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查看: 932|回复: 1
 风来来过 发表于: 2013-3-20 19:45:04|显示全部楼层|阅读模式

[2013年] 福建林氏家族的百年动荡

 [复制链接]
U5636P112DT20130123175152.jpg
林同济(1906-1980),福建福州人,“战国策派”主要代表人物。著有天地之间。林同济超越了专家范畴,他毫不掩饰自己对国家、民族、文明的热爱认同。

⊙ 作者简介
  余世存,青年思想家,自由撰稿人做过中学教师、报社编辑、国家官员、志愿者。曾任《战略与管理》执行主编,《科学时报》助理总编辑。现为自由撰稿人,居北京。当代最重要的思想者,多次入选年度华人百名公共知识分子,被称为“当代中国最富有思想冲击力、最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知识分子气质的思想者之一”。


  我国近二百年来的现代转型,被称为是一次空前绝后的转型,这个“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至今没有划上圆满的句号。其中天灾人祸、内忧外患、左右摇摆、中西争夺等等不断,个人在国家民族文明的大变局中显得无足轻重,时至今日,连普通人都明白这个命定的转型,这个天罗地网,是劫也是数,无所逃于转型的天地之间,个体注定成为“中间物”。在回顾个人命运时,令人想起先哲那“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名言。借用罗素的名言,当世界坚定不移滑向深渊时,当万物注定成为“中间物”时,善还是永恒的吗,正义还在吗?
  这个二百年来的命题如此沉痛,“出中国记”一度成为不少人的当世本能。文明不再落实于传统,不再落实于国家、政府、婚姻、公司,以至于人们怀疑血缘是否是维系善的最后关口,甚至血缘还能否维系最基本的人性。
  在这个巨大的时空变乱中,宗亲、家族也确实受到了空前的挑战。借反封建等名义,人们也把血缘亲缘颠覆了。但是,在建立现代国家的文明新生过程里,家族在屈辱中仍承担了文明重建的重大推动力量,甚至保存了文明的种子而不受革命、复辟、主义、政权等等现代因素的异化。检讨我国最血腥最恐怖最绝望的转型历程,我们仍可以骄傲地说,家族担当了文明,维系了善、正义和爱……据说,现代社会学曾观察分析过明清江南数百年的世家巨族,得出结论是,那些传承五代十代而不坠的名门望族,其家风多立命于积德行善。也正是有这种文明的担当命运,使得在上个世纪不断革命的百年中国史上,广东梁家(梁启超、梁思成、梁从诫等人)、天津查家和海宁查家(金庸、穆旦)、天津周家(周淑涛、周一良周钰良周与良)、无锡钱家(钱基博钱钟书,钱玄同钱三强钱伟长)、河南袁家(袁世凯袁克文袁家骝)、浙江蒋家(蒋百里等)的贡献有目共睹。


