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查看: 19474|回复: 10
 dejiao 发表于: 2017-6-12 08:22:00|显示全部楼层|阅读模式

[纪实·新闻] 成都籍远征军埋骨滇西70年 疑似亲人:等了他70多年

 [复制链接]
源自:华西都市报
kodf-fyfzhap5064098.jpg
抗战老兵简少良疑似亲属简张红感谢华西都市报的报道
  山之上,国有殇。距成都一千多公里外的云南施甸,在这片郁郁葱葱的山林中,埋葬着众多为国捐躯的远征军战士。70多年前,战火硝烟的滇缅战场,中日两军重兵集结于此,一场场侵略与反侵略的战斗在这片密林里不断打响。
  彼时,中日两军对峙于怒江两岸,时任中国远征军71军87师260团1营3连上士排副的成都男儿简少良,不幸在此牺牲,随后战友将其埋葬在这里。如今,随着时间推移,这座孤坟迟迟未等来家乡的亲人,而家中亲人或也不知其下落。
  6月11日,在云南、四川两地志愿者、热心人士的帮助下,简少良战士的亲人似乎有了着落。当晚,记者见到了一位简姓后人,他说这位简少良与家族里失踪的“简绍良”情况相仿,昔日前往云南抗战后,便杳无信音,“一家人等了他70多年。”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dejiao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dejiao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dejiao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dejiao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dejiao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dejiao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楼主|dejiao 发表于: 2017-6-12 08:22:00|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全川寻找
志愿者多方搜寻
简氏宗亲会翻查族谱

  6月11日,由本报独家报道的《成都籍远征军埋骨滇西70年简少良的亲人你们在哪?》,在全国多地掀起了一场寻找远征军简少良亲人的热潮。云南、贵州、广州、四川等地的众多热心人士,纷纷打进热线提供相关线索和帮助。
  11日上午,知名关爱老兵志愿者孙春龙,在其朋友圈转发相关信息,称目前四川简氏宗亲会已开始启动寻找程序,或通过翻查族谱等方式进行寻找。
  当天下午2点过,记者与孙春龙取得联系。电话里,他称确有其事,“有朋友跟简氏宗亲会取得联系,但是难度还是比较大。”此外,他介绍,远征军孤坟在云南较多。目前,他们在云南施甸这一带,找到的与简少良战士情况类似,有墓碑的远征军坟有七八座,而没有墓碑的则多达10多处。
  “前几天,就为一个远征军的坟,找到了家乡的亲人。”孙春龙说,一般墓碑上情况详细的,相对而言会比较容易寻找一些。

打进热线
疑似亲人发声:
70多年了,终于找到了

  6月11日下午,就在各方人士四处寻找时,一则电话打进了本报热线028-96111。电话接通后,对方语气有些激动,“他应该就是我父亲惦记的大哥,我们等了70多年。”
  电话那头,一位名叫简张红的男子称,他当天看到这篇报道后,立即将报道中的线索与父亲曾讲过的情况一点一点地认真比对,“越比对,心里就越激动,基本可以确定他就是我们一家子寻找的亲人。”
  “我父亲叫简绍云,家中排行老六。”简张红说,如今自己的父亲已经86岁高龄,还一直惦记着那位出川抗战的大哥“简绍良”。
  “父亲曾说过,他那一辈家中有8个兄妹,大哥名叫简绍良。”简张红回忆,简家是从崇州搬到成都的,“当初他们几兄弟,来到成都学做裁缝,后来就定居在了水井街。”
  后来,抗战打响,征兵的告示发了来,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简绍良就被抓了壮丁,前往云南去打仗。”简张红说,他的父亲当时还小,记忆里只有大哥走了,“再也没回过。”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楼主|dejiao 发表于: 2017-6-12 08:22:00|显示全部楼层
前往祭拜
感恩各界志愿者
简家人计划赴云南祭扫

