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乌江|查看: 15707|回复: 81
[科技·双创

“中国天眼”新发现201颗脉冲星 挑战银河系电子分布模型

 [复制链接]
52#
 不取 发表于: 2018-11-2 01:08:00|只看该作者

重仪器轻人力?德媒关注“中国天眼”10万年薪难觅人才

源自:参考消息
原文标题:重仪器轻人力?德媒关注“中国天眼”10万年薪难觅人才

  参考消息网11月2日报道 德媒称,被誉为“天眼”的中国FAST射电天文望远镜,试运行不到两年,已经产生了不少重要科研观测成果。而现在,位处偏远山区的望远镜,却遭遇了招聘困难。其负责人为此大叹苦经,引发中国媒体以及网民的热议。
  据德国之声电台网站11月1日报道,《科技日报》10月29日在头版刊登了一篇题为《“中国天眼”10万年薪难觅驻地科研人才》的文章,讲述了刚刚建成不久、位于贵州大山深处的全球最大射电天文望远镜FAST目前正面临的招聘困难。
  文章引述了中科院国家天文台FAST办公室主任张蜀新的表态指出,此前,望远镜基地的招聘情况“并不理想,10万年薪难觅驻地科研人才”。他表示,FAST即将在2019年上半年迎来正式验收,在此之后,将启动24小时观测,科研人员需三班倒轮流值班,而现有的驻地人员只有20多名,人手上“捉襟见肘”。
  根据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网站10月29日发布的“FAST工程贵州人才招聘启事”,此轮招聘人数总共为24名,包括观测、数据处理、软件开发、通信维护等科研、运维、工程岗位,其中不少岗位要求硕士及以上学历。根据岗位要求描述,贵州驻地的科研人才应当能够长期在现场工作,英文水平良好,部分岗位还要求能够胜任夜班工作。
  启事中还强调,此次招聘的岗位为“人才派遣制”,“符合条件且表现优秀者,可考虑入事业编制。”而据办公室主任张蜀新对《科技日报》透露,“至于薪酬,工资加驻地补贴,每年可以达到10万左右。”
  报道称,这条招聘启事,以及招聘方负责人对“人手捉襟见肘”的抱怨,在中国社交媒体平台上引发了很大的反响。有些科研圈内的网友贴出了其他高校或企业针对硕士、博士的级别相近之招聘启事,指出其“年薪十五万人民币起步比较常见,其他待遇也甩FAST一条街”。“想献身科研事业的话,北上广有的是年入10万劳务派遣的岗位,何必跑去钻山沟呢?”也有人将FAST与国际上的同类望远镜基地的工作待遇进行了对比,指出其平均年薪大多在5万美元以上。
  《科技日报》在报道中还指出,望远镜“驻地偏僻、条件艰苦,一般情况下,科研人员驻地半个月后才能回趟家,会和家人长期分居两地,而且FAST验收后,工作不像建设期和调试期那么有挑战性,可能会比较枯燥。也有科研人员分析,FAST的驻地工作,在年轻人看来可能更像坐冷板凳,短期内也难以出大的科研成果,毕竟人各有志,很多人在大学毕业后更希望找个好工作,多赚点钱。”随后,报道笔锋一转,引述FAST办公室主任张蜀新的话指出:“科研上要出成果,没有一定的沉淀是不可能的,搞科研不能急功近利。”在文章的末尾,《科技日报》还强调,在望远镜驻地“生活了一群活跃在国内外天文科研界的追梦人”,“若干年后,一批世界级的科研成果或许将从FAST诞生,而目前,FAST最需要的,是一个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的你。”
  还有业内人士在社交网络平台上指出,被称为“天眼”的中国FAST望远镜工程,试运行期间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科学成果,其造价高达6.67亿人民币,而且当地的旅游及附带收入也高达每年46亿元。而此次招聘24人,假如每人年薪10万,每年的工资总额就是240万元。业内人士批评指出,这说明中国科研界长期“重仪器轻人力”。
  中国媒体援引中科院院士、天文学家崔向群的言论指出,“科研工作的本质是高强度、高水平的人类脑力活动。即便再重大、再先进的科研装置,缺少了具体人员的设置、操作、维护乃至后续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就只是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评论呼吁,应当扭转科学家就应该“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观点,“不能忘记科学家也是普通人,科研人员也需要被市场公平对待。”文章认为,“天眼”所需要的人才,企业也同样需要;面对竞争,“科学界能不能切实进行经费管理改革,拿出有竞争力的薪酬,这可能会涉及未来科研队伍的问题,也涉及未来我们国家科技实力在国际上会否有竞争力。”
  新华社也转载了一篇由《钱江晚报》撰写的评论,指出“虽说搞科研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总向钱看,但给予科研人员一个体面的生活,一份足以体现其价值的薪资待遇,恐怕也是像FAST这样的单位,今后必须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哪怕是在工薪待遇上有所倾斜,也是可以理解的。天眼看得到遥远的星辰,也应望见自身科研人才队伍建设的不足之处。”
51#
 真爱你 发表于: 2018-10-31 21:08:00|只看该作者

被诺奖得主致敬,却陷入招聘难,“天眼”为啥只能给出10万年薪?

