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683|回复: 12
#
跳转到指定楼层

[官员“台湾女儿”卢丽安:来大陆之前,我曾“认识世界,却不认识自己的祖国”

 [复制链接]
  卢丽安,女,汉族,1968年12月出生于中国台湾省高雄市,台湾政治大学英语系毕业,英国爱丁堡大学硕士,英国格拉斯哥大学英国文学系文学博士。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英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中共十九大代表,上海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副院长、上海市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全国台联第十届常务理事会副会长。
  2018年3月1日,当选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江北靓妹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江北靓妹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江北靓妹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江北靓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江北靓妹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江北靓妹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合川区教育事业单位招工作人员181名 需服务5年 重庆8个传统村落列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名单
12#
 空格键 发表于: 2019-9-24 06:21:3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台湾女儿”卢丽安:来大陆之前,我曾“认识世界,却不认识自己的祖国”

源自:上观
原文标题:“台湾女儿”卢丽安:来大陆之前,我曾“认识世界,却不认识自己的祖国”

  导语:我一直认为,我们每个个体都被镶嵌在一个历史的语境里、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所做的事情,尤其是我们毕业以后所做的事都依附在其中,或者是说为一个更宏大的图景、更伟大的工程作出某种贡献。


  我是一名来自祖国宝岛的大学教师。1997年刚来上海的时候,有人问我要不要改个名字?我说没必要。2008年前回台湾探亲很困难,有人建议我办张非洲某国的护照,我也一笑置之。来大陆、来上海生活发展,努力经营一个安身立命的家园,就是我的无悔选择,我也愿意为促进两岸交流贡献自己绵薄之力。

“认识世界,却不认识祖国”
  我的家乡台湾高雄旗山,是一座拥抱着蕉园、竹林与稻田的山城。这方水土有着十分多元的氏族风俗(闽南人、客家人、原住民、外省人),也见证了历史的汇聚浪潮。日据时代,山上建有日本神社。后来神社被铲平,盖了全台占地最广的孔庙。孔庙落成之日的庆典,我也挤在人群里,盼望烧一炷香、沾一点庇佑。
  我深爱我的家乡,这座山城有一股慵懒的宁静,仿佛只有时代大潮的尾流边浪才会无意间拍打到这里。镇上大人家莫不冀盼孩子出去读书立业,所以,我也不无“宿命地”想往城市去。因为我喜欢文化、历史、文学与语言,所以我大学选择读西洋语言文学。
  在英国爱丁堡大学读硕士时,我不但要适应紧凑的学习压力,更第一次深刻理解“两岸历史纠结”的无奈:台湾同学会与大陆同学会间会有“踢馆”的行为。台湾留学生团体中,又会有本省外省之圈分。我还不止一次对外国人解释我不是泰国人。
  大陆有句话说,海外留学是爱国主义教育最好的机会。现在回头想来,我正是在那时开始思考个人、民族、国家等大问题。英国留学期间,我认识了未来的先生。我是闽南本土家庭,他出身自外省人与本省人联姻。我们相加所涌现的历史,正是近代两岸关系的缩影。
  留学英国让我认识了世界,却还不认识自己的祖国,是不是有点遗憾?于是,我们夫妇决定来大陆发展。当时想法比较简单,大陆在改革开放亟需高等教育人才。尽管当时台湾工资比大陆高许多倍,但岛内“绿化”日益严重,我们看不惯那种偏狭的夜郎自大心态。

“我在默默观察这个政党”
  1997年开始,我在复旦大学外文学院任教,从讲师、副教授、教授这样走过了22年。开始的时候,我“赶”上了高校外语教师青黄不接的尴尬期,蒙陆谷孙先生认可,我参加了英语专业课程教材的改革计划。看到自己的努力带动了一代代青年,以昂扬饱满的精神汇入社会发展洪流中,我很欣慰。
  在担任教职的同时,作为一位具有在岛内完整成长背景、并有大陆定居身份的“台一代”,我也希望尽己所能服务定居在上海的台湾乡亲。2013年,我接过老会长林明月的班,成为上海台联会会长。
  之后的第二年,我郑重地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当时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入党?其实,早在2000年的时候,我们夫妇就考虑要不要入党,但有人劝我们不要打这个主意,因为我们来自台湾,不是“长在红旗下”。所以,我们也就静心扎根工作。之后因缘际会,我的入党意愿得到两位老党员的支持,他们愿意担任我的入党介绍人。
  现在想想,那段时间我也在默默观察这个政党。我支持、认可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复兴与国家建设的重要贡献与引领地位,也坚信实现民族复兴需要两岸同胞一起努力、共创未来。我想把这样的心声告诉对岸的乡亲,因此在十九大党代表通道上,我大声说出了“历史无法选择,现在可以把握,未来可以开创,一起为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加油努力。”
  “爱台湾、爱大陆,就像爱自己的爸爸妈妈。”我想借这个比喻告诉台湾乡亲,爱台湾与爱大陆都是中华民族感情的自然表现,并不应该刻意地去二选一。让我感到高兴的是,我这些心里话在岛内引起不少人的内心共鸣。

“为更伟大的工程作出贡献”
  不久之前,我再次当选为上海台联会会长。
  这几年两岸关系紧张,但即便在这么困难的情况下,我还是看到一股又一股推动两岸和平发展的力量涌现:年年增加的来大陆求学或工作的台湾青年、在大陆高校任教的台湾教师、在北上广深高新尖企业奋斗的专业人士、在大陆各大城市经营事业的台胞企业者。他们的到来,正是两岸积极融合发展,谋求心灵契合的最好体现。在我们整个国家加大开放力度之际,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能更进一步融合互通,加大人才流动,我们的社会也会更加包容平和。
  我的岗位在高等教育。对我来说,就是要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改好每一份学生作业。踏实诚奋地做好力所能及的工作,让两岸看到台湾同胞在为祖国美好的未来而奋斗。如果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国家富强昌盛,社会文明诚宽,两岸问题自有水到渠成的时刻。
  随着越来越多的台湾学生出现在我们的校园与课堂,青年学子比以前有更多更密的交往接触。这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看到个体中间的差异与独特,更看到了可以沟通共绘的未来。我一直认为,我们每个个体都被镶嵌在一个历史的语境里、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所做的事情,尤其是我们毕业以后所做的事都依附在其中,或者是说为一个更宏大的图景、更伟大的工程作出某种贡献。我希望两岸的学生们能意识到这一点。
  栏目主编:洪俊杰
  文字编辑:洪俊杰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1#
 格桑花 发表于: 2019-9-6 15:22:59|只看该作者