  “实在没想到,我们等了70多年的亲人,终于要找到了。”简张红说,他们一家推测,名字里的“少”字不同,“但战争年代,为了登记方便等,很可能就把复杂的‘绍’简化成了‘少’。”随后,他把消息发布到家族群里,引来一家子的惊喜与感慨。
  “这个消息的确很好。”当天下午4点过,记者将这一消息转达远在云南的苏泽锦,“如果确定他们的情况属实,一定欢迎他们来云南,能为牺牲的远征军找到亲人,我们感到特别荣幸。”
  “特别感谢志愿者,尤其是云南的苏泽锦老师。”11日晚6点,记者在成都羊犀立交一小区见到了简张红一家,他特别感谢苏泽锦及当地守护简少良坟墓的热心人。同时,他说,父亲虽记忆逐渐不清了,但他还是会把这消息尽快告诉老人,“毕竟他等了自己哥哥70多年,不论生死,如今终于知晓了。”
  “我们已计划着到云南为他祭扫。”简张红说,相信大伯也一直等着老家亲人前去,“他的抗战精神,我们也会讲给后人学习。”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杨力摄影杨涛
 一眼 发表于: 2017-6-16 07:07:00|显示全部楼层

学者花20多年帮中国远征军烈士找家人 网友接力

源自:中国青年报
原文标题:网友为中国远征军烈士简少良接力寻亲

  为帮助一位长眠地下的中国远征军寻找家人,苏泽锦寻觅了20多年。而这一次,她的寻觅可能有了结果。

从一个人的寻找到一群人的寻找
  日前,一则“寻找成都东水井街远征军简少良后人”的网帖引起了许多网友的关注。一场寻找简少良亲人的爱心接力迅速在网上展开。
  发现简少良的是云南施甸县长期研究滇西抗战历史的学者苏泽锦。
  20年前,在施甸太平镇乌木村,苏泽锦第一次看见简少良的墓。墓碑有些歪斜,陷在玉米地里,上面字迹清晰可辨:简少良,原籍四川省成都东水井街人氏,享年29岁,中央陆军71军87师260团1营3连上士排副。
  苏泽锦意识到,这是施甸县为数不多有根可循的中国远征军将士的坟墓。
  既然有家,就应该帮助他回家。但是苏泽锦一遍遍翻看地图,在网上查询,都没找到东水井街这个地名。
  多年来,她给四川成都市民政局打过两次电话,寄过几封信;她还给电视台寻人节目组打过电话;有了手机后,她加入各地的寻人群,发布信息;两年前,她联系上成都的一个民间志愿者团队帮忙寻找,但都没有得到任何音讯。
  然而这一次,苏泽锦之前发布的信息被广东一个帮助老兵寻亲的志愿者团队看到,他们迅速将其在网上发布。这一消息很快在朋友圈发酵。特别是6月10日、11日,经过《春城晚报》和《华西都市报》连续刊登报道后,苏泽锦接到来自全国各地的电话,有的是抗战老兵后人,有的是志愿者,大家纷纷表示愿意捐资或提供寻亲线索。
  6月11日,一个名叫简张红的男子从成都给苏泽锦接打来电话,称简少良有可能是他父亲的大哥。
  简张红说,他父亲简绍云,家中排行老六,如今已经86岁高龄,老人一直惦记着70年前离家抗战的大哥“简绍良”。简家过去就住在水井街。虽然“简绍良”变成了“简少良”,但他们认为他可能就是父亲失去音讯几十年的大哥,他们要来施甸县为大伯扫墓。
  这个电话让苏泽锦瞬间热泪盈眶。虽然还要进一步核实,但她希望“漂泊异乡70年的英魂这一次能等来他的亲人”。

