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查看: 576|回复: 0
 飞翔 发表于: 2017-4-21 08:45:00|显示全部楼层|阅读模式

[少数民族] 注重教育在民族地区扶贫工作中的独特作用

 [复制链接]
源自:中国民族报  : □ 严庆
  从2016年开始,我国便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同时也进入了冲刺期。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15年我国民族八省区农村贫困人口为1813万人,占全国贫困人口总数的比重为32.5%。从2010年到2015年,民族八省区减贫率为17.8%,而全国同期减贫率为20.6%,民族八省区减贫速度慢于全国。2015年,民族八省区农村人口的贫困发生率为12.1%,比全国的贫困发生率(5.7%)高6.4个百分点。总的来说,民族地区的扶贫脱贫面临两方面压力:一方面,民族地区的减贫扶贫任务重,时间急;另一方面,民族地区的止贫脱贫人口需要长期不返贫。笔者认为,短时间的减贫扶贫主要靠资金、靠项目,而要从根本上消除贫困,就需要发挥教育“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作用。
  一、扶贫脱贫需要教育提供人力资源
  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依赖的人、财、物、信息、时间五种基本资源中,人的资源体现就是人力,而智力则是人力构成中最为基本、最为重要的因素。2015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国培计划(2014)”北京师范大学贵州研修班参训教师的回信中指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的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教育能够改善和提升民族地区的人力资源供给状况,这主要是因为:
  其一,引发贫困的深层次原因,主要还是归结于人力资源的匮乏。扶贫理论认为,经济或物质贫困是贫困的直接表象,而知识贫困、能力贫困、技能贫困却是导致贫困发生的深层原因。没有知识、能力和技能的跟进,贫困群体被给予再多的经费和钱财扶持,也难以实现持久的脱贫致富。而知识的传播、能力的培养、技能的培训,都有赖于不同形式的教育。
  其二,克服致贫的各种不利因素,出路在于人力资源的开发。从上世纪60年代起,国内外不同的学者尝试用“文化贫困理论”、“资源要素理论”、“人力素质贫困理论”、“系统贫困理论”等理论来阐释制约脱贫的多种因素,提出了多种减贫构想,这些减贫构想的根本出路都在于人力的发掘:突破消极无为的文化贫困羁绊,需要振奋精神、自强不息;改变资源匮乏的局面,需要以创新的观念、科学的技术“变废为宝”“无中生有”;改变低下的人力素质,需要启迪智慧、激发灵性;打断各环节、诸要素叠加致贫的恶性循环,需要开发人力资源、提升人力资本。与自然资源不可再生,物质资源、资本的投入随时间而折旧相比,人力资源具有存量和增量的可再开发性,并且可以转化为其他社会财富。因此,人力资源开发是促进减贫、脱贫工作的长效路径,而人力资源开发的启动器、推动器则是教育。
  其三,科学文化素质是促进民族发展的核心素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认为,发展教育是提高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根本途径。民族素质高低是衡量一个民族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而科学文化素质则是一个民族素质中的核心素质,对一个民族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通过发展教育不断提高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是促进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基础性、长久性工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表明,不同层次的受教育者,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水平有所不同:本科能提高300%、初高中能提高108%、小学只能提高43%。研究还表明,人均受教育年限与人均GDP的相关系数较大。由此可见,发展教育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教育有助于脱贫。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其中就包括“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尽管通过教育扶贫见效慢、发挥效用需要的周期长,但教育扶贫是管长远、管根本的扶贫手段,是改变观念贫困、知识贫困、技术贫困的根本途径。教育不仅能短平快地培养、培训扶贫急需人才,还能通过传播知识、发展文化、启迪智慧为脱贫致富提供持续支持。教育扶贫不仅是临时救急的良药,更是可持续发展的慢性补药。
  二、民族地区的教育也需要“脱贫”
  由于历史、自然地理、人力资源等原因,导致我国民族地区困难群众多、群众困难多,贫困程度深、脱贫任务重。贵州、云南广西三省、自治区共有贫困人口1430万,占了民族八省区贫困人口的 79%。全国832个贫困片区和贫困重点县中,民族自治县有421个,占51%。可以说,民族地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的最短板,也是“十三五”期间我国扶贫开发要啃的硬骨头。
  而从区域性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来看,民族地区的教育尚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当地脱贫致富的实际需要。根据2013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样本数据统计,接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人口占全省、自治区人口总数的比例,西藏自治区是6%,广西壮族自治区是21%,贵州省是20%,云南省是18%。这四个省、自治区的比例与全国平均水平(28%)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时,在民族八省区的内部,还存在小区域之间的差距。尤其是在偏僻的山区、牧区、高原、谷地、边境沿线等自然条件差、人口分布稀少的地带,教育发展水平更低。
