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5522|回复: 27
#
跳转到指定楼层

[科学家北京师范大学设立李小文公益基金

 [复制链接]
四川籍中科院院士光脚穿布鞋做报告照片走红
源自:四川新闻网
李小文低头念着发言稿  U11018P841DT20140423072835.jpg  保存到相册

原文标题:中科院院士、遥感专家李小文照片爆红网络 每天一斤二锅头

  昨天(4月21日),人人网流传一张照片,一位其貌不扬的老人坐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讲台前,低头念着发言稿。这位蓄着胡子、一身黑衣、黑布鞋、没穿袜子的老人不是来做脱贫报告的,而是一名中科院院士,叫李小文。据《经济观察报》2009年报道,当时61周岁的他每天能喝一斤二锅头。
  李小文1947年出生,四川人。1963-1968年就读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讯系无线电测量仪器专业;1979年到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地理系地理学与遥感专业攻读硕士,并于1981年取得地理学与遥感专业硕士学位;1985年获得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地理学与遥感专业博士学位及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图像处理专业硕士学位。2002年起兼任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现任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主任。
  1970年代末以来,李小文长期从事地学与遥感信息科学领域的研究工作,创建了Li-Strahler几何光学模型,并入选国际光学工程学会“里程碑系列”。他和他的科研团队的一系列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定量遥感研究的发展,并使我国在多角度遥感领域保持着国际领先地位。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染姐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染姐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染姐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染姐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染姐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染姐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曝成都一申通营业部暴力分拣 回应:非易碎品 男子酒后驾朋友新车撞上民房 损失40万卖房抵债
27#
 婷倩 发表于: 2015-7-2 11:20:02|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北京师范大学设立李小文公益基金

源自:京华时报
  为纪念和弘扬李小文先生的高尚师德和科学精神,昨天,北京师范大学发起并设立以李小文先生名字命名的公益基金。李小文基金旨在推动地理学与遥感科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让李小文先生生前挚爱的地理学与遥感科学事业发扬光大。
  北师大党委书记刘川生表示,李小文先生一生执着于科学研究和教书育人,学校设立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基金主要是为感念李小文的杰出成就和高尚师德,让大家学习他安安静静做学问、聚精会神育英才的卓越品格,支持和奖励那些在科学研究和教书育人方面兢兢业业、奋发有为的优秀教师。
  据北师大教育基金会有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公益基金,李小文基金将用于支持地理学与遥感科学的学科建设,引进高层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造就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支持人才培养,设立奖教金,奖励师德高尚、教学科研成绩突出的教师,扶持青年教师和科研工作者;设立奖助学金,奖励和资助品学兼优、执着科研的学生。
  据了解,李小文基金首批捐赠金额已达400万元,未来学校还将募集500万元注入李小文基金。北师大副校长郝芳华将主持该基金,李小文院士的两个女儿也将出任基金理事。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6#
 泡泡老忍者 发表于: 2015-1-30 11:27:00|只看该作者

同事谈李小文:生活简单到哪也不想穿西装打领带

源自:三联生活周刊

  2014年9月23日,“布鞋院士”李小文回到母校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做《我的大学梦》演讲

身后评说
  1月16日上午9点左右,李小文的告别时间。告别的队伍排了很长,延绵三百多米,一直延伸到广场的外面。一位前来道别的教授在我们身后喃喃自语:“我还从没见过这么多人来的告别会。”人群并没有隆重的哀伤,寒冬的早晨,人们排在队伍中,平静等待着依次送别这位67岁的学者。仿佛是某种默契,构成了平淡的氛围。熟悉李小文的人说:“从某种意义上讲,他走得快,没有太长久的痛苦,也算成就了他的传奇。”一位与李小文从美国留学时代起便是好友的科学家告诉我:“我觉得小文现在挺好。在国外,一个人去世是可以为他唱歌的。他这个人的一生是值得庆贺的。”直到进入礼堂,在哀乐中目睹他遗容的那一瞬间,人们才被一种永不再见的悲伤击中,在与他的家人一一握手后,一些人无法抵御地低声啜泣起来。

