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孟良|查看: 30970|回复: 100
[宇宙·航天

2021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继续保持稳定高速增长态势

 [复制链接]
71#
 灵动浚心 发表于: 2020-7-31 10:45:57|只看该作者

大河向东流,七个数字看北斗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大河向东流,七个数字看北斗
⊙记者:倪伟 编辑:陈思 校对:危卓

  (记者:倪伟)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这意味着北斗三号正式开通全球服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导航系统。其实从2012年开始,我国北斗二号区域导航系统就开始向中国及亚太地区提供服务。如今,北斗系统应用得怎么样了?我们通过7个数据一看究竟。

2006年~2019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产值增长图  1b8c-ixeeiry7563423.jpg  保存到相册

3450亿元
  2019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到3450亿元人民币,较2018年增长 14.4%,受到宏观经济形势变化,以及国内改革调整、行业采购量下降、新增市场放缓、跨界竞争加剧等客观因素影响,2019年产值增速进一步放缓。
  其中,与卫星导航技术研发和应用直接相关的,包括芯片、器件、算法、软件、导航数据、终端设备、基础设施等在内的产业核心产值增速下降明显,同比增长9.1%,为1166亿元。北斗应用进一步普及,对核心产值的贡献率超过80%。随着“北斗+”和“+北斗”应用的深入推进,由卫星导航衍生带动形成的关联产值继续保持较高速度增长,达到2284亿元,同比增长17.3%,有力支撑了产业总体产值和行业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升。

1亿片
  国产芯片、模块等关键技术进一步取得全面突破,性能指标与国际同类产品相当,并已形成一定价格优势。截至2019年底,国产北斗兼容型芯片及模块销量已突破1亿片,季度出货量突破 1000万片。采用北斗兼容芯片的终端产品社会总保有量超过7亿台/套(含智能手机),北斗应用正在诸多领域迈向“标配化”发展的新阶段。
  国内卫星导航定位终端产品总销量突破4.6亿台,其中具有卫星导航定位功能的智能手机销售量达到 3.72亿台。汽车导航后装市场终端销量达到400万台,汽车导航前装市场终端销量达到300万台,各类监控终端销量达到500万台,各类高精度接收机终端销量超过20万台/套。

650万辆
  截至2019年底,国内超过650万辆营运车辆、4万辆邮政和快递车辆、36个城市的约8万辆公交车、3200余座内河导航设施、2900余座海上导航设施已应用北斗系统。国内北斗农机自动驾驶系统部署超过 2万台/套,可节约50%的用工成本。基于北斗的农机作业监管平台实现超过10万台农机的远程管理与精准作业服务,可有效提高产量5%,农机油耗节约10%。民政系统已建成部、省、市(县)3 级平台,实现6级业务应用,推广北斗终端超过4.5万台,用于灾情上报、救灾物资监控管理等方面。

10000人
  北斗导航的定位与短报文通信功能在海事监管与搜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全国70000余艘渔船和执法船安装了北斗终端,累计救助超过10000人。交通部门正全面推进北斗系统在长江航运应用全覆盖实施工作,计划完成长江航务系统近800艘公务船、2000艘社会船舶单北斗船载终端安装,以及基于北斗的内河遇险报警管理系统、航运信息公共服务系统建设工作,为“智慧长江”建设提供重要保障。

2010-2019年中国卫星导航专利年度申请量及累计申请总量  563a-ixeeiry7567388.png  保存到相册

7万件
  截至 2019年底,我国卫星导航专利申请累计总量已超过7万件,保持全球第一位。随着北斗全球系统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快速推进,中国卫星导航专利年度申请量持续增长,尤其是最近3-4年专利申请势头强劲,2016-2018年,中国卫星导航专利连续三年申请量超过 1万件,目前累计申请量达到74897 件。随着北斗应用的进一步推进,预计卫星导航技术专利申请还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22纳米
  在2019年12月27日召开的北斗三号系统提供全球服务一周年新闻发布会上,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支持北斗三号信号的22纳米北斗/GNSS芯片正式发布,北斗导航型芯片迈向 22 纳米时代。该芯片定位精度可达2米左右,产品主要面向大众、消费类、物联网市场,已具备市场化应用条件。另外,支持北斗三号系统信号的28 纳米芯片,已在物联网和消费电子领域得到批量应用。

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重点区域产值分布  e11a-ixeeiry7563563.png  保存到相册

77.4%
  2019年,具有传统发展优势的五大产业区域和重点城市,在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方面进一步加大扶植力度,逐步形成了产业链全面布局,实现了区域产业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五大区域实现年综合产值2671亿,在全国总产值中占比高达77.4%。其中,珠三角地区综合产值达到770亿元,京津冀地区综合产值达到757亿元,长三角地区综合产值达489亿元,华中地区综合产值达到361亿元,西部地区综合产值达到294亿元。
  数据源自:2020年《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
70#
 李雪 发表于: 2020-7-31 08:15:48|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全产业链赋能

源自: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原文标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全产业链赋能

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信息基础设施支撑,智慧港口建设正在稳步推进。这是武汉花山港内利用北斗定位的5G智能无人集装箱转运卡车。(资料图片)

日前,工作人员在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县境内王家沱至乐素河区间操控多旋翼无人机,借助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对Ⅰ级防洪点危岩山体进行视频和图片数据采集。(图片源自:视觉中国)

  北斗组网,星耀全球。
  7月29日,记者从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获悉,北斗三号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已完成在轨测试、入网评估等工作,于近日正式入网。
  古有北斗七星辨明方向,今有北斗卫星定位九州。这一由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将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有何本领,怎样实现全产业链发力?北斗卫星全球组网,又将如何推动生产生活变革、赋能行业产业发展?

