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查看: 2385|回复: 0
 花芬雪地 发表于: 2009-10-9 15:39:13|显示全部楼层|阅读模式

[探讨研究] 从考古看丝绸之路祁山道的形成

 [复制链接]
  考古学家林梅村先生给丝绸之路以全新的定义:“古代和中世纪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经印度、中亚、西亚连接北非和欧洲,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文化交流之路。”在中国古代丝绸的生产中心之一、长江流域的四川与黄河流域沟通并通向印度、中亚、西亚连接北非和欧洲的道路中,经四川、陕南通关中的秦蜀古道,经四川、甘南、青海抵河西走廊或新疆的河南道已倍受学术界关注,但四川经陇南、翻越祁山(渭河上游与西汉水上游分水岭)通向陇右天水地区的祁山古道仍淹没在茫茫史迹中,没有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本文主要运用考古资料,仅就四川经陇南通向陇右天水地区,与丝绸之路陇右南道相接的祁山道的孕育与形成阐述己见。


  天水、陇南为陇右地区与巴蜀联通的战略要地,两地交通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孕育形成了。新石器时代早期前仰韶文化时期,渭河上游和嘉陵江上游考古学文化就已经呈现出相同的面貌。据考古发现,中国北方前仰韶文化大地湾类型不仅在渭河上游的大地湾、西山坪、西旱坪有分布,而且在嘉陵江上游西汉水河谷的黑土崖和徽成盆地也发现了前仰韶文化大地湾类型遗址。考古人员还在川北嘉陵江上游的四川广元中子铺遗址发现了一种三足器,带有柱状的小实足,王仁湘先生认为与宝鸡前仰韶文化的三足器相近。大地湾类型是前仰韶文化诸类型中最早的,其向南的影响远及甘肃陇南嘉陵江上游的徽成盆地,而陇南与四川地域相邻,所以,四川广元中子铺遗址的前仰韶文化因素,不能排除前仰韶文化大地湾类型从陇南顺嘉陵江而下影响到四川盆地北部的可能。如果推论成立,则说明距今7000年前后,陇山以西渭河上游与四川北部的嘉陵江上游地区已有间接的交流。
  仰韶文化早期遗址不仅在渭河上游有发现,而且在嘉陵江流域的西汉水上游、白龙江下游的武都大李家坪也有发现。仰韶文化中期遗址分布更加密集,截止目前,渭河上游发现该时期遗址60处,嘉陵江流域的西汉水上游发现17处,嘉陵江支流白龙江中下游的北峪河谷发现多处,主要遗址有庙坪、任家坪、傅家坪、寺背坪和安坪。说明仰韶文化早期至中期人类活动自北而南,已经由西汉水流域进入白龙江中下游地区。相当于仰韶文化晚期的马家窑文化遗址不仅在渭河上游耤河流域的西山坪和师赵村,嘉陵江流域西汉水上游的石沟坪和蹇家坪、徽县的甘村和两当的水沟口有发现,而且在白龙江流域上游、中游及支流北峪河和白水江流域都有发现。尽管白龙江流域考古学文化受到了马家窑文化核心区洮河流域的强烈影响,但最新的研究表明,武都大李家坪遗址第三期遗存仍然与仰韶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时,白龙江流域受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同时影响的农业文化还沿白龙江、白水江谷地南下进入四川盆地。江章华先生发现,以武都大李家坪遗址为代表的白龙江流域的新石器考古文化与川北嘉陵江流域四川广元中子铺、张家坡和邓家坪遗址,川东长江沿岸的哨棚嘴考古文化联系紧密,并认为存在着一条从白龙江至川北嘉陵江上游、川东长江沿岸的文化传播路线;江章华先生还曾将宝墩文化与嘉陵江流域的广元中子铺、张家坡、邓家坪,涪江流域的绵阳边堆山新石器遗存作比较,认为上述新石器文化遗存年代越晚越与宝墩文化相近,推测可能是宝墩文化的来源。这可能意味着还存在着一条从白龙江至川北嘉陵江上游、涪江至成都平原的文化传播路线。
  龙山文化早期,渭河上游的天水、嘉陵江上游的陇南地区考古学文化面貌呈现出复杂的局面。在泾、渭上游和嘉陵江流域的西汉水上游,不仅存在着发源于本区的常山下层文化,还存在着在晋、豫、陕地区兴起的庙底沟二期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不仅见于渭河下游关中西部的扶风案板、武功浒西庄与赵家来,在渭河上游的天水(2005年笔者至天水市西7.5公里的师赵村调查时,发现有庙底沟二期陶片)、西汉水上游的左家磨东、赤土山、李家房背后、石坝1号和2号、瑶沟有发现,武都大李家坪遗址四期也发现了庙底沟二期文化因素。龙山文化中晚期,关中客省庄二期文化及陇南齐家文化与陕南西部的早期巴蜀文化已有直接的交流。据考古发现,关中客省庄二期文化和甘青齐家文化所共有的双大耳罐,与这里的早期巴蜀文化器物同出。这时,岷江上游新石器文化分两支迁徙,一支东进今绵阳地区,一支南迁大渡河下游地区。相当于中原商周时期,大渡河下游新石器文化南下四川西南、云南西北地区,形成大墩子—礼州类型新石器晚期文化。
  纵观之,从新石器时代早期至晚期,逐渐形成了一条东连渭河中下游的关中平原乃至中原,经渭河上游的天水、嘉陵江流域的西汉水、白龙江下游、白水江至川北嘉陵江上游,或由西汉水经徽成盆地至川北嘉陵江上游,然后经涪江、成都平原、大渡河下游至云贵高原西北的半月形彩陶文化传播线路。


