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查看: 1076|回复: 0
 飞翔 发表于: 2017-6-23 10:45:02|显示全部楼层|阅读模式

[少数民族] 各界人士凝聚智慧,助力赫哲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复制链接]
源自:中国民族报  : □ 尚大超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较少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方面有了显著发展,国家对人口较少民族给予了重点关注,相继出台了《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2010)》《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11-2015)》。“十三五”时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国家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摆在了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为进一步支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出台了《“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在此时代背景下,人口较少民族如何健康发展、顺利迈向小康社会,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
  6月14日至15日,适逢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黑龙江省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赫哲族村一周年之际,来自我国多个省区、台湾地区以及俄罗斯的专家学者齐聚乌苏里江边,参加由佳木斯大学主办的第二届中国赫哲族发展高峰论坛,凝聚智慧、建言献策,共同助力人口较少民族全面进入小康社会。
  在为期3天的论坛中,专家学者围绕“赫哲族发展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主题,就赫哲族历史文化遗产及旅游开发、伊玛堪音乐传承、《乌苏里船歌》创作、赫哲语及跨境濒危语言保护、“一带一路”背景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路径研究、少数民族传统民居保护与开发、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政策研究等进行了深入研讨。

市场经济背景下民族文化的发展走向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流域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周喜峰在题为《论1860年以后中国赫哲族与俄罗斯那乃族的社会历史变迁》的报告中介绍了赫哲族的历史发展脉络及当今现状:19世纪中叶,沙俄乘中国内忧外患不断加剧之机,先后迫使清政府签定了不平等的《中俄瑷珲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自此,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大面积领土划归俄国版图,生活在这里的部分赫哲族、鄂伦春族人民被划归俄罗斯,成为俄国远东的少数民族。如今黑龙江流域的赫哲族便包括了中国的赫哲族与俄罗斯的那乃族。随着历史的发展,两个民族在不同的国境经历了不同的社会变迁,形成了不同的社会生活方式,其传统的社会生活习俗也日趋现代化。
  赫哲族传统文化将以何种姿态走下去?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保护、传承和发展赫哲族文化,要在坚持赫哲族传统文化精髓的前提下,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市场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是必然选择,尤其要注重提高赫哲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
  作为跨界民族的赫哲族应如何发展民族文化产业?赫哲族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其传统文化资源藏量是否足够?文化资源藏量所形成的产业链是否够长?市场容量与规模有多大?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北京赫哲族研究会副会长、赫哲族首位女博士何玉芳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何玉芳的报告《共同的文化根基为赫哲族与那乃族文化产业提供对接基础》指出,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命脉。赫哲族与那乃族发展文化产业,仅凭一地的挖崛远远不够,必须发挥跨界民族的优势,实现文化资源的整合。
  首先,要与俄罗斯的那乃族形成合纵联盟,共同发掘原有文化。从历史的、民族的、自然的、现有的各种人文奇观中发掘出具有深厚底蕴和文化内涵的产品,如鱼皮服饰、鱼皮画、桦皮画、鱼骨工艺美术品等众多产业附加值高的子产品,着力于构建双向、开放的文化消费市场,形成相互融合的文化再生产系统。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
  其次,要努力创新,增强民族现代文化的创造力。挖掘文化资源不能仅停留在传统文化上,更要在社会转型等新的时代环境中创造新的民族文化,历史上任何一个民族想要更好地发展,文化都必须不断创新而非停止不前。同时,要通过高科技和多媒体等创新手段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较好地延续下来,既有效传承传统文化,又在形式上体现现代的理念,这是对文化进行抢救。
  最后,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培养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鼓励和扶持群众中涌现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着力培养少数民族文艺专业人才,注重培养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创新人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适应文化“走出去”的国际化人才。
