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睢文发|查看: 4604|回复: 18
[新闻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明年开启环球航次

 [复制链接]
9#
 远方的雁 发表于: 2014-11-22 22:47:00|只看该作者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将赴西南印度洋科考

源自:人民网

  22日晚20时45分,“向阳红09”靠泊江阴苏南国际码头
  人民网南京11月22日电(记者:姚雪青)22日晚20时45分,在江阴海事局两艘海巡艇的维护下,“向阳红09”船顺利靠泊江阴苏南国际码头。此后两天,它将在江阴再次搭载上“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于25日出发,赴西南印度洋执行2014-2015年试验性应用航次第二、三航段任务。
  据了解,圆满完成第一航段科考任务后,“向阳红09”船于今年8月16日返回青岛进行修整。其中,为实现24小时热水供应,改善船队员生活条件,“向阳红09”船更换一台1立方米电热水柜。为满足出海全船94人用水需求,加装一台20吨反渗透造水机,并更换了原4组救生艇架及救生艇等。
  此次向阳红09船搭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将前往西南印度洋中国大洋协会多金属硫化物合同区试验性开展资源、生物多样性和环境调查与评价。预计2015年1月21日返回毛里求斯路易港补给,2015年1月24日,从毛里求斯前往调查海区开展第三航段调查任务,预计2015年3月19日返抵青岛。
8#
 小姑凉可爱 发表于: 2014-11-18 07:47:0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征集LOGO

源自:中国青年报
  本报北京11月17日电(记者:王素洁)今天,“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与“中国蛟龙号科考”双LOGO全球征集活动在京启动,即日开始至2015年2月17日,蛟龙号将面向全球华人征集LOGO标识。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是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和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主要应用于中国深海科考。2012年6月27日,蛟龙号在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海试成功下潜至7062米,刷新了世界同类作业型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纪录,也标志着我国深海载人潜水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此次,除了蛟龙号科考的LOGO外,还启动了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标识的征集。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是继俄罗斯、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深海技术支撑基地,是中国走向深海的重要科研公共平台,主要承担深海资源勘探、科学考察、潜航员的选拔和管理、开展深海技术装备的研发和试验等工作。
  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主任于洪军表示,期望通过本次双LOGO全球征集活动,在全世界树立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与中国蛟龙号科考的品牌形象,从而吸引更多的科技创新企业共同携手为“中国智造”打下坚实基础。
原文标题:蛟龙号面向全球征集LOGO)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7#
 天朝明志 发表于: 2014-10-20 05:07:00|只看该作者

蛟龙号潜航员:深潜7000米就像坐3小时电梯

源自:重庆商报
⊙记者:郎清湘

  “潜航员就像陆地上的的哥,不仅会开蛟龙号,还要像4S店的维修人员一样会修理。”18日,“中国载人深潜英雄”、“蛟龙号”首席潜航员叶聪做客重庆图书馆,揭秘神秘的深海潜水,他用幽默的话语讲解专业的技术,引发现场阵阵喝彩。

蛟龙号怎么工作?
像坐电梯3小时潜入深海7000米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是国人多年的梦想,2012年6月30日,经过51次下潜,“蛟龙号”浮出水面,完成了7000米级海试的全部试验,也让这一梦想变为了现实。
  潜入深海7000米是个什么概念?等于坐三个小时的电梯。
  “和乘坐航天器不一样的是,乘坐蛟龙号下潜和上浮都不会失重,每秒0.6米到0.75米的速度,跟平时坐电梯速度一样。”叶聪说,每次潜入深海的时间概念是这样的:就像坐3个小时的电梯潜入深海,开展6个小时的工作,再坐3个小时电梯回到海面。
  坐蛟龙号如电梯,水下通讯就像玩微信,叶聪说,蛟龙号的通信采用高速水声通讯技术,潜水器与母船间可互传文字、语音还有图片,但还不能传送视频。
  “我想告诉大家一个重要的事实,载人潜水器可以让普通人到海底,在海底有各种各样的装备,就像天上有飞船和空间站一样,海底有载人潜水器,也有长期住在海底的工作站。”

深海有什么风景?
一片漆黑,就像晚上开车

  “蛟龙号深潜度现在已经达到7062米,已经处于海洋超深渊层。”叶聪说,在蛟龙号以前,我国的深潜深度不到1000米。
  只有2%的海洋面积超过了7000米。不同于文字描述得那么浪漫,所谓走向深蓝,在潜水员的实际体验中是走向漆黑。
  在下潜的过程中,200米之后蛟龙号能够看到的外面世界已经是漆黑一片,“很多人都会问我在蛟龙号里面能够看到什么,大家都知道流星,在海底看到的生物就像空中的流星。”
  叶聪说,在大海深处的航行,主要靠蛟龙号头部的10多个探照灯,如同夜间开车,只能看到前方10多米的距离。

科幻小说中的海底怪兽存在吗?
深海没巨型生物最多是海绵

  科幻作品中描述的海底世界奇妙又惊险,现实世界中的深海里到底有没有巨型生物,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
  叶聪在讲座中说,超过2000米的深海,其实就没有鲸鱼、鲨鱼等巨型生物了,只有一些颜色很浅的小鱼。
  “在深海看到最多的生物其实是海绵,形状也很奇怪,有的像丝袜,有的像酒杯。”叶聪说,许多科学家看到深海里游来游去的不同生物都格外激动,会忍不住发出惊叹,手舞足蹈地像个孩子。