源自:上观
原文标题:被诺奖得主致敬,却陷入招聘难,“天眼”为啥只能给出10万年薪?

  导语:略显僵化的经费管理规定,直接造成相关单位在招聘时受限颇多,在编制满额的情况下,如果还要招人,扩充人员的薪资就需要单位自行解决。在不创收的情况下,许多单位只能从有限的经费中省出这笔钱,有些甚至还要借钱支付薪资。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近日在首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说,如今从事基础科学领域研究的年轻科学家越来越少,科学家队伍“青黄不接”现象不容忽视。以生物医学领域为例,由于缺少资金支持,越来越多的青年才俊选择当临床医生,而不是从事基础科学研究。这一现象在其他科研领域也不同程度存在。
  无独有偶,近日,大国重器“中国天眼”FAST开出10万年薪却难觅驻地科研人才的新闻,同样引发热议。根据招聘启事显示,“天眼”共招聘24人,涉及数据处理、数据中心运营和通信维护等岗位。最终却仅招到半数,与预期相去甚远。
  如此重大的项目,也会“青黄不接”吗?对此,舆论并未简单指摘当前的年轻人不愿意坐“冷板凳”,而是直指10万年薪不具有市场竞争力与吸引力。让人疑惑的是,像“天眼”这样拥有世界一流硬件设施的科研工程,为何只能开出10万元年薪,也陷入人才招聘的困境?
  数据可以说明问题。FAST位于贵州,统计资料显示,2016年贵州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6.6万元,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就业人员为8.9万元,全国科学研究这一项的平均工资则是9.7万元。FAST开出的10万年薪,已经超过贵州乃至全国平均标准了。
  不过,这份看似不低的薪水,已经包含了驻地补贴。再看看招聘的要求──英文水平要过硬,要能在地处偏远的地方长期驻站,不能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要胜任夜班,工作满数年表现优秀才能获得编制……这样一比,10万年薪要吸引专业对口的人才一头扎进“深山”,就有些勉为其难了。何况,招聘所涉及的数据处理、数据中心运营,等都属于热门专业,是不少互联网公司高薪招揽的对象。
  然而,如果把板子全都打在“天眼”身上,同样有失公允。事实上,“天眼”给不了人们想象中的“高工资”,并非因为不惜才,而是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的无奈之举。这个“国之重器”遭遇到一个众所周知的尴尬──人力资源成本开支(即“人头费”)预算过低。
  此前,国家天文台财务处负责人在谈到“天眼”的财务压力时也提出,“最大的问题在于大宗运营经费不含人头费”。按照现有的科研经费管理规定,大部分科研经费只能用于购置设备、消耗品,缴纳水电费等,“人头费”一般不超过5%,最多不超过15%,且只能用来支付临时工劳务费,正式的科研人员不能领取。另外,科研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经核准的项目预算,且预算“一般不予调整”,其中劳务费预算“一般不予调增”。而由于科研工作的不确定性、周期长等因素,实际支出与预算通常很难“严丝合缝”。
  这一略显僵化的经费管理规定,直接造成相关单位在招聘时受限颇多,在编制满额的情况下,如果还要招人,扩充人员的薪资就需要单位自行解决。在不创收的情况下,许多单位只能从有限的经费中省出这笔钱,有些甚至还要借钱支付薪资。
  天文学界的另一个“国之重器”──郭守敬望远镜,就遭遇了这样的尴尬。主持建设该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崔向群曾对外表示,这一望远镜建成后至今,国家每年都会给一笔运行费,却没有相应的人员经费,只好借钱来发薪。“为啥国家花了这么多钱建设大科学装置,却没有配套的人员管理、薪资发放机制?”她在2016年的发问,似乎仍未得到事实上的明确回应。
  实际上,宏观层面早就意识到科研经费管理制度长期存在的“重物轻人”问题。2016年4月,李克强总理在考察北大和清华时就指出,科研“人头费”不要管得太死,否则很难吸引一流人才;同年6月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明确,要大幅度提高人员费比例,将用于人员激励的支出占间接费用比例从原来最高5%提高到20%,对劳务费不设比例限制。今年7月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指出,按照能放尽放的要求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支配权。顶层设计既然已有,操作层面的跟进、落实的步伐还需进一步加快。
  这种落实,包括构建以人为本的科研经费管理体制,激活科研经费的分配激励功能,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和人才招揽计划及激励方案等。否则,像“天眼”一样,短时间内无法转化为直接经济效益,只能通过财政拨款进行覆盖的科研项目,面临的人才难招等“尴尬”一定还会继续出现。
  就在今天上午,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约瑟夫·泰勒在发言时,频频表达学界对“天眼”的感谢。这一受到全球瞩目的项目,遭遇招人的困境,不啻为一种警醒。
  栏目主编:朱珉迕文字编辑:朱珉迕题图来源:新华社图片编辑:曹立媛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50#
 帮5买 发表于: 2018-10-31 12:42:00|只看该作者

