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leikang|查看: 37107|回复: 100
[节气

屈原故里赛龙舟

 [复制链接]
41#
 大卫 发表于: 2016-6-17 11:31:00|只看该作者

端午历史人物不止屈原一个 缘何单单记住他

⊙作者:张建松 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因天人相应而立,孕人文精神而丰”。端午节是我国最古老的节日之一,如果将历史上所有与端午节有关的人物进行PK,屈原无疑是最终胜出者,成为历朝历代公认的“端午人物”。
  据上海民俗学专家徐华龙介绍,我国历史上推出的“端午人物”候选人主要有屈原、伍子胥、介子推、勾践、曹娥、陈临、周处、张天师、钟馗、黄巢、蚕神、农神、药王神等。经过民众长期筛选,影响最大的有三位:屈原、伍子胥和曹娥。这三位入围者都有感动历史的人生故事,都是在五月初五因水而逝,死后都被后人追思礼赞。
  屈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约于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宜昌市秭归县)。由于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同盟,没有成功,反被楚怀王逐出郢都,开始了流放生涯。楚襄王即位后,依旧宠信奸佞,再次将屈原革职放逐。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不忍再看到国破家亡、百姓流离颠沛的苦难,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于是选择以死明志,自投汨罗江而亡。
  伍子胥是春秋末期吴国名臣。他本是楚国人,其父伍奢曾担任楚平王的太傅,受谗言陷害,和伍子胥的哥哥伍尚一起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成为吴王阖闾的重臣。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协同孙武带兵攻入楚都,当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掘其墓,鞭尸三百下,以报父兄之仇。吴国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谋,成为诸侯一霸。伍子胥曾多次劝谏吴王夫差杀掉越王勾践,但夫差不听,反听信谗言,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伍子胥死后九年,吴国被越国偷袭所灭。
  曹娥是东汉时期的著名孝女,相传是浙江上虞人。她的父亲曹盱是当地有名巫师,能“抚节按歌,婆娑乐神。”东汉汉安二年(公元143年)五月五日,曹盱驾船在舜江中迎接“潮神”伍子胥,不幸因江流湍急,“为水所淹,不见其尸”。当时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找了十多天也没有结果。悲痛至极的曹娥投江自尽、以表孝心。数日后,有人看见曹娥背负着父亲的尸体浮出江面。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徐华龙分析说,这三位“端午人物”入围者的人生故事都很感人,但令人感动的原因各有不同。屈原是忧国忧民悲愤而死,伍子胥是被逼无奈而死,曹娥是为父亲尽孝而死。相比之下,人们更推崇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操。因为这种对国家对民族的“大爱”,是历朝历代公认的个人最崇高的理想情操,是伍子胥个人的恩怨情仇和曹娥对父亲的“小爱”所不能比拟的。
  屈原的最终胜出,还因为他有良好的公众形象、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以及政府的大力推崇。伍子胥“掘墓鞭尸”疯狂复仇行为,给自己留下了“一介武夫”的公众形象,引异国之军报私人之仇,也争议颇多,很难得到人们广泛尊重。十四岁的曹娥还是未成年人,虽然孝心可嘉,但投江行为并不值得提倡。
  相比之下,才华横溢的屈原是一位伟大诗人,曾创作《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著名诗篇,社会影响力巨大。他以高洁人格谱写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等千古名句,也给历史留下了“正直峻洁、刚正不阿、超凡脱俗、宁死不污、殉身理想、九死不悔”的良好公众形象。在元代,加封“楚大夫屈原为忠节清烈公”,更加提升了屈原的“人气”。
  “屈原的人格魅力符合儒家文化君子的基本理想。在数千年的文化哺育中,屈原的诗句被人们千古传颂,他的人生故事也融入端午的节日习俗中,共同参与铸造中华儿女的民族性格,并代表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走向亚洲、走向世界。迄今,东亚十多个国家都把端午节作为自己国家的传统节日,足见屈原这位‘端午人物’的社会影响之大。”徐华龙说。
原文标题:屈原为何能在历史“端午人物”PK中胜出?
40#
 泡泡老忍者 发表于: 2016-6-9 13:08:01|只看该作者

京味儿端午节:吃“五红五黄”辟邪 女子回娘家

源自:中国新闻网
原文标题:京味儿端午节:吃“五红五黄”辟邪 女子归宁

  中新网北京6月9日电(上官云)“樱桃桑葚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历来,端午节一直被认为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北京,不少端午习俗均既实用又有特色。地道的老北京人、北京民俗学会秘书长高巍在接受中新网(微信公众号:cns2012)记者采访时表示,老北京人端午习俗的重点还是搞好清洁卫生,除了吃粽子等应景食物外,还会吃“五红五黄”辟邪。女子在过端午时也比较受重视:小女孩会戴上石榴花儿、红绒花,已出嫁的女子则会归宁,享受娘家人的照顾。
资料图:可爱熊猫造型的香包。吕赟 摄