乘蛟龙号需要怎样的身体素质?
大多数普通人其实都可以

  蛟龙号载人舱内径是2.1米,三个人在里面工作也不显得狭小,“一般是在里面吃顿简单的午餐,或者大小便都没问题。”
  至今,除了专业的潜航员和科学家外,还有包括非深海专业的科学家和记者一共14人乘坐蛟龙号潜入过深海,“只需要几个小时的培训就足够了。”叶聪说,其实大多数人的身体素质都可以乘坐蛟龙号。
  叶聪透露,目前入选第二轮潜航员的4男2女正在紧张的培训中,“年底就会有下潜的机会。”
  大家可能会问,既然蛟龙号这么牛,怎么没去寻找失联的MH370航班?叶聪表示,虽然7000米的水深对蛟龙号来说不是问题,但蛟龙号的特长是定点作业,而非大范围的搜索。海底灯光视线能见度只有10多米,仅靠蛟龙号去“大海捞针”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一旦目标确定,蛟龙号可以实施精细的打捞任务。
原文标题:蛟龙号潜航员:深潜7000米就像坐3小时电梯)
6# 青城山
 天朝明志 发表于: 2014-10-18 20:07:00|只看该作者

蛟龙号深海潜水器将业务化运行 向国外开放科考

源自: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重庆10月18日电(刘相琳)18日,中国“蛟龙”号深海潜水器总布置主任设计师叶聪在重庆图书馆接受采访时称,“蛟龙”号将在3年后结束试验性应用,进入业务化运行。作为一个纯科研用途的潜水器,欢迎国外科研机构申请使用。
  2012年7月,中国自主研发设计的“蛟龙”号潜水器成功完成7000米海试,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掌握6500米以上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蛟龙”号可在全球99.8%的海底实现较长时间海底航行,完成包括照相、沉积物和矿物取样、海底地形地貌测量等在内的科考作业。目前,“蛟龙”号处于试验性应用阶段。
  叶聪透露,“蛟龙”号现每年下潜深海几十次,每次都会搭载不同的科学家,主要执行资源勘探、环境评价和深渊科学研究等任务。在试验性应用阶段,将逐步完善“蛟龙”号海上作业技术体系,进一步提高“蛟龙”号的深海调查与作业能力,培养壮大一支相对稳定的潜航员和潜水器技术保障队伍,为全面实现“蛟龙”号业务化运行奠定基础。
  为满足“蛟龙”号业务化运行需求,中国已开始着手培养第二批深海潜航员。叶聪称,2012年已成功选拔6名潜航员学员,其中包括2名女性。他们从今年开始,接受为期2年的培训,在2016年通过考核后成为正式潜航员,届时中国将拥有8名潜航员,能初步保障“蛟龙”号业务化运行。
  “除潜航员外,已有14人乘坐‘蛟龙’号下潜深海。”叶聪说,在“蛟龙”号近一年多的下潜中,包括中国海洋局第二研究所、香港浸会大学、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内的多个科研机构使用“蛟龙”号科考,主要区域包括南海东北部、西北太平洋、东太平洋。今年底“蛟龙”号将赴西南印度洋,开展热液硫化物区的资源和生物勘察等科考。
  针对不少国家对“蛟龙”号军事化用途的猜测叶聪予以驳斥。叶聪表示,“蛟龙”号是一艘纯科考性质的潜水器,每次下潜人员为一名潜航员和两名科学家,以后这一性质不会改变。国内不少科研机构正申请使用“蛟龙”号进行深海科考,申请也同样面向国外科研机构开放,“科学没有国界”,欢迎国外科研机构申请使用“蛟龙”号。 ●
原文标题:“蛟龙”号三年后将业务化运行 向国外开放科考申请)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 华蓥山
 天朝明志 发表于: 2014-8-25 10:27:01|只看该作者

国家深海基地年底竣工 将是蛟龙号未来母港

源自: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8月25日消息,据国家海洋局网站消息,国家深海基地项目正有序推进,计划年底完成项目建设。
  目前,国家深海基地陆域工程中的综合业务楼已完成结构验收,开始精装修准备工作;试验水池砼结构主体完成60%以上;维修厂房框架结构施工完成,砌体完成80%;专家公寓完成5层结构施工。码头工程中的300多米的引堤水下主体部分基本施工结束,开始水上部分的施工;码头区段水下墙身主体结构施工完成50%,之后转入水上施工。
  据悉,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深海基地项目投资概算5.12亿元。2013年年底,码头、陆域房建完成施工、监理招标工作并开工建设,精装修工程今年7月已完成招标工作,室外工程(景观、管网、土石方)计划8月进行施工招标,专用设备也已陆续开展招标工作。
  深海基地除了是“蛟龙”号未来的母港,同时也是我国大型深海装备业务化运行的支撑基地和世界第5个深海技术装备支撑基地。该基地的建成将为我国开展深海技术装备研发和试验、深海科学研究和深海资源调查提供一个新的公共平台。
原文标题:国家深海基地年底竣工 将是“蛟龙”号未来母港)
4# 金佛山
 小姑凉可爱 发表于: 2014-8-16 17:07:00|只看该作者