  随着时代的变迁,当代人应如何正确对待祖辈留下的文化资源?佳木斯大学教授刘敏作了题为《赫哲族历史文化遗产开发与利用的成就及影响》的报告,指出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存在过度解读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精神内涵、“保护性破坏”现象严重等问题。她认为,在今后开发与利用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应在坚守赫哲族历史文化遗产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精神的基础上,适当融入现代元素;政府相关部门应组建一支精通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考核队伍,定期对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研,及时总结、反馈给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使人们通过媒体宣传、实地参与式体验等途径,切实领会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谛,自觉接受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积极保护与传承民族优秀文化遗产。
  台湾静宜大学教授吴成丰从管理学的视角出发,作了题为《“社会企业模式”纾解赫哲族困境之初探》的报告,试图为赫哲族勾画一个发展文化产业的社企轮廓。他首先介绍了台湾里仁公司和青海省的诺乐公司的成功商业模式,然后分析了赫哲族鱼皮艺术永续传承的困境(经济弱势的形成、经济弱势联动赫哲族文化渐失、文化危机的自觉力仍待激励),最后为赫哲族勾画了“发展赫哲族的社企轮廓”,认为企业组织与政府部门应合作开发,创新商业模式,企业伦理的扩散是解决问题的力量。
  沈阳建筑大学教授朴玉顺从建筑学的角度探讨了如何在当今建筑中真正体现民族文化、用现代语言进行传统民族文化表达。她的报告《我国北方游牧文化圈传统民居结构特点》,以北方游牧文化圈内各民族传统民居为切入点,结合多年的研究成果,从营造技术的角度对北方游牧文化圈中不同民族、不同地理资源条件下的传统民居的结构特点进行了分类梳理和剖析,进一步挖掘了影响这一区域民居结构的自然和人文因素,提出了地理资源是决定民居地域性特征的决定性要素。
  打牢人口较少民族的教育根基
  民族教育影响民族素质的发展,关系民族精神的传承。在此次论坛上,学者们也纷纷聚焦民族教育领域,尤其是民族语言教育领域。
  黑龙江大学副教授史维国把跨境濒危语言作为一个问题进行了专门探讨。他认为,跨境濒危语言是中国与“一带一路”周边国家的一个交集,可为该地区的语言文化建设服务,并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可促进相关国家语言文化的友好交流。鉴于研究跨境濒危语言具有紧迫性,他认为现阶段中国跨境濒危语言研究的重点应放在中国跨境濒危语言使用现状的调查、多媒体语言资源库建设、跨境两侧濒危语言对比以及相关国家语言政策对比研究这三方面。
  黑龙江省社科院伊玛堪研究中心研究员黄任远指出,目前,在赫哲族中,除了60岁以上的老人还会说一些赫哲语外,其他人都说汉语,赫哲语面临消失的危险。他建议民族地区的中小学开设赫哲语课程,举办赫哲语朗读会等比赛活动,请专家学者编写赫哲语教材和读本,做好赫哲语的采录、整理、研究、传承、教学工作。
  人口较少民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径选择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人口较少、地处边疆、发展水平有限的人口较少民族,如何保质保量地如期迈入小康社会?与会专家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国家民委原专职委员、北京赫哲族研究会会长葛忠兴作了题为《亲切关怀 强大动力──记习总书记对赫哲族关怀的感受与体会》的报告,对赫哲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建议。他认为,首先,要坚持主题。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是民族工作的主题,赫哲族在发展中要坚持这个主题。赫哲族不要辜负党和国家的关心、重视和支持,不要忘记兄弟民族的帮助支持,要牢记“两个共同”,同其他兄弟民族携起手来,奔向全面小康社会。
  其次,要抓住机遇。习近平总书记看望赫哲族群众之后,赫哲族地区的旅游成了热点,我们要抓住机遇,促进赫哲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赫哲族地区的旅游资源丰富,这是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各方面联手打造一个赫哲族旅游观光带,对于发展赫哲族的旅游产业很有意义。
  最后,要突出特色。赫哲族的文化特色鲜明、丰富多彩。英雄史诗《伊玛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优美动听的《乌苏里船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亚太地区的音乐教材。别具一格的渔猎文化,已经融入到赫哲族的日常生活里,体现在民族歌舞中。加快赫哲族地区的发展,应强化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要突出特色、打造精品、树立品牌,还要同民族旅游结合起来。旅游和文化互补有机地连在一起,既可以使旅游有丰富的内涵,又可以让文化有施展的平台。
  国家民委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金炳镐从民族交融的角度阐述了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史实和趋势。赫哲族在与满族、汉族的长期交往中,接受了不少周边民族特别是汉族的风俗习惯;赫哲族原有的渔猎文化、渔农结合文化等传统文化逐渐演变。金炳镐用详实的数据证明了民族间通婚是民族交融的一大特点,尤其对人口较少民族的人口增长起到很大作用。他指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巩固和发展各民族的大团结,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团结带领各族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战略举措。
