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查看: 1070|回复: 0
 再轮回 发表于: 2017-6-20 09:44:01|显示全部楼层|阅读模式

[探讨研究] 天主教的中国化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复制链接]
源自:中国民族报  : 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主席、中国天主教主教团副主席  房兴耀
170625316.jpg
  中国天主教神哲学院的主体建筑是根据中国传统“天圆地方”设计理念建成的,耸立在中央的是天坛式的圣母领报堂。本报记者 蓝希峰摄; e, h8 b. d5 e. I. |6 Z! y http://www.phoer.net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这一理论高屋建瓴,立意深远,受到各大宗教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响应。
http://www.phoer.net 2 f8 D# f: ]) f" s  天主教中国化的艰辛历程- G- N) P9 V  [5 `* a; O http://www.phoer.net
  ; c" z. e; h7 S4 A http://www.phoer.net
  天主教会是一个外来的宗教,中国化非常必要。实际上,早在唐朝,景教入华就已经拉开了基督宗教中国化的序幕。由于基督宗教在华传播时断时续、跌宕起伏,其中国化的历程也复杂多变、意味深长。
http://www.phoer.net 0 A; n( D' [4 e! T8 h( d6 ^# L  “本地化”是普世教会的共同的说法,对于中国天主教会来说,“本地化”和“中国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概念。但“中国化”比本地化要更加具体,指向更明确。5 H+ ~1 n) L, u4 P http://www.phoer.net
  中国天主教“中国化”经历了艰辛的历程。元朝末年,意大利方济各会士孟高维诺受教宗尼古拉四世派遣,经印度来到元大都,即今天的北京传教。当时统治中国的是北方蒙古民族,孟高维诺获准在北京传教,并做出了一系列“本地化”的尝试。他学习蒙古文化,并将部分新、旧约《圣经》翻译成蒙古语;收留儿童,对他们进行要理讲授;成立唱诗班,修建教堂,天主教本地化取得了很大成果。然而,由于孟高维诺只注重在蒙古上层社会中传教,所以元朝覆灭后,天主教几乎立即随之消失。
http://www.phoer.net $ J- g+ S" P  u, Y6 {  明朝末年,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神父再次把天主教传入中国,并取得相当成功。利玛窦与其他耶稣会士尝试将基督信仰融入晚明时期的儒家文化,采取了一系列“适应”的策略,走教会“本地化”的道路,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国化”。利玛窦在未进入中国本土之前,停留在澳门的时候,就开始学习中国文化。利玛窦到广东肇庆后,在装束上扮成僧人,后改穿儒服,并广泛结交贤士。在北上途中,利玛窦完成了著名的中文著作《天主实义》。该著作是利玛窦把福音融入中国文化最好的例证。可以说《天主实义》是一部用本地语言,即用汉语论述天主教信仰的神学著作,影响了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等朝廷重臣接受天主教信仰,为中国教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s: }: U% e" x- r# W http://www.phoer.net
  利玛窦去世后,后来的传教士抛弃了利玛窦以适应为主的“本地化”传教路线,修会之间彼此指责,否定利玛窦允许中国教徒尊孔祭祖的传统习俗,禁止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上帝”等词语来表达西方天主教的“神”,生硬地主张以拉丁文“Deus”之音译“徒司”来称呼“天主”。这一文化层面的争论,最后竟上导致中国皇帝和罗马教宗出面干预。尤其是利玛窦之后的一些来华传教士,根本不了解中国文化,不识中国文字,致使康熙皇帝震怒之下,宣布禁止西洋人等在华传教,除非接受“利玛窦规矩”,否则一律驱逐出境。罗马教廷的这一决策,导致“百年禁教”,使天主教的中国化建设遭受了巨大损失。' S; s+ G6 _# R http://www.phoer.net
  1919年,教宗本笃十五世颁布《夫至大》通谕。该通谕旨在收回西方列强的“保教权”,提倡培养本地神职。因为福传并不是要建立一个由外籍传教士管理的教会,而是要建立一个由本地神职领导的本地教会。虽然该通谕并未专指中国,然而人们普遍认为,该通谕是中国教会实现“中国化”的一个重要转折。
