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楼主: 泰迪嘻嘻|查看: 9097|回复: 67
[经济学] 

管清友:汽车行业出现“白酒化”特征,新能源汽车就像酱酒

 [复制链接
 福正身有 发表于: 2018-6-6 14:30:01|显示全部楼层

管清友:去杠杆是行百里者半九十

⊙作者:意见领袖(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管清友

  这一轮强监管去杠杆,从政策建议角度,我是不主张放松的。不是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没有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够随随便便、轻轻松松转型升级。
R-Wb-hcqccip3012126.jpg
管清友:去杠杆是行百里者半九十
  这篇谈一点政策建议,是从建议的角度,不是从预测的角度去看问题。
  去杠杆这事,一定是行百里者半九十。
  从传导链条来看,民企到国企再到政府平台,在紧缩和监管的挤压下,新陈代谢,破旧立新。
  以往就是最后政策绷不住,从紧缩到宽松,结果前功尽弃,预期逆转,然后逆淘汰,效率最低的留下,效率最高的却被错杀,而且是白白被牺牲。好在中国体量大,韭菜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中国的国情使然,市场主体市场化程度不一,政府干预能力太强,宽松去不了杠杆,紧缩才能出清,出清才能升级转型。
  所以,这一轮强监管去杠杆,从政策建议角度,我是不主张放松的。不是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没有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够随随便便、轻轻松松转型升级。
  道理很简单,没有九十年代末期的整顿,哪有后来中国经济脱胎换骨?过程很痛苦,几乎所有企业机构和个人都受到影响。没有出清,就没有升级。要是早搞几年,效果更好。这就是我去年一直讲的“迟到的出清”。
  这次也一样,要给效率最高的企业和机构形成正向预期和正向激励,他们能存活下来,未来几年,一定能够扩大市场份额,引领行业发展。
  如果现在转向货币和信用的双宽松,基本上可以说是前功尽弃、负向激励和逆淘汰。不能再走老路了。现在要做的,就是紧信用、宽货币,给量不给价,保持流动性松紧适度,但是,用资金成本这条红线倒逼企业转型升级,打破刚性兑付,释放风险,并及时处置风险点、出血点,这是排毒的过剩。
  中美贸易摩擦和美国货币政策收缩就给我们国内调整窗口时间不多了,必须尽快完成。不然两面受压。我估计我们还有最多一年时间。要对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恶化有充分认识,不要侥幸,所以,必须加快内部改革步伐,全面启动内需。放松管制、打破垄断、监管到位、释放潜力,实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国家治理现代化。
  去杠杆的成功标志之一,就是有中小金融机构地方平台破产整顿,例如城商行农商行、券商、信托、融资租赁公司等等。未来几年,金融业的日子仍然很难过。我去年也讲过,“金融王气黯然收”,金融业的“三去一降一补”才刚刚开始。
  互联网金融的很多业态和模式已经在跑路和爆破当中,和其他金融业态一样,最后一定是头部化,剩下的都是大机构或者单一业务做得非常强的。
  地方政府平台现在风险也开始暴露,只不过是地方政府都不愿意先暴露,大家在等,等着很多平台都出问题,法不责众。所以,地方平台的问题不在于风险是否暴露,而在于风险暴露的排序。这就是国情。
  中央层面要做的就是,管控好预期,不使紧缩预期逆转。不光是要让企业和机构形成去杠杆的稳定预期,也要是地方政府和中央执行层面的部委形成去杠杆的稳定预期,防止政策变形或阴奉阳违的执行。
  资本市场改革面临千载难逢的机会,但现在进展缓慢。注册制被推迟,新三板几乎被废弃。欧美香港市场改革力度很大,中国大陆资本市场无论从发行制度还是交易制度看,改革都太慢,方式不对。
  大量的企业到境外上市,本身就不正常,因为国内没有提供很好的上市制度环境和交易平台。存量改革阻力大、利益多,盘根错节、积重难返。不经历一个痛苦的改革,资本市场很难蜕变。
  要尽快启动以下几条改革:第一,退市制度严格化、阳光化,无论国企民企一视同仁。第二,授予现有的两大证券交易所更大自主权进行改革尝试。第三,按照国际最先进标准在雄安新区组建第三家证券交易所。
  要害不在于让所谓独角兽回归,而在于我们的资本市场能够发现和培养独角兽。
  中国经济有潜力、有韧性、有空间。只要决心坚定、思路正确、方式得当,这一轮出清过后,中国仍然会迎来几十年的相对快速且可持续的发展。
  (本文作者介绍: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
  
 牛涨 发表于: 2018-6-6 12:03:00|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管清友:去杠杆成功标志就是有中小金融机构破产整顿

源自:一财网
  管清友:去杠杆,行百里者半九十
  如是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管清友发表文章称,去杠杆这事,一定是行百里者半九十。从传导链条来看,民企到国企再到政府平台,在紧缩和监管的挤压下,新陈代谢,破旧立新。
  管清友称,要给效率最高的企业和机构形成正向预期和正向激励,他们能存活下来,未来几年,一定能够扩大市场份额,引领行业发展。
  "如果现在转向货币和信用的双宽松,基本上可以说是前功尽弃、负向激励和逆淘汰。不能再走老路了。现在要做的,就是紧信用、宽货币,给量不给价,保持流动性松紧适度,但是,用资金成本这条红线倒逼企业转型升级,打破刚性兑付,释放风险,并及时处置风险点、出血点,这是排毒的过剩。"
  管清友表示,中美贸易摩擦和美国货币政策收缩就给我们国内调整窗口时间不多了,必须尽快完成。不然两面受压。估计我们还有最多一年时间。必须加快内部改革步伐,全面启动内需。
  管清友认为,去杠杆的成功标志之一,就是有中小金融机构地方平台破产整顿,例如城商行农商行、券商、信托、融资租赁公司等等。未来几年,金融业的日子仍然很难过。
  “互联网金融的很多业态和模式已经在跑路和爆破当中,和其他金融业态一样,最后一定是头部化,剩下的都是大机构或者单一业务做得非常强的。”
  他认为,要管控好预期,不使紧缩预期逆转。不光是要让企业和机构形成去杠杆的稳定预期,也要是地方政府和中央执行层面的部委形成去杠杆的稳定预期,防止政策变形或阴奉阳违的执行。
  管清友在文中称,中国经济有潜力、有韧性、有空间。只要决心坚定、思路正确、方式得当,这一轮出清过后,中国仍然会迎来几十年的相对快速且可持续的发展。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台北人 发表于: 2018-6-1 11:23:00|显示全部楼层

管清友谈掏空父母积蓄买房:现在哪个人不是这样?

源自:陆家嘴
  独家专访管清友:高房价本质上是收入分配问题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管清友认为,房价问题核心还是收入分配问题,在一次分配当中,政府、企业、居民三大部门政府和企业拿走的太多了,居民拿走的就少了。
uHBh-hcikcev9201907.jpg
2018年4月29日,昆明市一楼盘开盘,吸引众多民众。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作者:俞赵杰

  “现在买不起房,你就多买两套”,博鳌论坛上管清友的发言一度登上了热搜。房产占据着中国居民资产配置的70%,房价自然是高堂雅室、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
  近日,《陆家嘴》杂志就房地产热点问题独家专访了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管清友,管老师一一作了专业回答。

“抢人”是变相去库存
  《陆家嘴》:博鳌论坛发言在网上走红,有什么感受?
  管清友:“如果你现在买不起,就多买两套”原话不是我说的,是十几年前北大一位非常著名的教授跟他的学生讲的,我只是引用。网上评论分成了支持和谩骂的两派,但我无所谓,我说的是实话。澄清一下,有人说我给开发商代言,我没给任何开发商代言,没收过一分钱。
  《陆家嘴》:2017年以来,全国掀起新一轮“人才争夺战”,武汉、西安、成都、天津等城市在户口、住房、创业等方面提出优惠条件吸引人才,您认为背后有哪些原因、折射出哪些焦虑?
  管清友:我觉得“抢人”这个事是一举两得:第一,现在人才步入存量时代,人才是城市发展最稀缺的核心资源,不管是一二线城市还是三四线,都必须留住人才,同时吸引更多的人才,这是一场存量的博弈,不进则退;第二,通过抢人优惠条件实际上变相地松动房地产市场,“抢人”增加了房地产的需求,也是一种变相去库存。
  《陆家嘴》:有些年轻人工作还没几年就打算买房,甚至还掏空父母积蓄举债买房,你支持么?
  管清友:现在哪个人买房不是这样?掏空积蓄的说法听起来很刺耳,其实是让你走在了同时代人的前面。

房产税不是打压房价的信号
  《陆家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稳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您预估房地产税征收的难度、速度、力度将会怎样?
  管清友:难度很大,速度很慢,力度很温柔。我们住房的所有制类型很多,央产房、房改房、两限房、小产权房,谁去测量?谁去评估?是第三方还是税务局?其次我们早就有房产税,50年代开始就有房产税。第三,很多人把开征房产税当成打压房价、让房价下跌的举措,这完全弄错了,房产税是地方税种,是地方给当地提供更好服务的财政基础,你不能把它当成一个打压房价的信号。
  《陆家嘴》:您认为高房价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管清友:像2015年、2016年,按照名义价格,房价有很大的涨幅,背后有货币供应量增速过快、影子银行膨胀、资产配置没有出路、土地供应有限等等原因,但问题症结究竟在哪呢?
  归根结底,房价问题是一个收入分配问题,我们目前的收入分配差距太大了,以致于让中产及以下的阶层感觉到购房遥遥无期,对于高收入或高财富占有的群体来说,房价并不高。房价问题没有理想状态,政府的着力点应该放在解决收入分配问题。
  目前来看,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城市,一般工薪阶层想买套房都很难,这是一个残酷的现实,我也觉得房价挺贵的。