端午节小女孩戴石榴花 女子归宁
  端午节又叫“女儿节”。在老北京习俗中,家里有小女孩儿的,端午来临之际要将她们打扮得漂漂亮亮,戴石榴花、红绒花或者佩戴各色香包。
  这些香包相当精致,手巧的母亲能做出各种不同的造型,比如樱桃、葫芦,不一而足,里边装满有香味的草药,外面用五色丝线绣上各种图案,意在祛除疫病。
  “过去认为五月初五是‘恶月逢恶日’,不吉利,女孩子又特别容易受到损害。所以每逢端午,石榴花开得正好,给家里小姑娘带上,祈盼红红火火的颜色能够辟邪。”高巍提到,但等到了中午十二点,戴着的花儿要远远扔掉,寓意“扔灾”。
  端午节,已经出嫁的女儿也要回娘家,叫做“归宁”。高巍说,在北京尤其是旗人当中,姑娘出嫁后在娘家仍然具有很高的地位,端午节回娘家好好休息几天,也算是“避灾”的一种方式。
  家里的小男孩们则无法享受这些“优待”,最多是在耳朵眼、鼻孔等处抹上点儿雄黄驱除蚊虫,额头上用雄黄酒写上“王”字,倒也显得颇为威风。

注重清洁卫生、嬉游避灾
  夏天蚊蝇容易滋生,爱干净的老北京人将过端午节的重点之一放在了清洁卫生上。清早起床,人们在家里的角落撒上点儿石灰、雄黄,并在家里挂上钟馗像、菖蒲艾蒿等装饰门楣,代表把不好的东西拒之门外。
  无论贫富与否,到了端午节,每家几乎都会准备一些草药,浸泡在水中,全家人都沐浴解暑。讲究一些的人家,全家人会在闲暇时光去公园、河边等一些通风、开阔的地带,带上精致的吃食,嬉游避灾,一般就在北京的天坛、金鱼池等地。
  “端午时节,正是草木生长旺盛的时候,很多草药也在这个时候采摘、上市。”高巍说,过去北京有大大小小很多座药王庙,一般在草药市场或者草药种植地附近,比如现在的丰台一带,“药行的人会去庙里祭拜祈祷,逐渐形成了庙会,会有一些舞龙舞狮的酬神表演”。
资料图:北京后海小广场内,民俗表演区里“戏曲、叫卖、空竹、舞蹈、诗会”等以端午为题材的传统表演你方唱罢我登场。图为民间艺人表演牛骨数来宝。王志堃 摄

简单又颇有意趣的粽子与五毒饼
  老北京过端午,粽子与五毒饼是常见吃食。粽子馅料很简单,就是枣跟豆馅两类,其中又以枣儿为主。高巍回忆,过去凭粮本买东西的时候,端午前后有时会一口人分个一二斤的糯米、黏米,供人们包粽子应景。
  如果是枣馅,就先选出品相好的小枣,泡在清水里洗干净备用即可;豆馅基本都是自己做,首先选用上好的红小豆,煮熟碾碎,然后搁上点儿糖、桂花一类的东西,煮熟之后别提多么香甜可口。大伙儿还会把粽子送给街坊四邻,其乐融融。
  至于五毒饼,人们则大多去点心铺买。高巍说,那会儿最好的五毒饼就是酥皮点心,上头盖着红戳儿,有蝎子、蛤蟆、蜘蛛等“五毒”成员的造型,颇有意趣。
  “有些老辈儿人家,家里有传下来的‘五毒饼’模子,人家自己做。其实‘五毒饼’不拘是蒸还是烤,就是个应时当令的食品,先敬祖先、神佛,而后全家人享用,也算两全其美。”高巍笑着说。
  此外,老北京人还会在端午节吃“五红五黄”,表示辟邪。但何为“五红五黄”并没有一定之规,凑齐五种相同颜色的食物即可,比如刚上市的黄花鱼、摊鸡蛋都算在“五黄”内。而红烧肉则属“五红”之中,有钱人家吃红焖虾,最不济凉拌西红柿,图个吉利。
北京一家商超的粽子专柜。记者 王远征 摄 图片来源:新京报

