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查看: 6316|回复: 2
 大惊失色 发表于: 2018-7-30 11:01:00|显示全部楼层|阅读模式

[科学家] 千人送林祥棣院士最后一程 他的严谨豁达深深影响了一批年轻人

 [复制链接]
西南科技大学首任校长林祥棣院士逝世 享年84岁
源自:封面新闻
GuyX-hfxsxzh8974210.jpg
  7月30日,记者从西南科技大学获悉,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科技大学原校长林祥棣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8年7月29日凌晨2时15分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与世长辞,享年84岁。遗体告别仪式定于2018年7月31日(星期二)上午9:00时在成都市东郊殡仪馆(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街办大安桥村6组)举行。
  据西科大官网消息,林祥棣院士生于1934年2月,江苏南通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5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先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中科院成都分院院长等职,1993年当选为中共十四大代表,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12月至2004年10月任西南科技大学首任校长,2004年10月至今任西南科技大学名誉校长。
  林祥棣院士是我国光学和光电跟踪测量系统工程研究的主要开拓者之一,知名的光学技术与仪器工程专家和学科带头人,领导和参与了多项国家重大光电工程的研制,上世纪九十年代提出和组织开展微光学研究,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次,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二等和三等奖6次,光华科技二等奖1次。
  林祥棣院士担任校长期间牵头制定了西南科技大学首个“十年发展规划”,进一步深化了学校产学研联合办学特色,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取得了快速发展,新校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林祥棣院士以高尚的个人品格、长远的战略眼光、务实的工作作风为学校“共建与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的特色发展之路奠定了良好基础,为学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科学理性、开放包容、彰显卓越”的办学理念形成和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为西南科技大学的发展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林祥棣院士把毕生的心血奉献给了党的教育事业和科技事业,为光电和科教战线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他的逝世是学校的巨大损失,也是国家教育事业和科技事业的重大损失。遗体告别仪式定于2018年7月31日(星期二)上午9:00时在成都市东郊殡仪馆(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街办大安桥村6组)举行。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大惊失色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大惊失色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大惊失色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大惊失色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大惊失色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大惊失色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碾铁路 发表于: 2018-8-2 08:54:00|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千人送林祥棣院士最后一程 他的严谨豁达深深影响了一批年轻人

源自:封面新闻
⊙记者:杨晓蓓/摄影报道

  我国光学与光电跟踪测量工程研究开拓者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第一代光学跟踪测量系统“150-1”工程核心成员,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原副所长、西南科技大学首任校长、中科院成都分院原院长林祥棣因病医治无效,于2018年7月29日与世长辞,享年84岁。
  7月31日,林祥棣院士的遗体告别仪式在成都市东郊殡仪馆举行。全国40位院士敬献花篮,上千人赶来送林老最后一程。
02tN-hhacrce9348596.jpg
上千人赶来送林老最后一程。