青山处处埋忠骨
  关于简少良的去世,著名滇缅抗战史专家戈叔亚认为有两种可能,“要么是作战牺牲,要么是重病身亡”。
  他分析说,1942年5月,日军攻陷云南龙陵县城后,占据了怒江西岸的松山。当时驻扎在此的部队有中国远征军71军36师、87师、88师等,他们炸毁了唯一的通道惠通桥,阻止了日军的进攻。从1942年5月至1944年5月间,中日两军一直对峙于怒江两岸。
  由于简少良去世于1943年8月,当时还没有大规模作战,一些牺牲的士兵被战友们安葬在附近的山上。简少良墓碑上就留有曹世杨、张文祥、魏高魁、曹西庆、张怀德5名战友的名字。
  发生在1944年6月至11月的龙陵战役,成为了抗日战争中极为艰苦的一场攻坚战,中日双方集中了10多万人在龙陵县松山一带反复厮杀。龙陵之战以中国远征军的胜利而告终。
  这场战役中国人虽然胜利了,却伤亡无数。
  在乌木村,苏泽锦曾拜访过抗战老兵杨庆立。
  杨庆立在战后与村里的一名女子结婚,到老都没回过故乡。他只记得“家就在重庆机场旁边”,但想不起具体的位置。
  当年,杨庆立所在部队里的士兵大多是四川籍。他们驻扎在怒江东岸的乌木榔、鲁躲、五磨、五里洼等村寨里,多次渡江去攻打松山,大部分人都牺牲在了松山,只有少部分回到了驻地,其中一些因伤势过重而牺牲。
  杨庆立记得当时村里的男人很少,掩埋阵亡将士的都是妇孺,无法给将士们立碑。
  多年来,在万兴乡文化站工作的苏泽锦,不断奔走于滇西的崇山峻岭中,收集滇西抗战的一手资料,寻找滇西和缅甸还在世的抗战老兵。
  “施甸境内掩埋了大批阵亡远征军将士,但大多数坟茔都已与泥土融为了一体。”苏泽锦说,目前,他们能找到的大约有48座冢。但其中写有家乡地址等信息的屈指可数。大多数是无名墓碑,几十年来在怒江岸边风吹雨淋,没人知道他们来自哪里,卒于哪年。
  寻找抗战老兵30余年的戈叔亚也表示:“这样的军人墓,在滇西一带有很多,有的有墓碑,有的只是个坟堆。”
  而更多阵亡的将士可能连坟冢都没有。
  曾多次到松山寻找史料的戈叔亚发誓要找到在松山战役中阵亡的中国将士的全部名单,将他们的英名供奉起来。“留在大山上的伤痕看得见,留在人们心中的伤痕是看不见的。”他说。