“天眼”10万招不到人,过低人头费支撑不起国之重器

源自:新浪科技综合
源自:沸腾微信公众号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我们的宣传中,科学家成为了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清贫”形象。可我们不能忘记了,科学家也是普通人,科研人员也需要被“市场”公平对待。
位于贵州黔南州平塘县大窝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人头费”过低致“国之重器”难吸引优秀人才
  根据科技媒体报道,被誉为“国之重器”的贵州天眼FAST望远镜,明年上半年将正式开启24小时观测,为此,FAST面向全国启动了新一轮的人才招聘。但结果并不理想。
  招聘启事显示,FAST此次共招聘24人,涉及数据处理、数据中心运营和通信维护等岗位,要求科研人才能够长期在FAST现场工作、英文水平良好,有部分岗位还要求能够胜任夜班工作。这样艰苦的岗位,在数年之后可以给编制,年薪(加上加班补贴)约10万元。按新的个税计算,10万年薪意味着,每月税前七千出头,税后到手五千多一些。对于这样的“科学家”待遇,很多朋友大摇其头。
  国之重器“天眼”FAST望远镜(五百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上一次感动全中国,是在2017年9月基础设施完成之际,也是首席科学家、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南仁东先生去世的时候。
天眼FAST望远镜俯瞰图。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二十多年,南仁东先生以前瞻性的眼光,不求名利,默默地踏遍了贵州的大小山峦,承担从勘探选址,到基础建设、科学目标等一整套的艰苦工作,筚路蓝缕,带领团队完成了电子、机械等领域一系列突破,建成了“中国天眼”。为此,中宣部追授南仁东“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在全国科技系统开展了向南仁东先生学习的系列报告会。
  “天眼”FAST,是一个涉及天文学、力学、机械、电子学等诸多领域,“世界独一无二的大科学工程”的大科学工程,它的性能也超越了国外同类天文仪器。在过去两年的调试期间,数项指标的表现都超过预期。截至目前已发现了53颗脉冲星、60颗优质候选体。国内外天文学家们都对FAST表示了兴趣和合作意向,将来其可能成为国际合作的重要科学设施,也可能是未来天文科学成果成规模出现的地方。
  不过,目前,南仁东先生呕心沥血建成的这个“国之重器”显然遭遇了一个众所周知的尴尬──“人头费”预算太低,难以吸引优秀人才。
  从招聘要求来看,要维护“天眼”这样的高端科学设备,需要懂英语、数据、代码的科技人才,在当今的人才市场上,这些要求其实很高。在一二线城市,即便是普通本科毕业生,也可以轻松找到十几万的工作,让家人孩子过上比较满意的生活。
  “天眼”维护人员需要蹲守深山,还不能玩手机,只有台式机可以用,而且半个月才能出来回家一次。对于时下需要结婚、买房、生孩子的年轻人,仅仅十万年薪,又何谈有动力去告别家人,到贵州深山里蹲守呢?
  其实,天文学界的另一个“国之重器”,凝聚中国科学界智慧的郭守敬望远镜(中国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早就遭遇了同样的尴尬。
  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崔向群在2016年4月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就说,“建成后至今,国家每年都会给一笔运行费,但是却没有相应的人员经费,我们只好借钱来发薪。”

科研人员也是人,需被“市场”公平对待
  在科学界,国家和上级单位下发的科研项目经费,其使用范围受到严格限制,比如备件更新、消耗品、水电费等,用于人员的只能是出差、开会,不能发工资,甚至不能用于大科学装置所在地的工作出差。人力资源成本开支(即“人头费”)一般不超过5%,最多不超过15%,且只能用来支付临时工劳务费,正式的科研人员不能领取。
资料图,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崔向群院士直言,“科研工作的本质是高强度、高水平的人类脑力活动。即便再重大、再先进的科研装置,缺少了具体人员的设置、操作、维护乃至后续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就只是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
  我们在感慨“为什么日本18年拿了18个诺贝尔奖”,为什么中国本土没有领先科学家,缺少重大科学突破的时候,也许正是低廉的劳动力价格,让科学劳力们疲于为基本生活需求而奔波,从而没有时间和精力投入需要消耗心智、长期钻研的重大科学课题。
  诺贝尔奖所青睐的,往往是基础科学的重大科学突破。这样的成果是没有办法通过完美的计划来实现的,因为没有人会知道它们会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出现。基础科学,最初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现实经济利益,但它出现之后,也许某一天就会改变这个世界。
  当日本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村修二在公司地下室研究蓝光时,当华人科学家高锟先生研究光纤时,它们看起来都是困难重重、遥遥无期,甚至还可能没什么实用价值,但他们所在的公司、学校都给予了坚定而长期的支持。
2016年李克强总理考察某企业,鼓励科研人员做好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图片来自新华社。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4月视察北大的时候,谈到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经验──“人头费”占比高达80%~90%,一时成为被刷屏的话题。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我们的宣传中,科学家成为了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清贫”形象。可我们不能忘记了,科学家也是普通人,科研人员也需要被“市场”公平对待。
  天眼FAST所需要的人才,国家电网、中石油、中石化、BAT们也同样需要。当“国之重器”和国企私企进行人才竞争的时候,科学界能不能切实进行经费管理改革,拿出有竞争力的薪酬,这可能会涉及未来科研队伍的问题,也涉及未来我们国家科技实力在国际上会否有竞争力。
49#
 dilei110 发表于: 2018-10-31 02:06:00|只看该作者