他治学严谨 从不轻易“判合格”
  31日上午九点,悼念林院士的吊唁大厅整整齐齐排了上千人,两旁的花圈层层叠叠,林祥棣的遗体被百合花簇拥着,正面是耀眼的红色党徽。
  以报国为民献身不惜弹劳一世,得尽瘁鞠躬舍死尚流功绩千秋。伴随着此起彼伏的抽泣声,林老的亲朋、同事、学生陆陆续续缓步向前,向这位为祖国光电事业鞠躬尽瘁的科学家深深鞠躬。
  林院士的离世令四川大学一位黄姓老师深感悲痛。林祥棣2005年被被聘为四川大学物理学院光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同年又被聘为四川大学国防科技研究院院长。共事的十余年中,林院士一直极力推动高校科研发展,“那时他已经七十多岁,只要有老师提出了科研方面的好点子,他便一头扎进实验室,一待就是半天。”
ACE1-fzrwiaz9926904.jpg
答辩会现场,罗德卉(左四)与林祥棣(左五)合影。
  代表浙江大学四川校友会前来的罗德卉,是1992届中科院与浙江大学联合培养的光学仪器系研究生。26年前,林祥棣就是她毕业答辩委员会主席。“毕业答辩不合格,基本都是‘掉’到了林老的‘坑儿’里,得打磨半年再重新答辩。”答辩当天,罗德卉“不走运”碰到林老把关,内心万分紧张,“连我的导师都千叮呤万嘱咐,一定要超长发挥。”所幸经过两三个小时陈述后,她顺利通过答辩。罗德卉说,这份“高要求”让正处在毕业时期的她深受震动,在后来从事光通信研究,甚至到带团队时期,她频频想到老先生的严谨态度。
  听罢罗德卉的经历,光电所所长办公室成员、林院士秘书武宏亮频频点头。林祥棣院士后期担任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组织的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评审组组长,负责成果初选后的第二轮审核。“林老就是在那时频繁赴京,一待就是大半个月,保持着川航飞行里程排名第一的纪录。但递上来的成果报告很多都被他‘打’回去。”武宏亮称,林老那略带江浙口音的“点死穴”,常常一句话就让陈述人愣在原地。但材料补充修改好、经得起反复推敲后,也是能顺利通过。
  更让他记忆深刻的是,一次林老请他将打印机的电子说明书打印出来,“非常厚一摞。”武宏亮用拇指和食指比划出一段距离。老人看完后只说了一句:其中有一页印重复了。“他思维非常敏锐,能一眼看出毛病,同时绝不允许自己犯错。”

他亲切豁达 爱科技更爱手机
  26年前,罗德卉的硕士答辩在林老的签字后顺利通过,她激动地快要蹦下讲台。就在这时,林老站起身,笑着招呼:“小罗,过来一起合个影。”还把她“安排”在自己身旁,罗德卉的导师反倒在照片的最右侧。这张五寸照片早没了底片,但被她珍藏在相册至今。
  对光电所的一帮年轻同事来说,林老就像他们的远房亲戚,相处8年,工作和生活的界限早就模糊了。
xWhb-fzrwiaz9926906.jpg
林祥棣院士
  林祥棣曾告诉武宏亮,自己得了13种病,但他从不抱怨。到华西医院住院需要填一张调查表,老人一边填写一边念念有词:“你有烦恼吗?有什么烦恼哟!你有朋友吗?这么小个格格,咋可能装得下我的朋友嘛!”同事们来看他,他从不诉苦,反而对科研的进展更关心。
  更让他着迷的,是大大小小的电子设备。“有一次,他让我们帮他去数码广场买一款打印机,去了发现还没上市,才知道是林老在网上搜到的。”除了喜欢一根接一根抽烟,他不断买手机也是家人的一大烦恼。据同事们回忆,林老出门常备三部手机,手里攥的,永远是时下最新的机型,“比我们年轻人都用得好。”一次同事探访他,向他“炫耀”一部当时最新款的手机,已经下不了床的林院士眼睛发光,赶忙接过来“上手”体验一番,甚至连上音箱、耳机听他最爱的席琳·迪翁,“如果当时还能走,他一定下楼买手机去了。”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丢不下 发表于: 2018-7-31 09:24:00|显示全部楼层

西南科大首任校长林祥棣院士逝世

源自:华西都市报
A1LS-hhacrcc9157896.jpg
林祥棣院士。
  林祥棣1934年出生于江苏南通,于195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光学仪器专业,此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工作(以下简称“长春光机所”)。1972年,林祥棣从长春来到位于四川大邑县的深山山沟,参与组建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简称“光电所”)。四十多年来,林祥棣院士从事的光学和光电跟踪测量技术系统研究取得重大成果,其指导的低温光学技术研究,达到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次,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二等和三等奖6次,光华科技二等奖1次。而作为原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院长、西南科技大学首任校长,以及四川大学国防科技研究院院长,他还培养了一大批光学与光电跟踪技术的优秀人才。
  7月29日,林祥棣院士治丧委员会发布讣告,中国工程院院士林祥棣于2018年7月29日凌晨2时15分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与世长辞,享年84岁。