身兼五大能力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由我国自主建设运行的重要空间基础设施,也是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服务性能要求最高的巨型复杂航天系统。
  说起北斗,不少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导航定位”。实时导航和快速定位是卫星导航系统最基本的功能,除此之外,北斗还具有精确授时、位置报告和短报文通信三大特色功能。
  “北斗卫星本身是我们国家的一个授时系统。”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副主任卢晓春说,北斗三号卫星上的星载铷原子钟的精度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可以达到每天100亿分之5秒。目前,这一功能已广泛应用于通信、电力、金融等系统。
  位置报告功能,与北斗“有源定位”的特性息息相关。有源定位是中国北斗的一大创举,利用无线电测定技术,通过两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联手,不仅能回答用户“我在哪”,还能告诉关注用户行踪的相关方“你在哪”,广泛用于搜救、渔业等领域,是保障民生安全的“千里眼”。
  短报文通信功能,是北斗系统的“独门绝技”。导航卫星和通信卫星是两种类型的卫星,但北斗导航卫星却附加了通信功能。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副秘书长王博介绍称,北斗用户利用终端,不仅可以知道自己的位置,还可以通过短报文将自己的情况告诉他人。这个功能在沙漠、远洋、深山、森林等没有网络覆盖的地区,或者是灾害发生、通信受阻时至关重要。
  “5·12大地震以后,所有地面通信设施已经全中断了。信息实际上就是靠北斗一号短报文短信息功能,虽然只有几百个汉字的能力,但是当时很起作用。”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北斗三号卫星总设计师王平说。
  在北斗三号系统中,短报文通信的能力显著提升,信息发送能力从最初一次120个汉字提升到1200个汉字,广泛用于远洋渔业、抢险救灾、全球搜救等多个领域。据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会长于贤成介绍,目前全国7万余艘渔船和执法船安装了北斗终端,累计救助1万余人。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值得一提的是,北斗空间段采用三种轨道卫星组成的混合星座,除了与美国GPS、欧洲伽利略、俄罗斯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同样具有中圆地球轨道卫星外,还具有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和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这两类卫星属于高轨卫星,卫星越高,其抗遮挡能力越强,无论是在高楼林立的城市,还是在多有遮挡的山区,在其他卫星系统不能定位的情况下,北斗依然能“坚守岗位”。尤其在低纬度地区,北斗性能更具优势。

惠及国内 服务全球
  5月27日,中国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
  15年前,我国测量珠峰高程时,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卫星测量主要依赖美国的GPS系统。而此次测量,我国同时参考中国北斗、美国GPS、欧洲伽利略、俄罗斯格洛纳斯四大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并且以北斗的数据为主。其中,由上海华测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北斗高精度定位设备,在测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华测导航总部位于上海市青浦区西虹桥北斗产业园,这里聚集了百余家与北斗产业相关的企业,北斗产业链上、中、下游已形成紧密联系。
  从应用层面向上溯源,北斗产业链是如何划分的呢?
  据了解,“北斗”产业链主要集中于北斗系统的用户段,分为上游基础元器件、中游终端、下游运营服务三大环节。其中,上游基础元器件主要是芯片、板卡、天线等基础元器件;中游终端主要是指能接收“北斗”信号的导航和定位装置;下游运营服务主要是指为政企用户、行业用户、服务商和大众消费者提供基于“北斗”的定位、导航、授时、短报文通信等各类基础服务。
  从为亚太区域提供服务到为全球提供服务,北斗实现全球组网,不仅意味着北斗服务范围覆盖面更广,还会使全产业链受益,相关产业链产品就多了一套支持系统,这些产品的使用体验、稳定性、可靠性都会随之大幅提升,特别是芯片和终端产业。
  北斗芯片的研发生产技术正在逐步成熟。支持“北斗三号”系统信号的28纳米芯片已在物联网和消费电子领域得到广泛应用,22纳米双频定位芯片已具备市场化应用条件,全频一体化高精度芯片已投产,北斗芯片性能再上新台阶。截至2019年底,国产北斗导航型芯片模块出货量已超1亿片,季度出货量突破1000万片,北斗导航型芯片、模块、高精度板卡和天线已输出到100余个国家和地区。
  在终端产品方面,以智能手机为例,2019年,国内卫星导航定位终端产品总销量突破4.6亿台,其中智能手机销售量达到3.72亿台。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在中国市场申请入网的手机有400余款具有定位功能,其中支持北斗定位的近300款。
  北斗全产业链发力,既惠及国内,也服务全球。“2019年北斗海外应用合作及贸易交往更加频繁,国产北斗基础产品已出口120余个国家和地区,基于北斗的土地确权、精准农业、智慧施工、智慧港口等,已在东盟、南亚、东欧、西亚、非洲等地得到成功应用。”于贤成说。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航天恒星公司至今已研发出了千余种卫星应用产品,包括北斗导航手持机、北斗船载终端、北斗车载终端等。“2019年,我们的船载终端产品成功进入缅甸渔业市场,截止到目前共交付了1000余套船载终端产品,既为缅甸渔业监管部门提供船舶定位监管、禁渔禁航区管理等服务,也为渔民提供定位导航、渔获上报、文本通信及报警救援等功能。”航天恒星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北斗系统全面建成,将极大推动我国卫星导航产业新一轮发展。《2020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2019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到3450亿元人民币,较2018年增长14.4%,预计2020年产业总体产值将超过4000亿元。