莫让有益传统节俗渐行渐远
  在历年的传承过程中,几乎每个节日的习俗都会发生一些变化,老北京人的一些端午习俗也在渐渐远去。高巍认为,传统节日在今天应当有所创新,否则就会失去生命力,甚至可能被“洋节”冲击的七零八落。
  “很多节日都隐含先人智慧,比如端午节给孩子们涂雄黄、挂艾草,讲究饮食清淡,同时还有舞龙舞狮的表演,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结合起来,既提醒我们要顺应天时,又让节日富有文艺气息。”高巍说。
  近年来,不时有人感叹“洋节受热捧”等现象,高巍觉得,衡量节日生命力的标准就是百姓的参与度,“要让民众成为传统节日的主体,政府加以适当引导、多多给予支持,节俗才能正常运行起来”。
  “我们还可以将时代特点与传统节日结合。现在端午节恰好在高考前后,就可以尝试倡导做一些‘节节糕’谐音‘节节高’,或者粽子里放上五个小枣,代表‘五子登科’等。”高巍认为,传统节日都蕴含吉祥文化,“这样的闪光点开发多了,传统节日也显得有时尚感了”。 ●
39#
 西蜀教师 发表于: 2016-6-9 12:48:01|只看该作者

端午节到来:饮雄黄酒避五毒 民间有送瘟神仪式

源自:中国新闻网
原文标题:端午节到来:饮雄黄酒避五毒 民间有送瘟神仪式

  中新网北京6月9日电(上官云)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民俗学者王娟在接受中新网(微信公众号:cns)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民间端午节有沐兰汤、饮雄黄酒避五毒等丰富多彩的习俗,但南北方略有差异,“南方一些地区会举行送瘟神仪式以求祛除疾病,竞技类活动也比较多;北方过端午则以家庭范围为主”。

端午节别名众多 南北方习俗不尽相同
  有关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众多,其中以“纪念屈原说”影响较大,亦有“纪念介子推”、“纪念伍子胥”等说法。按照字面意思来讲,“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即为“初五”。同时,按照历法五月恰为“午”月,“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端午节别名很多,比如浴兰节、女儿节、诗人节等等。”王娟表示,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影响,各地过端午节的习俗也不尽相同,“北方以家庭为主,除了吃粽子外,重点在于给女孩过端午,如佩戴续命缕等物;南方则有‘赛龙舟’等竞技活动”。
  此外,端午节前后,炎热的夏季已经来临,受气候影响,蚊虫、疫病出现较多,南方气候潮湿,更是如此。王娟说,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南方有些地区会举行“送瘟神”仪式,表示把疾病送走。
  大概是出于类似目的,南方很多地区习惯在端午节“采艾以为人”,即用艾草、菖蒲等物制作成人形“以禳毒气”。王娟介绍,此举亦有祛病避邪、祈求平安的寓意,“相对而言,北方端午节习俗要比南方少很多”。
  在饮食方面,南方北方虽然都讲究吃粽子,但口味也并不统一。北方以甜粽为主,南方则有咸粽、肉粽等很多口味,花样相对较多。
  资料图:桂林汉服爱好者举办“端午雅集”活动,现场教学编织五彩绳。裴蕾 摄

古时官府为端午竞技提供彩头 民间饮雄黄酒避五毒
  历来,很多节日、节气民俗都包含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端午节也不例外。王娟说,古代官府十分支持民间过端午,甚至会为“龙舟竞渡”的活动提供奖品、彩头。
  “唐代过端午节,官府方面会将包好的粽子放置在一个小金盘中,粽子的个头要小,同时摆放在一个比较远的举例之外,参与竞技的人开始射箭,一箭射中者就可以得到金盘。”王娟笑着表示。
  民间的端午风俗更是多种多样,在“赛龙舟”、“挂艾草”、“沐兰汤”等民俗之中,颇有趣味的是“避五毒”。所谓“五毒”,一般指的是蛇、蝎子、蜈蚣、壁虎、蟾蜍,有些地方所指的“五毒”中也有蜈蚣,人们为了避开夏天五种毒虫的叮咬,想出了种种办法。
  “比如人们会在端午节这天把‘五毒’做成剪纸,贴在门窗、墙上,或者系在儿童手臂上;或者剪一个葫芦,同时把‘五毒’形象也剪在葫芦之上,表示用葫芦‘镇住’这‘五毒’。”王娟认为。
  在很多地方尤其江浙一带,人们还讲究饮雄黄酒“避五毒”。王娟说,这种酒也比较讲究,会用菖蒲、雄黄乃至朱砂等浸泡,饮用后祛除毒气,“从卫生角度讲,这些习俗在今天也有一定意义”。 ●
38#
 小姑凉可爱 发表于: 2016-6-9 11:28:00|只看该作者

人民日报:让端午唤醒文化记忆

源自:综合
原文标题:让端午唤醒文化记忆(人民论坛)

