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查看: 859|回复: 0
 金达莱 发表于: 2018-1-18 15:49:22|显示全部楼层|阅读模式

[探讨研究] 如何提升民间投资的安全感?

 [复制链接]
⊙作者:作者:意见领袖专栏(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刘学智

  促进民间投资增长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已有的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在短期效果可能不明显,但在中长期会对民间投资起到积极作用。政策措施应该根据民间投资的特点有更强的针对性。

e1Wh-fyqtwzu2867370.png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间投资不断发展壮大,2017年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60.5%左右,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增长、产业发展、扩大就业的重要力量。从2015年下半年以来,民间投资增速持续下降,对经济社会带来较大影响。近几年对民间投资问题的讨论已经很多,例如“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等,我认为这些主要是停留在现象层面,针对现象制定的政策具有片面性。在此,力求探索民间投资的实质问题,提出建设性对策措施。

一:破解认识误区,找准民间投资的特点
  近几年促进民间投资增长的政策措施起到一定作用,但“边际效用”非常低,离预期效果仍有很大距离。要分析政策措施对民间投资为什么作用甚微,首先得破解对民间投资的认识误区,看清民间投资的特点才能对症下药。

认识误区一:创新能力不足
  民营企业会根据需求客户需求的变化不断变革创新。
  从产业分布上看,民间投资主要集中在低端加工制造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生活服务业,主要是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给人的印象普遍是规模小、风险大、科技含量低、创新能力弱。这些领域与“高大上”的科技创新领域似乎关系并不大。这里有历史原因,我国重大的科技创新主要是在国家主导下开展的,民间资本极少能够进入这样的领域。
  但这并不意味着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弱,而是长期以来科研基础薄弱。恰恰相反,民企民资的科技创造意识是非常强的。例如,一个制造玩具的小型加工企业,会根据客户需求的变化不断研究新款式的玩具,不断以最小的成本升级生产工艺,这是不断的科技创新过程,也是我国能够成为全球最大制造业国家的原因。近几年,部分发展壮大的民营企业在业内达到领先地位,对研发越来越重视,对R&D的投入甚至超过总收入的15%。

认识误区二:转型升级意识差
  民间资本具有极强的市场敏感性,转型意识非常强。
  从投资企业性质来看,民间投资主要参与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私有资本控股的股份制企业,这些企业大部分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附加值端。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很大原因就是处于低附加值端,似乎大量企业“安于现状”,难以转型升级。其实无论哪家企业都希望爬到价值链高端,但因为种种原因“累死在半山腰”。
  由于长时间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主,近几年突然面临人工成本、土地成本、资源成本等全部上升,并且严重缺乏知识技术产权保护制度,导致大量企业难以为生,找不到转型途径。实际上民间资本拥有极强的市场敏感性,转型意识非常强,会在市场释放出信号的第一时间涌入新产业、提供新服务。甚至以超出想象的速度导致新产业过剩,光伏产业、电动汽车共享单车都经历了这一过程,最近又出现了共享汽车、共享医院。

认识误区三:短期逐利性强
  民间资本更愿意参与有稳定收入的长期投资。
  民间资本真正具有资本的属性即逐利性,哪里的利润高,资本就往哪里走,给人的感觉是具有明显短见性。这样的理解是错误的,虽然有部分游资炒作热钱,但大部分民间资本的逐利性并不一定是短见的。短期逐利性强的现象主要是由于民间资本具有极强的市场灵敏度,投资转变快。虽然大部分小微企业活不过5年,但并不意味着它们不想活过5年,都希望把企业做大做好,只不过大部分是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放眼全球,以私人资本投资存活的百年老店比比皆是。我国百年老店较少的原因有历史变革的原因,也有管理缺失导致“富不过三代”现象。由于趋利避害性,其实民间资本更愿意进入有稳定收入的长期投资,例如花大量资金购买商品房提供出租,甚至花大量资金进入短期看不到收益且风险大的互联网金融领域。

认识误区四:资金来源为自有资金
  民间资本来源趋于复杂。
  从字面上理解,民间资本似乎单纯来自于民营企业和居民个人积累的资金。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民营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也能够形成投资资金。民间资本规模越大越大,来源趋于复杂,除了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以外,还有大量非银类金融机构融资。甚至在难以获得融资的情况下,通过采取民间借贷、非法集资等途径弥补项目资金缺口。现代经济体制下,基本所有的企业都有融资行为,然而民营企业获得间接融资的难度相对较大。
  综合来看,民间投资具有的特点:独立性、逐利性、灵活性、效率性

