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6827|回复: 9
#
跳转到指定楼层

[交通·通讯穿越大凉山的5633/5634次列车 600多名彝族孩子的“校车”

 [复制链接]
  从普雄往返攀枝花5633/5634次列车,全程353公里,停靠26个站,运行时间9至10小时,自1970年开通运营至今已经49年,停靠26个站,票价最高25.5元,最低2元,是成昆线上四川境内最后的两列慢车之一。
  在铁路沿线交通不便的地方,每个周末,都有超过600名学生搭乘这列慢车走上求学路。这列慢车,成为了当地最大的“校车”,将一批又一批学生送出大山。
  目前,成昆复线正在加紧施工,预计2021年,从成都到昆明将会开行动车。不过,这列慢火车,仍将在大凉山深处继续穿行,即使每个小站,只有一名上下车的乘客。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大惊失色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大惊失色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大惊失色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大惊失色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大惊失色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大惊失色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莫名其妙就不再红了的8位女明星 男子约美女“房内交流” 挨一顿揍钱财被洗劫
9#
 忧忧我 发表于: 2019-12-12 18:16:00|只看该作者

穿越大凉山的慢火车 600多名彝族孩子的“校车”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穿越大凉山的慢火车 600多名彝族孩子的“校车”
⊙记者:曹晶瑞 编辑:张树婧 校对:李立军

  从普雄往返攀枝花的5633/5634次列车,全程353公里,停靠26个站,运行时间9至10小时,自1970年开通运营至今已经49年
  (记者:曹晶瑞)转眼又到了大凉山最冷的季节,因为车上没有空调,从旅客到列车员都裹着厚厚的棉衣……从四川普雄往返攀枝花的5633/5634次列车,途经大凉山腹地,在当地人眼中,这趟慢火车是他们的“公交车”、脱贫车,更是大凉山孩子们的“校车”。

慢火车成了大凉山孩子们的“校车”。 通讯员:石本驹 摄

当年的彝族姑娘如今成了列车长
  “不在当地生活,永远不知道这趟慢车对于当地百姓意味着什么。”列车长阿西阿呷是一位彝族姑娘,她在这趟列车上已经跑了20多年。不过,她和这趟慢车的交情可远不止20年。今年国庆70周年,阿西阿呷还到北京观礼了国庆阅兵。
  阿西阿呷说,现在每逢周五、周日,穿越大凉山的慢火车总是坐满了彝族学生,对于沿线村落的600多名孩子来说,这趟车就是他们的“校车”。平日里,车站里则随处可见拎着鸡、鸭、鹅,扛着瓜果蔬菜,赶着猪羊上车的旅客,对于当地的百姓来说,这趟车是他们脱贫列车、公交车。

这趟车也是老乡们的脱贫列车、公交车。 通讯员:石本驹 摄
  “当地百姓婚丧嫁娶也都要坐我们这趟车。”阿西阿呷的家就在小站白石岩车站附近,她的父亲也曾是白石岩车站的一位值班员。

坐慢火车的彝族学生越来越多
  上世纪80年代,正在读小学的阿西阿呷就是坐着这趟慢车从白石岩到越西去上学。“那时候车上几乎都是男学生,很少看到女生。”阿西阿呷说。
  从普雄往返攀枝花的5633/5634次列车,全程353公里,停靠26个站,运行时间9至10小时。自1970年开通运营至今已经49年,从一名旅客到一名列车长,阿西阿呷亲见了这趟慢火车和当地百姓生活的变化。
  “我上小学那会儿,班上只有5个女生,读着读着,就只剩2个了。现在,每家每户的孩子都在读书,坐我们慢火车去县城读书的彝族孩子一年比一年多。”阿西阿呷告诉新京报记者,随着脱贫攻坚的不断推进,大凉山铁路沿线新建了不少彝家新村,村民们搬入了新居,产业帮扶也帮助百姓提高了收入。乡亲们越发意识到读书是让孩子们走出大山、摆脱贫困唯一的方式,所以有条件的家里都会把孩子送到县城里条件稍好的学校读书。

孩子们在车上。 通讯员:石本驹 摄
  “现在女娃娃也能上学读书,几乎没有因贫困辍学的孩子了。”阿西阿呷说道。
  “每次看到车厢里活蹦乱跳的孩子或是温书的学生,我总能想起自己小时候。日子的变化真的太大了。”阿西阿呷说,有时,她甚至忍不住叮嘱孩子们──“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要懂得珍惜,好好读书。”

鸡鸭鹅猪牛羊有了专属车厢
  变化大的不仅是当地百姓的生活,这趟慢火车本身也在悄然变化着。
  在阿西阿呷的记忆里,1996年左右刚工作时,这趟慢火车还是大棚车。“没有座椅,车门是对拉门的那种。”
  现在车上的硬件设施改善很多。以前,每逢秋冬时节,不少村民要赶着自家喂养的家禽家畜,背着自家出产的花椒、核桃等农产品,到冕宁、西昌等地贩卖。于是,人畜混行的场景就成了小慢车的常态。直到2017年,针对这趟列车的特殊情况,铁路部门对列车进行了“优化”,将列车的最后一节车厢进行简单改造,设立了专门的牲畜车厢,自此,老乡们便彻底告别了和牲畜同处一个车厢的日子。