  从整体上看,我国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发展还较为薄弱,少数民族群众平均受教育年限还比较低,当前民族教育发展状况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扶贫攻坚工作的迫切需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国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受诸多复杂性因素的制约,包括学区环境复杂多样、学校招生范围大、生均成本高、优秀师资短缺、教育教学观念滞后等,同时存在双语教学有效方式探索、理科教学难度大、寄宿制较为普遍等特殊情况。具体来看,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面临的难题有:学前教育阶段农牧区幼儿园建设缺位;义务教育阶段的小规模学校建设与教育质量不达标,后续发展困难;高中阶段的教育普及目标和结构化发展存在区域性失衡,教育资源不均衡;双语教育的有效模式还处在探索阶段;师资方面存在区域、学科、学历、能力等方面的结构性缺位等。有学者站在补短板的角度认为,民族地区需要补短板的教育类型涵盖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双语教育等方面;从补短板的对象来看,包括教师和学生两大教育主体。
  近年来,国家与地方不断加大对民族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以期通过加快发展、精准发力来改变自然、历史等因素对教育发展造成的延滞现象,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例如,201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72.4%,高于全国1.9个百分点;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为99.8%,与全国持平;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为116.4%,高于全国12.9个百分点。在西藏,2014年与2010年相比,学前教育毛入园率提高了34.61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了13.27个百分点,人均受教育年限由7.3年提高到8.6年。这也意味着,教育将成为新疆、西藏开展扶贫脱贫、遏制返贫工作的后续动力。
  扶民族地区的教育之贫和通过教育扶民族地区之贫,可以产生联动、有机、良性循环的扶贫脱贫功能。国家开展的民族地区扶贫工作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也涉及到教育领域;国家实施的民族地区扶贫工作具有多种途径,教育是其中的途径之一。2015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该文件要求地方政府在编制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要把民族教育摆到突出位置,优先发展、重点保障,并将其列为政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
  三、教育如何在民族地区精准扶贫中施力
  教育扶贫是多项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一个方面,或者说是一个领域。与其他扶贫工作不同的是,教育扶贫在于“扶人”、“扶智”,因而在减少贫困、防止返贫方面,发挥的是根本性的、长远的、可持续的作用。开展教育扶贫,需要注意三方面问题:
  第一,精准是教育扶贫的着力点,不抓实精准,教育扶贫就会失准。近年来,国家实施了“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农村学生单独招生计划”。其中,定向招生、单独招生瞄准的是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差异,依据的是不同区域之间教育水平的差距,要服务的是当地社会发展、扶贫脱贫对人才的需要。例如,西藏阿里地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之一,阿里地区措勤县中心小学的招生半径为200多公里,发展教育如果没有精准的考虑和倾斜,这些区域各类升学率都难以突破。可见,教育扶贫的资源(经费、政策、招生计划等)配给要讲究针对性,把更多的资源配给最需要的人。
  第二,教育扶贫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不能只注重一个层面。人才的培养是个系统性工程,一个区域的脱贫发展需要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人才。教育扶贫要尊重教育自身的规律性和系统性。高等教育是一个龙头,高校招生向贫困地区倾斜可促进贫困地区初高中教育的跟进,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也很重要。通过“精准改造升级”,提高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让贫困家庭子女从小就能上好学校。通过“精准招生”,让贫困户子女拥有更多优质教育机会,让更多贫困家庭孩子进入优质高中、重点高校。通过“精准资助”,解决贫困学生接受教育期间的费用问题。通过“精准就业”安排,衔接教育与工作的环节,达到“一人长期就业、全家稳定脱贫”的目的。通过“精准培训”,一方面培养贫困人口的就业、创业能力,另一方面培养贫困家庭子女的就业、创业能力。
  第三,教育扶贫有助于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教育资源的公平性分配,但也要和公平竞争、择优选优结合起来。实施公平、公正的政策还要以公开为原则,要向全社会讲明原因和做法,避免出现类似于部分地区学生家长不满当地高校实施中西部招生计划的现象。
  (本文系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民族团结理论与政策研究平台”研究成果)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飞翔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飞翔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3-29 18:15, Processed in 0.218400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