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查看: 16936|回复: 15
 1熊猫  
 申琛 发表于: 2011-5-13 17:04:07|显示全部楼层|阅读模式

[探讨研究] 历史的遗痕──牛市口

 [复制链接]
  远古时期,牛市口地处成都府的城池的近邻,又是成都的东门前沿集市,历史悠久,它始建于哪朝哪代已无从考证。椐史书记载,“牛市口在四川华阳县东五里,为往来津要,颇繁盛,一名德胜场。”如果从市中心盐市口算起,五华里正好是现在的牛王庙街,如果从东城迎晖门算起,正好是现在牛市口的德胜上街,也就是牛市口德胜场的中心地段,牛市口繁华地段有一条小巷与东大路上的德胜街交汇,街口路中央有一口百年大水井,由于清澈甘甜,众商家与邻近的多家茶铺都来此取水,早晚时辰经常川流不息,挑水难免有些洒漏,斜阳下石板路上总是湿湿的,在低矮的房屋衬托下,像江南水乡的雨巷,因此当地人叫这条小街为水巷子,街宽不到五米,两边商铺林立,家家都为木板铺面,小青瓦,穿斗房,全是典型的川西民居,人字坡的屋顶,临街面家家都有较宽的屋檐照着街沿,为行人遮阳避雨,这里商家云集,前店后坊,后门是院坝,完全是那种老式作坊店铺,有着浓郁的中世纪味道;一看便知曾经是一条繁荣的商业街。
  水巷子在牛市口众多的街巷中别具一格,走向偏东北,而不像得胜街直向东,街左边有三至五米的一条大水沟,一年四季清流不断,当地人叫之洗脚河,溪流由北向南,穿越得胜路经包家巷,莲花村流向锦江。水巷子在牛市口是最老的古街,在民国年间已萎缩为经营日用百货,香蜡钱纸,推车抬轿专业市场,但由于是通往东山五场的要道,酱园、零售的粮油、铁器、书裱、茶社、布庄、锅碗热补冷镶、小吃等生意还很兴隆。
  街景有些古朴,石板路破烂不堪,但排例有序,中心修有车辙石槽,专为鸡公车,载物高车使用,四人大抬骄正好走在两边的石板上,石槽两边石板,也供牛车马车,架架车使用;上水巷不到100米,解放后还残存三四家生意秋淡的轿子铺,织布机房数家,(集中在街中段,叫织带社,扩大后迁往包家巷粮食仓库称为棉织十厂)由于历史上牛市口纺织业发达,棉织业、绸缎业、生绉业、绫纱业、成衣业、服装、鞋帽,手工作坊遍布;特别是棉带,棉纱,非常之专业,因此很多商户都置有织带机,纺车,织带纺纱是当地人一种副业,逢场天将铺面门板用两根高板凳架放在街沿下做生意,“寒天”生意冷清,男人坐在柜台前抽烟喝茶,算账理货,女人在旁边纺纱织带,老人,妇女,小孩人人都会,而且手足麻利,动着熟练,有时几个机头摆在街檐下,伴着织机,嘎叽,嘎叽的节拍声,一边织带,一边谈天说地,嘻嘻哈哈,呈现市景安宁与祥和。
  不知何因,本街商铺很多人都会讲客家话,特别是妇女,小孩,不会讲也能听懂,可能他们中很多本来就是客家人,也可能受是东山客家文化影响,更有可能是商人的聪明能干──见多识广。
  据悉,水巷子原系成都古代通往川东的的官马大道。牛市口有两条大路可通简阳,一条是通过下水巷中段的洗脚河条石桥,沿小河往东北向到五灵庙(万年场)经跳灯河,龙潭寺,万山到石板滩从沱江水路到简阳,另一条是原老路从五灵庙到多波寺到赖家店,石灵,西河场……后改为经下水巷,四方碑,乌龟桥到保和场,石灵,西河场,洛带镇进入龙泉山再经五里坡、义兴桥、万兴场、三百梯、九倒拐、五凤溪,坐船顺沱江而下去简阳、重庆;因此下水巷洗脚河条石桥的商铺继续向东北延伸近50米的街道,不远处就是四访碑,官道迎往接送的地方,但水巷子的石板路到洗脚河条石桥路遗迹就全部终止,可见当是这里是古代通往川东的的官马大道城镇场口终点,这两条路都必须经过上水巷,这是古水巷子商业发展的必要条件,由于水巷子紧邻华光寺,成都东山三乡五场的朝拜者在它衰竭后逐演变成后来的香蜡钱纸的专业集市与作坊。
  杨森入川主政扩街,由于中线东大路早以形成,东大街至牛市口老车站的扩宽到20米,路面也由原来的石板路改为三合土碎石路,由于衰落的水巷子不在扩街之例,因而得以保证。街景旧貌也延缓到解放之后。
