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妙娴|查看: 73575|回复: 82
[影视

上映15天 《流浪地球》累计票房突破40亿元

 [复制链接]
33#
 帮5买 发表于: 2019-2-8 13:26:00|只看该作者

《流浪地球》黑马逆袭 朋友圈掀起“影评大赛”

源自:大洋网-广州日报
⊙作者:黄岸

  朋友圈掀起“影评大赛”《流浪地球》黑马逆袭但沈腾才是最大赢家
  今年春节电影市场火爆十足,“晒票根”“晒影评”刷爆朋友圈,市场再度创出票房奇迹。大年初一,8部贺岁片同时上映,合计共创造了14.55亿元的票房,刷新全球单一市场单日票房最高纪录。更为可喜的是,今年这个“最强春节档”并未出现票房和口碑倒挂的乱象,几部主力大片获得了观众们的广泛好评。

票房:
《流浪地球》以口碑成功逆袭

  截至昨日记者发稿为止,宁浩导演的《疯狂的外星人》票房已经破9亿元,位列首位,位列第二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的票房快马加鞭,与《疯狂的外星人》不断缩小差距,该片在年初一时票房位列第四,随后凭借爆棚口碑不断逆袭登上单日票房榜首。业内人士分析,《流浪地球》的票房后劲十足,影院或会继续为其增加排片,最终有望走出去年《红海行动》的逆袭曲线,成为今年的大黑马。
  韩寒导演的《飞驰人生》暂列第三,周星驰新作《新喜剧之王》则因为口碑出现较大争议暂列第四。两部动画片方面,此前因为预热宣传片大火而声势颇高的《小猪佩奇过大年》,不敌老牌的《熊出没·原始时代》“闷声发大财”,后者以上映3天突破2.7亿元的数据,位列八部新片的第五位。
  演员方面,排名前三的电影中有两部均为沈腾主演,类型多变的演技令其涨粉无数,可以说,沈腾才是今年“春节档”的最大赢家。

口碑:
四部大片各有千秋,“选择困难症犯了”

  春节档四部主力大片各具特色,观众评价各有褒贬,但整体质量较往年有所提升。有网友直呼,“看了朋友圈影评,选择困难症犯了”。有趣的是,“父子情”“梦想”不约而同成为多部电影的故事关键词。《飞驰人生》中,沈腾与儿子一起为赛车梦努力。《流浪地球》中吴京与屈楚萧出演了一段动人的父子情。《新喜剧之王》里的父亲嘴上反对女儿进演艺圈,却暗中保护着她的演员梦。

《流浪地球》
成国产科幻电影突破之作

  四部大片中,由郭帆执导的科幻大片《流浪地球》口碑最佳。
  近年来,关于“国产科幻电影何时崛起”的讨论从未停止,而《流浪地球》的良心品质,不仅实现了国产科幻电影的类型突破,也让不少观众纷纷点赞:“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国产硬科幻电影。”
  有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打底,给予了影片足够好的内容和沉淀,也赋予了《流浪地球》更为本土化的叙事逻辑,例如在遇到灾难时,不是放弃地球逃离到另一个地方,而是带着地球这一人类共同的家园一起飞向未来。
  特效是影片成功的最大亮点,大城市遭遇冰封,木星撞击地球等大场面相当壮观,效果媲美好莱坞一流水准。

《新喜剧之王》
是“炒冷饭”还是“忆初心”

  《新喜剧之王》用频密的笑点,近乎纪实性地揭开了一群小人物的生活,他们保持一种对梦想的天真与执拗,让观众在捧腹之余,也有一种很心疼的复杂情绪。
  这一次,星爷没有让你频频笑出声,而是会心一笑,或者偷偷擦泪,更多的是感到温暖。整体来说是一个动人、温暖、有笑有泪的励志故事。
  女主角鄂靖文的表现可圈可点,演活了一个小人物,在生活中撞得“头破血流”,却依然不死心。父亲则是全片最大泪点,饰演该角色的张琪是一位来自广州的演员。
  不过,《新喜剧之王》也是四部大片里争议最大的。有观众认为,人物形象不够丰富:“一味都是困境的堆叠,反而给人一种为惨而惨的感觉。”也有观众质疑,故事过于简单、平淡,甚至有“炒冷饭”“卖情怀”之嫌。

《飞驰人生》
搞笑桥段笑喷,赛车戏“燃爆”

  《飞驰人生》前半段保留着韩寒独特的幽默感,“科目二没过”“抱错恐龙”等桥段让观众笑喷,后半段画风突转,赛车在极速变换的弯道上加速,在陡峭悬崖边缘惊险漂移,令观众心跳与车速一起飙升,超爽的飙车场面,为梦想拼尽全力的热血燃爆全场。
  影片没有毫无节制地煽情、卖惨,没有低俗笑料或廉价的心灵鸡汤。《飞驰人生》里的韩寒对节奏、故事把握更成熟,却依然掩盖不住内心的少年气。遗憾之处是前半段依然过度依赖段子。

《疯狂的外星人》
“笑果”低于预期,演技搭够

  由宁浩执导,黄渤、沈腾主演的《疯狂的外星人》目前票房第一,口碑却没有疯狂起来。
  喜欢的观众认为宁浩这次并没有继续躲在喜剧的小天地里,而是勇于挑战,把荒诞剧+科幻元素玩出了自我风格。不喜欢的观众则对影片难掩失望之情,抱着看喜剧的心情而去,却发现“笑果”远低预期。更多的观众则认可了黄渤与沈腾的演技,黄渤再度诠释了小人物“耿浩”,将其身上的执拗、癫狂与矛盾展露无遗。沈腾饰演的“大飞”有一种“假精明”的气质,让观众捧腹大笑。

记者观察:
看电影成春节“刚需”
票价水涨船高“伤不起”

  这几天,朋友圈里掀起“晒票根”“晒影评”的热潮。“80后”小陈表示,以往春节朋友圈多是“摄影大赛”,今年成了“影评大赛”。看电影,已成为现代人过春节的“新习俗”。
  记者在影院看到,节日期间,不少影院大厅熙熙攘攘,检票口大排长龙,甚至一票难求。据猫眼电影统计,大年初一单日票房达14.55亿元,比去年大年初一的票房高出1.85亿元,全国观影总人次达到3156.6万,刷新最高纪录。
  观众王女士告诉记者,自己的老家是一个三线城市,这两年电影院的数量大幅增长,但真正地段好的影院不多,加上过节,年轻人都回来了,想要在黄金场次看电影“得拼手速”,“看晚上的电影,早上就得先买好票,到了下午连第一排的票都买不到”。
  观众的高需求,不仅带动影院排片,也让票价跟着水涨船高。不少观众发现,今年“春节档”,票补力度大为减弱,电影票价普遍上涨。其中,二、三、四线城市是涨价主力。记者在某三线城市的电影院看到,多部电影票价为130元,有会员卡可打五折优惠。即便使用购票App,大部分影院一张票平均也要五六十元。“请四五个亲戚看一场电影就花了几百元,过节看电影伤不起。”业内人士表示,春节电影院涨价不算新鲜事,这是因为影院方看到观众看电影的“刚需”。不过,如果不顾一切涨价,则很可能消耗观众对大档期看电影的兴趣:“很可能看到价格太贵,大家就放弃去影院看电影了。”
32#
 噼里啪啦 发表于: 2019-2-8 12:46:00|只看该作者

大年初三综合票房超9.20亿元 《流浪地球》夺冠

源自:新浪科技综合
  据猫眼实时数据,至北京时间2月8日00:00,大年初三(2月7日)的综合票房超过9.20亿元人民币。其中,《流浪地球》票房超过3.39亿,《疯狂的外星人》票房超过2.36亿,《飞驰人生》票房超过1.62亿。
  2018年春节档前三天的综合票房分别为逾12.6亿、10.1亿和9亿,这说明,2019年大年初二的电影票房总量并不尽如人意,较去年下滑1.4%,但大年初三票房基本达标。
31#
 nekoda 发表于: 2019-2-8 12:06:00|只看该作者

《流浪地球》:理性属于科幻文学 感性属于科幻电影?