卢丽安连任上海市台湾同胞联谊会理事会会长

源自:澎湃新闻
原文标题:复旦大学教授卢丽安连任上海市台湾同胞联谊会理事会会长

  据复旦大学新闻网消息,8月31日,上海市台湾同胞第十次代表会议在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召开。上海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郑钢淼,全国台联副会长杨毅周出席并讲话。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沙海林、副市长许昆林、市政协副主席李逸平出席会议。复旦大学统战部和校台联相关负责人应邀出席开幕式。
  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市台联第九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对市台联章程进行了修改,选举产生了由63人组成的市台联第十届理事会。在市台联十届一次理事会议上,复旦大学外事处处长兼孔子学院办公室主任、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卢丽安连任,当选为市台联第十届理事会会长。
卢丽安 资料图
  卢丽安现为党的十九大代表,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第十届理事会副会长,全国妇联执委;上海市台湾同胞联谊会第十届理事会会长;复旦大学外事处处长兼孔子学院办公室主任、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
10#
 张各国 发表于: 2019-1-5 20:38:00|只看该作者

卢丽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台湾不能缺席

源自:中国新闻网
原文标题:卢丽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台湾不能缺席

  中新社上海1月5日电(记者:缪璐)“《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在沪台胞十分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会上的重要讲话,在沪台胞们听了十分振奋。在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蓝图中,台湾不能缺席。”上海市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卢丽安5日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表示。
  在沪海归台胞创新沙龙、沪台姐妹联谊交流、沪苏浙常住台胞“做一日上海人”、在沪两岸婚生子女小台胞庆祝“六一节”系列活动、2018沪台预防医学理念论坛……刚刚过去的2018年,上海市台联在城际和民间交流方面获取丰硕成果。
  卢丽安表示,上海市台联积极发挥民间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和优势,积极增进台湾青年对来大陆就学、就业、创业等相关政策和环境的了解,既让台湾青年感受到参与和共享祖国大陆发展的真诚和善意,又让他们开拓视野,学习经验,把握机会,鼓励支持他们积极参与祖国建设。
  在卢丽安眼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重要讲话,不应只是讲话,还应落到实处。展望2019年,上海市台联要继续坚持推进两岸各领域的交流合作、促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深化与台湾更多领域专业人士的联系交往,拓展与台胞社团的交流往来。
  卢丽安说:“去年中央以及各地相继出台的许多举措,都增强了台胞专业人士来大陆发展的便利性,一步步为两岸融合共赢积累能量。岛内社会贤达与前辈均担忧,两岸如果不加强合作,台湾只会越来越固步自封,失去更多的机会与优势。因此大家都不愿看到两岸持续分离,再陷入不来往、不沟通、以恫吓处罚为手段的历史纠结,我们希望留给子孙们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新世界。” ●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9#
 qwer222 发表于: 2019-1-4 06:08:00|只看该作者

“台湾女儿”卢丽安:不愿看到两岸再陷入“不来往、不沟通”的历史纠结中

源自:上观
原文标题:“台湾女儿”卢丽安:不愿看到两岸再陷入“不来往、不沟通”的历史纠结中

  导语:大家表达了一个共识:不愿看到两岸持续分离,再陷入不来往、不沟通、以恫吓处罚为手段的历史纠结。


  40年前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是一份无愧于天地、对得起民族历史的重要文告。文告呼吁:实现国家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海峡两岸双方应结束军事对峙状态;尽早实现三通。文告情真意切,通情达理,视野恢弘,把两岸分离给所有中华儿女带来的伤痛与苦难,置于亲情、民族、国家的家国语境。文告呼吁:“我们如果尽快结束分裂局面,把力量合到一起,则能所贡献于人类前途者,自更不可限量。”
  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就《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发表重要讲话,对两岸统一前景进行阐述,为两岸和平统一提出了纲领指引: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我们坚决挫败各种“台独”分裂思想与行径,坚决维护和平统一前景。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中国人要帮中国人。两岸中国人要精诚团结,携手同心,为同胞谋福祉,为民族创未来!
  40年来,两岸关系经历风雨波折,不断开辟前进的道路。尤其是2008年到2016年中,两岸交流交往迈入新的高潮,“两岸命运共同体”“两岸一家亲”的理念进一步得到广泛认知。台湾同胞为祖国大陆改革开放作出重大贡献,也分享了大陆发展机遇。去年中央以及各地相继出台的许多举措,都推进了台胞专业人士的发展便利,一步步地为两岸融合共赢积累能量。
  在大陆工作的台湾青年以真诚、踏实、勤奋、融入的态度,为自己的事业、为在地社会、挥洒出亮丽的色彩。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在陆台湾专业人士在各自的领域里崭露头角,会有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一齐加入到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远大目标。
  这一年来,我个人接到不少岛内乡亲的书信──有家长代表说,他们的孩子想到大陆高校就读,希望两边的教育部门都能促成为孩子辅导补强。有家长说她的孩子是运动员,曾来大陆比赛获得优秀成绩,但两岸关系的困顿让许多岛内运动员学生看不到前景。有农民忧心忡忡地说,台湾农产品这么好,大陆也有特产,应该互相流通,补齐市场需要。岛内社会贤达与前辈担忧,两岸如果不加强合作、密切合作,台湾只会越来越固步自封,失去更多的机会与优势。大家表达了一个共识:不愿看到两岸持续分离,再陷入不来往、不沟通、以恫吓处罚为手段的历史纠结。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岸双方应本着对民族、对后世负责的态度,凝聚智慧,发挥创意,聚同化异,争取早日解决政治对立,实现台海持久和平,达成国家统一愿景,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在祥和、安宁、繁荣、尊严的共同家园中生活成长。”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倡议: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上,两岸各政党、各界别推举代表性人士,就两岸关系和民族未来开展广泛深入的民主协商,就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达成制度性安排。──这个倡议,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担当,体现我们对民族永续发展的责任感。
  我与广大的同胞们一起衷心希望留给子孙们的,是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新世界。祝愿祖国新年好,不能常团聚的家人们康泰平安,同胞们喜乐昌祥。祝愿两岸心灵契合、融合发展、共创未来。
  (作者系全国台联副会长、上海台联会长)
  栏目主编:洪俊杰文字编辑:洪俊杰题图源自:视觉中国图片编辑:曹立媛
8#
 一眼 发表于: 2017-12-5 17:28:01|只看该作者