  石板路之后的下水巷子街道是后来商业发展自然形成的街巷,因为成都至古到今都有以街为市的习俗,也是集镇发展的必经之路,下水巷场口近两到三米大路一直保留到解放初期才慢慢消亡。
  这条路的衰败可能与后来中线东大路的形成有关,(牛市口,沙河铺,大面铺,龙泉驿,山泉铺,贾家,石桥,简阳……)但保留了几百年的也有它存在的必然原由。特别是成渝路1926年元旦从成都牛市口破土,到完成总长68公里成都至简阳段之后;整个牛市口的城镇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原水巷子与包家巷,出包家巷沿小河到莲花村,华成寺到九眼桥;鸡市街与羊子市,出羊子市可到莲花村去华成寺到九眼桥,也可到静居寺到糍粑店去中和场,由东北向往西南向,海椒市与鱼市坝,出海椒市经莲花村经华成寺到河边街到九眼桥,(由东北向往西南向)出鱼市坝沿小河边就可到水巷子到五灵庙;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头指向九眼桥,一头指向,赖家店,龙潭寺方向,交汇点是加上扩宽后的得德街,东大路街,一头是东城门,一头是沙河铺到龙泉驿,设想在中线东大路没有形成之前,德胜街,东大路街最多是像水巷子一样的小街小巷,从乌龟桥通往的东山的大路看,在乌龟桥观音堂,有两条大路,一是通往赖家店、石灵,西河场,洛带镇(甑子场);进入龙泉山再经五里坡、义兴桥、万兴场、三百梯、九倒拐到金堂县五凤溪,坐船顺沱江而下去重庆,另一条是通往黄竹堰,高竹林、井坎堰,赖家坡,高店子,大面铺,石桅杆,龙泉驿,山泉,石经寺,贾家,石桥去简阳,这是老的中线东大路古迹遗痕,路宽两至三米,泥巴土路,条石小桥,它不同于从黄竹堰分叉绕塔子山去雷打咀,沙河堡,越过秀水河去狮子山的自然踩踏乡村大路;有明显的开凿、修扩痕迹,这条路的完全废弃应该是成渝马路修通之后。
  中线东大路(成渝公路)直接从牛市口到沙河铺,赖家坡,洪河,大面,龙泉,山泉,石经寺,贾家,石桥去简阳。扩宽后牛市口的得德街,东大路街成了牛市口的主要街道;那些像水巷子一样的商业街自然退居集市的小街小巷。
  成都的整个城市的发展格局也由原来东北向(金堂方向),东南向(九眼桥方向)转为直接向东发展,(沙河铺,龙泉驿方向),牛市口后来的东大路街,文化街,汽车站,中心路,沙河铺、众多的工厂,农业,科研,军事单位就是发展的产物。
  在民国时期,华阳县从城中的盐市口至东北面的石板滩,窑子坝(太平场),东南面至公兴场,白马滩、兴隆场、黄龙溪,北面管到新都的三合场,南面管到华兴场(簇桥),市区占了大半个成都,郊区所辖场镇37个,但正东面只管在大面铺,界牌与龙泉驿,洛带都归属简阳县,可见当时的华阳县的管辖重点在于成都的东北方向及东南方向,作为成都府的首县,重点是城市城镇的管理,可见当时成都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重点都在成都的东北、东南方向,从经济地理的角度看,龙泉山阻碍了成都的城市规模向东发展,古牛市口沙河边荒芜的塔子山,董家山,狮子山,在生产力低下的时期,同样是古镇发展的屏障,加之秀水河与沙河的在沙河堡交汇,更难让选择爬山涉水的路径。(沙河堡的沙河桥是民国成渝马路时才修建的)
  而自然交通水路,岷江水系的的锦江,沱江是带动城市发展的动力,东大路及成渝公路的修建从而打破了原有的经济发展格局,牛市口后来成为成都华阳县五场之首,成都的东大门、陆码头,应该归功于中线东大路的形成及成渝公路的修建,牛市口水巷子的衰败同时也见证了牛市口城市的发展。