应用只受想象力限制
  信号在天边,应用在身边。
  从衣、食、住、行到水、电、气、热,从农林渔业到救灾减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社会生活深度融入,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开车上路,走哪条路更顺畅?公交出行,汽车还有多久到站?共享骑行,怎样才能快速找到单车?无论你选择什么交通方式,都离不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交通运输行业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最大的用户之一。北斗系统广泛应用于重点运输过程监控、公路基础设施安全监控、港口高精度实时调度监控等领域。据《白皮书》的数据,截至2019年底,国内超过650万辆运营车辆、4万辆快递和邮政车辆、36个城市的约8万台公交车、3200余座内河导航设施、2900余座海上导航设施都已应用北斗系统,建成了全球最大的营运车辆动态监管系统。
  “在哪里”和“什么时间”构成了我们日常工作生活的衡量坐标。看不见摸不着的时空信息,既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保证,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
  智能化港口建设,被视为提升港口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此前,交通运输部等九部门发布《关于建设世界一流港口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建设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技术的信息基础设施,推动港区内部集卡和特殊场景集疏运通道集卡自动驾驶示范。
  在武汉花山港,一排排桥吊、船吊、轨道吊依次排开,一辆辆约15米长、最高载重75吨的“平板车”自主行驶,停车、装箱、驶离、停车、卸箱等一系列操作完全自主完成。
  这是利用北斗定位的5G智能无人集装箱转运卡车。相比于传统集装箱无人集卡依靠地上的“磁钉”定位移动,北斗导航系统可以提供更高精度的时空信息,通过5G网络传输数据,使车能够感知200米以内的各类物体,停车定位精度控制在5厘米内。
  精度控制在5厘米内──这还不是北斗的“极限”。高精度服务是北斗的一大特色,传统导航系统的服务精度都是“米级”甚至“10米级”,更高精度的服务很少开放给民用市场。而北斗“全国一张网”,借助超过2000个地基增强站,北斗系统具备为用户提供分米级、厘米级甚至是毫米级定位精度的能力。
  当农业遇见北斗,播种更省力,出苗更省心,劳动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大佘太镇的农田里,无人驾驶播种机正在从“稀罕物”变得日益“寻常”。基于北斗定位功能,播种机沿预设路线自行作业。有了这种精准科学的方法,每千米播种偏差不超过2厘米,每亩地出苗率能提高10%。
  据统计,基于北斗系统的农机自动驾驶系统已有超过2万台套,节约50%的用工成本;基于北斗系统的农机作业监管平台和物联网平台为10万余台套农机设备提供服务,极大提高了作业管理效率。
  当灾害预警遇见北斗,人身更安全,财产有保障。前不久,在湖南省石门县雷家山,多亏了“北斗卫星高精度地灾监测预警系统”及时发出预警,位于滑坡危险区的村民及时转移,无一伤亡。通过对山体、水库、河流的形变、位移等进行24小时实时监测,北斗对可能发生的滑坡、沉降、裂缝、水库遇险、河流水位暴涨等险情进行预警,守护生命、减小损失。
  特殊战场上,北斗同样快速响应、尽锐出战。2020年初,一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阻击战在神州大地打响,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平地而起,为复杂地形地貌实现高精度定位、精确标绘的,正是北斗;面向全国的“千寻位置”网上无人机平台,可以实现无人机精准喷洒等防疫作业,为其提供高精度数据的,也是北斗;物资运输车辆实时监管调控,智能机器人将各地送达的医疗物资快速送往医院隔离区,背后的支持系统,还是北斗……
  北斗系统与新一代5G移动通信、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碰撞融合,构建以北斗时空信息为主要内容的新兴产业生态链,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变革和商业模式不断创新,将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未来,北斗拥有无限可能。正如首任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孙家栋院士曾说的那样,“北斗的应用只受人类想象力的限制”。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69#
 人在水中游 发表于: 2020-7-31 06:34:00|只看该作者

