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查看: 1090|回复: 0
 飞翔 发表于: 2017-6-25 01:45:00|显示全部楼层|阅读模式

[少数民族] 苗族芦笙文化的属性和传承与保护

 [复制链接]
源自:中国知网  : 蒲发强
  苗族芦笙文化的属性芦笙,川南苗语叫“哽”,使用竹子、杉木、铜黄片制成的乐器,芦笙文化是一种以芦笙为主导,集苗族音乐、舞蹈、服饰一体的,为苗族人民的思想感情所认同的一种苗族文化形态。苗族的芦笙文化,是苗族思想文化的结晶,是苗族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苗族文化艺术中最集中、最典型、最被普遍认同的象征和代表。
  当前,深入开展苗族芦笙文化的研究,对于繁荣苗族文化艺术事业,加强苗族地区同全中国、全世界的民族文化艺术的交流,促进苗族地区以及更大区域内的民族经济,特别是民族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则重对芦笙文化的苗族属性、特征及其保护、提高、发展做一探讨。
  目前,尽管有很多民族吹芦笙、跳芦笙舞,但大量的传说故事文献记载、考古发现、专家研究等,关于芦笙文化的资料都表明:芦笙,起源于苗族,芦笙艺术的主系是苗族,芦笙文化一直作为一种悠久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绵继于古往今来苗族的整个社会历史之中,这些都深刻地揭示了芦笙起源于苗族。苗族与芦笙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从考古发现的芦笙遗迹方面来看,在远古时代,苗族先民最先居住在黄河以南和长江流域等广撒地区,夏至春秋则聚居于洞庭一带,被称为“蛮”。汉代移居于湘黔一带,被称为“五溪蛮”“武陵蛮”“长沙蛮”。之后,逐渐向滇、川、桂诸省区移动发展,伴随这一重大迁徒,苗族所到之处,作为苗文化象征和代表的芦笙文化遗迹随处可见。如在河南信阳的战国楚墓中有吹芦笙的绘画,在浙江绍兴 (306) 号战国墓铜屋模型内的奏乐者中铸有吹笙作舞人像,在湖南长沙出土的战国墓中有抱笙,在贵州赫章汉墓出土的铜摇钱树残物上有吹芦笙及吹葫芦笙联臂跳舞场面的铸刻。
  在历史文献记载中,广泛记述着与芦笙有关的“伏羲”“女娲”的神话,当中相当部分将伏羲、女娲当作苗人。如《山海经》中把伏羲、女娲称为苗民:“南方……有人曰苗民,有神焉,人首蛇身。”清代的陆次云在其《洞悉纤志》中也说:“苗人腊祭曰报草,祭用巫,设伏羲、女娲位。”《初学记》载:“女娲作笙簧。”《风俗通》说:“伏羲作笙,女娲作簧。”《黔书》卷四亦云:“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以匏为之,其中空受以簧,是为匏生,女娲是之生也。”闻一多先生则在《伏考·伏与葫芦》中肯定的指出:“伏羲是葫芦的化身,女娲即是女葫芦。”因此苗族与伏羲、女娲,伏羲、女娲与葫芦,葫芦与笙都有着直接的联系,芦笙与葫芦演变而来,女娲神话的文字记载早见于屈原的《楚辞·天问》。《阚子》说:“楚笙冠中国。”即楚人吹笙天下第一。春秋时期楚国的主题居民是苗族,1978年湖兆随州曾后乙墓出土了5件楚笙,荆楚一带因之被认为是葫芦笙的发源地,是苗族的故乡。
  在芦笙文化研究中,不少专家也认为芦笙文化的主系是苗族文化。如有学者认为: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唐九部夷乐有葫芦笙,宋朝至道初西南番诸蛮人贡吹瓢笙”等记载均表明,芦笙系苗族首先独创而非移植,清《永绥厅志》所收集诗文写有:“月场芦笙侧耳听”。“芦笙婉转作情语”。陆次云《洞悉纤志》云:“苗人善吹芦笙,且跳且吹,其音呜呜,其状蝶蝶。”刘介的《苗荒小记》亦云:“苗人……酷爱音乐,芦笙一物无人不习,无字不备。”郭沫若先生则断言:“笙之类乐器,据我看来,源于苗族的,苗族每字均备有芦笙。”《黔苗竹枝词》云:“折得芦笙和竹枝,深山酣唱姐相思,蜡花染袖春尽薄,做到怀中月随时。”《古蔺县民族志》:“二月初二庆梓潼,苗人赶集扎街中,阿多起舞娘彩喜,一曲芦笙送晚风。”《黔西州志》载:“花苗每岁孟春,合男女于野,谓之跳月,择平地为月场,献衣艳妆,男吹芦笙,女振响铃,旋跃歌舞”。《毕节县志云》:“苗族春间跳花厂,男女围聚一处,中竖一杆,插冬青叶,男吹芦笙,周围旋绕,婆娑歌舞。”《叙永永宁厅县合志》也云:“苗族于正月初旬,约会高埠,名曰踩山,夜聚曰跳月,未婚嫁者,男吹芦笙,女弹口琴,彼此对歌。”
  以上资料来看,芦笙文化源于苗族,属于苗文化的范畴,是显而易见的。

苗族芦笙文化的特征,即事物的本质、象征和标志
  苗族芦笙文化,作为一种特定的历史文化现象,必然具有鲜明的民族本质特征,故而,从事物特征的角度对苗族芦笙文化的个性与共性进行深入认真的研讨,是我们认识苗族芦笙文化的重要切入点,那么苗族的芦笙文化有些什么特点呢?
