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316|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2018年元代铜壶滴漏就藏在广州博物馆

 [复制链接]
源自:大洋网-广州日报


  单壶式滴漏


  广州博物馆铜壶滴漏  现代人将“标准时间”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无论做什么事,晚个几分钟就感觉不太好。但在漫长的历史中,“标准时间”并非人人能享用的服务。虽然时间无区别地在每个人身上流过,但对大多数人来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式的大致估摸,才是应对时光流转的唯一办法。但这并不能说明古代就没有标准时间。我们知道,世界各地在很早时就出现了精准的纪年,出现了对昼夜长短、日升月沉时间的推算。这些建立在精准的计时方式的基础上,反过来也促进了计时方式的改进。
  以中国为例来说明。我们在看古装电视剧的时候,常能见到一种叫做“铜壶滴漏”的东西。它就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计时仪器之一。广州博物馆里就收藏着一件。它也是中国古代现存最大的计时器。
◎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卜松竹

利玛窦曾经试图仿制未成
  广州博物馆收藏的元代铜壶滴漏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它铸造于元延祐三年(1316)十二月十六日,距今已700年,由大小不等的4个壶组成。壶身饰铸云纹及北斗七星。除日、月、星、箭四个铜壶之外,还特别有一个龟蛇合体的玄武形铜盖。玄武,又称真武大帝,为司水之神,在中国南方尤受崇拜。这体现了这件铜壶滴漏的地方特色。
  这件铜壶滴漏本来放在广州城的拱北楼上作为报时仪器。1857年拱北楼火灾,它被人拿走。1860年,两广总督劳崇光悬赏购得。当时月壶略有损坏,其盖与日、星两盖都是后来补铸的。1864年,拱北楼重建完成,它复归原址。1919年广州拆城,这套漏壶从拱北楼移下,经长堤海珠公园、永汉公园(今人民公园)、废先锋庙、越秀山亭等处的数次搬迁之后,1936年才被放置在镇海楼内。
  日壶的外侧铸有铭文,上列监造官员和工作人员共20人。可见当时对这件仪器的制作,是一项大工程。铭文中有“阴阳提领”一职,说明当时署衙里专设有管理监测天文时刻的人员。还谈到大名鼎鼎的传教士利玛窦面对此铜壶滴漏,想仿制却无从着手。
  清朝徐良琛曾作《拱北楼铜壶歌》:“日转楼角风凌凌,访古直上层楼冬。楼中刻漏传自昔,决制朴拙形彭亨……”篇幅很长,对于铜壶滴漏的设计、结构、功能、使用等有比较详细的解说。我们也能从中看出它在当时广州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看古代计时器演变历程
  “自远古利用日影的圭表和日晷起,中间经汉、隋、唐、宋等朝代,附装在水力天文仪器上的水力天文钟,都采用了齿轮和凸轮的传动,即已都属于机械性”,学者刘仙洲曾指出,“元代郭守敬以后,到明初的詹希元更发展到独立时钟机构,也有了指针和表盘。可是近四百年,即自明代万历年间西洋的自鸣钟传来我国,我国在计时器方面的工作,始终在模制阶段,自己的发明遂归于停顿。”
  以上说的是中国古代计时器发展的“一句话”简史。在这些较为高级的计时器之外,还有大家比较熟悉的钟、鼓、更、漏。其中的漏,主要说的就是漏壶。
  圭表根据日影的变化来记录节气,日晷用来确定一天内时间的变化。但它们的使用都受阳光的限制。一旦遇到晨昏、阴雨,便失去效用。为了弥补这种不便,传说自黄帝时期开始,就出现了通过观测漏水来计时的工具。之后历代对于漏刻的制作和管理,都非常重视。
  漏壶也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日趋精确的过程。根据广州博物馆专家黄庆昌、陈鸿钧的研究,其大致发展情况如下:
  一、最原始的漏壶,是泄水式单壶,壶中装置带有箭舟的“沉箭”,上刻时辰,壶盖正中有长方孔,以便漏箭上下移动,壶水从壶身下侧流管滴出。水漏,则舟降箭沉,从壶顶的标梁即可观测到箭头所指的时刻;
  二、受水式计时,称为“上水漏壶”或“多壶式漏壶”,是用底部无孔的容器──受水壶承接上部有孔容器中漏下的水,壶中“浮箭”随之上升而计量时刻。
  “沉箭”和“浮箭”一般是刻十二时辰,每时辰四刻,“时刻”一词即源于漏壶的刻度。为了确定滴水流速快慢,检验漏刻是否正确,通常是用日晷的刻度校准的。但古人对太阳“平时”和“视时”(两词均为天文学名词)的区别不是很明显,所以漏壶和日晷的校准时常出现不符的现象。

沈括是研究漏壶的高手
  黄庆昌、陈鸿钧进一步阐明了漏壶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漏壶的构造历代不尽相同。壶数少则三个,多则五个,壶的方圆大小各代有异,各壶的名称也不一样。据《大清会典》所载壶制,通常上边有播水壶三个,口呈方形,最高的一个叫日天壶,其次的一个叫夜天壶,再次的一个叫平水壶。以上三个壶,从上到下,各边的宽和深都依次递减一寸(约3.3厘米)。在平水壶下边稍后一点有一个分水壶,其大小与平水壶一致。最下面一个圆筒形的叫受水壶,放在架前平地上。每个壶都有盖,三个播水壶前端近底边的地方都设有一个开口,依次流漏到受水壶。平水壶后端近上边的地方开一个口,水多了就泄到分水壶去,使平水壶内的水面始终保持恒定。这是漏壶构造上最重要的一点,因为这样,当它下边出口的横断面积有一定的时候,它在一定的时间内流到受水壶的水量才能保持一定,所谓“以平其水而均其漏”,运用这一原理以得到等时性。
  铜壶底楼的几个壶,大小、形状都有严格的规定,以利精准。
  两位学者指出,刻漏延续了很长时间。宋代丞相府里还有汉代留下的滴漏,叫“丞相府漏壶”。在国内的一些考古发现中,也有汉代的滴漏出土。
  漏壶发展到宋代,达到了一个高峰。宋代著名学者沈括是研究漏壶的高手。他担任司天监提举(相当于今国家天文台台长)时,花了十多年时间考验漏壶,他改良的漏壶,能使受水壶的水面保持相对恒定不变,提高了计时精度。并且还经过长期天文观察,发现一天并非都是相等的24小时,这是世界科学史上的创举。沈括探索考验了十多年,撰成《熙宁晷漏》学术专著一部,可惜该书现已失传。
  本文资料据《我国古代在计时器方面的发明》《铜壶滴漏散谈》《我国现存唯一完整的一件元代铜壶滴漏》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奥燕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奥燕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奥燕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奥燕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奥燕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奥燕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逾200件文物见证800年前中意跨文化交流 2017年中国艺术品秋拍TOP1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20 02:40, Processed in 0.514800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