卢丽安的大陆二十年:从未觉得能够如此接近祖国

源自:澎湃新闻
原文标题:卢丽安的“大陆二十年”:从来没有觉得自己能够如此接近祖国

  卢丽安从来没有觉得自己能够如此接近祖国。
  那是2017年10月18日,十九大开幕,她走进人民大会堂。两千多名来自不同省份、不同领域的党代表聚在一起,大家口音各异,却又彼此友善,好像一个大家庭。
  但她又感到些许焦灼。会场内部,有两块巨大的屏幕,里面播放着祖国大好河山的航拍画面,每一帧都很美。卢丽安盯着看了好久,希望看到台湾的风光。
  台湾,也是卢丽安和丈夫的家乡。他们在那里出生、长大,远渡重洋留学,之后又回到祖国大陆。
  在大陆定居的20年,卢丽安从一名普通的大学老师,成长为一名十九大代表。
  她像爱爸爸妈妈一样,深爱着台湾和大陆。她也在身体力行,希望有更多岛内乡亲放下成见,来认识大陆的制度与前景,参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这样的卢丽安,算是爱国吗?
  很多年前,她就思考过这一问题。她说“爱国”两个字,听起来有些抽象,有些冰清玉洁,又有些让人面红羞赧。
  在卢丽安看来,自己和丈夫都是平凡幸运的大学老师,不同的是,他们选择回到祖国大陆,而非偏安东南岛屿。中国古代有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传说,寓意鼓励人要有理想抱负,更要有一股不畏困难俗见的执著。
  至于他们自己,充其量只是许许多多的愚公和精卫之一,要移的,是那沉重塞滞、不利社会发展的反智大山,要填的,是那一湾把亲情、乡情阻断的海。

童年时期的卢丽安。澎湃新闻记者 张呈君 翻拍

小镇姑娘
  卢丽安和丈夫抵达上海是在1997年2月18日。
  第二天晚上,邓小平去世,举国悲恸,也让隔天一早准备去复旦大学报到的夫妻俩多了份忐忑。
  他们生怕时局有变,到学校一看,才发现担忧太过多余──办公教学井然有序,肃穆中人们继续忙碌。两人先去人事处填表、办工作证、再被带到各自所在的院系。主管教学的系领导把教科书和课程安排交给卢丽安,又特意领她认了一遍去教学楼的路。
  同事们都很客气,点点头,“喔,你就是那个台湾人。”
  没错,台湾,海峡对岸那座宝岛,那里也是卢丽安的家乡。
  1968年,卢丽安出生在台湾南部的高雄市旗山地区。
  她是在小镇长大的孩子,家乡处在一片山谷地带,种植有大量香蕉、椰子和槟榔。小镇隔壁,是以客家文化浓厚著称的美浓镇,再往南,是闽南人和客家人占多数的屏东县。
  童年的卢丽安,喜欢玩远远胜过学习。天气好时,她就带着弟弟妹妹在外面“疯”,煨鸡蛋、烤地瓜、捉鱼虾,再沿着一望无际的长堤不停向前走。
  一直向前会抵达哪里?小小的卢丽安从未想过。她只知道,自己野归野,但不能太“造次”。因为父亲是医生,母亲当过中学老师,周围的人几乎都认识卢家,这也是小镇生活的奇妙所在。
  小学五年级开始,父母开始重视卢丽安的教育。他们请来家教,为女儿补课,卢丽安也好像开窍一般,甚至在初中升高中时考上了大名鼎鼎的高雄女中。
  “全家都为此跌破眼镜。”卢丽安说,高雄女中是整个高雄、甚至南台湾数一数二的女子学校。她报考那年,全镇只有3人考进。所谓人生四大喜事,金榜题名算其一,连镇长都带着人敲锣打鼓、登门道贺。
  十几岁的卢丽安,对未来还没有太多规划。
  父亲曾希望女儿继承父业、报考医学,可卢丽安觉得自己是文科生,数学不够好,不如学考古、戏剧表演,再或者珠宝设计。
  等到高考报志愿,她又坚定地告诉自己,不学商科、不学法律。教英语的高中班主任极力建议,学英语好啊,学好了可以去外面看一看,什么都不用怕。
  就这样,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小镇姑娘卢丽安离开家乡高雄,考入位于台北的台湾政治大学西洋语文学系。
  几年之后,她再度启程前往英国,先后进入爱丁堡大学和格拉斯哥大学,继续攻读英国文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本省人,外省人
  爱丁堡大学是一所享有盛誉的古老院校,建校历史超过400年。
  1991年,当卢丽安来到这里,学校的台湾留学生还不是很多,西方人对亚洲的了解也远不如现在。总有人分不清英语中的“Taiwan”(台湾)和“Thailand”(泰国),她也因此常被误解是泰国来的学生。
  远在异国他乡,留学生们主要通过同乡联谊互通有无、彼此照顾。
  这时卢丽安才发现,小小一个爱丁堡,中国留学生之间竟然“壁垒分明”,不仅大陆留学生和台湾留学生鲜有往来,连台湾留学生内部也要区分“本省人”和“外省人”。
  这里的台湾“外省人”,主要是指1949年随当时的国民政府迁往台湾的大陆人。
  廖信忠在《我们台湾这些年》一书中介绍,台湾是一个移民社会,主要有四个族群,即闽南人、客家人、外省人及少数民族。
  1949年前后,大约有200万人随国民党迁台,他们被安迁在台湾各地,集中居住在当局安置地点──也就是后来形成特殊文化的眷村。
  廖信忠还称,“本省人”和“外省人”也有各自有趣的昵称,比如“番薯”是说“本省人”,“芋仔”则是指“外省人”。
  卢丽安坦言,针对“本省人”和“外省人”的区分,在台湾是比较常见的现象。只不过,她是闽南人,属于“大多数”那一类,很长时间都未意识到这一点。
  即便后来有所觉察,卢丽安也无法理解。
  在她的成长经历中,接触过不少“外省人”或“外省第二代”,其中包括父辈的友人、自己的同学,还有小镇上时常碰到的“荣民伯伯”。
  和本地人相比,“外省人”没有土地可依附,要在一个没有根基的地方安家落户,奋斗过程也更加艰辛不易。
  “那时我还小,谈不上悲悯,就是觉得他们克服颠沛流离、重新开始,很勇敢。”卢丽安怎么也想不到,自己过去没当回事的问题,到了大洋彼岸反而“被放大”。
  况且那一时期,她正在和一位同在爱丁堡大学留学的学长谈恋爱,对方恰好就是一名台湾“外省第二代”。
  当两人的恋情遭遇一些杂音,卢丽安的内心也更加坚定。
  她自认无法接受狭隘的乡土地域主义,“大家都是中国人,到了英国,在别人的屋檐下,同胞之间还不团结,分这个那个。”
  那位学长,后来成为卢丽安的丈夫。对方是台湾台中人,也是江苏海门人、上海人。
  丈夫的父亲、也就是卢丽安的公公,出身江苏海门乡绅大家,曾在上海生活过一段时间,之后受时局影响,无奈只身东渡台湾,与远在大陆的亲人分隔长达半个世纪。

