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查看: 1631|回复: 0
 曹斌 发表于: 2004-5-9 13:29:34|显示全部楼层|阅读模式

[财经管理] 畜牧业、城市化与西部大开发

 [复制链接]
⊙作者:邓英淘

  目前中国有70%的人住在农村,30%的人住在城镇,全国人均年直接食用200公斤粮食、24公斤肉禽蛋[1](如包括水产,则为30公斤)。30年后,中国将有2/3的人住在城镇,1/3的人住在农村,全国人均年直接食用100公斤粮食、80公斤肉禽蛋(如包括水产品,则可达100公斤)。这个前景能否实现,在很大的程度取决于西部大开发如何进行、进行得怎么样。

中国农业的变局
  千百年来,中国一直是“人畜同粮”,这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文明的一大特色。在口粮短缺的年代里,这种方式对食品的安全稳定供应提供了很高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故而一直延续至今。但自90年代初以来,中国人口直接食用粮食量从2600亿公斤的峰值平稳下降(1978年为2200亿公斤,1998年已不足2500亿公斤,见注释[1])。同时,中国人口直接食用的肉禽蛋却从1978年的88亿公斤一路攀升,1998年已升至310亿公斤的水平(见注释[1]),相当于1978年的3.5倍,年均实际增长率为6.5%。
  在基本口粮已有保证的情况下,人口直接食用粮食总量的下降趋势预示着:中国几千年来以种植一年生粮食作物为主的农业面临着一个大变局,即“人畜不同粮”和畜牧业为主的新格局即将来临。多年生灌、草饲料作物体系将大行其道。我们今后将主要以非耕地和部分耕地提供充足的饲草,直接喂养食草牲畜;而不是先种出粮食,后加工成饲料,再去喂养高耗粮的肉猪。牛羊的饲养将取代猪的饲养,占据畜牧业的主导地位。
  30年后,中国人口将达16亿左右,如果人均年直接食用粮食100公斤,全国人口粮直接消费总量不到1600亿公斤,比目前水平还要再减少900亿公斤;而如人均年直接消费肉禽蛋达到80公斤,则全国的消费总量将达1280亿公斤,这比目前水平又翻了两番,净增970亿公斤,年均实际增长率为4.84%。在这种前景下,如果继续沿用“人畜同粮”的旧格局来应对,以平均3.5:1的粮肉(含禽蛋)比来估算,则需新增粮食产量3400亿公斤。即在2030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要由目前的5000亿公斤增至8400亿公斤;如以20亿亩耕地计,其中16亿亩种粮食,则其亩产要达到1000斤以上(目前约为600斤)。这对只占世界耕地7%,人口却占22%的中国而言,将是沉重的压力。但中国粮食总产量即使达到8400亿公斤,人均也不过500公斤,与农业发达国家人均800~1000公斤的水平还有很大差距。
  在中国农用土地中,草地比重最大,其面积约60亿亩(四亿公顷),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40%,占世界草地总面积的15%[2],高出中国耕地相应比例的一倍以上。其次是林地,约26亿亩,所占比例近18%。再次是耕地,约20亿亩,所占比例约14%。这种农用土地资源的结构要求我们建立大粮食和大食品的新观念。中国因此不能只盯着耕地要食品,而应抓住口粮消费总量下降这一历史性机遇,跳出“人畜同粮”的旧格局──这是一条越走越窄的老路,走一条宽广的新路──立草为业,大力发展节粮型畜牧业,向广大的非耕土地资源要食品,要纤维,要能源。
  中国是农业大国,要想在今后30年实现农业现代化,变成农业强国,有一个重要的结构性指标是必须达到的,即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要达到50%以上。从近20年来的趋势看,这一点是可以实现的[3]。
  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今后中国农业的发展将主要依靠畜牧业的发展来支撑。根据我们的估计,在今后30年间,农业增加值将从1999年的14212亿元增至2030年的56,400亿元,比1999年增长42,188亿元,其中牧业的增长额为25487亿元,占前者的比例为60.4%[4]。也就是说,今后中国农业的增长部份中,有60%来自于畜牧业的增长。那时畜牧业将取代种植业成为中国农业的支柱。