阿西阿呷(右)和坐车的孩子。受访者供图
  “为了方便当地百姓出行,针对这趟车旅客特点,列车上还专门配备了彝族列车员,车上的广播、提示语都是彝汉双语。”阿西阿呷说。
  现在正值寒冬时节,大凉山的这趟慢火车也迎来了每年最冷的日子,因为地理环境限制,慢车还没有空调,依旧是冬冷夏热。可对于当地人来说,在铁路不断提速的时代,穿越大凉山的这趟车却是最特别的存在。
8#
 卿云灿兮 发表于: 2019-10-5 09:24:00|只看该作者
上下慢火车的乘客

扶贫列车
当地村民出行首选交通工具

  慢火车在大山深处开行,穿越群山,跨过河流,不少第一次乘坐这趟车的乘客,都会感叹,沿途壮丽的大凉山风景。
  经过喜德后,慢火车每隔10多分钟,就会停靠一个小站,车厢内越来越热闹。不少乘客都背着背篼,里面装着鸡、鸭、鹅等家禽,还有村民将山羊、小猪赶上车。
  列车的最后一节车厢,是专门方便沿线村民运送货物和家禽家畜,设置的货运车厢,车厢取消了座椅,只是在两侧安装了长凳。
  王槐雄说,在秋冬季,特别是彝族年前后,货运车厢就会成为动物园:小的,有鸡、鸭、鹅等家禽,大的,有羊、猪、牛等家畜。
  大凉山腹地交通不便,自1970年成昆铁路通车开行时起,慢火车就成了沿线村民的公交车。村民将自家喂养的家禽家畜,以及花椒、核桃、玉米等农产品运到城里贩卖,再买回生活用品、粮食种子、小鸡小鸭等,还有不少人在城市和乡镇间往返做生意,都要靠这趟车。
  近年来,随着大凉山脱贫攻坚的推进,20多年票价没涨的慢火车,也有了“扶贫列车”的称号。

列车长王槐雄

发展变迁
沿途彝家村寨生活越来越好

  王槐雄回忆,在上世纪80年代,慢火车还是铁罐大棚车,没有两边的玻璃窗户,如今,车厢干净明亮,每趟车上还配备彝族列车员,车上的广播、提示语,都是彝汉双语。
  阿西阿呷是王槐雄的同事,是一名彝族列车长,在慢火车上工作了23年。她说,近年来,在车上能感觉到的明显变化之一,就是坐车的老乡们生活更富裕了,穿着更加讲究了,“遇到喜事节庆,大家都是盛装出行,民族服饰一穿,漂亮得很。”
  小学时,阿西阿呷也曾坐着慢火车去上学。她说,随着家乡脱贫攻坚的不断推进,铁路沿线新建了彝家新村,村民们搬入了新居,产业帮扶也进一步提高了收入,脱贫已经不成问题,如何生活得更好,成了大家追求的目标。
  在她认识的老乡中,有不少人每天坐着慢火车,往返县城和乡镇做小生意,多年努力下来,都修起了新房,有人还买了车。
  阿西阿呷说,这些年,她看到更多的人走出了大山,她认为,家乡物质生活上的提升,是一种在表面的变化,真正帮助大家脱贫致富的,是思想观念的转变。
  最令人感到欣喜的是,大山中的孩子,都在努力读书,早些年辍学去放牛放羊的情况消失不见,“现在,每家每户的娃娃都在读书,坐慢火车去县城读书的彝族娃娃,一年比一年多。”
7#
 卿云灿兮 发表于: 2019-10-5 09:24:00|只看该作者

慢火车上32年 我看见大凉山跑出新生活

源自:封面新闻
慢火车经过冕山孙水河大桥 佟雷摄
⊙记者:徐湘东 肖洋

  在成昆线上,从普雄往返攀枝花的5633/5634次列车,是目前成昆线上四川境内最后两列慢车之一。这趟在大山中穿行的慢火车,全程353公里,停靠26个站,运行时间9至10小时,票价最高25.5元、最低2元。
  慢火车途经越西、喜德、冕宁、西昌等地,是沿线大凉山腹地村民出行最为便捷的“公交车”,也是装载着孩子求学梦的“校车”。在高铁时代的中国,这列开行49年的慢火车,有了“扶贫列车”“幸福小慢车”的称号。
  在慢火车上,列车长王槐雄已经工作了32年,32年来,他亲眼见证了大凉山的时代变迁。