卢丽安大学毕业留影。澎湃新闻记者 张呈君 翻拍

转换跑道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卢丽安的丈夫在爱丁堡大学完成博士学业,进入台湾成功大学担任博士后研究员。
  当时的台湾,“绿化”迹象严重,岛内形势愈发复杂,反观大陆,改革开放初见成果,香港回归在即,整个社会呈现出蒸蒸日上的面貌。
  既然对现状不是很满意,是不是可以考虑“转换跑道”?
  卢丽安透露,去大陆发展的想法,最早是丈夫先提出的。他作为“外省第二代”,能够更为明确地感受到,台湾在走一条他不喜欢的道路。
  再加上公公是上海人。老人亦有所鼓励,“你们在英国,不是也认识大陆的留学生,觉得他们怎么样?”
  “好像也不是什么‘猛虎野兽’。”卢丽安想了想,决定迈出第一步。他们与中国驻曼彻斯特总领事馆取得联系,毛遂自荐,表明希望回国服务、进入高校任教的意愿。
  经过漫长的前期沟通,祖国大陆传来消息,卢丽安和丈夫可以选择在北京、上海或青岛的知名高校工作。
  综合衡量之后,复旦大学成为首选。
  1995年初,卢丽安夫妇来到大陆实地考察,第一次踏上这片曾在教科书中出现无数次的土地。
  当飞机舱门打开,他们首先领教的,就是上海冬天的寒冷。这种冷,比接近北极圈的苏格兰还要厉害,也让两个在台湾长大的年轻人措手不及。
  从虹桥机场到复旦大学,接机的车子开了将近3个小时,一路上坑坑洼洼,又把卢丽安晕得够呛。
  学校环境也没好到哪里去,无论教学楼还是实验室,条件都比预期差一点。走在街上,人流熙熙攘攘,一些看似“协管”的人员,穿着军大衣、带着红袖标,让卢丽安心生紧张。
  “其实是有一点被吓到。”卢丽安说,出发前,他们原本有心理准备,料到会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转念一想,毕竟是去上海,就算不是来享福的,又能苦到哪里?
  短短四天的考察,让卢丽安和丈夫对大陆有了更为直观的认知。直到飞机起飞离开,两人紧绷的心情才稍稍放松。他们同时也陷入思考,申请是否还要继续?
  经过一番考虑,两人决定计划照常。
  然而求职并非一帆风顺。
  2017年,卢丽安在《南方周末》发表一篇悼念陆谷孙先生的文章中,就曾描述过当年的情形。
  文中提到,当年,丈夫已经学成并在台湾有教学与科研成绩,可以直接对接大陆的教育工作;她却还挣扎于博士学位论文,毕业之期尚不在谱,只能算是“买一送一”的附赠品。
  直到1996年下半年,复旦大学传来消息,说外文系(后改为外文学院)的新领导想和她电子邮件“访谈”。那个人,正是著名翻译家陆谷孙教授。
  陆谷孙询问了卢丽安的背景、申请到大陆任教的原因、在台北读本科时修过哪些课程、爱丁堡大学硕士阶段又学了什么、现在做什么博士论文课题等。
  两人笔谈不下六七个回合,往返长达两三周。终于,在1996年年尾,回国任教的申请程序基本完成。

卢丽安早年在威尼斯留影。澎湃新闻记者 张呈君 翻拍

白手起家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在大陆的台湾人多以经商为主,像卢丽安和丈夫这样以“海外引进人才”身份进入高校任教的,少之又少。
  初来乍到,一切都是白手起家。
  学校分给夫妻俩一套公租房,纯毛坯的。靠一个借来的煤油炉,再加一口新买的锅,两人白天上课、晚上收拾屋子,撑了两个星期,生活才算步入正轨。
  在复旦大学前几年,卢丽安对自己的定位是“救火队员”。除了英语精读课教学,其他课程,派不出人手的、开不出来的,都安排她去上。
  收入也一度难以启齿。刚开始,卢丽安每月工资只有600元,打个电话回台湾都要心疼钱,和同期在岛内高校任教的老师相比,收入更是相差十倍有余。
  不过,卢丽安觉得,这些都不算什么。
  他们遇到的难题,是很多年轻人刚起步时都会遇到的。好在留学经历教会了她怎样吃苦、怎样勤俭持家,问题也在慢慢迎刃而解。
  如果一定要说“困难”,卢丽安认为,应该是两岸政治形势不容乐见情况下,难免会有的孤独。
  毕竟,她是从台湾跨海来到大陆的,家人虽然支持,还是有牵挂和担心,旁人也会不理解。因为不想承受太多社会压力,卢丽安没有把这个决定告诉太多人,和一些旧时朋友也渐渐少了联络。
  在悼念陆谷孙那篇文章中,卢丽安回忆,2001年,是她工作多年之后第一次申请回台探亲,有繁琐的表格需要单位签署。
  回家看父母,还要单位批准?想到两岸分隔的压力,她有些莫名的担心。
  拿着那几张表格,卢丽安抖着手、敲开陆谷孙的“系主任办公室”,提出回台探亲的请求,可是话还没说完,豆大的泪珠瞬间坠下。
  陆谷孙一惊,连问怎么啦,家里可好?
  卢丽安抽噎着,克制住一股小女儿委屈的酸楚,“我好久没回家了,怕不能回去?”──虽安家沪上,心里时常愧念台湾南岛上的父母,这是她作为女儿身在异乡的烦恼。
  即便如此,卢丽安和丈夫也从没想过要离开。他们觉得,既然来大陆,就是打定主意要定居的。与其考虑太多,瞻前顾后,给自己留下后路,反而会断了发展的前路。
  保持着这份笃定,日子一天天向前。
  先是小家庭增添了新成员,之后不久,格拉斯哥大学的英国文学博士学位也顺利拿到。教师这份职业带给卢丽安的荣誉和满足越来越多。
  她尤其认可复旦大学外文学院那句院训“学好外国语,做好中国人”。
  对卢丽安而言,教书育人,不仅是传授知识,更多是分享彼此对于生命的想象、计划和实践。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们拥有理想信仰,尽可能地减少偏见、歧视和伤害。