  以目前我们有限的资料和识见,如果要推举现代史上的第一家的话,我仍会毫不犹豫地推福州林家。论者有谓,天下林家具备善良纯朴的本质,毫无轩轾,传承至今可圈点者有:
  不忘本源:养成其宽厚济家与回馈报恩的美德。如出过国家元首林森、工人领袖林祥谦的陶江林氏因上祖林元士是遗腹子由姑抚养成人后发族,故每年祭祖必先到报功祠祭祖姑后方祭祖先。如有人早年怙恃俱失,由嫂抚养成人。“公以嫂慈恩重,请旌节孝赠安人,又置田产赡其后,报其功也。”
  恪尽孝道:如以“露乌孝瑞”著称的孝子林横,“闻母病即弃官归,孝养于家。母亡,横水浆不入口者五日,率子侄筑庐于墓右守制。旬日,甘露降而白乌来翔。州上其状……唐德宗诏赐筑双阙于墓前,予以旌表。”
  重视教育:林氏最推崇的就是一门俊彦,科甲联登,非书香世家,势不能致。如十德之门、五桂联芳、唐九牧、宋九牧、七科八进士、三代五尚书、国师三祭酒……均为林氏宗族所传颂的楷模。清末杭州知府林启创办教育,为浙江作出杰出贡献,受到民众爱戴建林祠于孤山的纪念。
  立身正直:天下林氏望族普遍均以先贤刚正不阿,秉执正直而自豪。天下林氏太始祖比干就为了挽救国家危亡,维护黎民安宁不顾个人牺牲,犯颜直谏,惨遭剖心,被誉为“谏臣极则”;南京谏议大夫林安宅刚毅有守,凛然立朝,有古铮臣之直敏;明朝御史林润,正气凛然,毅直敢言,致于弹劾权奸严世蕃;揭开近代史第一页的民族英雄林则徐等均是典型范例。
  爱国爱民:如甲午战争为国捐躯的管带林履中(比邓世昌还先随舰殉职者)、林永升、林泰曾,戊戌维新变法献身的林旭、林圭,辛亥黄花岗起义牺牲的林文、林觉民、林尹民,二七大罢工烈士林祥谦、林开庚,民主革命英雄林基路、林育英、林育南兄弟……
  但在我看来,这种大而化之的举例和特征概括,没有摆脱“忠义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一类的传统家族教训。天下林家可传可诵的人物事迹很多,最能跟现代转型史相契合的则是福州林家,即东瀚林有着现代转型的自觉,并在实践中成功延续、重新生发了家族的文明功能。


  相传天下林家的第一位老祖是比干的儿子,比干之子约生于公元前1122年,随着时间推移,林氏族人散布全国各地。到唐朝,林氏一支迁往福建。据说,从比干子到迁到福建名东瀚(现属福州市)的地方,林氏共繁衍了29代。
  从唐到宋,林氏又繁衍壮大,到东瀚二十祖林燧前后,建有东瀚林氏祠堂。祠有楹联,记录了“东瀚林”从林燧的儿子林巩起的辈序行第,为:“聿迪人伦,懋修孝友,斯同伯叔,大展天常;克师有道,上达圣贤,则为公卿,宏昭帝采。”
  据说东瀚林第19代的直系祖先之一是林尚芬(1572~1598)。林尚芬生活在明朝衰落的动荡岁月。他可能是个染料商,曾从北京买了十八箱靛青染料。货到福州后,他在开箱时大吃一惊,在薄薄的一层靛青染料下,全是金银珠宝。意外横财让他享乐余生。在死前,他把钱财装箱分给儿子们。但不到三四代人,所有的财产就花光了。
  到第23代末期,林家家道中落。所以第23代祖先林人相(1704~1780)在死前把三个儿子召到床前,给他们每人一本中国的著名经典《诗经》、《书经》和《礼记》。1901年,毕业于京师大学堂的第29代人林斯高(1881~1962)说他本人曾亲眼见到并读过林人相给儿子们分财产的遗嘱。遗嘱中引用了《汉书》中的一段名言:“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在东瀚林的谱系中,林人相称得上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之一,他重视对后代的教育,对后代影响很大,后代子孙都好读书,研究学问,这对官宦世家并转为科教世家起到很大作用。
  林灼三(1830~1895)是东瀚二十七世孙,这时遇到社会大变革。由于林灼三的子孙能跟上时代,故逐渐形成了科技文教世家。林灼三做过广东省顺德县的知县。退休回到家乡福州后,盖了四所房子。他自己住一所,其他三所租出去。林有四个儿子:长子林福熙(1848~1925),中举人后于1886年中进士。次子英年早逝。三子林福溁(1860~1922),举人。四子林福贻(1870~1930)于1893年中举人,如果不是 1905年废除了科举制度,他很有可能中进士。
  林福贻可能是林氏家族中放弃传统仕途进入京师大学堂(即后来的北京大学,现以“中国的哈佛”著称)学习法律的第一人。他于1911年毕业。毕业后终生为法官。曾任江苏省高等法院的法官。事实上,福贻在林氏子弟事业选择的现代转变中踏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它意味着中国的士大夫传统的某种转化,即苦读儒家经典,精通诗书八股的仕途让位于现代的专业生涯。林福贻的长子林斯濂在奥地利学习邮政通讯,次子林斯铭(即澍民,1892~1987)和三子林斯澄(1894~?),一个成为建筑师,一个成为地质学家。
  可以说,当科举废,天下士子如丧考妣,惶惶不可终日时,林氏族人已经完成了迎接新时代的准备。林氏族人向现代专业人士的转化早在20世纪最初十年中就已发生。这种专业化强调知识智慧而相对轻视财富权力。