美国岁月
  成就李小文传奇的最重要故事,发生在美国。正是他在美国创立的李-Strahler几何光学模型,奠定了他成为院士的国际学术地位。与他共同建立模型的艾伦·斯特拉勒比李小文年长几岁,两人是亦师亦友的关系,艾伦现在波士顿大学任教授。在电话里,他仍如历历在目般回忆起他记忆中的李小文。“小文是1978年来加州圣巴巴拉分校实验室的六个中国学生中的一个。那时的他,比其他几个中国学生要年长,安静、羞涩,也很严肃,对自己的聪明才智还不自觉,也有一些初次出国的不自信。他的英语发音不是很好。在我的印象里,他有一只眼睛的视力也不太好──有时阅读资料时,他需要取下眼镜,把纸张拿得更近一些看。他是个独行侠,基本总是独处。他时常在实验室待很长的时间,也经常工作到深夜。早晨见到他的时候,他时常因为刚工作了通宵而显得睡眼惺忪。”
  斯特拉勒把创建理论模型的功劳基本归功于李小文。“李-Strahler模型诞生于他对卫星数据的分析,原来的数据系统所成的数字图像像素很低。他逐渐从卫星捕获的森林阴影的图像中,发现了有趣的规律。他利用森林的几何结构特征,定量刻化了太阳光在森林环境中的光辐射传输过程,从而增加了对光与森林的交互作用机理的理解。我的角色,就是与小文一起发展他的模型。实际上,小文才是这个模型的真正创立者;因为他很羞涩,所以我就成了一个向外界传播他的理论的发言人,在各种学术会议上通过做学术报告,让人们理解它的深刻内涵。”“1985年,这个模型一发布,就在美国学术同行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也有人提出疑问,认为在某些情况下,一些别的理论显得更好。我向他们解释,小文的理论是一个简单的理论,它的美感正在于它的简单性──你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形将这个理论复杂化。李-Strahler模型被应用在了宇宙飞船上的一些图像矫正工具上,根据这种模型,也产生了一些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地球监测系统分析地球表面图像的产品。后来的学生又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模型,增加了模型的精度和实用性。”宫鹏向我解释,这个理论模型,“只有学过电子学的人才能做得出来,还要有数学功底和很好的物理功底。这个模型要解方程,要做复杂的三维几何的东西,仅仅是地学的背景,基本上是做不到的”。而“小文在国内时,在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学过电信工程,搞的是电子。他原来的专业是信号处理、无线电等,而这方面的基础,能够支持他去做出这个模型”。
  10多年后,正是这个在美国创立的李-Strahler模型,奠定了李小文被选为院士的学术地位。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陈镜明这样向我评价李-Strahler模型:“它被誉为20世纪定量遥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他向我回忆道:“1995年,我还是加拿大遥感中心的一位研究科学家。我邀请小文来做一场讲座,由于他的科学影响力,那场讲座吸引了特别多的听众。他说得语速很慢,也带一些口音,但观众们对能够听到他讲自己对遥感科学的洞见,感到很激动。讲座结束后,我为他主持了一场派对。在派对上,他谈了很多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他说,他对世界的哲学观是植根于中国文化的。他对中国历史与文学的深厚学养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宫鹏回忆说:“2000年的时候,他好几篇文章引用都上百次。那个时候在中国遥感界,还没有什么人比得上他。”
  留学时代的生活是清苦的。宫鹏告诉我:“他那批人都是国家的公费,国家每个月给钱。那个时候每个月大概一个人400美元,当时国内教授400元人民币都拿不到。国家投了很多钱,但在美国的生活还是初级,基本上够租房子用,得自己做饭。”李小文生前曾在一次采访中回忆:“在美国时,干得最多的事就是读小说。图书馆里专门有一层楼是中国、日本等东方国家的小说,我当时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多小说。他们的图书馆是开架式的,借多少都没限制,我每次都提着旅行袋去借书,一次借一袋。我当时最喜欢读金庸,最喜欢《笑傲江湖》里的令狐冲。”“该做的事情做了,有时间就看看小说,这可能是知识分子最大的乐趣。”
  “在美国时,小文曾经把他的太太接了过来,带着他的两个女儿。他太太在美国找了一份工作,这个家庭在美国逐渐兴旺起来。”斯特拉勒向我回忆。李小文为什么回国?他曾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也不是完全没想过留在美国,只是当年是杨老师(杨世仁)把我们三个人送出去的,后来杨老师当了所长,叫我们回来,我们三个就都回来了。不是我们觉悟高,是杨老师个人感召力强。当然,作为国家第一批公派出国的留学生,总觉得花了老百姓很多钱,不回国问心有愧。”而斯特拉勒回忆,有一段时间,“李小文开始在中国与美国之间两头跑,3个月在美国,3个月在中国,直至后来完全回到中国”。他强烈地想回中国,也对中国的需求非常了解,他想做出一些贡献。如果说在美国,他还因为英文口语的表达受到一些限制而显得羞涩,回到中国,他就不再是一个含蓄沉默的人了。他非常聪明,他很理解思想的力量,特别是科学思想的力量。在中国,他能够用这种力量去影响他人、说服他人,获得资源。”宫鹏则告诉我,中国文化对李小文有一种不可割舍的吸引力。“小文在国外,喜欢写小文章,有个华人的编辑群落,做华夏文摘,都在Unix系统上。他写了好多漂亮的小文章,一会儿插队,一会儿下放啊,在稻田里他想什么啊。我们就跟他说,小文什么时候给我们看看集子。他太太吴老师就说,都给他攒着呢。1994年,我担任中国华人海外地理新系统协会会长的时候,他就加入了,在华人圈子里很热心。”
  艾伦告诉我,1995至2005年,是中国遥感科技的“爆发期”,中国遥感水平迅速追赶美国,在技术与设备上几乎并驾齐驱。这段时期里,李小文的工作重心都在中国。2001年,他顺利当选院士。