2017年11月,卢丽安在复旦大学给博士生上课。澎湃新闻记者 张呈君 摄

我不怕大陆
  在复旦大学的卢丽安很难不引起关注。
  尽管从来不会在课堂上刻意介绍自己,但好像一个公开的秘密──外文学院很多人都知道,这位卢老师,是从台湾来的。
  在大家印象中,卢老师爱笑,讲一口软软糯糯的普通话,遇到许久不见的朋友,还会热情送上一个拥抱。
  熟悉她的学生,私下叫她“安姐”。大家对她又爱又怕,原因是这位老师非常严厉,还曾经把一个研究生班所有人的作业全部打回去要求重写。
  关注之余,许多人也会暗暗好奇,她什么从台湾来到大陆?甚至还在后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首先,我不怕大陆。”谈起缘由,卢丽安先用一个“怕”字形容岛内乡亲的复杂心理。
  她进一步解释,在台湾,早年的战争创伤加上多年来的“去中国化”教育,使得一些人对大陆持有偏见。
  特别是近20年,两岸经济实力对比发生变化,曾经高高在上的“亚洲四小龙”卡在原地踏步的困境中,大陆这边却在不断崛起。
  对于两岸关系,岛内很多人不知该如何定位,谈起未来走向,他们更不知如何面对,心里难免有隐隐约约的焦虑。
  卢丽安却不同,她对大陆一直没有陌生感。
  小时候,她就从书本上看到介绍,说祖国山川壮丽、民族多元。为此,卢丽安写下作文,畅想长大后去江南看小桥流水,去塞北感受大漠苍凉,再去东北体验白雪覆盖下的凛冽。
  1987年,随着两岸关系解冻,大量台湾老兵回乡探亲,更多有关大陆的讯息从海峡另一头传来。
  这一时期,由台湾艺人凌峰制作的电视节目《八千里路云和月》在岛内播出。这也是台湾第一部介绍中国大陆风土民情的电视纪录片,可谓轰动一时,也让还在读大学的卢丽安为之着迷。
  另一个有关大陆的印象来自外公。
  卢丽安的外公,是在台湾出生的闽南人。他成长于“日据时代”,早年求学日本,之后回到台湾担任政府公职人员。外公很疼爱孩子,却又沉默寡言,总是戴一副大大的黑框眼镜,还特别喜欢听京戏。
  “阿公讲闽南语,怎么会喜欢听京戏?”这个疑问,在卢丽安心里藏了很久。直到有一天,母亲拿给她一本薄薄的自传。
  那是外公70岁时写的,两年后他便去世。自传中,老人回顾了自己奋斗的一生,并在末尾写到,想起战争的残酷,内心就很不忍,“祖国啊祖国,我们的国家什么时候才能强盛起来?”
  这些文字,卢丽安第一次读到,还有些不知所措。
  她有些不懂,外公写下这本自传时,台湾正处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发展得还不错。可是为什么,他却如此忧虑,说但愿不再有战争,又说希望国家强盛、民族复兴,外公到底想讲什么呢?

卢丽安近照。澎湃新闻记者 张呈君 摄

能不能入党?
  很多年后,作为十九大代表的卢丽安站在人民大会堂“党代表通道”,向外界分享了外公的故事。
  她终于明白,外公为后代、为子孙们许下的那个心愿,其实就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她同时也相信,外公一定是意识到,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两岸分治并非正确选择。
  此时的卢丽安,加入中国共产党刚刚两年。
  对于自己的入党心路,她在接受多家媒体采访时曾介绍,由于从小在台湾生长的背景,身上难免有一点“时代的烙印”。
  因此,刚到大陆时,卢丽安比较刻意地远离政治活动,直到后来加入上海市台湾同胞联谊会。这是一个台湾同胞在上海的同乡会组织,时常开展一些推动两岸民间交流的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卢丽安逐渐意识到,没有人能够完全脱离政治。政治看似一个宏大议题,但它又关系到个人生存、职业发展以及道路选择。
  于是,她开始以一个“党外诤友”的身份,带着些“挑剔的眼光”去观察中国共产党。看它如何建设上海社会?如何建设祖国大陆?
  “我观察了很久,最后‘考核’的结果不仅仅是及格,而且成绩非常好。”卢丽安认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魄力的党。它很清楚自己面临什么问题,也不避讳党内要改革的问题,会制定很详细的目标、路线图。
  入党机会在2013年到来。
  这一年,卢丽安当选上海台湾同胞联谊会的会长,同年年底,时任上海市委常委、统战部长沙海林要去台湾访问,邀请卢丽安同行。
  访台路上,卢丽安和沙海林在车里聊天,她试探性地问到,“我有没有可能,能不能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沙海林马上看了看她,很严肃地说,是吗?你说真的吗?你真的想要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吗?那你回去仔细考虑考虑,你愿意的话,我来当你的入党介绍人。
  卢丽安吓了一跳。在那之前,她和丈夫都有过入党的念头,但因为有台湾背景,两人被泼了冷水。
  回到上海后,卢丽安开始着手准备入党申请书。她的这一举动,也让身边许多人颇为惊讶。
  “确实没想到。”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副教授郑咏滟与卢丽安相识多年。在她印象中,卢丽安就是一位大学老师,对待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很少在学校公开谈论政治性议题。
  卢丽安的学生、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在读博士生董益也表示,她认识的卢老师,上课很生动,私下很亲切,两人聊过专业,聊过人生体验,就是从没聊过有关政治的话题。
  然而这一次,是卢丽安主动提出要入党。
  郑咏滟清楚记得,那是2014年的一次党支部会议,卢丽安带来了她的入党申请书,有厚厚一叠,全部都是手写。
  宣读过程中,卢丽安说起前不久跟随上海市有关领导访台,又提到近年来两岸发展变化,忍不住掉下眼泪。
  “很明显能够感觉到,她对家乡,对大陆有非常深厚的感情。”郑咏滟说,那次支部会议,在场有其他老师跟着落泪。连她自己也深受触动,一直在想,我为什么要入党?