作为北斗导航卫星“心脏”,这台钟数百万年甚至1千万年才有1秒误差|新科普

源自:解放日报
原文标题:作为北斗导航卫星“心脏”,这台钟数百万年甚至1千万年才有1秒误差|新科普 来源:上观新闻

  导语:时间是导航卫星的核心
原子钟是北斗导航卫星的“心脏”,直接决定了导航定位精度。导航系统的本质是一个时间测量系统,若卫星存在十亿分之一秒(1纳秒)的时间误差,则会产生0.3米的测距误差。只有通过在卫星上配置高精度原子钟,才能实现卫星直接播发出高精度导航定位信号。
  作为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的三项关键技术之一,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研制的被动型星载氢原子钟,约合数百万年甚至1千万年才有1秒误差,日前获得2019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时间是导航卫星的核心
  时间是导航卫星的核心。卫星导航定位的基本原理,是在空间布置一定构型的卫星星座,每颗卫星均配置高性能原子钟。用户终端通过测量卫星信号到达终端的时间差,解算终端的位置。
  根据量子力学原理,原子具有不连续的能量数值,当原子从一个能级跃迁至另一个能级时,其吸收或释放的电磁波频率是固定的,原子钟就是利用原子跃迁产生固定频率的电磁波进行计时的工具。被动型星载氢原子钟通过发射探测信号激励基态高能级的氢原子,实现高精细能级跃迁。
  GPS、格洛纳斯、北斗和伽利略等四大全球导航系统的卫星均配置了高性能原子钟,包括铷钟、铯钟和氢钟。铷钟体积小、重量轻,但频率漂移较大;铯钟频率准确度高,但中短期频率稳定度差;氢钟频率稳定度好、漂移率小,对导航信号精度的提升非常有益,但体积重量相对较大。氢钟数小时短期预报略好于铷钟,而数天长期预报好于铷钟一个数量级。
  作为一种精密的计时器具,氢钟的精度到底有多高?“机械表一天差不多有1秒误差,石英表一天大概有0.1秒误差,而氢钟一天误差仅零点几纳秒,约合数百万年甚至1千万年才有1秒误差。”北斗三号卫星星载氢钟项目负责人、上海天文台帅涛研究员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
  目前,国外仅欧洲伽利略卫星配置了星载氢钟,与我国星载氢钟相比,两者地面测试性能相当,但从在轨综合表现来看,我国星载氢钟实现的用户测距误差更小。“氢钟为我国北斗导航卫星系统与GPS、伽利略等卫星导航系统同台竞技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我国航天工程领域一位院士评价。
  大幅度提升北斗导航卫星系统时间基准精度
  上海天文台在时间频率学科方面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础,自上世纪60年代起承担我国世界时的授时工作,70年代研制出我国首台地面主动型氢原子钟。主动型氢钟频率稳定性好,但其体积重量过大,无法满足导航卫星配置要求。
  针对北斗导航卫星星上应用,上海天文台于2002年启动我国首台被动型星载氢钟的研制。2010年,星载氢钟项目组在中国科学院和北斗重大专项的支持下,联合上海航天电子技术研究所和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等单位开展了星载氢钟的工程化研制工作。2015年9月,由上海天文台研制的我国首台星载氢钟随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上天应用。到2019年,已研制完成了多台北斗组网卫星星载氢钟。在导航试验卫星阶段,有2台氢钟随试验卫星发射入轨进行了应用验证;在北斗三号组网卫星工程中,已有16台发射入轨应用,运行情况良好,性能指标和可靠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幅度提升了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的时间基准精度。
  核心元器件全部国产化
  我国首台星载氢钟首创和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核心元器件全部国产化,实现了导航卫星“心脏”完全自主可控。
  星载氢原子钟由物理和电路两部分组成。物理部分由腔泡系统、真空系统、原子置备系统、磁屏蔽系统以及准直和选态系统等系统组成。电路部分包括主伺服电路、恒温电路、高压源模块和恒流源模块等子系统。
氢钟在太空下的工作环境存在一定的温度波动,而电路参数对温度较为敏感。为实现氢钟的长期稳定性,上海天文台研究人员首创了氢钟时分双频调制技术。该技术采用两个调制频率对本地探测信号进行相位调制,实现晶振频率和微波腔频率锁定至原子跃迁频率。研究人员利用原子跃迁信号分时控制方式,分离了原子跃迁探测信号和微波腔探测信号,解决了这两个信号之间相互干扰的难题,这不仅有效降低了氢钟输出频率对纠偏信号幅相变化的敏感性,使得电路对环境的敏感度降低,温度系数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与此同时也为氢钟实现优异的长期频率稳定度和漂移率指标提供了保障。
  研制团队首次在氢钟上应用了原创的电极式微波腔,新型电极式微波腔的腔Q值达到8000以上,相比磁控管微波腔重量轻了10%,物理系统信号增益更高,一般磁控管腔的信号增益为2.5分贝,新型电极式微波腔的信号增益超过3分贝,为氢钟高稳定度指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在卫星真空环境下,原子碰撞容易导致电离泡发热老化及电磁波透波效率降低的问题,研制团队提出并实现了基于国产功率管和氮化硼材料的新型电离源系统,利用氮化硼材料的透波散热特性,解决了电离源因高发热导致可靠性降低的难题,电离源温度由80℃以上降低到50℃以下,相比传统结构具有更通畅的传热途径和更高的传热效率,提高了电子元器件在轨工作寿命,保证了氢钟电离源系统的高效可靠运行。
  主用和备用原子钟可实现无缝切换
  如果氢钟在空中突然发生故障怎么办?“不用担心,卫星配置了时频生成与保持系统,可以实现主用原子钟和备用原子钟之间无缝切换,切换前后卫星时间变化小于20皮秒(1皮秒等于一万亿分之一秒),对应的用户测距误差小于1厘米。”帅涛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这就意味着,如果开车时卫星切换了星载原子钟,用户完全察觉不到导航定位信号发生了改变。
  为适应下一代高集成度导航卫星发展需要,研究团队在保证性能指标的同时,把氢钟重量减轻了一半左右。第一代星载氢钟24公斤,今年刚完成研制的只有13公斤,功耗也降低了10%左右。解决了航天产品小型化、轻量化和空间适应性等问题,成功实现了我国星载氢钟的首次在轨应用。
  未来,除了用于导航卫星,氢钟还将用于空间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等科学实验。
  据介绍,尽管氢钟项目不涉及到直接的投资经济回报,但作为北斗导航重大专项的一部分,其带动和促进了航天、新材料和国产电子器件等高新技术的发展,进而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等方面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从2002年启动被动型星载氢钟的研制,到2015年首台星载氢钟上天应用,上海天文台研制团队走过了一段不短的路。特别是在早期星载氢钟鉴定产品和正样产品研发的那段日子,每天加班2、3个小时是“家常便饭”,仿真分析、试验验证、改进提升、迭代验证,一次次修改,一次次完善。“也会有烦躁的时候,但只要有一丁点进展,大家都会兴奋好几天,彼此鼓励着,继续往前走。”
  栏目主编:黄海华
  文字编辑:黄海华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徐佳敏
  文中制图:王美杰
68#
 太山 发表于: 2020-7-31 06:04:00|只看该作者