慢火车上看书的学生

求学校车
搭载600多名学生每周往返

  每天早上8点37分,5634次列车从攀枝花始发,开往凉山州普雄镇,抵达西昌后,车上乘客就会渐渐多起来。
  从车头走到车尾例行巡查,嘱咐列车员要加强巡视,是王槐雄上车后第一件例行工作。
  喜德站,是上下乘客较多的一个站。14岁的阿西阿几,跟着大包小包的乘客,挤上了火车。阿西阿几在喜德中学读初二,她要在前方尼波站下车,车程2个小时,票价2元。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慢火车就成了阿西阿几的“校车”,7年来,上学时,每周都要在家和学校之间往返一次。
  阿西阿几家庭贫寒,但为了更好的教育,从小学开始,父母就将她送到县城读书。最开始,父母每周送她往返,小学三年级后,就是她一个人独自出门。她说,村里的同龄人都在读书,她的梦想是走出大山。
  “慢火车,就是孩子们的校车。”王槐雄说,每个周末,都有600多名小学生和中学生乘坐慢火车,在家和学校之间往返,他们从沿途多个小站上车,到喜德、西昌上学。
6# 青城山
 锦泉 发表于: 2019-2-4 09:54:00|只看该作者
  5633次列车行驶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境内(1月26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薛玉斌 摄
  远在西南四川大凉山普雄至攀枝花的5633次“慢火车”,天刚蒙蒙亮,肩挑手提的彝族群众就三三两两地上了车。列车驶出了两三个站后,车厢里已是摩肩接踵,连接处堆满了大包小包的货物。
  54岁的衣火五沙坐这趟车已经20多年了:“对沿途彝族老百姓来说,如果没了这趟慢火车,那我们根本活不下去。多少年了,沿途彝族婚丧嫁娶、上学、出门、跑买卖都靠它。”
  列车长裴波告诉记者:“这趟慢火车已经开行了近半个世纪,全程353公里,票价从2元到25.5元。列车长期满员,每天乘客在1500人左右,95%是彝族。”

集贸市场搬进了火车车厢
  穿过途经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8361次列车,绿色车身上“乡村集贸市场”的字样格外醒目。这个“集市”一侧是放置背篓及大件物品的置物区,另一侧是农产品区,厚厚的不锈钢台面擦得铮亮。集市两端还有信息板,乘客有买卖需求都可免费留言。
  家住陕西省汉中市勉县武侯镇李家河村的田世贵上车后,直接走到“集贸市场”打开背篓,里面是用蛇皮袋分装好的黄豆、小麦、花生、核桃,马上就有乘客上来问价。“今天肯定能卖不少,车上卖完了就不用去赶场了。”老田高兴地说。
  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客运处处长王建林说,这趟单程运行117公里的列车连续14年向普通旅客开放,票价最低1元、全程7.5元,被沿线山区群众亲切地称为“幸福乡村号”。
  “现在国家大力号召消费扶贫,我们今后也将尝试把沿线农副产品的出售信息张贴在车站大厅等地方,借助火车客流量大的特点,帮助沿线老乡脱贫奔小康。”汉中车务段党委副书记陆明说。
  在成昆铁路沙马拉达站,旅客登上5633次列车(1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薛玉斌 摄

铁轨响动民族进步的声音
  大凉山解放后从奴隶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一步跨千年。“慢火车”穿过大凉山腹地,给沿线彝族群众带去了思想观念的转变。
  记者在车上看到15岁的凉山州喜德县小姑娘阿牛乌呷时,她正低头戴着耳机用手机学英语。“重庆火锅好吃,我将来想考重庆大学。”听到记者的问题,小姑娘天真地说,“家里三姐妹都在上学,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考的大学,爸爸妈妈在上海建筑工地打工,都很支持我们读书。”
  在铁路线旁边住了20年土坯房的吉克瓦则,今年3月就要搬进60平方米的移民安置新房。与记者两年前采访时相比,吉克瓦则家多养了4头猪,儿子今年也要中专毕业了。
  “正是靠着门前这条铁路,让父亲能赚钱送我们姐弟读书,我们比上一辈有了更好的机会。”在幼儿园当代课老师的女儿吉克阿呷说。
  “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5633次列车经停的沙马拉达车站站长王志刚感慨地说,“过去彝族习惯几乎不让女孩上学,如今铁路沿线家家户户都争着送娃娃坐这趟慢火车去条件更好的地方读书。随着脱贫攻坚的加快,以前车里喝酒打架等不文明行为也越来越少。” ●
5# 华蓥山
 锦泉 发表于: 2019-2-4 09:54:00|只看该作者

高铁时代“慢火车”春运见闻

源自:新华社
  新华社成都2月2日电题:高铁时代“慢火车”春运见闻
新华社记者江毅、王建、张斌

  在快速迈进高铁时代的今天,中国仍有81趟绿皮火车坚持运行。铁轨穿越高铁和汽车难以覆盖的偏远山区,为沿线群众带去了脱贫奔小康、民族进步的希望。
5633次列车驶离成昆铁路沙马拉达站(1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薛玉斌 摄

偏远山区不可或缺的生命线
  6272次列车晚上9点多到达小兴安岭的最高峰乌伊岭时,窗外已是零下30多摄氏度。46岁的锅炉工田志利用小铁锹一边添煤,一边掏下面的炉渣。为了保持车厢里的温度,让旅客有热水喝,老田一直都不能休息:“锅炉一刻也不能停,不然乘客会冷得受不了。”
  对于小兴安岭深处大山的100多万林区职工而言,这趟开行了40多年的“慢火车”是他们通往山外的交通首选。56岁的林场职工张文涛说:“冬天里肯定火车更安全,全程410公里票价最高才25.5元,这趟车被大家叫作‘咱们家的车’。”
4# 金佛山
 我是四川人 发表于: 2019-2-2 09:54:00|只看该作者