民间自发性保护抗战遗迹
  在滇西,人们总是在一座青山、一个村庄、一张老照片、一堆孤坟、一位逝去的老人那里,与滇西抗战这段历史相遇。
  “滇西都像一座巨大的历史博物馆,在这里长大的人都对那段历史有着特殊的记忆和感情,他们对那段历史的了解不是来自书本,而是民间的口口相传。一个乡村野夫都可能会告诉你一段奇特的往事。”戈叔亚说。
  在中国,很少有地区像滇西的保山市、腾冲县、龙陵县、施甸县等一样,从政府到民间,都把寻访老兵和他们的后代、寻访和这段历史有关的一切当作一种责任。
  2011年9月13日和2014年6月12日,云南省两次举行“中国远征军抗日阵亡将士”公祭活动,将部分在缅甸牺牲的中国远征军遗骸寻取回国,安葬在腾冲国殇墓园“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公墓”内。这是战争结束以来,中国第一次把滞留在海外的二战阵亡将士遗骨接回祖国安葬。
  除了在异国他乡牺牲的10万英灵,那些留在云南滇西回不了家的战士也被当地人所惦记。
  在施甸县的东安村,农户陈相才一家三代已经为江西籍士兵向辉守墓70多年。当年,牺牲后的向辉被陈相才的祖父安葬在中山村白草坡公路上侧。每逢清明和农历七月十五,他们都要为他上坟烧纸。
  受县文物管理所的委托,多年来,施甸县乌木村的村干部带着村民们,翻山越岭寻找荒烟蔓草中的孤坟,对每冢墓进行标记。
  67岁的杨春玉是乌木村的老支部书记,他家的祖坟旁边就有一座无名军人墓。每次祭拜自家祖坟时,他都要祭拜他,他还专门刻了一块碑,上面写着“抗日英雄”。
  简少良的墓一直伫立于农户的玉米地里,没有被铲除。由于它处于怒江东岸的陡坡,屡遭泥石流的冲击,当地文管所、村委会和村民们一起,将这座孤坟进行了修缮,新立了墓门架,保留了原来的墓碑。
  20多年来,苏泽锦常常去乌木村为简少良扫墓。“每次我来约杨春玉上山,他都要背上一把砍刀,去砍掉墓周围的杂木乱草。”苏泽锦说。
  多年来,苏泽锦一直希望能帮助那些有信息的亡灵寻找到家人。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台盟云南省委、云南省台联、九三学社云南省委员会已经注意到了这些民间保护行为。在提交云南省两会的提案上,政协委员们说:“目前得以幸存的滇西抗战遗迹,许多是由民间自发性的保护而得以保留。”
  同时,提案直言不讳地指出,由于历史原因,滇西抗战遗迹在很长时间里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和宣传。至今大部分有价值的遗迹还处在原始状态,在风吹日晒中损坏。
  “我一直期望,能将那些散落在田间地头、山野僻壤的远征军遗骸,归葬一处,以让人们记住那些为国捐躯、长眠异乡的英魂。”苏泽锦说。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老乡亲 发表于: 2017-7-2 10:22:00|显示全部楼层

成都籍远征军埋骨滇西70年追踪 简少良的亲人找到了

源自:华西都市报
b.jpg
简少良六弟简绍云
  山之上,国有殇。成都一千多公里外的云南施甸,一片郁郁葱葱的山林间,埋葬着抗日英烈的遗骸。
  他们,有的被后人发现,有的则被时光遗忘。
  此前,在怒江东岸的一处半山坡,志愿者发现了一座孤坟。碑文破旧,依旧能够辨认出,墓主是成都籍远征军简少良,29岁时牺牲在这片土地。战友将他安葬,直到20多年前才被云南志愿者偶然发现。(本报曾连续报道)
  6月,在云南、四川两地志愿者接力寻找下,7月1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获悉,简少良的六弟──86岁的简绍云老人健在。
  得知简少良的埋骨处后,其家人表示,“不管再远的路,也要去看看他。”

确认
86岁弟弟健在

  “从小,就听我父亲讲过大伯的事。”6月22日,成都崇州一养老中心,简少良的侄子简张红说,“看到报道后基本可以确认,你们要找的简少良亲属,肯定是我父亲简绍云。”
  当天上午,坐在轮椅上的简绍云,戴着一副老花眼镜,始终盯着院里的一株老树,喃喃自语,“终于找到了。”
  “害怕他太激动,家人花了一周的时间,一点点告诉他这个消息。”简张红说,父亲曾提起有个失散的大哥,是打鬼子的抗日战士,去了云南不久就没了消息,“家人不知道他去了哪儿,也不知道是生是死。”
  “我在家排行老六,大哥就叫简绍良。”简绍云说,自己是家里排行最小的,如今,前面的亲人都相继去世,他们这一辈,只剩他和失踪几十年的哥哥,“家里人都觉得哥哥可能战死了,但我一直惦记着他。”

