障药品生产供应。卫生计生、财政、税务、海关等部门要依据相关政策规定适时调整免费抗病毒治疗药品目录,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同年,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药品安全规划》中则明确,对具有明显临床价值的创新药及防治艾滋病、恶性肿瘤、重大传染病、罕见病等疾病的临床急需药品,实行优先审评审批。
资料图:大学生扮“艾滋病患者”求拥抱,宣传防艾知识。曹正平摄

就医难、就业难?这些政策法规保障感染者权益
  近年来,艾滋病感染者的就医、就业、就学等问题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艾滋病感染者被企业解雇、医院拒绝为感染者做手术的事件频遭曝光。
  实际上,国家层面近年来一直在制定相关政策法规,维护这一群体的合法权益。
  早在2003年,中国就开始实施艾滋病患者“四免一关怀”政策。
  其中“四免”指的是“国家实施艾滋病自愿免费血液初筛检测;对农民和城镇经济困难人群中的艾滋病患者实行免费抗病毒治疗;对艾滋病患者遗孤实行免费就学;对孕妇实施免费艾滋病咨询、筛查和抗病毒药物治疗”。“一关怀”指的是“将生活困难的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庭纳入政府的救助范围”。
  2006年颁布并实施的《艾滋病防治条例》也明确提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享有的婚姻、就业、就医、入学等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中又做出了更明确的规定。
  《计划》强调,医疗卫生机构要强化首诊(问)负责制,对诊疗服务中发现的感染者和病人,做好接诊、转诊和相关处置工作,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或者拒绝诊治。
  此外,《计划》还明确,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计生、财政等部门要认真落实社会保障政策,加强相关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政策衔接,确保感染者和病人基本医疗、基本养老、基本生活保障等权益。教育、卫生计生等部门要密切配合,保障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接受教育的合法权益。 ●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6#
 不取 发表于: 2018-11-30 23:23:00|只看该作者

孙春兰:切实做好防艾工作 严厉打击恶意传播者

源自:新华社
原文标题:(时政)孙春兰在北京考察艾滋病防治工作时强调  动员各方共同参与  切实提高艾滋病防治水平

  新华社北京11月30日消息,在第31个世界艾滋病日前夕,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主任孙春兰到北京市考察艾滋病防治工作。她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李克强总理批示要求,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采取更加精准有效的措施,切实做好艾滋病防治工作,筑牢人民群众健康的防护屏障。
  孙春兰考察了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防治所,了解疫情流行形势、网络监测和快速检测工作情况。她指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经过各方面长期不懈的努力,我国整体疫情持续控制在低流行水平,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当前,艾滋病流行呈现出新形势新特点,通过性传播已经成为主要的感染途径,防控的任务依然很重。要聚焦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和关键环节,优化防治策略,做好疫情监测、综合干预、检测随访。要加强艾滋病危害的警示性教育,根据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人群特点,丰富宣传内容和载体,促进健康知识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进家庭,让人人知艾防艾,提高自我保护和防范意识。要落实好药物供应、医疗救治、关怀帮扶等保障政策,做到应治尽治,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随后,孙春兰来到北京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观摩防治人员培训,与基层工作人员、社会组织和志愿者代表亲切交流。她指出,做好艾滋病防治工作,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强化防治力量和技术支撑,健全疫情监测网络,关爱防治人员、增强职业荣誉,不断提升艾滋病防治能力。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发挥社会组织优势,加强联防联控,实现专业防治机构与社会组织的有效衔接。全社会都要关心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帮助他们坚定信心、共享健康。对恶意传播艾滋病的,要依法严厉打击。
15#
 杨坝河 发表于: 2018-11-30 09:53:00|只看该作者