中国不会出现日本式崩盘
  《陆家嘴》:刚才提到货币供应量是房价上涨的源头之一,如今这一数据屡创新低,是否预示着房地产泡沫已到尽头?
  管清友:不动产作为重要的资产,直接受到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如果未来货币供应量增速减缓,房价将趋于平稳或略有下降,但中国不会出现日本式的崩盘。很多人认为如果出现日本的情况就能买得起房,他恰恰想错了,如果资产价格崩塌,收入会大幅缩水,就业机会大幅减少,怎么可能会买得起房。
  《陆家嘴》:有人认为2020年由于限购人群的达标、新一波供需对接、开发商的财务压力,楼市将会迎来小阳春,从长期来看,一二三线城市房价将如何演变?
  管清友:我不评价房地产具体的周期波动。目前来说,我认为中国房地产市场还有20年的发展时间,因为需求太大了,没买房的要买,买了房的还需要改善。房价我不敢说永远涨,肯定有波动,但总体上需求还是很旺盛,供给端就算土地市场完全放开,不管掌握在政府手里还是私人手里,土地都很贵。
  《陆家嘴》:过去一年,三四线城市由于一二线限购、棚改货币化,房价出现翻番的现象,但由于缺乏人口与产业支撑,房价似乎站在了短期的高点,您认为三四线城市是否还有投资价值?
  管清友:很多人从技术上找原因,例如棚改、PSL,我觉得主要还是改善居住环境的需求,在县城住的人想要换套房子,从筒子楼换到比较好的小区,农村的人要在县城买一套房子,可能县城现在都破万了,很多人看不懂,但需求在这。
  三四线城市,如果是自己住的话,该买就买;如果是投资,那你小心一点,因为有一些地方涨得确实过快。
  有些很好的县城,房价一万块钱,两年以后你会觉得不贵,你自己买房子应该知道,2015年上半年我劝一些年轻的同事在一线城市买房,我当时就判断房价要涨。

长效机制是实现“居者有其所”
  《陆家嘴》:在限购限贷政策的大环境下,由于新房价格被人为压低,一二手房价格倒挂,您认为建立房地产长效机制、保证“房住不炒”需要从哪些点下手?
  管清友:限价一定会出现这种情况,本来5万块钱的东西,卖3万5你会不会去排队?有关系的找关系、寻租,没有关系排队,计划经济不就是这样么?长效机制就是真正实现“居者有其所”,委托开发商、鼓励开发商帮政府建这样的限价楼盘,然后发“房屋券”,达到一定条件,我给你个券,你在北京住也行,来上海住也行,往贵州住也行,而我们国家的难度在于什么?区域发展极不均衡。
  《陆家嘴》:在实现“居者有其所”方面,有关部门也推出了共有产权等一系列新政,您是否看好?
  管清友:共有产权是你和政府一起70年产权,你35年产权,假定70年产权100块钱,你花60块钱买35年产权,看起来你花得少了,但是乘上2,等于花了120块买70年产权,而且流动性不好,所以我并不是很看好共有产权。
  房价问题核心还是收入分配问题,在一次分配当中,政府、企业、居民三大部门政府和企业拿走的太多了,居民拿走的就少了,我们的税制需要改革。
 福正身有 发表于: 2018-5-23 10:30:08|显示全部楼层

管清友:关注涨得少的二线核心资产

⊙作者:意见领袖(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管清友

  在不同的短周期内,核心资产的重点可能有所区别,之前可能是二八分甚至是一九分,现在可能向三七分、四六分的方向转变。因此,更应该关注涨得少的二线核心资产。
7pUY-hawmauc2901084.jpg
管清友:关注涨得少的二线核心资产
  随着打赢三大攻坚战任务的推进,我国越来越重视金融业规范操作和风险防范。这对资产配置意味着什么呢?
  以股票市场为例,就面临从资金端去杠杆到资产端去杠杆的压力。所谓资金端杠杆,就是融资融券和场外配资,这种杠杆在2015年股市波动时已经清理得差不多了。目前,两融余额占A股流通市值的比例已从2015年的4%左右降至2%左右。现在的压力主要是资产端去杠杆。前两年的业绩改善主要是因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的涨价因素和上市公司的加杠杆扩张,现在这条路走不通了。一方面PPI见顶,随着产能缺口的修复,涨价的逻辑正在消失;另一方面,并购重组越来越严,融资越来越难,外延式扩张的逻辑也在弱化。这就是所谓的资产端去杠杆。
  资产端的杠杆怎么加的就要怎么“去”。一是股票质押。2014年两市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待回购金额为0.34万亿元,2015年增长至0.71万亿元,2016年为1.28万亿元,2017年达1.62万亿元。受股票质押式回购新规、银行投非标资产受限及风险事件频发等多重因素影响,质押率有持续下调趋势。二是“PE+上市公司”模式。2017年合计311家上市公司参与投资产业基金,数量达365只,较2016年的176只增长了107.39%。随着资管新规的出台,银行理财将逐步回归本源,多层嵌套和通道业务受限,这种变相的杠杆也将难以为继。
  从某种程度上说,过去的泡沫主要体现为垃圾资产的泡沫化,现在的泡沫则主要体现为核心资产过度溢价。不过,现在是真的已经从“资产荒”转向“资金荒”了吗?真的是钱变少了吗?不完全是。虽然整个市场的资金端在收缩,但资产端收缩得更快,导致了结构性的“资产荒”。同时,结构性的“资产荒”又导致了结构性的“资产热”,或者说核心资产泡沫。过去可能是全局性“资产荒”,所有资产“鸡犬升天”,现在是结构性“资产荒”,虽然大部分资产被打回原形,但核心资产仍被过度追捧,核心资产变得拥挤。
  这可能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资产配置逻辑,但在不同的短周期内,核心资产的重点可能有所区别,之前可能是二八分甚至是一九分,现在可能向三七分、四六分的方向转变。因此,更应该关注涨得少的二线核心资产。
  (本文作者介绍: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福正身有 发表于: 2018-5-11 10:30:00|显示全部楼层

管清友:我们正面临结构性的资产荒

⊙作者:意见领袖(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管清友

  过去是全局性资产荒,所有资产鸡犬 升天,现在是结构性资产荒,虽然大部分资产被打回原形,但核心资产被过度追捧,核心资产变得拥挤。
CGcz-hamfahw0954187.jpg
管清友:我们正面临结构性的资产荒
  今天的演讲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讲讲现在的小周期,通过对今年情况的分析,把2018年和2014年的政策和经济作一个对比,并讨论如何去看待股票、房地产、债券等市场。二是讲讲未来的大周期,我们预测未来企业、产业、区域会出现比较明显的分化和集中,整个中国经济步入一个“核心的时代”。

一:现在的小周期:微调的开始,2018会是拉长版的2014?
  过去十年,经济周期的规律和过去很不一样,尤其是最近五年,很多人觉得经济周期消失了,但其实周期并没有消失,仔细分析,你会发现十八大以来的经济和金融周期依然非常明显。
  2013年是典型的经济过热,货币市场表现好,导致金融监管加强,政策紧缩。2014年紧缩的后果开始体现,经济出现衰退,债券市场走牛,流动性衰退性宽松。在无风险利率下行的刺激下,估值驱动的中小板、创业板相比较主板表现更好。2014年下半年到2015年上半年,随着货币大宽松的启动,股债双牛,直到2015年股灾。2016年经济进入复苏阶段,商品和地产走牛。2017年经济超预期,出现过热迹象,尤其是规模以上企业表现很好。这导致货币政策开始回归中性,金融监管强化,金融上行周期结束。
  总的来说,近五年经济政策经历了三个阶段。先是提三期叠加。十八大刚刚召开后,提出了三期叠加的判断,也就是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政策消化期。后来,又提出了“新常态”的判断。最后,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三个提法分别解决了怎么看、怎么干和具体的实施路径的问题,所以我们也能够感受到,政策也是不断的相机决策。
  经济周期其实没有消失,只是变得相对钝化。对比过去几轮周期,从政策刺激到经济反弹需要的时间从两、三个季度到五、六个季度,越来越长,政策刺激起到的作用周期越来越长。从紧缩到衰退,则从一个季度拉长到两、三个季度。这主要是市场预期变了,经济主体对于政策的反应“钝化”了,但还是有周期性的。
  现在我们处于什么周期?看上去很像是2014年的衰退前夜。2014年,我们在经历了2013年的经济过热之后,从2013年的钱荒开始,房地产和财政同步紧缩,经济开始加速下行,政策被倒逼宽松,2014年上半年的时候,实施了定向降准和差别降息,到2014年的下半年全面开始降准降息了,步入一轮小幅的宽松,全球的量化宽松也在继续。