源自:澎湃新闻
原文标题:《流浪地球》的改编:理性属于科幻文学,感性属于科幻电影?

⊙作者:李勤余

  欣赏完《流浪地球》的观众,大多是激动的。“中国人也能把科幻电影拍好”,这是影迷的心声,也是对《流浪地球》最有力的肯定。谈到电影的成功,当然不可能绕开刘慈欣的原作。那么,我们应该把功劳归于出色的文本,还是导演的改编?科幻文学的影像化,到底有没有诀窍?
  电影《流浪地球》,几乎颠覆了小说的主题
  《流浪地球》的原作篇幅很短小,不过20来页。但是它的主题很宏大,内容也很厚实。电影《流浪地球》保留了绝大多数原作的环境设定,但在情节上进行了彻底的改造。这里面当然有导演的思考,将文字影像化,本就不能生搬硬套,何况,刘慈欣本人也参与了创作。
  所以,问题不在改,而在怎么改、改什么。小说和原作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人物的情感关系。无论是吴孟达扮演的姥爷,还是吴京饰演的父亲,都承包了电影最感人的泪点。支撑主角一行人不断前行的动力,是地球面临的危机,更是家人的羁绊。但在原作中,人物之间的情感就淡漠得多。和电影结尾吴京悲壮、煽情的牺牲不同,小说是这么描写主人公父亲的死亡:“在清除地球航线上的小行星的行动中,一块被反物质炸弹炸出的小行星碎片击中了父亲的单座微型飞船”。除此之外,别无任何带有感情色彩的描写。
  不仅如此,小说主人公的母亲还毫无心理障碍地接受了父亲的婚外情。至于理由,作者如是介绍:“在这个时代,人们在看四个世纪以前的电影和小说时都莫名其妙,他们不明白,前太阳时代的人怎么会在无关生死的事情上倾注那么多的感情”。生活环境的巨变会对人类的生存哲学产生颠覆性的改造。好比工业时代的到来,为我们带来了现代主义的思维模式。在本人看来,这恰恰是原作中的妙笔。可惜,电影没有保留这一设定,影片中的人物对世界的认知与当代并无区别。

  电影《流浪地球》剧照
  小说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情节,当属“地球派”(即电影中的“流浪地球”计划支持者)和“飞船派”(即通过飞船逃离地球)的冲突。通过观察,有人说太阳氦闪只是一个阴谋论,从而对联合政府和指挥中心的流浪地球计划产生质疑。结果,5000名地球派被处决。但随后,太阳果真由于氦闪爆发而毁灭。
  这是刘慈欣对不相信科学和理性的群氓的嘲弄。早在2007年,刘慈欣在与江晓原在成都“白夜”酒吧对谈时就曾说过,“我是一个疯狂的技术主义者,我个人坚信技术能解决一切问题。”但在电影《流浪地球》结尾,主人公拯救地球的计划被电脑认定为不可能成功。“无论最终结果将人类历史导向何处,我们选择希望”虽然听上去很感人,但实质是一种感性的赌博。可见,电影对人物情感的强化、对人类意志力的赞颂,恰恰是不会被持技术至上论的刘慈欣所认同的。
  改编科幻小说有讲究:篇幅要短小、内容要商业
  电影《流浪地球》对原作的改编是可以理解的。小说的结构和情节较为松散,对主人公以及其他人的心理状态的描写较多,若不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难保电影不会让观众昏昏欲睡。而原作相对短小的篇幅,也为电影主创提供了施展拳脚的充足空间。
  相对来说,改编长篇科幻小说的难度和风险都更大。从好莱坞科幻电影的情况来看,《少数派报告》《2001太空漫游》《人工智能》等经典之作大多源自并不算出名的短篇小说。反观《沙丘》《异星战场》等改编自长篇小说的科幻电影则难言成功。原因就在于鸿篇巨制里的情节更复杂、内容更丰富,如何取舍就成了摆在创作者面前的大难题。

  《流浪地球》书封
  由此观之,《流浪地球》虽然大获成功,刘慈欣的代表作《三体》的命运却颇为让人担忧。作为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科幻小说,《三体》讲述了地球文明在宇宙中的兴衰历程,涉及到了人类历史、生物学、天文学、社会学、哲学、宗教等诸多方面。如此宏大的作品,如何用一部电影交代清楚?电影《流浪地球》的简化不会引起太多争议,但《三体》可就是另一回事了。
  《流浪地球》对原作的改动──放弃对“流浪地球”计划的全景式描写,将电影主线确定为主人公一行人抢修行星发动机──也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事实上,过于硬核的科幻电影很有可能吃力不讨好。在中国上映的科幻电影《湮灭》原著小说是当年击败《三体》获得星云奖的《遗落的南境》,导演亚力克斯·嘉兰曾执导科幻佳作《机械姬》,女主角又是中国观众熟知的娜塔莉·波特曼,这个主创阵容可谓豪华至极。但该片的口碑和票房都属差强人意,原因就是《湮灭》的“烧脑”式主题和开放式结局对观众来说观影门槛太高。

  电影《湮灭》剧照
  同理,电影《降临》改编自美籍华裔小说家特德·姜 的小说《你一生的故事》,聚焦人类与外星文明如何建立联系,题材不可谓不新颖。但电影主人公使用的语言学知识,却让广大观众看傻了眼,直接在影院里陷入梦乡。又比如,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当然是经典中的经典,但相对晦涩的文本影像化后也无法得到观众的认同。
  由此可见,电影《流浪地球》的“英雄闯关”式剧情,也是对中国观众的一种体贴。让中国科幻电影的起步更稳一些,导演郭帆的选择并没有错,尽管这会让电影不那么“刘慈欣”。
  硬科幻?软科幻?中国科幻文学改编的方向在何处?
  毫无疑问,小说《流浪地球》属于硬科幻,但电影《流浪地球》就很难被归类。何谓硬科幻?一部作品的科幻元素能不能支撑起整个故事,逻辑是不是从科幻本身演绎出来的,就是判断的依据。平心而论,电影《流浪地球》的主线剧情与科学的关系并不算紧密。即使将影片背景换作陨石冲撞地球或者2012式的地球末日,也不影响电影情节的发展。在给予《流浪地球》无数鲜花和掌声之后,我们也该冷静思考,在改编中国科幻文学的过程中,“科学”占据的位置到底在哪里?
  纵观中国影视作品,无论是《颤抖吧阿部》《端脑》《微能力者》等热门剧集,还是《逆时营救》《机器之血》《海带》等大银幕作品,只是披着“科幻”的表皮,行谈恋爱、破案件之实,和科学还相差着十万八千里。回过头来看,虽然《星际穿越》中的父女情和《流浪地球》里的父子情颇有相似之处,但主题还是围绕宇宙、空间、时间等物理学问题展开。一言以蔽之。对技术的强调始终还是大于其情感诉求。从这一点上来说,《流浪地球》还是比《星际穿越》“软”了一些。
  近年来,刘慈欣等中国科幻文学作家已经在所属的领域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也意味着可供改编的文本数量并不少,但电影创作者是否具备足够的科学素养,仍是决定改编是否成功的关键。《流浪地球》的走红,至少证明我国影视业在相关制作技术上已经达到了一流水平。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科幻电影的春天就要来了。
30#
 chiaki 发表于: 2019-2-8 11:06:00|只看该作者