  粽香浓、雄黄烈;龙舟竞逐、吟诗折柳;插艾条、菖蒲辟邪,带铜钱、肚兜祈福……端午临近,这一中国节,再次激活历史传统、唤起文化记忆,塑造着一个民族共同的心灵认同。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端午节内涵丰富,从其各种别名中可见一斑。天中节、龙舟节、浴兰节、端阳节、诗人节……顾名可思义,岁时节点、人神祭祀、祈福纳祥、家庭人伦,是构成端午文化的多重景深。“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对诗人屈原的纪念,更让这个节日有了特殊而重要的地位。有人极而言之,“没有端午,何以中国”,正是因为端午富含中华文化基因,既是中国人文化身份的表达,更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文化财富。
  不过,就像很多传统节日一样,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端午也曾在“古今”和“中西”之间,一度失落。
  自“古今”而观之,高楼大厦的生活,远离了田野山林,难以采摘艾草、菖蒲;流动时代的人们,虽能买到粽子,却少了一大家子包粽煮粽食粽的其乐融融。自“中西”而观之,圣诞节、感恩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成了“闯入者”,其商业化、娱乐化、趣味性,对中国传统节日生态造成不少冲击。这样的“古今之变”“中西之惑”背后,是中国社会三千年未有之大转型,也是人类文明亘古未有之大交融。置身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大潮之中,基于农耕文明而形成的端午节俗,该如何融入现代人的生活场景?如若让端午传统持续失落,无疑会有损文化认同感、消散文化向心力。
  然而,中华文化却也正是在“古今”“中西”之间,获得了更大张力。文化恰似长河,既有大浪淘沙沉淀的河床,也有奔腾澎湃汇入的支脉,因而不舍昼夜、源远流长。外在环境越是变化,文化传统越需坚守,只有这样,传统方为传统──这是考验文化守成定力的重要维度。但传统也不是死水、不是静物,主动适应变化,创新表现方式,注入时代气质,传统方有生机也更具价值──这是考验文化应变创新能力的重要维度。
  端午文化,应该更可以在传承中别开生面。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正可为端午提供新的载体、创制新的手段、赋予新的内涵。比如,立足对屈原的纪念,发掘“诗人节”传统,读诗诵诗赛诗,重塑“诗如海”的端午;比如,借鉴电商营销模式,网上摘粽叶、自助配香包,实现“数字化”的端午;比如,顺应全球化大趋势,推动东亚国家共建共享端午文化,打造“走出去”的端午。在这些方面,政府、企业、媒体、社会都可大有作为。端午如是,整个中国的文化建设又何尝不是这样?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前提是文化自觉,关键是文化创新。传统节日,蕴藏着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描绘着一种文化的共同底色,是以文化创新形塑文化自信的最好抓手。从这个角度看,弘扬端午文化,正是为了塑造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打造最持久、最深沉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人民日报》(2016年06月08日 04 版)
37#
 大卫 发表于: 2016-6-9 10:31:03|只看该作者

藏趣:邮票上的端午节


源自:收藏网 编辑:周珉

  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决定,中国端午节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为传承、弘扬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2001年6月25日,即农历的五月初五端午节这一天,中国邮政发行《端午节》特种邮票,全套3枚。邮票图案以传统木板年画的技法,表现出端午节我国民间的各种习俗。
  第一枚“赛龙舟”,图案表现的是人们在锣鼓声中争先恐后奋力划桨,两条龙舟你追我赶的热烈场面,舟上插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彩旗,一派欢乐祥和景象;
  第二枚“包粽子”,图案是将端午节民俗事物挂在由象征福运的蝙蝠下方:除五颜六色的粽子外,还有各种辟邪除疾、福佑小儿的长命锁、长命封、香包和如意结,左右两侧并附插着有能杀菌消毒、驱除虫害的艾叶与蒿蒲的花瓶和寓意洁净祥瑞的荷花,将端午节的民风民俗集中表现在画面上;
  第三枚“避五毒”,图案是葫芦符驱五毒。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之时,要用各种方法以预防五毒之害。葫芦符驱五毒就是方法之一。画面上一只绘有虎头的葫芦符和宝剑,葫芦符上及四周绘有五种毒虫,象征五毒不侵。全套邮票图案色彩对比亮丽,装饰性强,画面简洁、醒目,节日的气氛一目了然。
  我国港澳台三地邮政也多次发行端午节邮票,由于地处沿海的特点,三地端午节邮票图案多为赛龙舟。1975年7月31日香港发行《香港节日》邮票,其中第三枚“端午节”,图案为七巧板拼成的龙舟;1985年6月22日(端午节)香港发行《端午节》邮票,全套4枚及小全张,以龙舟竞渡为图案,4枚邮票首尾相连,组成一幅完整的龙舟;1994年6月8日香港发行的《中国传统节日》邮票,其中第一枚“端午节”,图案以古人划龙舟作背景,前景为手持书卷的屈原,并印有“端阳竞渡”字样来点明主题;
  2001年6月25日(端午节)香港与澳大利亚邮政联合发行《龙舟竞渡》邮票,全套二枚,图案是齐头并进的2条龙舟;2012年5月22日香港发行《香港节日》特别邮票,其中第四枚“端午节”,图案中上下两个正六边形,上为龙舟头的特写,下为龙舟竞技的热烈场面;1987年5月29日澳门发行《端午节》邮票,全套二枚,图案分别为“龙舟龙头”与“龙舟竞渡”;1966年6月23日(端午节)台湾发行《民俗》邮票,其中第一枚为“龙舟竞渡”,图案为在蓝色的海面上两艘你追我赶的竞渡龙舟。
36#
 小姑凉可爱 发表于: 2016-6-8 19:48:02|只看该作者