往事
曾穿军装回家

  在抗日史研究专家、志愿者的询问下,简绍云的记忆闸门逐渐打开。
  “我听说大哥是遭抓了壮丁,后来,好像在部队立功升官了。我几岁时,他还回过家一趟,穿着灰色军装,扛着枪。”
  “我就跟在他屁股后面跑,让他用枪打鸟。”那时候,简家还住在崇州大划镇的简家岭一带,简绍云有几个哥哥,还被送去成都水井街学裁缝,“没办法,家里人多,当时又穷,总得找地方谋生。”
  没几天,简绍云一家送别大哥,但令简家人都没想到的是,一去竟成了永别。
  1942年5月,日军攻陷龙陵县城,连夜占据怒江西岸松山。为防止日军继续深入,中国军队当机立断炸毁了唯一的通道──惠通桥。之后,凭借怒江天险等因素,中日两军陷入僵持。
  1942年5月至1944年5月,两军多次有试探性的袭击,未发生大规模战役。从简少良的墓碑可看见,他牺牲时,也正是在这期间。

接力
比对墓碑线索寻找

  6月,一则寻找简少良亲人的帖子,在微信朋友圈等平台受到关注。根据帖子信息,记者与云南志愿者苏泽锦取得联系。随后,根据本报报道,简张红打来电话,希望比对更多信息。
  “墓碑上有地址,成都东水井街。”抗战历史研究者泓影表示,根据简绍云所描述,当年几个哥哥曾在成都水井街学裁缝,“这个地址很可能是他与家人的通讯地址。那时候,相比小村庄,这些地方更易收到信件。”
  随后,记者与热心志愿者多次前往水井街一带寻找,但这里已成繁华的酒吧一条街。附近的老人,也对简姓了解不多。
  “我当过兵,为了方便,笔画较多的‘绍’,常会被写成‘少’。”简张红的猜测,也得到了多位抗战史专家的认可,“抗战期间,有部队的确要求简化名字。”
  最终,通过简家人给的线索,与目前掌握的线索比对,“可以确定,简绍云的大哥就是牺牲战士简少(绍)良。”

心愿
再远也要去看他

  “这么多年,终于有他的消息,整个家族都热闹了。”简张红说,他第一时间把消息告诉了家里人,“大家都在讨论,这个当兵失踪这么多年的简家人,终于找到了。”
  “特别感谢帮助我们寻找亲人,以及守住大伯墓地的当地政府和村民。”简张红说,父亲得到消息后,的确很激动,他很想去看看大哥的坟墓,为他敬上一杯酒,告诉他家人没忘记他。“但父亲身体不好,腿脚特别不便。”简张红说,无论有多远,他要去看看大伯的墓,“到时候,我会拍照、拍视频,回来拿给父亲看,也算了了父亲一桩心愿。”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杨力受访者供图
 嗨哟嗨哟 发表于: 2017-7-6 15:07:01|显示全部楼层

成都籍远征军埋骨滇西70年 亲属抱乡土墓前祭奠

源自:封面新闻

原文标题:成都籍远征军埋骨滇西70年 侄儿怀抱一杯家乡土撒在大伯墓前

0rBX-fyhwres6362632.jpg
  大概74年前的一天,现场前线,身边炮火断续不止,一位年轻的远征军军官在战友的怀里离世。这里是云南怒江两岸,中国军人和日寇在两岸对峙,在这条关乎民族生存的地理屏障前沿,这位军官客死异乡,长眠于此。
  几十年后,墓地从一片茂密的玉米地中被发现,尘封的历史由此打开。穿越70多年的碑文斑驳脱色,但铭刻记载却清晰可辨,这是一位为国捐躯的成都籍将士。怒江畔云南施甸县孤山上的墓地,呼唤着他在成都的亲眷族人。在众多志愿者的努力下,通过封面新闻独家报道和寻找,70多年后,我们在成都找到了这位叫简少良的牺牲将士家人。
Z_3Y-fyhwres6362549.jpg
  7月6日中午,简少良的侄儿、弟媳、侄儿媳、侄孙一行4人飞抵云南,这趟70多年后特别的“会面”,成都带来的最特别的礼物,是怀抱一捧成都家乡的土。他们说,要把这捧家乡土撒在简少良的墓前。而因为年事太高,担心旅途劳顿出现状况,唯一健在的同辈、今年已87岁高龄的六弟简绍云临时取消了赴滇行程。