《流浪地球》并不完美,却是中国科幻电影的里程碑

源自:澎湃新闻
《流浪地球》并不完美,却是中国科幻电影的里程碑</p>
  任冬梅  大年初一,二刷IMAX版本的《流浪地球》,也依然抑制不住地泪流满面。如果说提前点映让我确认了“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的开启,但整个大脑久久处于震撼之中无法做过多思考,那么这次二刷则让我注意到更多细节,经过沉淀之后,我可以肯定地说,《流浪地球》是一部中国科幻电影里程碑式的作品,必将载入史册。

  《流浪地球》剧照。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流浪地球》当然不是一部完美的电影,人物设置上有些功能性太强、有些没有存在的必要,某些台词和“接地气”情节还是略显尴尬,演员表演、剧情推进乃至最突出的特效画面也有改善的空间,并且这是一部标准的爆米花式商业科幻大片,它并没有提供多么颠覆性的思考或者超越性的艺术表现。但是,能同时在概念、叙事、情感、内核和视效上有这样的完成度,没有明显短板,已经让《流浪地球》达到仅次于世界顶级科幻大片的一流水准。而如果回想一下,除了上世纪80、90年代的《霹雳贝贝》、《大气层消失》外,中国科幻电影都是如《蒸发太平洋》、《机器之血》,甚至《三休》(注意是《三休》非《三体》,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网上搜索)这样的,《流浪地球》作为中国第一部重工业科幻电影,一上来就达到了这样一个完成度和水准,就不得不让人惊叹了。
从各方面来说,这都是一部意义重大的电影。
  关于特效
  从制作层面来看,这绝对是国内第一部重工业科幻大片,无论是科幻设计还是视觉呈现,都是绝对的一流水准。即使特效水平可能落后好莱坞顶级标准,但是瑕疵并不明显,在部分重要场景上,甚至相当的惊艳。超前点映的时候,很多观众都在心里反复询问“这真的是中国人自己拍的科幻片吗?”,这种怀疑无疑是一种褒扬。《流浪地球》的特效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是因为导演前期的严谨认真和巨大投入,最终呈现的画面才有了厚重的真实感。
  不是只要砸钱拍出来的就叫好特效,失败的例子可以参照《XX罗》等电影。好的特效是为故事服务的,究竟想呈现出怎样的效果,导演应该在开拍前就已经做到心里有数。在资金极其有限的情况下,《流浪地球》在拍摄前制作了3000多张概念设计,8000格分镜,导演又把分镜加上配乐做成了分镜预览,来呈现电影可能的最终形态。而如何把手绘变为现实,又需要一步一步增加各个部门,围绕着电影最终形态的展现而展开工作。为了更加方便后期视效的制作,电影同时制作了30分钟重要片段Previz(动态预览),从而把后期工作前置化,在正式开拍之前,就让剧组其他成员知道未来这个镜头、元素将如何呈现。此外,还有10000件道具,100000平米延展实景搭建。这些,是《流浪地球》的地基部分,也是我们会被大屏幕上无与伦比的画面所震撼的原因。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郭帆导演说电影中有75%的视效是国内的团队完成的,也就是说国内顶级视效团队已经达到好莱坞中上层水平,真的别再妄自菲薄了。

《流浪地球》剧照。
  《流浪地球》打破了国产电影的某些枷锁,影片对灾难场景的展示相当直接,当看到冰封的央视大裤衩和东方明珠,看到第一高楼倒塌、整个上海被毁的时候,这种共鸣以及由此所带来的震撼与冲击力,远大于观看传统的好莱坞灾难电影。当我们自己熟悉的家园被尽数摧毁,这样的视觉奇观就已经不仅仅是特效,而包含了更多情感意义。
  关于故事
  《流浪地球》的改编无疑是成功的。看过刘慈欣《流浪地球》原著的读者应该知道,这部短篇小说本身很像一个大的梗概,其中的人物连被称为主人公都很勉强,大多数时候刘慈欣是将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来讲述其在宇宙中的命运。如果完全“忠实原著”的拍,那么很可能拍成一部科教纪录片,而不是电影。电影需要有故事情节、有人物塑造、有情感冲击。影片首先很好地还原了原著的场面,行星发动机喷射的火焰、转向发动机倾斜的角度、地下城、地球掠过木星等场景,都从文字变成了精致的画面。但除此之外,主角以及主角父亲、姥爷的身份和最终命运都与原著有很多出入,片中绝大部分角色及故事情节都是原创的。虽然是原创,但这个故事,很精彩。祖孙三代人串起地下城、地面世界和“领航员”空间站三个叙事空间,亲情是贯穿始终的坚实内核。除此以外,影片后三分之二各种大小高潮不断以及情节的多次反转,可以说是“全程无尿点”,观众会一直沉浸其中,被主人公们及全人类的命运所牵动。虽然不乏好莱坞式套路情节,但故事紧凑顺畅,没有大的逻辑漏洞,《流浪地球》至少做到了“讲好一个故事”。

《流浪地球》剧照。
  更加值得肯定的是,《流浪地球》虽然几乎完全原创了一个故事,但电影仍然继承了刘慈欣小说的独特气质,那就是──渺小个体与宏大宇宙之间的对抗,以及在冷峻理性选择下残酷的生存与死亡。虽然小说原著那极具冲击力的结尾,影片中并没有呈现,但并非是被改动,而是剧情还未进行到那一步。不过,影片中杭州地下城35万人瞬间灰飞烟灭的情节,仍然能让观众感受到“刘氏宇宙”的冷酷。此外,影片并没有如很多网络评论臆测的那般“宣扬民族主义”。中国人的确起到了核心作用,但世界其他国家都没有缺席,法国人帮助宣传、韩国人第一个应答、日本人第一个到场……当人群终于聚集,几十种语言混合在一起,影片展现出的是超越国界、立足全人类的精神,真正呈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深刻而宏大的历史命题。当各国救援车纷纷调转车头,向苏拉威西转向发动机驶去的时候,影片的情感冲击达到最高点,没有什么能比全人类万众一心更让人心潮澎湃的了。这并不虚假、也不矫情,其实刘慈欣的原著最终呈现的也是类似的主题。如果真正读懂刘慈欣小说的人应该能发现,大刘每一个看似黑暗、绝望的情节设置背后,最终战胜一切的仍然是“爱”、是“希望”,大刘骨子里其实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乐观主义者。
  关于细节
  《流浪地球》片尾没有彩蛋,因为彩蛋全都藏在影片的细节之中了。设想一下,导演在前期筹备期间,花了整整8个月的时间来做世界观设定,也就是有了这次太阳危机后,世界构成会有什么样的变化,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细致到教育是什么,会有什么样的课程,会不会有电影,会不会有艺术,会不会有体育,人们吃什么、穿什么,历法有没有变化,每天是不是还是24个小时,没有昼夜变化怎么生活……做了一个长达100年的编年史。

