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查看: 1301|回复: 0
 飞翔 发表于: 2017-6-25 01:45:00|显示全部楼层|阅读模式

[少数民族] 浅述嘉峪关魏晋墓壁画砖反映的丝路文化

 [复制链接]
源自:《丝绸之路》  : 杨殿刚
  丝绸之路是有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主要分为三段东段、中段、西段,三段又分为北中南三条线路,途径嘉酒地区的主要是东段,东段的路线主要为长安或洛阳到武威和张掖汇合,在经河西走廊至敦煌、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嘉酒地区为丝绸之路必经路段,在历史的不断变迁中,丝绸之路不仅是东西商业贸易之路,而且是中国和亚欧各国间政治往来、文化交流的通道。西方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天文、历算、医药等科技知识,佛教、祆教、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等宗教,通过此路先后传来中国,对中国造成了非凡的影响。中国的纺织、造纸、印刷、火 药、指南针、制瓷等工艺技术,绘画等艺术手法,儒家、道教思想,也通过此路传向西方,产生了影响。因为丝绸之路的影响,使嘉酒地区吸收了很多中原文化因素,在魏晋时期河西还属于少数民族聚集,但在魏晋砖壁画中确实反应了很多中原文化,这些中原文化又是通过什么途径传播到河西的魏晋时期中原战乱,但在河西地区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渊源不断的中原文化流传到河西地区,和当地的文化相融汇,形成了河西独特的文化习俗,而在魏晋墓壁画砖反应的内容来看,魏晋墓壁画所反应的当时的生活状况和丝绸之路是密不可分的。
170529325.jpg
170529326.jpg
170529324.jpg
170529327.jpg
  一、文化生活体现的关系
  丝路文化对推动人类文明的进程,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我国古籍中常有“农桑并举”的记载。“一妇不蚕,或受之寒”一成语反映了古代人民对蚕业的高度认识。位处古丝绸路上的河西走廊,在魏晋之前不仅气候温暖,适宜种植桑树,以至养蚕缫丝。以后,气候逐渐转冷,无霜期缩短,植桑者渐渐少了,养蚕者甚至不见了。但从魏晋墓砖壁画反映的植桑养蚕活动可以看出魏晋时嘉峪关桑蚕业的繁盛情况,已发现的桑蚕业的画像砖有几十幅,不仅有《桑园图》《采桑图》《蚕茧图》《丝束图》《绢帛图》,还有许多养蚕缫丝的工具和器皿。根据历史的记载和彩绘砖画中的生动形象以及现代考古学家的发现及论证,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最迟在魏晋时期,我国河西地区,不仅是丝绸之路上运送丝绸的必经之地,而且在本地区已经开始有养蚕、缫丝的生产活动,为发展中西经济交流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曹魏时期,河西割据叛乱的势力平息以后,曹魏政权对河西地区加强了统治,使中断了上百年的西域又复通使。到了西晋末年,当中原陷入一片混战之时,内地徙居河西者源源而来,适居的世族大家也把中原文化带到了河西地区,促进了各族人民的文化交流,多民族杂居的生活环境及临近西域的特殊地理位置,使河西的乐舞艺术得到了发展。中国的音乐,其来自久。在魏晋时期,河西地区很多宦官士族都懂音律,善弹琴,魏晋墓六号墓中室的一幅砖壁画显示,两乐师在为男主人奏乐,左一乐师在谈阮咸琵琶,右一乐师在吹尺八长笛,中间放着盛有食物的圆槃、缽和耳杯等食器,三号墓一幅画显示塌上做四人,左起第一和第三人戴帢,第二和第四人戴角巾,右旁地上坐两乐师,头戴葛巾,一吹箫一弹琵琶。在一、四号墓出土的彩画砖中也出现了弹奏乐器的画砖,墓室中出现的乐器主要有琵琶、洞箫、长笛、阮咸、箜篌等,在魏晋时期,这些乐器已经在嘉峪关、酒泉一带广为流行,其中箜篌作为代表性乐器列入《清商乐》,这些彩画砖对研究河西古代音乐史、乐器发展史都有十分珍贵的价值。
  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杂舞是魏晋时期民间舞蹈的总称,杂舞中有前代遗留下来的《明君》、《圣主》,此外,还有根据民间流传的舞蹈创作的《杯盘舞》、《拂舞》等。魏晋墓四号墓前室西壁的画像砖中,描绘一人怀抱琵琶弹奏音乐,漫步前行,一人双手高举手铃,作舞姿。六号墓中室南壁东侧七幅图连画七个舞女,她们有的持盘、有的持巾在翩翩起舞。酒泉丁家闸魏晋墓出土的《燕居行乐图》,舞伎头戴花冠,手持扇子起舞,显得轻盈洒脱,表现了三人在跳舞的场景。这些舞蹈吸收了民间舞蹈的精华,声情并茂,为魏晋舞蹈的主流,同时魏晋时期流行的《杯盘舞》在魏晋墓壁画中得到印证。透过这些乐舞类的壁画砖,我们不难看出,在魏晋时期嘉峪关处于相对稳定的社会格局,徙居河西的中原人士和西域的乐舞艺术相互交织,民间出现了前所未有、影响深远的乐舞艺术,为我们研究魏晋时期的民族关系和文化艺术提供了生动具体、形象逼真的现实资料。