蛟龙号母船向阳红09返回青岛母港

源自:新华网
  新华网青岛8月16日电(记者:张旭东)搭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圆满完成2014至2015年“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第一航段科考任务的“向阳红09”船,16日上午靠泊青岛母港。
  据介绍,本航段科考任务从青岛起航以来历时52天,航程9000多海里。本航段完成了16个站位的常规调查作业,“蛟龙”号先后在西北太平洋采薇海山区和西太平洋马尔库斯—威克海山区开展了10次下潜作业。
  本航段中,“蛟龙”号精确定位取样获取各种生物样品116个,获得21块富钴结壳样品共99.2公斤、多金属结核样品24.32公斤、22块岩石样品共107.7公斤、沉积物样品26管、海水样品1232升,并获得了一大批高质量的视像资料。
  在这个航段中,“蛟龙”号成功搭载微型遥控潜水器(ROV)和原位土工力学测试仪在水下开展作业,展示了“蛟龙”号较好的搭载能力和完备的工具接口,进一步拓展了“蛟龙”号的作业能力。
  通过本航段的调查研究,科考团队基本查明了采薇海山区矿区资源与生物状况,加深了对采薇海山区生物分布规律的认识,同时基本摸清了富钴结壳矿区资源分布状况,基本掌握了当地生物多样性分布规律和矿区环境状况。
  据了解,“蛟龙”号结束本航段任务后将进行各项检修工作,并于11月份起航赴西南印度洋,在中国大洋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热液硫化物勘探合同区开展作业。
  “向阳红09”船自1978年12月服役以来,数十次完成了中国中近海重大海洋调查任务,是中国海洋综合调查的功勋船。从2009年开始,经过增改装的“向阳红09”船开始作为“蛟龙”号母船,圆满完成了“蛟龙”号1000米级、3000米级、5000米级和7000米级海试和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的船舶保障。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9-9-16 10:35:46|只看该作者
历史沿革
海试工作
  3000米级海试
  2009年8月开始,“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先后组织开展1000米级和3000米级海试工作。2010年5月31日-7月18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中国南海3000米级海上试验中取得巨大成功,共完成17次下潜,其中7次穿越2000米深度,4次突破3000米,最大下潜深度达到3759米,超过全球海洋平均深度3682米,并创造水下和海底作业9小时零3分的记录,验证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3000米级水深的各项性能和功能指标。

  5000米级海试
  5000米级海试是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的重点任务,由科技部委托、国家海洋局组织、中国大洋协会具体实施,旨在检验和考核“蛟龙号”载人潜水器3000米级海试后技术改进的效果,以及其在5000米级深度的安全性能和作业能力,为开展更大深度海试和未来实际应用奠定基础。
  共有来自13家单位的96名科研人员参加了海试任务。海试期间,全体队员在位于东太平洋的E1、E2、E3三个试验海区共完成5次下潜作业,共有8人完成15人次下潜,下潜深度分别为4027、5057、5188、5184和5180米。潜水器在海底完成多次坐底试验,并在中国大洋协会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开展海底照相、摄像、海底地形地貌测量、海洋环境参数测量、海底定点取样等作业试验与应用,完成了各项实验任务。
  搭载着“蛟龙”号的“向阳红09”船已从第三备选区抵达300多海里外的东北太平洋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按照计划将于28日凌晨择机下海,具体时间需由现场指挥部根据当时天气、船体状况确定。
  该合同区为“蛟龙”号冲击5000米深度的首选海域。7月16日抵达东北太平洋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后,海试指挥部原定17日下午进行首次试验,但由于试验海区风浪较大,无法满足作业要求。海试现场总指挥经请示“蛟龙”号海试领导小组,决定向南前进,最后选择海况相对好的第三备选区。
  第一次试潜
  2011年7月21日凌晨3点,中国载人深潜进行5000米海试,“蛟龙号”成功下潜。经过5个多小时的水下作业,2011年7月21日8点,“蛟龙号”首次深潜圆满成功。此次乘坐“蛟龙号”潜水器下潜的三名试航员是崔维成、叶聪和杨波。
  第二次试潜
  2011年7月26日3点38分,第二次下潜试验任务正式开始。参加下潜任务的潜航员为叶聪、杨波、付文韬。
  2011年7月26日4点46分,下潜深度达到2000米;2011年7月26日5点40分,达到4072米;
  2011年7月26日6点07分,成功突破5000米级水深大关;2011年7月26日6点17分,下潜至5057米水深;
  2011年7月26日6点48分,潜器抛弃压载铁后开始上浮;2011年7月26日9点30分,浮出水面,在第二次下潜试验中成功突破5000米水深大关;2011年7月26日10点,回收至向阳红09船,整个过程各项仪器指标及通讯正常。
  此次下潜试验完成了既定目标,最大下潜深度达到5057米,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新的历史。
  整个过程历时近6个小时,潜航员在5000米水深时对潜器水下各项功能进行了验证,多次进行坐底试验,同时拍摄到海底生物照片。此次下潜成功,为后续第三次下潜──开展海底观测和取样等水下作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第三次试潜
  2011年7月28日历经9小时14分,中国7000米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顺利完成5000米级海上试验第三次下水任务,此次最大下潜深度5188米,再次创造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并进行了坐底、海底照相、声学测量、取样等多项科学考察任务,也创造了蛟龙号水中作业最长时间纪录。此次下水,蛟龙号验证了大深度环境下的技术功能和性能指标,圆满完成了科考和科学试验任务。
  第四次试潜
  2011年7月30日4时26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第四次“入水”;2011年7月30日7时29分,“蛟龙号”在深度为5182米的位置坐底,成功安放了中国大洋协会的标志和一个木雕的中国龙。
  2011年7月30日13时2分,蛟龙号在完成第四次下潜并在海底布放木雕的中国龙后顺利返回到“向阳红09”母船,全程历时8小时57分。
  在这次下潜试验中,它还完成了海水、海底生物的提取以及锰结核的采样。在“蛟龙号”带回的记录资料里,5000米深的大洋海底的锰结核画面首度曝光。这些锰结核覆盖在海底表面,含有锰、铜、钴、镍等30多种元素,100万年时间才能形成几毫米的大小。
  第五次试潜
  2011年8月1日在东北太平洋海域完成了5000米级海试第五次下潜科学考察和试验任务,全程历时8小时32分。完成了沉积物取样、微生物取样、标志物布放等作业内容,进一步验证了载人潜水器在大深度条件下的作业性能及稳定性。
  此次下潜位于中国大洋协会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内。“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于2011年8月1日3点准备,2011年8月1日3点28分开始下潜,2011年8月1日12点潜航员顺利出舱,全程历时8小时32分。此次下潜最大深度5180米,完成了沉积物取样、微生物取样、热液取样器ICL功能测试、标志物布放、6971通信测距等作业内容,进一步验证了潜水器在大深度条件下的作业性能及稳定性。
  返航仪式
  2011年8月18日,“蛟龙号”5000米级海试团队在完成历时49天,航程1万余海里的海试任务后,8月18日顺利返回江苏江阴苏南国际码头。5000米级海试返航欢迎仪式在江苏江阴举行。
  海试意义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表示,深海是国际海洋科学技术的热点领域,也是人类解决资源短缺、拓展生存发展空间的战略必争之地。无论是探索深海科学奥秘,还是开发海洋战略资源,都离不开海洋高技术的支撑。“蛟龙号”载人潜水器5000米级海试成功,是中国海洋科技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是各有关部门、参试单位通力合作的典范。
  国家海洋局表示,通过本次海试,“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各项指标得到进一步检验,实现了中国载人深潜新的突破,标志着中国具备了到达全球70%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极大增强了中国科技工作者进军深海大洋、探索海洋奥秘的信心和决心。