穿行大凉山49载的慢火车成中国彝区致富车

源自:中国新闻网
  (新春见闻)穿行大凉山49载的慢火车成中国彝区“致富车”
  中新社凉山1月31日消息,题:穿行大凉山49载的慢火车成中国彝区“致富车”
⊙作者:王鹏

  早上七点,天刚蒙蒙亮。四川大凉山深处的小镇普雄传来狗叫和鸡鸣。歪歪扭扭的水泥路上,人们背着背篓往火车站走去。人群中,46岁的村民为色五哈和同伴肩挑背扛着几十只鸡鸭,准备去冕宁县贩卖。临近春节,肉类需求猛涨,他期望再赚一笔。
  随着火车不断提速、特别是高铁时代的到来,曾经在中国铁路客运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绿皮慢火车,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但在部分偏远地区,慢火车运行依旧,不可取代。
  穿行在四川凉山州的5633次列车,自1970年通车以来,正是用缓慢的速度,带动着许多民众脱贫致富,也见证了中国彝区几十年的变迁。
  普雄站是5633次列车的始发站,这趟慢火车行程353公里,时速不超过40公里,沿途停靠26站,其中21站位于凉山山区,平均每12分钟便停靠到站一次。站台上,列车长阿西阿呷正指挥乘客将土豆、木材、家禽、牲畜等装上火车。
  作为5633次列车上唯一一位彝族列车长,44岁的阿西阿呷已在此工作了23年。她告诉记者,慢火车是沿途彝族民众的“致富车”,许多人通过火车运送农副产品,从交通不便的偏远小镇带到附近的县城贩卖,“火车票多年没涨价,硬座全程票价25.5元(人民币,下同),最低仅需2元。”
  为了方便沿途民众放置货物,铁路部门特意将每节车厢的前后两排座位拆除,同时改造出一节车厢用于放置家禽和牲畜,最繁忙的时候,几十只羊在车厢里咩咩叫。
  将几十只鸡鸭装上车后,为色五哈告诉记者,通过慢火车贩鸡的生意他已做了十几年,自己平时每隔一天就要走一趟,一年下来能收入上万元。“冕宁县城的肉类需求大,销路广,坐慢火车方便又便宜。”
  “慢火车不仅是大家的致富路,也见证了我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阿西阿呷回忆,三十多年前她还在上小学,慢火车是自己的“校车”,从一个叫白石岩的小站坐到越西站只需十几分钟,走山路却要两个小时。但那时跟她一起上学的伙伴很少,“很多人读着读着就不读了”。
  而近年来,慢火车已成为沿途学生名副其实的“校车”。“乘坐慢火车去县城读书的彝族孩子一年比一年多,特别每逢周五、周日,车厢里尽是扎堆的学生娃们。”阿西阿呷说,那时整个车厢里都是快活的气氛,“孩子们一起做作业,一起玩耍,笑成一片。”
  阿西阿呷告诉记者,2017年铁路部门还特意调整了5633次的列车时刻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照顾到沿线上学和回家的学生。
  目前在西昌读初二的阿西木支是坐着这列“校车”长大的。读小学时,他从尼波镇前往喜德县,读初中后又从泸沽镇前往西昌,每一站都是慢火车的停靠点。“这个火车可以说是我的童年记忆,从小坐到大,小时候还因为睡着坐过站好几次。”他挠着头笑道。
  临近中午,5633次列车停靠在了冕宁站,为色五哈和同伴又将鸡鸭从火车上运下。几分钟后,汽笛声响起,慢火车接着向大山深处开去。
  目前,在中国西南、西北和东北的偏远贫困地区,81对公益扶贫慢火车仍在开行,继续着它们的使命。 ●
3# 峨眉山
 佳美 发表于: 2017-11-29 12:14:00|只看该作者

成昆铁路线上的公益性“绿皮慢火车”

5634次列车抵达凉山普雄火车站

  9月下旬,记者登上开行近半个世纪的公益性“绿皮慢火车”,穿行在四川大凉山深处,尽管列车上没有空调、餐车和卧铺,却以低廉的价格受到了沿线彝族同胞的喜爱。
  “要想富,先修路。”铁路运输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昆铁路四川境内运行的5633/5634次、5619/5620次列车,自1970年7月1日开通运营已有近半个世纪,该趟列车连接着四川乐山、雅安、凉山彝族自治州、攀枝花等地,全线有50多个车站,近600公里长。