多层次资本市场助力北斗产业链崛起 北斗三号加速渗透下游

源自:证券日报
原文标题:多层次资本市场助力北斗产业链崛起 北斗三号加速渗透下游

  本报见习记者郭冀川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着眼于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由北斗卫星导航衍生带动形成的关联产值保持了较高速度增长,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在今年5月份发布的《2020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中显示,2019年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3450亿元,较2018年增长14.4%。
  随着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全面完成,北斗系统日渐成熟,也在资本市场上也掀起了一股北斗热。益学投资金融研究院院长张翠霞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北斗核心产业链的角度看,上游主要包括芯片、卡板、天线、电子地图等基础元器件;中游包括系统集成、终端产品和软件;下游以运营服务为主,这些领域均有上市公司布局。
  张翠霞说:“比如海格通讯,北斗导航是公司主营优势业务之一;北斗星通主要产品就是北斗芯片,作为行业龙头公司具有议价空间;振芯科技是北斗芯片加设备公司;天奥电子是为北斗提供核心部件原子钟的公司;航天宏图是北斗服务商,这些公司的核心业务都围绕北斗产业展开,能在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市场拓展过程中,共同成长。这些企业分布在沪深主板及中小板、创业板、科创板等多个板块,也反映出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价值。”
  张翠霞表示,随着国防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军队现代化建设加快,北斗的研究使我国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导航产品,未来将会在军工领域进一步推动国产化替代浪潮。
  除了在军工领域的运用,张翠霞认为北斗产业链更大的市场空间在于民用领域,尤其是北斗卫星导航技术有望在5G通信技术加持下,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车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在交通运输、农林牧渔、地理测绘、灾害预警、智慧城市、航天海事等领域被广泛应用,而这些产业的市场开拓,也会带来北斗产业链相关公司的确定性业绩增长。
  交通部发言人6月份介绍,全国已有超过660万辆道路营运车辆、5.1万辆邮政快递运输车辆、1356艘部系统公务船舶、8600座水上助导航设施、109座沿海地基增强站、300架通用航空器应用了北斗系统,在首架运输航空器上也安装使用了北斗系统,实现零的突破。
  华创证券指出,近年来国务院、国家发改委、旅游局、交通部、农业部、财政部、海洋局、民航局等国家部委相继出台北斗系统应用与产业化政策,以国家力量助推北斗系统发展,我国的北斗产业链逐渐完备。
  中国人民大学助理教授王鹏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北斗三号的全球组网,使北斗产业增长重心向中下游市场进一步渗透。由于北斗产业链下游应用尚未全面打开,从公司业绩也可以看到,许多北斗系的上市公司业绩表现并不理想,这其中很大原因是前期投入成本较高,企业并未到收获期。因此在对北斗产业链的投资与关注中,不能唯业绩论,而是要看企业在产业链中的价值,以及它下游应用的前景。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67#
 丁是丁卯是卯 发表于: 2020-7-31 06:04:00|只看该作者