  (一) 民族性 我们从语言、地域、生活及心理意识4个方面加以论述。
  1.在语言上,苗族芦笙具有自己独特的词语和乐曲。如古玉林主编的《四川苗歌文化》就有婚姻礼词、丧葬歌词、情歌、苦歌、踩山歌、儿歌等上百首,由马仕虎、陶绍忠编辑的《兴文县苗族芦笙曲选集》就有芦笙曲60首。芦笙词是苗族口传文化的一种形式,而芦笙曲则是完整保持芦笙词韵调的基础上升华而成的,它们作为芦笙语言,都深刻地反映了苗族的社会生活及经济生活。
  2.地域上,古今中外凡是苗族人居住的地方,都吹芦笙,跳芦笙舞。
  3.在社会生活中,在教育、爱情、娱乐、祭祀等方面,苗族的芦笙文化都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苗族人民的喜怒哀乐,芦笙文化与苗族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4.在心理素质上,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芦笙文化,而芦笙文化也在长期的升华提炼过程中称为苗族的一种特别稳定的文化形态和心理意识,称为苗族人民血肉相连不能割舍的思想结晶,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苗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 群众性
  这主要表现在苗族芦笙文化生活的行为规范、地域分布和文化层次、参加人员的多寡方面。
  1.芦笙文化是苗族人民的共同心理和行为,尤其是在苗族的节日期间,男女老少都会不约而同,兴致勃勃的汇聚一堂吹笙跳舞,吹笙已成为苗族人民的共同行为和要求。
  2.苗族芦笙文化分布极广,这也是群众性的一种表现,近遍中国,远及美国,在整个世界凡有苗族聚居的地方基本上都有吹笙、跳舞的。
  3.参加苗族芦笙文化节庆的人员众多,成分广泛。每当芦笙节会到来的时候,参加的人员少则千人,多则上万,甚而几万至十几万,方圆百里各组群众纷至沓来参加活动,有当地人、外地人,有苗族、汉族、侗族、瑶族等其他族群。
  4.在文化层次的表现上,从整体来看,苗族芦笙文化是从较低层次的民族艺术发展起来的,仍属苗族原生态的文艺范畴,它是广大苗族男女老少都能掌握和从事的一种文娱活动,属普及性的文化层次。正如此,苗族芦笙文化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流传并不断得到升华、提高和发展。
  (三) 艺术性
  1.苗族的芦笙文化通过芦笙词、曲、舞的艺术表现,能深刻地、准确地反映苗族人民的现实生活,表达苗族人民的思想感情,是苗族文化艺术的独特、重要的表现形式,无论如何,何种情况下,只要芦笙一响,苗族同胞便会领悟其意思,便知应当去做什么。
  2.苗族芦笙造型美观,其音阶结构非常科学和艺术。苗族芦笙,它属于竹木结构,由6根竹管 (现已发展到28根) 安上簧片,插入一个杉木吹斗而成。其音位十分便于演奏,且有大、中、小之分,同时还有高排芦笙,芒筒等,苗族芦笙声音洪亮,音质独特,演奏方便,是苗族的主要乐器,尤其经过改良,由最初的六声音阶发展到3个八度以上的音阶,扩大了音域范围,特别是低音芒筒由原来的一管改良为一架的便捷式大型低音芒筒组,现在高、中、低芦笙合奏已可演奏高难度的世界名曲。
  3.苗族芦笙的表现技巧十分丰富,主要体现在音乐和舞蹈,其乐曲多种多样,悦耳动听,其舞姿丰富多彩,优美动人。如台江的反排芦笙,节奏明快,丹寨的芒筒,气势磅礴;川南的芦笙,加上古典铿锵有力,奔放激昂,艺术的感染力强大而高深。
  苗族的芦笙音乐与舞蹈的结合,成为“跳芦笙”或“芦笙舞”,尤其在各种节日活动中吹芦必舞,更使芦笙这枝民族奇葩更臻完善,同时,苗族芦笙文化活动还伴有华丽的苗族挑花、刺绣、蜡染及银饰等苗族工艺的服饰,场面更加宏大,热闹非凡,充分展示了苗族芦笙文化的特色和艺术魅力。
  (四) 社会性,即社会功能作用
  1.团结凝聚作用。芦笙意识已成为苗族人民共同的思想,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吹响芦笙,大家就会情不自禁地聚集拢来,或生产,或战斗,团结奋进,势不可当。2.娱乐作用,劳动累了,吹上一曲,亲朋来了,共吹一支,节日来临,齐聚一堂,吹笙跳舞,把酒言欢,共舒情怀。3.教育作用,在苗族芦笙文化中,有大量的自勉自、互帮互教的芦笙词,如为劝导年轻人向长辈学习,就吹唱“老人经验多,老人有办法种庄稼做活路,多像老人学”。季节到了,就吹唱“三月三树枝冒绿,抓紧生产,莫误农活”。如提倡厚养薄葬,对烧钱化纸持否定态度,破除陋习等。《烧钱化纸假慈悲》唱道“烧钱化纸一堆灰,披麻戴孝假慈悲,有孝生前酒肉敬,无孝死后哭土堆。”4.交际作用,主要表现男女青年交流感情,寻找伴侣上,尤其突出的是:在芦笙节中经常出现苗族的未婚小伙吹起《赠物定情歌》,向未婚的姑娘求爱、定情。5.世界性 从分布范围看,苗族是个世界性的民族,苗族是我国一个古老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四川、重庆、广东、湖南、湖北等省,全国有苗族400多万人,四川的苗族主要分布在宜宾市兴文、珙县、筠连和泸州市的古蔺、叙永等县。另外攀枝花市、凉山彝族自治州也有苗族居住,目前,还有100多万苗族居住在东南亚各国以及美国、法国、法术奎亚那、澳大利亚、阿根廷、加拿大等212个国家和地区,他们都操的是川、滇、黔次方言,且世世代代都将苗族的芦笙文化视为自己宝贵的精神财富。1994年10月,美籍苗族同胞带着心爱的金芦笙,回到中国,参加了“中国吉首国际研究生研讨会”并在大会上吹跳芦笙舞,在“中国凯里国际芦笙节”中,美国还专门派出美国芦笙队参加活动,现在,世界各地苗族芦笙正逐步确立自己的地位,并不断发展壮大,得到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赞同认可,国际地位越来越高,影响越来越大。