二:促进民间投资政策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
  随着投资政策的逐步放开,民间资本加大了对交通、农村、水利、通讯等的投资力度,同时向垄断性行业如电力、电信、邮政、金融、烟草、石油、铁路、航空等渗透。国家一再鼓励拓宽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出台了大量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虽然取得一定效果,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近几年民间投资增速下降压力依然较大。似乎政策措施力不从心,拳头打到棉花上。

1.市场需求走弱是民间投资减速的主要原因
  需求不足导致民间资本缺乏投资项目。大量制造企业受外需影响明显,由于我国已是全球出口第一大国,出口占全球的比重接近15%,继续依靠出口拉动制造业高速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这类投资需求下降。在内需方面,近几年产能过剩涉及面非常广,不仅是钢铁、煤炭、水泥、船舶等传统行业产能过剩严重,而且汽车、纺织品、部分电子信息、高技术产业、小商品等消费品生产行业都有过剩,投资需求不足导致民间资本没有好项目可投,即便投资了也将形成过剩产能。房地产去库存压力依然大,在库存有效下降之前,投资需求难以走强。因此,需求不足导致民间投资增长放缓成为必然。
  成本上升是影响民间资本投资下降的次要原因,但不完全是坏事。各类收费项目、物流成本、交通成本等影响小微企业经营,不是导致企业成本上升的原因,因为这些收费项目在过去民间投资高增长时期已经存在。清理这些收费项目的政策对促进民间投资的作用有限。与过去相比,企业成本上升主要集中于劳动力成本、资源环境约束成本、用地用房成本三方面。其中劳动力和资源环境约束并不是完全是坏事,而可能是好事。
  经济发展的目的是提升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这两方面成本的上升对社会发展来说是好现象。影响企业成本上升的最大问题在于地价房价高企,已经严重障碍了企业正常经营发展。一方面,大幅加大了企业投资生产成本,导致投资效率比10年前下降了47%;另一方面前几年房价快速上升时期,大量企业直接或者间接进入房地产市场,很多企业的房地产资产增值超过主营收入,导致生产积极性下降、产能落后,逐渐被市场淘汰。

2.很多针对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实效欠佳
  政府政策对拉动基建投资非常有效,但针对民间投资的效果不理想。根本原因在于民间投资具有独立性、逐利性特点,具有很强的市场化属性,自主决策性强,较少地受到政府抑制约束,而是根据市场需求开展投资行为。
  已有的政策措施难以扭转经济运行周期,效果不理想。民间投资的初衷是对未来投资回报率的预期,具有顺周期性特征。在前几年经济增长较快时期,根本不需要促进政策,民间资本市场敏感度极高,投资行为非常积极,民间投资增速快于经济增速。
  目前处于经济结构转型期,经济增速下行时期导致投资回报率降低,民营企业难以判断经济上行周期的准确时点,找不到好的投资项目,对跨越周期进行中长期投资的信心走弱,投资积极性下降,民间投资增速低于经济增速。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难以成为影响经济周期的主角,难以提供新的、盈利性强的、市场前景好的投资机会,在新的经济动能形成之前,民间资本积极性难以提高。
  针对民间投资的措施但只能起到辅助作用。这几年国家出台了很多鼓励民间投资的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效果不理想。民间投资具有很高的市场化属性,与基建投资有根本区别,基建投资有财政拨款和政府主导,而民间投资更是市场行为,需要私人部门主动行使。
  大量稳增长政策直接带动基础设施投资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但对民间投资难以奏效。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对民间投资的服务水平得以提高,只能起到辅助作用,不能从根本上带来新的投资增长机遇。很多鼓励民间投资的措施带有临时性、局部性、片面性的特点,难以从根本上激发民间投资的热情,对民间投资的激励效果一直不能达到预期。
  取消准入限制,部分领域即便放开,民间资本也难以进入成为主角。近年来逐渐对民间资本开放电力、电信、金融、石油、铁路等领域,但似乎效果并不理想。因为这些领域具有原始资本投入大、年化投资回报率低、技术含量高等特点,短期内民营企业难以驾驭。
  前几年试点了多家民营银行,经营效果并不理想。新设的民营银行并未创造新模式,对银行业发展并未带来积极效应。并且由于银行业是专业性较强的领域,资本回报率并不高,有的民资已经主动退出。电力、电信、石油等行业专业性很强,需要极大的累计投资量,在短时间内让某家民营企业建立类似的企业,基本不可能;即便短期内建立运营起来,服务能力也难以得到保障。

