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首页 Previous旅游 Previous综合  朝山敬香旅行 2001-1-22旅游Null
Previous回目录
朝山敬香旅行雷康/编


  我们活著, 要追求有价值的人生, 在這一望无垠,茫茫无边的人生苦海里,我们应该伸展正信的双翅,才能充实,祥和地飞向幸福完美的彼岸。
  佛教与一般哲学不同,佛教不只是讲知识,讲理论,佛教更注重虔敬的信仰,完美的道德。但是,佛教最主要的却是重视实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修行”。
  社会上有人很想学佛,然而人的一生岁月,为別人、为爱情金钱、为名利权势而忙碌,处在这种名誉,地位的荣辱是非之中,要如何修行?如何有時间修行呢?其实,修行的种类很多,包括修身与修心,如礼佛、诵经、拜忏、静坐等为日常修行功课,或到寺院参加朝山、受戒、短期修道会等,隨時隨地都可以修行。
  《巴蜀网》预为朝山修行的人组织了到寺院朝山的敬香团,让您在朝山的过程中,消除业障,广结法缘,功德圆满。同时也为广大旅游爱好者精心安排了佛教圣地文化之旅,让您在饱览名山宝刹时体味佛揽人间、普照大地及佛教的神秘与精深。当您感叹这人间仙境的美丽风景时,又增长了历史文化知识,也许您还会许下一个心愿,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愿您吉祥如意。
  朝山是佛教徒至名山大寺进香,以忏除业障或还愿的朝礼行为。又修行者为了表示求道的虔诚,常以跪拜(三步一拜)方式朝礼圣绩。
  相传古印度即有“巡礼”的习俗,“巡礼”,就是指巡迴礼拜佛、菩萨、祖师等之圣绩。在印度有巡礼八大灵塔的风气,在我国也有朝礼四大名山的习惯。
  虛云和尚为了报答双亲的养育之恩,曾于四十三岁时(光绪八年)从普陀法华庵起香,三步一拜朝礼五台山,经历三年圆满。
  人与人的往来要靠书信,通电话,礼物的交际;而我们与佛祖的来往交流,则靠朝山拜佛。所以,朝山是:
  1. 一步步的礼拜,就像是到电信局打电话给佛祖,谈话接心。
  2. 一步步的礼拜,就像是收讯的收音机,在接受佛菩萨的音讯消息。
  3. 一步步的礼拜,方寸间的心藉此升华,如大海虛空,使人格更高超,心量更宽阔。
  4. 一步步的礼拜,朝山功德都以存入大家心中的功德簿上。

朝山应有的态度
  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朝山呢?
  1. 用感恩心朝山:对于佛陀和古德的恩泽,我们必须发自內心深深的感激,从感恩心中,才能真正体会他们的伟大,以及弘化众生,绍继如来家业的慈心悲愿。
  2. 用惭愧心朝山:“佛在世时我沉沦,佛灭度后我出生,忏悔此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我们应该忏悔自己无始劫来的煩恼习气深重,以致不闻佛法,不值佛世,还在生死海中轮迴,以惭愧心来礼拜大觉者的佛陀,并忏除自己的业障。
  3. 用思齐心朝山:从缅怀佛陀与古德,我们除了生起惭愧心外,更必须向先贤看齐,实践“知恩报恩”的行为,秉承前人的遺志及教法,使佛法发扬光大,流传到后世,让更多的众生因佛法明灯的照亮而得到光明。
  4. 发恭敬心朝山:恭敬心是学佛者不可或缺的,因为“佛法从恭敬中求”,我们发心朝山,礼敬诸佛,亲近善知识,也必须心存恭敬,才能获益。
  5. 发大信心朝山:“信为道源功德母”,信心是学佛的首要条件,所以我们要以坚定的信心,信仰三宝的真实、功德和智慧,才能真正地深入佛法;同时坚信自己将来也能成佛,同释迦牟尼佛一样坐道场、演法义、度众生。
  6. 发菩提心朝山:這是从追求佛道的決心中发出的。菩提就是成就佛道的心愿,不发菩提心,无以成佛道,所以应发菩提心,发长远心,追求佛道永不退转,而朝山的机缘,让我们在修学佛道的历程中,藉由瞻仰佛陀圣绩,引发深刻的体验,发起无上的道心。