  夏商西周时期,中原夏文化、西北的寺洼和早秦文化经天水、陇南与早蜀文明发生了密切联系。夏代,除经由陕南、秦岭巴山进人四川盆地,或自湘鄂地区以长江为联系纽带西入四川的文化传播路线外,还有一条被人们长期忽视的途径,即由中原经过天水、陇南地区进入四川盆地的线路。2000年,张天恩先生曾在天水市博物馆见到一件当地出土的绿松石镶嵌的兽面铜牌饰,该铜牌饰与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铜牌饰的形制、风格、纹饰等均非常相似。结合甘肃东部其他与二里头陶器相似器物的分析,可知夏代中原地区与西北地区可能已经存在着文化交流、传播等方面的联系;天水地区可能是连接中原与四川地区文化交流的纽带,三星堆等地也有类似铜牌饰及二里头文化的因素,与距离较近的陇右地区早有沟通的可能性较大。
  商末至西周晚期,在西北的泾、渭、西汉水流域和洮河流域兴起了寺洼文化,该文化经甘肃武都地区(陇南)影响到川西平原和川西高原。西周中期,嬴秦一部分越过陇山进入渭河上游和西汉水上游地区。考古证明,西汉水上游的早秦文化可能与四川有交流关系。1994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西汉水上游大堡子山抢救挖掘了三座西周晚期秦公大墓,其中的金箔饰片引人注目。截止目前见到的金箔饰片共44件,其中鸱枭形8件、金虎2件、口唇纹鳞形26件、云纹圭形4件、兽面纹盾形2件、目云纹窃曲形2件。韩伟先生推测,这些黄金可能来源于河西走廊和阿尔泰地区。笔者认为,这些黄金可能来源于当地或临近的蜀地。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和成都金沙遗址出土了数量众多的黄金器。除三星堆遗址出土1块金料之外,三星堆和金沙出土的其他器物均是金箔制品。不少金器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有用捶揲技术加工而成且带有纹饰图案,与北方和中原地区早期金器均呈光素无纹有明显的差别。无论是年代相当于西周早期的金沙遗址的金器,还是早到殷墟一、二期的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的金器,都出土了有纹饰的标本。据研究,以草原民族分布的长城内外北方地区,制作的主要是用锻制技术制成的重于人身的饰品,有耳环、耳坠、臂钏等,与商周王朝统治中心的中原及古蜀国,所见的重于物品的饰件,主要为附着于其他漆器、铜器以及建筑构件上的金箔、金叶片等有很大的不同。西汉水上游大堡子山西周晚期秦公大墓出土的金箔饰都带有纹饰,用捶揲技术加工而成,与古蜀王国金器的用途和制作技术基本相同,而与北方草原地带的金器相去甚远,与中原地区早期金器亦有差别。所以,其来源应该到毗邻的、早有文化往来的川蜀去寻找,不应该舍近求远地将目光投向河西走廊和阿尔泰地区。《华阳国志·蜀志》记载了蜀地的特产,有璧玉、金、银、珠、碧、铜、铁、铅、锡、赭、垩、锦、绣、罽、犀、象、毡、丹黄、空青、桑、漆、麻、纻等,其中包括金。刘琳《华阳国志校注》注文上说:“自古迄今,四川岷江、沱江、涪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皆产沙金。唐代雅、嘉、眉、资、泸等州均贡麸金(见《元和志》)。汉、晋主要产于汉嘉郡(今雅安地区),‘汉嘉’金与‘朱提金’并称(见《诸葛亮集》)。诸水沙中亦可淘取银屑。”尽管西汉水上游的礼县及其附近没有发现金矿开采遗址,但礼县金矿蕴藏丰富,蜀地自古产金。西周晚期秦公大墓的黄金来源问题、早秦文化与古蜀文化的关系问题应该引起学术界的注意。
  考古还表明,古蜀国与近东地区亦有文化交流关系。如三星堆出土的金杖、金面罩、青铜人像等具有明显的近东文化风格,可以从美索不达米亚和古代埃及出土文物中找到踪迹。目前学术界认为,中国与近东文化交流主要有三条线路:其一,经河西走廊西行出西域的北方丝绸之路;其二,经北方草原西行的草原丝绸之路;其三,从成都南行经云南至印度再至中亚和西亚的南方丝绸之路。尽管四川学者坚持古蜀经过南方丝绸之路与近东发生联系的观点,但从北方丝绸之路和草原之路传入的可能性不是没有。如果北方丝绸之路和草原之路传入的观点成立,则祁山古道是四川通过北方丝绸之路和草原之路与西亚、北非发生联系的必经的途径之一,也是最平坦的道路之一。对天水、陇南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遗址发掘,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这种判断。


