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查看: 1110|回复: 0
 再轮回 发表于: 2017-5-1 06:44:00|显示全部楼层|阅读模式

[探讨研究] 《易经》与宗教文化互为影响

 [复制链接]
源自:道教之音  : 何东兴
  导语:本文通过对儒、释、道文化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的比较研究,发现《易经》文化贯穿于儒、释、道三大宗教文化之中,而且是经典中的精粹。中国春秋战国与先秦时期的诸家学派思想几乎源于《易经》,其中影响最大的非儒、道两家莫属,纵使外来的佛教文化也被打上烙印。儒家把《易经》作为传统经典来继承发展,道教对《易经》的弘扬应该说是举力甚伟,而佛教对《易经》只是学习借鉴壮大自身罢了。所以说《易经》与儒、释、道文化形成相得益彰、相互作用的深远影响。
http://www.phoer.net   [0 N. p2 P7 \  d! B
http://www.phoer.net / O. f. s9 y3 `2 [/ K  关键词:《易经》;儒家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
http://www.phoer.net 8 @# o0 ]/ ^. V/ l  从中国古代的人文文化发展来看,春秋战国与先秦时期的诸家学派思想几乎无不源于《易经》,其中影响最大的非儒、道两家莫属,纵使外来的佛教文化也无不打上其烙印。宗教文化创造性吸取了《易经》的思想精髓,反过来又通过解释《易经》经传,挖掘了各个宗教流派色彩各异的思想与智慧,虽说《易经》对它们的影响巨大,但是它们为《易经》文化也增加了很多新的思想内涵。' j2 r8 ^; |/ {8 h! |# m http://www.phoer.net

http://www.phoer.net 3 j  o  L4 ~5 O' h一:《易经》为儒家群经之首8 N# k' o( s7 _8 r* W9 O/ W http://www.phoer.net
  《易经》本是周文王姬昌继承上古易文化思想,创立的一门古典哲学理论体系,因为是西周文王所创,所以,汉代之前叫《周易》。这个在《左传》中有明确记载。汉代之后儒家文化盛行于华夏故土,《易经》被儒家列为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之首,从此《周易》便改称《易经》。到南北朝时《易经》被列为十三经之首,因是之故,《易经》被世人称作:“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易经》之所以被中国儒家列为经典,是因为其包涵宇宙规律、哲学思想、天文地理、治国之道、人文历史、自然数理、军事谋略等人类社会需要的智慧思想。+ J9 h2 z* s! }+ j# z/ | http://www.phoer.net
  现今诸多专家学者认为:“西方文化有《圣经》,东方文明有《易经》”。无论从文化还是文明的角度去分析,此话千真万确,无可争辩。需要说明的是《圣经》是西方基督教徒必修的地地道道地教义典籍,而《易经》并非东方儒(家)教文化与生俱来信仰的法典。这一点,大思想家伏尔泰从18世纪后期开始接触中国文化,他特别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他反对君主专制,希望有一位开明君主。因此,儒家的“民为贵,君为轻”被他当做致命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伏尔泰推崇儒家思想的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孔子是用道德的说服力、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来影响世人。因此,《易经》非但在“象牙塔”中为鸿儒贤者穷经皓首,而且走出了神圣的“象牙塔”,在闾阎街肆为社会各阶层俊逸名流所关注;非但为人文学者所看重,亦为自然科学工作者所推崇;非但在华夏本土,而且跨越了国界,漂洋过海到达佛教、基督教、穆斯林教信徒们生活的异域领地上,在世界五大洲各种皮肤的人群中形成一道十分靓丽耀眼的“易学”风景线,特别是在21世纪的今天,《易经》被视作风靡时尚文化成为人人崇拜最捧之显学。《易经·系辞》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从系辞中可看出,《易经》不仅仅是鸿儒学者所重的经典,它也是老百姓人人自通向往的“天道”。% s$ P3 q- O( `- M8 }5 z% a http://www.phoer.net
  儒家在中国被尊为“儒、释、道”三大宗教之列。但历史上关于儒教是不是宗教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莫衷一是。明末清初,来中国传教的意大利耶稣教会传教士利玛窦认为:儒家不是宗教。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一个正宗地道的天主教徒做出这样的判断完全在情理之中。利玛窦300年之后,戊戌变法的维新派发起者康有为又提出:儒教是宗教。但是,梁启超、蔡元培、陈独秀等极力起来反对。现在,任继愈认为儒家是宗教,又有张岱年、冯友兰等站出来反对。所以,是与非至今尚无定论。事实上儒家在精神生活和道德修养中信仰的是“天道”,崇尚的是“百善孝为先”。无论学者如何去争论,在过去的2000多年中,孔夫子的思想是维系封建社会国家机器和百姓家庭的重要力量,在精神上如同西方的宗教一样,慰藉着中国人的心灵,既成事实的驾驭着华夏芸芸众生的灵魂与思想。