  7000米级海试
  2012年6月1日上午,中国载人深潜7000米级海试全体参试人员在江苏江阴的苏南码头开展首次集结演练。
  2012年6月1日9时30分,停靠在江苏江阴苏南码头的“向阳红09”船上所有参试人员抵达各自岗位,做好演练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2012年6月1日10时30分,三名潜航员着统一蓝色潜航服站在潜器上端,舱门打开后,叶聪、付文韬和唐嘉陵依次进入潜器,开始舱内操作检查。
  工作人员利用L型架将已经准备好的声学吊阵装备放入水中,检测其功能。潜器下潜之后与船上的通讯就要依靠声学吊阵装备,它类似于“水中天线”。
  第一次试潜
  2012年6月15日7时,“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现场指挥部宣布下潜试验开始,3名试航员叶聪、崔维成、杨波乘“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开始进行7000米级海试第一次下潜试验。
  2012年6月15日7时12分,“蛟龙号”被布放入水;2012年6月15日7时22分,开始注水下潜。
  2012年6月15日7时37分,“蛟龙号”下潜深度超过3000米;2012年6月15日9时40分,潜水器打破2011年5000米级海试时创造的5188米纪录;2012年6月15日10时整,潜水器下潜深度超过6000米并继续下潜,最终成功潜入水下6671米。
  第二次试潜
  由于潜水器液压系统出现故障,推至2012年6月19日5时进行,并最终成功深潜至水下6965米。
  第二次下潜试验的主要任务是复核潜水器故障排除的效果,继续验证潜水器在6000米深度的各项功能和安全性,并在潜水器状态良好的前提下进行海底作业。
  这次试验中科学家首次从6900米深海底取回一系列海水和沉积物样品。
  第三次试潜
  2012年6月22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完成7000米级海试第三次下潜试验,并安全返回。这次试验最大下潜深度达到6963米,并获得了一个生物样品。
  第四次试潜
  2012年6月24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海试在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进行了第四次下潜试验。
  2012年6月24日5点29分,潜水器开始注水下潜;2012年6月24日6点44分,“蛟龙号”下潜深度超过3000米;2012年6月24日7点40分,“蛟龙号”下潜深度超过5100米;2012年6月24日8点54分,下潜深度7005米;
  2012年6月24日9点15分,潜水器已经坐底,最大下潜深度7020米。
  试潜意义
  在此之前,世界上只有美国、日本、法国、俄罗斯四个国家拥有载人深潜器。这些国家的深潜器最大工作深度为6500米,而“蛟龙号”的最大工作设计深度为7000米,具备深海探矿、海底高精度地形测量、可疑物探测与捕获、深海生物考察等功能,理论上它的工作范围可覆盖全球99.8%的海洋区域。
  此次“蛟龙号”成功突破7000米深度,意味着它将可以在全球99.8%的海底实现较长时间的海底航行、海底照相和摄像、沉积物和矿物取样、生物和微生物取样、标志物布放、海底地形地貌测量等作业。
  第五次试潜
  2012年6月27日5时29分开始的7000米级海试第5次下潜中,蛟龙号再次刷新同类型潜水器下潜深度纪录;2012年6月27日11时47分左右,蛟龙号下潜深度达7062.68米;2012年6月27日12时左右,抛载开始上浮;
  2012年6月27日15时30分左右返回水面。
  第六次试潜
  此次试潜由叶聪、崔维成和张东升担任试航员,刘峰担任海试现场总指挥。本次下潜试验主要任务是在对前五次下潜试验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查缺补漏”地进行检验,安排相应试验内容。
  2012年6月30日5时23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被布防入水,开始进行7000米级海试第六次也是全部海试中的最后一次下潜试验。
  2012年6月30日9时56分,“蛟龙号”到达最大深度7035米,并坐底。随后,“蛟龙号”在完成海底两个小时的作业后开始上浮。
  2012年6月30日14时33分,“蛟龙号”浮出水面,完成了中国“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的全部试验。
  试潜凯旋
  2012年7月16日上午,随着“向阳红09”船顺利返抵青岛,为期44天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任务圆满完成,同时也标志着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的持续支持下,蛟龙号历时10年的研制和海试工作圆满结束。

