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查看: 1892|回复: 1
 伊国华 发表于: 2012-6-25 15:37:49|显示全部楼层|阅读模式

[秦] 秦汉古蜀道 不走朝天走白水?

 [复制链接]
  5月21日,记者随市作家采风团在青川县沙州镇一带采风。当地不少村民的一个说法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去年9月,10余个来自北京的军人,在成都军区领导的陪同下,来到沙州镇,对古白水关进行了地理勘测与考察。据称,这里是古白水关所在地,早在先秦时期,这里就是西安到成都的重要关隘。1 h4 D6 F. E, f; M0 h$ ] http://www.phoer.net
  关于白水关,早知其为古蜀道上的重要关隘。0 i2 N+ o& Z% _ http://www.phoer.net
  资料显示,古白水关在今青川县营盘乡五里垭,距垭下古白水县城仅一江之隔。白水关地处古代交通线上,陆路北通秦陇,南接葭萌;水路溯白龙江而上可到甘南,下可达巴渝,乃至荆湘,是一重要军事关隘。# O: `* Y) E% S7 |8 ? http://www.phoer.net
  在我们的认知中,联通秦蜀的金牛古道,是经汉中、宁强、朝天、千佛崖而至昭化、剑阁的。换言之,是沿嘉陵江河谷而入川的。若说居于白龙江的白水关是蜀道的必经之地,两者就大相径庭了。+ e: c0 E3 C: B% `$ L' O7 B! [ http://www.phoer.net
  为一探究竟,记者多方考证方知,古蜀道在秦汉时期,不走朝天走白水;其后因故改道至嘉陵江畔朝天峡及千佛崖。& [* ^9 V8 |$ g0 l) Z) e http://www.phoer.net
. ]3 e+ r8 q" h  ]0 Z0 j http://www.phoer.net
A  白水关蜀道先于朝天关蜀道5 _/ ^  H. y$ h, Z# j http://www.phoer.net
& ?" Q! F, f  {! u1 _) P3 J. ~% q http://www.phoer.net
出土文物
http://www.phoer.net 2 k( C) F4 M* v& Q  G/ z1 j) o4 t# y" R2 H! y* w http://www.phoer.net
白水关一带出土过秦兵器
4 f. C5 S# E$ W& w2 ] http://www.phoer.net
  其实,早在白龙江建宝珠寺电站之前,国家、省、市、县四级数十名文物专家,即在白龙江两岸先后发掘了一年多,发现了至少从战国到唐代初期的一大批的古墓及墓藏文物。
http://www.phoer.net 7 {6 _5 X. W3 ]3 Q  1957年,修筑青昭公路时,在白龙江鲁班崖发掘出古锸二件,注有小篆“蜀郡”二字,据考为秦汉时期治土工具。
http://www.phoer.net ( z) Y/ R! y1 I' Y4 Q  1979年,在青川郝家坪,发掘一批战国木椁墓葬群,其中50号墓有奉秦武王二年,更田律木版一件。版文119字中有84字涉及交通,是迄今国内罕见的古交通政令原件,颁布于秦从石牛道伐蜀后的第七年。; }6 m: d* d# G; [2 s4 P6 s http://www.phoer.net
  1987年9月,在青川县白水区出土铜戈、矛各1件,报道时合称为戟。其中矛与四川地区战国至秦的墓葬中所出铜矛基本相同。铜戈……正面铭文为“九年,相邦吕不韦造。蜀‘守宣,东工守文,承武,工极。’成都”字样,背面有铸文为“蜀东工”字样,正面刻铭3行,共21字。字体风格与四川涪陵小田溪三号墓内出土的一件秦始皇二十六年铜戈上的铭文相同。文物专家鉴定应是一件战国晚期的秦兵器。0 c3 ^% }6 s* R* a, w http://www.phoer.net
  白龙江青川县段出土的一大批古墓及墓藏文物,经严格考古论证之后,黄家祥等众多文物专家们一致的结论是:“这些古墓及所藏文物,都是今天我们所说中原入蜀古道段──利州、朝天嘉陵江段上所没有的。”) Z& m* R0 j% f http://www.phoer.net
/ f( O9 D1 R; }& x3 k http://www.phoer.net
文献记载
http://www.phoer.net , u2 B0 V, D- s0 m$ c1 x6 i! ^
http://www.phoer.net , ]/ I8 @9 e1 U+ _5 B/ |% T“关头实为益州福祸之门”
8 v- T3 @3 j/ S4 K9 e) K http://www.phoer.net
  关于白水关与古蜀道的关系,其实也早有先贤研究过。
http://www.phoer.net 4 r  v0 G# H$ Z* ?5 V6 Y  2008年,孙启祥发表于《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第1期及同年中国《文物》杂志第五期上的《蜀道──金牛古道演变考》,是这样写的:战国、秦、汉时,金牛道的路线殊难考究。《资治通鉴》卷40载:东汉建武二年(公元26年),割据四川的成家公孙述使将军侯丹开白水关,取南郑。尔后,建武六年(公元30年),刘秀诏隗嚣从天水伐蜀,嚣上言“白水险阻,剑阁败坏”以拖延。顺帝时,议郎李固经洛阳、汉中“出为广汉雒令,至白水关,解印绶,还汉中”。
http://www.phoer.net # Z: O1 V3 G5 M( O0 b$ f" Z  上述史实说明,自关中,过汉中,入蜀必经白水关。
http://www.phoer.net " t9 ]* |  D3 T4 O( `/ ?+ b1 U  陈寿《三国志法正传》记载了法孝直的一句原话:“又鱼复与关头,实为益州福祸之门”。法正说的“鱼复”乃今重庆鱼复(即奉节),“关头”乃今青川县的白水,古叫白水关或“关头”。两地虽各居南北,相距甚远,但都同为四川的要塞大门。难怪法正有如此之说。) Z" k9 v0 Q' r, G/ w: g. U http://www.phoer.net
  上述事例,说明白水关是三国乃至以前中原自汉中入蜀的必经之路,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http://www.phoer.net   N" I0 P4 Q1 o5 E+ `
http://www.phoer.net 4 ?/ u- W2 d) q$ V( u地方史志
http://www.phoer.net 1 i' |1 j& @4 @2 a
http://www.phoer.net $ h) H3 G0 c/ L) Q8 X' D石牛道经白水关入蜀