《流浪地球》剧照。
  在这样严谨的态度下,电影呈现出的细节没有一个是粗糙的、胡编乱造的,反而处处体现出导演的诚意与用心。比如,那个28秒的长镜头里最后升到太空中时也不忘让观众看到赤道上正在喷射的转向发动机;在最早出现刘启妈妈镜头的地方就能看到她的名字“韩朵朵”;片中所有人都佩戴了同声传译设备,所以只要说自己国家的语言对方就能听懂,并且可以彼此对话;当时的主要食物是蚯蚓干(这个可以和《雪国列车》的蟑螂膏并列为科幻电影两大美食了)。爷爷送礼送的“陈年蚯蚓干”,朵朵出城前也看到了新品“榴莲味蚯蚓干”;爷爷想贿赂狱警送了一套“小姐姐”VR设备,虽然被狱警严辞拒绝了,但地震到来狱警慌慌张张下来给他们开牢门时,能看到头上正带着那套VR设备;“飞船派”虽然没有正面出现,但一直隐性存在,比如在地下城的墙壁上有写着lie(骗子)这样字句的喷漆,影片最后出现了反抗“流浪地球”计划的游行人群……这样用心的细节太多太多,地下城背景里的很多标语、海报(包含大量信息)可能只是一晃而过、甚至都不会出现在影片当中,但剧组还是本着非常严谨认真的态度做了。《流浪地球》中这样的彩蛋多达近百个,感兴趣的观众可以再二刷、三刷、四刷去找找看。而我只想说,认真的人就算失败,也值得尊敬。
  《流浪地球》这颗“小破球”是中国科幻电影工业孕育出的第一株小苗,当然会有各种各样的不足,并且还会遭受来自外界的各种嘲讽与质疑。但我相信,看过它的人绝对不会轻易忘记它。多年以后,中国电影史上也仍然会有它的一席之地,因为它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电影一种全新的可能。今年春节档里,《流浪地球》作为一部时长超2小时的科幻电影,真的不够讨喜。虽然口碑爆棚,但票房真的能够如愿逆袭吗?无论结果如何,这一次,我选择希望。
29#
 一对山 发表于: 2019-2-7 20:53:00|只看该作者

新京报:《流浪地球》开启中国科幻电影元年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流浪地球》开启中国科幻电影元年

  2月7日,春节档票房大战第三天,作品中口碑最好的《流浪地球》直接实现票房逆袭,登顶春节档单日票房榜首。据新京报记者统计,《流浪地球》仅用三天从史上最残酷春节档杀出了一条逆袭之路。
  《流浪地球》票房与口碑齐飞,部分源自它的题材优势,相比于喜剧的套路化,其所呈现的科幻剧情让观众有眼前一亮的感觉。但综合来说,《流浪地球》的好口碑,更多仍然是来自于制作。
  刘慈欣原著小说中的科幻设定,成为电影的最大支撑--给地球装上推进器与转向器,把地球带离太阳系,在宇宙中为人类寻找新家园,这确定了电影的“硬核”。
  但凡好的科幻电影,必然缺少不了这样一个“硬核”,此前国产科幻片并非找不到好的故事,而只是缺乏把设定与想象落实到画面中的办法。
  从文本到影像的转换,是一项非常专业而又系统的工作。《流浪地球》的成功之处,在于简单直接地完成了落地工作--把刘慈欣宏大的宇宙观嫁接到成熟的科幻电影制作工业体系当中。
  但在刘慈欣与导演郭帆的贡献之外,不要忘了,制作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全球化的共享,才是《流浪地球》诞生的最基本保障。

  科幻电影的制作技术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软硬件方面,比如几乎囊括计算机所有视觉呈现创作艺术的CG技术、3D虚拟摄像机,以及用于电影特效制作的各种软件;
  二是技术的实现--通过大量技术工种的配合与工时的消耗,来达到理想的效果。
  因为第二个层面的优势,近年来不少国外科幻大片把制作放在了中国,中外合作为国产科幻大片的诞生,提供了很好的土壤,《流浪地球》在这个时刻出现,是必然而非偶然。
  看惯了好莱坞大片里千疮百孔的纽约、洛杉矶,再看《流浪地球》里在极寒天气下萧条的北京、上海、杭州──其中所能呈现出来“末世感”,确实给观众前所未有的感官刺激。
  尤其是剧中几次出现的流行元素,海草舞以及“北京市第三区交通委提醒您,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让观众会心一笑的同时,从中也能品味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幽默和自信。
  当然,我们只是满足于国产片的“第一次”,但这并非科幻片的第一次。剥离掉剧情,《流浪地球》和其他给人留下不错印象的科幻大片并无二致。
  在剧情上,《流浪地球》走得也是稳妥的好莱坞路线,爷孙情、父子情、兄妹情……都有着各自的功用,刻画得虽不够深刻,但在打动观众方面,刚好也够用。
  在最后一刻引爆木星的悬念感营造上,以及牺牲精神的运用方面,都在及格分上下。也就是说,《流浪地球》在制作上的成就,很容易让观众忽视剧情,更多地被视觉所吸引。
  以视觉效果而非剧情取胜,是科幻片的一大特点,这也是国外科幻片的概念设计、视觉总监、特效总监的地位要高于摄影师的原因,甚至在很多时候,导演也要让位于技术大师,因为唯有在技术那里,科幻的毁灭感与浪漫感才能逼真地呈现出来。
  因此,在为《流浪地球》点赞的时候,不要忘记那些幕后的技术工作者,他们是参与制作这部所谓开启“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的重要力量。
  《盗梦空间》、《地心引力》、《超体》、《降临》……近年来科幻电影的发展,被融入了更多的哲学思考乃至于神学思考,不再着迷于地球毁灭与末日灾难,而更多借助科幻载体来探讨人性与情感的复杂,成为科幻片导演追求的创作精神。
  就这股潮流来看,《流浪地球》并未在思考层面达到刘慈欣原著的深度。但作为商业片来讲,先在技术上日臻成熟,才有条件在创作方面深入。《流浪地球》为国产科幻片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类型的国产电影,会在接下来有日新月异的发展势头。
⊙韩浩月(媒体人)

  《流浪地球》春节热映 国产科幻大片时代到来?
28#
 要有信仰 发表于: 2019-2-7 18:53:00|只看该作者

《流浪地球》票房登顶,春节档冠军将提前揭晓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流浪地球》票房登顶,春节档冠军将提前揭晓

影片《流浪地球》凭借口碑,在排片率和票房上实现逆袭,成为目前春节档的口碑和票房双料冠军。
  (记者:周慧晓婉)2月7日,春节档票房大战第三天,作品中口碑最好的《流浪地球》直接实现票房逆袭,登顶春节档单日票房榜首。据新京报记者统计,《流浪地球》仅用三天就从史上最残酷春节档杀出了一条逆袭之路。大年初一,《流浪地球》位居票房榜第四位,前三名影片还是《疯狂的外星人》、《飞驰人生》和《新喜剧之王》;大年初二,《流浪地球》反超了《飞驰人生》和《新喜剧之王》,单日票房仅次于《疯狂的外星人》;到了今天截稿前,《流浪地球》直接以24.6%排片率收割2.6亿票房,票房超出曾经的票房冠军《疯狂的外星人》。
  口碑方面,该片以8.2分傲视群雄。在猫眼上,该片的9.3分依然是第一。这样的口碑优势,无法不令人想起去年的《红海行动》,但相比《红海行动》春节档过半才冲到单日票房第二位、最后时刻才上演反超,《流浪地球》从口碑逆袭到单日票房登顶,仅仅用了三天。票房分析师罗天文向新京报记者表示,“首先当国内观众对好莱坞科幻大片产生审美疲劳,一部口碑过硬的国产科幻片,显然适逢其时,春节谁都想看好片子,尤其在口碑决定票房的时代,《流浪地球》品质超出预期,所有人口碑相传,例如过去看到国产科幻片就说不行的,这次因为质量而服气,逆袭之势无可阻挡。”
  罗天文提到,接下来的几天,《疯狂的外星人》在口碑(暂时分数6.6)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可能已经很难再反超《流浪地球》,换句话说,2019年春节档票房冠军极有可能已经提前决出。
⊙记者:周慧晓婉 编辑:黄嘉龄

  校对:王心 图片 视觉中国
27#
 吖吖 发表于: 2019-2-7 18:53:00|只看该作者

《流浪地球》最有力肯定:中国人也能拍好科幻电影

源自:澎湃新闻
原文标题:《流浪地球》的改编:理性属于科幻文学,感性属于科幻电影?