六弟激动未眠,特地嘱咐带来一捧家乡土
  6日中午,华西都市报记者抵达昆明机场,随后不久将转机前往保山市,地处怒江东岸的施甸县离保山市不远,大概几十公里。
  在机场,记者遇到了专程前往施甸祭拜的简少良亲属一行。这一次,简家原本计划来5个人,除了一直和记者联系的简少良侄子简张红,还有简张红的妻子、9岁儿子和老母亲。“老父亲年纪大了,他虽然本人很想来,但考虑到身体状况,最终他老人家就不亲自来了。”简张红说。
  简张红怀里抱着一个瓶子,里面装的是土。“这是专门从老家带的土。”简张红说,此土是在老家崇州大华镇的村里挖的,这是全家去看往大伯最重要的物件,也是老父亲简绍云特地嘱咐的。
  老父亲简绍云虽然身体不好,晚年老两口也一直生活很平静,但“消失”70多年的大哥突然有了消息,简绍云生活起了波澜,几十年的很多记忆又重新打开。在家人前往云南的头一晚,简绍云几乎激动未眠,天亮时又反复询问土放好了没有。
  按照计划,今天下午,简绍云一家4口将继续飞往保山,当地政府和志愿者团队将会为他们一家,以及另外几家来自外省的亲属团做好妥善安排。
apUn-fyhwres6362070.jpg

记忆打开:“大哥去打鬼子,去云南就没消息了”
  几天前,华西都市报记者曾到崇州找过简绍云老人,简绍云对大哥的记忆又重新打开,虽然过去70余年,但很多事情他还记得比较清楚。
  “我在家排行老六,大哥就叫简绍良(简少良)。”简绍云说。今年87岁的他是家里排行最小的,简少良是排行老大,比他大十几岁。现在,前面的亲人都相继去世,他们这一辈实际上只剩他健在。
  这么多年来,简张红不止一次听到老父亲念叨,知道有一个叫简少良的大伯去打日本鬼子,后来就再也没消息了,到底人在哪也不清楚。
  “家里人都认为哥哥可能战死了,但我一直惦念着他。”简绍云几十年的念叨,在最近真的寻到了答案。
  简少良去当兵的时候,简绍良已经七八岁记事,还记得大哥童年陪伴的片段。“我喜欢跟在他屁股后面跑,让他用枪打鸟。”那时候,简家住在崇州大华镇简家岭一带,简绍云有几个哥哥,后来因为家里穷,包括简少良在内几个兄弟被送到成都水井街学裁缝,谋一个生存的手艺。
  根据简绍云的回忆和志愿者及史学专家的对照,基本确定当年简少良应该是被抓壮丁当了兵,走上抗日前线,可能就是在水井街被带走的,最后墓碑名字写的是简少良,而不是绍良,应该是登记的时候为了方便简写所致。
  后来,简少良在部队立功升官,简绍云还记得不久后,大哥还回过家一趟,衣着灰色军装,扛着枪。没几天,简绍云一家送别大哥,但令简家人都没想到的是,一去竟成了永别。此后几十年,再无简少良的任何音讯。