北斗导航系统用户群广泛 非民用定位精度更高

源自:证券日报
原文标题:北斗导航系统用户群广泛 非民用定位精度更高

  本报记者李正
  近日,随着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完成入网工作,北斗三号全球卫星系统全球组网工作实现完美收官,也意味着北斗导航系统将正式提供全球服务,其广泛的用户群将会因此受益。
  信息消费联盟理事长项立刚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北斗导航系统的用户群十分广泛,民用智能手机当中,大部分安卓机都是支持北斗导航系统的。
  据项立刚介绍,现在的智能手机在使用卫星导航定位功能时,没有办法简单的区分使用的是哪个导航系统提供的定位服务,有可能是北斗导航提供的,也有可能是美国GPS提供的,甚至有可能是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卫星提供的。
  “因为目前民用手机对于全世界的主要导航系统都是支持的,通常是在区域内,哪个导航系统的信号接收更好,就自动使用该导航系统,这种选择是手机自动识别的,手机内部都有对应的天线和芯片。”项立刚进一步表示,相比其他导航系统,北斗导航系统在民用方面的优势并不那么突出,但是对于非民用方面,要好于其他导航系统。
  例如北斗导航系统可以让信息通过“短报文”的形式进行传递,这一功能需要特殊的终端设备完成,民用手机是无法做到的,而在非民用方面十分有价值,先进性很强。
  在降雨比较多的地区,部分地方会出现塌方等地质灾害,需要对土地的位移进行监测,很多时候靠人力监测是不现实的,这个时候就可以靠定位设备完成工作。如果使用美国提供的GPS定位系统,其开放的民用定位精度误差可能会达到10米,无法做到对5厘米位移的精准监测和及时预警,而如果用我国发明的北斗导航设备,就可以达到厘米级的监测。
  “最近有部分灾害预警,就是运用了北斗导航系统对土地位移进行监测,提早发现问题,及时通知。像这样相关的,需要精准定位的体系还有很多,我们以前无法实现,现在通过北斗导航系统就可以得到有效解决。”项立刚说。
66#
 爱你三千年 发表于: 2020-7-31 03:49:14|只看该作者

“北斗时代”,我们的生活将怎样改变

源自:光明日报
原文标题:“北斗时代”,我们的生活将怎样改变

  光明日报7月31日消息,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的成功发射,意味着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全球组网成功,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用户提供高精度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以及独有的短报文通信能力。这将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具体的改变呢?相比以往在手机、车辆中常用的GPS等导航,又会有哪些差别呢?

抗干扰能力强
  以路面上最常见的共享单车为例,在6月23日,哈啰出行宣布,旗下单车全面接入北斗定位。使用了北斗的定位系统,相比以往的GPS会有哪些变化呢?
  “GPS定位导航技术分为军码和民用码,目前对商用开放的是民用码。技术掌握在别人手中,如果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对方采取一些干扰手段,就会造成定位不准或漂移,成为我国企业不可控的因素。”哈啰出行研发总监沈鹏说,北斗是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是“自家”的产品,从稳定性、可靠性来讲,之前这类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所以哈啰出行早在2017年就将北斗的接收芯片模组集成到了智能锁里,想等时机成熟再启用。“说实话我们确实没想到这一天来得这么快!”沈鹏自豪地告诉记者。
  基于这一特性,全球范围内的产品都多了一种定位系统选择,也就是模片既有GPS又有北斗,平时两个系统一起使用,当一个系统出问题时,另一个可以作为补充,稳定性和可靠性大幅提升。
  据了解,由于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北斗系统让定位导航在国内的应用成本也大幅下降。基于自主设计芯片的卫星导航接收器等相关器件价格大大降低,截至2019年底,国产北斗导航型芯片、模块等基础产品销量已超过1亿片。未来我们将看到更多应用北斗技术的各类产品。

定位更加精准
  定位精度高是北斗系统的一大优点,由于卫星数量的增加和地基增强系统,定位能力能够从以前的全球范围内优于10米、亚太地区优于5米提升至静态厘米级、动态分米级。
  这一特点将为各行各业带来哪些影响?
  7月6日下午,湖南常德潘坪村雷家山突发山体滑坡,塌方100万余立方,但由于石门县提前接到了北斗卫星监测系统发来的地质灾害橙色预警,使14户33人全部提前撤离,无一人伤亡。
  今年年初疫情期间,正是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高精度定位设备的帮助下,建设火神山医院的工程师们得以快速精准地完成测量任务,为挽救生命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精准定位是交通精细化运营的前提。“北斗导航定位覆盖范围更大、定位盲区小,采用北斗实现高精度定位,对于出行领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哈啰出行执行总裁李开逐说。
  目前,国内已经有重庆、郑州等城市在公交系统中使用北斗定位,让后台实时、准确掌握车辆位置信息和行动轨迹,从而提前预估用户的需求,快速做出车辆的管理和调度反应。
  此外,共享出行的无序停放成为城市的治理难题之一,北斗高精度定位可帮助用户更准确、便捷地找车用车,解决“找不到车”“还不了车”等常见问题,并降低超区、禁停区停车的误判率,引导用户文明骑车和规范停放。