列车已成为成昆铁路大凉山沿线彝族同胞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

  大凉山山区发展相对滞后,偏远山区山高路险,许多地方还没有公路,铁路便成了当地彝族同胞出行的唯一通道。“5633/5634次、5619/5620次列车,是成昆铁路线上四川境内最后的两列慢车之一。”普雄火车站站长袁宇银称,“绿皮慢火车”至今已运行了47年,票价仅25.5元,最低2元。“为了扶贫,这趟火车的票价一直就没调整。”袁宇银称。
  18时05分,攀枝花至普雄的5634次列车抵达普雄火车站,站台上顿时热闹起来,外出采购生活物资的人们纷纷走下列车,拖着小车、背着背篓或提着大包小包有说有笑地走出了火车站。站台上做生意的商贩布尔伍且忙着从列车上往下搬运此趟采购的蔬菜、水果等物资,其从喜德或西昌进蔬菜和水果到普雄卖,一天能挣个7、80元。“坐火车只要2元钱,汽车就要20元,来回就是40多元,太贵了!”汉语不太流利的布尔伍且称,要不是有这趟火车,做生意赚的钱都要花在汽车路费上了,而且汽车不是天天有,下雪封路还不安全,火车虽慢点,但准时,从不停。

5633次列车抵达乐武火车站,站台上排满了准备上车的乘客

  “对于居住在大凉山的民众来说,这趟车是他们走出大山、维持生计的最好交通工具。”5633次列车彝族列车长阿西阿呷感叹,如果没有这趟慢车,也就没有今天的我。原来阿西阿呷小时候就是乘这趟列车去上学,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如今,她已在这趟慢车线上服务了22年,并已成长为一名彝族列车长了。
  阿西阿呷称,20多年来自己感受到的最大变化就是当地彝族同胞对教育越来越重视。“绿皮慢火车”把彝族同胞带出了大山,其思想观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对教育的重视以及投入,不管刮风下雨,或走2、3个小时的崎岖山路,或坐慢火车来回颠簸,也一定要送孩子去学校上学读书。
  “现在,乘坐慢火车去县城读书的彝族孩子一年比一年多。每逢周五、周日,列车上尽是扎堆的学生娃们。”阿西阿呷称,穿着校服、背著书包乘火车的彝族孩子已成铁路线上的独特风景,“绿皮慢火车”也成为了孩子们上学的唯一便捷交通工具。

行走在火车站站台上的彝族同胞

  “风吹石头跑,氧气吃不饱,六月飘雪花,七月穿棉袄。”沙马拉达,这里海拔2242米,是成昆铁路线上的最高点,每年有长达4个月的冰雪天。当地600余户家庭靠沙马拉达火车站进出大山,这里也是成昆铁路线上条件最艰苦的小站之一。
  30岁的薛东旭独自在沙马拉达站工作了4年,妻子带着仅4岁的孩子在峨眉。“愧疚,特别是每次回家看到孩子时。”薛东旭称,上次回家,临走时,让孩子给自己说再见,孩子一直不说。第二天妻子在电话中称:“孩子说‘是不是爸爸不要我了?’”。薛东旭称,听到这句话,自己的泪水控制不住留了下来。
  薛东旭的外曾祖父郝鸿业,上世纪初跟随詹天佑,修建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虽然外曾祖父那个时代早已远去,但外曾祖父那辈人为国吃苦耐劳、不畏强暴的精神却在薛东旭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并一直影响着他。
  父亲薛泽文,是家里第二代成昆人,在西昌机务段担任了39年机车乘务员,直到退休。母亲郝玉辉,1976年到西昌农村当知青,1980年到西昌车辆段工作。“儿子薛东旭在铁路上工作了10个年头了,大姐和弟弟的孩子也在铁路上工作,接续父辈们的铁路事业。”母亲郝玉辉称。如今,作为第四代铁路人,第三代成昆人,坚守更像是薛东旭与生俱来的使命。
  目前,中国境内还有81对慢车,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偏远贫困地区,这些“慢火车”继续着它的使命,见证着铁路沿线的发展变化,也助力沿线民众脱贫奔康。
2# 四姑娘山
 锦泉 发表于: 2017-5-19 07:53:00|只看该作者

坐着慢火车长大的凉山孩子 梦想在实现家乡在改变

源自:华西都市报
每逢周末,有600多名学生坐着这趟慢火车,在家和学校间往返

每逢周末,有600多名学生坐着这趟慢火车,在家和学校间往返

列车上欢笑聊天的学生

  “大凉山最后的慢火车”追踪报道
  杨孟龙华小峰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徐湘东摄影报道
  从普雄往返攀枝花的5633/5634次列车,是目前成昆线上四川境内最后两列慢车之一。这趟绿皮慢车,全程353公里,停靠26个站,票价最高25.5元、最低2元。每个周末,这趟慢车,就会成为凉山州最大的“校车”,搭乘着超过600名学生,在学校和家之间往返。
  在攀西地区,坐着这趟慢车长大,走出大山的孩子,有很多很多。5月18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报道了这趟慢火车的新闻后,多名曾经坐着慢火车,走上求学路的网友致电本报,讲述了关于这趟慢车的美好回忆。
  这是一列有着梦想的慢火车,它不仅是装载着大凉山孩子求学梦想的“校车”,还是近年来,在凉山州精准扶贫中,搭乘沿线村民脱贫奔小康梦想的致富列车。
  47年间,慢车速度没变,22年来,价格依旧,当地人关于慢车的那份记忆也一直未变。有变化的是,当地的教育在发展,村民的生活在改善,曾经的梦想,在一个个实现。