通过验收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制与海试于2013年4月27日在江苏无锡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验收。
  验收专家组认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不仅具有国际上同类型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而且在其最大设计深度安全可靠,并拥有投入应用所需要的实际作业能力,在声学通讯、自动控制以及大深度作业等性能方面拥有明显的领先优势;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制及海试项目已经全部完成了科技部批复的各项任务,全面达到了合同规定的考核目标和技术指标。验收专家组一致同意蛟龙号研制及海试项目通过验收。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制和海试成功,标志着中国系统地掌握了大深度载人潜水器设计、建造和试验技术,实现了从跟踪模仿向自主集成、自主创新的转变,跻身世界载人深潜先进国家行列。蛟龙号通过验收后,即正式由科技部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移交其用户中国大洋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协会,在未来深海矿产资源勘探和深海科学研究中发挥开拓者的作用。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制与海试是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863)计划先进制造技术领域和海洋技术领域立项支持的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历时10年,863专项经费累计投入3.5亿元。该任务由中国大洋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协会办公室牵头,会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国科学院、国土资源部、国家海洋局、教育部等系统共100余家科研院所和企业完成。
  验收专家组由来自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等单位的15位专家组成,徐冠华院士担任专家组组长。

试验应用
  从2013年起,“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将进入试验性应用阶段。据悉,“蛟龙”号2013年试验性应用航次分为3个航段,计划6月初起航。“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本体、船舶与水面支持系统准备工作正在按计划进行:
  第一航段43天,2013年6月初从青岛起航,主要在南海特定海域开展定位系统的试验,同时兼顾南海深部科学计划开展科学研究。
  第二航段42天,7月中旬于厦门起航,主要在中国大洋协会多金属结核合同区进行海底视像剖面调查和取样,为底栖生物多样性和结核覆盖率估算提供视像资料和样品,同时开展常规环境调查,收集环境基线数据,履行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义务。
  第三航段28天,在西北太平洋富钴结壳资源勘探区开展近底测量和取样,为参与海山区环境管理计划提供技术支撑。

  第一航段
  “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南海航段自2013年6月10日从江苏江阴起航,到2013年7月10日完成最后一次下潜,共进行了10次下潜,完成了对超短基线定位系统的标定、长基线系统的试验、冷泉区科学考察、海山区科学考察等相关任务,进一步验证了“蛟龙”号的其他各项技术性能,取得了丰硕的生物、地质样品和数据资料,锻炼了载人深潜队伍,为二三航段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3年6月18日9时执行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搭载首位“乘客”下潜,这位“乘客”是同济大学教授周怀阳,下潜区域仍然是2013年6月17日“蛟龙”号下潜的南海冷泉区。
  这个潜次由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潜航员唐嘉陵担任主驾驶,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张东升下潜继续进行定位系统测试,周怀阳搭乘潜水器在海底观测。航次现场指挥部表示,这个潜次是工程和科学应用相结合,下潜任务是以长基线定位系统性能验证为主,首次搭载科学家下潜,采集冷泉区样品,获得海底相关环境参数。
  2013年6月18日14时左右潜水器回收至母船,水下作业约4小时。
  2013年6月20日16时11分左右,搭载了首位女科学家的“蛟龙”号浮出海面,顺利完成下潜任务。这是“蛟龙”号第56次下潜,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连续第4次下潜作业,创造了“蛟龙”号4天连续下潜的纪录。此次下潜最大深度1350米,水中作业时间6小时53分。
  2013年7月12日“蛟龙”号返回厦门停泊,首次试验性应用航次的第一航段圆满完成。在南海的10次下潜后,向阳红09船满载而归。