回头看当下,2017年以来我们面临的紧缩环境很像是2013年到2014年初,甚至比那时候更严重,这一年多来我们面临的是四重紧缩。
  首先是货币紧缩。我们的货币政策一直在强调稳健中性,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2016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2017年货币政策:从稳健变成稳健中性。201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18年货币政策基调依旧是稳健中性。稳健是不变的老话,加个中性其实就是说以前不够中性,央行在货币市场的加息就是在落实这种调子。
  其次是金融紧缩。去年我们写过一篇文章,庞氏金融的崩塌。现在来看,凡是货币政策宽松的情况下,一定会出现资产端和资金端不匹配,最终导致中间的各种业态、模式、业务出现问题。大量的并购、收购,然后融资,导致了大量的资金空转。银行发理财,把老百姓的钱放到银行的资金池里,再委托给专业的机构管,当专业的机构发现资产收益率没有办法保证的时候,有些就买同业存单或者收益率更高的理财。所以引发了金融和实体的脱节,金融行业称为“过度繁荣”。2017年上半年以来,银监会下了十几道“金字招牌”,证监会也出台了很多监管措施,包括最近出的资管新规,概括起来就是要把过度的繁荣消灭掉,回归本源和理性。
  第三是财政紧缩。财政紧缩发生过两轮,一轮是对于平台公司、城投公司的管理,财政部43号文开始剥离平台的融资智能。后来借着PPP模式的推广,地方政府又找到了新的融资模式,金融机构也进行快速的推广项目,但大部分都不是真实意义上的PPP,这其就中隐含了很多风险。因此,从2016年开始,财政部开始规范PPP模式。
  第四是地产紧缩。2016年开始房价快速上涨,先是北上深等一线城市,然后是杭州、南京等“新一线城市”,到今年甚至波及到了部分三四线城市,房价上涨似乎又在重复2013年的疯狂故事。很多地方房价翻了一倍,这当然不是好事,政策当然也不会容忍,从去年的317开始,各种各样的限购限贷措施层出不穷,房贷的利率已经在持续上行,目前很多地方都上浮了,地产政策的紧缩还在继续。
  站在2018这个时点,未来的经济似乎逃不出2014年的大方向,但是节奏会有所区别,结果很可能是拉长版的2014。我们预测,经济下行压力没有当时那么大,应该是一个微调的开始,政策层面会相机抉择。从今年年初的降准来看,我觉得既有考虑保持流动性松紧适度,降低一下市场绷紧的程度,同时也应该考虑对冲贸易摩擦对我们的影响,并不像2014年那么坚决,那么宽松。所以这是我们的一个基本判断:2018年有点类似2014,但不会简单重复2014年,是一个微调的开始。
  这对资产配置意味着什么呢?我们逐个市场来说一下。
  先说股票市场,总体上还面临从资金端去杠杆到资产端去杠杆的压力。所谓资金端杠杆,就是融资融券和场外配资,这种杠杆在股灾时已经清理的差不多了。目前两融余额占A股流通市值的比例已从2015年的4%左右降至2%左右。现在的压力主要是资产端去杠杆。前两年的业绩改善主要是因为供给侧改革带来的涨价因素和上市公司的加杠杆扩张,但现在这种老路走不通了。一方面PPI见顶,随着产能缺口的修复,涨价的逻辑正在消失。另一方面并购重组越来越严,融资越来越难,外延式扩张的逻辑也在弱化,这就是所谓的资产端去杠杆。
  资产端的杠杆怎么加的就要怎么去:一是股票质押。2014年两市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待回购金额为0.34万亿,2015年翻倍,增长至0.71万亿,2016年为1.28万亿,2017年达到1.62万亿。随着股票质押式回购新规、银行投非标资产受限及风险事件频发等多重因素影响,质押率有持续下调趋势。二是PE+上市公司的模式。2017年合计311家上市公司参与投资产业基金,数量达365只,较2016年的176增长了107.39%。随着资管新规出台,银行的理财将逐步回归本源,多层嵌套和通道业务受限,这种变相的杠杆也将难以为继。
  从结构上来看,2017年的股市是价值投资的春天。上证50全年涨幅25.08%,沪深300全年涨幅21.78%。概念板块中白马股指数涨幅最高,为48.16%。茅台涨幅为111.89%,市值破万亿,挤进全球前四。这些核心资产有价值是肯定的,但真的如此有价值吗?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泡沫。
  过去的泡沫体现为垃圾资产的泡沫化,现在的泡沫体现为核心资产的过度溢价。现在看上去不是已经从资产荒转向资金荒了吗?不是钱变少了吗?其实不完全是这样,整个市场的资金端虽然在收缩,但资产端收缩的更快,依然导致了结构性的资产荒,而结构性的资产荒导致了结构性的资产热,或者说核心资产泡沫。过去是全局性资产荒,所有资产鸡犬 升天,现在是结构性资产荒,虽然大部分资产被打回原形,但核心资产被过度追捧,核心资产变得拥挤。
  这可能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资产配置逻辑,但不同的短周期内,核心资产的重点可能有所区别。比如去年是二八分化甚至是一九分化,今年可能向三七分化转变,我们更应该关注涨的少的二线核心资产。
  再说一下债券市场,长期来看终点是牛市,但道路是很曲折的。2014年跑的最好的是债券市场,但今年和2014年不大一样。从宏观上看,经济下行幅度没那么大,需求没那么弱,货币也没那么宽松,所以债市的基本面并没有好到那种程度。从微观上看,债市的资金来源也没法和2014年比,那时候是资产荒,大量的机构资金无处可去,又可以加杠杆,现在是资金退潮,去杠杆,在微观基本面上几乎是反着的。而且今年有很多公司股权质押都出了问题,信用债的风险还在扩散。
  再说一下房地产市场,房住不炒之后,逻辑已经完全变了,现在不要去关注增量,也关注存量,未来不太可能再出现全局性的机会。2017年底,七十大中城市房价同比增长为5.6%,其中一二三线城市分别为0.7%、4.2%和6.8%,房价的上涨从一二线已经扩展到三线,房价上涨进入后期。而进入2018之后,一线的房价其实已经开始调整,接下来二三线也有压力。核心原因是前期政策的紧缩已经非常到位,需求肯定是回落的,销量我们已经看到在明显下滑。
  从短周期的角度看,现在处于地产政策紧缩的中期,房贷利率还在上浮。接下来等经济下行到一定幅度的时候,货币和地产政策可能会有对冲性的放松,但可能不会出现2015-17年那样的暴涨。
  从长周期来看,中央对房地产的定调变了,房住不炒,根本原因是房地产的基本面已经发生了质变。一是人口拐点。2012年之后,人口老龄化加剧,刚性需求趋势性下行。二是政策拐点。不否认未来还会有宽松,但一定不是2009和2014年式的大宽松,稳健中性,房住不炒。三是市场拐点,人均住房已经达到1套,增量市场到存量市场是必然趋势。
  再说一下商品市场,我觉得确实有一定的风险。不论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我们的需求都在减弱,而从供给来看,去产能的边际影响也在减弱。从估值来看,商品的价格又因为前期的金融投机处于高位,几个市场里出清最不彻底的就是商品。
  最后说一下外汇市场,人民币还有升值空间。2017年是单边趋势扭转的年份。美元由升转贬,欧元由贬转升,英镑由贬转升,人民币由贬转升。2018年是全球汇率进入新一轮重新定价,美元偏弱;欧元波动加大或小升;英镑升;日元贬;人民币个人感觉还是升值的逻辑:一是中国经济不弱,尤其是横向来看。二是资本流动已有所改善。2017年结售汇差额翻正,外占、外储回升。三是美元指数走弱预期。美国预期还会有两次加息,若加息后经济基本面不及预期,美元承压。

二:未来的大周期:核心的时代
  在整个经济从总量扩张向结构调整转变的过程中,其实不光资产配置讲究核心,整个国家的生态都在分化,都在向核心集中。
  核心的政治。党和国家机构大力度调整改革,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历史担当。政府机构、党的机构、人大、政协等全部进行改革,力度空前。中央机构全面升格,领导小组升格为委员会,顶层机构常态化,国家治理架构出现了新的变化,主要思路还是强化核心,加强执行力。
  核心的外交。全球进入政治 强人时代,强权人物接连登台,美国、俄罗斯、德国、英国、日本等等,有些连续执政,有些风格鹰派。强权人物的特点是雄才大略,不会按常理出牌。不能按照对政治家的一般化的模型去理解。我们现在在外交上遇到了挺大的挑战,扑朔迷离,但最核心其实就是和美国的关系。下周还要与美国继续经贸磋商,谈成什么样,到底会有什么结果不知道,但我相信中国领导人的智慧。长期来看,我个人觉得,这是G2最后一个超车弯道,中美之间的博弈,早来晚来,早晚得来。
  按照我们传统教科书里讲的比较优势理论,中国充当世界工厂,生产鞋袜衬衣,美国生产飞机大炮。但现在中国几乎成了一个全能选手──不光是生产中低端产业,还能造航母。我们拥有了最完整的工业、制造业基础,拥有工程师红利──中国有最优秀的工程师,从码农到高级工程师,中国的理工科教育确实还是不错的。我们在中高端产业与一些高新技术领域和欧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缩小,那么这个时候,基于原来自由贸易和比较优势的理论所确定的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基本格局,其实是被打破了的。
  中美两国的现状,其实是我们对美国的依赖更大,在中美两国的博弈当中,我们更脆弱,要实事求是的认清这个现实,然后再来想应对的变化。美国占到49%顺差,而中国的很多产业是难以进口替代的,这就是现在我们面临的难题。未来十年是一个博弈、交锋的高峰期。大国领袖之间的博弈才刚刚开始,我们有幸生在这样一个时代,能够看到政治人物之间你来我往。
  核心的产业。硬核心主要就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从企业这个角度来讲,关键还是要遵循经济规律、产业规律,国家引导还是要让企业唱戏,企业家比政府更清楚这个行业、这个技术的前景。我们实际上在很多产业经营理念、品牌管理方面和世界一流企业还是有差距的。搞企业,还得靠企业家。
  软核心的意思就是说需求拉动生产。中国人均GDP水平到了8600美元了,进入了一个消费升级的黄金时代。升级有很多表现,核心一句话,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努力方向。对于我们对于未来的产业,其实很简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企业经营的方向,就是我们投资的方向。
  核心的技术。2018年是核心技术元年。中兴通讯的事件给我们提了一个醒,要大力发展核心技术。我们的高铁虽然先进,但依然从国外进口了大量的技术元器件、零配件。中国的特高压技术是比较领先的,但特高压电网输送的过程中电损太大,一直在业内有很大争议。我们在一些领域确实缺少核心技术,芯片只是其中一个缩影,这促使我们去反思,到底应该走一个什么路。
  核心的企业。产业集中度提升,其实就是企业出现了分化。无论是传统行业还是新兴行业领域,企业出现头部化。无论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都出现了“强者恒强、胜者全得”的特点。金融行业是一个典型,门槛会越来越高,小机构越来越玩不起。举个最近的例子,近期证监会下发证券公司的股权管理意见,要求券商的控股股东净资产必须超过1000亿,全国这样的企业都没几家,而且大部分是国企。再去看看国内主要的券商股东,没几个能满足,头部化是必然趋势。
  核心的企业家。中国过去四十年出现了四代企业家──84派、92派、99派和15派。84派和92派处于市场化的前期和初期,基本是突破体制,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模式并不复杂,关键是抓住了从0到1的先机。99派主要是吃了中国经济从1到100过程中的红利,城镇化、全球化、工业化、信息化,风口遍地是,抓住一个就可以成王。最近15派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创业企业,移动互联网的崛起提供技术动力,金融体系的扩张和转型提供资金动力,未来还会有更多的企业家在新金融、新技术的孕育之下诞生,与此同时,随着金融泡沫的退潮,也会有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浑水摸鱼的创业者会被淘汰,市场养不起,而真正的核心创业家会涌现出来。
  核心的城市和区域。先说城市,静态来看,中国最发达的是一线城市,动态来看,中国最有增长潜力的是一批“新一线城市”,比如杭州、成都等等,他们的发展速度很快。这里有几个原因。一是互联网的发展,二是高铁和航空的发展,郑州就是典型的案例。这些地方都是集全省之力发展这一个城市。所以,“新一线城市”的崛起,对传统的一线城市压力是非常大的,北上深应该有紧迫感,广州已经落后了。
  再说区域,现在的区域战略很多,自贸区也很多,但我觉得真正的改革开放高地就两个,北面雄安,南面海南,这都是中央最高层亲自推动的两个增量重点。雄安是要建一个新的模式,新的试验田,而不是一个简单的高新区。比肩的是当年的浦东和深圳。海南则是第一个省域自贸区,目标是打造自贸港,对标的是香港和新加坡。
  未来地区之间、城市之间两极分化现象会越来越明显。实践证明,市场化程度越高,政商关系越清楚简单的地方,它的后劲更强。西北和东北几个省份,如果不痛下决心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差距会被越拉越,这对于我们投资布局、产业布局其实是具有指向性意义的。
  最后,简单总结一下,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分化和集中的历史进程中,核心的资产、核心的要素会成为最后的赢家,而投机的泡沫终将被历史淘汰。中国过去这四十年运气还不错,我相信接下来的四十年我们也有理由乐观:第一,我们有最大的消费市场。人均GDP从8000美元到2万美元,三四线城市向一二线城市靠拢,都将带来史诗级的消费升级。第二,我们有最好的产业基础,世界工厂的历练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关键看我们怎么利用。还是那句话,对平庸者,这是最坏的时代,但对睿智者,这是最好的时代。
  (本文根据如是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管清友博士在“陆家嘴资本夜话”系列讲坛上的演讲整理而成)
  (本文作者介绍: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
  