“中国天眼”难觅才俊:10万元年薪为何招不来人

源自:中国青年报
源自:中国青年报

  当代青年科技人才也应该沉静下来。“板凳要坐十年冷”,既然选择了科研事业,没有舍弃就不会有收获。
  明年上半年,FAST将接受国家验收。届时,全天候的观测节奏,将使得现有的驻地人员“捉襟见肘”。为此,FAST面向全国启动了新一轮的人才招聘。10月28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中科院国家天文台FAST工程副经理兼办公室主任张蜀新表示,希望新一轮招聘能受到更多的社会关注,因为此前的招聘情况并不理想,10万元年薪难觅驻地科研人才。(《科技日报》10月29日)
  FAST是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简称,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作为“中国天眼”,FAST“耳聪目明”,可以帮助人类了解更遥远、更早期的宇宙,其价值和意义自是无需多言。
  那么,这样一项举世瞩目的尖端科技工程,以及10万元左右的年薪,何以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未能取得理想的招聘结果?
  客观而言,“中国天眼”所处的贵州黔西南大山确实够偏僻。即便在今天交通条件极大改善的情况下,来来往往都不是很方便。一般情况下,驻地科研人才与家人必然会聚少离多,也不排除长期两地分居的可能。毕竟,在一个闭塞的小环境里,各方面的环境都难以与大城市相比。这些也是实情,需要科研工作者有耐得住寂寞的勇气。
  特别是,年轻人往往喜欢交际,愿意身边有不同的人群聚合。能够与不同的人交流,感受差异化的知识、观念、思想的冲击,这也是现代人生活的必需品之一。吃点苦没什么,生活简单一点也不要紧,关键是要有一个丰富、充盈的生活场域,可以让人在其中有满满的收获感。
  而作为一个仍在建设中的科研基地,至少在目前而言,FAST还不具备这样人群聚合的可能。“中国天眼”的驻地,尽管生活条件已经非常好,正如国家天文台相关人士介绍的那样,“走进FAST驻地,宛若走进一个都市后花园,心会随着周围的环境,一下子安静了下来”。但安静是一方面,并不能涵盖年轻人生活的全部。一个能够让人肯留下来的环境,必然有各种各样的牵系和热爱。
  也因此,一方面,对于基地而言,不能完全立足于静态的环境,还是应该努力营造适合青年人特点的社群环境,多一些动态,多一点活泼,多一份热闹,如此才能更适合当下年轻人的特点。
  另一方面,当代青年科技人才也应该沉静下来。“板凳要坐十年冷”,既然选择了科研事业,没有舍弃就不会有收获。况且,现在的贵州大山再偏僻,各种设施和条件也远超当年的国防科研。
  “10万元年薪招聘”报名不理想,相信只是暂时的事情。随着时代的发展,既能脚踏实地,又能仰望星空的青年才俊,只会越来越多。能够找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全心全情投入自己喜爱的工作,“沉潜往复,从容含玩”,绝对是一件值得去投入的事业,也注定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48#
 郭成 发表于: 2018-10-30 09:26:00|只看该作者

“天眼”招聘难:一流工程需一流待遇

源自:新京报
  我国科研经费已不再像过去那样囊中羞涩,厚待科研人员也不会是多艰难的事。
  据科技日报报道,明年上半年将接受国家验收的“中国天眼”FAST面向全国启动了新一轮的人才招聘。然而,开出的10万元年薪却是难觅驻地科研人才。
  10万元年薪算不上高?比对一下就一目了然了。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6年贵州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6.6万元,而(国企)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工作人员为8.9万元,全国的则是9.7万元。
  从此组数据来说,“中国天眼”科研人员的工资不算低,但要是再与一些热门行业,如电子、半导体领域等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年薪相比,这样的薪酬待遇又实在太低。这也符合当前一些基础性、偏冷门领域的科研人员的生存现实。但公众疑惑的是,像“天眼”这样高大上的科研项目,为何也遭遇人才招聘困难?这样一个中国一流的科研工程,为何只开出10万元的年薪?
  就“中国天眼”来说,尽管其所处的环境相当好,报道称其为“都市后花园”。这里有星级酒店般的住宿环境、花园式的办公场所,看上去这些是让很多大城市白领羡慕的“环境”,但这种看得见的环境却难以转化为更多科研人员可以感受到的“获得感”。何况这里的确山高水远,还有诸多苛刻的工作要求,如要求科研人才能够长期在FAST现场工作、英文水平良好,有部分岗位还要求能够胜任夜班工作。
  工作枯燥,加上地理位置偏僻,物理上的“与世隔绝”,遇上这样的低年薪,难以吸引到在互联网影响下的年轻人也就不“出人意料”了。
  诚然,像FAST驻地观察研究这类基础科学,靠的是长期积累,难以快速直接转化出成果,说不定将来还能成为该领域的“大熊猫”式科学家,巨大的想象空间又似乎有点吸引人。但市场经济已经逐渐深入人心,只靠科研情怀许诺未来难以吸引年轻人了。
  当下中国科研单位的薪酬体系也应该与市场接轨。只有改善和提高如“中国天眼”一类基础性、偏冷门科研领域工作人员的薪酬待遇,才可能吸引到互联网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投身于其中。
  当然,为科研人员创造更好的工作生活体制机制也正在进行。今年7月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按照能放尽放的要求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支配权,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创新活力,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这足见我国政府对于改善和提高科研人员薪资待遇的迫切,也在进一步抓落实。
  重要的是,我国科研经费已不再像过去那样囊中羞涩,厚待科研人员也不会是多艰难的事。10月9日,国家统计局、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发布的《2017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共投入R&D(研究与开发)经费17606.1亿元,比上年增长12.3%。这表明我国的研发投入结构逐渐向好,资源配置也得到进一步优化。
  因此,对于一些关键的,前瞻性的科研领域理应投入更多的科研资金才能真正有所作为。而像“中国天眼”这样具备世界一流硬件设施的科研工程,自然也需要与之相匹配的一流薪资待遇,如此方能吸引到一流的人才,有更大可能创造出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从而为我国在外太空的探索工作做好铺垫。
47#
 问薇千柔 发表于: 2018-10-30 07:08:01|只看该作者

