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查看: 1327|回复: 0
 王德奎 发表于: 2018-9-12 17:28:23|显示全部楼层|阅读模式

[自然科学] 青藏高原揭远古巴蜀盆塞海洋文明密码

 [复制链接]
青藏高原远古巴蜀盆塞海洋文明密码
2018年9月5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的首期研究成果在拉萨发布,可以多角度解读气候环境的“青藏密码”,以及揭示更多的密码──青藏高原的“成长”史,是理解这片高原的关键之一。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重建了喜马拉雅山和冈底斯山6500万年以来完整的隆升历史。“冈底斯山脉是青藏高原的第一座高大山脉。”中科院院士丁林表示,这座横亘在青藏高原西南部的东西向山脉,在距今5500万年前便隆升到现在的高度。而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同一时期,喜马拉雅山脉至少仍有一部分被海水覆盖,直到2400万至1500万年前才成为世界屋脊。它的隆升阻挡了南亚季风气团向北移动,高原内部逐渐干旱;但它的导流作用将季风送往东南部,造就了那里一片鱼米之乡。从热带平原到高寒草甸的巨变,也使高原有了生物演化“天然实验室”之美誉。越来越多证据证明,青藏高原或为史前动物起源进化的“摇篮”。
中科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邓涛介绍,高原隆升后,披毛犀、北极狐等哺乳动物的祖先在这里出现。第四纪大冰期来临时,已预先适应了寒冷环境的它们“走出西藏”向北迁徙,北极狐在北极圈附近留存至今;大型猫科动物的祖先──最早的雪豹也同期出现在高原,美洲豹、金钱豹、非洲狮等都是它的后裔。此外,隆升前的藏北存在大片热带、亚热带森林。结合欧洲和北美的化石同类来看,青藏地区在新生代早期曾是植物扩散和交流的“枢纽站”。植物界的“拓荒者”们经由这里去往欧洲、北美,其后裔仍是今天热带和亚热带的常见物种。变化的“亚洲水塔”被称为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生态安全屏障。2017年我国时隔40多年再次启动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首期成果发布,不但能揭示青藏高原为什么变绿,是不是生态趋好的信号?冰崩的成灾机制是什么,可否科学预警?冰川消融增加了多少水资源,对“亚洲水塔”弊大还是利大?
喜马拉雅山与冈底斯山哪个先隆升,给生物演化带来怎样的影响?而且还可能揭示正在破译的“青藏密码”──“非洲多贡人-川藏贡嘠山人模型远古巴蜀盆塞海山寨城邦海洋文明模型远古联合国模型问题研究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邓涛研究员等专家,在喜马拉雅山西部海拔4200多米的扎达盆地中,发现的一具远古完整的披毛犀头骨和下颌骨后,推证全世界的人类起源的动物类,来自青藏高原雪岭地带的雪人类。因为这表明西藏披毛犀,有带着对寒冷的适应能力基因,走出西藏,扩展到包括北极圈在内的欧亚大陆北部的干冷草原地带,最后演化为最成功的冰期动物之一。人类社会的起源,不是从一盘散沙开始,而与有早先优胜动物社会群体的传承性有关,由此推测多贡-贡嘠山现代人,进出非洲,向高纬度地区扩散,可能经历了不止一次的类似远古丝绸之路一带一路选择事件──揭示远古联合国藏族人群祖先,早在青藏高原定居这个特殊的基因在藏族人中扩散并保持下来,藏人祖先与丹尼索瓦古人可能发生过基因交流,而且还表明这种基因交流可能在人类祖先适应局部自然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既能回答各地的人类起源化石发现的问题,又能回答现代人种在非洲汇合杂交的起源。类似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陈毅峰说的变化情况:“20年前我第一次在色林错湖畔扎营的地方,如今已被湖水淹没。”即使这变化的规模,如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樊杰介绍近年来,色林错湖区不断扩张,大约淹没了周边220多平方公里的牧场;也不如湖广填四川”到保路运动,从远古巴蜀盆塞海洋山寨城邦海洋文明以来,几千年中多次兴衰轮回,难民、灾民、饥民、移民现象深重世界罕见。所以当马克思主义指引的1871年巴黎公社起义等政治新闻,传到巴蜀一些城镇,即使住在大山和偏远之处的个别大户人家,也有所耳闻。他们中的一些巴蜀有识之士,对难民、灾民、饥民、移民兴亡轮回重演的敏感和考虑,注意联系四川自身作传播,也就在情理之中。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发现,过去50年来,青藏高原大于1平方公里的湖泊数量从1081个增加到1236个,湖泊面积从4万平方公里增加到4.74万平方公里;而青藏高原及其相邻地区冰川面积退缩了15%,高原多年冻土面积减少了16%。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是公认的“亚洲水塔”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徐柏青说,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等10多条亚洲主要河流自此发源,总径流量超过4359亿立方米。