院士的角色
  几乎所有我采访的人,都有些犹豫、最终却不约而同地告诉我:“李老师不是一个特别擅长处理复杂关系的人。”这并不是一个太意外的答案。一个极富个性、特立独行又热爱自由的人,怎么会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如鱼得水呢?
  李小文指导的一位北师大博士告诉我:“可能是因为李老师长期在国外,受到美国的熏陶要多一些。他经常说‘有教无类’,无论做哪一方面、什么研究,他都给你支持,都让你去做。遥感是一个交叉学科,都来自不同学科背景。他指导学生,从来不会因为,我的这些项目是做这些事情的,你们就要做这方面的事情,一二三四去做。他从来不给学生限制。你只要有好的想法,去找他讨论,他觉得不错,都会鼓励你继续做下去,而且会给你一些实质性的指导和支持。”“他的领导风格可能比较偏向于民主多一些,集中少一些,大家商量着来做。不像有一些地方,可能领导认为自己的思路正确,就会要求大家去做,去分割做一二三四方面的事情。”这种宽松的治理方式,作为一名学者,无疑是十分成功的。但作为一位院士,也许任何一位局外人都并不真正完全知道他的处境。好几位对李老师熟悉的学者都这样告诉我:“他管理方面的能力,可能比学术方面要弱一些。他是个学者型的科学家。你让他去做行政机构的管理,可能是有些超乎他的能力范围,更并非他心之向往。”
  李小文指导的99级博士肖青现在是中科院遥感所的研究员。李小文主持的“973”、“863”等工程的不同项目,肖青一步步跟着做过来,成长为课题负责人,然后开始管理一些项目。他告诉我,李小文基本采取的是宏观管理的领导模式。“我们做遥感实验,一些太细的东西他不会去管。有些时候宏观上,他会把握,他一直强调,做实验要心中先有模型,对整个宏观的科学体系有个初步的概念,成果会更好一些。我们在1999年去禹城做实验(那时李小文还不是院士),李老师就在那儿亲自测量一些东西。我们做‘973’实验的时候,在黑河流域,对整个的实验设计、实验规划他都是全面了解并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每个时期他感兴趣的东西是不一样的,他在有些领域会开拓一下,然后有些人能顶上来,他就是宏观指导了,不再亲力亲为。对一些新兴的领域,他也比较敏感,去年的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他非常关心,关系到国计民生,科研也会有做相关的东西。”但只要涉及教学与学术,李小文都是学者本色,亲历亲为。“很多细的方面他还是亲力亲为的。我自己遇到问题就去先生家,我们都很熟悉他们家。一般是先通过邮件,有一个大概了解,然后到那之后能继续聊,怎么解决。包括后面一些李老师指导的博士生、研究生,李老师都非常喜欢和他们探讨问题,有时候具体问题学生拿不准,我直接让学生找李老师,对学生的指导工作他都亲自进行。”肖青说。
  2004年,宫鹏从美国回到中科院遥感所。“当时小文是所长,我是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第一任主任。我们共事6年,其中4年他是我的直接领导。”宫鹏说,“他当时已经是院士了。但我作为他的多年朋友和合作伙伴,没有看出外面有多少改变。当一个遥感所所长就不是简单的事,他是有自信去驾驭复杂的局面的。他基本上采取了放手的领导方式,‘无为而治’,对大家的学术追求不加限制,尽量鼓励支持,不与同行争抢项目。他有时还是很有点江湖气的:谁谁谁,你负责做这一块,谁谁谁那一块;这个事你可以指挥谁谁,办公室主任可以调动,或者科技处长要听你的。他能造出这么一种文化来,让遥感所有些人觉得自己还挺重要的,很有意思。我想,自己不承担项目这一点,他可能受到他之前所长徐冠华的领导风格的影响。徐冠华老师到遥感所后就宣布:‘我自己不承担项目,不申请项目,帮所有的人申请项目。’项目都是别人的,所长并没有承担。”与他亦师亦友的艾伦·斯特拉勒在2005年之前,虽然很多次在美国和中国与李小文见面,“却一直没有听到他谈起过自己当选院士的事情,知道这件事都是很久以后了”。“我也从未觉得他与别的科学家有什么不同,也从未觉得他有过什么改变。”艾伦告诉我,“我知道中国的院士有任命与领导的成分。但我想,小文所扮演的领导角色,是以自己的人格魅力,以自己的性格和科学的理念,去影响遥感基础科学的走向。”
  李小文虽然不长于管理之道,但却是一个非常智慧的人。正如肖青所说:“他有一种出世的精神。出世能看得更远。”“小文和美国意义上的纯粹院士其实没有什么太大区别。”宫鹏如此向我评价他,“他坚持生活要简单,走到哪儿也不想穿西装打领带,走到哪儿都想穿拖鞋光脚丫子,他不愿去弄那些形式。这是他坚持的一种生活方式。他如果执著于这个东西,那他在很多方面也会有执著。即使当了院士,去哪儿做项目委员会专家或组长,他想的都是那种简单的生活方式。”
25#
 小姑凉可爱 发表于: 2015-1-25 12:47:02|只看该作者

北师大成立李小文基金 弘扬布鞋院士学风

源自: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1月25日电(记者:马海燕)北京师范大学今日在京发起并设立以中国著名遥感学家李小文名字命名的公益基金,旨在推动地理学与遥感科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李小文基金将用于支持地理学与遥感科学的学科建设,引进高层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造就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支持人才培养,设立奖教金,奖励师德高尚、教学科研成绩突出的教师,扶持青年教师和科研工作者;设立奖助学金,奖励和自主品学兼优、执着科研的学生。
  李小文生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中国遥感界的领军人物,开创了Li—Strahler几何光学学派。他执着讲台,诲人不倦,一生培养了160余名研究生,其中许多人已成为定量遥感领域的领军人物。5·12大地震后第二天,李小文在自己的博客上“道歉”,说大家都关注汶川的灾情,“但到现在我们还出不了一幅图”,被称为知识分子的良心。
  李小文曾将长江 学者成就奖100万元人民币奖金悉数捐出设立奖助学金,而自己却生活简朴,曾因光脚穿布鞋作报告走红网络被网友称为“布鞋院士”。半个月前李小文在北京逝世,享年67岁,其科学精神和风骨引起社会广泛讨论。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川生表示,设立李小文基金是为了感念李小文先生的光辉成就和高尚师德,让大家学习他安安静静做学问、聚精会神育英才的品格,支持和奖励那些在科学研究和教书育人方面兢兢业业、奋发有为的优秀教师。 ●
原文标题:北师大成立李小文基金 弘扬“布鞋院士”学风)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4#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5-1-18 15:34:49|只看该作者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23#
 西蜀教师 发表于: 2015-1-18 11:27:05|只看该作者