拨散历史尘封,碑刻指向成都寻找亲属
  简绍云已经不能再记得,具体是哪年一家送别大哥。根据远征军战史的记载对照,或许当年简少良跟随部队开拨到云南怒江前线,也就是他最后长眠的地方。
  说到远征军,就不能不提怒江。这条发源于那曲,最后从缅甸流入印度洋的大江,曾对民族抗战有着重要意义,在日寇意图进犯西南,中华民族最危难的那几年,怒江几乎是民族存亡的最后一道地理屏障,中日两军对峙于江两岸。
pPTJ-fyhwres6361997.jpg
  1942年5月,日军攻陷龙陵县城,连夜占据怒江西岸松山,进逼怒江东岸。怒涛滚滚,为防日军持续进犯,中国军队当机立断炸毁了唯一的通道──惠通桥。之后,凭借怒江天险等因素,中日两军陷入僵持。从1942年5月至1944年5月,两军多次有试探性的袭击,未产生大规模战役。而从简少良的墓碑可看见,他牺牲正是在这期间。
  1943年的一天,简少良客死他乡,他的战友在战场周围将他掩埋,得于一个军官身份,而立碑铭记。匆匆掩埋,战友又继续去打仗了。
  日寇被击溃,敌人被赶走,硝烟慢慢散去。郁郁葱葱的树木让曾经保家卫国的战场归于平静。
  就这样,几十年过去了。直到20多年前,云南施甸县一位叫苏泽锦的当地志愿者,一次偶然的机会走进太平镇乌木村一块玉米地,周围种满1人多高玉米地的深处,她第一次看到了简少良的墓地。它静静地躺在那儿,看不出有祭扫的痕迹。
n3Wd-fyhwres6361603.jpg
  出于对军人的尊重,她刨开了周围的玉米和坟头杂草,一座墓门残破、充满历史感的远征军墓清晰呈现在眼前。
  轻轻拭去碑上泥土,如同拨散历史尘封。“71军、殁于癸未年、成都”等字样,依然清晰可辨。铭刻所载,墓主人是远征军71军87师260团1营3连上士排副成都人简少良,不幸牺牲于此,战友将他埋葬在半山腰上,并立下此碑。苏泽锦回忆说:“我有家人参加过远征军,所以对抗日战争这段历史很感兴趣。”她仔细记下碑文信息,并指向成都,寻找简少良的家属族人。

家乡来人祭拜,“一捧墓地的土,也要专门带回家乡”
  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当年抗击日寇惨烈之战役,滇缅不在少数。苏泽锦说,像简少良这样的墓,在滇西一带有很多,大多都是保家卫国的战士留下,有的只有坟堆。简少良有完整的墓碑,埋没在一片玉米地里,很难引起注意,也碰巧因此而妥善存于至今。由于担心墓地被破坏,她发现后即联系了当地文管所,呼吁村民一同保护。2014年,在多方努力之下,这座远征军孤坟,得以重新修缮,新立了墓门架。
  滇缅抗战史专家戈叔亚告诉记者,简少良牺牲之时,中日两军正对峙于怒江两岸。作为远征军71军87师一员的简少良,当年应该与部队驻扎在怒江以西的施甸一带,1942年5月后对峙2年,互有试探性袭击。因此,简少良的牺牲可能性,要么是在敌我交火中阵亡,要么是恶劣艰苦环境中染疾而终,他的战友只能在艰苦的战场前线,在山上就地找一块地给他安葬,能在异乡长眠。
  今年6月,从苏泽锦偶寻简少良70多年前墓地开启的寻找简少良亲人活动,通过云南四川两地众多网友和志愿者的一一相传,在本报独家报道并持续努力寻找下,找到简少良尚健在六弟──87岁的简绍云老人及其后人。
  “畏惧他太冲动,家人花了一周的时间,一点点告诉他这个消息。”在昆明机场,简张红说到了找到大伯后的细节,这个消息让老父亲包括他在内的每位家人都很激动。虽然这次作为简少良最亲的直系亲属、手足兄弟没能赶来,但他们一家4口到达云南,除了特地从老家村子带来的泥土,明天到施甸县大伯墓地祭拜后,还将带一捧墓地的土,专门带回成都老家,撒到村子里的那条小溪。“70多年了,我们对这种亲情,需要有这么一个仪式感强的过程,把家乡的土带给大伯,让他闻一闻;把墓前的土带回老家,就像带他回家一样的感觉。”