  第二航段
  2013年8月8日1时许,“蛟龙”号在位于东北太平洋的中国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详细勘查区,进行试验性应用航次第二航段首次下潜──工程下潜,最大深度5268米。主要任务是状态确认、土工力学原位测量,以及拍摄海底结核和生物照片兼顾大型底栖生物诱捕。下潜人员为叶聪、杨波、张同伟。
  2013年8月8日7时12分,全体人员各就各位;
  2013年8月8日7时45分,“蛟龙”号被布放入水;2013年8月8日8时02分,潜水器开始下潜;
  2013年8月8日12时许,“蛟龙”号下潜至5200多米。叶聪等3人分别进行了载人潜水器的功能和性能的检测,开展沉积物土工力学原位测量,兼顾进行生物诱捕,开展近底航行拍摄;2013年8月8日14时30分,“蛟龙”号抛弃压载返航,3个多小时后,被回收至甲板;本次下潜确认载人潜水器的技术状态良好,进行了近底航行拍摄,发现了多种海底生物,并测算出结核覆盖率约为50%。
  2013年8月8日—2013年8月12日的天气状况和海况符合下潜作业要求,科考队2013年8月8日对“蛟龙”号进行检查维修,8月9日—12日或将进行2—3次应用下潜。
  随着第二航段任务的完成,母船“向阳红09”搭载“蛟龙”号马不停蹄地赶赴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的波纳佩港进行补给。
  看点一:考察时间有讲究
  夏季风浪这么大,为什么“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试和2013年的试验性应用航次都安排在这个时节?现场副总指挥李向阳介绍说,太平洋上3至4级风、2至3米浪很常见,长时间风平浪静几乎不可能。往往坏天气后有几个好天气,这就是潜水器下潜作业的最佳时间窗口。
  看点二:目标区域有“探”点
  第二航段的目标区域是位于东北太平洋的中国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多金属结核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化学成分主要为锰、铜、钴、镍,品位高的结核主要分布在水深范围4000米到6000米的大洋海盆区。中国多金属结核合同区西区是结核富集区,结核的平均丰度较高,干结核资源量约有380亿吨。
  现场总指挥刘峰介绍说,在这个7.5万平方公里的合同区里,中国享有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开采权。计划中的几次下潜会兼顾平坦海底、海丘、海山、迎流面和背流面多种地形地貌条件下结核、沉积物和海底生物的详细勘察,以期获得更丰富的科考成果。
  看点三:海底勘探有“利器”
  对这一海底“聚宝盆”的精细勘探离不开深海利器──载人潜水器。现场首席科学家、国家海洋局第二研究所王春生研究员说:“深海就是海洋科研的第一线。”2013年,“蛟龙”号从冲击大深度转入试验性应用航次,开始了服务科考和资源勘探的业务化探索之旅。
  看点四:科研人员有重任
  按计划,“蛟龙”号在第二航段要预定下潜5次、机动下潜2次,下潜深度5200米左右。除首次下潜由潜航员测试潜水器性能外,其余潜次科学家均有机会参与。科学家们此行重任在肩,任务包括使用“蛟龙”号近底航行,为结核覆盖率估算提供高清视像资料;采集海底巨型底栖生物样品,为深海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采集微生物、水样和沉积物样,提取和保藏生物基因资源样品……借助“蛟龙”,中国的大洋科考将彻底告别“取样基本靠拖网、人在水面干等”的粗放阶段。

  第三航段
  2013年8月31日下午,“向阳红09”船搭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驶离密克罗尼西亚波纳佩港,赶赴西北太平洋中国富钴结壳勘探区进行第三航段资源环境调查任务。这是“蛟龙”号2013年试验性应用航次最后一个航段任务。
  2013年9月2日下午“蛟龙”号于到达第三航段作业海区──位于麦哲伦海山链的采薇海山区。采薇海山基底水深5000多米,山麓与山顶高差约4000米。
  2013年9月4号,“蛟龙”号在西北太平洋采薇海山区成功完成第三航段的首次载人下潜,并在海底进行了底栖生物、海山岩石等采集工作。
  第三航段计划用10天时间完成“4+1”次下潜任务,即4次预定下潜和1次机动下潜,具体分为2次5000米级深度、2次3000米级深度和1次1000米级深度作业。该航段下潜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确认载人潜水器的工作状态,对采薇海山区不同深度底栖生物分布结构特征、结壳分布特征等进行对比研究,拍摄海底高清生物视像以及继续锻炼潜航员的实际操作能力等。
  2013年9月19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完成百余日的科考任务后返回江阴苏南国际码头。

探印度洋
  2014年11月20日,“向阳红09”船20日从青岛母港起航,前往江苏省江阴市搭载“蛟龙”号,赴西南印度洋执行2014-2015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试验性应用航次(中国大洋35航次)第二、三航段任务。
  2014年12月18日,搭载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向阳红09”母船驶离毛里求斯路易港,前往中国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矿区开展科考作业,这将是中国载人潜水器首次在印度洋下潜。
  2014年12月26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西南印度洋执行第88潜次科考任务,这是“蛟龙”号在印度洋首次执行科学应用下潜。
  2015年1月5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西南印度洋“龙旗”热液区完成两次下潜科考任务,这是“蛟龙号”首次在西南印度洋中国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合同区执行热液区下潜科考任务。这两次下潜的最大深度为2835米,取得了海底热液区构造带岩石、高温热液流体,还取得了带有贻贝、茗荷等生物的完整低温“烟囱体”等丰富样品,对研究海底热液区的形成与演化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此外,在这两次下潜中,我国第二批潜航员学员齐海滨、陈云赛分别以副驾驶的身份参加“蛟龙号”的下潜,标志着我国潜水器驾驶与作业队伍的培养进入新阶段。
  2017年2月28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西北印度洋完成中国大洋38航次首次下潜。这是“蛟龙”号今年开展的“第一潜”,也是我国首次对西北印度洋开展深潜调查。“蛟龙”号此次最大下潜深度为3117米,水中时间9小时48分钟,海底作业时间6小时5分钟。共获取硫化物样品4块,共计4.2公斤;玄武岩1块,重18.7公斤;短柱状沉积物插管3管,其中热液沉积物1管;近底海水16升。
  取回仪器
  2015年1月10日,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西南印度洋龙旗热液区下潜,取回了8天前在一热液喷口布放的自容式高温温度计和硫化物生长仪。这是蛟龙号首次从海底取回此前布放的科学仪器。
  海底有特殊的温度、压力和酸碱环境,这样的环境是实验室难以模仿的,因此科学家非常希望在海底布放科学仪器,进行原位科学试验,而这是传统科考手段难以做到的。随船科学家表示,蛟龙号能精确在科学家定点的热液口布放科学试验和观测仪器并在一段时间后成功回收,体现了蛟龙号定点精细作业的强大优势,蛟龙号对深海研究来说是一把“利器”。
  2015年1月14日,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西南印度洋龙旗热液区下潜,采集到一透明生物以及一只30厘米长、直径3厘米的粉红色生物,随船科学家尚不能确认它们是何种生物。当日,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西南印度洋龙旗热液区执行印度洋科考首航段的最后一次下潜,这也是“蛟龙”号在这个航段的第9次下潜。这次下潜结束后,“蛟龙”号将搭乘母船靠泊毛里求斯补给,随后继续在西南印度洋执行印度洋科考第二航段的下潜科考任务。