  林氏告别传统大概也从林灼三的经历中获得了教训。林灼三似乎从未成为巨富。他在晚年与四个儿子、一个女儿以及一个弟弟留下的穷寡妇住在福州。为了养活这一大家人,除了出租房子,林灼三在福州城外海边投资开辟了一个养贝场,还在城里开了一家当铺。两个生意由他的次子和三子经管。不幸的是,他俩人既无经商经验,也无管理知识。不久,养贝场就失败了,当铺也无起色。林灼三和他的次子相继去世,家里的财务全部由自视甚高的三子掌管。当铺终于倒闭了。林灼三盖的房子也一所接一所地卖掉了。
  林灼三晚年理财失败的教训,似乎促使他的子孙们远离经商转而选择专业性的事业为谋生手段。林福熙能成为关键性的人物,则在于他目睹了清末民初的巨变,一个革命军的军官被派去接收电报局。他厉声质问林:“你现在还服不服?”林不为所动:“你所谓的‘服’是什么意思?”这个意思就是林被撤职。他曾说,“前清时,想当官,至少要能写几篇文章,通过几场考试,现在什么人都可以自封为官。”他对于无知而当权的蔑视可见一斑。尽管有机会做国民党的官,他还是拒绝为共和政府效力。
  在林氏传承中,林福熙表现出某种超脱政治、于物质无所多求的倾向。这种倾向和生活方式对林氏家风有着深刻影响。他是六十几口人的大家庭的家长,家中包括十来个仆人,每个小家庭都有一个厨子,还有女佣。林在大院前种了五棵柳树,林同骥记得五棵柳树种成一排,夏天时非常秀美茂盛。每次从远处看到这些树,他就知道快到家了。
  这个地址在北京市宣武区上斜街35号的林家大院,离著名的宣武门天主教堂不远。从这里走出的林家后人共同体现出这样的家风:教育和读书做人至为重要;推崇内在品质;不重视财富和权力;跨越各代和各小家庭之间的感情纽带;强调对“别人”包括对他国和他人的理解;最后但同样重要的一点,即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祖国传统的重视。