  牛市口市场规模之大,可以说是一座城市发展的缩影,它不同于成都的任何一个乡镇,它的交易场所完全形成了专业市场的规模,它有米市坝,德胜街空压机厂口门很大一块专业市场周围有茶铺与小食店;鱼市坝,海椒市,带带市,花纱布交易所,羊子市,鸡市坝,猪市,牛市,香腊、烟市(水巷子、水烟丝,叶子烟),烟市,生资市场(农具,竹器),交通市场,(老成渝汽车站,马车站,架架车,大板车,货场,修车行,搬运工,骡马牛食料交易,地点在后来的行车一场及汽车站后面的坝子里)可说一街一市或几街一市,及一街多市的专门商业格局,东大路,德胜街为旅馆,餐饮,五金,百货,日杂,诊所(华正西诊所等),锦果铺(糖果点心),药房(如马家药房),茶铺(刘家茶铺等),旅馆,高档的有成都行馆,大吉祥旅社,中等的有李记客栈等,低档的有不少鸡毛店,马棚,牛棚,餐饮有东华馆,姚榨菜饭庄及多家饭店酒馆,回回饭馆,小吃有袁汤圆,川北凉粉,河南人开的面店,山东人开的大饼,锅魁店,麻花,馓子,糖油果子三大炮,抄手,糍粑,叶儿粑,简阳人开的羊肉汤,民国初年,“耗子洞张鸭子”搬迁至牛市口附近的大田坎街。
  据《成都街名的文化内涵》一文所述,从民国7年(1918年)起,成都开始以“路”名街;那么牛市口东大路街,德胜街路,文化街这些比较宽大街道应该是建民国7年之后,但各专业市场的形成远远早于这个年代,历史更为悠久。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申琛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申琛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申琛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申琛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申琛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申琛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楼主|申琛 发表于: 2011-5-13 17:08:19|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牛市口因牛市而得名,有牛王庙为佐证,但它的发展与闻名于世不仅限于一个“牛市”,在明清时期牛市口的地区的棉纺业就相当出名,特别是牛市口棉纱,棉带的交易市场比牛市更有名气,这很大成度可能是东山客家人男耕女织的农耕文化的影响,使得牛市口棉纱交易市场火爆,东山为丘陵地区,庄稼靠天吃饭,土地适合棉花生长,当地人在满足自给自足之后,将剩余的棉花拿到市场去交易,由于牛市口手工业发达,有很多的机房,东山五场客家人产的棉花正好为牛市口的纺织提供了较好的原料,因而促进了棉花与棉织市场的发展。
  据悉《陈毅元帅母校成都市聚星小学践行特色发展之路》介绍:清朝末年,聚星学堂,由当时牛市口因纺织出名的纱商集体出资修建。民国时期成都的花纱布交易所就设在牛市口的香巷子(大田坎粮仓对面,),光绪年间,大田坎就建有四川最早的纱厂;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巡警道周善培实行改良娼妓管理办法,“对不愿做娼者,可到大田坎纱厂做工”。成都大昌纱厂就在牛王庙巷,大经纱厂就在不远的糍粑店(当时属德胜场的地域)成都的机器纺织工业起步甚晚。先后创建中和、申新、裕华、宝星、大经、大昌六个纺织工厂,机器纺织的出现,可以说是手工业纺织的寿终正寝,但牛市口及东山地区的手工业纺织业并没有因纺织机器的出现而衰亡,反之更加发达,这实属少见,原由是牛市口的手工织布业在强大的机器生产的竞争下很快适应了市场的发展,棉纱带是牛市口纺织的一大特色,近销江南地区,西藏,远至海外东南亚。