http://www.phoer.net 0 @( x" g9 u/ B8 Z$ \
http://www.phoer.net 4 S6 H4 r; g3 Q4 x二:《易经》是佛教助缘宝典3 q7 Y# c8 Y9 }- \) Y http://www.phoer.net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纯属西亚宗教文化,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西汉末东汉初期佛教传入中国,至今已有2000年历史。西方佛教凭借全新的因果关系和生死轮回理念,诠释了人们对人生归宿比较信服的真谛,在中国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遍布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的寺庙不仅是出家之人安身立命、学经拜佛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凡夫俗子拜佛朝圣、观赏佛教艺术文化的地方。据说唐玄奘当年历经千辛万苦从印度取得佛家真经,在大唐帝国广为传播。后来唐太宗李世民突发了一个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想法,让玄奘大师把老子的《道德经》翻译成梵文,去佛教发祥地──印度办一个中国道教文化节之类的宣传活动,向西方佛教信徒隆重传播中国的道教文化,并且指派了两名资深道士协助玄奘完成这一历史性文化传承重任。此项宣传工作究竟进展如何?《道德经》是何时传播到了国外?我们暂不考究,最起码说明从雄才大略的唐太宗皇帝开始,东方的道教文化和西方佛教文化相互交流有了一个重要的开端。
http://www.phoer.net 8 h/ G  `1 x0 T* |% P( J3 A  应该说明的是西方佛教文化与东方的《易经》文化各成体系,它们本来是毫不相干的两大文化体系。由于佛教高僧方丈、主持大师,出于传播佛教教义的实际需要,慢慢地吸纳了《易经》的太极八卦理论作为其在中国传播佛教的助缘工具,使得佛教文化积极吸取中国《易经》文化精髓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的一大优点。因为佛教思想与《易经》理论有相近相似的东西,中国的佛教信徒就将《佛经》与《易经》的象、数、理相互融合,从而创新出不少新的成果,被称为中国特色的新佛学思想──禅学,一直流传至今,善男信女非常信奉,香火旺盛经久不绝。7 g2 x# N: c+ o8 a, J% k% [ http://www.phoer.net
  在中国的善男信女心中一直有一个错觉。他们误认为“善”与“佛”息息相关,殊不知《易经》中早就讲到了善。《易经·系辞》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易经·文言》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辨之不早辨也。”说得多好,多么经典啊!这是中国《易经》中所讲的“积善”与“积不善”,也就是“善”与“恶”互为因果的哲学道理。还有2500年前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上善若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的时候,释迦牟尼在印度大概才刚刚出生,后来他创立了佛教,发展了一段时间之后才传入中国。/ X. x: P3 g5 ~# K9 W$ g http://www.phoer.net
  佛家常讲:慈悲为怀,善恶分明。“善行”与“慈悲”是否一样,“恶”与“孽”是否相同?我们不去探讨。笔者只是要提醒大家《易经》和《道德经》中所讲的善,被后来的佛教传播者引用到了佛经,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纠其历史根源,关键是佛家的宣传工作做得很好,有人自发的将佛经念给大家听。《易经》与《道德经》就不行了,没有文化的人是读不懂的,而且能读懂的人也不会自发的组织大家去学习。所以,善男信女们误以为善是佛家思想的精粹,就这样不明不白的把我们老祖宗留下的真东西归功于西方的佛教文化。
http://www.phoer.net ( F6 a4 s! P% {; F2 Q  中国人口之多居世界第一,国人贪婪的欲念也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古代先哲说:“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以此告诫世人不可贪欲,水火是无情的东西,金钱是万恶之源头,一旦积蓄到一定的量,就足以带来杀身之祸和灭顶之灾。但是,这个人人都明白的修身之道,也有少数人就是无法战胜贪欲的邪念。因此,古人云:一善抵百福。笔者在此强调一点:善是中国老祖宗固有的传世法宝,并非佛教文化的专利!