“天眼”招人,年薪十万低了点

源自:钱江晚报
原文标题:“天眼”招人,年薪十万低了点

  号称“天眼”的中科院国家天文台FAST近日遭遇到了尴尬。10月28日,其工程副经理兼办公室主任张蜀新表示,FAST原定招聘24人,目前只招到半数,与预期相去甚远。
  据了解,FAST正式投用后,启动24小时观测,科研人员需三班倒轮流值班,而现有的驻地人员只有20多名,为此,FAST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此次在人才招聘。
  此次招聘的岗位所涉及的专业都属热门专业,如数据处理、数据中心运营和通信维护。这些领域的人才也都是许多民企,尤其是互联网公司高薪招揽的对象。
  相对于岗位的高要求,FAST此次开出的待遇,却让人觉得有些小气。此次FAST招聘的人员全部采用聘用制,一年的薪资大约在10万元左右,其中还包括驻地补贴。
  所谓“聘用制”,说白了就是合同工,虽说近些年强调同工同酬,但与有正式编制的员工相比,依然是次等身份,在某些福利待遇上,还是会存在较大的区别和差距。
  而具体到工资,一年10万元,坦白讲,并不算高。如果除去必须扣除的社保,到手的恐怕也就不多了。而据统计,2017年,FAST所在地贵州,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为71795元,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平均工资则为79826元。由此看出,即便是放在当地来说,这种工资水平也不具备多大的优势,就更不要说经济发达的地区了。更何况,科研人员还得面临驻地偏僻、条件艰苦,和家人长期分居两地等诸多现实困难。两相比较,这样的薪资待遇,招不到人是意料之中的事。
  当然,如果有人将“不重视人才”的板子全打在FAST身上,在我看来,也有失公允。给不了“高工资”,恐怕并非它小气,而是受条件所限的无奈之举。这也是当下人才市场化背景下,许多体制内单位普遍都会遇到的问题。其背后的原因,还是由于僵化的用人机制所造成的。这类单位招人,受限颇多,在编制满额的情况下,如果还要招人,那么其扩充人员的薪资就需要单位自行解决。在不创收的情况下,许多单位便只能从有限的经费中省出这笔钱。如此,“低待遇”自然便成了一种常态。
  FAST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其重要意义和对国内科研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因此,更应投入更多资源于项目的建设与维护。虽说搞科研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总向钱看,但给予科研人员一个体面的生活,一份足以体现其价值的薪资待遇,恐怕也是像FAST这样的单位,今后必须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哪怕是在工薪待遇上有所倾斜,也是可以理解的。
  “天眼”看得到遥远的星辰,也应望见自身科研人才队伍建设的不足之处。
46#
 qwer222 发表于: 2018-10-30 00:08:01|只看该作者

中国“天眼”明年验收 招聘开10万年薪却难觅人才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天眼”招聘难:一流工程需一流待遇