城乡关系转换
  从需求的角度分析,中国农业还涉及到今后大多数人的居住问题。在旧的城乡格局之中──大多数人住在乡村里、挤在农业上,农业的大变局不可能实现。实际上,“人畜同粮”的旧格局,与多数人住在农村里、挤在耕地上搞饭吃的城乡旧格局根本是一回事。
  1998年城镇人均粮食直接消费量约80公斤,肉禽蛋消费量约36公斤(加上水产为47.4公斤);同年,农村人均粮食直接消费量约240公斤,肉禽蛋直接消费量约19公斤(加上水产为23.3公斤)[5]。这表明每减少一个农村人口、增加一个城镇人口,粮食直接消费量下降2/3,减少160公斤;而肉禽蛋水产直接消费量增长100%,提高17~24公斤。如果现有70%农村人口的肉禽蛋水产直接消费量都达到同年城镇人口的水平,那么全国肉禽蛋水产直接消费量将达到近600亿公斤的水平,比实际水平多出220亿公斤,增幅近60%;相应地,全国粮食直接消费总量将降至1000亿公斤左右的水平,比实际水平降低1500亿公斤,降幅为60%[6]。
  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原因在于农村人口的平均收入只相当于城镇人口平均收入水平的1/4~1/3。而这恰恰又是由多数人住在乡村里、挤在耕地上搞饭吃的城乡旧格局造成的。如果30年后的今天,有2/3以上的人住在城镇里,农村人口比例与其产值比例大体相当,则农村人均收入将与同期城镇人均收入水平相差无几,而不是现在的1:3或1:4。
  没有城乡关系的历史性转折,就不可能形成食品需求的新格局。如此,农业供给的新格局也就无法确立并保持。这种局面已为近些年来各种农副产品不断交替出现“卖难”的情况所证实。不难想像,在城乡关系依然如故的前提下,大力发展节粮型畜牧业的举措,必将导致中国农畜产品市场的过度竞争进一步加剧;继1999年猪价大跌之后,2000年三、四月份蛋价跌至1.7元/斤的多年新低,即其明证。
  另外,加速城市化进程,不仅有利于不断改善肉禽蛋等高收入弹性食品的需求环境,其供给环境也将发生类似的变化。例如,以每个农村人口拥有一亩基本农田(亩产粮食250公斤)为基准;当减少一个农村人口,并相应增加一个城镇人口时,则为了维持同一人口粮田就降至0.3亩(城镇人均口粮以80公斤计)。于是减下来的0.7亩原口粮田就可改种多年生的灌草饲料作物。在同样的水肥条件下,这部分好地可以比种粮食作物提供更多的有效生物产量
  优质饲草,生产出更多的肉禽蛋产品,以供给新增的城镇人口之所需[7]。
  这样一种土地、耕地生产方式的转换,对于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日趋严重的西部地区,意义特别重大。因为灌草覆盖地的土壤流失量只有粮田的几十分之一;它还可以更充分地利用雨水资源,具有更高的生物量水分/生产率。
  当从农村转移出来进入城镇的人口数量达到一定的临界水平时,西部地区农牧业的经营规模水平将成倍地提高;在大面积的耕地上便可实现成片地草田轮作。如此,地力便可逐步恢复乃至提高,农牧业的土地和劳动生产率将会明显增加,农牧民的收入水平也将成倍地增长。在这种格局里,生产、生活和生态将由以往的竞争关系转变成良性耦合的互补关系,即在生产和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也将随之自然而然地逐步恢复和改善。
  总之,发展畜牧业和加速城市化进程对于中国西部地区来说,具有积极的多重意义。