http://www.phoer.net % O' z1 g* p( x+ O  由于受到《夫至大》通谕的启迪,加之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高涨,要求教会中国化的呼声越来越高。主要代表人物有英敛之、马相伯等具有较高民族气节的天主教徒。那时候,有的外国传教士也意识到了教会“中国化”的重要性。例如,比利时传教士雷鸣远神父,提出了“中国归中国人,中国人归基督”的主张,被人们当作“中国化”的典型例子。另一位积极主张中国教会“中国化”的外籍传教士是刚恒毅枢机。1922年,教宗任命他为首位宗座驻华代表。在刚恒毅的努力下,1926年,教宗庇护十一世亲自在圣伯多禄大堂举行祝圣典礼,将6名中国神父祝圣为主教,成为自罗文藻以来获祝圣的首批中国籍主教。刚恒毅在力争摆脱保教权对中国教会的束缚方面,做出了不少努力。但总体来说,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天主教会仍未摆脱由外籍传教士主导的局面。
http://www.phoer.net ( c3 c1 u7 i+ o- G3 G9 z  在历史上,中国教会为实现本地化做出了不少努力,一直在探索教会与社会政治学文化相适应,建立教会本地化的途径。历史证明,哪一个时期,教会与当时的社会适应得好,与文化结合得好,教会就能够健康发展。反之,教会的传教事业就会受到严重损害,甚至停滞和倒退。
http://www.phoer.net ) Q/ c% C2 r; [0 ^( B  新中国成立以来天主教中国化的主要成果
http://www.phoer.net ( p* T2 [3 E/ z6 r- L0 u* S  ! C: y. C; V) m4 F" H3 [ http://www.phoer.net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天主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反帝爱国运动,教会中的有识之士倡导“自立革新”,教会面貌焕然一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教会的中国化进程有了长足发展。“一会一团”坚持不懈,努力推进教会中国教会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天主教界先后召开了圣保禄年神学研讨会和纪念利玛窦来华400周年神学研讨会,强调传福音应尊重本地文化。+ s( n6 ~9 W% l" J! D http://www.phoer.net
  近年来,天主教界还召开了三届本地化神学论坛。论坛分别围绕教会本地化的历史经验、教会本地化的现实意义、民主办教等专题进行研讨。通过对教会本地化神学建设的研讨和分享,为今后中国教会本地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思考。为教会更好地融入中国文化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支持。“一会一团”举办了中国天主教文化艺术展,以大量图片,书画作品和教会艺术品,展示了中国天主教的本地化文化艺术魅力和在牧灵福传、社会服务、教会发展、友好交往、教会本地化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为了更好地向广大神长教友推广中国天主教在本地化神学探讨方面的理论成果,“一会一团”将近年在本地化探讨方面的论文编辑成册,出版了《为了人灵的得救:教会本地化神学研讨会论文集》《与时代共进:教会本地化神学研讨会暨纪念梵二会议五十周年论文集》《扎根文化:第三届天主教本地化神学论坛论文集》。其中的一些优秀论文,列入“基督教中国化研究丛书”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向教内外读者展示中国天主教在本地化、中国化上的努力以及相关神学研究的现状。3 N. @/ S! Z% Q9 h% ]2 [ http://www.phoer.net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天主教的中国化进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 p( F3 H. M: V; @' ?' D http://www.phoer.net
  神职中国化。新中国成立后,教会中的有识之士倡导“自治、自养、自传”,建立新型的教会。那时候,许多外国传教士因违法或政治原因离开中国,从此管理教会的权力才真正交到中国神长教友手里。1958年,由于梵蒂冈拒不承认湖北武汉和汉口两教区选出的主教,迫使中国天主教开始自选自圣,至今已自选自圣了190余位主教,司铎3000余人,修女约5800多人。如今中国天主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原则,完全实现了神职的中国化,中国教会不再是“洋教”。
http://www.phoer.net 6 v) T! u$ b$ T3 V2 h" U9 m/ U  制度中国化。虽然天主教是一个实行圣统制的宗教,但是由于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政教关系不同,教会管理方式也不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教会根据国情和教情实际情况,在牧灵福传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规章制度,如代表大会制度、教区管理制度和民主办教制度。这些制度是中国天主教中国化建设的重要保证。其总的精神是教会实现“集体领导、民主管理、相互协商、共同决策”的民主办教机制。这些规章制度是其它国家教会所没有的,是中国教会牧灵福传的特点,也是教会制度“中国化”的主要表现。其目的是使基督的福音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之中。