2017年10月,卢丽安在人民大会堂“党代表通道”接受媒体采访。新华网 资料图

“卢丽安效应”
  2015年,卢丽安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
  对比入党前后,她不认为自己有多大变化,该上课上课,该加班加班,反倒心里沉甸甸的,感觉责任更加重大。
  作为一名党员,我还能做些什么?就在卢丽安反复思考时,一份光荣使命交给了她。
  2017年6月,卢丽安当选为十九大代表,成为台湾省籍党员代表团的一员。4个月后,她走进人民大会堂,前所未有地感觉到自己作为中华儿女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卢丽安说,大会开幕当天,总书记3个半小时的报告,掌声最密集之处,就是关于两岸关系和祖国统一的表述。这足以说明广大同胞对两岸和平发展有着坚定共识。
  她还注意到,报告还有不少进一步释放善意、诚意的内容,例如尊重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台湾同胞生活方式,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同等待遇等等。
  作为土生土长的台湾人,卢丽安在十九大期间的一举一动也被海峡两岸高度关注。
  “我以台湾的女儿为荣,我以生为中国人为傲。”“我爱台湾,也爱大陆,就像爱自己的爸爸妈妈。”“历史无法选择,但是现在可以把握,未来可以开创。”
  “没有台湾梦的中国梦肯定是不完整的,同时,没有融入祖国的台湾梦,像打个盹儿,黄粱一梦。”
  七天会期,无论是公开在“党代表通道”亮相,还是私下接受媒体采访,卢丽安的话总是令人心潮澎湃。
  很快,在媒体竞相报道下,“卢丽安效应”“卢丽安热度”“卢丽安旋风”凸显发酵,两位在北京大学就读的台湾籍博士生王裕庆和张立齐也公开表示,希望加入中国共产党。
  对于他们的举动,卢丽安坦言,过去几年,在台湾“去中国化”的影响下,很多岛内乡亲对大陆的情感只能被压抑,没办法得到抒发。
  现如今,她很欣慰,自己的出现能够为两岸同胞,尤其是给青年们来带来某种可行的启发。
  事实上,自从十九大结束回到上海,卢丽安接到很多电话、信件和电子邮件,大多是表达对十九大报告的认可以及对她本人的支持。
  这些人中,有海外台胞,也有岛内乡亲。他们告诉卢丽安,正是因为她的出现,让更多人受到鼓励,也可以自信地说,“我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
  还有一位从台湾打来电话的乡亲,说想要入党,问卢丽安如何加入。
  “我倒觉得,不必太拘泥于程序,可以先读党史,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了解新中国发展过程,心跟思想先入党。”卢丽安这样回答。
  支持的另一面,也有谩骂、诋毁以及一些超出她能力的诉求。特别是10月下旬,台湾当局对外证实,已撤销卢丽安和她儿子的台湾户籍,此举在两岸掀起轩然大波。
  处在风暴中心,卢丽安忙碌而平静。
  她有每周6节课的教学任务,还有连续多场的十九大精神传达活动。至于外界喧嚣,卢丽安说,希望大家不要再过于纠结历史问题。
  她坦言,今天发生的事情,早在20年前决定来大陆时就预料到了。
  她也很清楚,自己是在以身试“法”(台湾方面制定的《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
  “那么,一个执政当局‘立法’的本意是什么?”在卢丽安心里,这个“本意”,应该是保障民众的发展空间,让个体发展得到最充分的展现。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7#
 一眼 发表于: 2017-11-29 14:28:00|只看该作者

台媒称台学者回避卢丽安致辞 国台办:别有用心


原文标题:台媒称卢丽安致辞台学者集体回避 国台办:不负责任 别有用心

  [环球网综合报道]国台办29日上午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有记者提问,日前有台湾媒体报道,日前在上海举行的两岸青年学者论坛期间,与会的台湾学者在卢丽安致辞时集体回避,想请问发言人对此是否了解情况?您对此又有何评论?谢谢。
  对此,国台办新闻发言人马晓光表示,台湾个别媒体的报道是不负责任的,也是别有用心的。据了解,11月18日复旦大学台湾研究中心与上海台湾研究所联合举办了两岸青年学者论坛暨复旦大学第三届青年学者论坛,来自台湾大学、政治大学、成功大学、台湾经济研究院的十多名专家学者与会。两岸学者围绕“十九大对台论述及对两岸关系的影响”等议题进行了研讨,互动热烈,气氛良好。期间,有个别台湾学者没有参加开幕式及合影,但不存在所谓“集体回避”的事情。
6# 青城山
 红星 发表于: 2017-11-15 13:48:01|只看该作者

卢丽安被台注销户籍 国台办:大陆台湾都是她的家

源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海外网
原文标题:十九大台籍代表卢丽安被台湾方面注销户籍 国台办回应

  海外网11月15日电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于15日上午10:00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国台办新闻发言人马晓光主持。

  央视记者:我们看到前段时间十九大的台籍代表卢丽安还有她的家人,被台湾方面注销了户籍,请问发言人对这件事有什么样的评论?谢谢。
  马晓光:卢丽安教授是土生土长的台湾省籍同胞,她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作出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选择。她作为党代表出席十九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以台湾的女儿为荣、以生为中国人为傲;希望台湾同胞和岛内乡亲参与共圆中国梦的伟大事业。她还说,人心的距离以及一些误会是可以消解的。她的这些看法得到了两岸同胞的广泛认同和肯定,台湾方面无论采取什么措施,都无损她爱家乡、爱祖国大陆的情怀。无论她在台湾是否有户籍,大陆和台湾都是她的家。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 华蓥山
 你不在 发表于: 2017-10-30 09:48:02|只看该作者

央视专访台籍党代表卢丽安:因为不怕所以选择大陆

源自:央视新闻
  10月26日,参加完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卢丽安从北京返回上海,在复旦大学开始日常的教学工作。在本次党代会上,与台湾省代表团成员大多为定居在大陆的台湾籍第二代不同,她是唯一一位土生土长的台湾籍党代表。
  记者:你好,我是台湾中天电视台的记者,有些人说你当选了中共党代表,你就会不爱台湾了,会这样吗?
  卢丽安:这个问题我觉得逻辑很好笑,我还是中国的妇女代表,那怎么办呢,我先生怎么办呢?毕竟我们现在是2017年,不是1927年,不是1937年,不是1947年,我想我们都要有信心有勇气,不要再纠结于过时的对立的意识形态里面,我想我们爱台湾,也可以爱祖国大陆。我们爱台湾,也可以爱祖国大陆。
  卢丽安感性真诚的回答,感染了在场的记者。媒体的广泛传播,让她迅速进入到公众的视野中。1968年,卢丽安出生于台湾高雄一个小县城,虽然地方不大,但这里居住着台湾原住民和来自福建、广东的迁居者,以及随着国民党来台的大陆各省人,不同的族群有着不同的风俗、语言和文化,多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冲击着卢丽安的孩童时代。
  卢丽安:等到我上初中的时候,我就开始陷入一种有点儿手足无措的情况。

  :为什么?
  卢丽安:因为老师们讲课的口音很不一样,比如说同样都是蜘蛛,墙壁上有一只蜘蛛,我知道闽南语怎么讲,蜘蛛,可是可能有的老师他的口音,他就说有一只蜘蛛。另外一个老师,有一只蜘蛛。面对许多老师他们不同口音的普通话,所以初中的时候,的确学习上挺挑战的。
  台湾岛内的时局给年轻的卢丽安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卢丽安:我小时候也很怕一种景象,周末回家,有时候坐夜车,晚一点的车,都已经黄昏了,我最怕道路旁边的小房子,里面一盏昏黄的灯。