熊丙奇:“布鞋院士”的稀罕和湿鞋院士的遗憾

源自:新京报
  院士只应是最高学术荣誉,除此,当选院士者没有任何特殊利益、特殊权力。
  16日10时,“布鞋院士”李小文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殡仪馆举行。一千多名吊唁的人们在礼堂外排了两百多米的长队,在寒风中等着见李小文最后一面。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工程院在官网公布规定,明确院士如果涉及触犯法律,自被批捕之日起即停止其院士资格,自法院作出有罪判决生效之日起撤销其院士称号。按照这一规定,涉嫌贪污2000万元、于去年6月被批捕的中国农业大学的李宁已被停止院士资格。
  同样是院士,一个令人尊敬,感动万人;而另一个却身陷囹圄,身败名裂。院士不同的人生际遇,令人嘘唏。李小文之所以受爱戴,在于其如此淡漠名利,“就让我忙到半夜吧,再给我一碗米粥就行”,在今天的院士群体中极为“稀罕”,而在转基因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李宁院士落马,令人遗憾,则在于其没有守住学术的底线,“终于”没有挡住利益的诱惑。
  无论是因“稀罕”而受人尊敬,还是因没有抵住诱惑而令人遗憾,其实都指向同一个问题,即:应该建立怎样的院士制度。李小文院士的稀罕,是因他头顶最高学术荣誉,且拥有最高学术权力,可却看淡名利,过着普通的生活,仍旧“随性”;李宁院士的遗憾,是因他把最高学术权力,用于利益变现。假如院士就是最高学术荣誉,没有任何学术特权,院士不可能用特权去谋求各种利益,那么,获得院士头衔,仍和其他普通学者一样,平等参与学术事务,就不会出现因某个院士不高高在上,和大家一样普通而令人惊喜,也不会让面对利益诱惑的院士“常在河边走”有“湿鞋”的危险。
  良好的制度设计,不能指望所有人选择道德自觉,而应该抑恶扬善,以制度制约权力和贪欲,对于院士制度来说,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是,院士只是最高学术荣誉,除此,当选院士者没有任何特殊利益、特殊权力,这就避免院士制度制造权力和利益诱惑,滋生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同时制造学术等级、学术特权,进而破坏自由、平等的学术秩序。
  近年来,针对遴选院士、院士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诸如“跑要公关”、院士四处兼职、在重大课题申报、评审中,院士有高人一等的特权等,我国有关部门也在对院士制度进行改革,包括调整新增院士推荐的渠道,设定新增院士的年龄限制,探索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但这些改革,都没有触及院士由最高荣誉,变异为最高学术特权的问题
  在现实功利的学术环境中,独善其身实在太难。只有剥离院士头衔的特权和利益,让院士回归学术荣誉,稀罕就不再稀罕,遗憾也不再一再发生在院士身上。
⊙作者:熊丙奇(学者)
原文标题:“布鞋院士”的稀罕和“湿鞋院士”的遗憾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2#
 泡泡老忍者 发表于: 2015-1-18 09:47:00|只看该作者