朝山的功德
  1. 广结法缘:朝山总以朝礼佛教名山圣地为目标。如:大陆的四大名山,因为法缘殊胜,往往是菩萨示现的道场。所以凡是朝山者,能以虔诚、恳切的心朝礼,即能感得种种瑞相;再者大家都是为求法而来,非常的殊胜难得,彼此可以共结法缘。
  2. 消除业障:所谓修行,不外“随缘消旧业,增进福慧”。但业障深重,若不经一番身心磨練,何得消除?因此,以身心合一,五体投地,三步一拜的朝山方式,最能启发清净心;藉由恭敬拜佛,身心的忏悔,来灭除罪业,所谓“礼佛一拜,罪灭河沙”。
  3. 折伏我慢:礼佛一方面可消除业障,增加福慧;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折伏我慢,尤其三步一拜朝山时,
  4. 增进道心:“修行”是一条坚巨的道路,若不能抱持“难忍能忍,难行能行”之心,往往是徒劳无功的。如何培养坚定的道心是很要紧的事。朝山可以培养道念,當你从遙远的地方一路向圣地时,如果途中经不起种种考验,如何能到达圣地呢?因此朝山时,正好是考验道心和毅力的时候。
  此外,在《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四中记载,能恭敬礼拜如来的人,可以获得五种殊胜功德:
  1. 形像端正:因见佛相好,心生欢喜,以此因缘而得相貌端正。
  2. 妙好音声:因礼佛称念“南无如来佛”名號,而感得妙好音声。
  3. 财宝丰盈:若以散花、燃灯等布施供养如来,以此因缘获得大财富。
  4. 生长者家:以心无染著,合掌长跪,至心礼佛之行,来世得生尊贵长者家。
  5. 得生善处:因广修恭敬礼拜如来,所获功德,得生善处天上。
  朝山拜佛,从娑婆拜到净土,从凡夫拜成圣者,从污迹拜到清净,由身体的健康拜到心灵的健康,从山下拜到山上,从旷野拜到殿堂,从外面拜到里面,从远处拜到近处,从黑暗拜到光明,每一个朝山拜佛的功德种子种下去,比必能开花结果。《法华经》說:“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
  心动不如行动,快快背起您的行囊,来感受这佛国大千世界,体验大智大悟的境界。


进入大殿应有的礼仪

  1. 缘左右两侧而入,不可行走正中央,以示恭敬。若靠门左侧行,则先以左脚入, 右侧行则右脚先入。
  2. 除佛经、佛像及供物之外,其余不可带入。
  3. 唯有诵经、礼佛、打扫、添油香时方可进入,不可:以佛殿为信道,任意穿梭游走。
  4. 进殿之前当先净身心,洗净双手,进入时不可东张西望、到处观览,礼拜后方能瞻仰圣容,默念偈云:“若得见佛,当愿众生,得无碍眼,见一切佛。
  5. 于佛殿内只能右绕,不可左旋,以示正道。大众共修绕佛时,注意转角处,不须住脚问讯,只要向上齐眉即可。
  6. 于殿内不可谈世俗言语,更不可大声喧哗,除听经闻法,全体禅坐外,不可坐于殿内,即使讨论佛法,亦不可高声言笑。
  7. 于佛殿内,不得支脚、倚壁、靠桌、托颚叉腰站,更不可笠杖倚壁而立或涕唾污秽等,坐时不可箕坐。站立时应放掌或合掌站直,以示恭敬。
  8. 在大殿内勿打呵欠、吐唾液、放屁等,逼不得已时,应退出殿外。打呵欠时应以袖掩口,吐唾液时用卫生纸包好放于口袋内,勿进进出出影响大众。
如何尊敬佛像

  1. 不可批评佛像之庄严与否,凡佛像不得安于卧室内。
  2. 凡经过有佛像处,应当整衣礼拜或合掌问讯:如在经堂、佛殿应当礼拜,如因时间、空间不便,可合掌或问讯。
  3. 见有佛像损坏,应予妥当进程,切不可任意堆置:
    (1)佛像若有损坏或不洁,应尽量修复,如重新裱褙等,并使其洁净。
    (2)如无法修复,纸制者应以恭敬之心火化,并将余灰持往净处掩埋。石雕木刻者,以恭敬之心火化或分解后,洒散于河川大海,勿使人践踏到。
  4. 上香的方法: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5. 点香时不可用口吹火熄。将香插好后,退半步问讯即可、不用一直点头。
  6. 如看见佛像或经书置于不洁之处,应当捧持移置净处。若见有人对佛像不恭敬时,宜私下善言相劝。
拜佛礼仪

  1. 两手(十指并拢)合掌(斜向上)当胸,站于蒲团之前,两足作八字式,左右足跟距离约二寸左右,足尖距约八寸;
  2. 分右掌向下,按于蒲团之中心,左掌不动,两膝跪下,跪于蒲团上;
  3. 以左掌按于蒲团之前左边;
  4. 以右掌从中心移于蒲团之前右边,两掌相离六寸许;
  5. 以头按于两掌中间之蒲团上;
  6. 以两手掌向外边翻转,手心向上(意在以两手承佛足,故曰头面接足体);
  7. 以两手屈指翻转,仍按于蒲团之原处;
  8. 头离蒲团由伏而起;
  9. 以右掌移于蒲团之中心;
  10. 以左掌离蒲团,置于胸前如和掌之状;
  11. 以右掌用力撑起(两膝同时离开蒲团),合于左掌当胸,此为一拜,至少三拜,多则以三数递加,如六拜、九拜、十二拜等。


  拜毕后尚有一礼,如世俗之作揖,名曰问讯,乃刚拜毕两手合掌当胸时,即以所合之两掌微侧向下(是时鞠躬),放至近腹处。后以右掌置于左掌之内,叠成拳式,缓缓从下向上举起与眉齐(是时已直其躬),在以两手徐徐放下合掌当胸,手心向上,右手叠置左手之上,两大拇指相连,此即大三昧印也(弥陀印即左手叠置右手之上,余与三昧印同),此为拜佛礼毕,头要略一低而已,手便散开而退。

相关标签综合·地理
下一篇Next
发表评论
 
关闭本页
最佳浏览:IE 7.0,1024x768 | 维护日期:2008-04-19
 Top