  春秋战国时期,在区域交通的基础上,形成了以陇南、天水为媒介,沟通川蜀与中亚、西亚、北亚地区的国际贸易通道──丝绸之路祁山道。春秋时期,祁山古道上的西汉水、冢山、岷山因地处陇右至川蜀南北交通的要道上,最早见于《禹贡》记载并从古闻名于世。《禹贡》还记载了梁州(秦岭以南的陕南、甘肃陇南、四川)的贡品璆、铁、银、镂、砮、熊、罴、狐、狸、织皮等经嘉陵江、渭河运达中原的朝贡贸易的道路。其实,这条道路还向北延伸,与草原之路相连接,演变为一条沟通川蜀与西方的丝绸之路。
  早在距今4500~3500年的齐家文化时期,包括天水、陇南在内的甘肃、青海、宁夏地区就与西方文明发生接触,至春秋战国时期更加频繁。上世纪80年代,在渭河上游毛家坪早期秦人墓葬中发现一把铁镰,西汉水上游礼县圆顶山先秦墓出土一把铜柄铁剑和中亚特有形制的青铜四轮车。据研究,中亚的早期铁器时代开始于距今3000年左右,与处于河西走廊的甘肃永昌县三角城沙井文化出土的铁器时间相当。毛家坪遗址铁镰、礼县圆顶山先秦墓铜柄铁剑、甘肃灵台春秋早期墓铜柄铁剑等器物的出土,证明在公元前8、9世纪或更早时期,甘肃东部地区即与河西走廊、西域甚至西亚地区发生交通贸易了,也说明了甘肃在先秦时期已成为东西方交通往来的枢纽。考古证明,四川丝绸尤其是蜀锦、蜀绣至迟在春秋末年就已经传播到南亚、中亚和西亚,甚至传播到了北亚和欧洲等广阔的区域。在阿富汗喀布尔以北60公里公元前4世纪的亚历山大城址、斯图加特西北20公里处公元前5世纪凯特时期的古墓、西伯利亚乌拉干河流域公元前5世纪的巴泽雷克畜牧部落首领石室墓、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中,都发现了精美的蜀锦。研究者认为,这些地方的蜀锦经西南丝绸之路外运。其实,蜀锦还可以由四川北上经陇南、天水,再向西或向北经草原之路抵达南亚、中亚和西亚、北亚。从中国的正北方经蒙古草原,北上至西伯利亚外贝加尔湖地区,然后西去南俄草原,南去伊朗,这是草原丝绸之路的北道;从中亚的巴尔喀什湖地区,经额尔齐斯河流域,沿阿尔泰山南麓到内蒙古西北草原,然后进河套地区,为草原丝绸之路的南道,在先秦时期就比较活跃。西汉水上游礼县先秦墓中出土的战国时期的釉砂玻璃,在草原之路南道上的内蒙古额济纳旗西周时期的遗址也有发现;另外,在渭河上游的张家川马家塬战国西戎墓中,发现大量具有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特色的金箔饰片。这些发现说明,在沙漠丝绸之路开辟前,草原之路是渭河上游和嘉陵江上游的西汉水流域与西方文明最早发生接触的主要通道。由于陇右天水与四川地域相邻,而且早在新时期早期至夏商西周时就存在着密切的文化联系,因此,我们认为由成都北上,从陇南、天水向北经草原之路通往中亚、西亚、北亚乃至欧洲的通道,应该是巴蜀丝绸外运的重要通道之一。
  综上所述,至迟至春秋战国时期,祁山古道已经由一条沟通陇右、中原与川蜀的区域性通道,演变为一条川蜀与西方文明发生联系的国际通道。

作者单位
  苏海洋、雍际春,天水师范学院陇右文化研究中心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花芬雪地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花芬雪地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花芬雪地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花芬雪地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花芬雪地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花芬雪地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3-29 03:15, Processed in 0.171600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