 去哪里 发表于: 2018-5-9 06:03:00|显示全部楼层

管清友:大多数数字货币是毫无实际价值的庞氏骗局

源自:证券日报
  数字资产关注度提升 专家提示风险巨大
  公式本报见习记者:邢萌
  区块链概念无疑为当前金融科技领域最广泛探讨的热门话题,由于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各大机构也纷纷介入,积极推进落地应用。同时,基于该技术之上的数字货币,讨论同样热烈。
  据火币区块链应用研究院发布的《火币数字资产投资者情绪指数4月份报告》,上月投资者最终综合情绪指数为83.9分,较前月上升17.0%;其中短期情绪指数为75.9分,较前月上升24.2%,中期情绪指数为88.4分,较前月上升15.7%,长期情绪指数为94.0分,较前月上升7.5%。显示目前投资者对数字资产的兴趣仍持续高涨。
  但是,数字货币所银行的巨大风险,也不断引起学者们的关注。近日,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管清友撰文认为,比特币的暴涨让人们对数字货币充满幻想,但实际上,真正有应用价值的、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只是极少数,大多数数字货币是毫无实际应用价值的庞氏骗局。
  管清友表示,随着区块链热潮的推动,各种代币大行其道。这些虚假的数字货币往往具有这样几个共同特点:注册免费得矿机,给推广人适当的收益;上涨过程中疯狂鼓励买币,在下跌过程中,不断的宣传正是大家进场的好机会;代币的发行量未知,发行商是否真的遵守锁仓未知;以数字货币为幌子来进行传销。
  此外,数字货币的繁荣还将导致网络安全环境更加复杂,近日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发布的《2017年我国互联网网络安全态势综述》直言,数字货币将引发更多更复杂的网络攻击。数字货币的价值暴涨,导致针对数字货币交易平台的网络攻击越发频繁,同时引发了更多利用勒索软件向用户勒索数字货币的网络攻击事件和用于“挖矿”的恶意程序数量大幅上升,并推动了区块链技术的大热。数据显示,2017年,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捕获新增勒索软件近4万个,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指出,勒索或“挖矿”恶意程序会综合利用多种网络攻击手段,实现短期内大规模地感染用户计算机。

B1d9-haichqy6079766.png

〓 相关链接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牛涨 发表于: 2018-5-7 07:23:00|显示全部楼层

管清友:巴菲特投资理论在A股会不会“水土不服”

源自:每日经济新闻
  管清友
  中国有很多巴菲特的信徒,我的一位基金经理朋友就是其中最铁杆的粉丝之一。有意思的是,他说他虽然最崇拜巴菲特,但他在市场上最不想做的就是巴菲特。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A股市场实在太独特,巴菲特的大部分理论都有些“水土不服”。
  这不能怪我的朋友浮躁,因为过去这些年市场的确如此。
  在中国做投资,不管是投资股票、房产,还是其他任何资产,都必须首先理解中国国情,认清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区别。
  一是政策环境不同。中国政策对市场的影响力远远大于国外。因此在国内做投资时,需要格外关注政策动向。
  二是监管体系不同。国内外金融发展阶段不同,市场成熟度和对应的监管体系都有很大差异。总体而言,发达国家的市场发展得早,金融监管体系也较为成熟,市场相对有序。以P2P为例,美国比中国发展的早得多,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从2008年便开始严格监管P2P行业,实行高门槛准入。除此之外,还有州级监管部门配合监管,在严控额度的同时要求P2P机构和融资人及时进行信息披露,确保整个过程清晰透明。
  相比于美国,我国的P2P起步要晚得多,直到2012年才进入爆发期,相关的监管体系在很多领域还是空白,这才导致跑路违约事件频频发生。直到2017年尾大不掉时,银监会等部门才密集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对P2P产品进行规范监管,而这个时候很多投资者已经掉坑里了。
  有些人指责P2P,把P2P妖魔化,其实问题不在P2P,这种模式在很多发达国家都有,是一种很正常的金融形态,只不过很多机构当时钻了监管的空子,变成了非法集资。
  三是参与主体不同。国外成熟资本市场的投资者以机构为主,而A股市场明显以散户为主。我们来看A股市场和美股市场日均成交量的对比,美国股市是“八二分化”,机构八、散户二,A股市场则是“二八分化”,机构二、散户八。
  机构和散户的投资理念完全不一样。机构注重价值投资,追求长期收益和时间复利,而散户具有明显的投机心理,经常追涨杀跌、短线炒作。不同的参与主体,不同的投资理念,造就了完全不同的市场风格。国外市场虽然没有涨跌停,但市场自我纠错和调节的能力很强,长期来看相对稳定。而国内市场虽然有涨跌停的限制,但不管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波动性依然很大,容易暴涨暴跌。
  而且这还会造成一个恶性循环。当短期波动剧烈,尤其是下跌的时候,散户容易形成羊群效应。散户自己卖出股票的同时还要求赎回基金,这就导致机构被迫减仓,丧失自己的专业定价能力,变得像散户一样。尤其是公募基金出于短期基金排名的考虑,可能被迫在低价做出斩仓等非理性的散户行为。本来机构投资者就少,还经常被迫散户化,这是A股市场不理性的一个最主要原因。
  四是投资工具不同。发达国家的投资工具相对丰富齐全,而国内尚处于金融初级阶段,投资工具还在不断地补充和完善中。以房地产投资为例,房地产是中国居民最喜闻乐见的投资标的,但在中国,投资房地产的渠道十分有限,大多是直接购买实物房地产,这样不仅成本高、流动性差,而且需要承担房价波动带来的巨大风险。
  而国外投资房地产有许多新“玩法”,最常见的是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也就是所谓的REITs。REITs的本质是房地产的证券化,将流动性较差、资金门槛较高的实物房地产,转化成易于流通、成本较低的标准化证券资产。投资者可通过购买RETIs份额持有项目公司股权,从而享受和房地产实物投资一样的权益。这种方式不仅降低了准入门槛,对应的风险也随之下降。
  由此可见,工具的不同会导致完全不同的资产配置策略。
  五是市场质量不同。同一种投资品在国内外的质量也不尽相同,很多市场鱼龙混杂,标的质量很差,这主要归因于国内外市场基础制度的差异。
  以股市为例,国内外的股票发行及退出机制都有明显区别。在IPO发行制度上,美国股市采用“注册制”,只要符合上市发行的条件并依法进行信息披露即可,监管部门仅发挥一般监督功能。A股市场采用“核准制”,除了需要满足基本条件外,还需要经过监管部门起决定性作用的审批流程。
  在退出机制上,美国股市同时采用了财务退市和市场化退市两种标准,优胜劣汰,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而A股市场的退出标准相对单一,未能充分发挥市场的选择功能。
  在“大进大出”原则的指导下,美国股市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大浪淘沙后现有3000多家上市公司,相对优质,适合进行价值投资。而A股市场不到30年的历史现也有3000多家上市公司,但其资质参差不齐,出现了很多财务造假上市、欺诈发行退市的案例。
  六是交易机制不同。交易机制会直接影响交易行为,进而影响整个投资逻辑。比如房地产在中国的交易成本很高,主要是交易环节税费重,变相抬高了房价。更典型的是股票市场。美国股市实行T+0制度,可以即买即卖,A股市场实行T+1制度,当天买入,第二个交易日才能卖出。
  美国股市允许做空,只要看对走势,哪怕是股价下跌也能盈利。A股市场没有做空机制,只有股价上涨的时候才能实现盈利,容易被操控;交易单位也不一样,美国股票没有交易单位限制,A股市场最小交易单位为100股,对于那些像贵州茅台一样的高价股买一手就需要大几万块钱,限制了部分投资者的参与。
  美国股票没有涨跌幅限制,A股市场有10%涨跌停板制度;交易手续费也不同,美国的手续费以交易笔数为基准,与交易金额无关,而A股的手续费与交易金额挂钩,因此美国投资者对交易频次更加敏感,A股市场投资者则更加关注交易金额。
  对比一下就会发现,中外投资市场在政策环境、监管体系、参与主体、投资工具、市场质量和交易机制等六大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总体来看,国内市场相对国外还不够成熟,巴菲特的理论直接生搬硬套一定会出现水土不服,因此在中国做投资要形成中国特色的投资方法论。
  (作者为如是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
 福正身有 发表于: 2018-5-3 09:30:00|显示全部楼层

管清友:未来四十年,中国企业家谁主沉浮?