  :为什么怕?
  卢丽安:因为车子会经过的那一条路,老兵们他们住在那一条路比较多,透过那一盏昏黄的灯,我一瞥,灯下是一个空空的桌子,看到的是一种清寂的房子,感受不到温暖,一个老兵,老伯伯孤孤单单坐在那,可能看着电视或者可能是发呆,台湾那时候在拼经济,不太关心得到这些我们现在认为是比较底层的群众。
  1990年,卢丽安从台湾政治大学毕业。之后,她远赴英国爱丁堡大学英国语文学系留学,海外生活让她多了一种看台湾的视角。
  记者:在你留学的时候,有没有人问是从哪来的,你怎么说?
  卢丽安:有,很多人都会问我从哪来,我说台湾,台湾来的,很多人说台湾,观光业很多,海滩很棒,我说不,你搞错了,那个不是台湾,他搞错了,他想成泰国,所以有点受到刺激打击,自己来自的那块家乡,在国际认同上是比较容易被混淆的,这有点打击我的信心。
  1997年,卢丽安在海外经历了香港回归,这次经历给了她进一步的触动。
  卢丽安:电视上好多新闻,我们大家约着一起看直播,我们英格兰的那个同学他愁眉苦脸的,他说大英帝国又丧失了一块领土,我们那个印度的同学就说,因为印度之前也是从大英帝国那出来的,他说你说那什么意思,香港九龙那边本来也不是你们的,我们澳门的同学说,对啊对啊,我们澳门也很希望早一点回归,我发现我在那傻笑着,我在那傻笑着,我想对啊,都有道理,每个人的立场的确都是一个立场,那我自己的立场是什么。
  在英国爱丁堡大学获得了文学硕士学位之后,卢丽安又到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这期间,她和现在的丈夫相识结婚,和其他大多数的台湾留学生一样,夫妇两人最初的选择是回台湾工作。
  卢丽安:我先生已经比我早毕业两年,而且他在台湾已经博士后做两年了,所以本来的确是想着,既然先生回台湾了,以后我也跟着回台湾找学校任教就好了。但是有一些情况逐渐浮现出来,台湾那时候政治形势开始令人挺忧心的,那时候有一些打着统一的旗号,但是已经在做一些分裂的,为以后所谓的台湾独立的路线方针垫底的一些政治事件出来。
  记者:您和您丈夫都是学者,一个意识形态也好或者政治道路的选择也好,会对一个学者产生什么影响?
  卢丽安:学者毕竟还是要安身立命,我先生他是我们所谓的外省第二代,他那时候是一名十五十六岁的少年,没得上学,没得工作,走投无路了,只好登上了一艘船,出去了,他是遭受过这种省籍情结的歧视也好,所以他十分痛恨社会不公正,不公平正义的现象。
  个人对社会的观察和体验,加上上世纪90年代中期,台独势力导致台湾岛内局势不稳,两岸关系紧张。卢丽安夫妇做出了一个当时令很多人都不理解的决定,到祖国大陆的上海定居就业。
  记者:什么原因让您选择大陆?</b>

卢丽安:首先我不怕大陆。
  记者:怎么会用怕这个字?
  卢丽安:因为现在很多岛内的乡亲,他们可能是怕。

  :二十年过去了还在用这个字?
  卢丽安:很不幸的,这种怕不是我怕你,而是心里面一种隐隐约约的焦虑,不知道如何面对两岸的关系以及走向。

  :在您决定回到大陆来之前,跟家人在沟通的过程中,家人恐怕也反对过?
  卢丽安:我自己的家人不反对,他们认为改革开放了,那也是咱们祖国大陆,不要怕。
  经过申请,1997年,卢丽安夫妇到上海复旦大学任教,开始了他们在大陆的生活。

  :因为那个时候出现在上海的往往都是台商。
  卢丽安:对,没错。

  :没有台湾老师?
  卢丽安:没有台湾老师,所以我们是第一例,真的两个人是第一例。

  :如果回台湾做老师和回到大陆做老师,收入会相差多少?
  卢丽安:十倍吧,十倍不止吧。

  :有职业的年轻人来说,您不把收入放在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考虑因素吗?
  卢丽安:从事教育的人或许不会那么把金钱放在自己生涯考虑的劳动所得的首位。

  :那您回来目的是什么?
  卢丽安:播种,播什么种子呢,作为一个人文学者,我要播的种子更多的是一种,能够结合理性分析思考以及一种感性的态度来认识世界。
  来到上海的最初几年时间里,卢丽安以教学为重,与“政治”刻意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卢丽安:1997年回来以后,有一段蛮长的时间,将近15年,我就好好地把自己的事情给做好,再加上台湾的生长经验,也是会让我有点比较刻意远离我们所谓的政治。

  :什么让您发生了变化?
  卢丽安:我得感谢我们在上海的一位前辈,一位林明月女士,因缘际会之下我们认识了,她当时是上海市台湾同胞联谊会的会长,她鼓励我说我们有一个同乡会,有一些活动你可以来参加看看。
  上海市台湾同胞联谊会是台湾同胞在上海的同乡会组织,为扩大两岸民间交流交往,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经常开展多种形式的民间联谊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卢丽安对两岸关系有了新的认识。
  卢丽安:我一直以为在上海的台湾同胞,都是改革开放以后到上海来做生意的,不是这样子的。早在二十世纪初,20年代30年代40年代都有我们从岛内的乡亲,跨过那个海峡过来的,包括台湾在上个世纪中期还有一位李伟光医师,他在台湾领导了蔗农,种甘蔗的农民,起来反抗日本,日本当然要找他麻烦,他就过来到我们大陆来了,到上海来开了一个诊所,并且还利用他开诊所做医生的收入,还有这个场所来支持我们党的地下工作,而这个历史我不知道,岛内的很多青年人也不知道。

  :您知道了又有什么不一样?
  卢丽安:知道了当然会不一样了,你会发现两岸的连接一直都在,你看到的是很大的一个图景,整个民族它要怎么复兴起来,我们每个个人都是民族里头的,这条长河里面的一份子。
  在更大的图景中,卢丽安逐渐改变了以前对政治的看法。2003年,她以无党派人士的身份当选为上海市政协委员,开始参政议政。
  记者:举个例子您做什么?
  卢丽安:举个例子我那时候看电视看了好多谍战片,我挺恼火的,因为谍战片里面不是共产党打国民党,就是国民党打共产党,所以我在参政议政市政协的会上,我就写个提案,你要考虑两岸共同的一种民族感情,枪口要一致对外,编剧老是这样写,你让两岸怎么和平发展,所以就用比较挑刺的眼光看身旁周遭的一些问题。
  除了履行政协委员职责之外,卢丽安开始活跃于台胞之间的联谊活动。从2002年开始,她先后担任了上海市台湾同胞联谊会常务理事、副会长职务。2013年,担任上海市台湾同胞联谊会第九届理事会会长,在各种具体事务中,卢丽安对共产党的认识逐渐在发生着变化。
  卢丽安:因为毕竟我生长的过程,对于中国共产党,它是有这样子有那样子,很多的渲染,曲解,误导,有形或无形地都会造成我心里面,已经预设它是某一种好像比较横的,不讲道理的,比较粗犷,彪悍,络腮胡子。