获得成果
  自2011年深海潜水器技术与装备重大项目实施以来,“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成功完成5000-7000米海试并投入试验性应用,研制成功4500米深海作业系统以及突破4500米载人球壳关键技术等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
  2014年──2015年“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第一航段在西北太平洋采薇海山区和马尔库斯—威克海山区开展了10次下潜作业,精确定位取样,取得各种生物样品116个,富钴结壳样品21块、99.2公斤,多金属结核样品24.32公斤,岩石样品22块、107.7公斤,沉积物样品26管,海水样品共1232升……“蛟龙”号试验性应用科考队在本航段中全面、超额地完成了预定的任务。通过第一航段的调查研究,航次现场取得了4个方面的成果和认识:
  一是基本查明了采薇海山矿区资源与生物状况,勘察成果突出。“蛟龙”号在采薇海山完成了8次下潜,结合中国大洋第31航次的5次下潜,通过点、线、面相结合的解剖调查,已基本摸清富钴结壳矿区资源分布状况,基本掌握生物多样性分布规律和矿区环境状况。
  二是“蛟龙”号性能稳定,优势明显。“蛟龙”号共计完成10次无故障下潜作业,每次下潜平均水中时间达9小时53分钟,系统稳定,取得了大量高质量的视频和照片,开展了配套设备试验,包括微型遥控潜水器试验、海底土工力学测定试验、超短基线测试等,使“蛟龙”号在复杂地形下开展定点作业、精细调查的独特技术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
  三是以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人员为主力的操作维护团队迅速成长。潜水器维护维修队伍、布放回收操作队伍、潜航员学员得到锻炼,一批新人迅速成长,为“蛟龙”号业务化运行奠定了基础。
  四是实现了多任务、多目标的综合效益。开展了探空气球观测、下潜人员实时生理心理状态监测、《深潜》纪录片的拍摄。各家媒体和作家协会开展了海洋知识、海洋意识的普及和宣传。
  除此之外,“蛟龙”号还在相邻海域开展了下潜作业,为开展不同海区的资源、环境状况对比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2016年4月30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西北太平洋维嘉海山的西北侧成功完成科学应用下潜,这也是“蛟龙”号首次在这一海域搭载科学家进行下潜作业。
  据现场指挥部介绍,此次下潜由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的潜航员唐嘉陵担任主驾驶,搭载了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高级工程师姚会强和潜航员学员杨一帆。“蛟龙”号于当地时间4月30日8时03分布放入水,16时05分回收至甲板。水中时间8小时2分钟,海底作业时间5小时24分钟,最大下潜深度达2258米。
  本次下潜开展了4千米的近底航行观察,拍摄了大量海底视频照片资料,采集砾状结壳57千克、巨型底栖生物样品9个,其中海绵4个、珊瑚和虾各2个、海星1个,近底水样8升,还开展了对潜航员学员的海上实艇下潜培训。
  国家海洋局向阳红09号船搭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及其科考队员抵达国家深海基地码头。至此,2016年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中国大洋第37航次)历时94天,航行11837海里,累计下潜22次,安全圆满地完成了计划的科学考察任务。本航次第二阶段首席科学家彭晓彤表示,这是蛟龙号自2012年7000米级海试成功以后,首次重返海沟区密集地开展超过6000米深度的下潜作业,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本航次科考首次在马里亚纳海沟南坡发现了活动的泥火山,拍摄了大量高清视频资料;证实了马里亚纳海沟北坡作业区海山为泥火山,获取了大量泥火山地质样品。这些样品和视频资料为研究泥火山地质活动和俯冲板片的地质过程提供了重要依据。
  此外,初步探明了维嘉海山与采薇海山巨型底栖生物分布具有良好的联通性。科考人员通过与采薇海山的对比分析,表明维嘉海山巨型底栖生物种类组成和多样性与采薇海山具有很高的相似性,除了少数海绵动物及其共生的俪虾有可能是新种外,其余种类与采薇海山基本相同,改变了海山间生物群落联通性差的传统认识,为科学评价海底环境、合理设计深海采矿系统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中国大洋第37航次总指挥邬长斌表示,本航次大深度潜次多,其中6500米级潜次共5个,超过6000米深度潜次共9个,最大下潜深度6796米。在大深度潜次中,蛟龙号总体技术状态稳定、各系统设备性能可靠。
  邬长斌介绍,在本航次富钴结壳海山区下潜作业中,蛟龙号多次实现长距离、大落差航行,水下航行距离最长达到5000米、水下作业爬升高差最大1100米、单潜次最大地质样品取样重量达124千克。创造了自蛟龙号下潜以来单潜次航行距离、作业高差及地质样品取样重量的最大纪录。
2# 四姑娘山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9-9-16 10:35:30|只看该作者
研制背景
  为推动中国深海运载技术发展,为中国大洋国际海底资源调查和科学研究提供重要高技术装备,同时为中国深海勘探、海底作业研发共性技术,在国家海洋局组织安排下,中国大洋协会作为业主具体负责“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项目的组织实施,并会同中船重工集团公司七〇二所、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和声学所等约100家中国国内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攻关,攻克了中国在深海技术领域的一系列技术难关,经过6年努力,完成了载人潜水器本体研水面支持系统的研制和试验母船的改造以及潜航员的选拔和培训,从而使“蛟龙号”具备了开展海上试验的技术条件。