图解:端午节不是为了纪念屈原

35#
 大卫 发表于: 2016-6-8 11:31:00|只看该作者

我们无处安放的传统文化:端午节传统习俗面临缩水

源自:法制网-法制日报
⊙作者:赵丽 王玉风

  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它完全改变了社会文化生态和生活方式。在这样的趋势下,它对于传统文化的冲击非常巨大。
  实现法治化保护是可持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目前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用好法律。运用法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要执行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还要考虑如何通过行政法、经济法等法律进行具体的保护。
  每一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在申报时都制定了保护规划,国家的法律规章也对这些项目的保护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些规划和规定执行得怎样,要建立一个评估制度,以自我评估为主,发布评估报告,接受社会监督。项目评定之后,保护传承得怎样,也需要动态监测。
  酱油浸糯米,花刀剪粽叶,香料腌着五花肉,一家人围着一盆盆原料裹粽子,用来裹粽子的线最好是棉质劳保手套拉出来的线;
  门前焚艾草,床头挂香囊,小孩儿额头粘点雄黄写王字,运河上还有赛龙舟。
  这是20岁的郭易程记忆中东北老家的端午节。然而,这样的端午节只能在他的记忆中,或者说所有的美好仅剩下粽子,“而且还是商场里商业化的粽子,再也不是一家人围坐一起洗粽叶、选绳子的过程了”。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按照传统习俗,在这一天,人们要赛龙舟、插艾草、吃粽子,进行多种多样的纪念活动。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端午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不过,记者走访发现,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端午节的种种传统习俗渐行渐远,这个节日所留下的仅仅是吃粽子这样简单的意味了。

留在记忆中的端午节
  今年端午节前夕,记者在新浪论坛、西电睿思等论坛征集各地不同的端午节民俗活动,在收到的近百条回复里,最多的就是吃粽子,其次是赛龙舟,少量回复提到了小时候挂香包、绑华华线、插柳枝艾草等。
  郭易程的童年是在东北的奶奶家度过的。在他的家乡,端午节叫五月节或五月五,“小时候如果不是上学学到屈原,实在是意识不到这个节日跟屈原的关系。因为没有大河,我们那没有赛龙舟,但其他习俗却很丰富。”郭易程向记者讲述了他记忆中的端午节:
  “端午节早上要早起,出门踩露水和采艾蒿。回家后,要用艾蒿水洗脸,然后把艾蒿晒起来,挂在门上。门上还要插挂小扫帚、小宝剑等一大堆东西。早上要吃粽子和鸡蛋,鸡蛋一定要吃两个,具体为什么我就不知道了。
  “手上和脖子上要系五彩线,也可以缠在手指上。第一场雨之后,要把五彩线剪断,丢到河里。
  “腰上要挂香包、小扫帚等一大堆饰品──一般来讲男性挂在腰上,女性也可把香包戴在脖子上。奶奶告诉我,香包是年轻女性做来送给情人的。在我奶奶的时代,男女还都要系大腰带。我问奶奶系过没有,奶奶表示她比较叛逆,不肯系腰带,因为嫌太紧。
  “大人还会给小孩子买风车、葫芦等彩色的吉祥物,小孩要拿在手上和挂在家里。
  “东北地区的粽子,在我小的时候只有大枣馅和无馅纯江米的,要蘸糖吃。粽子都是自己家包的,吃的时候最‘讨厌’的过程就是扒粽叶,因为米很黏,自己家做的粽子还很大,会沾满手还得洗……长大后学校里卖的全是肉粽,大概是超市做的不好,觉得味道很奇怪,所以更不愿意吃了。想来已经有很多年没有吃过粽子了,更不要说过端午。”
  不仅是在郭易程的老家,在老北京,端午节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节日。年近80岁、住在北京南城的赵福成大爷告诉记者,在这一天,人们要插艾草、吃粽子、喝雄黄酒,“在20年前,每到端午节,家家门上要插一把艾草,但现在都不知道上哪儿去买艾草了。以前过端午节还有绑五彩线的习俗,那时候都是自己做,可现在大家连买都不买,更别说自己做了”。
  说到五彩绳,赵福成叹了口气说:“前几天,孙子打电话给我,问有哪些端午节民俗产品,他想买一些送给外国友人。我告诉他用五彩绳编织的手镯、钥匙扣都很有意义,但孙子找了半天也没找到,最后还是在网上买的。”
  通过搜索,记者在淘宝网上找到五彩绳等端午节相关产品,并对店家进行了询问,有的称“现在已经没什么生意了,就算端午节卖的也一般,今年没什么生意”,有的称“也就是端午节卖的多一点,不过不是主要经营这些,还有别的饰品”。
  6月7日,记者在北京市朝阳区各大超市走访发现,端午节临近,超市里的粽子琳琅满目,各种口味的粽子摆满了超市的冰箱货柜,等待着买家。“每年都会搞活动卖粽子,其他的那些香包、五彩绳都不卖,因为买的人很少。”超市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记者在街边遇到一个卖薰衣草香包的中年人,他也只是介绍“可以放在厕所、厨房或者衣柜里可以防虫”。
  “端午节里特有的传统民俗味道越来越少了,现在几乎成了简单的粽子节。即便如此,现在的年轻人连粽子也不会包了,以前可是家家都要自己包粽子的。一些商家为了增加销量,大都在粽子的口味上做文章,粽子身上的民俗文化却没有了。”赵福成向记者抱怨。
  除了上述比较大众的习俗,各地还有端午节的地方性民俗。在北京上大学的程菲告诉记者,山东潍坊老家的习俗就是端午节看闺女,“这一天父母会买了礼品去出嫁的女儿家吃团圆饭,看看女儿在婆家过得好不好,但是现在这个习俗被一些人指责为‘倒孝’,这就让人很难理解。现在,还有一些家庭保持这个传统,有的早都不看了”。