观念之变
坐着慢车考上大学的三兄妹:
“如今,不上学的孩子几乎找不到了”

  “这辆绿皮火车,承载了我们无数攀西少年的梦想,希望你慢慢依旧,将更多追梦赤子带出大山。”5月18日,在华西都市报官方微博上,网友“追梦赤子心艾”留言说。看到这些评论,30岁的黑日木呷眼眶突然湿润起来。
  在成昆铁路的路线上,在凉山州喜德县,有一个叫做新凉的小站。黑日木呷,就在小站附近的波振村长大。
  家中,黑日木呷排行老大,两个妹妹,分别比她小2岁和5岁。
  对于慢车的记忆,黑日木呷始于小学三年级。父母将他送到普格县一所小学读书,那里,有当老师的亲戚帮忙照顾。
  当年,村里不少人颇为不解:读书有啥用?还不如回家帮家里放牛干农活。
  “老师要挨家挨户去劝家长,请娃娃去上学。”黑日木呷说,10多年前,当地的普遍现象是,孩子撒野满山跑,读书的没几个。有时候,老师好不容易把娃娃请到学校上课了,没过两天,他们又回去放羊了。
  但黑日木呷的父母坚信:只有读书,才能有出息。那时,家中经济条件困难。在喜德县中学读初中时,黑日木呷要背着大米和土豆,到学校煮来吃。
  2002年,黑日木呷读高中了,两个妹妹也上了初中。面对3个孩子上学的沉重压力,黑日木呷的父母坐着慢火车,到了邻近的攀枝花市找活做。黑日木呷三兄妹很懂事,假期,他们会去父母工作的地方帮忙。
  如今,黑日木呷是西昌市委宣传部的一名公务员,二妹在甘洛县当中学老师,三妹在一家大型集团项目中担任经营负责人。而父母,也被黑日木呷接到西昌,安享晚年。
  黑日木呷说,如今,老乡对教育越来越重视,不上学的孩子几乎找不到了。

命运之变
小山村走出的第一个研究生
“每次回家,都会去坐一次慢火车”

  31岁的龙天斌,是黑日木呷的高中同学及好友。他的老家,在喜德县两河口镇成昆线旁边,在家门口就看得到铁路。
  龙天斌的家境,并不比黑日木呷家好多少。父亲在家照顾几亩田地,母亲则在当地卖蔬菜。
  龙天斌的母亲每天从新凉站出发,乘坐慢车抵达泸沽。在泸沽菜市场,背着满满一背篓菜,上火车运回新凉贩卖。卖一斤菜,赚一两毛钱。
  和黑日木呷家一样,龙天斌的父母,也在努力让孩子们上学。2004年,龙天斌考上了西华大学,圆了大学梦。那时,姐姐也在上大学,他全靠助学贷款才完成学业。
  对于慢车,龙天斌充满感激。高中时,有很多次从学校回家,生活费已经花光,上火车后,拿不出几块钱的车票钱,十分尴尬。而此时,乘务员见他是学生,会微笑着挥挥手,让他免费坐车。
  2008年,龙天斌考上了四川大学的研究生,学习计算机专业。毕业后,进入华为公司成都研究所,成了一名工程师。
  龙天斌是村里走出去的第一名研究生。他的姐姐,从宜宾学院毕业后,在盐源中学当老师。姐弟俩努力读书的故事,如今在两河口镇,仍被人津津乐道。
  如今,龙天斌已在成都安家,女儿也有2岁半了。工作忙碌,也只有假期才能回家。每次回家,龙天斌都会去坐一次慢火车,在车上,他会给他的妻子,讲述关于这趟火车,以及这座大山的故事。

教育之变
凉山女孩回乡当幼教老师
“孩子们每天都有免费的营养午餐”

  慢火车会从喜德县拉克乡经过,在铁路边的四合村,23岁的吉克阿支,是村里的幼儿教学点老师。
  吉克阿支的家,在喜德县两河口镇呷多村,交通不便。初中毕业后,她没有继续读高中,因为,家中还有弟弟和妹妹,他们的成绩都很好。她选择到凉山州民族师范校就读,这样,可以更早毕业出来工作,减轻家里的负担。
  2015年10月,为补齐教育短板,凉山州启动“一村一幼”计划,在每个建制村都设立一个幼儿教学点。当年12月,吉克阿支回到家乡,成为了一名幼教老师。
  在四合村幼教点,共有58名学生。孩子们每天中午有免费的营养午餐,每餐一荤一素加米饭,下午,还会供应水果。
  吉克阿支感言,现在孩子们的生活条件,比她小时候,好了太多。
  “现在,幼教点的孩子都能熟练说普通话了。”吉克阿支说,刚开始,孩子们基本啥也听不懂,也不会说。
  她的主要工作,是教孩子们说普通话,教他们卫生、礼仪等方面的知识,带他们做游戏。如今,一些内向的孩子,性格也变得开朗大方起来。
  据凉山州教育局介绍,截至今年3月底,凉山州共开办村级幼教点3069个,设立教学班3892个,招收幼儿11.52万人,选聘辅导员7738名。目前,凉山在园(班)幼儿已达24.59万人,全州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83.35%。