国平:公众关注姚贝娜时可否为布鞋院士点个赞

源自:中国新闻网
  每一个人的生死都应当是平等的,推动科技进步的学者和传播动人音乐的歌者的逝去,同样值得扼腕叹息和驻足缅怀,这是常识也是共识。然而,关于二者的舆论冷热却提醒着公众一个问题:人们在给予流行歌手铺天盖地般关注乃至某些媒体超越底线忙于偷拍时,是否可以停下脚步、分些时间,也多为如李小文这样长期缺乏舆论关注和鼓励的学者点一个赞,道一声一路走好?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词叫做“国士”,用来形容以天下为己任,为国家民众所尊敬的人。把“国士”用在“赤脚院士”李小文的身上并不为过:凌乱的头发、赤着脚穿着布鞋,甚至还曾因酷似搞推销的农民被保安拦下。然而,“扫地僧”的外表之下,却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国士、一位充满纯粹力量的侠客。
  李小文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在美国拿到了硕士和博士学位,与某些崇洋媚外者相比,完全有更多的资本去讲究品味,显摆出身。然而他却素衣布鞋,平易近人,为了国家科研项目的攻关宵衣旰食,以致营养不良住进医院。正是在如此低索取低要求下,李小文取得了不成比例的产出:取得20世纪80年代世界遥感三大贡献之一,成为一个几何光学学派创始人,并成为中国遥感学界的泰斗之一。科技攻关固然是李小文的本职,难等可贵的则他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他将获得的奖金成立奖学金以帮助同行、激励后人;他致力科普,为素不相识的网友答疑解惑;他心忧祖国,甚至为遥感人没能在5·12大地震中为总理提供一幅遥感图而发出“不如钻地洞,干脆地震殉国”的自责。与李小文类似的,还有国家最高科技奖新近得主于敏院士。他为我国氢 弹和核武器发展历尽千辛万苦,立下惊天功勋,却为此守口如瓶28年。更婉拒“氢 弹之父”美誉,继续过着简朴的生活。正是有他们这样的国士存在,我们的国家才一点一滴地收获了尊严与光荣,我们的人民才一步一步地享有了更好的生活。
  李小文等众多国士所代表的精神,是可以称作“国魂”的品质。他们往往不为人所知,却怀着舍身报国的拳拳赤子心,披荆斩棘地为国为民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在国家危难之际,他们是冲在最前线的敢死队和宁折不弯的民族脊梁;在天下太平之时,他们是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的无名英雄和甘于幕后的中国梦筑梦者。长期以来,他们获得的目光不是太多而是太少,难得的关注于他们来说不啻是加倍的动力。李小文们这样为国为民、夙夜匪懈的国士们太需要舆论多一点的关注,多一点的支持。
  诚然,一个现代、开放的社会不能强求舆论按照规定动作为某人的逝去给予特殊的关注与缅怀。流行歌手的影响力和粉丝量常人难以企及,况且像姚贝娜这样不惧病魔、笑对人生,敢于挑战自我,为他人带来美妙歌声的佳人也确实值得大家唏嘘和不舍。为国人创造一个更为和平、更为美好、更为舒适的生活,也正是像李小文这样的国士们呕心沥血的目标和期望看到的。在这一点上,学者李小文和歌者姚贝娜的心愿是空前一致的,那就是为社会带来更多的幸福和快乐。
  与此同时,一个积极追求梦想的民族却不能满足于此,它应当是常常自省和不忘进步的。深圳某媒体在姚贝娜病重到去世期间,为了抢眼球博版面而超越道德底线的采访与偷拍,为全社会敲响了警钟。想想当朋友圈、微博一片为香消玉殒感怀,却对国士故去反响平平时,我们是否忽略了什么?一个成熟、健康的社会,对流行文化和大众娱乐的消费绝不应当以对社会栋梁的冷遇为代价。在这个意义上说,以李小文为代表的国士们理应获得人们更早更多更加发自内心的缅怀和敬仰。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扫地僧”李小文曾自比大侠令狐冲,一生践行着为国为民的侠客风范。在平淡故去之际,引发起人们的些许反思,或许是大侠心忧天下的最后体现。谈论学者与歌者故去的舆论冷热,并不是要分高低、论黑白。而是希望借助思考,提醒着人们还有一批不应被冷落的国家栋梁、民族先锋需要我们去关注去褒扬。(国平)
原文标题:国平:请对“国魂”多一分关注)
21#
 泡泡老忍者 发表于: 2015-1-17 21:07:01|只看该作者

网友自发悼念“布鞋院士”:一袭布衣自成芳华

源自:国际在线
海外网1月17日电
  “素心明志,两杯浊酒论天下;侠气致远,一双布鞋任平生。”16日上午,上千市民不畏寒风,聚集在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为一位老者送行,这位老者就是因低调而犀利的穿着走红网络的中科院院士李小文。
  李小文的遗体告别仪式上,女儿为父亲送来最后一双布鞋。尽管告别仪式现场遵循李小文生前“丧事一切从简”的遗愿,但仍有一千多位各界人士自发为这位老者送行。上午8时,距离李小文议遗体告别仪式开始还有一个小时,人们已经在寒风之中佩戴白花排起了上百米的蜿蜒长队,特地来送李小文最后一程。
  未能亲赴现场的网友们也通过微博等社交平台自发悼念老先生。鞋院士病逝的微博话题有超过两万网友阅读,微博搜索“布鞋院士”,哀悼其离开信息亦以十万记。头条新闻发布的《上千市民挥泪送别布鞋院士李小文》获逾四千网友点赞。
  伴随这些为“布鞋院士”点亮的虚拟蜡烛,是网友的赞美和哀悼之词。网友“小熊猫”称赞李教授“用实干点亮人生”。网友“请用茶”以“一袭布衣,安静远去”为老教授送别。网友“南陌青丘狐”赞老先生,饱学之士即使布衣袈裟也是自成芳华。还有科研工作者认为李小文院士为科研工作者在媒体面前树立了正能量的榜样,“以之为目标是最好的缅怀!”
  李教授的离开亦引发网友的社会反思。“追梦走起”唏嘘“世上再无扫地僧”,认为很多学者已经不再朴素,院士还亲自给学生授课更是难得。少有学者愿意这样平凡的活着。网友“襄阳-吴语”则形容“布鞋院士”犹如一颗星辰,烧醒了那个年代物质匮乏的记忆和良知。人民日报官微发出“愿世间多些‘扫地僧’”的感叹,称“李小文带给世人的,是久违的感动:头顶风淡云轻,不染世俗烟尘;脚下土厚根深,铸就学术泰斗。斯人已逝,风范犹存。”
  2014年4月,一张照片让李小文从三尺讲台红到了互联网。在这张照片上,李小文光脚穿着布鞋坐在讲台上授课。一身朴素打扮,很难让人将这个其貌不扬的“老头儿”与我国著名遥感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相联系。也正是这样的极度反差让网友们大感钦佩,亲切地称他为“布鞋院士”。
  据其学生和友人介绍,李小文生活洒脱、治学严谨。与《天龙八部》里的扫地僧有相似之处,低调沉默爱喝酒却有着惊人天分和盖世神功。网友于是为他冠以“扫地僧”的名号。
  据新华网报道,李小文长期从事地学与遥感信息科学领域的研究工作,创建了Li-Strahler几何光学模型,并入选国际光学工程学会“里程碑系列”。他和他的科研团队的一系列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定量遥感研究的发展,并使我国在多角度遥感领域保持着国际领先地位。
原文标题:网友自发悼念“布衣院士”赞其“一袭布衣自成芳华”)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0#
 远方的雁 发表于: 2015-1-17 03:27:01|只看该作者