  这个林家走出的林斯璧(1877~1958),字鼎章,号西智。北京法律学堂毕业。历任四川候补直隶州知州,北京大理院推事,南京最高法院庭长、司法部参事。林斯高(1881~1962),字群一。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毕业。举人出身。历任广东补用知县,安徽省霍山、欷县,潜山、太湖、宿县等县知事,直隶督军署军法课课长。林斯鋆(1887~1922),又名廷锟,字蘅南。历任外交部主事、驻古巴副领事。林斯濂(1889~1914),又名廷瀚,字作新。为林福贻长子。北京大学毕业,后赴奥地利邮电专科学校学习。林斯铭(1892~?),字澍民。清华大学毕业,后留美。获明尼苏达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师学位。曾任中央大学教授,从事建筑设计。林斯澄(1894~?),字清之。为林福贻三子。留美后,获明尼苏达大学矿冶工程师及地质学硕士学位。曾任交通大学、重庆大学等教授。为著名地质学家。
  “斯”字辈对子女“同”字辈一视同仁,使子女们都得到很好的高等教育,几十人陆续成为国内外著名人士。略举数人如下:
  林同炎是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同时也是获选美国工程研究院院士的第一个中国人。美国土木工程学会为了表彰他在建筑设计方面的特殊功绩,特将该学会的“预应力奖”该为“林同炎奖”。
  林同骥在稀薄气体、航空航天、海洋工程力学等方面均作出重要贡献。1984年,他获得了国防科工委颁发的“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章。他还担任过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航空学会理事、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会副主任委员、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学会委员等职。
  林同光曾就读中央大学医学院。留美获医科硕士学位。曾在美国堪萨斯医院、檀香山医院工作。为美国医学学会高级顾问,为美国优秀胸外科医生。
  林同奇曾就读中央大学化工系,1943年入复旦大学历史系学习,毕业后赴美。现为美国哈佛大学研究员、中国问题专家。
  林同骅毕生从事航空工程、工程力学、非弹性构造、金属疲劳等分析研究,写出巨著《非弹性结构理论》。林同骅曾荣获美国国家工程院工程师最高奖,曾担任美国航天航空部高级工程师、顾问,美国空军科学研究署金属疲劳研究主持人。1988年获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Theodore von KarmanT 奖”。
  林同坡,中央大学毕业,留美获博士学位。担任过美中文化交流协会美方主席。目前在中国大陆推进乡村图书馆运动,个人已捐献3座图书馆。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风来来过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风来来过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风来来过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风来来过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风来来过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风来来过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楼主|风来来过 发表于: 2013-3-20 19:45:04|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这个如今在美国经常聚会的上百人的大家族仍在为社会贡献专业人才。只要想想现当代中国,无数家庭在经过痛苦的经验教训后,劝导儿孙的话多是“读书不要读文科”一类的话,我们可以理解林氏家风上百年来即在专业领域内着力的远见和踏实。
  说林家他们有家族和立身处世的自觉,不仅在于他们几代人都躬行了林氏家风,而且他们今天也将林氏家风以家族聚会、以文字的形式表达了出来。这个家族为文明世界贡献了众多优秀的人才,反映了林氏家风在变乱的世代足以自保的能力。这是一个向专家人才努力的家族,在现代政治转型的年代,林家人认定国家需要律师、教授、医生等专业人才。林家如此自傲:“我们的先人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财产,但他们确实给我们留下了比金钱所能购买的任何东西远为宝贵的遗产:读书受教的头脑,慈爱人类的心,和对祖国的爱。”
  如林同奇所言,自1940年代初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林氏第三十代中出现了一个向美国移民的浪潮。这标志着林氏家风现代转化进入了新阶段。每一个在美国定居下来的林氏子女都有一段自己独特的故事,例如他或她是如何适应新环境,面对挑战,并以不同方式改变了他们带到“新大陆”的林氏家风。
  但奇怪的是,尽管有此(或正因有此)持续的变化,林氏家风的中心价值似乎依然隐约可见。三代人中的每一代都对林氏家风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给予这一古老家风以某种新气息。林氏家风虽然古老,但在这迅速变化的世界上,它并没有被一波又一波的新潮流所淹没。它似乎以某种方式仍然活在林氏第30代人的心中。我们仍然“感觉其脉搏,察觉其呼吸”。
  意味深长的是,在现当代林家传承史上,仍有少数例外地闯入了文科领域,而这样的例外从各种角度对家族和社会做了最大的贡献。这个林家才子,当数林同济。
  美国工程学院院士林同骅90岁在给林同奇的电话中说:“同济是我们这代人中对林氏家风贡献最大的人,我们都曾以他为榜样。”同济于1958年在中国被定为“右派”。作为1940年代的著名学者和思想家,他的名字在一部广泛发行的由官方出版的百科全书中被定性为“反动廉价文人”。他在1950年代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中写的自我批判材料,既见证了林氏家风要在风云突变波澜起伏的时代中继续存在下去并进行现代转化就不得不经历的磨难,又成为林家敬始慎终的珍贵文献。