  欣赏完《流浪地球》的观众,大多是激动的。“中国人也能把科幻电影拍好”,这是影迷的心声,也是对《流浪地球》最有力的肯定。谈到电影的成功,当然不可能绕开刘慈欣的原作。那么,我们应该把功劳归于出色的文本,还是导演的改编?科幻文学的影像化,到底有没有诀窍?

电影《流浪地球》,几乎颠覆了小说的主题
  《流浪地球》的原作篇幅很短小,不过20来页。但是它的主题很宏大,内容也很厚实。电影《流浪地球》保留了绝大多数原作的环境设定,但在情节上进行了彻底的改造。这里面当然有导演的思考,将文字影像化,本就不能生搬硬套,何况,刘慈欣本人也参与了创作。
  所以,问题不在改,而在怎么改、改什么。小说和原作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人物的情感关系。无论是吴孟达扮演的姥爷,还是吴京饰演的父亲,都承包了电影最感人的泪点。支撑主角一行人不断前行的动力,是地球面临的危机,更是家人的羁绊。但在原作中,人物之间的情感就淡漠得多。和电影结尾吴京悲壮、煽情的牺牲不同,小说是这么描写主人公父亲的死亡:“在清除地球航线上的小行星的行动中,一块被反物质炸弹炸出的小行星碎片击中了父亲的单座微型飞船”。除此之外,别无任何带有感情色彩的描写。
  不仅如此,小说主人公的母亲还毫无心理障碍地接受了父亲的婚外情。至于理由,作者如是介绍:“在这个时代,人们在看四个世纪以前的电影和小说时都莫名其妙,他们不明白,前太阳时代的人怎么会在无关生死的事情上倾注那么多的感情”。生活环境的巨变会对人类的生存哲学产生颠覆性的改造。好比工业时代的到来,为我们带来了现代主义的思维模式。在本人看来,这恰恰是原作中的妙笔。可惜,电影没有保留这一设定,影片中的人物对世界的认知与当代并无区别。
电影《流浪地球》剧照
  小说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情节,当属“地球派”(即电影中的“流浪地球”计划支持者)和“飞船派”(即通过飞船逃离地球)的冲突。通过观察,有人说太阳氦闪只是一个阴谋论,从而对联合政府和指挥中心的流浪地球计划产生质疑。结果,5000名地球派被处决。但随后,太阳果真由于氦闪爆发而毁灭。
  这是刘慈欣对不相信科学和理性的群氓的嘲弄。早在2007年,刘慈欣在与江晓原在成都“白夜”酒吧对谈时就曾说过,“我是一个疯狂的技术主义者,我个人坚信技术能解决一切问题。”但在电影《流浪地球》结尾,主人公拯救地球的计划被电脑认定为不可能成功。“无论最终结果将人类历史导向何处,我们选择希望”虽然听上去很感人,但实质是一种感性的赌博。可见,电影对人物情感的强化、对人类意志力的赞颂,恰恰是不会被持技术至上论的刘慈欣所认同的。

改编科幻小说有讲究:篇幅要短小、内容要商业
  电影《流浪地球》对原作的改编是可以理解的。小说的结构和情节较为松散,对主人公以及其他人的心理状态的描写较多,若不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难保电影不会让观众昏昏欲睡。而原作相对短小的篇幅,也为电影主创提供了施展拳脚的充足空间。
  相对来说,改编长篇科幻小说的难度和风险都更大。从好莱坞科幻电影的情况来看,《少数派报告》《2001太空漫游》《人工智能》等经典之作大多源自并不算出名的短篇小说。反观《沙丘》《异星战场》等改编自长篇小说的科幻电影则难言成功。原因就在于鸿篇巨制里的情节更复杂、内容更丰富,如何取舍就成了摆在创作者面前的大难题。
《流浪地球》书封
  由此观之,《流浪地球》虽然大获成功,刘慈欣的代表作《三体》的命运却颇为让人担忧。作为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科幻小说,《三体》讲述了地球文明在宇宙中的兴衰历程,涉及到了人类历史、生物学、天文学、社会学、哲学、宗教等诸多方面。如此宏大的作品,如何用一部电影交代清楚?电影《流浪地球》的简化不会引起太多争议,但《三体》可就是另一回事了。
  《流浪地球》对原作的改动──放弃对“流浪地球”计划的全景式描写,将电影主线确定为主人公一行人抢修行星发动机──也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事实上,过于硬核的科幻电影很有可能吃力不讨好。在中国上映的科幻电影《湮灭》原著小说是当年击败《三体》获得星云奖的《遗落的南境》,导演亚力克斯·嘉兰曾执导科幻佳作《机械姬》,女主角又是中国观众熟知的娜塔莉·波特曼,这个主创阵容可谓豪华至极。但该片的口碑和票房都属差强人意,原因就是《湮灭》的“烧脑”式主题和开放式结局对观众来说观影门槛太高。
电影《湮灭》剧照
  同理,电影《降临》改编自美籍华裔小说家特德·姜 的小说《你一生的故事》,聚焦人类与外星文明如何建立联系,题材不可谓不新颖。但电影主人公使用的语言学知识,却让广大观众看傻了眼,直接在影院里陷入梦乡。又比如,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当然是经典中的经典,但相对晦涩的文本影像化后也无法得到观众的认同。
  由此可见,电影《流浪地球》的“英雄闯关”式剧情,也是对中国观众的一种体贴。让中国科幻电影的起步更稳一些,导演郭帆的选择并没有错,尽管这会让电影不那么“刘慈欣”。

硬科幻?软科幻?中国科幻文学改编的方向在何处?
  毫无疑问,小说《流浪地球》属于硬科幻,但电影《流浪地球》就很难被归类。何谓硬科幻?一部作品的科幻元素能不能支撑起整个故事,逻辑是不是从科幻本身演绎出来的,就是判断的依据。平心而论,电影《流浪地球》的主线剧情与科学的关系并不算紧密。即使将影片背景换作陨石冲撞地球或者2012式的地球末日,也不影响电影情节的发展。在给予《流浪地球》无数鲜花和掌声之后,我们也该冷静思考,在改编中国科幻文学的过程中,“科学”占据的位置到底在哪里?
  纵观中国影视作品,无论是《颤抖吧阿部》《端脑》《微能力者》等热门剧集,还是《逆时营救》《机器之血》《海带》等大银幕作品,只是披着“科幻”的表皮,行谈恋爱、破案件之实,和科学还相差着十万八千里。回过头来看,虽然《星际穿越》中的父女情和《流浪地球》里的父子情颇有相似之处,但主题还是围绕宇宙、空间、时间等物理学问题展开。一言以蔽之。对技术的强调始终还是大于其情感诉求。从这一点上来说,《流浪地球》还是比《星际穿越》“软”了一些。
  近年来,刘慈欣等中国科幻文学作家已经在所属的领域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也意味着可供改编的文本数量并不少,但电影创作者是否具备足够的科学素养,仍是决定改编是否成功的关键。《流浪地球》的走红,至少证明我国影视业在相关制作技术上已经达到了一流水平。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科幻电影的春天就要来了。
26#
 忧忧我 发表于: 2019-2-7 16:08:00|只看该作者