http://www.phoer.net . b9 z& C: f) c2 k) P2 [  c  《华阳国志》是东晋常璩撰写于晋穆帝永和四年至永和十年,即公元348年──公元354年的这部书,距离三国时期蜀国灭亡景耀六年即公元263年,仅85年,而且,《华阳国志》主要是写发生在今四川、陕西云南甘肃四交界地的事,我们有理由相信他的记载是真实。
http://www.phoer.net + U  X9 H' d. |. g& \  在《华阳国志》的《蜀志》卷,在石牛道(即古金牛道,也就是三国及以前的蜀道)后有如下注释:
http://www.phoer.net * `& Y& O  U) V1 |" _  石牛道,指自今陕西眉县经斜谷、褒谷栈道入汉中,复自勉县而西,出阳平关[古阳安关],由山道抵白水关,然后,沿白龙江谷到昭化溯清江河西至沙溪坝,转而南,经剑阁入剑门。此即秦、汉到南北朝时期由关中入蜀的主道。南北朝后,自汉中入蜀之一段始改由宁强越七盘关经朝天驿至广元、昭化。
http://www.phoer.net ' z4 f$ P7 \, `9 F' [  G  清道光年间承前编撰的《昭化县志·驿传》记载:汉、晋驿道,是由今陕西省阳平关──白水──粗石栈──石关──宝轮院──大仓坝──剑溪而剑阁。
http://www.phoer.net ' h: n! O! |% `! p
http://www.phoer.net % Z  l1 X- {- [5 l. G: c4 C5 @遗迹佐证
http://www.phoer.net 8 e- Q: J9 `) c5 S8 F, A" k. o( _8 N7 n8 L3 y- O http://www.phoer.net
白水县和马鸣阁道