  牛市口棉带专业市场让外地的商贾慕名而来,反之又促进周边地区手工业的发展,家家织带,户户纺纱,解放前,你只要走进当地的农家小院,铧头,晒垫,纺车,织机,随处可见,如莲花堰一客家小院的对联:上联:老子犁田儿插秧、娘亲织布女纺纱,辛劳。下联:孩童读书父挥毫、女剌秀来妈补衣,闲情。横批:男耕女织。又如一堂上神联为“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表达了客家耕读传家、艰苦创业的理念。
  成都的种子市场也非常有名,一是青羊宫菜种子,二是牛市口粮种,那时只要说到成都买粮种,一般都指成都牛市口,这里的猪市也非常有名,宣统元年(1909)《成都通览》载“成都重黑猪不重花猪,猪市在牛市口”。荣昌、隆昌的白猪,更多的是来至资中,资阳,内江的黑猪;当地的拱嘴猪,花猪,五花八门,买猪的,卖猪的,猪叫人涌,热市非凡,这里更有名的是海椒市,很大的市场一年四季都有海椒卖,这在全国十分少见,在海椒收获的旺季,一个市场一遍红,一担一担的海椒从市场中摆到德胜路口,收购海椒的大板车经常将交通堵死,进出不得。1941年,成都豆腐业工会在牛市口设置豆渣市场,在其它城市绝无仅有,可见当时市场之规模与专业化程度。
  更为奇者牛市口有个草鞋市也很出名,草鞋市是一街多市,不光交易草鞋,草编制品也是其中,如市民垫床的谷草,农村盖屋用的麦草,打草鞋盖房子的专用梭草;制品有草绳、草坐垫、床垫、草帽,斗篷、梭衣、牛绳、棕制品等。
  牛市口的草鞋因为多是客家人用梭草编制,经穿,赖磨,不怕水,价廉物美,而且还有冬天穿的窝子草鞋,这里的草鞋很受下力人的喜欢,名声不错,后来军队大量采购名声大震。
  牛市口由于经济的发达同时也带都了文化事业的发展,“华得高学堂”,陈毅,郭沫若等很多名人学者出至于这个学校,在下水巷处的成都中华女中在成都也非常有名,民国时四川很多女性志士都出自这里;海椒市小学,德胜乡小学等。当地的私塾也很有名气,莲花堰的岳家私塾,小桥村的曾家私塾,邓家花园的义学也远近闻名。
  宗教是牛市口早期聚集人气的的源头,三乡五场的客家人,为了五谷丰登,六兽兴旺,福,寿、禄、缘喜欢利用赶场机会到庙里烧香许愿,佛教有著名的华光寺,道教有大田坎的观音阁,信男信女们使寺庙终年的烟雾弥漫,朝钟暮鼓,并带动与寺庙相关的产业,香腊钱纸,光这一行的作坊就有十多家,商铺几十家,而且是成都香蜡业的产销,批发集散地。
  牛市口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文化生活也随之发展,茶馆是当地人,外来者,是最好的休闲地方,更是生意人的交流,交易的场所,牛市口街上有好几家茶铺,叫得响的便有清明茶园、荷花茶园和胜利茶馆;那些小街小巷,到处都是茶铺,而且市场上的茶铺,一般都兼着梨园戏班的演出之地,如米市坝,鸡市街,水巷子的茶铺,不是评书,曲艺演出,就是川剧的围鼓,逢年过节非常热闹,各市坝坝是演出的天然场所,耍龙灯,舞狮子,踏高跷,车灯,莲花闹,说唱(金钱板,王婆骂鸡)川剧,杂技,河南人的耍猴,斗鸡、斗鸟,会聚着三乡五场的能人巧匠,其规模不亚于正月间青羊宫的灯会。
  春节大型的演出一般都在华光寺的戏台演;从早到晚天天如此,这个戏班下来那个戏班跟着演。茶铺的等级,同时也是梨园戏班的等级,好的茶铺自然有好的戏班,好的是乡绅,老板、权贵、袍哥,那些有钱人休闲、议事,拜客,会朋的场所,差一点的小茶铺自然是那些赶场人憩脚饮水之处,也是等人及贫困之人夏日纳凉,冬日避寒的避难所,那些无家可归的穷汉,苦力,连鸡毛店都住不起的人夜晚繖身之处。
  秦灭蜀后,成都设县。到唐朝前期,成都县东部被划出去,另设一个华阳县。成都城被一分为二,由成都、华阳两县分别管理,这种格局—直维持了一千多年。清朝时,两县在城内以暑袜街、青石桥街一线为界,街心以东属华阳县,街心以西属成都县,华阳县衙门在正府街,历史上牛市口一直归属华阳县管辖。