作家刘慈欣:《流浪地球》75%特效是国内团队做的

源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原标题 刘慈欣:《流浪地球》75%特效是国内团队做的
  春节假期,燃爆朋友圈的科幻大片《流浪地球》,你看了吗?
  《流浪地球》讲述了在未来,太阳即将膨胀为红巨星会毁灭太阳系内所有行星,人类启动“流浪地球计划”,在地表建起无数台行星发动机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寻找新家园,人类进入漫长而黑暗的集体大逃亡的故事。
  由郭帆执导的电影在小说基础上做了大幅改编,加入了一对父子携手化解地球危机、解开多年心结的故事。同时呈现了大量视觉奇观,包括末日冰封的上海和空间站救援。
  据川报观察微信公众号消息,2月6日大年初二,电话那头除了刘慈欣不时的剧烈咳嗽,背景音中再无一丝声响。这位国内首获“雨果奖”的知名科幻作家以一贯平静甚至有些轻柔的语调告诉记者,过年自己都在山西家里“宅着”,没有跟着电影剧组“跑宣传”。
  这并不影响他再次成为热门话题。大年初一,两部源于他作品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接连上映。被网友亲切称为“大刘”的刘慈欣会怎么评价这两部电影?又怎么看当前科幻产业发展?
  谈电影:《流浪地球》特效75%是国内团队做的 “颠覆式”改编没关系,只要电影好看
  大刘说他已经看了《流浪地球》,准备去电影院看《疯狂的外星人》。
  两年前,记者就曾和大刘聊过包括《流浪地球》在内的电影改编。当时他以一贯直言的风格说,不要对国内首个大制作科幻电影有太多期待,“美国从上世纪初开始拍科幻电影,拍了100多年,真正有水准的作品两只手都数得出来。”

现在怎么评价《流浪地球》?
  大刘的第一句话是,“这个确实和我想象不一样。”他说想象中这种质量的大制作电影,至少还得几年后才能出现,“《流浪地球》很成功,各方面都成功。第一次就有这样水平,当然是好事。”
  大刘特别提到片中壮丽的特效,75%都是国内团队做的,“外国团队只参与了一小部分,主要还是国内团队努力的成果。”在他看来这意味着国内科幻电影团队的成熟,“毕竟电影本身从创意、剧本到整体规划都得中方团队决定。这些事情再多外国团队来都没用,因为要你来告诉别人该做什么。”
  《疯狂的外星人》大刘虽然没看,但也听到一些报道──和电影灵感源头、大刘作品《乡村教师》相比,前者在剧情上做了颠覆。不少网友认为,都看不出和大刘作品有什么关系。
  对颠覆式改编,会生气吗?“完全没有。”大刘说,《疯狂的外星人》基本应算是导演宁浩的原创,可能故事内核──普通人遇到外星人上有些痕迹,“电影和文学作品的受众是不一样的,改编并没有什么。只要电影好看,怎么改都行。”
  未来还会有其他大刘作品改编的电影上映?
  根据公开信息,至少还有3部电影计划,包括《微纪元》《超新星纪元》《三体》,“我真不知道还有哪些在拍,也许有,只是我不知道而已。”
  大刘说,目前卖出电影改编版权的只是作品中极小一部分,“大概5、6部吧”。
  谈科幻产业:这部电影的成功将带动科幻影视产业发展,科幻文学不一定受益
  《流浪地球》上映首日票房就突破2亿元,不少业内人士都把它视作中国科幻产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大刘在一次活动中提到这部电影标志着“中国科幻起航了”,“更准确的说,是中国科幻电影起航了。”
  大刘说这部电影的成功,可能只能带动科幻影视产业发展,为资本提供投资信心的佐证。至于对整个科幻产业(包括文学、游戏、游乐园及其他衍生品等)的影响还不好说。
  对科幻电影,大刘始终保持了乐观态度,“中国科幻影视产业有很好环境。”
  这不仅是指市场。根据南方科技大学课题组发布的《2018中国科幻产业报告》,去年上半年中国科幻产业产值已经接近100亿元,其中科幻电影票房占比超过95%,只是绝大部分为外国科幻电影。国产科幻大片正好填补了空白。
  更重要的是,大刘认为整个中国社会环境就有利于科幻电影的出现──科幻文学体裁就是描述充满变化的时代、描述充满希望的未来。这些符合中国快速现代化的时代特质,让科幻影视题材有很好的“温床”。
  对于自己“老本行”科幻文学,大刘坦言“前景还是不太明朗”。他说从美国和欧洲经验看,科幻电影繁荣没有带动科幻文学的繁荣,相反美国科幻文学还是衰落状态,“电影有自己原创,大部分(电影)并不需要科幻文学来提供内容。”他提到《星球大战》等知名科幻电影均是如此。
  他特别谈到拥有《科幻世界》等科幻文学产业项目的成都,“我不太清楚成都科幻产业具体情况,但如果寄希望于科幻影视的火热,来带动科幻文学发展,这不一定行。”
  结束谈话前,大刘也聊到了他的下一步,“我应该可能还会涉足其他产业,包括游戏。”大刘说,但目前还没有具体项目,自己也还没找到特别有兴趣的领域。
  《流浪地球》春节热映 国产科幻大片时代到来?
25#
 噼里啪啦 发表于: 2019-2-7 14:06:00|只看该作者