预防艾滋病,请记住这6个原则!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预防艾滋病,请记住这6个原则!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每年的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提到艾滋病,大家都会谈之色变。也许你会对它漠不关心,以为它离你很远。但平时若不注意,不慎中招的几率还是大大的!今天咱就来聊聊艾滋病的那些事儿。
  艾滋病死亡率较高,潜伏期8年~9年
  艾滋病又被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病毒)引起。HIV病毒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CD4T淋巴细胞作为主要攻击目标,大量破坏该细胞,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因此,人体易于感染各种疾病,并可发生恶性肿瘤,病死率较高。HIV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8年~9年,患艾滋病以前,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多年。
  北京市1-10月新报告2874例
  北京市疾控中心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1-10月,北京市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2874例,在新报告的病例中,经性传播2784例,占96.87%,其余为注射毒 品传播、母婴传播等。而艾滋病的主要的传播方式包括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及性接触传播。
  虽然全世界众多医学研究人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至今尚未研制出根治艾滋病的特效药物,也还没有可用于预防的有效疫苗。
  感染艾滋病病毒后会怎样?
  艾滋病潜伏期的长短个体差异极大,这可能与入侵艾滋病病毒的类型、强度、数量、感染途径以及感染者自身的免疫功能、健康状况、营养状况、年龄、生活、医疗条件和心理因素等有关。一般为6-10年,但是大约有5%~15%的人在2-3年内就进展为艾滋病,称为快速进展者;另有5%的感染者,其免疫功能能维持12年以上,称为长期不进展者。
  艾滋病发病有什么表现?
  艾滋病病毒(HIV)感染后,最开始的数年至10余年可无任何临床表现。一旦发展为艾滋病,病人就可以出现各种临床表现。一般初期的症状如同普通感冒、流感样,可有全身疲劳无力、食欲减退、发热等。随着病情的加重,症状日见增多,如皮肤、黏膜出现白念球菌感染,出现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紫斑、血疱、淤血斑等;以后渐渐侵犯内脏器官,出现原因不明的持续性发热,可长达3~4个月;还可出现咳嗽、气促、呼吸困难;食欲下降、厌食、恶心、呕吐,持续性腹泻、便血、肝脾肿大、并发恶性肿瘤等。
  当肺部遭到侵犯时常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咳嗽等;侵犯胃肠可引起持续性腹泻、腹痛、消瘦无力等;还可侵犯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甚至出现多种恶性肿瘤等。总之,临床症状复杂多变,但每个患者并非上述所有症状全都出现。
  艾滋病如何诊断?
  目前艾滋病的诊断主要根据病人近期内有无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HIV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即可诊断,或仅实验室检查HIV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即可诊断。80%左右HIV感染者感染后6周初筛试验可检出抗体,几乎100%感染者12周后可检出抗体,只有极少数患者在感染后3个月内或6个月后才检出。
  什么是艾滋病“窗口期”?
  “窗口期”是从人体感染艾滋病病毒后到外周血液中能够检测出病毒抗体的这段时间,一般为2周-3个月。窗口期血液中检测不到病毒抗体,但是人体具有传染性。不同个体对艾滋病病毒的免疫反应不一,一次实验结果阴性不能轻易排除感染,应隔2-3个月再检查一次。
  如何预防艾滋病?
  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尚无根治艾滋病的治疗药物,现阶段的治疗主要以最大限度和持久地降低病毒载量、获得免疫功能重建和维持免疫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而且还没有可预防艾滋病的有效疫苗,因此采取预防措施尤为重要。
  预防艾滋病6原则
  1 坚持洁身自爱,不卖淫、嫖娼,避免婚前、婚外性行为。
  2 严禁吸毒,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
  3 不要擅自输血和使用血制品,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4 不要借用或共用牙刷、剃须刀、刮脸刀等个人用品。
  5 使用安全套是性生活中最有效的预防性病和艾滋病的措施之一。
  6 要避免直接与艾滋病患者的血液、精液、乳汁和尿液接触,切断其传播途径。
⊙记者:王鹿 编辑:岳清秀 校对:李铭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4#
 闪亮山 发表于: 2018-11-29 17:23:00|只看该作者

利康教育矫治所举办“阳光心态,共享未来”艾滋病日活动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利康教育矫治所举办“阳光心态,共享未来”艾滋病日活动

2018年11月29日,第31个“世界艾滋病日”到来之际,北京市利康教育矫治所举办了“阳光心态,共享未来”艾滋病日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图为所管人员表演手语舞。
所管人员正在合唱歌曲。活动中,艾滋病所管人员以唱歌、朗诵、舞蹈等形式,展示了在民警和医生帮助下的进步成长。
民警姜宪(中)带领所管人员表演了由她研发的针对HIV人员身体机能恢复的健身操。
所管人员和医疗人员进行问答互动游戏。据民警介绍,利康教育矫治所集中收治艾滋病所管人员。在对艾滋病人员的医疗救治及管理教育工作上,利康教育矫治所建立“爱之家”家园,形成了“身体机能恢复、生命认知教育、心理情绪调节、社会情感塑造”诊疗管理模式。
活动上,所管人员在演唱歌曲。“爱之家”成立以来,先后收治500余名艾滋病人员。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摄影报道
  编辑:李凯祥 校对:郭利琴
13#
 帮5买 发表于: 2018-11-29 15:42:00|只看该作者

新疗法层出,艾滋病无药可医的时代即将终结?