搞科研
为了研究常“开夜车”
患病后数次赴京建言献策

  7月30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在中科院成都分院,见到原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所长张礼堂。说起共事62年的老同志离世,87岁的老人缓缓摇了摇头:“早了点。”
  张礼堂和林祥棣几乎同时到长春光机所工作,又一同来川,作为当时的光电所革委会科技组的负责人。从那时开始,科技组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光电跟踪测量技术,“火箭发射后,我们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测量手段,评估实际发射轨迹和理论轨迹的偏差大小,并不断缩小差距。”由于国外对相关技术对我国进行严密封锁,必须经过科研人员的大量试验和摸索才能出成果。
  那时,光电所还在距离大邑县22公里的一个山沟里。“整日见不到太阳”的潮湿,让不少来自北方的研究员生了病。尽管条件艰苦,林祥棣常常和研究员们日夜奋战,“忙的时候连续通宵‘开夜车’。”经过20多年的探索,他们和同事组织研制的设备,在国家级项目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1997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后,林祥棣的生活忙碌了许多。林祥棣经常到北京出差,原中科院成都分院书记刘建纪曾调侃林祥棣“去北京的频率,比光电所同事去春熙路还多”。甚至在2016年查出患病后,老人也数次独自赴京为国防事业建言献策。

当校长
首任西南科大校长
推动学校跨越发展的关键人物

  1999年的一天,刘建纪接到四川省委组织部电话,“西南工学院要和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立西南科技大学,让我推荐一位懂技术科学的、有威望的学者出任校长。”刘建纪极力推荐:老林正好!
  林祥棣欣然接受。2000年起的四年,他频繁奔波在成绵两地。用原西南科大校长肖正学的话来说,林祥棣是推动学校跨越发展的关键人物。
  不少学校在合并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争执和矛盾,为了避免不愉快的事情发生,林校长提出“混合、磨合、融合”的要求,合并重组阶段没有发生任何不愉快的事情。
  而为了找准学校定位,林校长自己做了一个PPT。他从高校排名、社会评价等方面出发,收集整理了全国高校数据,通过比较分析,明确了学校定位,以及未来学校应发力的重点。西南科技大学信息学院副院长张华,向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介绍到,“PPT有好几十页,数据、文字都是林校长亲自整理完成,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这件事情,也给了学校老师很大的冲击。“那是我们第一次对学校定位有了清晰的认识,并且开始思考如何推动学校未来发展、提升教学质量。”

众人忆
开会疲劳时他会讲笑话
打字速度快不像老人

  “林校长和每位老师、学生相处都很随和,并没有领导架子。”肖正学回忆,平时在生活中,他开朗、风趣幽默,平易近人,更像是一个长者”。“我们开会偶尔会有疲劳或者气氛比较紧张的时候,他会给我们讲一些笑话来活跃气氛,经常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
  当然,他也是一个很“潮”的人。“林校长70多岁的时候,还一直坚持看新闻,并且很熟练地用微信和我们聊天。”张华说,“林校长喜欢用九宫格输入法,他打字的速度很快,一点也不像老人。”在张华眼中,林校长很前卫,老师们都惊讶他打字的速度,他却打趣道“打字可以活跃思维锻炼脑子”,甚至还自称“拇指一族”。
  从90年代初开始,刘建纪和林祥棣就是邻居。“那时我们分别住一单元、二单元‘背靠背’,到了2000年,我们是同层楼、门对门的‘两隔壁’。”平日里,老人们在楼下相遇,刘建纪经常看到林祥棣手里提着一两样小零食,有时,林祥棣也会到数码广场淘点电子配件。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杨晓蓓 见习记者:周丽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3-29 01:19, Processed in 0.078000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