与身份不符的“瘦身”
  “端午节是一个保护的节日,更像是古代的儿童节。”秦岭是大连市戏剧创作室副主任、研究员,曾担任大连市非遗评审专家,“端午节与其他传统节日欢乐吉祥、祈祥纳福的氛围有所不同,避邪是端午节的主题词。”
  秦岭说,在传统习俗里,因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端午节又叫“五月端”。五月是整个热天的开端,五毒蛇开始活跃,魑魅魍魉也会猖獗,这些都会给人特别是给无所顾忌又无抵抗能力的孩子带来灾难,所以这天要集中为孩子消灾防毒。
  这种说法和中华民族悠久的农耕文明息息相关。秦岭告诉记者,在平民百姓对生命健康尚缺乏科学的认识和把握时,平时尤其是某些节令避邪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民间一向注重端午节,虽然不强调节日的仪式性,但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却发自内心。
  于是,在端午节期间,用以避邪的手工饰品便风行起来。早在东汉时期,学者应劭撰写的《风物通》便记载了五彩绳的习俗,“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不可否认,端午节是一个意蕴独特的节日,既有热烈奔放的一面,也有凝重端庄的一面。划龙舟的热闹与祭祀屈原的凝重,使这一节日意蕴丰满,价值、影响不可低估。
  因此,端午节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为全民所共享;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其中就有不同寻常的价值。
  据悉,端午节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理由正是因其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由驱毒辟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主要有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龙舟竞渡、除五毒等。各种活动因地域差别而略有不同。端午节是蕴涵独特民族精神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对中国民俗生活有重大影响。
  但目前,端午节的“身份”,与其被“瘦身”为粽子节的现实有些不符。
  “端午节尤其是节日中的很多民俗被‘遗忘’,这种现象与不断加速的城市化进程有关系。作为农业社会的产物,端午节最初的形式、内容与农事活动密不可分。但随着农村人口大量进入城市,城市生活的高度现代化,农耕文明逐渐被工业文明取代。”在北京从事多年民俗文化研究的媒体人姚健对记者说,“城市中除了大厦就是街道,龙舟自然无处可划;城市建筑除了钢筋就是水泥,防盗门也没有缝隙可以插艾草、挂菖蒲。这样看来。吃粽子过端午节成为最便利、最快捷的方式。”