⊙作者:意见领袖专栏(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管清友

  事情正在起变化,形势正在发生变化,所以这个时候谁引领未来的方向?我觉得数风流人物,还要十年以后回过头去再看。

  今天这个演讲的安排特别好。资中筠先生讲百年来的中国与世界,雷颐老师讲近代以来中国“人”的解放。今天我也不谈具体经济和政策问题,谈谈历史,视角就从改革开放这四十年展开,按照一个主题、两条线索、四个十年、四代企业家来给大家做一个交流。
  一个主题是企业家与改革开放这个主题,两条线索是什么呢?一条线索是过去四十年的时间线索,另一个是企业家线索。过去这四个十年里面,中国诞生了四代各有特点的企业家。84派、92派、99派,现在最新的是15派,他们这四代企业家,其实严格意义上不是按年龄划的,是一个特定的年份,一个标志性的,都各有特点。
  84派应该说叫从无到有,很好地把握了中国短缺经济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经过强势扩张纷纷建立了自己的商业帝国,现在处于新老交替的过程;92派从黄金时代步入到白银时代,他们的历史机遇在于地产的崛起;99派现在还处于互联网的蓝海之中,有的崛起,有的没落;15派迅速崛起、迭代分化,他们的命运还处于观察当中。所以现在我们处于一个什么时代呢?叫四世同堂、四代同堂,四代企业家处于同一个舞台,未来谁主沉浮?数风流人物,现在还不知道是谁。
  浙商基本上也在这四代企业家里面。今天很多企业家在场,我和大家非常熟悉。我和梁晓玮先生一起创办的如是金融研究院,从一开始就得到了浙商的鼎力支持,通衡浙商俱乐部的很多企业家都参加了如是金融研究院的成立仪式,莱茵体育(000558)高继胜董事长、新和成(002001)胡柏藩董事长、康恩贝(600572)胡季强董事长、南都集团周庆治董事长、南都电源(300068)王海光董事长、美都能源(600175)闻掌华董事长、中恒电气(002364)朱国锭董事长、赞成集团罗晓伟总裁、久立特材(002318)周志江董事长、海康威视(002415)胡扬忠总经理、滨江集团戚金兴董事长、大家房产赵炎林董事长等十二家公司的董事长或总经理也成为研究院的第一批常务理事。所以,我们今天一起讨论企业家和改革开放四十年,很有意义。
  这四个10年分别是什么特点?这四代企业家在这四个10年里头经历了什么?我们能从里头看到什么样的经验?能吸取什么样的教训?这是我今天想跟各位分享的内容。

一:1978~1998:转轨与市场化
  我把前边20年归为第一章,我把它称之为叫市场化时代。从三中全会到1984年第一次“南巡”,其实“南巡”这个词严格意义上有点封建传统意义,其实叫南方谈话。那个时候出现了84派企业家,代表人物就是现在仍然活跃在中国经济舞台上的王石等。1987年价格闯关失败。双轨制,至今在经济学界还有比较大的争论和争议。1990年上交所、深交所成立。为什么90年要办交易所?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刚才资老师讲到80年代末期西方对华的封锁,因此邓小平同志拍板,一定要展现我们对外开放姿态,所以很快就批准设立了。
  到1992年,小平同志第二次“南巡”,第二批企业家也就是92派下海,证监会也成立了。十四大应该说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年其实在中美关系历史上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时间节点,它代表了中国的一个方向、一个道路、一个选择,我觉得也是中美关系步入蜜月期的一个起点。到90年代末期,我们看到中国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
  我们看1978年到1998年这20年,中国还是经历了比较大的跌宕起伏的。1998年的改革大家都经历过,朱镕基时期所谓住房的货币化,现在看就是当时的一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去产能做得非常坚决,顶住了非常大的压力的。90年代末,中国也发生了像今天我们一直在强调的金融风险,当时的金融风险实际上比今天还要大,只是表现形式不一样。我们看到广国投的破产、粤海的重组。那次改革其实催生了很多企业家,我后来跟很多企业家交流的时候,我发现很多人下海都是因为那时候下岗了,后来做成了上市公司。比如一家知名的家居类上市公司,现在做得也很不错,我跟它老板交流的时候他也很感慨。所以我就说在这个历史大潮当中,有时候人挺渺小的,你不知道你会到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转轨与市场化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制度的市场化,从计划到市场的转轨。当时东欧的很多经济学家的学识特别受到中国经济学界和官方的重视,科尔奈的短缺经济学应该说受到理论界的推崇。所有制上也出现了转化,从公有制经济到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这里头有很多重要的历史节点,大家可以看一看。
  第二个是劳动力的市场化。我们看到万向、海尔,包括联想,靠着短缺经济和劳动力市场化,这批所谓84派的企业家崛起了。后来90年代拍了一个电视剧,我印象很深,就是陈小艺主演的叫《外来妹》,讲的就是当时在深圳打工的这些农民工。今天中国劳动力的成本越来越贵,它对于中国的制造业已经形成了非常大的制约,有人口结构变化的因素,也有劳动法要求的这种因素,当然还有产业结构变化的因素,所以今天你再到珠三角去看制造业的话,很多制造业已经转移到东南亚地区,转移到越南去了。
  第三个就是资本的市场化。首先是内资,小平同志当年还把飞乐音响的股票送给了纽交所的老板。在90年代初期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并购案例,就是深宝安并购延中实业。再就是外资引入,中国第一家的中外合资企业是北京航食,至今这家企业还在,坐国航的飞机你会发现食品都是这家公司提供的,可口可乐也在这个时候进入中国建厂。
  第四个就是土地的市场化。农村的改革从小岗村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意义重大。城市的改革以1986年新的《土地管理法》为标志,对于土地的使用、所有两个权益做出了明确的分离和规定,启动了土地这种生产要素的市场化。

