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查看: 849|回复: 0
 红叶 发表于: 2017-12-1 00:32:00|显示全部楼层|阅读模式

[书讯] 《从大都到上都》:北大学者罗新徒步古道重新发现历史

 [复制链接]
IDCm-fypikws9810223.jpg
罗新(中)与陆扬、蒙曼一起畅谈《从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发现中国》
  一年之前,北大历史学家罗新,一位中国中古史和中国古代边疆民族史的专家,在澎湃新闻上发了一篇万字行走“宣言”,被文史爱好者的朋友圈刷了屏。原来,53岁的他,要做一件他惦记了15年的事──从大都走到上都。随后,他自北京健德门启程,沿着古代辇路北行,用了15天的时间,一步一步用脚丈量了450公里的河山,抵达上都──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
  十五天的徒步之旅,五十载风雨人生,在这条尘封了八百年的古道上,交汇激荡。罗新教授把历史的深思、人生的况味、对故人的怀念、对当下的思考,用了一年的时间,写成新书《从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发现中国》。
  11月30日,单向空间的沙龙上,两位历史学家──罗新与陆扬,与大家熟知和喜爱的学者蒙曼,一起畅谈新书,畅谈这段旅途,畅谈了由这段旅程牵扯的历史与今天。现场精彩频出,高潮迭起,观看直播的观众多达11余万,反响热烈。
C7pX-fypikws9811678.jpg
罗新在书写历史方面尝试着一种新的文体

为什么要走这条路?
  这是一条元朝皇帝候鸟般春去秋来往复的路。
  十五年前,罗新教授在读书时,元帝候鸟一般春去秋来的辇路,引起了他很大的兴趣。由于史料不足以反映路线细节,所以史学界对辇路的认识有颇多争议,至今仍有模糊不清之处。罗新教授当时就萌生了一个念头:为什么不自己走一趟呢?
  侍从常向北方游,龙虎台前正麦秋。
  信是上京无暑气,行装五月载貂裘。
  忽必烈称汗后建立两都制,以燕京为大都,以开平为上都。连接两都的道路,共有四条,其中有一条是只供皇帝走的路,叫做辇路。当年皇帝仪仗浩浩荡荡,往来于历史名城大都(今北京)和草原明珠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之间;当年这条路两侧水草丰美、山川秀丽,沿途城堡墩台彰显着边塞的威仪,往来商旅不绝。这里是山川的终点,草原的起点,是自古以来从蒙古高原进入华北平原的交通要道。明蒙两个政治体在此分割,农牧两种经济类型的在此转变,这条路是沟通长城内外、连接草原文明与农耕文化的历史走廊,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

各方赞誉,究竟是怎样的一本书?
  本书刚刚问世,就广受各方赞誉:凤凰历史主编高飏说,“整本书其实是一个行走类纪录片的天然脚本”,晚报资深编辑李峥嵘说,收到书后,一夜未眠,一气读完,她说:“关于行走,读过很多,这是中国人写的最好的一本。”历史学家陆扬先生看完就激动地发朋友圈:“我宣布,罗新的《从大都到上都》是49年以来在中国大陆的人写的关于中国的最重要的游记”。会上他说,“我相信这个书会是非常经久的书,而且是非常值得读的书。作者的笔下很有分寸感,他观察到一个现象,引入以前的史料也好,以前的书写也好,并不直接告诉你一个结论,而是提供这些素材,让读者自己去判断。他也不迁就读者,这是最重要的。读完我有两点:第一,我们的世界离游牧的世界并不是那么遥远;第二,这本书随时有一种历史学家的距离感。”
  学者蒙曼说,这不仅仅是一本游记,它可谓一本多角度的历史大散文,这本书看下来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跟着罗老师旅行山川都是带字幕的”,所谓山川都是带字幕的是说不仅仅旅行看到自然的山川,还看到山川背后的历史、文化,包括罗老师因此生发的人文关怀。
  本书作者,北大教授罗新,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中古史和中国古代边疆民族史。其代表作有《中古北族名号研究》《黑毡上的北魏皇帝》等。曾在哈佛大学、印第安纳大学、土耳其中东技术大学和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访问研究。他兴趣广泛,在国内外讲学之余长期进行徒步考察。他曾徒步于太平洋屋脊步道,体会夜晚野外冷风呼啸,如洪水激流一般;也曾在翻越东天山的十二条达坂时遭遇暴风雪、命悬一线。
  这次从大都到上都的徒步之旅,经龙虎台,过居庸关,行黑谷,越沙岭,罗新教授背着行囊,不畏烈日、暴雨、尘土飞扬,徒步穿越北京、河北的重叠山谷,进入内蒙古草原,一步一步走完了从健德门到明德门的四百五十公里山川河流。“一寸丹心尘土里,两年尘迹抚桓间。”“我,作为一个以研究中国历史为职业的人,真了解我所研究的中国吗?我一再地问自己。”罗新老师把对历史的考证、对文化的探究,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悟融入旅途之中,以深厚的生命感受力,去感触每一个时刻、每一次相逢。把沿途的壮丽景色,山川之胜,羁旅之思,风土之异,融入平静从容、充满古典气息的叙述中。

大历史与个人小历史的交汇
  “两都隔千里,禹禹一人行。”“到了我这个年纪,一切希望、梦想、信心和理想都被‘雨打风吹去’,只剩下难以言说的无奈、郁结、愤懑和迷惑。是啊,我了解自己生活于其中的这个社会吗? 我所研究的那个遥远迷蒙的中国,和眼下这个常常令我大惑不解的中国,究竟有什么样的关联呢?”
  在这条路上,一边是遥远的史书上的沧桑印迹,一边是近处几十年的悲喜人生。曾经的岔道雄关已经寂寞荒凉,静默伫立的梳妆楼,其主人是谁?八百年前的辉煌,隐没在平凡的村庄和深山荒草间。行走中,往事涌上心头。年少时不为人所知的暗恋,三十年前半途而废的远足,风华正茂的女学生突然离世,浅淡之交故人的神奇失踪,记忆里一朵牵牛花的摇曳,都因某一地点某一场景,在路上被恍然忆起。作者五十年的人生,零星散落在这条徒步之旅上。

