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查看: 1611|回复: 3
 蜀猴 发表于: 2018-5-7 10:22:01|显示全部楼层|阅读模式

[纪实·新闻] 成都书王收藏线装古籍过万册 抽印本极具参考价值

 [复制链接]
源自:华西都市报
aQCN-hacuuvu2201428.jpg
蒋德森。
-TCi-hacuuvu2201466.jpg
蒋德森的藏品中常有这样破损的古籍。
08lx-hacuuvu2201501.jpg
康熙年间的善本《山中白云词》,书中朱批为晚清浙江名士顾元熙批注。
-1-J-hacuuvu2201528.jpg
康熙年间的善本《山中白云词》,书中墨批为晚清名士顾复初批注。
UMFY-hacuuvu2201560.jpg
古籍修复。
ncKV-hacuuvu2201588.jpg
古籍修复后。
d8wu-hacuuvu2201610.jpg
蒋德森察看收藏的古籍。
  成都民间藏书家②
  德国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说:“一册书的命运就是与收藏者和他的收藏的邂逅。”
  一本藏书的全部细节:出版日期、地点、装帧手艺、先前的主人,形成了一部神奇的百科全书,叙述着藏品的命运。
  《山中白云词》,南宋最后一位著名词人张炎的大作,康熙善本。三百年人世沧桑,此书几度易主。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5月1日,在府青路,成都古籍收藏家蒋德森,说起这本书中隐匿的文士风流,连连称奇。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蜀猴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蜀猴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蜀猴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蜀猴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蜀猴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蜀猴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楼主|蜀猴 发表于: 2018-5-7 10:22:01|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少年读书之烦恼
  通常,藏书目的:一读,二藏。读是目的,藏是便于复读与使用。
  在中国藏书史中,最出名的非明朝两位大神莫属。
  一是嘉靖年间进士朱大韶,喜欢藏书,尤爱宋版书。
  得知别人藏有宋刻《后汉记》,书中还有陆游、刘辰翁等前朝名士的题签手记。
  他便心心念念,甚至不惜用极有才华的爱妾换取,这就是闻名的“美人换书”。
  二是著名的文学家王世贞,嗜书成癖,曾用一座庄园来换一部宋刻本《两汉书》。
  叶昌炽在《藏书纪事诗》中如此评价王世贞:“得一奇书失一庄,团焦犹恋旧青箱。”
  蒋德森藏书,比不上这些豪华的收集者,但更接近于收藏的真谛:藏书是为读书。
  1955年,成都。
  盛夏的热度,与现在相差无几。
  暑月蝉鸣,低矮的平房,沁着丝丝凉意。
  少年蒋德森,向邻居家的大人借了一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汗津津的手,在衣服上擦了又擦,生怕弄脏了书页。
  熬更守夜,连看几天,眼看到了还书的日子。蒋德森把书页检查了又检查,生怕有卷角。
  “因此,还书,最后一道工序是用凳子把翻过的皱褶压平。”完壁归赵,主人才有二次借阅的可能。
  还书时,还得与主人交流读书心得,并在课外活动时将书中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这样,看一本书的使命才算完成。
  在物质匮乏的时代,书卷里的忧乐,占据了像蒋德森这样少年的精神世界。
  蹭书,也曾是蒋德森少年读书的烦恼。
  那时在书店看书,光看不买,久而久之,营业员是要摆脸色或者骂人。
  在西大街新华书店看书时,蒋德森会研究营业员的“脸色”:一个严厉些,另一个和蔼些。
  所以,严厉的店员当班时,蒋德森就不去光顾。
  青年藏书之艰辛
  零碎的阅读,并不能满足一个嗜书者的愿望。
  1957年,蒋德森拥有了第一本线装书──《陵阳集》木刻本,宋代江西诗派诗人韩驹的著作。