位于贵州黔南州平塘县大窝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图/视觉中国
  据科技日报报道,明年上半年将接受国家验收的“中国天眼”FAST面向全国启动了新一轮的人才招聘。然而,开出的10万元年薪却是难觅驻地科研人才。
  10万元年薪算不上高?比对一下就一目了然了。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6年贵州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6.6万元,而(国企)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工作人员为8.9万元,全国的则是9.7万元。
  从此组数据来说,“中国天眼”科研人员的工资不算低,但要是再与一些热门行业,如电子、半导体领域等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年薪相比,这样的薪酬待遇又实在太低。这也符合当前一些基础性、偏冷门领域的科研人员的生存现实。但公众疑惑的是,像“天眼”这样高大上的科研项目,为何也遭遇人才招聘困难?这样一个中国一流的科研工程,为何只开出10万元的年薪?
  就“中国天眼”来说,尽管其所处的环境相当好,报道称其为“都市后花园”。这里有星级酒店般的住宿环境、花园式的办公场所,看上去这些是让很多大城市白领羡慕的“环境”,但这种看得见的环境却难以转化为更多科研人员可以感受到的“获得感”。何况这里的确山高水远,还有诸多苛刻的工作要求,如要求科研人才能够长期在FAST现场工作、英文水平良好,有部分岗位还要求能够胜任夜班工作。
  工作枯燥,加上地理位置偏僻,物理上的“与世隔绝”,遇上这样的低年薪,难以吸引到在互联网影响下的年轻人也就不“出人意料”了。
  诚然,像FAST驻地观察研究这类基础科学,靠的是长期积累,难以快速直接转化出成果,说不定将来还能成为该领域的“大熊猫”式科学家,巨大的想象空间又似乎有点吸引人。但市场经济已经逐渐深入人心,只靠科研情怀许诺未来难以吸引年轻人了。
  当下中国科研单位的薪酬体系也应该与市场接轨。只有改善和提高如“中国天眼”一类基础性、偏冷门科研领域工作人员的薪酬待遇,才可能吸引到互联网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投身于其中。
  当然,为科研人员创造更好的工作生活体制机制也正在进行。今年7月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按照能放尽放的要求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支配权,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创新活力,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这足见我国政府对于改善和提高科研人员薪资待遇的迫切,也在进一步抓落实。
  重要的是,我国科研经费已不再像过去那样囊中羞涩,厚待科研人员也不会是多艰难的事。10月9日,国家统计局、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发布的《2017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共投入R&D(研究与开发)经费17606.1亿元,比上年增长12.3%。这表明我国的研发投入结构逐渐向好,资源配置也得到进一步优化。
  因此,对于一些关键的,前瞻性的科研领域理应投入更多的科研资金才能真正有所作为。而像“中国天眼”这样具备世界一流硬件设施的科研工程,自然也需要与之相匹配的一流薪资待遇,如此方能吸引到一流的人才,有更大可能创造出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从而为我国在外太空的探索工作做好铺垫。
45#
 不取 发表于: 2018-10-29 14:08:00|只看该作者

媒体谈10万年薪招“天眼”驻地科研人员:有些少了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10万年薪招“天眼”驻地科研人员,有些少了

位于贵州黔南州平塘县大窝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图/新华社
  明年上半年,“中国天眼”FAST将接受国家验收。届时,全天候的观测节奏,将使得现有的驻地人员“捉襟见肘”。为此,FAST面向全国启动了新一轮的人才招聘。10月28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FAST工程副经理兼办公室主任张蜀新表示,希望新一轮招聘能受到更多的社会关注,因为此前的招聘情况并不理想,10万年薪难觅驻地科研人才。
  10万年薪高不高?可以提供一个参照。FAST位于贵州平塘县,统计年鉴显示,2016年贵州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66279元,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工作人员为72107元,全国科学研究这一项的平均工资则是96638元。
  看上去FAST项目的待遇已超平均标准,但这是包含了驻地补贴。而且招聘门槛并不低,应聘者要会英文,要懂数据处理和运营。此外,工作环境可谓相当艰苦,与外界隔绝,半月才能回一次家;不能用电子产品;要胜任夜班;工作满数年表现优秀才能获得编制……
  考虑到工作性质相当枯燥,加上地理位置偏僻,这样的薪酬水平,与其他行业相比,的确没有多少吸引力可言,招不到人反而在意料之中。
  像FAST驻地观察研究这类基础科学,靠的就是长期积累,很难有直接快速成果转化。说的直白点,科研人员来这里就得坐冷板凳。如果不是对天文学抱有极大的兴趣,专业对口的求职者很少会为了10万的年薪,潜心沉入深山老林。
  搞科研不能急功近利,这话没错,但既然是国之科研重器,也该有配得上的薪酬体系。何况现在早已是市场经济年代,只有给基础科研人员以体面的物质保障,才能吸引到人才。如果科研人员只能拿着清贫的工资,整天还得为家庭生计发愁,他也不可能全身心投入研究。
  坊间经常会拿科学家和娱乐圈的收入进行对比,二者之间相差巨大的收入倒挂局面,的确是正常的市场现象。像FAST的观测研究本身,无法直接应用,就难有直接收益,只能靠国家层面的补贴。要保证基础科学留得住人,财政投入就得适当倾斜,以填补市场机制的缺陷。
  值得一提的是,FAST在建设完成后对游客开放,一度引发过争议。其实在不影响设备运转的前提下,开放科普旅游是相当有益的探索,它能够提供新的收入来源。而且上述负责人张蜀新也表示,招聘难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项目宣传力度不够。借着旅游,不仅能向普通大众进行科普,也能让符合招聘条件的天文爱好者近距离目睹它,增加知名度,吸引求职者。
  因为诱人的收入,科技人才跳槽企业的案例不在少数。科研工作者追求体面的收入没有任何过错,它也说明,靠讲述科研梦想或者奉献精神的叙事,未必留得住人。
  贵州这几年在大数据上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作为一个西部省份,从打造“中国数谷”、“大数据中心”的野心上,可以看出经济转型的野心。既然瞄准了科技前沿产业,对技术人员的需求量就不会低,更该有拿得出手的薪酬体系。
  至少对FAST这样一个重大项目来说,10万年薪的确显得寒酸了些。如果这就是参与城市间“抢人大战”的薪酬标准,那它对科研工作者的吸引力无疑大打折扣。
⊙熊志(媒体人)
44#
 帮5买 发表于: 2018-10-29 08:42:00|只看该作者