布鞋院士李小文曾多次主动把房子让给年轻人住

源自:京华时报

  蜿蜒百米的吊唁长队,为李小文做最后的告别。京华时报记者 王海欣 摄

  一枝冬菊,寄托无尽心香。京华时报记者 王海欣 摄

  遗像上的李小文院士笑意犹在。京华时报记者 王海欣 摄
  北京师范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小文昨天走完了最后一程。2000多名校内外人士从全国各地赶来,向先生的遗体告别,吊唁、追忆、怀念。“一点素心,三分侠气,伴你一蓑烟雨任平生。”无限哀思,先生一路走好。遗体告别仪式结束后,李小文的女儿将一双布鞋放进焚化炉,送别了父亲。
  京华时报记者张晓鸽

■ 现场
蜿蜒百米洒泪送别扫地僧

  昨天上午10点,“布鞋院士”李小文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9点刚过,前来吊唁的人群就在寒风中蜿蜒排起了数百米长队,近千人手持素菊、胸戴白花,送别先生最后一程。手握李小文先生的生平,不少人迎风抹泪,还有人相互拥抱,互道节哀,气氛沉重。
  北京、上海、成都、南京……前来拜别先生的人群来自全国各地。先生桃李满天下,除了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的学子之外,先生曾经带过的学生,旧日同窗、多年好友、同事,甚至科学网博客的网友以及众多的仰慕者都自发前来。一些白发的长者也在送别队伍之列,谈起先生就泣不成声。
  遵照先生遗愿,丧事一切从简。东礼堂门匾位置,黑底白字的横幅悬挂正中,上书“沉痛悼念李小文同志”,横幅下方则是李小文院士的遗像。除了两侧摆放花圈之外,并没有在礼堂大门两侧悬挂挽联。最后的照片中,先生戴着黑框眼镜,身着短袖格子衬衫,眼睛微微眯起,笑容是一贯的亲切。
  逝者已逝,哀思无限。10点刚过,吊唁人群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缓缓进入礼堂,向先生鞠躬拜别。礼堂内庄严肃穆、哀乐低回。礼堂周围摆满了花圈、挽联,既有来自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也有来自北师大、中科院、中组部等先生曾经供职的单位的。
  先生的遗体安卧在洁白的玫瑰花丛中。有别于之前“布鞋院士”“扫地僧”被熟知时穿着的“布衣布衫”,这次先生穿上了笔挺的西装,还系上了领带。
  先生的遗体前,除了鲜花之外,还有一个心形的花圈,挽联上写着“我们永远爱您,妻泣挽”。遗像旁,先生的爱人吴传琦泣不成声,两个女儿也默默垂泪,她们与哽咽的亲人们一起,颤抖着双手,向前来吊唁的人一一鞠躬,并握手致谢,很多悼念者也湿了眼眶。

■ 特写
女儿带来最后的布鞋

  众所周知,李小文先生生前曾经烟酒不离手,尤其爱喝二锅头。有媒体报道,61岁时他每天还能喝一斤二锅头。和他最喜欢的武侠小说《笑傲江湖》里的令狐冲一样,李小文身上经常揣着酒壶。两年前,由于重病发作,这位自称“黄老邪”的爱酒侠士在家人的极力劝阻下开始戒酒。记者注意到,在李小文先生的灵柩前,除鲜花外,还摆放了两瓶二锅头。
  昨天上午,一位曾在李小文科学网博客上与他互动的网友也赶来见先生最后一面,并带来了先生最爱的52度二锅头。“以酒会友”,这位满头华发的长者长叹一声说:“可惜今生无缘跟李小文先生喝酒,我会把酒倒了,以慰他在天之灵。”
  一位来自成都的李小文仰慕者告诉记者,自己是前天晚上赶到北京的,“先生在遥感界取得的成就和他生活低调一心做科研的精神,让人折服。”他说,自己知道先生喜欢喝酒,“希望他到了那边少喝酒,爱护身体”。
  遗体告别仪式结束后,家人们手捧遗像,送先生走完最后一程。除了平日喜欢穿戴的衣物、烟之外,李小文的女儿还带来了为父亲做的最后一双布鞋,浇上了先生生前爱喝的酒,放进了焚烧炉,“生前你喜欢的,都一起带走吧”。