计划:民政部门将出具证明材料
  记者联系施甸县委宣传部及相关热心志愿者团队了解到,今天简少良的4位亲属代表按期抵达施甸县后,将和另外两位来自河南的王春泉,来自陕西的郑发平的亲属会合,7日7日当天,将由专车安排前往三位牺牲将士的墓地进行祭奠活动,并举行滇西远征军阵亡将士墓地普查及遗骸寻找活动启动仪式,重走当年的滇缅公路,远眺惠通桥,参观碉堡等战场遗迹。
  同时,施甸县民政局将向三位亲属出具证明材料,以便各位亲属向当地民政部门申报烈士。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楼主|dejiao 发表于: 2017-7-8 09:22:00|显示全部楼层

成都籍远征军埋骨滇西70年 亲属带家乡土首祭跪拜

源自:华西都市报
3u3c-fyhwres8519279.jpg
简张红将家乡带来的泥土敷到坟前。
W5Ds-fyhwres8519009.jpg
简少良后人简张红一家在怒江边的简少良坟前祭拜。
  “成都籍远征军埋骨滇西70年”追踪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李逢春杨涛 云南施甸县摄影报道
  7月7日上午,从施甸县城前往太平镇乌木村的崎岖山路,著名的怒江雾汽缭绕,就在山下一览无余。车辆剧烈颠簸,成都籍阵亡远征军简少良的亲侄儿简张红静静地看着窗外。
  74年前,大伯就在脚下这片抗战的土地上阵亡,墓地藏在江畔一片玉米地深处。74年后,他和亲属代表一行4人,第一次来到这里祭奠。
  随着目的地越来越近,这位曾经也是军人的汉子已双眼含泪。上午11点,从成都走上抗战前线并牺牲在他乡的远征军简少良墓前,在74年后迎来了自己的成都后人。
  
 楼主|dejiao 发表于: 2017-7-8 09:22:00|显示全部楼层
侄儿:老家的土,让您闻一闻
  上午11点,车在怒江边的乌木村停下,闻讯而来的村民等候在这里。不远处就是怒江,对岸就是龙陵县,当年被日寇占据,成两军对峙之势。村民指着茫茫大片的玉米地告诉成都来的亲属说:“这里当年就是打仗的地方。那位军官的墓就在上面,我带你们去。”
  在守墓村民的带领下,简张红一行穿越一片玉米地,一言不发的简张红开始低声抽泣。
  十分钟后,茂密的玉米地豁然开朗,一座坟墓映入眼帘。“这就是简少良的墓。”村民刚说完,简张红走到大伯的墓地前,再也抑制不住情感,放声哭泣:“大伯,我把老家的土给你带来了。”他把专程带来的家乡土拿了出来。原本简少良唯一健在的手足兄弟、87岁的简绍云此次准备前来,但考虑到路途劳顿,最后取消了行程。但老人特地交代儿子简张红,一定要回一趟崇州老家大划镇简家岭,在祖宅周围挖些泥土带到云南。
  在大伯墓前,简张红郑重地将老家的泥土倾倒在墓碑旁,“大伯,这是老家的土,让你闻一闻。我还要把你这里的土带回去,放在你长辈兄弟的墓前。”简张红很认真地说完这些话,抹去眼泪后,又把墓地的泥土装进器皿,准备带回老家成都崇州。

守墓村民:我们了了一个心愿
  在现场,简家后人一一和几十年来义务帮忙守墓的村民握手致谢。按计划,当天中午开始,在相关文史专家组织下,简少良墓地将组织遗骸发掘,为下一步归置烈士陵园做好第一阶段的工作。
  记者找到玉米地的主人、57岁的杨和江,他也是最主要守护简少良墓地的村民。
  杨和江说,因为经常听今年已经82岁高龄的父亲杨祖昌说起当年抗击日寇的事情,所以他对这些抗日将士很崇敬。简少良的墓地他从小就知道,村民都在自发保护,每年还要定期补土。
  1983年这块地被分给了他们家,从那以后,义务守墓的工作就主要由他来完成。简少良亲属的到来,让他很激动。“我们了了一个心愿。这么多年,我知道这个阵亡的军人是四川人,来自成都,今天终于见到了他的家人。”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3-29 03:21, Processed in 0.109200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