FAST将验收:“中国天眼”10万年薪难觅驻地科研人才

源自:新浪科技综合
原文标题:FAST验收在即 已启动新一轮招聘“中国天眼”10万年薪难觅驻地科研人才

源自:科技日报 何春 何星辉

  科技日报10月29日报道,明年上半年,FAST将接受国家验收。届时,全天候的观测节奏,将使得现有的驻地人员“捉襟见肘”。为此,FAST面向全国启动了新一轮的人才招聘。10月28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中科院国家天文台FAST工程副经理兼办公室主任张蜀新表示,希望新一轮招聘能受到更多的社会关注,因为此前的招聘情况并不理想,10万年薪难觅驻地科研人才。

核心技术指标已达到国家验收标准
  目前,FAST已确定于明年上半年接受国家验收,涉及工艺、设备、档案等六大项目。一旦通过验收,FAST将正式对外开放,全中国的科学家都可以共享使用。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FAST总工程师、研究员姜鹏说,经过两年的紧张调试,FAST的数项指标超过预期,截至目前已发现了53颗脉冲星、60颗优质候选体。从调试进展来看,FAST在灵敏度、系统噪音、指向精度等关键技术指标上已经达到了国家验收标准。
  按照姜鹏的说法,调试后的FAST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上最灵敏射电望远镜,它“耳聪目明”,可以帮助人类了解更遥远、更早期的宇宙。
  不过,目前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姜鹏透露,科研人员正在研发现场设备的电磁屏蔽技术,以改善FAST周边的电磁环境,提高设备的可靠性。此外,科研人员也在设法提升FAST的全天候能力,增加有效观测时长。
  那么,FAST下一步的观测目标是什么?姜鹏表示,FAST谱线终端调试已经完成,随时可以开展中性氢的观测。届时,所取得的科学成果,将帮助人类理解星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了解宇宙的历史。

10万年薪为何吸引不来科研人员
  FAST正式投用后,将启动24小时观测,科研人员需三班倒轮流值班,而现有的驻地人员只有20多名,人手上“捉襟见肘”。为此,FAST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新一轮的人才招聘。
  招聘启事显示,FAST此次共招聘24人,涉及数据处理、数据中心运营和通信维护等岗位,要求科研人才能够长期在FAST现场工作、英文水平良好,有部分岗位还要求能够胜任夜班工作。
  张蜀新表示,此次招聘为聘用制,但在工作相应年限后,表现优秀者可入编。至于薪酬,工资加驻地补贴,每年可以达到10万左右。
  张蜀新说,希望这一轮招聘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此前,FAST公开招聘过一轮,但只招到半数科研人才,与预期相去甚远。“来的人不多,选择面窄。”
  为什么10万年薪招不到人?张蜀新分析,除了宣传不到位外,很多人可能会认为驻地偏僻、条件艰苦,一般情况下,科研人员驻地半个月后才能回趟家,会和家人长期分居两地,而且FAST验收后,工作不像建设期和调试期那么有挑战性,可能会比较枯燥。
  也有科研人员分析,FAST的驻地工作,在年轻人看来可能更像坐“冷板凳”,短期内也难以出大的科研成果,毕竟人各有志,很多人在大学毕业后更希望找个好工作,多赚点钱。对此,张蜀新表示难以赞同,他说,科研上要出成果,没有一定的沉淀是不可能的,搞科研不能急功近利。

驻地工作并非“与世隔绝”
  由于附近的通信基站已被悉数关闭,他们只能借助固定电话和外界联系。手机不能带,手环不能打开,没有微波炉,数码照相机和无线网络也不能随便使用,就连看似无害的电吹风之类,也因为会发出射频干扰而受限。
  在媒体的描述中,FAST驻地人员过的更像深山隐居的生活。
  张蜀新解释说,事实上,这可能是外界的误解。在FAST驻地工作,虽然生活节奏比较慢,也远离一切电子产品,但驻地人员并没有与外面的生活脱轨,完全可以通过台式电脑及时获取外界信息,况且,国家天文台一直在努力为驻地人员创造一切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星级酒店般的住宿环境、花园式的办公场所,满目郁郁葱葱。走进FAST驻地,宛若走进一个都市后花园,心会随着周围的环境,一下子安静了下来。
  更为主要的是,在这里,生活了一群活跃在国内外天文科研界的追梦人。
  “感官安宁,万籁无声,美丽的宇宙太空以它的神秘和绚丽,召唤我们踏过平庸,进入它无垠的广袤……”已故的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南仁东曾用诗一般的语言,向人们描述了科研人员追逐的脚步。
  在大窝凼的这些年,作为“FAST首席摄影师”的张蜀新,几乎走遍了附近的每个山头和FAST的每一个角落。不管是农民工,还是科研人员,张蜀新差不多能准确叫出每一个人的名字。在他的带领下,很多人在毕业后的短短几年时间里已经成长为工程师。
  博士毕业后,原本搞结构力学的姜鹏,一头扎进贵州的深山里,从一个天文学“门外汉”,变成了同事眼中最懂FAST的人。
  若干年后,一批世界级的科研成果或许将从FAST诞生,而目前,FAST最需要的,是一个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的你。
43#
 谁说的等待 发表于: 2018-9-26 10:42:00|只看该作者

“中国天眼”能产生诺奖级别的科学成果吗?