创新生态可期
  5G技术和北斗都是护航国计民生的“国之重器”,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5G的大容量、高速度、低时延的传输能力,能为北斗提供更加可靠的数据服务。以交通运输行业为例,据了解,截至2019年底,国内有超过650万辆运营车辆、3万辆邮政和快递车辆,36个中心城市约8万辆公交车、3200多座内河导航设施、2900多座海上导航设施应用北斗系统。北斗组网完成后,基于5G的超强传输,可以让交通运输领域结合大数据、云计算等智能技术,实现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提升生产效率。而对于智慧城市、精准农业、人工智能、航天海事等领域,“北斗时代”的到来同样正在开启一个令人期待的创新生态。
  北斗三号的发射,让短报文通信成为北斗的“独门绝技”──信息发送能力从原来的一次120个汉字提升到一次1200个汉字,通信带宽也从50万用户能力提高到500万用户,用户与用户、用户与中心控制系统间均可实现双向通信。
  目前,这一特点已经被诸多领域所看好,开始进行相关的研发。“我们可以基于高精度的位置服务和短报文通信来开发一些附加的增值服务,假设当单车精准定位到某一建筑物附近,我们就可以在这个范围内推送相关的信息。”沈鹏说。此外,这一功能也将使野外作业、登山、探险、救援等领域的工作更为便利。
  (本报记者党文婷严圣禾)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65#
 嗨盗王子 发表于: 2020-7-31 01:44:00|只看该作者

北斗定位显神威 为防汛救灾抢时间

源自:本报记者 陈 瑜
  当前,长江中下游地区汛情依旧严峻,多地农田、房屋被淹,居民财产受损。在争分夺秒的救灾一线,北斗高精度定位、云计算大数据、无人机航测等高科技“神器”各显神通,为抗洪防汛赢得宝贵时间。
  7月22日,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同大镇石大圩发生决堤,滚滚河水冲向圩区内的田地和村庄,救援迫在眉睫。千寻位置基于北斗高精度时空智能服务赋能无人机,及时还原了同大镇的受灾状况,为防汛救灾提供了科学依据,大大提升了效率,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7月23日早上6时,在上海市消防救援总队指挥下,千寻位置的两位工程师连夜驱车从上海抵达合肥。8时20分左右,搭载千寻位置北斗高精度时空智能服务的无人机第一次起飞。经过4次飞行,航程达340多公里,3034张照片记录了33.2平方公里的受灾实况。
  结束飞行后,工程师紧急对照片数据进行处理,将无人机拍到的高精度受灾实况图和受灾前的卫星图进行比对,快速评估受灾区域范围,精确测量决堤口的位置和长度,并快速发现受灾区域高压线塔被淹没和民宅被洪水彻底围困等情况。整个过程仅用时1个多小时。
  与此同时,无人机航摄的数据被同步上传至云端进行三维重建,仅在3小时内就完成处理,比普通工作站快8~10倍。三维模型不仅能预测水位上升后的民宅淹没区域,还能计算出填满决堤口需要的土方数量。这些都为救援组织工作提供了准确的数据指导。
  和传统的无人机航测不同,搭载千寻位置服务的无人机可以进行实时厘米级定位,免除现场搭建基站,为抗洪救援赢得宝贵时间。
  这背后离不开千寻位置的技术积累。千寻位置在全国建设了2600多座北斗地基增强站,形成“全国一张网”,并基于自主研发的时空智能算法,可以为全国用户快速提供厘米级定位、毫米级感知、纳秒级授时服务。
  值得关注的是,7月29日,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宣布,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近日正式入网工作。
  相关人士表示,随着抗洪救灾进入关键阶段,千寻位置可以为参与抗洪救援的各类物联网终端提供统一时空基准体系的北斗高精度定位服务,让防汛抗洪变得更高效,为救灾减灾提供科技保障。
64#
 你的美我的爱 发表于: 2020-4-5 11:05:59|只看该作者

全球组网收官战 最后一颗北斗三号组网卫星抵发射场

源自:人民日报
原文标题:全球组网收官战!最后一颗北斗三号组网卫星运抵发射场

  4月4日,第五十五颗北斗导航卫星,也即北斗三号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如期运抵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这标志着北斗全球星座组网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该卫星属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开展测试、总装、加注等工作,计划于5月份发射。
  北斗工程全线向所有牺牲奉献在一线的抗疫勇士致敬,他们用心血、汗水乃至生命护佑祖国和人民安康,也为北斗全球组网任务的按期推进顺利实施创造了条件,做出了贡献。