  椐《成都通览》,华阳县之乡场,光绪三十四年九月新立一场,即赖家店也。中和场(出辫子)、石羊场(出来)、三合场(新都)、石板滩(仁和场),龙滩寺(兴龙场)、青羊宫(名望仙场)、三到桥(名黄龙场)、红牌楼(永丰场)、白家场、复兴场(名单土地)、高饭店(名回龙场)、胡家滩(名文星场)双华场、牛市口(名得胜场)、大面铺、高店子(名三圣场)、西河场、新店子(名新兴场)、窑子坝(太平场,出烟土、草帽、窑器)、土主庙(永兴场)、倒石桥(万安场)、大林场、蓝家店(兴隆场)、三星场(平安场)、白沙坡、和江场、中兴场(出辫子)、清和场、秦皇寺、簇桥(华兴场,半场)、苏码头(正兴场)、顺河场、公兴场、白马滩、黄龙溪(黄泥溪,出红甘蔗)、傅家坝(永安场,出地瓜)、万兴场、赖家店。
  在清朝时期,从行政区域上牛市口被化为乡场集镇,因为直到50年代初期,牛市口都还没有完全与城市连为一体,在一心桥街面建筑与大田坎、席草田巷的房屋之间,还有近50米的农田,不过听老人讲,光绪年间,成都的石板路就从东大街修通到了牛市口,下江人上成都见到石板路就知道到了成都府,可见牛市口原来应该是独立的集贸场镇,但从管理上,由于它是繁华与市镇规模,它已完全归属城市,椐《成都通览》,“成都之警察五十二局所,现改为分署,外东正局兼二局。外东正局在锦官释,外东第五分局在牛市口”。其它任何一个乡镇都享受不了这种殊荣,就是到了70年代,成都的大乡镇(公社)也只有一个公安特派员还不是警察编制。
  在20世纪年40年代,启明椒子街电厂建成之后,东大街到牛市口就有了街灯,当然电只通到东门汽车站,成渝马路零公里处,牛市口的德胜街,东大路街能享受老成都繁华街道的点街灯的殊荣,确以证明它当时在城市中的地位。
  1922年3月成都市政公所时期,市府之下设五个区,即城内东.南、西,北、加外东区。东区辖;东大,骆公,诸葛,长胜,厌云和春熙六镇。南区辖;安乐,南大,明远,光大,君平,光华和万里七镇。西区辖;西大,仁厚,少城,实业,黄蒲,平安,江源和青羊八镇.北区辖:北大,莹华,天府,太平,中市,万福和五岳七镇。外东区辖:水津,得胜(牛市口),紫东和大镇四镇。可见成都在市政公所时期就将牛市口直接纳入城市管理。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1935年9月省市当局就计划城市行政区扩展,又于1944年奉令废镇设区,将城内的二十四个镇,以每三镇合并为一个区,共设八个区。城墙之外原外东之紫东全镇,与华阳划入新东郊各保,改编为九区,原水津、大安两镇与华阳新交的白塔等相连各保,改编为十区,原德胜全镇(牛市口)改为十一区,原外南万里镇,同新接收区,改编为十二区,原江源、青羊两镇,及新交地区,改编为十三区,原万福镇,与新交地区,改编为十四区。全市共辖14个行政区,这次行政区的划分,不管城内与城外的街道,都是三镇以上合为一个区,只有德胜镇(牛市口)非常之特殊,一个镇变为一人区,可见当时牛市口在城市管理中的重要性及当局对这一地区的重视程度。
  牛市口城镇是个多元社会,名义是个乡场,会客家话的人不少,可真正的当地人少得可怜,下江人是这里的主力军,重庆、内江人精明强干,资阳、简阳人勤劳,节俭,北方山东人豁达大度陕西人直爽,豪迈,宁夏回族非常爱干洁整,湖南人热情、健谈,江苏人中庸、温和、稳健。浙江人勤奋,吃苦、动脑筋,在众多的移民大军中,盆地意识的当地土著是分不清山东与山西的语言之差,北方语系统称老陕话,南方江浙,上海,苏杭话统叫老表话,只要不是土广东话(客家话)当地人都说自已讲的是湖广话,用以区别沱江流域与岷江流域语言上的差别;成都话是牛市口的官话,在生意场上,只要碰到语言障碍,不管你是南还是北,一改口就是标准的成都话,但要是几个老乡碰到一起,南腔北调,当地人听得只有发瓜发呆,外来人很容易溶入当地社会,是当地大多数是外来的移民,牛市口赶骡车马车的多为北方人,为了拉生意,地道的成都俏皮话随口成章,几句玩笑,生意做成了,何乐而不为之。