徒步的意义
  现场读者问,交通如此发达的今天,为什么非要选择徒步这种最艰苦的方式呢?罗新老师回应:“后工业时代,当时间和空间被压缩得几乎不值得测量时,徒步是对主流的抵抗。”
  罗新教授觉得,走路时进入的那种沉思状态,那分分秒秒和无意识的一步一步,带给人极大的愉悦、头脑的清醒,与心情的平静。走在深山荒草间,人的视觉、触觉、味觉、听觉与大自然真真切切地发生联系,让我们更深地走向自己的内在。行走的意义,也许就在于行走本身。
  本书汇集了许多优秀的旅行家对于徒步的思考和意义。书中所引用的关于国外旅行家的段落,几乎都出自作者的优美译笔,且金句叠出:“挣扎多年以后,我们明白了,不是我们成就了旅行,而是旅行成就了我们。”“旅行就好比婚姻,如果你以为你能加以控制,那必定大错特错。”
  罗新说,我在尝试着一种新的文体。尝试把旅行写作与历史思考结合起来,让时间浸润于空间。
VPdz-fypikws9808356.jpg
《从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发现中国》  罗新  新星出版社

  导语
  生动还原八百年前元朝两都间辇路的真实面貌,一本多角度的历史大散文。
  一座历史名城大都(今北京)和一颗草原明珠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由这条路相连。
  这条路尘封了八百年,当年皇帝仪仗浩浩荡荡、溪流清澈、青草茂美、骏马奔腾。如今已是沧海桑田。八百年前的辉煌,隐没在 平凡的村庄和深山荒草间。
  这条路是元代的辇路,是皇帝往返两都之间的专属性道路,设有十八处纳钵。
  这里是山川的终点,草原的起点,贯穿长城内外,是自古以来从蒙古高原进入华北平原的交通要道。
  享受历史的丰富,探寻生命的意义,重新发现中国。
  北大教授罗新,一位中国中古史和中国古代边疆民族史的专家,在华发之年,自北京健德门启程,沿着古代辇路北行,经龙虎台,过居庸关,行黑谷,越沙岭,背着行囊,徒步穿越北京、河北的重叠山谷,进入内蒙古草原,不畏烈日、暴雨、尘土飞扬、山路艰辛,穿行于田垄与山谷间,一步一步走完了从健德门到明德门的四百五十公里山川河流,抵达上都,完成了他十五年前的夙愿。
  “我,作为一个以研究中国历史为职业的人,真了解我所研究的中国吗?我一再地问自己。”
  作者的叙述平静从容,充满古典气息,给人以思想的启迪,美的享受,读来欲罢不能。在作者的讲述中,历史与现实交错,呈现出迷人的色彩。
  大历史与个人小历史在书中错落交汇。
  在这条路上,一边是历史,一边是现实。一边是遥远的史书上的沧桑印迹,一边是近处几十年的悲喜人生。年少时不为人所知的暗恋,三十年前的半途而废的远足,二十年前暴风雪中被倒提双脚走出黑松林,风华正茂的女学生突然离世,浅淡之交故人的神奇失踪,记忆里一朵牵牛花的摇曳,都因某一地点某一场景,在路上被恍然忆起。作者五十年的人生,也零星散落在这条徒步之旅上。
  后工业时代,当时间和空间被压缩得几乎不值得测量时,徒步是对主流的抵抗。
  本书汇集了许多的旅行家对于徒步的思考和意义。所引用的国外旅行家的段落,几乎都出自作者的优美译笔,且金句叠出:
  “挣扎多年以后,我们明白了,不是我们成就了旅行,而是旅行成就了我们。”
  “旅行就好比婚姻,如果你以为你能加以控制,那必定大错特错。”
  本书配以精美手绘插图,以及手绘地图,生动表现沿途历史遗迹和人文风貌。

⊙ 作者简介
  罗新,1963年生,历史学博士,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中古史和中国古代边疆民族史。专业代表作是《中古北族名号研究》与《黑毡上的北魏皇帝》。曾在哈佛大学、印第安纳大学、土耳其中东技术大学和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访问研究。性喜旅行,兴趣广泛。

目录
  写在出发之前:金莲川在召唤
  千里滦京第一程──从健德门到皂甲屯
  龙虎台前暑气深──从昌平到居庸关
  居庸关外看长城──从居庸关到延庆
  黑谷深深十八盘──从延庆旧县镇到白河堡水库
  无限青山锁大边──从白河堡水库到长伸地村
  边关何处龙门所──从长伸地村到龙门所镇
  白云依旧照黑河──从龙门所到白草镇
  水远沟深山复山──从白草镇到老掌沟
  北出沙岭见平川──从老掌沟到小厂镇
  七月杨花满路飞──从小厂镇到五花草甸
  梳妆楼下金莲肥──从五花草甸到沽源
  察罕脑儿草萋萋──从沽源到塞北管理区
  李陵台上野云低──从塞北管理区到黑城子
  乌桓城下问白翎──从黑城子到四郎城
  紫菊金莲绕滦京──从四郎城到上都遗址
  写在一年以后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红叶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红叶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红叶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红叶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红叶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红叶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16 15:56, Processed in 0.078000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