  魏晋南北时期,中国的主要家畜家禽仍然是马、牛、羊、猪、鸡、鹅、鸭等。值得注意的是由马和驴杂交产生的骡。骡之传入中原,不晚于战国;但直至汉初,它仍然是珍贵难得之物,被中原人视为“奇畜”。在家畜饲养方面,《齐民要术》提出了“服牛乘马,量其力能;寒温饮饲,适其天性”的役养原则。魏晋墓砖壁画的主要内容之一。表现牛马鸡羊成群的画砖有很多,但最具特色和趣味的是反应炊事活动的画砖,有杀猪、宰羊、屠牛、烫鸡、井边抬水、灶前烧水、案上切肉、制作面食、火上烤肉等,这一整套的生活场面熟悉而又亲切。在无数的生活场面中,最频繁出现的便是屠宰各种动物为主的场面。在六号墓前室东壁下方,就以连环画的形式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屠宰场景:«杀猪图»表现的是一头形体笨重的猪伏在案上,案下的盆里接满了血,最后有悬挂的猪肉;«宰羊图»在表现了一套相应的程序后,最后有悬挂的羊肉;我们都知道牛的体格相对于猪和羊比较高大,所以在«屠牛图»中采用了另外一种宰杀方式,画面中屠夫一手紧拽牛的缰绳,一手拿榔头准备击杀牛,牛四足痉挛,挣扎着不肯向前,看到牛眼睛瞪的通红,背部高高躬起,生动地表现了牛恐惧和害怕的样子,像这样的屠宰方式在现在的农村依然沿用。
  魏晋时期,由于有了畜力拉耙的出现,土壤耕翻后反复耙耢,消灭了土层中的大小坷垃,形成上虚下实的上层,再加上播种后的挞、辗、锄等一些耕作措施,使得土壤保墒蓄墒的能力和持久性大大加强了。《齐民要术·耕田》说:“再劳地熟,旱亦保泽也。”这就标志着北方旱地传统的保墒防旱耕作技术体系的形成。新增农具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畜力拉耙的出现。汉代虽有竹木耙和铁齿耙,但均属人力耙的范畴。而比《齐民要术》更早两个世纪以上的嘉峪关魏晋壁画中,即有畜力拉耙的形象。嘉峪关壁画中的畜力拉耙是长条形的钉齿耙,有两牛牵引的,也有一牛牵引的。西汉时代,北方的牲畜大量引入中原,尤其是魏晋南北朝,由于北方游牧民族纷纷进入中原,也带来了他们的生产习惯和生产技术,并加速与中原文化的融合。这些总结不论在艺术史、农学史或是在生物学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商业活动体现的关系
  在古代社会,商业活动是联系东西方各民族之间关系的桥梁,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主要动力,它所承担的媒介作用波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东西方之间物质与精神文化的交流,很大程度上都是通过商业活动这一媒介而进行的。中原王朝的强盛吸引了大量胡商入华贸易、居住,中原王朝在对待胡人的政策上,采取的是怀柔与羁縻政策,中原王朝历来施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严禁汉人经商,这就为粟特人垄断丝路贸易提供了机会。西汉以后,以粟特人为主的胡商又在丝绸之路上继续发挥着巨大作用,一直持续到公元10世纪左右。他们在丝绸之路沿线建立贸易中心作为商品中转站,后来逐渐发展成为聚落。自东汉以来,中原王朝政府一向致力于发展与域外的交往,故而域外“胡人”越来越多地来到中原或中原的周边地区。西晋末年,北方的游牧民族和中亚、西亚等地的伊兰等民族,大量地涌人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活跃着众多进行民间性经济文化交流的外国商人,他们多来自中亚、西亚或东南亚。对这些商人,汉人往往冠之以共同的称呼,即“胡商”、“胡贾”或“贾胡”。
  进入20世纪,随着敦煌文书的发现和魏晋墓葬群的发掘,出土了许多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有关胡人经商的文书和砖壁画,这些对于研究胡商的经商活动显得至关重要。魏晋墓砖壁画中有一幅《牵驼图》画着一胡商牵一峰骆驼行进在戈壁沙漠上,画的活龙活现,逼真动人,这些文书和砖壁画使我们重新发现并认识粟特人作为‘商业民族’、作为队商活跃在丝路上的真情实录,看到了与之相关的拜占庭与波斯两个大国在丝路贸易上的利益冲突,也看到了粟特人与草原民族西突厥人、铁勒人、突骑施人在丝路利益上的相互依傍,并看到与粟特人相关的中国丝路文化的各种历史相册。”