  改革前20年里诞生了两代企业家群体──84派和92派
  这二十年里,企业家群体崛起。84派和92派发展起来,这里84派的代表谈到了鲁冠球先生。鲁冠球先生从60年代就开始创业了,我们也都为这样一位浙商的去世深表沉痛。我后边讲到84派现在整体上已经进入了一个新老交替交接班的过程,交接班形式很不一样,企业公司治理的架构经过这30多年的发展也出现了非常大的差别。92派里我们熟知的万通六君子,现在每个人的企业、每个人的命运差别还是挺大的,走出了不同的路。
  84派是什么特点呢?他们是从无到有的崛起,那时候什么都缺,只要是做市场上有需求的行业,做得还不错就能发展起来。我去广东顺德的时候他们跟我讲,美的原来是做塑料、后来去做风扇,92年抓住了股份改造的机会,93年成了第一批由乡镇企业改制上市的民企。美的今天已经是接近4000亿市值的一家全球化大公司,智能化企业。
  84派的企业在80年代末期也经历了一次大洗牌。因为当时很多领域经过10年的发展,从卖方市场转到买方市场。在这轮洗牌中,能否解决好三个问题对企业生存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改制。我这里举了万向的例子,万向可能是大家最熟悉的,现在万向鲁伟鼎也接了班,他通过买断这种形式。联想、TCL是通过MBO的形式,所以改制对84派企业的助推力是非常之大的。
  第二个就是在产品的质量、公司的管理,以及技术研发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比如说联想,当然今天我们再谈联想的时候,可能要谈到柳传志和倪光南的所谓老板与总工之间的分歧,可能不同的企业家有不同的看法,到底是走技术路线、技术研发,还是走市场路线,大家各有各的看法,不同的时点有不同的看法。今天来看,在当时联想在产品、企业管理与技术方面应该说是一个成功的标志。
  第三个“走出去”,通过收购与拓展海外市场这两条路来解决生产相对过剩问题。在90年代中后期一批企业开始尝试走出去。比如海尔开始海外建厂,万向开始进军国际市场,TCL收购。我们上中学和大学的时候特别愿意读一本书叫《逆风飞飏》,是当时TCL的副总裁吴士宏女士写的。当时我看了这本书特别激动,觉得做企业是非常有挑战性、非常崇高的事情。当然TCL现在也面临新的挑战,但是在当时应该说还是一个标杆。
  此时的92派还刚刚下海。92派很有特点,他们很多人都是从体制内出来的公务员,在政治上有些还很有前景。他们下海做企业主要是跟政府关系比较密切的一些行业,很重要的一个方向是房地产。因此92派在创业之初很快就迎来了一波洗牌。90年代初期,房地产迎来了一轮发展机遇,但是后来也酿成了一轮比较惨烈的资产泡沫,典型的就是海南地产泡沫。这是在中国过去改革开放40年历史上比较惨痛的一轮通货膨胀、资产泡沫,然后导致金融风险,当时中央费了很大的劲处置风险,但还没处置完就赶上了亚洲金融危机。所以90年代末期我国的经济环境十分恶劣,经过那一轮洗礼的企业家──84派或者92派,对金融风险都有着更深刻的体会。后面我会讲到,今天我们同样面临着复杂的经济金融环境,新成长起来的企业家对此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二:1999~2008:全球化、城镇化与工业化
  1999年到2008年,我称之为叫工业化时代,这个划分不一定完全精准。先回顾下十年里发生的主要事件。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个刚才资老师讲到了它的重要历史意义,我非常认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的影响太大了。我曾经看过一位学者的总结,就是2001年以后中国和印度经济规模的比较,可以发现几乎在新千年以后,中国和印度的差距开始迅速地拉大,然后超越澳大利亚、超越英国、超越法国、超越德国,然后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种迅速的崛起在世界经济史上也是屈指可数的,是非常辉煌、非常激动人心的黄金十年。
  2003年房地产被定为支柱产业,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时间节点。土地的招拍挂制度正式产生,中国经济增长首度突破10%。2005年大牛市开始,它的起因在于股票市场实行了股权分置改革,那一年我们也发生了7.21的汇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总结黄金十年,我国有四个重要的机遇,或者说是红利。
  第一个是劳动力的红利。劳动年龄人口的这种红利,15到64岁的人口在新千年里头迅速的增加,从9.2亿一路增长到超过10亿,净增加人口超过德国的总人口,这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人口红利基础,到2012年之后这个人口红利开始减退,劳动力年龄人口开始净减少。这是一个不可逆的,因为人口结构的这种快速变化,无论你说是否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它几乎是不可逆的。这个红利在现在实际上已然消退,现在我们可以从人口质量这个角度来讲人口质量红利,或者叫工程师红利。
  什么叫人口质量红利?中国有最庞大的、最雄厚的产业基础,最完善的产业基础,我们的工程师数量、熟练工数量最庞大。印度是有人口,但是他的人口质量、基础设施、制度等方面,我觉得还没有达到中国的水平。很多学者认为,印度很大的差距在于他的土地制度和中国不一样,他要修一条高速公路可能是议而不决很多年。中国土地制度是有问题,但它也有效率,这也是中国的一个特点。
  那么东南亚能不能取代中国呢?我觉得不可能完全取代中国,但是已经在部分取代中国。这也是今天我们在中美贸易摩擦时候很忌讳的一个东西,因为我们更容易被取代。比如说越南,现在基本上处于中国在80年代或者90年代改革开放那个阶段,劳动力非常便宜,受教育水平也在逐步提高,特别是越南几乎翻版了中国的这种代工模式,竞争力非常强。所以中国今天面临的我觉得外需的形势还是很严峻的。
  第二个就是全球化红利。这个不用多讲了,但这里我插一句,按照传统的经济学里的比较优势理论,中国做中低端产业,欧美做高端产业,这是符合比较优势的,从经济格局上来讲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当中国的产业体系越来越完整,特别是我们在高端制造领域,和欧美之间的差距在迅速缩小。尽管我们还有一、两千项技术和他们差距很大,但是我们在很多领域其实差距在缩小,同时有些领域还在领先,这个时候上述全球经济格局的基础可能就不存在了。这是中美贸易摩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2005年我博士期间跟导师做全球化课题时就提过一个观点,全球化是可逆的,当全球化威胁到核心国家的经济利益或者其他利益的时候,全球化的规则可能会出现逆转。当时觉得会有这种可能但无法想象,今天再看,其实恰恰就是全球化的逆转。
  第三个就是城镇化的红利。斯蒂格利茨曾经讲过,21世纪最重要的两件事,一个是美国的高技术产业,第二个就是中国的城市化。中国的城市化其实为中国、为全世界创造了庞大的需求,直到今天这种城市化的动力还在推动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尽管我们城市化的步伐放慢了。
  第四个就是互联网红利。这个红利催生了99派企业家。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互联网大佬们其实基本上是99派,但是他们又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以新浪、搜狐、网易为代表的门户网站时代,第二个为代表的应该是B、A、T时代,现在又加上了J,可能未来还会加上其它的互联网巨头,所以90年代末期其实互联网巨头已经开始崛起。

  1998~2008年的84派:商业帝国初具雏形,全球化创品牌
  我们再看84派在这十年干了什么?84派能够在这个时候还能存活下来的都很厉害,最关键的是他们生得早,借助资本市场进行扩张,基本已经是各种系了。比如万向,万向总体做得还是比较稳的,我一直对鲁冠球先生充满敬意,非常稳健,而且真是活到老、干到老,控股了很多上市公司,现在也在进军互联网,进军区块链等等。联想参控股超过25家上市公司。
  然后就是全球化,创品牌。海尔、碧桂园、美的等等这些企业,我们看到进入一个品牌化时代,开始形成自己的品牌,我们浙商系也有很多品牌,我就不一一列举了。今天你们很多都坐在台下。除了创品牌之外,还有一个就是大规模的收购,我这里举了TCL、联想的收购案例,但是这里面我们看到,有成也有败。今天对联想的收购,对联想的整个企业发展战略,我个人还是有一些不同看法的,其实企业界也有很多争议,就是说这个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你会发现企业家在这上面就下不来了,你必须不断进步,稍微落后一下,大家会说你,你怎么可以这样?
  1998~2008年的92派:黄金时代,地产沉浮。那么92派在干什么呢?92派的黄金时代,92派典型的代表是房地产行业,碧桂园、万通,80年代末到2008年这20年,特别是最近10年是地产商的黄金时代,碧桂园的销售收入已经超过了3000亿,可以说是全球最大的房地产企业了。

  1998~2008年的99派:拥抱资本,境外上市
  99派在干什么呢?99派应该说确实抓住了互联网红利,互联网从门户到移动互联网,他们的商业模式、他们的产品也都经历了不断的迭代,所以互联网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迭代很快、分化很快,可能两年以前还是叱嗟风云,两年以后就销声匿迹了,这是互联网这个行业或者这个技术的一个特点。互联网的巨头也是在分享我们所谓的这些红利当中,比如说网易、腾讯,做游戏都做得特别好,我估计今天在座的很多企业家不玩游戏的,不知道王者荣耀为什么会这么火?现金流会这么大?无法想象。
  99派很重要的一点叫拥抱资本。门户网站时代,我们看大部分投资人来自于海外,其实我们也不必纠结于当时中国人没有成为这些企业的股东,因为当时中国的VC市场,天使投资市场完全没有建立起来。后来我问汪潮涌先生,我说你当时做这个的时候主要是出于什么原因?就是因为当时没有人做,我们在国际投行一看其实是很多机会,所以他当时投了很多很好的项目,他是第一拨。99派以后,或者说进入新千年以后,特别是2010年以后,这些互联网企业的很多投资方就是来自于中国本土的投资机构。
  这些互联网企业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大部分都去境外上市。这跟我们当时的上市制度有关系,一开始就是为国有企业脱困而设,所以在很多方面实际上没有适合这些互联网企业上市的土壤,最后都要境外去。今天我们开始想批量的召回这些所谓的“独角兽”,前两天我写了篇文章“莫让独角兽成为毒角兽”。现在中国真正要思考的是什么?是资本市场如何去接纳、培育、发现这样的独角兽,当然这是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了。
  其实像百度、腾讯,在90年代末期实在干不下去的时候,问过很多当时84派的企业家,你能不能做投资人?有很多企业嗤之以鼻,因为他们不理解创投投资也不理解互联网。后来我见到以色列的创新之父,他是ICQ的创始人。QQ为什么在中国搞起来而以色列就搞不起来?因为中国的人口基数大,我们的市场太大了,用户太多了,所以互联网的发展我觉得还是根植于中国的庞大市场,或者我们称之为叫巨国效应。