源自:新京报网
  虽然艾滋病治愈的前景是光明的,但当下带给人们的阴影确是不容小觑的。尤其是针对艾滋病人的歧视,恶化了他们的生存环境。
图/新华社
  近日,武汉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健康学院张同存、顾潮江两位教授收到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证书,发明名称是“一种治疗HIV感染的嵌合抗原受体的重组基因构建及其应用”。
  他们于2017年10月在国际临床实验注册中心完成CAR-T治疗艾滋病的临床注册,并开展人体临床研究试验。目前,治疗了两例艾滋病患者。一例治疗3个月,HIV指标迅速下降;一例治疗9个月,已完全清除HIV。
  这是否意味着人类在战胜艾滋病的道路上看到了曙光?

多种疗法让攻克艾滋病不再是幻想
  事实上,自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大量创新药物和疗法的涌现,艾滋病早已不再是令人谈之色变的不治之症了。
  据BBC中文网报道,接受正确治疗的艾滋病毒携带者的寿命正在变得越来越长,其中约有一半艾滋病毒携带者的病毒得到抑制,意味着他们体内的艾滋病毒的数量已经是常规血液检测限度以下了。而这样的艾滋病毒携带者,即使与他人发生性关系,也基本上不会将病毒传播给伴侣。甚至,对于有生育计划的病毒携带者,药物控制也可以帮助他们生下健康的宝宝。
  可以这样讲,目前通行的传统的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Therapy,ART)就已经可以实现某种意义上的艾滋病的治愈。
  当然,一直以来,科学家也都在思索完全治愈艾滋病的创新疗法。其中,免疫疗法就是近年来脱颖而出的一匹黑马。这种疗法是通过设计出一种能特异性寻找并结合HIV的T细胞受体,同时指导T细胞杀死HIV感染的细胞。而患者只需要提供足够的血样让科研人员将其中的T细胞分离,再将特异性识别HIV的受体导入到T细胞的表面后进行回输。
  2018年9月26日,《细胞》子刊发布了美国一机构的应用免疫疗法治疗艾滋病的I期临床试验初步结果,证实了该疗法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而来自武汉科技大学的张同存、顾潮江两位教授的CAR-T疗法,不仅能中和血液中的HIV,而且还能杀死处于休眠状态的已感染HIV细胞。
  另一种称之为“shock & kill”或“kick & kill”的方法也正在被研发。这种疗法主要是针对隐藏的HIV病毒库。它使用了一种潜伏逆转剂来激活或攻破潜伏的HIV病毒库,同时结合传统通行的抗逆转录病毒疗法,一举杀死这些病毒。

对艾滋病人的歧视恶化了他们的生存环境
  然而,虽然治愈的前景是光明的,但当下艾滋病带给人们的阴影确是不容小觑的。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至今年7月中旬,全球约有3690万艾滋病毒携带者,艾滋病毒仍然属于一项全球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仅2017年一年,全球就有94万人死于艾滋病毒相关病症。
  与此同时,在21世纪的今天,人们对艾滋病仍然有颇多误解。许多人因持有”皮肤接触和唾液接触“会导致艾滋病毒的传播这一错误观念,而对艾滋病人避之而不及,甚至产生歧视。这对艾滋病人的生存环境无疑是雪上加霜。
  “早诊断,早发现,早治疗”,是克服所有疾病的最佳方案。这种观念对艾滋病毒的携带者尤为重要。越早积极用药,病毒的变异和增殖就越容易被控制。在今天,倘若一个人在20岁左右感染艾滋,只要按时用药,坚持参与治疗,他可以多存活40年。
  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在这一天,无数的科研工作者仍旧奋斗在第一线寻找治疗艾滋病的新药。在这一天,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对艾滋病多一点了解,对艾滋病人多一点包容和关怀。在这一天,也愿所有艾滋病人能保持一贯的信心,坚持用药,胜利的曙光也许就在明天出现。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20 10:47, Processed in 0.140401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