三:政治军事体现的关系
  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作用,至今还是中西交流的一条重要通道,但更加重要的是它连通了四大帝国:汉帝国、贵霜帝国、安息帝国和大秦帝国,四大帝国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了直接联系,从而开始了帝国间的纵横捭阖,有力的维护了当时的世界和平,促进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联系,如果我们以汉武帝的初衷来看,并没有实现联合大月氏来夹击匈奴的目的,但从此形成了一股对抗匈奴的国际势力。丝绸之路的开辟,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成就了汉武帝的雄风。
  嘉峪关新城魏晋墓彩绘砖画中有许多各式各样的精巧图像,表现了守猎活动中的各种情况。我们不难看出,狩猎者中有汉族人,也有少数民族。捕猎的方法,有射猎、鹰猎、犬猎,还有矛剌等等;有徒步狩猎,也有骑乘狩猎;有单骑狩猎,也有结伴围猎,形象各异,神态生动,动作逼真。有一幅《射猎图》画着一位猎手骑马奔驰在林间,一只兔子从猎手身边跃过,被猎手发现,机警的猎手迅速回身张弓,一箭射中奔兔的颈部,被射中的兔子还在拚命奔跑状,实有强烈的真实感和深厚的生活气息,非常动人。在一幅《鹰猎图》中画着两位猎人在奔跑追逐野兽,一位猎人手持鹰架,鹰已放出在追逐逃兽,逃兽则拚命奔跑。还有骑马持矛追剌野羊的画面等等。看了这些多姿多态的射猎图画,犹如置身于古代狩猎的队伍之中。马在古代的作用十分重要,号称“六畜”之首,是军事和交通的主要动力,有的地方也用于农耕,河西临近游牧民族,学习游牧民族的牧畜经验,获得优良种马。汉武帝开发河西,丝路畅通。西域各国的良种马随之通过通过河西转入内地,他不惜重金到西域索取良马,最著名的就是汗血宝马、魏晋时期,西域良马继续传入内地。河西地区的士族门阀经济得到了发展,地主豪强在发展庄园经济的时候,十分重视马的繁养。在古代,马无论做为交通工具还是做为国家实力的象征,他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过对砖壁画的分析说明嘉酒地区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受丝绸之路的影响,民族交流、商旅往来日益频繁,这里就呈现出多民族共存的多元复合文化现象。来自丝路沿线的各少数民族在与汉族的长期杂居相处与通婚中,互相依存、相互学习、生产互补,与汉族在经济、文化、语言、服饰、姓氏、习俗乃至宗教信仰上的差异逐渐缩小;汉族也吸收了胡服、胡食、胡乐等少数民族文化的优秀部分,墓室砖壁画真实的反应了这一历史事实。

<b>
※ 注释
  ①《清商乐》亦名清商曲,隋唐时简称清乐。是三国、两晋、南北朝兴起并在当时音乐生活中占居主导地位的一种音乐。
  ②《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 参考文献
  [1]张军武.嘉峪关魏晋墓彩绘砖画浅识[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
  [2]张晓东.嘉峪关魏晋民俗研究[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0
  [3]郑岩.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4]杨惠福.嘉峪关黑山岩画[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
  [5]《汉武帝对河西开发及其意义》载兰州大学学报
  [6]《肃州新志》.物产,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重修卷15页

⊙ 作者简介
  杨殿刚,汉族,甘肃嘉峪关人,2006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网络学院法学系,大学学历,文博馆员,现任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旅游文化交流中心负责人。2001年在嘉峪关文物景区工作,主要从事魏晋墓壁画保护研究工作,2013年主持嘉峪关长城(墙体)保护维修工程;撰写的《嘉峪关魏晋墓室“鹰猎”砖画考》、《魏晋地下画廊之乐舞活动》、《魏晋地下画廊之炊事活动》、《魏晋壁画之伏羲女娲图》、《浅述魏晋墓壁画砖反映的丝路文化》、《浅谈夯土长城风沙清理的利弊》、《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嘉峪关(墙体)保护工程──概述》、《嘉峪关夯土长城保护工程探析》等文章在国内各类学术期刊杂志发表。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飞翔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飞翔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3-29 08:17, Processed in 0.202800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