《流浪地球》 中国科幻片的种子终于发芽

源自:新京报
《流浪地球》中国科幻片的种子终于发芽
  剧组成员90%“纯国产”,都是国内团队,绘制3000多张概念图,新京报专访主创聊幕后故事
  《流浪地球》中国科幻片的种子终于发芽
  《流浪地球》
  80分
  观影时间:2月5日
  观影地点:百老汇影城国瑞城店
  观影人数:15
  由郭帆执导,吴京特别出演,屈楚萧、李光洁、吴孟达、赵今麦领衔主演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已于2月5日大年初一全国上映,该片改编自刘慈欣的同名科幻小说,讲述了太阳急速衰老膨胀,地球面临绝境,人类为了自救开启“流浪地球”计划,在太空寻找新家园。
  《流浪地球》算是华语片第一部硬核科幻作品,郭帆导演透露,拍摄科幻片的种子早在五年前就已经埋下了。2014年电影局派郭帆等几位青年导演去美国学习,了解了中美之间电影工业的差距。几年之后,一同去美国的肖央拍摄了第二部长片《天气预爆》,宁浩导演的《疯狂的外星人》也于大年初一上映,路阳正在拍摄《刺杀小说家》,陈思诚正在开发他的品牌《唐人街探案》系列,“这几个导演回来其实都是在做工业化的探索,”郭帆觉得美国之行给每个人心里都埋下了一颗种子。五年之后,让郭帆自豪的是,这颗种子终于发芽,《流浪地球》按人数来算,90%都是国内团队,按照特效来说,四分之三是国内团队,剩下的是德国和韩国团队,算是一部纯国产电影。新京报记者专访导演郭帆和主演屈楚萧,聊这部科幻电影创作的幕后故事。
  世界观 做了3000多张概念图
  拍摄一部科幻片之前,要先构建一个世界观,这是特别庞大的工程。郭帆导演透露,要先找到世界观构建的脉络,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两方面去细分,把人类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重新再梳理一遍,还要查一些历史资料去看怎么设置。地球离开太阳越来越远发生的外部变化,包括温度、板块、海洋的洋流会有什么变化?以及它冻结之后的变化,地球停转之后海水会上升多少米?这些都需要考虑进去。然后再往外一层是普通的世界观,天体之间的关系,地球跟月球、木星、火星的关系。地球如何经过小型的柯伊伯带,“虽然我们现在远远没涉及这个点,其实我们已经把柯伊伯带以外的都考虑过。”仅仅靠文字还不行,还要统一把这些脑海中的构想画出来,在郭帆看来,“因为每个人脑补的空间不一样,最难的就是把想象的世界具象化,我们做了大概3000多张概念图。”
  太空戏 吊威亚与CG相结合
  涉及太空题材的影片,都必须要解决演员在“失重”状态下的拍摄难题。《流浪地球》中有一场吴京饰演的航天员在外太空的失重戏,导演郭帆说,这场戏是实拍与CG合成的,基本上观众看到的吴京在外太空漂浮的动态部分都是实拍的,这主要通过吊威亚来完成。工作人员要在吴京的腰部装一个圆形的环,绑上威亚,当威亚拉起来的时候,这个环是可以360度旋转的。“如果仅仅是一个正常的威亚,吴京有足够的经验去克服这些,但是吴京身上还穿着重约六七十斤的宇航服,”郭帆导演说,那个衣服从各个地方都会卡住身体,特别不舒服,就像医院里的束缚衣,穿上它再去吊威压是一件特别痛苦的事儿。
  关于CG部分,主要是用在一些大全景中,用实拍的人物作为参考,再用全CG的模型去替换,因为是大全景几乎看不清楚角色的脸,所以观众分辨不出来。包括空间站里撞击的戏,大幅度旋转的戏,导演同样是先实拍,拍完之后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参考,之后再用CG技术去合成,光线的匹配度和整个场景会很贴合。郭帆导演说,真正难做的是我们熟悉的环境,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来哪儿假,“空间站做的时候相对会容易,因为观众不熟悉空间站和光源。”
  新课题 国内无科幻片经验可循
  因为是第一次尝试这种硬核科幻片,导演郭帆在拍摄过程中对于有些部门都不知道如何去命名,剧组从德国进口了六支液压杆,上面是作为平台用的,“我不知道中文怎么叫它,反正是电控的gimbal平台。”为了让电影中救援小分队驾驶的运输车产生晃动的感觉,但又显得真实,要把整辆车搭在一个平台上,但是平台承重有限,运输车就用泡沫来做,因为泡沫比较轻,没有支撑力,还要找比较轻的铝制材料把车包裹起来,但就是这个运输车却把剧组难坏了,“返工了好几次,都是因为我们没有经验。我们还要考虑演员上多少人是安全的?包括真正运转的时候,周边的安全怎么设置?”摆在郭帆和团队面前的全是新课题。
  无线网络使用也是一个新课题,在棚里拍摄的时候几乎每个部门都会使用无线,包括摄影部门通话的耳机、无线跟焦器,控制所有屏幕的UI屏是用无线,演员身上的灯也是无线,现场有无数个无线发射源在相互“打架”。演员穿的外骨骼装甲有一个环状灯,它本来应该是一个颜色,结果经常会变成彩虹色闪动,像霓虹灯一样。而这又控制不了,因为这是在新西兰做的整套电路系统,国内没有通信号,也找不到可替换的,最后只能拆掉全部换成国产的,包括演员手臂上的一些屏幕,里面其实是放一部手机,这手机型号国内都买不到,这都让剧组特别崩溃。

▲ 主创访谈
  新京报:电影的故事发生在春节期间,是为了迎合春节档吗?
  导演郭帆:也不是,我们在2016年上半年,开始写剧本的时候就设计以春节为背景了。因为科幻片会给别人一种冰冷的感觉,特别是它的外部环境和地下城的设置,会让很多观众不熟悉这个地方。我们是想在观众不熟悉的情况下,寻找一些让观众觉得有亲切感、熟悉的东西。春节是特别好的一个载体,能够把大家凝聚在一起。
  新京报:《流浪地球》算是国产第一部硬核科幻片,政府部门有没有一些扶持政策?
  郭帆:从局里到部里对我们都有挺大的帮助,还有挺高的认可。局里给我们颁发的是2019年001的龙标,其实就是代表一种认可,也是对我们莫大的鼓励。
  新京报:片中你们穿的那件防护服是什么感受?
  主演屈楚萧:我就想等片子上映之后好好跟人说一下这衣服有多难受,但我现在觉得真没什么可说,因为说得再生动,你也体会不到那种感觉,反而很矫情。这衣服是全身连体的,很厚也不透气,全身上下就袖子这有个口,还要有一个密封的手套。当你呼吸的时候,身上气体以及液体混合的一股热气就从下往上流到头盔,这个奇怪的味道就在身体各个位置循环。衣服和手套都是做旧的,洗不了,有味道,只能每天消完毒之后放到太阳底下晾一晾。导演休息的时候睡觉,我们就会把手套摘了,放在他鼻子面前晃一晃,他立马就清醒了。
  采写/新京报记者 滕朝
24#
 帮5买 发表于: 2019-2-7 13:46:00|只看该作者

当《流浪地球》冲过2亿:中国的科幻大片为什么来得这么晚?

源自:36氪
  更快更深刻洞察互联网商业
  ━━━━━━
  唯一不可阻挡的是时间,它无声地切开坚硬和柔软的一切。
  文|特约作者 衍衡
  己亥年大年初一,共有8部电影上映。一天之内,票房突破14亿,宁浩的《疯狂的外星人》更是破纪录地刷新了单日票房4亿的影史新纪录。与之相比,《流浪地球》的两亿票房不算耀眼。但在豆瓣评分上,该片首日开分站稳在8分以上,延续了此前点映的高口碑,有可能跑出比去年《红海》更漂亮的曲线。
  从科幻圈到电影业界,再到观众,给予该片的高评价里,其实包括了一定程度的宽容与鼓励。自《三体》以来,中国电影市场一直盼望着所谓的科幻元年真正启航,只可惜《三体》始终没有拔得头筹,于是《流浪地球》就承载了几乎全部的寄托。
  中国的科幻电影在过去并非一片空白,不过在科幻大片的意义上,在能够与好莱坞科幻电影有可比性的范畴里,《流浪地球》是中国电影的第一部──正因苦盼良久,也才有了喜出望外后的溢美之词。
为什么我们需要科幻电影</p>
  关于中国的科幻电影,普遍认为起于1980年的《珊瑚岛上的死光》,该片改编自童恩正的同名小说,那一年我国第一枚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沉寂了许久的中国科幻文学在1980年迎来了一次春天式的爆发,叶永烈、童恩正、郑文光这些中国科幻小说作家成为当时文学界的新偶像,他们也为当时的中国电影界开掘出了一片崭新题材的沃土。
《珊瑚岛上的死光》剧照
  但其后科幻文学的式微,令中国的科幻电影始终未能成气候。在科幻文学、科幻电影沉默的数十年时间里,我国航空航天的突破一直在继续──
  1992年,我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实验飞船神舟一号发射升空;
  2003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标志着中国成为继前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2007年,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中国人有了自己的全月球影像图;
  2011年,天宫一号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已经拥有建立初步空间站的能力;
  2017年,天舟一号进入太空,这是我国自主研制的首艘货运飞船;
  2018年,嫦娥四号刚刚完成登陆月球背面,并拍下第一张月球背面全景图。
  在这四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的太空探索的步伐始终向前,但遗憾的是科幻电影却没有同步“反哺”中国航天事业。流行文化在航天科技发展中的缺席,看似“无伤大体”,但其实让大众失去了一条与“高精尖”之间的生活纽带,也失去了借助流行文化“仰望星空”的视野──过于切近的焦虑及导致的短视,与对浩瀚宇宙和不可知的未来缺乏兴趣不无关系。