体量庞大的水及其各种形式的循环,影响着高原及周边区域生态。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姚檀栋认为,气温高了,水资源多了,但“亚洲水塔”原有的平衡被打破,一些灾害也随之而来。过去一年中,科考团队已初步揭示冰崩原因,他们建议建立冰崩科学预警体系,为应对措施提供科技支撑。变绿的青藏高原.山上林木越长越高,地上植被返青越来越早,变绿得青藏高原让人欢喜让人忧。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生态实验室主任朴世龙说,过去几十年内高原生态系统总体趋好,但2000年之后变绿速率有减缓趋势且空间分布不均2000年以来,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每年净吸收0.51亿吨碳,占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15-23%。但持续快速增温可能导致青藏高原区域冻土融化,从而释放冻土中的大量“老碳”到大气中,加剧气候变暖。朴世龙说,“另一方面,也压缩了高寒灌丛—草甸的生存空间,增加了种群密度及其竞争,提高了高海拔特有物种消失的风险。”因此,助力西藏已成为我们今天的奋斗目标,许多专家提出了一系列推动西藏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真知灼见。
青藏高原自4亿多年前的奥陶纪开始就保存了生物演化的丰富证据,从海相的菊石、鱼龙,到陆地的恐龙和哺乳动物等等,以及多种多样的植物化石。这些化石不仅在环境背景上刻画了从海洋到大陆的转变,更为重要的是,自新生代初期6000万年前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在西藏南缘碰撞以来,青藏高原持续隆升的历史中,生态体系从热带、亚热带、温带的温度和湿度类型,直到转变为独特的高山冰冻圈。生物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逐渐起源演化出大量新类群和新物种,这些先驱型的种类不断向高原周边扩散。古近纪的热带类型在2600万年前还在向南迁徙,成为东南亚、南亚,甚至非洲一些现生动植物的祖先;新近纪青藏高原隆升到现代高度后,在500万年前产生了严寒适应性的动植物,至260万年前第四纪冰期来临后,这些已经预先适应了冰雪环境的种类走出西藏,成为全球现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础。所以,我们应该大力宣传青藏高原是生物演化天然实验室的概念,这些自然演化的实验结果就保存在青藏高原广阔的地域中。
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中除了涌现出大量新知,大家还在扎实的科学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观点和新假说。理解这些繁多的人类学、考古学、科学之间的联系,人类的进化和文明可分为两个孵抱期,特别是“青藏密码”破译的第二个孵抱期体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类精神共同体的起源,是这第二个的孵抱期与远古巴蜀盆塞海的巴蜀人移民或海归的后代造就的远古联合国有关。这个由全球几万年不断的自然大灾难,才自然产生的人类命运和人类精神共同体的远古联合国,也是产生的上古全球移民、世界贸易,以及神话与宗教文化有相似的来源。即远古巴蜀贡嘎山智人及其后代,不但20万年前走出非洲,回到东亚故土,重建人类进化的第二个孵抱期──远古联合国巴蜀盆塞海文明。而且还早在200万年前,就走进非洲,加入到非洲人类进化的第一个孵抱期的建设和杂交。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邓涛研究员认为,取得的这些重要成果,不仅要在科学共同体中发挥作用,更应该普及到广大人民群众中,为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添砖加瓦。因此,要把科普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尤其是现在的各种网络媒体媒介,及时地把科考中取得的成果进行广泛的传播。而对于科考中的相关实物实体和理论知识,在将要筹建的第三极国家公园群中可以进行充分的展示,如典型的化石产地、重要的人类活动遗址、丰富多彩的地质遗迹等。邓涛研究员建议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尽可能多地利用青藏科考产生的理论和元素。举例大家熟悉的《冰河世纪》是经久不衰的电影主题,续集拍了一部又一部。现在我们通过青藏科考发现,冰河世纪中许多动物的祖先就起源于青藏高原,此后在冰期降临时扩散到世界各地。他说:我们可以拍摄《冰河世纪》前传,我甚至已设想,这部影片中所有角色都要有一个可爱的藏语名字,以便把青藏高原的文化发扬光大。”(根据邓涛吕诺、王沁鸥、张宝亢等同志文章整理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王德奎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王德奎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3-29 22:56, Processed in 0.265201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