http://www.phoer.net . _! e9 R) T6 t. g+ P+ B9 L  礼仪中国化。天主教传入中国,至上世纪80年代几百年中,中国天主教在礼仪方面一直延用的是脱利腾公会议所制订的拉丁礼仪。中国教会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酝酿进行礼仪改革,使福音精神更好地接近人民。上世纪90年代,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印制了《中文弥撒经书》《瞻礼单》《教会圣事简编》《弥撒经书总论》《礼仪导论》《礼仪宪章》《感恩礼沿革》《讲道要则》等有关礼仪更新的宣传出版物。目前,全国各地教会都用中文举行弥撒礼仪,为了满足部分老教友的习惯和要求,还有个别教区举行拉丁弥撒。
http://www.phoer.net 4 ]- l0 E4 s+ G( x* J  圣艺中国化。圣艺中国化是礼仪本地化的另一方面,因为礼仪中国化不仅是用中文举行弥撒,圣乐、教堂建筑、圣像绘制等方面也需要中国化,融入中国文化元素。当前,中国教会随着礼仪更新的推进,涌现出了不少由本籍神长教友创作的中文圣歌,有些教区在重要教会节日或特别庆典中使用中国传统表演中的威风锣鼓、锁呐、二胡、马头琴等乐器,较好地体现了礼仪的中国特色。8 d" c, O$ m' i* j http://www.phoer.net
  教堂中国化。传统天主教教堂,通常是哥特式或罗马式。以前传教士们在中国所建的教堂,大都属于这两种类型。但也有少数教堂建筑,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例如,始建于1887年的北京北堂,其主体建筑为哥特式,教堂正门左右两侧的碑亭却是中式建筑。始建于1876年的贵州教区主教府的钟楼,完全是中式塔楼建筑;山西洞尔沟等地新建的教堂,完全采用我国宫廷式建筑。今天,越来越多的教堂都体现出中国建筑文化的元素。如新建的中国天主教神哲学院,其小圣堂外部结构为北京天坛式建筑,窗户彩色玻璃是由剪纸剪出的人物圣像,较好地体现了中西文化交融的特点。
http://www.phoer.net * A: R, y$ P6 i1 }  圣像中国化。天主教有崇敬圣像的特点,耶稣像、圣母像尤为教友们所钦崇。但传统的圣像都是以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教会艺术家所绘制的圣像为标准。上世纪初期,随着本地化高涨,拉美等不少国家在圣像绘制上都加入了本国文化元素。中国也有神长教友做出了新的尝试,例如,上世纪30年代朱家驹所绘制的中式圣母像、佘山圣母像等,都融入了中国女性的元素。当今,更有不少神长修女教友在进行中式圣像创作。; v9 s+ k+ G- |6 ^ http://www.phoer.net
  神学中国化。天主教中国化的上述特征,都是一些有形可见的形式。而无形的中国化,应为神学思想的中国化。只有神学中国化,才可能更好地把基督的福音融入我国有优秀文化传统,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更好地建立社会和谐的关系、政教和谐的关系。但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天主教的神学思想建设还是十分滞后的。所以,天主教的中国化建设,在注重外在形式中国化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在神学思想上要中国化。
http://www.phoer.net # `$ [: J8 c8 p# y- S  中国天主教会的中国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任重的工作。中国天主教的中国化经历了艰辛与曲折,目前的景象来之不易。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将努力把教会本地化和中国化的事业“划向深处去”,不仅在神学理论上要中国化,在教会生活、礼仪实践等方面,也要大胆尝试。只要有信念、有梦想、勇于探索,中国天主教的中国化道路就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再轮回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再轮回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再轮回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再轮回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再轮回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再轮回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3-29 05:33, Processed in 0.156000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