三:2008~2018:金融化和泡沫化
  最近10年我称之为金融化时代。
  首先2008年的金融危机其实开启了一个全球量化宽松。其结果是不停的不断的资产泡沫,然后经济相对比较低迷。2009年中国启动4万亿,至今对4万亿也有很多褒贬,比如说我曾经在通衡这个场合讲到过,2012年“十八大”一开,我们就提过叫“三期”叠加的重要论断,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镇痛期和前期政策消化期,前期政策消化期很重要的就是4万亿。
  然后是2011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志,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市场,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我这里也特别提醒今天在座的企业家,5G时代的到来会对我们的企业经营、我们的市场格局、政策环境带来又一次新的推动和剧变,移动互联网如果进入5G时代,它对于我们看到互联网时代的这些商业模式、它的产品都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其实美国、欧洲包括台湾地区这些人很羡慕中国这样一个市场,移动互联网时代让中国真正缩小了所谓社会阶层的差距,无论今天在杭州这样的城市,还是远在偏远山区的一个普通老百姓,今天都是用的智能手机,尽管他的品牌可能不一样,但都是智能手机,这一点非常关键,就是说我们用技术的手段有意无意的缩小了信息贫困。
  2012年全球QE开启,中国金融行业进入了一个所谓超常规发展阶段,金融过度繁荣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但是很快,2012年到2017年5年时间里头,我们发生了股灾、债灾,房地产价格急剧上涨。2015年股灾以后,在中央层面就明确提出了抑制资产泡沫,它的触发点就是股灾。2015年我觉得是个重要时点,转折点,股灾给中国人敲响了警钟,这样搞金融是不行的。
  这十年里头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全民加杠杆。
  我这里稍微总结一下,我在博鳌大家估计也看到了,好多机构截了一、两句话,说我给开发商代言,其实不是那个意思。我的核心意思是什么呢?就是投资其实是反人性的,资产配置这个东西,就是要买自己买不起的东西。当时10年以前有个大学教授跟我讲过一句话,如果你现在买不起,那么就买两套。这个话听起来有点矛盾,但实际上它反映了一个投资或者经济学原理,就是投资一定要买买不起的东西,如果大家都买得起,它就不值钱了,当你使使劲,特别是通过融资加杠杆的形式买到了这个东西之后,你就走在了很多人的前面,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过去10年正好经历了一个全民加杠杆的过程。体现在六个方面的加杠杆。
  首先是中央银行加杠杆,这是最大的流动性来源,最大的杠杆来源,它最大的背景是全球量化宽松,应对危机。央行加杠杆通过降准、降息,包括通过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再贴现等等这些方式,我不详细说了。央行加杠杆,或者流动性宽松的时候,什么行业受益?那肯定是跟资本、资产相关的行业了,首先最受益的就是房地产。
  第二个就是政府加杠杆,就是4万亿。政府加杠杆其实经过两轮,一个是平台公司,地方债务,第二个阶段就是2015年以后的PPP模式,现在这两个模式全部都叫停,或者是严格监管,中央层面在控制各个地方政府的债务。
  第三个方面就是企业加杠杆。企业加杠杆主要是国企,现在我们的杠杆率偏高,主要还是表现在国有企业上,民企的杠杆率,因为对于他来讲,他不敢维持太高的杠杆率,他必须要考虑自己财务的持续性问题,所以我们看今天这个杠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国企层面。
  第四个就是金融加杠杆。我们的金融行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2016年达到了8.35%,超过美国、日本,这是宏观的。表现在中观和微观就是每个公司都干金融,为什么?金融赚钱呀,赚的谁的钱?其实赚到最后是赚的中央银行的钱,那是印出来的。中央层面为何有所谓“脱实向虚”的判断?其实主要来自于这个。这里头谁受益?搞资产的,地产以及金融行业各个业态的从业人员,券商、银行、保险、信托,等等等等。所有在这10年里头拿到过金融牌照的总体比较受益,只要你别完全外行。我们看很多央企的金融业的收入,大大超过他的主业的收入,这个很有意思。再加上监管比较松,松到什么程度呢?就是还没想好怎么监管,炮火已经起来了。2015年股灾以后,我们就判断整个金融业可能来一次大整顿,这个整顿波及到很多机构、很多人。
  过去5年金融业的发展有两个层面。一个是传统的金融业态,这些金融业态要拿牌照,在中国我们看到不是谁都可以干金融的,是要发牌照的,发牌照它就是一个计划经济手段,或者管制经济手段,牌照经济,谁能拿到牌照呢?比如中国有1万家企业有这个资质可以做,那么设定标准,进入到这个标准,拿到牌照就很重要。怎么拿牌照呢?这里头的学问就很大了。
  第二个层面就是新金融业态的快速发展。这也放大了金融泡沫,加剧了金融风险。很多P2P的产品最近这些年出事、跑路,E租宝是一个案例。因此中央开始痛下决心监管这些所谓新金融业态的企业,现在各个地方也要求备案,地方金融局也都加挂金融监管局的牌子,开始强化金融监管。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中央监管机构和地方监管机构的脱节,这个缝隙给这个业态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机会,因为地方上实际上是想鼓励本地的一些企业发展,而中央监管机构又没想好怎么样跟地方协调怎么监管。总体我看中央和地方在出了金融风险以后,已经形成一致共识,要严格监管,要备案,有一些要发牌照。所以我们从这些指标上来看,大的背景都是全民加杠杆。
  第五个是家庭加杠杆。现在大家比较担心,但我个人认为问题不大。家庭加杠杆主要是买房和消费贷。买房的情况很好理解,消费贷是一个新的现象。现在很多互联网巨头都做消费贷,做得还很大,这个是居民或者家庭加杠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推手。
  第六个是外部加杠杆。过去5年欧美整个货币政策非常宽松。过去10年移动互联网迅速崛起,10年以前,最大的上市公司还是工行、中石油、中移动,现在我们看到已经是阿里、腾讯这些企业了,现在我们设定“独角兽”的标准是什么呢?是2000亿人民币市值。那天证监会发了这个通知意见以后,我算了一下,符合这2000亿的大概有7家公司,在香港和美国上市的有7家公司。
  我们梳理完这个时代,再看看这10年这四代企业家在干吗?
  84派:全新时代,巨头再起航。
  84派在最近十年干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整体交接班。84派从年龄上已经老去,心态还很年轻,还想继续干,但年龄不太允许了,开始交接班,我们这里举了万向的案例,举了海尔的案例,海尔从杨绵绵到现在双少帅;联想呢,在金融危机有一度柳传志又重新掌舵,现在又慢慢地交出去,已经整体上进入了一个交接班,这是东方企业不可避免的一种情况。在这里我们看到,就是这些企业在交接班的方式不太一样。像碧桂园和美的这两家企业,我觉得在公司治理上算是走在前列的,基本上经理人班子比较强,像莫斌在碧桂园,方洪波在美的。老板还是在发挥非常巨大的作用,但经营班子日常的事基本上解决了。当然更多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我们还是家族企业。我不觉得家族企业有什么问题,这是东方社会的一种文化传统,怎么样解决家族传承的问题?实际上我觉得是个历史难题,很难说有一定的标准。从商业模式上,84派的商业帝国逐渐建立起来了,万向系、TCL系、美的系,他们都建立了自己的金融版图,今天在场下的各位企业家,你们也都是各种系,只是我今天没有放你们的案例,基本上实业加金融,实业加地产,比较齐全,应该说84派总体还是非常厉害的,基本上抓住了每一个时代的趋势。
  84派的第二件事是产业升级。万向也好,美的也好,我们看到这些企业其实都出现了产业的升级。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他们也不甘落后,我们举了家电行业,传统家电行业一是他们自己搞,第二个就是和B、A、T互联网巨头合作,线上加线下,软件加硬件,互联网时代他们虽然没有做,但是合作还是非常频繁的。

  92派:从黄金时代步入到了白银时代
  黄金时代延续就是我们说过去20年地产的高速发展期,白银时代的到来不可避免:既有产业的因素,因为整体上以地产为例,它进入了一个增长斜率开始放缓的阶段;同时政策变化非常之大,而政策的变化这次和以往都不同,可能持续的时间会非常之长。我们也举了碧桂园和万通的案例,比如万通,万通已经开始与中直系合作,碧桂园则开始多产业布局,路子是不大一样的。

  99派:分化出现,赢者通吃
  那么99派在干吗呢?99派的分化出现了,99派我们看到以阿里为代表的强势崛起,但同时我们看互联网时代的分化也不可避免出现了。从博客时代到微博时代,大家看,网易也干微博,新浪也干微博,搜狐也干微博,最后其实跑出来的就是新浪微博,所以互联网时代最后就是什么呢?头部化,胜者全得,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现在很多人喜欢总结一些互联网企业的没落,但是如果设身处地想可能我们干得还不如人家呢,最近十年互联网企业的迭代确实太快了。

  15派:迅速崛起、迅速分化
  最近十年诞生了最新的一代企业家,就是15派。2015年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这批企业家迅速崛起,以滴滴、今日头条、共享单车为代表。那么这批企业家他们的命运如何?现在还无法定论,因为互联网的这种模式迭代很快,同时产业波动非常大。比如说今日头条,这是最年轻的企业家,非常年轻,80后。摩拜,最近刚被美团收购了。大家看,15派的企业家迅速崛起、迅速分化、尚未定型,还需要观察。特别5G时代的到来,这批企业我觉得还会进一步分化。
  这批95派企业家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站队。过去行业双巨头之间的竞争通过合并来解决,现在这些企业开始站队,一个是阿里系,一个是腾讯系。这样下去美团收购摩拜的时候我曾经说过一句话,中国的互联网巨头要讲政治。如果说未来你为了抢占市场,跑马圈地,然后导致寸草不生的话,一定会引起中国公众和政府的更多关注,这时反垄断几乎不可避免。互联网巨头目前这种扩张商业帝国的方式,很可能会制约中国的技术发展和创新,继续下去对于互联网巨头的反垄断将不可避免,就是时间问题。其实互联网巨头不妨坐下来消停一会儿,安静一会儿。干吗打得不可开交?消耗了大量的资本,最后留给我们的只是几个好像非常绚烂的企业案例,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大量的资本蒸发掉了。

四:新时代:变化与挑战
  最后简单说一下新时代。首先是中美关系,任何一个国家坐在世界第二的位置都不好受,像之前的日本。从中国纵向来讲,市场化确实有了很大的进展,尽管现在欧美实际上不大承认我们中国所谓市场经济地位。外部环境变化很大,前面有专家谈到了断崖式的恶化,我觉得关键是很多人对此没有充分的警觉。
  然后是国内问题。房地产进入一个所谓白银时代,增长斜率放缓,在大城市出现一个存量时代。老龄化加上刚需人口不足,这是比较大的一个变化,但同时我们看到,消费升级带动产业升级也已经到来。
  政策面的变化,非常严厉,而且不会放松。地方政府融资受到约束,无论是平台还是PPP,其实都受到约束了。金融化宣告终结,去年上半年我就讲过,引用了刘禹锡那个话,叫什么呢?金融王气黯然收,整个这个行业进入了一个收缩、平稳发展、去杠杆、去泡沫的过程。这对于企业的影响立竿见影,整个融资成本上升,整个流动性环节收紧,再加上我们外部全球的货币政策开始回归常态化,整个流动性也是收缩的。在这个过程当中,实际上企业的投融资环境全部都收缩了。从监管上我们看到,金融监管变得越来越严厉。过去5年的股灾、债灾、房地产泡沫,其实给高层非常大的警醒。金融确实要服务实体经济,中国没法像美国那样搞金融,我们搞不了华尔街那套,否则不光会造成资产泡沫,背后是巨大的社会差异、社会分化、社会冲突。我们不能光用基尼系数来衡量整个贫富差距,这是收入的流量,如果用资产存量来衡量,中国社会各个阶层资产的占有差距是急剧扩大的,这会造成社会天然的冲突,天然的不稳定。
  新时代企业家的四世同堂,谁主沉浮?
  我们简单总结一下,四世同堂,四代同台,谁主沉浮呢?不知道,现在真的是不好说。
  一方面84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92派还风华正茂,干劲十足。84派和92派干实业出身,他们经营更稳健,相对比较保守一些,但是对于产业的理解更深入。
  现在最强势的应该是99派这批人,意气风发(需要稍微低调一点,现在大环境不大一样了)。但这批人已经出现一定程度的分化,未来分化会更加严重。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阿里、腾讯现在已经是第一梯队了,百度、京东、360这些企业算是第二梯队,再后来的这些企业我觉得是第三梯队。
  15派现在就闷声发财,但是他们遇到了一个非常大的障碍在于什么呢?就是监管环境可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比如说今日头条,内涵段子被下架。再比如说互联网巨头的跑马圈地,其实已经影响到了国家的创新发展战略。15派的分化它是天然的,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如果有第二,那就合并到第一里边去。
  总之,事情正在起变化,形势正在发生变化,所以这个时候谁引领未来的方向?我觉得数风流人物,还要十年以后回过头去再看。这句话讲得轻松,但对企业家而言挺难的。其实不到100亿市值的企业也不错了,很有钱,但是当你跟一个超过万亿级的企业家比较时,多少可能心理上会有一些异样的感觉。我没有做过这么大企业的老板,我不知道这个异样感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资本是涌动的,所以资本家也是涌动的。企业家的辛苦在于这样一个周末的时间,还要学习,还要参加通衡10周年的聚会。我曾经说过一句话,改革开放这四十年注定我们是被牺牲掉的一、两代人,只会劳动、只会干活、只会赚钱,不会生活、不会享受。我们处于前现代,还没有进入现代化,当然更不用说跟欧洲那样处于后现代化社会。今天说实话,让你在西湖边上喝一下午茶,如果让你坐在那儿发呆,或者让你在澳洲蓝天、白云、海滩住半年,我估计很多企业家基本上人就疯了,因为根本闲不住。所以处在这样一个时空底下,你会焦虑,你会焦急,就是特别忙碌,这不是你的原因,就是这样一个时代的原因。
  今天把过去40年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脉络,把这四代企业家发展的脉络给大家简单做一个梳理,供大家参考,总体上我觉得,如果内外环境保持一个相对比较稳定,中国企业、中国经济还是大有可为的,中国企业家我觉得也会不断地推陈出新,新老交替,一定会出现更多的世界级的企业家,我也衷心地祝愿大家,谢谢大家。
  (本文作者介绍: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福正身有 发表于: 2018-4-25 14:30:11|显示全部楼层