3.影响民间投资的两个重要问题
  不能为了民营化而民营化改革。既然部分专业性强的行业让民营企业独立运行难度大,那么可以考虑民资参股方式进入国企,这与国企改革找到了契合点。近年来有种思潮,国企改革就是民营化过程,但我认为这样的看法不准确,甚至非常危险。
  引入民间资本是国企改革的重要内容,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民间投资无门路的问题。但国企改革的目的不是为了民营化,而是为了提升企业经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民间资本能否提升国企经营效率和管理水平,是存疑的。如果盲目的民营化,还可能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在金融领域,我国已经有数千家大大小小的银行,真实的市场竞争已经较为充分。很多小银行股权结构已经高度民营化,例如浙江部分从农信社改制而来的小银行的股东全部是民营企业和个人,从股权结构上看已经是民营银行。
  为什么银行业依然被看作是国有垄断?这其中的问题在于即便股权结构已经民营化,银行经营仍然受到各级政府干预和主导,民资股东缺乏对银行的经营决策权;从另一个角度理解,民资股东,享有利润分红权,则可谓“不劳而获”。国企改革引入民间资本要避免这样的结果,提升企业竞争力、管理水平和资源配置效率是目的,引入民资是为了达到目的而采取的一种可选做法,但不是必选项。
  民间资本缺乏长期投资的安全感。在改革推进过程中,我国人治重于法治、政策朝令夕改、“新官不理旧账”等现象已有改观,但仍然较为严重,这导致民间资本缺乏安全感。很多民营老板在积累一定资本之后便产生向海外转移资产的想法,担心资产在国内得不到足够的保护。PPP项目落地状况不理想,缺乏安全感是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大量基建项目投资周期长,投资回报率低,本来就难以吸引民间投资。即便有盈利前景的项目,由于投资周期太长存在很大的政策不确定性,民间资本有很大疑虑,害怕投资权力得不到保障,害怕数年过后投资会“打水漂”。其中存在的问题还有法制观念不强,基层执行过程中有偏差,也存在法律体系不健全的原因,对私有财产保护力度不够。

三:针对性政策建议
  民间投资具有非常强的顺周期特征,在周期下行期采用政策措施促进民间投资逆周期增长的难度很大。即便民间投资逆周期增长,很有可能形成无效投资或加重产能过剩。促进民间投资增长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已有的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在短期效果可能不明显,但在中长期会对民间投资起到积极作用。政策措施应该根据民间投资的特点有更强的针对性。

制定切实可行的细化落实配套措施。
  已有政策在实际操作中效果不佳,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没有抓住主要矛盾。例如,政策措施中包括“促进民间资本投向各类社会事业领域,促进民间投资创新发展”,这样的内容非常多。这些都是希望达到的目的,而不是具体执行的措施,到了基层无所适从,基本难以落实。其实民间资本非常愿意进入社会事业领域,也非常愿意开展科技创新,问题在于进入社会事业领域如何盈利?通过什么样的形式进入?开展科研创新的基础和资源在哪里?这才是有效的政策措施需要考虑的。

政策措施要有长远目光,提高政策的稳定性、一贯性、精准性。
  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往往只考虑一时的宏观形势,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时便出台大量政策,恨不得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由于民间投资是让私人掏钱干活,基建投资更多地是政府掏钱干活,这样的政策对基金投资非常有效,但对民间投资的短期刺激作用就非常小。激发民间投资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有政策的稳定性、一贯性、精准性,要着眼于长远,让民营资本看得见未来才能激发投资热情。

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建立信息沟通引导机制,解决民间投资独立性、盲目性问题。
  在民间投资涉足的领域,要让赋予民间资本更多的权利,政府不应过多干预,跟多的是做好服务平台的搭建,这样才能让民间资本安心投资。由于民间投资存在独立性和盲目性问题,因此需要政府牵头建立信息沟通引导机制,提供投资引导服务,合理调节民营企业的投资方向,引导民营企业向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避免民间资本盲目投资。