  在民族特色的视域下,金炳镐指出了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实质和关键。他说,在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中,在加强、促进、扩大人口较少民族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中,一方面,保持民族传统特色是人口较少民族繁荣发展的关键;另一方面,要以民族传统特色为基因,以民族交融因素为构建要素,创新体现时代性、多样性、创造性的民族现代特色。
  金炳镐强调,在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中,民族特色的变量的度是关键。他认为,如果较好地保持民族传统特色,这个民族就发展;如果不仅保持民族传统特色,还超越民族传统特色,又创新民族当代特色,这个民族就发展繁荣;如果逐渐失去民族传统特色,又未能创新民族当代特色,这个民族就停滞不前或走向同化、或名存实空。他进一步指出,传承赫哲族传统文化要注重传承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文化精髓,如赫哲族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创造精神、创新智慧和创造技巧、创新工艺。
  大连民族大学东北少数民族研究院研究员闫沙庆从差别化政策入手,作了题为《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差别化政策研究》的报告,提出建议:第一,要完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主要包括发挥各类优惠政策叠加作用,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强人口较少民族自身发展能力;扩大中央及有关部门对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专项建设资金的投入比重,提高补助标准和资本金注入比例;加快产业园区建设,使之成为带动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发挥生态资源优势,打造人口较少民族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立足于特色和优势产业,为人口较少民族家庭提供技术支持、资金支持,扩大其增收渠道和增收能力。第二,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出台金融扶持政策。主要包括继续加大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财政转移力度;加强金融政策扶持,支持人口较少民族特色产业、特色工艺发展;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扶贫信贷模式;扩大农业保险范围,设立“人口较少民族综合保险项目”;落实助学贷款政策等。第三,加大对口帮扶力度,鼓励和支持发达地区、大中型企业对口支援人口较少民族,加强人才支援、科技支援等。第四,优先发展民族教育事业,提高人口素质。主要包括注重培养人口较少民族专业人才,加强青年农牧民生产技能培训,适当提高民族乡村教师待遇。第五,加大人才建设力度,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建设。主要包括加大干部队伍建设力度,开辟人口较少民族干部队伍培养“绿色通道”,坚持人力资源开发投入优先、加强教育培训能力建设等措施。此外,要通过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事业、支持对外文化交流、挖掘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等多种形式,多管齐下,繁荣发展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事业。
  中南民族大学教授陈全功从“扶少”和“扶贫”的角度,作了题为《人口较少民族地区“两个率先”发展模式及经验总结》的报告,认为当前国家民委“扶少”工作要与国家扶贫办系统“扶贫”工作区别开来,实行错位扶持。因此,他建议,“十三五”时期人口较少民族在实施“两个率先”(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发展示范工程时,应提高标准、重点突破、强化落实。陈全功建议:首先,要适当提高示范点入选标准,适当控制示范点范围,防止同一区域内差别政策引发社会矛盾;控制扶持力度,建议每一示范村扶持资金切块包干为30万元。其次,示范点建设时,要强调地方产业的带动效应,重视产品的延伸开发以及销售市场的开拓,重点扶持电商、物流、仓储、销售等环节;扶持民族文化时,建议地方民族院校和国家民委委属6所高校每年每所学校定向招收50名人口较少民族学生。最后,要加强体制机制保障。建议示范工程工作放在各级民委,不能整合到发改委部门;要及时拨付资金,建议在每年3月预拨付40%的资金;建议对示范点进行监督和评估,在2018年年底委托第三方进行中期评估。
  在对人口较少民族的政策扶持方面,内蒙古俄罗斯民族研究会会长张晓兵作了题为《说一说内蒙古的俄罗斯族》的报告,详细介绍了在内蒙古自治区辽阔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着的欧亚跨界民族—中国俄罗斯族。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从多方面出台措施对俄罗斯族加以扶持,内蒙古自治区和地方各级政府也在加大政策措施的实施力度。可以说,内蒙古的俄罗斯族是扶持政策措施的受益者,也是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发展进步的积极参与者、贡献者。
  此外,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土著少数民族协会主席阿耶尔·柳波未·亚历山大罗芙娜,在题为《国家对于北方地区、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少数民族扶持的信息通报》的报告中,向大家介绍了俄罗斯边疆地区的那乃族的历史和现实情况,以及政府制定的相关民族政策,对我国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飞翔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飞翔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3-29 15:28, Processed in 0.093600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