源自:科技日报
⊙记者:何星辉 通讯员:李官杰 洪永

  理论上,FAST的探测能力接近可视宇宙的边缘。调试两年来,FAST的卓越表现,引人无限遐想:未来,FAST有无可能冲出银河系寻找新星?FAST有无可能产生一些诺奖级别的科学成果?这一切,取决于FAST能否把性能调到最好,以及是否拥有出色的数据处理能力。
  9月下旬,科技日报记者从位于贵州平塘的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了解到,科学家团队正在开展技术攻关,以期为FAST下一步的科学探测扫除障碍。

寻找银河系外新星,是长远目标
  “我和世界上很多科学家都非常期待FAST开始观测宇宙中不同的星体,它将有能力观测到宇宙大爆炸时期的信号,探测能力几乎能够接近到整个宇宙起源。它将发现我们从未见过的事物。”这是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组织总干事菲利普·戴蒙德对于FAST所寄予的厚望。
  500米的大口径,成就了FAST这个观天巨眼。理论上说,FAST能够接收到137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这个距离接近于可视宇宙的边缘,更将人类的深空探测能力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调试两年来,FAST的“牛刀小试”让外界惊艳。它首次发现的毫秒脉冲星,是至今人类发现的射电流量最弱的高能毫秒脉冲星之一,美国阿雷西博等国际大型射电望远镜曾多次搜索,却始终难觅其踪。
  科学家预测,FAST在未来有希望找到4000颗脉冲星。而在脉冲星被发现后的几十年间,人类也仅仅探测到了2700多颗而已。
  深空狩猎,驻守科学家特别希望FAST能够冲出银河系寻找新星,特别是快速旋转、密度极高的脉冲星。如果FAST能捕获河外星系脉冲星,将在国际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为此,FAST工程的技术团队已经开始着手准备,最早可能在明年进行探测。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FAST工程调试组成员卢吉光表示,脉冲星的科学意义不仅在于研究它本身,它还能作为研究其它天体的探针。如果能够找到河外脉冲星,就能用它们来研究星系际介质的属性。在使用脉冲星测时阵探测遥远天体发出的引力波时,也就相当于拥有了更长的干涉臂。
  “FAST最大的优势在于它的高灵敏度,十分适合用于研究脉冲星的单脉冲,从这些单脉冲的细节中就可以推断出脉冲星的辐射机理,从而进一步限制脉冲星的物态,并推动其他相关科学。”卢吉光说。

技术攻关为科学探测“扫除障碍”
  未来,FAST将覆盖当今射电天文的主流热点方向和科学目标:巡视宇宙中的中性氢,以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化;观测脉冲星、探测星际分子,甚至还可以搜寻地球外生命……随着FAST的正式投用,各国科学家将相继共享使用,除了可能给中国天文学带来一个“黄金时代”外,也有望诞生一些重要的原创科学成果。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FAST工程总工程师姜鹏介绍,射电天文学是天文学的前沿分支,射电天文观测产生了近一半的天文相关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特别是在最热的脉冲星领域,已经诞生了两项诺贝尔奖。FAST预期将发现双倍于人类已知数量的脉冲星,尤其是特殊品种的脉冲星,极有可能在广义相对论和引力波探测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当然,这一切,取决于FAST能否把性能调到最好,以及是否拥有出色的数据处理能力。
  面对19波束投用后产生的海量数据挑战,FAST团队在存储和计算能力上感到很“吃力”,数据堆积的危险也步步紧逼。不过,FAST与中国电信联手建设的数据中心即将投入使用,科学家团队也正在开展技术攻关,力图为FAST下一步的科学探索扫除障碍。
  “目前,因每天接收的数据量增加了数十倍,需要解决传输、存储和加速等问题。”贵州省政协原副主席、贵州师范大学副校长谢晓尧说。现在19个波速接收的数据为38G/秒,每年要接收96P,经过处理,大概要达到10P—15P。这么大的数据量,不及时计算就是数据垃圾。所以,技术攻关显得非常迫切。

超级数据给贵州带来挑战和机遇
  除了科学产出,未来30年,FAST的数据量将超过10EB,完全计算处理需要新技术的发展。一方面,超级数据将推动天文科研由假设驱动转向数据驱动,过去是“应该设计什么样的实验来验证这个假设”,现在则是“从这些数据中能分析出来什么,如果把其他数据融合,又能够发现什么”。另一方面,贵州大数据也因此面临不少挑战。
  “超级巡天数据给贵州在技术和人才上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按照谢晓尧的说法,在FAST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和分析等方面,贵州需要在先行先试上取得突破。当然,这样的数据“富矿”,也有助于贵州培养和吸引大数据处理和分析方面的科研型和应用型人才,超算领域由此取得重大突破也并非不可能。
  目前,贵州省正在以此为契机,筹建国家超算贵安中心和贵州科学数据中心。下一步,贵州省将发布技术榜单,组织全国乃至全球科学家针对超级数据的储存、传输、处理能力进行挑战,以提升贵州省大数据的技术水平和产业发展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在FAST的引领下,贵州已初步构建起了天文科研矩阵。中国科学院FAST重点实验室、FAST早期科学数据中心、贵州省射电天文数据处理重点实验室、贵州省信息与计算科学重点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吸引了一大批高水准科研人员,这些都为FAST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25 22:16, Processed in 0.140400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