生活之变
穿行大凉山的“脱贫列车”
“没有这趟慢车,花椒就卖不到钱”

  5月,沙马拉达乡的气温逐渐升高,地里的花椒也饱满起来。再过2个月,就要收获了。
  火把村村民吉克尔正,是村里的花椒种植户,3亩多地的花椒,是一家人主要的经济来源。烈日下,花椒长势正好,吉克尔正盘算着今年的收入。去年,他家的4000多斤花椒,卖了3万多元。此外,家里的猪和鸡,加起来也能有万把块钱的收入。
  和吉克尔正一样,靠着种植花椒、核桃等经济作物,近年来,村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
  “没有这趟慢车,我们的花椒就卖不到钱。”吉克尔正对慢火车十分感激。刚采摘下来的青花椒,从沙马拉达上火车,吉克尔正一次要运送几背篓、200多斤的花椒到喜德县城,单边票价仅4元钱,运输成本很低。而如果坐汽车,运输成本则会高达200多元。
  在成昆线上工作了17年的沙马拉达车站副站长王志刚看来,近年来,车上的学生越来越多,同时,随着当地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沿线村民的生活也在改变:外出打工,或者做小生意,以及扩大自家的花椒、核桃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正在逐步摆脱贫穷。
  随着成昆铁路复线的加紧施工,预计到2021年通车后,当地的交通条件也将极大改善。
  不过,这是一趟有梦想的慢车。为了村民的生活能跑得更快,让山里的孩子走得更远,它还会以目前的价格,继续按照它自己的速度,在大山之中,载着梦想和希望前行。
1# 贡嘎山
 楼主|大惊失色 发表于: 2017-5-18 18:08:00|只看该作者

大凉山最后的慢火车:47年线路依旧 22年未涨价

源自:中国新闻网
依火红敏和读学前班的妹妹

  5月14日,周日。早上8点49分,成昆线上的小站沙马拉达,一列绿皮火车缓缓停下。跟着人群,依火红敏上了火车,找到一处比较安静的座位后,抓紧时间做起了练习题。
  依火红敏是西昌航天学校的一名初三学生,家住凉山州喜德县沙马拉达乡。每个周末,她都要乘坐这趟火车,在家和学校之间往返。
  这趟火车,车次为5633/5634次,是成昆线上四川境内最后的两列慢车之一,从1970年成昆线通车以来就一直在运行,至今已有47年。它从普雄往返攀枝花,全程353公里,停靠26个站,票价最高25.5元,最低2元。
  在铁路沿线交通不便的地方,每个周末,都有超过600名学生搭乘这列慢车走上求学路。这列慢车,成为了当地最大的“校车”,将一批又一批学生送出大山。
  目前,成昆复线正在加紧施工,预计2021年,从成都到昆明将会开行动车。不过,这列慢火车,仍将在大凉山深处继续穿行,即使每个小站,只有一名上下车的乘客。

吉木呷呷在火车上用手机自学外语,旁边是她弟弟

面孔
座位上,看书的彝族女孩
“一定要考上西昌二中”

  5633次列车车厢内,拥挤而热闹。乘客带的行李和货物都很多,有人背着满满一背篓青菜,有人扛着两大袋土豆,还有人提着几只大公鸡。
  上车后,依火红敏找到了一个比较安静的座位。她拿出书本,做起了练习题。6月13日就要中考了,她有些紧张。
  依火红敏是一名彝族女孩,在西昌航天学校读初三,15岁的她,身高已经有1.62米。每个周六,她都要回家一趟,拿下一周的生活费,周日再返回学校。
  从学校回家的路程有100多公里,乘坐火车是最快的:从西昌站上车,2小时43分钟后,在沙马拉达站下车回家,票价8.5元。
  而如果坐汽车回家,她需要先从西昌坐客车到喜德县城。沙马拉达没有客运班车,从县城过去,只能转乘面包车,全程需要四五个小时,花费60多元。
  依火红敏的成绩在班上排名前十。她的中考目标是西昌二中,这是当地一所不错的高中,她告诉自己“一定要考上”。
  依火红敏的父母很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小学二年级,依火红敏从村小转学到了喜德县民族小学,之后考入西昌航天学校。当时,村上的学生考到西昌读初中的,她是第一个。
  从小学二年级开始,依火红敏就坐这趟慢车上学,今年已是第8年。3年前,刚到西昌读初中时,依火红敏感觉很不习惯。班上的彝族同学不多,课余时间大家都说四川话,她也听不大明白,“刚开始很想家。”不过,没过多久,性格开朗的她就适应了新的环境,交了很多朋友。和记者交流时,她说的是一口流利的四川话。
  5月13日回家那天,火车抵达喜德站,依火红敏突然从座位上跳了起来。原来,她的母亲翁古呷呷带着她的弟弟和两个妹妹,也上了这趟车。
  依火红敏的弟弟和妹妹在喜德县城读书,母亲在县城里面租了房子,专门照顾他们。每个周六,一家人就在火车上汇合,一起回家。
  翁古呷呷的汉语说得不好,要女儿给她当“翻译”。“我一直告诉他们,读书才有出息。”她说,虽然家中经济条件不好,但即使借钱,也要将孩子们送到好的学校读书。