  林同济超越了专家范畴,他毫不掩饰自己对国家、民族、文明的热爱认同。在美国攻读学位的时候,他用了很多功夫收集日本在东北铁路的资料,通过仔细的研究,发现日本对东三省有鲸吞的计划。1930年,他同时用中文和英文发表《日本对东三省的铁路侵略:东北之死机》一书,用大量的资料揭露日本的侵略野心。一年后,他的预言不幸言中。由此刺激了林同济的民族主义意识。但他明确拒绝蒋介石,“我无意混迹官场”。
  1949年春,上海被接管迫在眉睫,很多知识分子考虑离开大陆去台湾。林同济的父亲认为孩子有太多“不良”记录:“以你这样的思想,和共产党相处你是会遭殃的。”他劝儿子尽快动身去台湾,林同济脱口而出的话是:“中国若亡了,吾与汝偕亡。”
  1978年,林同济的右派帽子被摘掉。新华社记者访问他说:“我很荣幸有机会见到您这样著名的莎士比亚专家。”林异常激动,他站起身来,脸涨得通红。“让我问你一个问题,同志”,他一边摆手一边说,“你听说过有哪位莎士比亚专家是连一篇关于莎士比亚的文章都没发表过的吗?”林同济直截了当:“让我问你一个问题”,他对记者说:“你们党内有没有关于最高统治权力交接的规定?没有民主和对权力交接的规定,国家注定迟早要碰到麻烦。”
  1979年,在林氏家族中的两个晚辈离开中国赴美前夕,林同济给他们写信说:“要深深体会机会难得。学习努力,同时对彼邦的风俗习惯亦宜留心观察,力求了解适应,要看人家的真好在为人接物方法;能热诚助人;守法,清洁等等。不要眩于外面的华贵,如汽车,服装等等。要晓得人家内在的优良,不在于外表的繁华。同时我国文化有了数千年的传统,是极当自豪的。不要有自卑感。要晓得你们过去没有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此后还应当多注意祖国的历史与各方面的创造,以提高爱国之心。”
  1980年,林同济访美前受到胡耀邦的见面邀请。林对见面似乎很满意,他对胡耀邦的印象是“天马行空”,“不拘泥陈腐”。辞别时,林同济说:“我是个老学者。我学习过马克思主义,但没有懂多少,但我向你保证,这次出国访问会让我的国家受益的。”
  1980年11月,林同济在伯克利大学演讲“对中国人心灵的寻求”。他告诉西方同行,中国人的思想不止一个人文主义,从先秦时代开始,中国人就在为人文主义寻找一个超越的基础,儒家、墨家和道家,都很重视“天”,重视人与宇宙、自我与整体的关系,中国人的心灵一直在探索着一种宇宙的和谐统一,我们可以把中国的人文主义称为宇宙的人文主义。然而,对宇宙的探索,归根结底是对人格的寻找。在中国,重要的是人格,人格是中国思想的精髓,是它的终极关怀所在。“它不仅要与社会融为一体化,也要与宇宙融为一体。最根本的东西是宇宙。人格是人性与超人性的综合。”
  林同济对观众如此致意──“如果你问在中国人眼中,人到底是什么?关于人的唯一的定义是:人就是他自身所认同的价值。──价值是与宇宙相协调的,宇宙中包含了仁爱和变化,永远在创造,在繁衍。容我这样说吧:中国人认为,一旦你自己和宇宙挂联起来,你就变成某种神圣的事物。你对宇宙作出了终极忠诚的承诺,你和上帝而不是和牧师聚合了,这就是中国之道。”
  在如此对世界致意中,林同济的心脏没能承受命运的颠沛,两天以后,林同济在旧金山辞世。这篇演讲,也成为了他的临终箴言。用唐人挽他们的天才诗人李商隐的话,林同济先生可谓:“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林同炎给林同奇写信谈起家兄之死:“我家才子,一生命苦。可叹!”
  但这个林家,足以傲然天下公卿富室!
源自:《史客1203·三山》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16 14:52, Processed in 0.249600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