西部大开发
  在中国的西部大开发中,农业产业的战略性重组,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农业供给方式及其诸要素的重组(如种植业、林牧业等),通过以牧业为核心的农业重组,可以大幅度地提高中国农业的生产力。二是通过城乡关系的调整,实现中国农业产品需求结构的重组。这二者缺一不可。这次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条件与过去相比,有明显不同。开发规模大是其中的重要之点,但还有一点至少同等重要:那就是我们正面临着一个历史性转折,即从工业主导的高速增长转向以加速城市化为轴心,从而带动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现代化进程。
  因此,开发西部更广大的农牧业资源,就绝不是使现有多数人口仍旧滞留农村,让他们拥有更多的农牧产品供给潜力;而是要通过城乡关系的大转换,大幅度转移农村人口进城,使其进入新的高收入流程,以打破低收入水平下形成的农牧产品的需求制约。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实现前文所述的农业大变局,从而使中国农业跃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水平和新局面。
  在这个前提下,我们要进一步分析中国西部畜牧业的发展潜力。在中国60亿亩草地中,西北(含内蒙)有近40亿亩,西南有近15亿亩。中国大面积的天然草原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内蒙、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四川、西藏云南等省区,牧区总面积36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37%左右(见注释[2])。但牧区生产的肉类产品(不含禽蛋水产)只占全国肉类产品的10%左右。面积如此广大的牧区,平均要30亩左右才能承载一个羊单位,与世界农业发达国家相差数十倍。
  中国的草原面积居世界第二位,但畜牧业生产水平却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草原本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它在进行能量和物质循环的同时,不断制造有机物质,即同时进行第一性生产(饲草生产)和第二性生产(畜产品生产)。由于中国草原严重退化(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30%),其第一性生产的产量已大大减少;据统计,自50年代以来,全国天然草地单位面积产草量下降30~50%,在植被数量减少的同时,牧草的质量也普遍下降,多年生优良牧草的数量大大减少,劣质杂草及毒害草数量增加(见注释[2])。没有优质的草地,就谈不上稳定、优质、高产的畜牧业。目前中国草地畜牧业的生产水平很低,整个畜牧业(含农区)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仅为30%左右,而世界农业发达国家通常在50%以上;如美国为60%以上,法国为57%,加拿大为52%,德国为73%,丹麦和新西兰为97%,俄罗斯也接近50%。中国单位面积草地产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0%,单位面积产值仅为澳大利亚的1/10、荷兰的1/50(见注释[2])。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很多,举其要者有:
  (一)人口高速增长造成了很大的口粮压力,致使耕地几乎成为集约生产粮食和食品的唯一来源,于是不断扩大可耕地便几乎成了增产粮食的唯一出路。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本不适于种植粮食作物的草原也被开荒种地,导致土地沙化、草场退化。于是牧区土地陷入了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一旦人口越过某一临界水平,“人畜同粮”便成为必然之局;而牧业便只能成为农户家庭副业的一部分。
  (二)在以往食品生产和消费的旧格局中,草原建设“理所当然”地不受重视。据统计,1949至1996年,国家对蒙、新、青、甘、川、藏等12省区的草原建设投资累计为46亿元,平均每年每亩草原投资仅三、四分钱(见注释[2])。
  (三)旧的粗放式的牧业生产方式在牧区人口激增的条件下,导致草场超载过牧程度不断加剧。至今,已难以为继。
  总之,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场退化等,各种类型的土地资源侵蚀面积总量已达中国陆地面积的60%[8]。至90年代初,我们总算缓解了口粮压力的制约。现在我们应该抓住这个历史性的机遇,并直面国土资源大面积退化的严峻挑战,重整西部的草原、草业和畜牧业,实现西部农业和国土资源整治的历史性大跃迁。这无疑应该成为西部大开发的基础性工作。
  据中国草地科技工作者的分析,如果中国能实现种草面积(即人工草场)5亿亩,并建立围栏草地10亿亩,全国草地生产力可提高9~19倍,百亩草场畜产品产量可达310个畜产品单位(目前仅为16个畜产品单位),相当于目前美国的水平(见注释[2])。根据我们粗略地框算,西部50多亿亩草地和陡坡耕地,可提供830亿斤肉禽蛋产品,加上口粮转化为饲料所提供的肉禽蛋产品128亿斤,其总量可达480亿公斤[9]。如果再在一部分缓坡耕地实行草田轮做,则未来30年,西部肉禽蛋的增产量可望达到全国肉禽蛋净增长量(970亿公斤)的一半以上。
  换言之,未来30年间,中国畜牧业净增长额中可能有一半以上来自于西部畜牧业的增长。在全国农业净增长额中可能有30~40%来自西部畜牧业的增长。在西部的农业中,畜牧业的比重可能达到60%以上。西部将成为中国农业规模经营程度最高、农牧民最为富裕、农业最为发达的区域。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文化研究中心)