http://www.phoer.net $ T* l1 D, r: ^) T& S  白水关有如此悠久的历史,在历史上又非常重要,那么与白水关相呼应的,还有哪些历史遗迹呢?答案便是白水县和马鸣阁道。
http://www.phoer.net 0 }3 \0 n$ N, X/ h  据考察,白龙江沿线的白水县,是广元市境内除葭萌县后所置的第二县,比清江流域的广武县建县还早了416年,比剑阁境内的汉德县还早建418年,比苍溪县建县还早480多年,比今广元市城区所建兴安县还早591年。
http://www.phoer.net ; `% D2 Q- V' s4 L: k' v  据《史记·高祖本记》记载,汉王刘邦二年,即公元前207年,即建白水县。9 C. A$ Z3 ~  K3 M* S http://www.phoer.net
  而白水县南下接葭萌,北接武都。葭萌县始建于公元前316年,武都县与白水县同期所置。
http://www.phoer.net ) c$ D+ ]5 G6 d  马鸣阁道,是白水关南、白龙江东的一段栈道,自白水关头至古葭萌,长约60公里。据《昭化县志》载:“马鸣阁道中治北五十里,白水之岸”,“为入蜀要道,侯(诸葛亮),军旅往来,皆由马鸣阁经过,即今之粗石栈是也。”该县志九卷又说:“栈桥在白水岸,有故迹十余处,皆凿圆孔,立以横梁,其孔深二三尺,每孔相去不及一丈,粗石栈更凿平穴,布受板木盖,诸栈之中,唯粗石最险,旧有碑刻道铭,今毁。”% Y9 G# R" F2 r1 ?" S http://www.phoer.net
  据冯汉镛《栈道考》云:马鸣阁疑为战国时所建(《人文杂志》1975年第三期)。《粗石栈道铭》称:总庸蜀之道途,统雍歧之康壮。此路即早已为巴、蜀、周、秦诸侯国往来的要道之一。, M0 d$ @% W3 J; B: P http://www.phoer.net
- j' Y9 l; i( W6 t1 {% g3 C! K http://www.phoer.net
实物见证2 |+ |+ U/ P" h* T http://www.phoer.net

http://www.phoer.net . w" S+ @& y1 z& |两江栈道孔方圆有别

http://www.phoer.net . i: G- P9 P/ `! M3 B  白龙江青川段为古蜀道必经之地,其实还有栈道遗迹为证。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在白龙江建宝珠寺电站之前,国家、省、市、县四级数十名文物专家,对白龙江沿岸的栈道孔进行了一系列的采样与考察。当时,对所存在的白龙江沿岸的栈道孔鉴定的记载是:
http://www.phoer.net 9 Z' W) f# D3 s  白水岸有栈道桥故迹10余所,皆石凿圆孔,以立横梁,其孔深二三尺,广一二尺,每孔相去不及一丈。这一结论与清道光年间承前编撰的《昭化县志》的记载十分的吻合。
http://www.phoer.net 4 v5 U) F2 G2 B7 H8 h8 U  记者九十年代初曾路经白龙江沿线,其时宝珠寺电站尚未蓄水,白龙江沿线栈道遗迹尚未被淹没,所目睹的栈道孔即为圆形。记者也多次考察过广元朝天境内明月峡栈道孔,以及广元利州区境内千佛崖栈道孔,其全为方孔。
http://www.phoer.net ) k& ?$ V- a  H$ r, c" r. H( G  有研究者指出,栈道孔或圆或方,正是凿孔年代远年的重要区别。这里原因有二:一是在悬崖绝壁凿圆孔,正是青铜器时代,至少是殷商时代,当时受冶铁业不发达的限制所造成的;二是修筑栈道之初,人们对架构栈道经验不足,最初依树木为圆状,所凿孔都为圆孔。但是,时间久了,圆孔最易松动和转动,造成栈道不坚固,人们才开始研究和解决孔的形状问题。直到唐初,修筑栈道的凿孔问题才得以解决──凿方孔。$ ?* F4 H+ `8 L8 S8 d7 S http://www.phoer.net
  既然,栈道是圆孔还是方孔,说明栈道所修年代,圆孔栈道至少必修建于秦王朝之前。那么,我们即可以断定白龙江栈道属秦王朝之前的蜀道;而与之对应的利州区至朝天段的嘉陵江沿岸栈道并非秦王朝之前的蜀道,更不可说是先秦栈道了。& M' s* C& [. p0 g6 ?7 t+ ` http://www.phoer.net