  我偶然的在70年代协助一次查户籍,在不包括50年代的东郊工业建设中的外省移民的情况下,我认识的乡邻中原来70%为外来客,牛市口,你并非一个土著的乡场;你的习俗,你的市景,你的文化,你的经济实力,来至天南海北。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司馬昭 发表于: 2011-5-13 23:01:35|显示全部楼层
90年代的时候,牛市口还基本上是青瓦房,整个一古街格局,比现在的“宽窄巷子”还古老些,现在基本上全改成电梯公寓了
 楼主|申琛 发表于: 2011-5-14 09:31:08|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司馬昭
谢谢你的赐读;一座城市应该有它的历史,有它的文化内涵,城市改造不可非议,推倒重来有待商榷,我们希望城市的建筑给人留下历史的痕迹,往昔的记忆。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没事了吗 发表于: 2011-5-14 14:00:42|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就是这样的
 wuchongyis 发表于: 2011-5-14 21:33:34|显示全部楼层
受教了,麻烦提示参考书及出处。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孟良 发表于: 2011-5-14 23:07:10|显示全部楼层
牛市口,骡马市,锣锅巷……这些名不符实的地方在过去可名正言顺的名副其实啊,现在差不多都是高楼大厦林立了,与其它城市一个妈生的。
 楼主|申琛 发表于: 2011-5-15 09:17:03|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wuchongyis
牛市口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的文字记载并不多见,本文根据零星的文字资料,加以几十年在这里耳闻目睹与长辈们留下传闻与故事,整理成文,难免带有个人视角与观点,欢迎朋友指正,补充,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楼主|申琛 发表于: 2011-5-15 09:43:25|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孟良
2000年我第一次去西藏 在拉萨惊讶发现它与内地的城市并无多大的差别,广场,楼房,街景,灯红酒绿,但缺少藏文化浓厚的宗教气氛,与我想像甚远,还不如四川阿坝与甘孜地区藏文化浓厚,当时同伴们有个想法,早知这样,想了解藏文化还不如去四川的藏区,去德格,去八美。后来几次进藏,拉萨市的主建筑才改造为藏式窗与屋檐,拉萨的藏文化才慢慢的得以改观。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钱 +50收起理由
leikang + 50谢谢回复

查看全部评分

 蜀中客 发表于: 2011-5-18 16:20:03|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读罢对成都牛市口的历史有了深刻的认识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钱 +10收起理由
leikang + 10谢谢回复

查看全部评分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3-29 23:19, Processed in 0.249600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