  以科幻电影而言,无论是《2001太空漫游》,还是《异形》系列,抑或是《星球大战》系列,都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前后美苏太空争霸期间成为经典──美国在航天科技方面的不断突破赋予了科幻电影不断的创新想象,而科幻电影在大众领域的流行又鼓励了青少年投身于航天事业──与NASA(美国航空航天局)有关的太空夏令营如今也成为了很多中国青少年出国短期游学的首选。
《2001太空漫游》
  此外,科幻文学和科幻电影为西方大众插上的想象力翅膀,也让他们能够在更宏阔、更辽远的视域下审视人类的一系列终极命题──尽管这不并直接带来物质上的富足,但关于人类文明延续的思考得以在民间引来更大的回响。
做科幻电影有多难拍
  为什么过去近40年里,中国的航天事业一直向前,电影市场上却始终没有一部说得出名号的国产科幻大片?
  科幻大片的制作工艺可以归入重视效电影的范畴。所谓重视效,简单地说就是影片的视效镜头、视效制作的体量占整个制作体量较重,通常科幻、魔幻、奇幻电影都是重视效电影。《流浪地球》视效镜头2000多个,占总镜头量超90%。
  而关于科幻元年的讨论,相信不止是科幻迷、电影人,普通观众这两三年的时间里都已经被念叨得失去信心。《三体》是最为人所知的一次出师未捷,其实行业里还有很多在大众视野之外的失败。有些项目几度定档却仍然迟迟不能上映,背后多是遇到了濒临失败的险境。比如拍完的电影素材全部丢失,比如不同的后期公司带来的素材不兼容,甚至是文件分类署名标注版本等问题带来的后期视效制作一团乱麻──这些在行业里仍在真实地发生着。
  《流浪地球》也是一次又一次地从鬼门关里闯过。业界里关于其超支超期的各种传闻和所有的流言蜚语,很多并非恶意,而是行业共同的失败经验使然的想象。重视效电影之难,科幻电影之难,足见一斑。

  譬如说,《流浪地球》导演组很早就知道需要一个副导演去负责UI(User Interface/用户界面,简单地理解就是负责电影里出现的所有屏幕上显示内容)的现场拍摄实现,却没想到这里的技术难题是如此复杂和繁重,实际需要的是一个部门。
通常好莱坞拍UI都是通过贴绿(拍摄时在屏幕显示位置贴绿布)的手段解决,这样会给现场拍摄省去很大麻烦。但在导演郭帆看来,贴绿在效果上就会失去演员接近屏幕时脸上会出现的面光、手指按在屏幕上留下的指纹等这些真实的细节──对于后期工作来说,完成这些细节未尝不是另一种难度。而且对于缺少科幻电影表演经验的演员们来说,现场有更多真实的互动,表演上也能更合情合理,对导演来说其实也会让拍摄时有更多的把握。
  可由此带来的麻烦是,拍摄现场的几十个屏幕必须有真的内容去显示,并与演员形成准确的互动。以片中主角刘启的运载车为例,这台车上有二十多个屏幕。
  “主角上车要插卡启动。之前屏幕是黑的,插卡后所有屏幕都会点亮。显示运载车的车速、油量、水温、运行状态、导航系统、驾驶员信息等。这些内容在每场戏、每个镜头中可能都不一样。我给导演提了一个建议,就是希望运载车里的所有屏幕是有节奏、有顺序地点亮。导演采纳了这个建议,但是这个实现其实是非常麻烦的。一个技术方面的原因是运载车的大屏幕是由两台电脑连着线,又分给三个工作人员来控制。如果说要屏幕有节奏地点亮,比方说每隔一秒钟点亮一个,就必须精确计算每个屏幕要留几秒钟的黑场。假设要这些屏幕同时play,想要看到一秒钟亮一个,那就要使每个视频文件前面的黑场一个比一个多一秒,才能看到一个一个地点亮。不仅如此,由于鼠标只有一个,不可能同时点20多个play,所以鼠标点第一个和第二个之间也是有间隔的,人工操控的间隔算成两秒。这个两秒和黑场的一秒配合在一起,其中的数学题是非常复杂的,何况还要把二十多个屏分配给三个操控人员。”
  “人物在车里说话,危机来了就必须逃命,同时要求屏幕上的信息要有相应非常即时的变化。有时候,演员的操作还需要和整辆车产生交互,实现方法就是人站在监视棚里边盯着监视器,看到演员的表演快到位置了,通过对讲机cue(提示)组员按照彩排操作。
  “这简直太可怕了,一个疏忽就变成了穿帮镜头。每个cue点都需要事先练习很多遍。有时没有cue好的话,车里演员都换挡了,转速却一点变化没有,或者干脆变早了,心里头恨不得急到去撞墙,不过还得保持表面沉着冷静,继续cue下去,把这一条拍完。”(《流浪地球》副导演柯珂,引自《<流浪地球>电影制作手记》)。
  所有这些影片上只持续两三秒的镜头背后很多都是制作上的“陷阱”,导演组、摄影、美术、道具(包括特殊道具)、视效部门每一个团队都在几乎没有经验的前提下摔坑然后填坑,稍有不慎,或是变成“五毛特效”,或是拖累拍摄进度甚至让项目变成噩梦。

  “我们把现场分成三个阶段:困难—地狱—骨灰,就像是游戏通关挑战。大部分的导演组成员拍完以后都有了类似战后创伤(PTSD)的症状。我在(杀青)回家一两周后每天的梦里都是在现场喊‘×××不在’‘大力胶在哪儿’‘机器组在哪儿’。这种情况大家至少过了一两个月才有所缓解。”(《流浪地球》第一副导演周易,引自《<流浪地球>电影制作手记》)
《流浪地球》剧照
  如果把重视效电影的生产看做是科研意义上的攻关,或许能更好地理解这其中难以想象的困阻和艰险。
  在春节档另一部科幻包装下的喜剧电影《疯狂的外星人》里,导演宁浩过去五年为实现科幻亦是没少吃苦头,“要维持它的质量,为此就得付出成倍或者就数倍的精力、时间。所以这个项目我弄了那么长时间,5年的时间,技术层面的研究超越了创作层面。”
  无意放马后炮,因为此前没人有经验能判断这么高难度、高风险的《流浪地球》在一个年轻导演的手上可以成功。一直到上映前,郭帆和制片人龚格尔对外经常表达的一句话还是“争做枝头花,甘当桥下骨”。
  事实上,《流浪地球》的视效绝谈不上惊艳,创作者们也在项目伊始便清醒地规避了中国视效工业所暂时不能企及的一些技术麻烦,同时在很早就开始在改编上下大功夫,把着力点放在了故事的情感基础。
  电影中,刘培强与刘启是一种典型的疏离又父爱如山的父子关系。而韩子昂与刘启是祖孙俩,其实是另一种父子关系,特别是在刘启长期缺失父亲的情况下,韩子昂代替了父亲也成为了父亲。这种人物关系设置,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让观众有更大的可能性去相信这一想象时空里发生的故事。
  第一次,中国人在民族意义上成为了一部科幻电影的主角,这里有鸡血意义上的了不起──“中国人拯救地球”,也有工业意义上的里程碑──中国电影人几乎完全自主地完成了一部重视效级别的科幻电影。
  对国产科幻电影来说,这是个不错的开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26 05:47, Processed in 0.156000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