§ 参考文献
  [1]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摘要》和《新中国五十年:1949~1999》,可得到历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购买的商品数量、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主要消费品、市镇总人口及乡村总人口,将其分别相乘,便得到文末附表(见下页)。
  [2]许志信:“草地建设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中国农村经济》,2000年,第3期。
  [3]1978年,中国畜牧业产值占农业(种植业、牧业、林业、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5%,1998年为30.8%,每年提高0.75个百分点;如果今后30年能按这样一种速度提高,则到2030年,中国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将为53.3%。
  [4]2000至2030年,假设中国GDP的年均实际增长率为6%,则届时中国GDP总额将达470000亿元(1999年价格,下同)如设那时中国第一产业增加值所占比例为12%,则其总量为56400亿元左右,如牧业占其中的比例为53%,则其总量为29892亿元。1999年牧业增加值在第一产业增加值中所占比例以31%计,则该年牧业增加值总额为4405.7亿元,2030年牧业增加值将比1999年净增25487亿元。
  [5]1999年《中国统计摘要》、1998年《中国统计年鉴》、《新中国五十年:1949~1999》。
  [6]用1998年城镇人口数量及其人均肉禽蛋水产直接消费量相乘、乡村人口数量及其人均肉禽蛋水产直接消费量相乘,两项乘积之值相加后得到382公斤这一数值,即全国人口直接消费肉禽蛋水产量。
  [7]像这样的基本农田,浇些水,基本上不施肥,根据河西的经验,每亩苜蓿可产鲜草5~6吨。0.7亩可产鲜草3.85吨,即7700斤;每只羊每天需鲜草五斤,一年出栏需用1825斤鲜草,每只羊毛重100斤,产净肉36斤;则7700斤苜蓿鲜草可提供羊肉150斤。
  [8]邓英淘:“关于中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的综述”,《参天水利资源工程研考会:工作通报》,No.99~24,1999年7月。
  [9]根据前述注释[2]所提供的数据,内蒙古草场经改良后,0.2公顷(3亩)可承载一只良种细毛牛,以此计算,西北每亩草场可提供12斤羊肉,40亿亩可提供480亿斤羊肉。西藏等高寒草场约10亿亩,每亩以产6斤羊肉计,则总计可产60亿斤肉;西南海拔2000米左右的草山草坡约5亿亩,每亩产羊肉以25斤计,则总计可产125亿斤羊肉。全国口粮变为饲料约有900亿公斤(见正文),按3.5:1转化为257亿公斤肉禽蛋产品,以1/4计入西部,则有64亿公斤。再加上1~2亿亩坡地退耕和部份耕地实行草田轮作,发展畜牧业,以前3项之和(665亿斤)的1/4计,可提供166亿斤肉禽蛋产品。5项总计为959亿斤肉禽蛋产品。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曹斌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曹斌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曹斌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曹斌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曹斌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曹斌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18 13:13, Processed in 0.780001 second(s), 2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