关于苗族芦笙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
  通过对苗族芦笙文化特征的剖析,我们更加深刻的意识到,苗族芦笙文化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各民族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花,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极强的艺术生命力。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大力发展苗族的芦笙文化,让它在自身的发展上,尤其是民族旅游文化事业的发展上发挥更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一) 保护 首先,应制定和公布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运用法律手段保护好这一民族民间的文化艺术,加大立法力度,以利于对苗族芦笙等民族民间文化项目进行有效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其次,国家应拨出必要的经费,征集、收集、整理苗族芦笙文化的实物和资料,出版相应的图书,如对苗族芦笙词曲的内容相当丰富,启示苗族文化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部分。可是现在知次芦笙词曲的老人越来越少,年轻一辈,更知此不多。因此,必须尽快组织人力、物力、财力,花大力气,全面收集、整理苗族芦笙文化的词、曲、舞的资料,编印成册,长期保存。应组建苗族芦笙队伍,倡导男女老少吹笙跳舞,普及芦笙艺术,广泛而有效的将芦笙文化传承下去。
  (二) 提高 作为一种民族文化艺术形态,如不提高、发展,就有消亡的危险。因此,必须通过创作和培养,使苗族芦笙的艺术水平有更大的提升。创作排演一些大型的文艺节目,是全方位提升文艺水平的重要手段,使苗族芦笙文化的意识,芦笙文化的人才、工艺和表演技巧得以提高和发展,同时,要继续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芦笙文化研讨会,不断探索芦笙文化发展规律,用理论指导和提升苗族芦笙文化,使其在更高的层面上得到更快的发展,使芦笙文化更加丰富、生动、完善。
  (三) 弘扬 苗族芦笙文化是一朵美丽的鲜花,由于长期受诸多条件的局限,宣传力度不够,致使苗族芦笙文化的社会地位及其影响未达到应有的高度。因此,应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弘扬优秀的苗族芦笙文化。
  1.继续办好各种层面的芦笙节,是芦笙文化走向全国、全世界开辟行之有效的道路,使芦笙文化自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迎来好机遇。
  2.应大量摄制苗族芦笙文化的新闻片、专题片、纪录片,通过各级各地电视台进行滚动播放宣传,创办公开出版的《苗族芦笙文化》刊物,全面、广泛、深入地宣传苗族芦笙文化。
  3.大力组织苗族芦笙艺术团,到各地进行交流演出,这样,即可使苗族文化展现于世人面前,又可吸收外来民族的优秀文化,充实自己,以便更快更好地发展。
  通过以上剖析和倡导,目的是让更多的苗族同胞更加重视苗族的芦笙文化,抢救苗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对于促进社会精神的文明建设,繁荣世界民族文化,增进人类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蒲发强(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文化馆)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飞翔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飞翔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3-29 18:16, Processed in 0.093600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