应用领域
  1、运载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进入深海,在海山、洋脊、盆地和热液喷口等复杂海底进行机动、悬停、正确就位和定点坐坡,有效执行海洋地质、海洋地球物理、海洋地球化学、海洋地球环境和海洋生物等科学考察。
  2、“蛟龙号”具备深海探矿、海底高精度地形测量、可疑物探测与捕获、深海生物考察等功能,可以开展:对多金属结核资源进行勘查,可对小区地形地貌进行精细测量,可定点获取结核样品、水样、沉积物样、生物样,可通过摄像、照相对多金属结核覆盖率、丰度等进行评价等;对多金属硫化物热液喷口进行温度测量,采集热液喷口周围的水样,并能保真储存热液水样等;对钴结壳资源的勘查,利用潜钻进行钻芯取样作业,测量钴结壳矿床的覆盖率和厚度等;可执行水下设备定点布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检测,完成其他深海探询及打捞等各种复杂作业。

组成结构
  外形
  “蛟龙号”,长、宽、高分别是8.2米、3.0米与3.4米,空重不超过22吨,最大荷载是240公斤,最大速度为每小时25海里,巡航每小时1海里,当前最大下潜深度7062.68米,最大工作设计深度为7000米,理论上它的工作范围可覆盖全球99.8%海洋区域。

  主控
  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操控系统
  主要控制系统即中国“龙脑”,相当于“蛟龙号”的神经系统,每条神经末梢都连着其他的系统,“蛟龙号”在海底的每一个动作都必须得到“大脑”的“命令”。中国“龙脑”,由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自主研制,流着纯正的“中国血统”,是颗睿智的“龙脑”,它的创造者既有院士,也有工人,既有70后,也有50后老教授。
  航行控制系统是中国“龙脑”的核心,具备自动定向、定深、定高以及悬停定位功能,使“蛟龙号”能全自动航行,免去潜航员长时间驾驶之累。
  综合显控系统相当于“仪表盘”,能够分析水面母船传来的信息,显示出“蛟龙”和母船的位置以及潜水器各系统的运行状态,实现母船与“蛟龙”间的互动。
  水面监控系统显示母船信息与“蛟龙”信息的集合,使指挥员能对母船的位置和“蛟龙”的位置进行正确判断,进而做出相应调整,保证“蛟龙”安全回家。
  数据分析平台可以对综合显控系统所采集的数据如深度、温度及报警信息等进行分析,使之自动生成图形。这一平台还可查看历次下潜的时间、地点以及潜航员的操作流程。
  半物理仿真平台主要用途是验证“蛟龙”控制系统设计的准确性。科研人员通过输入相关参数,模拟水下环境,测试控制系统运行状况,可以节约人力、物力,降低风险缩短研制周期,提高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还能为潜航员训练提供“虚拟环境”。

技术特点
  技术优势
  1.在世界上同类型中具有最大下潜深度7000米,这意味着该潜水器可在占世界海洋面积99.8%的广阔海域使用;2.具有针对作业目标稳定的悬停,这为该潜水器完成高精度作业任务提供了可靠保障;3.具有先进的水声通信和海底微貌探测能力,可以高速传输图像和语音,探测海底的小目标;4.配备多种高性能,确保载人潜水器在特殊的海洋环境或海底地质条件下完成保真取样和潜钻取芯等复杂任务。

  三大突破
  近底自动航行和悬停定位、高速水声通信、充油银锌蓄电池容量被誉为“蛟龙”号的三大技术突破:
  1.可稳稳“定住”
  如同开车一样,驾驶员的脚总放在油门上,难免产生疲劳感。“蛟龙”号驾驶员是幸运的,它具备自动航行功能,驾驶员设定好方向后,可以放心进行观察和科研。
  王晓辉介绍说,“蛟龙号”可以完成三种自动航行:自动定向航行,驾驶员设定方向后,“蛟龙号”可以自动航行,而不用担心跑偏;自动定高航行,这一功能可以让潜水器与海底保持一定高度,尽管海底山形起伏,自动定高功能可以让“蛟龙号”轻而易举地在复杂环境中航行,避免出现碰撞;自动定深功能,可以让“蛟龙号”保持与海面固定距离。
  2.悬停定位
  一旦在海底发现目标,“蛟龙号”不需要像大部分国外深潜器那样坐底作业,而是由驾驶员行驶到相应位置,“定住”位置,与目标保持固定的距离,方便机械手进行操作。在海底洋流等导致“蛟龙号”摇摆不定,机械手运动带动整个潜水器晃动等内外干扰下,能够做到精确地“悬停”令人称道。在已公开的消息中,尚未有国外深潜器具备类似功能。
  3.深海通信靠“声”
  陆地通信主要靠电磁波,速度可以达到光速。但这一利器到了水中却没了用武之地,电磁波在海水中只能深入几米。“蛟龙号”潜入深海数千米,为保持与母船保持联系,科学家们研发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速水声通信技术,采用声纳通信。这一技术需要解决多项难题,比如水声传播速度只有每秒1500米左右,如果是7000米深度的话,喊一句话往来需要近10秒,声音延迟很大;声学传输的带宽也极其有限,传输速率很低;此外,声音在不均匀物体中的传播效果不理想,而海水密度大小不同,温度高低不同,海底回波条件也不同,加上母船和深潜器上的噪音,如何在复杂环境中有效提取信号难上加难。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23 18:49, Processed in 0.124800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