非遗短板需法治弥补
  为了更加有效地保护端午节等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我国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实施,意味着我国通过法律的方式确定了传统节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位,为保护传统节日提供了法律依据。从此,我们耳熟能详的传统节日不再只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的一个编码,而是真正成为法律调整的客体。可以相信,国家强制力的介入,能够将传统文化保护以法条形式呈现给社会大众。”姚健说。
  然而,多位受访专家也表示,在新形势下,包括端午节民俗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传承下去,仍面临一些问题。
  “首先,就是大环境的变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是我们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它完全改变了我们的社会文化生态和生活方式。在这样的趋势下,它对于传统文化的冲击是非常巨大的。像昆曲这样古老的剧种,如何在科技如此发达、信息交流如此快速、文化如此多样化的今天去吸引更多年轻的观众,这太难了。所以,我们需要营造和培育一个新的文化生态,这是根本,但这是需要时间的,不是短期内能够完成的。”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巡视员马盛德分析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胡文臻认为,实现法治化保护是可持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目前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用好法律。运用法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要执行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还要考虑如何通过行政法、经济法等法律进行具体的保护。
  “之所以要考虑行政法,是因为地方政府的非遗保护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政首长的意志,要规范这种行政行为,就涉及到行政法;另外,非遗与经济联系密切。如剪纸、皮影等,传承人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商品,流向市场;对于舞蹈等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通过表演也可以获得经济利益。所以,非遗保护也涉及经济法领域的问题。”胡文臻说,“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探索如何以经济法为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相关利益者追逐利益的行为难以通过其他某一部法律来解决,可以考虑探索以经济法作为各方利益行为的法律调整准则,用经济法调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经济属性。”
  此外,在马盛德看来,要进一步促进地方保护措施的落实,“我们建立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评估制度和监测体系,这是推动非遗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每一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在申报时都制定了保护规划,国家的法律规章也对这些项目的保护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些规划和规定执行得怎样,要建立一个评估制度,以自我评估为主,发布评估报告,接受社会监督。项目评定之后,保护传承得怎样,也需要动态监测”。
原文标题:端午节传统习俗面临“缩水”
34#
 远方的雁 发表于: 2016-6-6 21:08:00|只看该作者

[网络中国节]由屈原想到端午文化的传承

源自:综合
  我国的传统节日,都有独特的节日内蕴,即将到来的端午节也是如此。
  说到端午节,屈原是绝对绕不过去的人物。因为端午节的一些习俗,比如吃粽子,就和屈原直接有关。
  相传当年屈原看到楚国山河破碎,写下绝笔《怀沙》后抱石投江。百姓为了不让河中鱼虾吞噬屈子遗体,将饭团纷纷投入水中;又怕饭团被蛟龙所食,遂将其包裹起来。这就形成后来纪念屈原的端午节和节日包、食粽子的习惯。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习外交应对辞令。对内与怀王谋划商议国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可是,他的才能受到上官大夫的嫉妒,于是挑拨离间,而怀王亦不明察,结果“王怒而疏屈平”──从此疏远了屈原。
  事情至此,可能会有各种结局,比如“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在战国时期,自由迁徙恐怕也不是困难的事情。但屈原偏偏不是这样,“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即便怀才不遇、流放在外,仍然眷恋着自己的楚国,心里挂念怀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他希望国君总有一天醒悟,世俗总有一天改变。屈原关怀君王,想振兴国家,而且反覆考虑这一问题,在他每一篇作品中,都能表现出这种情怀。然而终于无可奈何,不能如愿报效国家。
  于是,这位楚国著名的政治家、诗人,披散头发、脸色憔悴,来到了汨罗江边。在这里,他和一位渔父有过一次震撼心灵地对话──
  渔父:“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
  屈原:“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人见放。”
  渔父:“夫圣人者,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屈原:“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渔父的意思非常明确,他是说“圣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也答得干脆:“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说完怀抱石头、投江而死,没有一点折腰妥协、同流合污的余地。
  后世人们祭奠屈原,以至形成一个传承久远非常隆重的节日,其原因,就在于他关心民瘼、忠于祖国;追求真理、不屈不挠;无私无畏、信仰坚定;英雄气概、视死如归。当然,屈原的选择也是他性格的必然。对此,晚于他140年出生的西汉著名政论家贾谊,就对此不以为然。他在遭贬赴任长沙途径汨罗江时,写下非常有名的《吊屈原赋》,其中就有“瞝九州而相君兮,何必怀此都也?”(游历九州任择君,何必对故都恋恋不舍?)但是司马迁说,我到长沙,经过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尝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把生和死等同看待,把弃官和得官等闲视之,正是屈子伟大的地方。现在想来,如果他不投江,他就不是屈原;他是屈原,一定就是投江的命运。这是他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屈原对于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刚正不阿、洁身自好,不正是需要的品德?坚定信仰、毫不动摇,不正是应有的忠诚?忧国忧民、家国情怀,不正是亟待的担当?由此就能看出,端午节──推而广之所有中国传统节日──不仅是假日经济的“猎物”,更是根脉代代传承的基因。千万不能用舌尖上的享受稀释了文化的结晶,淡漠了文化的传承。
  再说几千年来,围绕端午节已经形成了丰厚的文化积淀。比如在诗词创作方面,就有辉煌传世的作品。宋代韩元吉的“角黍堆冰碗,兵符点翠钗”,形象地写出了古人对粽子的喜爱。北宋欧阳修的《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则把端午节粽子飘香,人们共饮菖蒲酒的场景描绘得生动传神、极具美感。陆游笔下的《乙卯重五诗》:“重午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着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更是文字华丽,把端午欢乐极尽铺排。此外,北宋张耒的“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虽则数语,但悲苦凄情纸面凸显。不惟宋代,唐代也有脍炙人口的名句。唐代文秀《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表达了作者端午时节对屈子的怀念之情,对昏君奸臣的憎恨鞭挞。唐代以降,亦是如此。就连伟人毛泽东也在1961年秋,写了一首《七绝·屈原》:“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赞赏屈原文如匕首、以死醒世的献身精神;一部《离骚》终生喜读。可以说这些诗词,为端午平添了肃穆厚重的氛围。(雷钟哲)
源自: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33#
 染姐 发表于: 2015-7-25 19:48:24|只看该作者
3.晒水给小孩洗澡
  端午又称端阳节,是一年中阳气最足的一天。这大热天,谁要是扛着水到阳台暴晒,你肯定莫名其妙,可如果他还要用这晒烫的水给小孩洗澡,你可能就觉得他要么有病,要么就是是施虐狂吧。其实这是古人端午节的一种习俗──晒水给小孩洗澡。在屈原故乡湖北一带,端午节这天,除了花冠文身,鸣金逐疫等习俗,便是晒水给小孩洗澡。据说可以洗去污浊和病魔。