■ 追忆
好友说 他总是没完没了地工作

  李小文生前好友吴美蓉在现场泣不成声,她说自己曾多次劝先生爱惜身体,“但他总是不听,总是加班加点、没完没了地工作”。
  李小文在中科院遥感所的学生陈女士虽已转行,但她也赶到了追悼会现场。她说,先生突然发病,与他一直以来工作太累有关,“做了院士后,他还坚持在一线科研岗位工作”。
  2002年起,连续3年为李小文做保健的中科院遥感所保健医生陈丽莎哽咽着告诉记者,李小文先生一直身体不好,爱喝酒,肝不好,家人不在身边,他自己又对医院的护理比较排斥,所以一直没有完全恢复,“我女婿在美国留学,他说李小文是他最敬佩的科学家,因为他不为名、不为利,又低调,对人又好”。

学生说 老师编教材心愿未达成
  “随性、朴素、亲切随和,没一点儿院士的架子。”这是送别的人们对李小文最多的评价。李小文在中科院遥感所的博士生称:“老师总是笑眯眯的,对我们非常关心,我们都是通过邮件和他联系,虽然他很忙,但我们的邮件他有时甚至会秒复,特别令人惊讶。”
  一位学生说,老师每天都在踏踏实实地做研究,平时都穿着标志性的布鞋,和一身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的衣服,“以后再也见不到像‘扫地僧’这样的大师了”。
  李小文一名博士生告诉记者,老师生前曾表示要好好编一本教材,“这个心愿没能完成,是遥感界的损失”。他回忆称,老师一辈子活得洒脱随性,不喜束缚。在306医院最后的几天时光里,他还叮嘱家人在其遗嘱上签字,不允许家人把他送到医院使用呼吸机和心脏电击等治疗方法。

故知说 他劝青年人比远不比近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陈老师本来约好20日来京看望李小文,“如今却再也没有机会了”。他伤心地说,自己与李小文亦师亦友,“虽不是先生的学生,但向先生学习了很多,也经常上门讨教”。他说,先生非常朴素,性格率真。
  “他常告诫我们,青年人要比远不比近,要平心静气,不能急于上位,要凝练自己的核心优势。我到他家拜访时,发现家里摆设都非常简单。”陈老师说,“李老师语速慢,吴老师(李小文爱人)语速快,每次看到他们相视一笑,就感觉幸福不过如此。”
  陈老师还说,自己在美国航空航天局做研究时就听说了李老师,“李老师在国外名气很大,无论华人还是美国人对他都比较了解,甚至许多研究的代码都是李老师撰写并流传下来的,“在我国的地学界,能在美国享有盛誉的老师很少”。

同事说 他多次把房子让给别人住
  李小文的同事黄文江称,先生为别人想得多,替自己考虑得少,称他为“苦行僧”或“扫地僧”很合适。“李小文院士在中科院遥感所任所长时,曾成立所长基金,把所里的房子包括自己的房子多次主动让给年轻人住,长江 学者奖金也都捐出去了”。
  北师大地遥学院一位行政老师表示,李小文的逝去是学科的巨大损失。
  北师大设立的李小文网上灵堂昨晚不断更新,一些认识的、不认识的人,数千条留言,都表达了对李小文的哀思。

☆ 相关资讯
  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因为一张光脚穿布鞋作报告的照片,著名遥感学家、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李小文被推到了聚光灯下。照片中的老人蓄着胡须,发型凌乱,没穿袜子,脚蹬布鞋,跷着腿,“布鞋院士”“扫地僧”的称呼在网络上迅速流传开来。1月10日下午,噩耗传来,李小文院士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67岁。
原文标题:千人送别“布鞋院士”李小文)
19#
 泡泡老忍者 发表于: 2015-1-16 20:07:00|只看该作者

上千市民挥泪送别“布鞋院士”李小文

源自:新华网
  新华社发布客户端北京1月16日专电(记者:张漫子、李江涛)“布鞋院士”李小文遗体告别仪式16日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一千多位各界人士冒着凛冽的寒风为这位老人送行。

  李小文是我国著名遥感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主任。1月10日,他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67岁。

  16日上午9时许,距告别仪式还有一小时,但送别李小文院士的人们已在寒风中排起长队。他们胸前佩戴白花,手执李小文先生的生平介绍,许多人专程从国外、国内各地赶来见先生最后一面。

  “李先生工作勤勉、严谨治学,爱祖国、爱人民,不论是科研还是为人,他都让人折服,可他太不爱惜自己了……”李小文生前好友、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吴美蓉哽咽着说。

  告别现场遵循李小文生前“丧事一切从简”的遗愿,李小文身上覆盖着党旗,安详地躺在鲜花丛中。10时整,在低沉的哀乐声中,告别仪式正式开始,人们依次缓步进入吊唁厅,向李小文遗体行鞠躬礼。李小文的亲人哽咽着,对吊唁者一一握手致谢。

  “亲切随和,没一点架子”是学生们对李小文院士最多的评价,博士生马女士告诉记者:“当选为院士后,李老师依旧继续着他的基础研究工作,并且总能第一时间回复学生的短信和邮件,他的敬业精神令人惊讶。”

  一袭青衣、蓄着胡子,光脚穿布鞋、低头念稿子。2014年4月,李小文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做讲座时的一张照片在网络走红,网民称他为“扫地僧”:虽身怀绝艺、却低调行事,随性超脱、活得纯粹。