http://www.phoer.net # I; V: {' x# u3 g4 S* Z2 eB  古蜀道何时改走嘉陵江?7 T# Y& u8 a/ q4 D) U& o http://www.phoer.net
  尽管自宁强入蜀,经白龙江河谷走廊而至昭化,是古蜀道的重要通道,但是亦不能否定经朝天明月峡、利州千佛崖而至昭化、剑门这条古蜀道的历史存在。那么两者的关系究竟如何呢?研究发现,两者之间其实是一种历史更替。
http://www.phoer.net , w" Q0 m5 r1 Z% S+ ]+ y1 r! X8 l3 `% k" U. N http://www.phoer.net
嘉陵江变迁或是蜀道改道的基础# R, S8 \5 l# N6 \* G' v& q http://www.phoer.net
  嘉陵江,古称“潜水”。据《舆地纪胜》记载:“朝天有三石洞,水自第三洞贯通两洞,下合漫溪,即所谓西南潜出者。故谓之潜水。”+ B6 g+ ?' K/ j2 f9 ? http://www.phoer.net
  也就是说,嘉陵江最早的源头在朝天的“三石洞”。《水经注》对此亦有记载:“潜水,盖汉水枝分潜出,故其称耳。今爰有大穴,潜水出焉,通冈山下,西南潜出,谓水伏水,或以为古之潜水。”同时记载:“晋及前,汉水潜出焉。”也就是说,“三石洞”的水是汉水从地下通道流来的。/ o7 `, ~" Y$ W- [9 M; E3 C( O- E http://www.phoer.net
  由此可知,在东晋及以前,朝天的“三石洞”就是嘉陵江的首端,因大山截阻,不与北相通。% I* ]( }0 c" E2 }# L/ W http://www.phoer.net
  其实,今日之朝天城,便有一溪河,直通嘉陵江,其名便是潜溪河。想必此河,便是古之潜水的源头。: z& Z  R9 z" m7 o& E' r" Z http://www.phoer.net
  据《历史研究》2010第四期《汉初武都大地震与汉水上游的水系变迁》:嘉陵江上游诸水历史上发生过重大的水系变迁。汉初以前,今嘉陵江上游诸水本是古汉水的上游,由于河道壅塞,在今陕西略阳以上形成河道型的山间湖泊“天池大泽”。公元前186年(正值汉初),武都大地震,震中约在今陕西略阳、宁强一带,造成今陕西宁强汉王山一带山体发生巨大滑坡。山体滑坡阻断古汉水,并在古汉水上游形成规模极为巨大的堰塞湖。至公元前161年,堰塞湖水南向溢流而夺古潜水河道下泄,又在龙门山以北的阳平关谷地形成新的“大泽”。随着堰塞湖、“天池大泽”和龙门山以北“大泽”的相继消失,到约8世纪,嘉陵江“袭夺”古汉水上游的历史过程完成。
http://www.phoer.net ; s7 }( i, a3 S; H* D9 W  ~% V( n: ^ http://www.phoer.net
唐时“凿石成路”完成了蜀道改道
http://www.phoer.net / i, w# ?. ~* J3 x  既然汉初以前,嘉陵江仅为朝天段以下,而嘉陵江的形成又经过了将近1000年的漫长的历史过程,那么可以肯定地说,这之前的蜀道沿嘉陵江而下是不存在的。那么,在经历了武都大地震以后,蜀道又是如何完成改道的呢?- T) }' `. m2 F% J- n: }, v3 k, @ http://www.phoer.net
  研究中,我们发现了这样的文字:清同治年间承前编撰的《广元县志·驿传》记载:3 r5 ]3 p; p& l/ H; t  ^) ? http://www.phoer.net
  “汉晋驿道,彼时朝天关、千佛崖系小路,大路由宁羌、阳平关入蜀,及白水镇之北,沿白水东岸,岸过粗石栈出茅班口,下石关,渡白水,经安、宝轮、白田诸坝,再渡清水,经古剑戎,由剑溪入剑阁。”同时,又记载:“唐宋元驿道,自千佛崖起,由飞仙岭、朝天峡、龙洞背、七盘关、大安驿……唐太宗时,韦抗凿石成路。”
http://www.phoer.net 6 L/ C. t1 v9 k" z/ Z  广元日报记者  陶嘉陵
http://www.phoer.net   b0 G" i; _' Q' B4 C, A. e) K* z  广元晚报记者  张发政  文/图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伊国华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伊国华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伊国华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伊国华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伊国华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伊国华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leikang 发表于: 2012-6-25 19:02:37|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又见陶兄的文章,顶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3-29 05:53, Processed in 0.202800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