http://www.phoer.net - O5 ]! S, x! q1 |5 v
http://www.phoer.net * e/ z- v5 x5 _5 c) \/ m- B2 P0 X三:《易经》与道教渊源甚深& y4 {+ d4 `- \" h" K( k6 |, x http://www.phoer.net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易经》阴阳二元论思想认为,太阳为日,日为至阳,代表一切阳;太阴为月,月为至阴,代表一切阴。所以,阴阳各取一半为日月,日与月上下结构视作“易”、左右结构叫做“明”。这在老子的《道德经》中就能找到答案。《道德经》第五十五章云:“知和曰常,知常曰明”。从老子所说的“冲气为和”、“知和曰常”看,“和”是“常”的本初状态,“常”指的就是“道”;所谓“知常曰明”就是说知道了“常”,便认识了生生不息的“道”;认识了“道”,就懂得了“明”,也就是明白了“易”,即精通阴阳太极之道。
http://www.phoer.net * ]' t4 l) c& Q9 |  笔者认为“明”与“易”是对动态中“阴阳”的不同解说。据《古易新编》载:北宋时期,以华山陈抟老祖为代表的道教先贤,对《易经》易图的研究进入一个出神入化的境界。他后来将《易经》包括《先天图》、《太极图》等传给了好友种放,种放传给了穆修,穆修传给李之才,李之才传给邵雍,后来传到了大儒朱熹手中著成《周易本义》,使得《易经》的经文配上了直观的图象。这个由道家文化传承于儒家文化的历史记载,是一个了不起的历史性交流和跨越道儒两界的飞跃。从此以后,道教理论就成为儒家经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道教的“易学”也是整个“易学”流派中最有成就和最为引人注目的内容之一。从道家与儒家对阴阳太极图的画法上就能说明这个问题。儒家认为,阳气生于冬至(后当日开始白天渐长)而止于夏至;阴气生于夏至(后当日开始白天渐短)而止于冬至,所以,《易经》中的太极图阴阳鱼是阳鱼在左代表阳气(春与夏),阴鱼在右代表阴气(秋与冬);另外,可能是受中国“盘古开天地”传说的影响,道家认为,阳气清而上升为天(代表宇宙),阴气浊而下沉为地(代表大地),所以,道教典籍中大多数太极图阴阳鱼则是阳鱼在上,阴鱼在下。
http://www.phoer.net 0 t0 q3 R; w5 b: o5 I& _8 {  道教鼻祖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老子李耳“道”的最初原型,以及道家的辩证思维、直观思维、和谐思维几乎源于《易经》。从道教典籍中诸多的符号、咒法、数术中,不难窥见《易经》的踪迹,道家内外丹术的象数模型,更是易学象数精华的进一步拓展。道学门派五花八门的易学图像,也是易学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文化产物。有学者发现,《道德经》中有八十八句经文源自于《易经》。如此说来,中国道教的流变思想,对《易经》义理派和象数派的发展创新起到了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
http://www.phoer.net ) r2 `# W, y# f. {0 j% j2 _0 M1 p. p  唐代宰相虞世南说:“不读易,不足以为将相”。大唐立国之后,因为皇帝姓李,便认定老子为李姓的祖先。于是,老子李耳被视为道教至高无上的神灵,他的《道德经》也成了道教最主要的经典。大唐皇帝下旨,做官的人必须熟读《道德经》,科举考试《道德经》是必考科目。因是之故,唐代尊老子为玄元皇帝,而且大修玄元皇帝庙宇,后来又把“庙”提升为“宫”。唐玄宗李隆基还将自己的塑像侍于玄元皇帝像前,并且下圣旨全国每家都必须有一本《道德经》,就像我们当年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每家有一部“毛泽东选集宝书台”一样,对道学的崇拜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狂热高潮。据传秦始皇信奉道教是为了得道成仙,亲自驾临蓬莱仙岛;汉武帝刘彻为乞求长生不老而封禅泰山,尽管他们都费尽了心思,但结果是一无所获。唐太宗李世民因长期服用长生丹药中毒,于52岁时一代英明而中道崩殂,从此之后,道教文化的温度才慢慢地降到了我们现在所说的“常温”状态。
http://www.phoer.net   _$ P4 x  W& ]2 S; b  I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儒家一直把《易经》作为传统经典文化来继承发展,道教文化对《易经》文化的弘扬应该说是举力甚伟,而佛教对《易经》文化只是学习借鉴壮大自身罢了。所以说《易经》与儒、释、道文化形成相得益彰的深远影响,尤其是对外来的佛教文化流变构成诱惑的重要因素。因此,《易经》文化作为国学文化的主流经典不仅仅是对宗教文化的影响,而且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元首政要、专家学者、商贾名流们追棒的热门时尚显学。0 a" `) ^1 L- m http://www.phoer.net
% [8 P8 N: k$ u$ x$ N http://www.phoer.net
§ 参考文献
http://www.phoer.net ' f" [2 E( b$ {, u$ T" A& T  1、何东兴:《周文化丛书-周易卷》[m],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 ~7 E6 S7 |  W( ?- U+ K http://www.phoer.net
  2、王赣、牛力达、刘兆玖:《古易新编》[m],黄河出版社,1991。
http://www.phoer.net 4 Q5 H: C$ h" q1 V8 Y  3、宋·朱熹:《周易本义》[m],中国书店,1987。4 }5 G# y6 Z3 I8 d! Y5 M3 J http://www.phoer.net
  4、老子:《楼观石本道德经》[m],楼观台文物管理所,1984。
http://www.phoer.net * L! a! A* _1 Z: z% p7 V" F  (作者系中国易学家协会宝鸡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陕西省周易研究会理事等)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再轮回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再轮回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再轮回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再轮回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再轮回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再轮回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18 17:24, Processed in 3.837607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