摆脱房地产依赖症,打破粗放式投资增值预期。
  企业经营普遍面临各方面成本上升,影响企业成本上升的最大问题在于地价房价高涨。依靠房地产拉动经济粗放式增长的路径已难以维持,应严控房价地价进一步上升。很多企业因为逐利性把大量资金投入房地产领域,已经严重障碍主营业务发展。要摆脱经济对房地产业的过度依赖,打破房价进一步上涨的预期,这是解决民间资本脱离房地产依赖症的唯一办法。

部分重大项目仍应以国有企业为主导,为民营企业提供明确的市场需求。
  基建、电力、电信、石油等行业专业性很强,投资周期长,原始投资量大,即便为民间资本开放,短期内也难以有效进入。这样的领域应仍以国企为主导,采用项目分包、参股、承包租赁等方式,为民营企业提供明确的需求,促进民间资本参与投资、建设与运营。对于一些盈利性差的公共性投资项目,应完善政府采购政策和目录,提供足够补偿和创新激励,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领域。

为民营企业科研搭平台,国家实验室、高校科研机构为民资开放。
  由于我国民间投资长期集中于低端制造业、房地产相关行业,高端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薄弱;但民间资本市场敏感性极高。我国大量科研机构是在国家主导下开展研究工作,与市场需求有所脱节;但很多领域的科研能力处于世界前列。
  因此,可以考虑开展科研体系改革,为民营企业进入国家实验室创造条件,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为民资开放,实现民营企业的市场敏感性与科研机构的研究实力相结合。一方面解决民企科研基础薄弱问题,调动民间资本投入科研领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解决我国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促进科研与市场需求接轨。

重视开放领域盈利模式的形成,打造民营品牌和口碑。
  我国已经在很多领域对民间资本开发,但效果不理想,主要存在两方面原因,一是缺乏盈利模式,二是民企难以获得消费者认可。最典型的是医疗和教育等半公共性质的服务领域。这些领域需要以政府投资为主,民间投资的目的是增加市场竞争水平,提升服务质量。首先要解决民间投资的盈利性问题,要建立公共服务领域的盈利分配机制。还要促进民营企业提供服务的品牌和口碑,让老百姓愿意接受非政府提供的公共性服务。

国企改革应避免盲目地引入民营资本,防止为了民营化而民营化。
  大量国有垄断领域正在开展民营化进程,但应避免过度的民营化和盲目的民营化。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民营资本是一个可行途径,但引入民间资本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效率。更不能为了解决民间投资问题而盲目地出售国有资产,可能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国企改革进入深水区,目标是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企业管理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加强对民营资产的保护,提升民间投资安全感。
  大量民间资本不愿意在国内开展长期投资,资产向海外转移的意愿强烈。大量PPP项目落地率较低,既存在投资回报率低的问题,也存在投资期限长,对民营资本权利义务界定不明确的问题,甚至部分地方出现PPP项目是政府新的举债模式的错误看法。从法律层面,要加大对民间资本、私有财产的保护,让老百姓愿意把资产留在国内。在执行层面,要加强依法治国、按章办事,提升政府诚信意识,明确民间投资应有的权利义务。

推进金融改革,搞活民间资本在金融供需两端齐发力。
  由于创业创新、高科技产业等投资收益不确定性、投资风险大、抵押物缺失,我国以间接融资的金融体系很难给予足够资金支持。如果民营企业投入自有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做法难以起到风险分担的作用,投资顾虑非常大,积极性不高。
  因此,应加大金融改革力度,大力发展风险投资、私募股权基金等直接融资。一方面为民间资本投资开辟更多渠道,即便自己找不到可以投资的好项目,但可以把资金投入股权基金,让基金管理团队专业化投资,解决资金供给端问题。另一方面为民营企业创业创新寻求充足的资金支持和风险补偿分担,弥补难以向银行间接融资的难题,解决资金需求端问题。
  (本文作者介绍: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金达莱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金达莱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金达莱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金达莱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金达莱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金达莱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3-29 22:30, Processed in 0.327601 second(s), 12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