4.戴艾叶
  端午这一天,大街小巷会出现许多艾草艾叶。艾蒿具有特殊的馨香味,可驱蚊虫,有保健作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艾叶除了用来包粽子、插在门上驱邪外,你可能不知道还可以戴在头上。在山西一带,各村祭龙王,男女戴上艾叶,称为“去疾”。小孩子们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

5.吃“十二红”
  如果你是个吃货,肯定觉得端午节只吃粽子不够爽,那你肯定不能错过“十二红”。“十二红”一般指带红色或酱油色的食品,如烧仔鸡、烧黄鱼、炒苋菜等等,有四碗八碟之说。“四碗”,多为酒后吃饭烧煮之类的菜肴,有红烧黄鱼、红烧趴蹄、红烧牛肉、红烧鸡块。“八碟”,又有“四冷”、“四热”之分。四冷为:咸鸭蛋、香肠、洋花萝卜、熏鱼等;四热为:炒苋菜、炒猪肝、炒河虾、炒黄鳝等。

6.出端午佬
  如果你们觉得还不够给力,那来看看这个──“出端午佬”。在川西一带,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流传着“出端午佬”的习俗。端午这一天,由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他们敲锣打鼓,在街上游行,气场爆表。

7.吃斗米虫
  在台州市黄岩区澄江,粽子不过是个舶来品。对居民们来说,只有吃上一盘“虫子”,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过端午。一条条肉乎乎的斗米虫,拿炭火一烤或者用油一煎,黄澄澄脆生生。你可别嫌弃,当地人称这种“斗米虫子”具有强身健体,清凉解毒,生津开胃等奇效。连《本草纲目》里都有记载呢。

8.忌打井水
  河北省端午节忌打井水,据说是为了避井毒。
  据钱江晚报,芒果网。
32#
 染姐 发表于: 2015-7-25 19:48:24|只看该作者

奇葩端午习俗大盘点 眉山人爱玩抢鸭子

源自:华西都市报
抢鸭子
破火眼
晒水给小孩洗澡
戴艾叶
吃“十二红”
出端午佬
吃斗米虫
忌打井水

专题:逛吃逛吃过端午 直播#小长假72小时#
  端午节临近,家家户户开始飘起了粽子的香味。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端午节岂是你们想的那样除了吃粽子就剩下看龙舟这么简单,还有很多你们根本不知道的民俗游戏等着亮瞎你们的眼睛呢!献上史上端午最奇葩民俗大盘点。大家洗好耳朵,准备好,把下巴拖住了!

1.抢鸭子
  在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瑞丰镇,端午节最热闹的节目就是抢鸭子。抢鸭比赛上,头鸭抛入江中即引来各船队蜂拥而上争抢。不过大家肯定想不到抢鸭子的来源跟苏东坡有关,只想说文人就是会玩,玩得了斗酒会诗,也玩得了抢鸭子。

2.破火眼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这里不仅保留着丰富的历史遗迹,还有许多古老的民俗文化,简而言之,南京人会玩。

☆ 相关资讯
端午小长假四川易堵路段和绕行线路公布
端午节四川高速不免费 8条道路施工管制
“双星伴月”端午节上演“笑脸”奇景
端午节游四川 带上避堵攻略说走就走
四川推荐端午节清廉旅游线路 欢迎举报公款吃喝旅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25 23:06, Processed in 0.078000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