管清友:一线城市房价整体下滑程度不高

⊙作者:意见领袖专栏(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管清友

  目前一线城市的房价统计除像燕郊等少数区域外,整体下滑幅度并没有到公布中的严峻程度,很多是为了完成政治任务造的数据。房地产统计数据失真,可能会导致决策误判。
H7Pp-fzqvvsa8777516.jpg
管清友:一线城市房价整体下滑程度不高
  未来有几个发展机遇,值得特别关注,要提前做好预判和布局。
  一、关于海南自由贸易港的规划方向。第一、发展成第一个发行中央法定数字货币的区域;第二、做成滨海经济小镇,向香港、日韩、欧美等区域和国家开放;第三、建立成中国重点发达城市或海外发达地区的分地,像澳门、新加坡等一样的工业园区、金融园区。
  二、关于海南的房地产市场,中央政府是有新想法的,目前实际上是在限制开发。所以仅从地产的角度来讲,海南的房地产政策会越来越紧。
  三、关于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地产行业目前进入到了平稳增长期阶段。对地产企业来说,房地产发展和经营尤其要注意两个重点。第一是房地产行业已整体进入“X+地产”时期,要创新发展思路;第二是房企,特别是中小企业一定要控制好短期财务风险,现金流就是生命线。
  四、房价问题,一线城市和比较好的三四线城市压力不会太大。目前一线城市的房价统计除像燕郊等少数区域外,整体下滑幅度并没有到公布中的严峻程度,很多是为了完成政治任务造的数据。
  房地产统计数据失真,可能会导致决策误判。
  五、对于短期经济走势,今年总体还是前高后低,经济下行的压力还是有的,一季度6.8%的增长速度是符合预期的。但中国现在面临的经济挑战非常大,特别是区域发展分化、不均衡的问题。例如从山东的情况来看,向前一步是江苏,向后一步是东北,目前即使是在长三角、珠三角内也都出现了分化趋势。
  六、关于朝鲜问题,未来东北亚的和平局面是可期待的。朝鲜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补充中国人口红利减退造成的制造业成本上升问题,同时还会带来很多衍生的机会,企业家们要关注进展,适当时机提前布局。
  (作者在2018华本企业家一季度宏观经济论坛上的演讲)
  (本文作者介绍: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
  
 华美达 发表于: 2018-4-14 12:23:00|显示全部楼层

是否要加杠杆买房? 管清友的劝告 仇保兴的警告

源自:21世纪经济报道
  楼市之辩:是否要加杠杆买房?
  21世纪经济报道 王营 海南博鳌报道
  尽管房地产市场屡遭调控管制,但房价永远是人们关心的热门话题。
  香港瑞安集团主席罗康瑞感慨称,“我是来自香港,我看见房价高的危害,现在在香港的年轻人基本上没办法买得起房子。现在(香港)开发商做的15平方米房子还要卖几百万,15平方米怎么住?我相信我们国家不会走向这样。但是如何推出长效机制,而不要令房地产市场死掉,这也是需要大家研究好的。我相信市场的改变现在才刚刚开始。”

管清友式劝告
  自2016年开始的本轮调控被业内称为史上最严厉调控。包括限购、限价、限售等全方位政策不断升级。而在降杠杆方面,政策从开发商融资端以及购房者房贷几方面均进行了严控。加息预期增强背景下,房贷成本也一再上涨。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管清友在博鳌亚洲论坛分论坛上被问及“是否应该加杠杆买房”时,他的答案是,“看金融环境,能加杠杆就加杠杆。”
  原资本界人士、现我爱我家董事长谢勇则注意到,“在北京,‘3·17’新政后,约有34%的人一次性全款购房。但在‘3·17’之后12月时间中,这一比例比之前涨了10%。我支持加杠杆买房。银行的贷款利率其实很低,我的建议是能拉长期限就拉长;另外,现在商业按揭贷款被压缩得厉害,加杠杆其实可以对冲通货膨胀率,能加杠杆就加。政府已经限制了,但公积金还可以用。”
  不过,在流动性收紧背景下,房地产从业人士却持相反看法。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认为,美联储加息犹如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悬于全球金融市场之上,人民币也不例外。资金流动的加剧将有可能带动部分国内资金转变投资方向。国内目前大部分投资资金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和股市当中,资金的投资方向发生转移,极有可能导致中国楼市及股市的动荡。
  张大伟表示,整体资金价格上行趋势还在持续。2008年经济危机后,美联储每25个基点的降息操作,大约助涨了中国房地产投资增速4个百分点。考虑到市场的中长期走势尚不明朗,房产变现能力偏低,买房(特别是非核心城市)已不再是稳妥的投资选项。
  就目前购房加杠杆实际操作而言,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也表示,“一般来说,加杠杆本身并不能支持,本身属于违规现象,这个时候加杠杆的提法是不合适的。至于购房者自己如何操作,要看具体情况。但如果购房者盲目加杠杆,别的风险不说,后续如果有违规资金进入楼市,往往会有较大管制,这甚至会影响购房资格。”
  但严跃进也认为,购房者潜在需求仍较大,这在于无论是刚需还是改善需求,都有购房意愿。所以资金方面需要自己把握,不要违反当前购房的基本政策。

仇保兴的警告
  那么,在“房住不炒”政策背景下,未来加杠杆买房行为是否会得到支持?
  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首席分析师张波认为,无论是十九大报告提到的“租购并举”,还是今年两会明确的“安居宜居”目标,对于国内住房发展来说,最重要的指导方向就是:保障合理的住房需求,坚决打击炒房需求。这也是立足于基础国情和房地产政策实践教训,对房地产市场长期发展方向的科学再定位。对于部分专家提到的买不起时多买两套,先不论是否可行,但从行为角度就有炒房嫌疑,绝不可取。
  “加杠杆、多买房逻辑,或许在前十年被证明有效,并且也助力炒者房更多获利,但这并不代表楼市发展的下一个十年还会延续这个逻辑。我们可以看到,十年来房价上涨与宽松货币政策下的流动性过剩都有着明显的正相关性,防控房地产泡沫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强化金融监管,并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为底线。因此可以预见,对于加杠杆严厉打击也绝不是短期行为,而是会长期坚持的方向。”张波的看法是,楼市未来十年,几项基本面的变化决定了住房的投资属性将会逐步弱化:其一是政策面变化,“房住不炒”不是短期方向,而会长期决定楼市的政策指向;其二是资金成本限制,不但房企受到直接影响,投资者也将面临更为严苛的限制,甚至资金成本的提升追赶不上房价上涨的脚步;其三是市场供求因素变化,保障性住房和租赁房源(尤其是长期租赁房源)的大量增加,将极大分流购房人群。
  因此,住房投资属性弱化将是个较为明确的趋势,投资者或许还将从楼市中获利,但期待暴利已然不现实。
  对于加杠杆买房这一议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仇保兴发出了一项警告。他表示,“美国2008年的危机怎么来的,实际上就是给买不起房的人加很大杠杆造成的。你想着加杠杆赚大利,实际上就违反了‘房子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如果这个房子你是买来住,加点杠杆没有问题;如果房子是炒,你加了杠杆,但最后楼市波动了,那你就会倾家荡产,这个风险是很大的。杠杆是双刃剑,对购房者是这样,对金融市场也一样。另外,即便你有愿望加杠杆,但政府不一定会让你用杠杆。有一个数据非常说明问题,美国居民的杠杆率从20%提升到50%,用了整整80年,中国用了多长时间?用了12年。”
  仇保兴表示,现代金融发展使得很多人觉得买房子赚钱太容易了,然后大家纷纷加杠杆,这使得居民负债率大幅度上升。“美国2008年的历史教训还非常深,会造成整个金融的不稳定,金融不稳定就是杠杆率决定的。”
  罗康瑞也提醒,“我们国家很特殊的现象,是大家都相信买房子一定赚钱。所以很多房子投资之后都不租出去,是空的。这是需要想办法调整的。”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3-29 20:35, Processed in 0.093600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