  “在成都市古籍书店买的,花了两毛钱。当时的两毛钱也不简单:一份回锅肉1角6,米饭4分钱,够人一餐。”
  父亲早逝,蒋德森过早扛起了家庭的重担。要买书,只有自己挣。
  暑假,他就去工地打工,以贴补家用。当时,班上男同学都在一个工地打工,干些搬砖、拉沙的体力活。
  一个星期下来,其他同学都回家了,只剩他一个。
  “6毛钱一天,干满一个月,工地老板给我涨薪,7毛钱一天。”干满一个暑假,蒋德森小有收入。
  交完学费还有盈余,剩下的钱全部买书了。心仪已久的线装六大本《康熙字典》抱回家。
  1962年,21岁的蒋德森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开始上班挣钱。
  起初他的工作是拉架车,从府青路煤厂运煤到长顺街。最开始是一次只能运500斤,收入5角8分钱,后来一次运2000斤,就可以收入2块多钱,一天运两次。收入颇丰。
  如此拼搏,蒋德森除了为生活,也为满足精神世界的渴望--读更多的书,才有更多的精神财富。
  正如法国戏剧家杜伽尔所说:“生活是一种绵延不绝的渴望,渴望不断上升,变得更伟大而高贵。”
  平均一个月80多元的收入,在当时算是高工资了(大学毕业生才40多块,教师35块5,普通学工15块),其中大部分交给母亲家用,其余留下买书。
  以至于,后来到汽车队工作,驾驶行当的爱好都是烟酒茶,他的爱好仍然是读书、买书。
  从1957年到2018年,如今已78岁的蒋德森,60年藏书从未停止。
  他家,不说普通的旧书,仅线装古籍近万册,善本上千册。而他经手的各种古旧书更是不计其数。
  有人将他视作传奇,称他“书王”。对于这些说法,蒋德森自言愧不敢当,“读书是丰富人生的内涵,不是四处炫耀的资本。”
  因为业界名气,有时也有人卖书“吃冒炸”:“这书蒋老师看过,都给了价的。”买书人就说:“我再加点价,你让给我。”买书到手,拿到淘书斋,向蒋老师“炫耀”,蒋老师一看便说:“我没有买这部书,他们打冒炸的,你上当了。”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楼主|蜀猴 发表于: 2018-5-7 10:22:01|显示全部楼层
  《山中白云词》的命运
  古旧市场多年浸染,蒋德森也有些宝贝。
  其中,他最爱的收藏是康熙年间的《山中白云词》,由宗主张炎的当时久负盛名的浙西六大家词人--朱彝尊、李良年、沈皞日、李符、沈岸登、龚翔麟在刻集时同时刻印。《山中白云词》,正是南宋最后一位著名词人张炎的大作,存词302首。
  5月1日,蒋德森把这卷珍藏拿出来细细研究,古朴的气息中,品味书卷遥远的过去。
  张炎,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浙江杭州人,贵族后裔。早年为承平公子,过着休闲而富有艺术情趣的生活,其词注重格律和表现技巧,内容多写湖山游赏的贵公子生活情趣。
  张炎二十九岁时,宋朝亡国,痛受家破人亡之惨后,词风渐变,盛衰之感,忘国之痛和江湖漂泊之苦,成为词的主调,格调凄清,因他精通音律,审音拈韵,细致入微,遣词造句,流丽清畅,时有精警之处。张炎的创作和词论对后世均有深远影响,清代许多词人都尊崇张炎,把他和姜夔并称,为浙西六大家词人所宗。
  1962年,蒋德森在成都古籍书店买下这套《山中白云词》,仅仅花了两毛钱。
  “可能是这套书后面有两页残缺,古籍书店就以极低的价格出售了。”购买后,未来得及细读,他就放进旧书堆,尘封了26年。
  1988年,他退休后,整理古旧书籍,才发现这书大有来头。
  根据书中的题跋、印章,查阅相关史料发现,这套《山中白云词》至少历经三个清代名士:符曾,顾元熙、顾复初父子。
  符曾,清代浙派著名代表诗人,官至户部郎中。符曾是这套书的第一个拥有者,至于为什么流转到顾元熙手中,就不得而知了。
  蒋德森展示的三卷《山中白云词》,为金镶玉,保存完好,字迹清晰。
  书页有两种批注:朱批和墨批。“长幼有序,父子相承。朱批是顾元熙,墨批是顾复初。”
  此书由顾复初入蜀带到成都。现在很多人对顾复初不是很熟悉,成都杜甫草堂楹联就是他所写:
  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
  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咸丰年间,顾复初以七品州判的官阶入蜀,最初在成都将军完颜祟实府上充当幕僚,后升为光禄寺署正。历任晚清四川总督吴棠、丁宝桢、刘秉璋的幕僚。顾复初的诗词文章样样俱佳,光绪年间还被公推为蜀中第一书法家。
  此外,顾复初还与新繁县龙藏寺的高僧雪堂是好朋友。顾复初因爱妻范氏病逝,为安葬事宜,囊中羞涩的他到龙藏寺请求雪堂帮助,雪堂当即承诺由龙藏寺提供墓址安葬,让顾复初感动不已。