  :电影里看来的吧?
  卢丽安: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我接触了身旁的同事,同志,中国共产党员是这样子,也可以是这样子。
  在大陆参政议政十多年后,卢丽安再次做出了一个令身边很多人感到惊讶的决定,加入中国共产党。
  记者:要加入这个执政党,这是为什么?
  卢丽安:参政议政可能让我感知到了更加一点社会参与的责任意识,我的努力可以更好地借由党员的身份发挥出来。

  :当你有了这样的一种想法之后,你得付诸实施,入党介绍人很重要,找谁给你介绍?
  卢丽安:这完全都是机缘巧合,2013年我成为上海台湾同胞联谊会的会长,同样那年年底,上海市委常委沙海林先生他要到台湾去访问,他主动询问了我,可不可以跟他一起到台湾访问,在这一次出访的过程中,我们聊天在车子里聊天,交流之后我试探性问一下,我就说常委您看,我有没有可能我能不能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的反应是什么?
  卢丽安:他马上就看了我,很严肃说,是吗,你说真的吗,你真的想要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吗?那你回去仔细好好考虑考虑,你愿意的话我愿意当你的入党介绍人,他是这么说的。

  :那对您来说,有什么还要考虑的吗,已经想得很充分了。
  卢丽安:我说真的吗,吓一跳。
  时任上海市委常委的沙海林成为了卢丽安的入党介绍人,2014年,卢丽安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一年之后,她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
  卢丽安:接下来就是如何当好一个党员了,该加班加班,该早起到学校办公室去,好好改作业去。

  :但是这是一个勤奋的人,有追求的人,他也会这么做。
  卢丽安:当党员更要自觉,譬如说我作为一名党员老师的话,有的同事就说你上课上一上,下课就可以走了。

  :那就是,难道不是吗?
  卢丽安:我还会跟同学们说你们有问题来问我,没有问题,你们想要跟我多聊一会儿也欢迎,我的办公室,我什么时候在那也可以来。

  :那您不是党员之前,不是这么做的?
  卢丽安:也这么做,但是现在不一样了。

  :哪儿?
  卢丽安:可能自己也会更加负责,我觉得比较大的,是在这里,在思想上。

  :我能理解为责任感更重吗?
  卢丽安:沉重,责任感是比较沉重的。
  让卢丽安感到更加兴奋和责任重大的是,今年6月,经过逐级遴选,卢丽安被选举为党的十九大代表,虽然刚满两年党龄,她却履行了一位党代表最为神圣的职责。
  卢丽安:通过我在大陆20年的生活,通过我阅读历史,通过我阅读研习中国共产党党史,我有一句话与大家分享,这句话就是历史无法选择,但是现在可以把握,未来可以开创,谢谢各位。
  记者:怎么看自己的这些一系列选择?
  卢丽安:有一句话我也蛮喜欢的,当你回过头来看的话,看自己一生,你不见得发现自己比别人好,但是你做的选择让你不同于别人,我在小时候特别喜欢这种浪漫主义的情怀,现在看自己做的这些事情,这些选择,有的时候我没有办法表达,比如说为什么要入党,这是我的追求。我为什么要嫁给他,你心里面做了一个决定了,我当时为什么,我先生跟我们背景是不一样的,我为什么要坚持嫁给他,我为什么希望能入党,总是有一些理想信念的闪光点,在共产主义思想里面,在社会主义思想里面吸引着我。我先生一定也有他的优点,即便他也有缺点,所以很难很具体理论化,我为什么要入党,我只能说我在考核这个党,我觉得我愿意加入成为它的一份子。
4# 金佛山
 楼主|江北靓妹 发表于: 2017-6-18 09:51:00|只看该作者

人物言论

  卢丽安表示,上海是公公的故乡,回到上海是先生的心愿,也是两人的共同选择。卢丽安夫妇1997年接受国家人事部的安排,以“返国定居专家”到复旦大学任教,“我们想一起回到祖国大陆,拥抱这片大好河山,都改革开放了,为什么不敢来,不能来?”提起对上海这座城市的感受,卢丽安则称,“高雄是我的家乡,但我早早离开了那里,回家探亲会近乡情怯啊!而上海于我原是异乡,现在却已成了第二故乡。”她说,高雄是一个很“生猛”、充满草根豪气的城市,每天都能看到许许多多人骑着机车奔波生计,这种踏实肯干的性格和老上海的风情有几分神似,“但上海见过的世面大多了,这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城市,西方的艺术、文化、建筑、制度……都在这里留下了印记。如果把高雄比作一道家常菜,那上海看似是摆盘精致的西餐,但其实摆脱不掉同样讲究实惠的特点。”
  当谈到两岸关系时,卢丽安真诚地表示,“我不是研究两岸关系的学者,我说不出两岸走向的理论或分析。但是,我的家族历史与自己的成长经历让我坚信:和平发展一定是两岸关系的主要走势,这也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心声。”她认为,只有寻找两岸的最大公约数,寻找两岸共有的历史记忆,才能重构两岸一直以来丝缕相缠的血脉联系。“两岸是命运共同体,大陆热切欢迎台湾融入民族复兴的蓝图,台湾何苦裹足不前?”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江北靓妹 发表于: 2017-6-18 09:51:00|只看该作者

所获荣誉

  2001:《中级英语》获上海市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2:获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称号
  2003:《精读英语教程》获上海市高校优秀教材三等奖;上海市统一爱国阵线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2006:“《精读英语教程》及配套教辅的实践成果”获复旦大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08:《英美文学通论》入选上海高校市级精品课程;获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称号
  2011:获复旦大学第一届青年教师教学比赛(文科组)二等奖
  2011~2013: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
  2011~2015:入选复旦大学光华人文基金杰出青年学者科研奖励计划
  2014:论文“试论《哈姆莱特》的历史问题:《哈姆莱特》与现代早期英格兰的政治性别关联”,(《外国文学评论》,核心期刊,2013年第3期,65~75)获得上海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奖二等奖
  2016:获2015年度上海市巾帼建功标兵称号
  2018年3月1日,当选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
  2018年3月,全国妇联做出决定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人物评价
  台湾的女儿有大气概,祖国为大乡愁不改,把握现在开创未来。分离再久,改不了我们的血脉。海峡再深,挡不住人民追求福祉的路。(感动中国组委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19 15:27, Processed in 0.280800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