  “我们对李老师除了崇敬,还有犹如亲人般的感情。他的去世对北京师范大学、对遥感学界都是一个重大的损失。他清廉一生、专注科研,祝他一路走好。”与李小文共事十五年的马良先生说。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8#
 泡泡老忍者 发表于: 2015-1-16 13:07:01|只看该作者

布鞋院士李小文追悼会今日举行 李克强等送花圈

源自:法制晚报
  著名遥感学家李小文追悼会上午举行一切从简显“扫地僧”性情千人洒泪送别──
  且敬杯酒“布鞋院士”好走
  “素心明志,两杯浊酒论天下;侠气致远,一双布鞋任平生。”今天上午10时,“布鞋院士”、“扫地僧”李小文院士的追悼会在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他是我国著名遥感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1月10日,李小文院士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67岁。

送别“你爱穿的布鞋也一起带走吧”
  《法制晚报》记者来到现场看到,追悼会10时开始,上午9时30分,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前就已挤满了前来吊唁的人。
  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大礼堂的门口排起了一百多米的长队,排队人群中有李小文院士生前共事多年的同事,还有他的学生和远从外地赶来的敬仰者。大家都自觉地排队、签到,等着最后一次瞻仰李院士的遗容。
  追悼会现场遵循李院士“丧事一切从简”的遗愿,连悬挂在追悼会大厅两侧的挽联也没有。手拿李小文院士的生平,多名同学在寒风中不停地抹着眼角的泪水。
  10时整,追悼会正式开始,低沉回荡的哀乐声中,李小文身上覆盖着党旗,面容安详地躺在灵堂中央的鲜花丛中。
  千位吊唁者排队缓步进入吊唁厅,给李院士送上深深的三鞠躬。李院士的亲人哽咽着,颤抖着双手与前来吊唁的人一一握手致谢。
  在悼念大厅内摆放着党和国家领导人李克强、刘延东等人送的花圈,教育部、中科院和北师大等单位也送来了花圈。在灵柩正前方,一个心形花圈上面写着李院士爱人给老人的话:“我们永远爱您。”
  追悼会之后,家人拿出李小文院士平日喜欢穿的布鞋和衣物,在上面浇上他生前爱喝的酒放进焚烧炉,“生前你喜欢的,都一起带走吧。”

怀念“这样的‘扫地僧’再也见不到了”
  去年4月,李小文光脚穿布鞋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做讲座的照片走红网络,也因此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这位生活洒脱、治学严谨的“个性”的中科院院士,有人称他为“布鞋院士”,还有人说他像《天龙八部》里的扫地僧,低调沉默,却有着惊人天分和盖世神功,他还特别爱喝酒。
  “亲切随和,没一点架子”是送别的学生给李小文院士最多的评价,他给学生留下最深的印象还有,他总能第一时间回复学生的短信和邮件。“因为老师忙,我们很多时候都是和老师邮件联系,他回复的特别及时,这让我们很惊讶。”
  一学生回忆说,老师太朴实了,每天都在踏踏实实地做研究,平时永远都是穿着标志性的布鞋,和一身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的衣服,“以后我们再也见不到像‘扫地僧’的老师了。”

“老师想编本教材的心愿还没完成”
  李院士的一名博士生告诉记者,老师生前想好好编一本教材,“最后这个心愿也没能完成,真是我们遥感界的损失啊。”他回忆称,老师一辈子活得很洒脱,不喜欢束缚,就在最后的几天时光里,老师还叮嘱家人在其遗嘱上签字,不允许家人把他送到医院,在他身上使用呼吸机和心脏电击等治疗方法。
  另一名来自成都的李院士的敬仰者告诉记者,他于昨天晚上赶到北京,今天一早赶来八宝山送李院士最后一程。在他看来,李院士在遥感界取得的成就和他生活低调一心做科研的精神都令人折服。
  “我知道他喜欢喝酒,昨晚准备的一瓶酒今早来得急忘带了。”他说,我的心意到了,相信他能感觉到,“希望他在那边少喝酒,继续做出更大的科研成就。”
  上午11时,记者在李小文网上灵堂上看到,很多无法到现场的网友在网上寄哀思。网友留言接近3千条,上午11时20分,北师大的宋皓在网上留言,“久仰先生,未曾谋面,终成遗憾。愿先生一路走好。”
⊙记者:张丽摄/法制晚报记者付丁

网友悼念
  @panyr:
  怀念先生,课堂搞怪,问答如流,学今通古,广趣博猎;
  怀念此君,笔下神出,心系国是,谈笑怒骂,字略文伐;
  怀念此公,计算正果,遥感真心,川野市镇,俯仰察索;
  怀念此老,象牙圣殿,布衣光脚,等闲申示,文章德道;
  杖国老邪,钟漏未殚,存扬绝学,启蒙开慧,师者无涯。@houde:
  年岁不过古稀,离别却未逝去。常伴竹椅布履,谁知杯酒暗喻?本性至真至纯,淡置云烟名利。未语功高盖世,不朽人间天祭。@graceman232:
  先生之风骨性情,尤其在当下混沌喧嚣之世,更令人敬仰钦佩。素心明志,两杯浊酒论天下;侠气致远,一双布鞋任平生!
  前来悼念的人拿着菊花和院士生平资料等待进入告别厅
  李小文家人手捧遗像从追悼会现场走出
  亲属带来了李小文生前爱穿的布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20 07:32, Processed in 0.062400 second(s), 13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