坐慢火车返校的学生

面孔
车厢里,自学外语的女生
“教育真的可以改变一切”

  5月14日,依火红敏旁边的一节车厢,一名年轻女孩对着手机大声朗读着外文,吸引了不少乘客的目光。发现大家都在看着她,她有些不好意思地吐了吐舌头,做了个鬼脸。
  这个女孩名叫吉木呷呷,家住喜德县。刚才,她正跟着手机上的外语学习软件,学习韩语。
  吉木呷呷在凉山州民族干部学校学习,一年之后,她将去成都继续读大专。
  除了学习韩语,吉木呷呷还在学英语,不过没有老师教,全部在手机上跟着软件自学。
  “我还在学校学舞蹈。”吉木呷呷并未理会周围乘客诧异的眼神。她手机上下载了不少舞蹈教学视频,没事的时候,就会跟着视频练习。
  从读初中至今,这趟慢火车,吉木呷呷坐了7年。和同一车厢内显得有些害羞的学生相比,吉木呷呷外向大方,很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育真的可以改变一切。”吉木呷呷说,家乡现在的生活条件,已经比以前好了不少。她认为,脱贫致富的关键在于教育,山区的孩子,读书才能走出大山。
  吉木呷呷学习的是小学教育专业。她的计划是,毕业后回到家乡,当一名乡村小学老师,“尽我最大的努力,来改变家乡的面貌。”
  吉木呷呷的父亲身体不好,母亲在喜德县农贸市场贩卖鸡鸭等家禽,努力供3个孩子读书。
  “我哥哥本来成绩很好的,高中时迷恋网络,辍学了。”吉木呷呷叹了口气,她指着身边的一名帅气的男孩说,这是她正在读初二的弟弟,弟弟成绩很好,家里希望他能考上大学。
  吉木呷呷多次去过成都。她说,每次坐着慢火车,在大山的隧道中穿行时,感觉就像是在坐地铁,“这是凉山的地铁。”

5月14日,在慢火车上看书的学生

见证
在慢火车上工作17年的列车长:
这趟车,为山里孩子慢下来

  如今,成昆铁路复线正在加紧施工,预计到2021年将全线通车,沿线将进入动车时代。不过,慢火车依旧会按照原来的速度在大山里穿行。
  5634次列车车长李伟加,在这趟慢火车上已经工作了17年。他说,慢车的速度并不算慢,时速能超过80公里,但因为沿途停靠的站点多达26个,所以一趟跑下来要9个多小时。
  从西昌到喜德,是客流最集中的一段。沿途村民赶集、走亲访友,或是将鸡、鸭、猪、羊以及花椒、土豆等农产品运到市场,都会选择乘坐这列慢火车。
  对于慢车的“慢”,李伟加的理解是,火车速度慢,这就要求列车上的工作人员,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为旅客服务。
  17年来,李伟加感受到的最大变化,是当地家庭对教育越来越重视。现在,乘坐慢车去上学的彝族孩子一年比一年多。每到周末,这趟车就成了他们在学校和家之间往返的校车。
  “尤其是近两年,学生多了不少。”李伟加一年要跟着慢车跑48个来回。
  据不完全统计,如今每周周五到周日,有超过600名学生乘坐这趟慢车,下半年新学期开始后,预计人数还会增加。
  在李伟加看来,每当看到学生们在车上认真看书,看到他们坐着慢火车走上求学路,会觉得特别欣慰,满满都是成就感。

在瓦祖站上车的学生们

变迁
穿行大山的绿皮车
“喝酒闹事的少了,乱扔垃圾的少了”

  “西昌的太阳,马道的风,普雄下雨像过冬,燕岗打雷像炮轰……”这是描述成昆线沿途天气的顺口溜。成昆线通车47年来,歌谣依旧,线路依旧,那趟慢车一直都在。而且,1995年以来,这列慢车的价格就没有变过。
  5633次列车车长周继刚,在慢车上工作了23年。他说,“起步价”2元,353公里全程票价25.5元。这趟车从攀枝花到西昌旅客数量较少,上下客最多的是西昌、月华、冕宁、喜德等车站。如果遇到彝族年、火把节等节日,旅客数量会爆满。
  近年来,周继刚注意到的变化是,沿途越来越多的村民有了脱贫致富意识。更多的村民到外地打工,或是做起了小生意。家中的花椒、核桃等农产品,也卖出了更好的价钱。生活在悄然发生变化。“车上喝酒闹事的少了,乱扔垃圾的少了,素质明显提高了。”
  慢火车上的设施和环境也变好了,车厢内更为整洁,还设置了彝汉双语广播和文字提示。为方便乘客运送家禽家畜,火车还实施了人货分离,在最后的一节车厢,专门设立了家禽家畜区,以及大件行李区。
  沿途村子的发展开始快了起来,村民们的生活也一天天变好了,但这趟慢火车,只要还有人需要,它就会一直开下去。
  杨孟龙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徐湘东 摄影报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25 22:18, Processed in 0.062400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