  1894年,顾复初去世。雪堂遵其遗愿,将其葬于龙藏寺,与其夫人范氏同墓穴。
  顾复初去世后,这本《山中白云词》此后几十年流落于何家?已成永久谜团。
  所幸,好书有缘,如今再到珍爱之人手中。
  赵尔丰的石头奇缘
  赵尔丰,晚清军政界叱咤风云的人物,虽有“屠户”之称,但并不妨碍他的附庸风雅:酷爱冰冷坚硬嶙峋峥嵘的石头。
  赵尔丰有本著作《灵石记》,叙述他在川边寻觅搜集有字的石头,绘印成册。赵尔丰自幼喜石,宣统元年(1909)奉命督师今西藏昌都,即察木多,见河边彩石“水日相映,五色必备,辉耀眼木”,遂取石收藏,“日相研究,得真草篆籀各体二百零四字”,编成此书。
  此书收石图众多并有文字注解。为藏石赏石的重要典籍。
  蒋德森说,目前流传出来的《灵石记》,成都有两本,一本在他手中,一本为另一藏家所有。书中213幅灵石图,既有参互错综之妙,也有解析反正之奇,说明赵尔丰藏石已达很深的境界。
  此外,蒋德森还藏有金圣叹《唱经堂外书》顺治年间版本,乾隆年间刻的李调元《涵海本华阳国志》,清初刻的《崇祯遗录》等。
  置身于成堆的卷帙中,你才会发现这些历史人物的奇异,而旧书才会在拥有者手里得到新生。
  这是蒋德森的体会,也是读书人应有的境界。
 楼主|蜀猴 发表于: 2018-5-7 10:22:01|显示全部楼层
  他与补字匠人的友谊
  在府青路玛塞城,蒋德森的书斋旁,有一个专业修书的摊位。
  一页页边缘破烂成蜂窝状的古籍,经过专业的处理后,重新焕发生机。
  古籍的各种破损、污渍等被修复艺人叫做书病。古书艺人视书为孩子,所以修复如看病,也有望、闻、问、切。
  古籍修复,大江南北有各派绝技,所存在的派别和书画装裱的派别大体一致。分沪派、蜀派、徽派、岭南、鲁派、津派,但大部分在1970年左右消失。
  蜀派曾有绝技“借尸还魂”,可以把整个旧书纸更换,让原来的墨迹附着在新的纸张上。可以大大延长书的寿命,但因为不符合修旧如旧,这项绝技已随蜀派的消失而消失。
  蒋德森所藏的古籍,也有部分需要修复,比如《山中白云词》残缺的两页。
  修复容易,补字高难。补字的人,不仅要有《水浒传》里“圣手书生”萧让的绝活,善写苏、黄、米、蔡四种字体,还要会篆书,燕楷,行草等。
  蒋德森就托人找了原成都刊刻厂老艺人陈定钦,没想到,陈定钦是个中高手。精研各种字体,书法水平也很高。
  一来二去,两人就成了好朋友。可惜的是,陈定钦前几年去世了,种种原因,他的绝艺并没有传承下来。
  所以,如今成都的古籍修复市场上,懂修复的大有人在,但补字已是“一匠难求”。
  收藏心得
  抽印本极具参考价值
  古籍收藏,不仅要了解其价值,更要善于研究、总结,物尽其用,才是古籍最好的归宿,更是藏书人的责任。
  “抽印本多半是著作的第一次印,最接近作者的原稿,极具参考价值,但目前还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蒋德森聊起自己的藏书心得。
  “比如郑振铎的《世界文库》,他把部分文章分期刊登,这在当时是一种营销的手段。不过后来发现,更早以前就有这种形式。邓实、刘光汉当时与章太炎一道办《国粹学报》就是采取这种方式。比如某位学人的学术论文,本期刊出第一部分,下一期再刊第二部分,没准第三部分隔了几期再刊出。所以,对做学问的人来讲,要将这些文章都收集齐很不容易。用现在的话讲,必须是他的忠粉,一期不落地买,才能集齐。”
  “虽然收集很困难,但做学问的人对此情有独钟,会在这上面花很大的功夫。自己做学问,写成文章发表,向刊发单位要一点自己写的那篇文章,这就是‘抽印本’。这些文章,后来有的重印时做了改动,有的家人、子女在整理时做了修改。而抽印本全都是按照最初刊发的原文如实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就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从原始版本到修订本,从中就可以进行对比,归纳出其中的学术含量及差异,也是一种变化的体现。”
  “事实上,目前一些爱好者不知不觉会收集到抽印本,但都没能引起注意。同时,抽印本的存世量也不是很大,因为抽印本一般都是送人的,送给师友商讨、研究。更有部分老一辈学人,书再版机会少,所以他们的抽印本就更显珍贵。”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仲伟摄影杨涛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19 08:18, Processed in 0.093600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