  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北斗人在抗疫防疫与工程建设两个战场同时出击、双线作战,“服务全球、造福人类”北斗梦的追逐步伐从未停歇,各大系统研制工作如期推进,发射计划后墙不倒。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刻,北斗人克服困难,狠抓产品研制,如期按质完成卫星各项集成测试工作。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63#
 健哥纯爷们 发表于: 2019-12-16 21:36:00|只看该作者

北斗核心星座部署完成,长三甲火箭预定年度发射冠军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北斗核心星座部署完成,长三甲火箭预定年度发射冠军
⊙记者:倪伟 编辑:李国君 校对:柳宝庆

  2019年,长三甲系列火箭全年完成12次发射,发射数量占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任务近50%。
  新京报快讯(记者:倪伟)据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消息,12月16日15时22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及远征一号上面级,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52、53颗北斗导航卫星。

12月16日15时22分,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第52、53颗北斗导航卫星。摄/肖国军  91af-ikvenft3014948.jpg  保存到相册

  此次发射标志着北斗三号MEO轨道(中圆地球轨道)卫星发射任务圆满收官,北斗全球系统核心星座部署完成。明年上半年发射2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后,将提前半年完成全部卫星组网。
  同时,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2019年度任务也顺利收官,12次发射全胜。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由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这是其连续5年在长征火箭家族中摘得发射次数第一,是当之无愧的火箭“劳模”。

“北斗专列”42次零失误送北斗
  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由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乙、长征三号丙三型火箭组成,有“北斗专列”之称。
  自2007年发射首颗北斗二号导航试验卫星,12年间,长三甲系列火箭38次护送北斗,将53颗北斗卫星送入轨道。算上更早前发射的北斗试验卫星,长三甲系列以42次100%的发射成功率,成功护送57颗北斗卫星进入轨道。
  从2017年11月北斗全球导航系统(北斗三号系统)发射第一颗卫星,到去年年底基本建成,2020年全部建成。短短3年不到,近30颗卫星迅速部署完成,北斗三号快速组网,离不开长三甲系列的创新贡献。
  长三甲研制团队开创了我国“一箭双星”发射高轨道卫星的先例,并与“太空摆渡车”──“远征一号”上面级与搭档飞行,将北斗导航卫星直接送入工作轨道。
  据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总设计师姜杰介绍,这一系列创新举措,进一步加快了北斗部署速度,大大缩短了北斗工程建设进度,并大大降低了工程建设成本。

厂房中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摄/肖国军  77be-ikvenft3014951.jpg  保存到相册

发射次数超百次,创中国航天纪录
  “忙碌”的2019年,长三甲系列12次发射任务中,还创造了多个记录:3月10日,长征三号乙火箭发射中星6C卫星,完成了长征系列火箭第300次发射;4月20日,长征三号乙发射北斗卫星,长三甲系列成为我国首个发射次数突破100次的系列运载火箭。
  翻开长三甲发射纪录,这一系列“金牌火箭”在我国通信卫星工程、探月工程、北斗工程、风云气象卫星工程以及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中,都发挥了关键作用。
  据姜杰介绍,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几乎包揽了我国所有高轨道航天器发射任务,是我国现役中型高轨运载火箭中运载能力最大、技术最复杂、适应性最强、发射次数最多、发射密度最大的火箭系列,也是长征火箭家族的“主力”。

高密度成为常态,明年预计发射次数保持10次以上
  2019年,长三甲系列火箭全年完成12次发射,发射数量占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任务近50%。这是继2018年14次发射任务之后,长三甲系列火箭发射再次“上双”,也是自2015年以来,长三甲系列连续5年成为我国发射次数最多的火箭。
  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副总指挥孙岳介绍,从2015年开始,由于卫星交付数量增多,长三甲系列火箭发射进入了一个高强密度发射期。研制团队2019年每个月都要完成一发火箭的综合试验、出场测试和发射。10月17日之后的70天里,研制团队高密度完成了5次发射任务。
  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总指挥岑拯介绍,2020年,北斗全球系统将全面建成,预计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还将完成10次以上的发射任务。
62#
 忧忧我 发表于: 2019-12-13 14:16:00|只看该作者

我国第46颗北斗导航卫星入网工作

源自:国资委网站
原文标题:我国第46颗北斗导航卫星入网工作

  据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消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46颗卫星已完成在轨测试、入网评估等工作,于近日正式入网工作。
  据介绍,第46颗北斗导航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于2019年6月25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该卫星是北斗三号系统的第21颗组网卫星、第2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在经过一系列在轨测试后,将与此前发射的多颗北斗三号卫星组网运行,进一步提升北斗系统的覆盖能力和服务性能。
  此前,我国在12月9日联合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委员会(ICG)第十四届大会举办期间宣布,今年底北斗三号将完成所有中圆地球轨道卫星发射任务,北斗全球系统核心星座部署完成,明年北斗全球系统将全面建成。 ●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20 06:00, Processed in 0.140400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